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2017-09-18 7页 doc 19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和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着丰富的意韵和人生哲理,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体现了作者淳朴率真的思想情感和“自然平淡”的诗歌艺术特性。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精神皈依 意趣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没落的仕官家庭...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和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着丰富的意韵和人生哲理,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体现了作者淳朴率真的思想情感和“自然平淡”的诗歌艺术特性。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精神皈依 意趣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没落的仕官家庭。早年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不堪忍受朝廷政治的黑暗,厌恶官场的污浊,辞官归隐,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他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材,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一、理想破灭后的精神皈依 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胸怀远大,具有强烈的功名之心。 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然而,当他怀抱“大济于苍生”之志进入仕途时,目睹的却是朝廷的腐败黑暗,官场的虚伪污浊。生性耿直、率真的他难于与世俗融合,遂辞职归隐。 后来,他又复出先后任过桓玄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但始终处于“一心处两端”(《杂诗》其一)的矛盾心态:一边是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的无奈,一边是降身辱志的精神折磨。 而每当仕途受挫之时,他总是向往田园生活,借以逃避世俗的羁绊。“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陶渊明在官场苦苦挣扎了十三年,三仕三隐,最终看破红尘。为了保持清白独立的人格,陶毅然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归园田居》(其一) 写于陶渊明从彭泽令挂印辞归的第二年,真实地反映了他归田后的感受。在诗人看来,世俗官场就好像“尘网”、“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象飞鸟游鱼那样回归大自然,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觅得人生的真谛。归隐后,陶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描写的隐居生活,无不浸透着诗人对社会、对人生苦苦的求索。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早出晚归致力农事的身影;从“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我们又窥见了诗人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然而,尽管他努力躬耕,尽管他对生活要求很低,“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杂诗》其八。但是由于连年的灾荒和沉重的负担,陶的生活很快便陷入窘困之中。《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饱饥,寒夜无被眠;朝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然而贫困的生活并不能改变诗人对“真朴”的追求,即使向邻人乞食,他也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晚年所作的这首诗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诗中这个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桃源”境界,便是诗人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 公元427年九月,陶一病不起,带着“淹留遂无成”的遗憾及“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的骄傲与世长辞。 青年陶渊明积极入世准备“大济于苍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率真质朴的个性很难和社会的黑暗腐败污浊势力相处相容,他厌恶官场尘俗,终于回归田园。最初的仕途为官“心为行役”,诗人不得不 将心灵与形迹分开,从而失去了自由、本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让诗人心身自由,令诗人欣喜欢畅,忘乎所以,“返自然”更是一种精神的皈依。 二、淳朴率真、和谐宁静的田园意趣 陶渊明的一吟一哦,莫不出自真率,出于自然。陶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 就是说诗人身在浊世而心在“桃源”,真正成为超然于世外淳真的人。更为可贵的是,陶渊明崇尚自然,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参加劳动,他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自然的原则。世人视躬耕为拙,与出仕相比,这确实是拙,但他宁可“守拙”也不肯和污浊的官场势力同流合污。如同其生活和思想一样,陶诗创作以归隐田园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以叹息行役、厌倦宦情、心念田园为主要内容,后期诗歌则主要描写淳朴、宁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现了诗人抱朴含真、安贫守道、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而贯穿始终的则是他淳真、自然的田园情结。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薄》其一)多么真切、纯朴、动人的田园景象!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多么淳朴的乡风民俗!多么“逼真的田家气象”! 尤其是陶后期的诗作,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气息更是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诗人信笔拈来,则尽显其田园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读来给人以淳美、清新、自然的享受。可以这样说,归隐后农村的田园生活给陶的艺术生活以新鲜血液,而陶诗也因此愈焕发了真淳、自然的精神。“尽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的意境。”[7]陶渊明的田园诗皆抒情诗,它往往把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面来描写。意即,诗人越是抒写对宁静、淳朴田园生活的喜爱,就愈加反衬出他对喧嚣、虚浮、丑恶官场的厌恶之情。而这一切又都是依托真淳、质朴的田园生活,以朴素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真让人感觉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惧。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完全是跟读者聊家常似的平白话语,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淳朴、清新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图景。与此同时,我们仿佛领略到诗人对真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一片痴情。诗中诗人那心许自然,盎然其中的神态跃然纸上。情景交融出意境,而陶诗情与景交融,理与景互渗,充分展现了淳真、自然的田园意趣。 三、平淡真纯、意蕴深远丰美 陶渊明的诗外表看似平淡干枯,细品意蕴深远丰美,真淳自然是陶最高的人生理想,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甚至有点儿寒碜,有点儿拙。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首先是真实的、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倍呢!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相见无尘杂,但道桑麻长”,榆柳、桃李、种豆、桑麻以及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无愧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然而,陶诗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着丰富的意韵和人生哲理。比如《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平实的田园景色中蕴藏着诗人对“丘山”的热爱,“任自然”的人生追求,又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为陶渊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外,再加上诗人纯熟的表达方式、表现技法。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中抓取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 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陶渊明的诗取材于极平常的生活,使人感到亲切而又崇高,产生一种特别的 意趣。比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其中“恋”、“思”都是诗人情感的迸发点。诗人为了加深抒情,把客观的景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愫被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陶诗不仅富有情趣,也富有理趣。诗人常常在写景抒情的同时,用朴素的语言阐释其对人生的感悟,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陶诗以景象为依托,以真情为基础,自然而然地把景、情、理的融合统一,达到“无我之境”。陶渊明的诗语句平淡,他尽力避开华美的词藻,挑选通俗平淡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与其理想追求表里如一。比如:“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这样的词句从表面看确实平淡、干枯,然细细琢磨一下,这不正是乡间农民淳朴、自然的日常道白吗?这不正与诗人的追求相谐吗? 结束语: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烦的东晋末年,从二十九岁起,曾离家十三年,作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四十一岁时,在彭泽令任上,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返里,躬耕田园,直至去世。他的诗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抛弃恶浊的仕宦生活,投身乡里大自然怀抱的那种喜出望外、怡然自得的心情。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充满着悠然的情致。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以真淳自然的风格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陶渊明用他的旷达和率真,诠释着自己的文化人格。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集》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3、周振甫、冀勤著《论陶渊明诗》、《谈艺录》 4、蔡阿聪《论陶渊明《陶渊明集》 逯钦应校注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本文档为【论陶渊明的田园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