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陕西师大《世界中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陕西师大《世界中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2010-05-21 50页 doc 257KB 1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8964

暂无简介

举报
陕西师大《世界中古史》习题及其解答陕西师大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习题中的简答及论述题: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2、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3、蛮族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日耳曼人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4、宗教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5、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6、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7、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8、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9、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的城市有何...
陕西师大《世界中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陕西师大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习题中的简答及论述题: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2、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3、蛮族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日耳曼人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4、宗教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5、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6、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7、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8、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9、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的城市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10、如何认识中世纪的行会? 11、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2、谈谈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 13、十字军运动的原因和后果. 14、与法国相比,谈谈英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15、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16、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17、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提示:性质、形成、结构、职能作用大小、后果). 18、分析德国在中世纪分裂的原因。 19、谈谈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 20、简述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再征服运动)。 21、谈谈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22、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23、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24、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25、什么是经院哲学? 26、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7、拜占廷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8、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包括文化影响). 29、谈谈拜占廷帝国的兴亡. 30、古罗斯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1、罗斯受洗的意义。 32、谈谈古罗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 33、东北罗斯的封邑制是否等同于西欧封建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34、蒙古统治对俄罗斯的影响.  35、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36、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37、捷克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 38、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39、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异同. 40、谈谈阿拉伯文化。 41、蒙古人扩张的后果. 42、介绍蒙古史的史料和史籍. 43、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44、中世纪印度社会有那些特点. 45、关于印度封建社会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46、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何以兴起?      47、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48、谈谈你所理解的日本大化改新. 49、日本武家政治的形成和影响. 50、日本文化的特点. 51、古代西非国家的兴亡(加纳、马里、桑海)。 陕西师大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习题中的简答、论述题及其答案: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封建制度的概念本来源于西欧,西欧的封建制度在 11 ~ 14 世纪是其兴盛时期, 5 ~ 10 世纪是这种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也叫封建化时期.中国没有这种封建化时期之说。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在西欧,封建制度一定不是专制,而只意味着分裂,封建分裂是西欧封建制度最正常的表现形式。当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时,政治上才进入专制君主制时期,但这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了。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故封建制度下的王权是有限的,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互相制约,具有契约性质。 封建制度存在的条件: ?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土地占有具有经济优势和重要的政治作用; ? 封建制度是军事阶层的统治,它在经常打仗的社会才能形成,骑士的优势也才能显示,给他们的报酬只能主要是土地。 2、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3、蛮族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日耳曼人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4、宗教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5、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   ⒈罗马封建因素   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四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1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军事制度发生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查理•马特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⒉自由农民逐渐农奴化 (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 877 年的克尔西敕令.   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6、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7、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背景:法兰克王国在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基本内容: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影响: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8、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9、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的城市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西欧城市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①西欧政治分裂,法律不统一,大小封建主割据独立,各封建主都是拥有行政司法职能的独立实体,城市援引此例,就象某一领地取得特恩权一样.这种状况不会在大一统的帝国结构中出现,所以,它既不会出现在东方,也不会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②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取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封建主.③农村公社的传统,市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 ? 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遗产:城市公民群体和公民权的观念,公民大会制度和市议会制度。 10、如何认识中世纪的行会? 在中世纪西欧,没有一个市民需要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世界仍然太不安定,个人难以单独活动,市民需要共同参加一个严密组织,用各种规则和制约来保护自己.行会是中世纪城市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互助组织.从 11 世纪起开始有商人行会,既包括商人,也包括手工业者,后由于分工而专门化,从商人行会中分出手工业行会.   商人行会的主要职能,对外是为其成员造成对当地市场的垄断,故严格限制外地商人在当地的贸易,对内则保持一稳定的、没有竞争的经济制度,故对内统一价格,严惩个人垄断.   加入手工业行会的人必须是行东,帮工和学徒无权参加行会.一般手工业者都经学徒一帮工一行东(师傅).手工业行会的职能与商人行会的职能相似,其行规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对生产规模、学徒帮工数量、工资、生产过程、价格、原料、市场都有规定.行规有两个倾向:一是平均主义倾向,使每个市场者机会均等;二是对内反对自由竞争,对外造成垄断.   另外,行会还具有社会互助和救济职能,看来,农村公社对行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评价:从经济上来看,行会是城市兴起的产物,是中世纪自然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已有发展但还不太发展的产物.中世纪市场狭小,对产品数量、价格等不能不进行限制,否则无法进行正常再生产,所以行会在保障小商品生产方面有进步意义.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其保守性愈来愈显,最后被手工工场制度代替。从政治上来看,中世纪的城市主要是由行会组成的,在行会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管理的主要机构:市议会,从而体现了一种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精神。 11、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⒈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而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在农奴之上的贵族、教士.而且,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此为社会变化.   ⒉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门类齐全的庄园生产转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化生产,新型的自由农民出现.以前人们的财富观念只有土地,现在则包括货币和可用货币估价的商品.新的商品为土地贵族提供了新的消费,从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贵族,他们不再搞劳役地租,而改用货币地租,使农奴变成了人身自由的佃农.此为经济变化.   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此为政治变化.   ⒋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这是文化变化. 12、谈谈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 ⒈教权与王权之争 11 世纪中期以前,教会实际上是世俗王权、领主的世俗工具.追求灵魂拯救、精神生活的教会完全陷入世俗生活,使教会腐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士娶妻,教职公开买卖,称为“买卖圣职”,甚至连教皇职位也买卖.如此,引起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称克吕尼运动(得名于克吕尼修道院). 1059 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在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下,规定以后的教皇必须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希望选举教皇时能排除来自教会以外的影响,当时红衣主教就是罗马城各教堂的教士和附近主教区的主教.这是教权摆脱王权和世俗权力的开始.从此红衣主教选举教皇,教皇转而任命红衣主教. 1073 年,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 1073 ~ 1085 年)他宣布主教不再是封臣,主教和教士不得接受俗人锡封教职. 1077 年 1 月,德皇亨利四世对教皇屈辱的卡诺萨觐见.以后,亨利四世重整旗鼓,带兵进犯意大利进行报复,格利哥里七世于 1085 年在流亡中死去.   到德皇亨利五世末期,双方态度都有所缓和. 1122 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在此之前,就主教叙任权问题教皇已与英法两国达成类似.   从格利哥里七世开始到英诺森三世( 1198 ~ 1216 年)教皇政体确立,主教和大主教必须服从教皇的直接统治,早已存在的教阶制这时真正处于教皇控制之下.   ⒉教权的衰落 教权的过度膨胀,显然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进入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便逐渐削弱本国教会与教廷的联系.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294 ~ 1303 年)干预法王腓力四世对本国教士征税的命令,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但今非昔比,法王召开三级会议( 1302 年),并派军队逮捕教皇,又老又病的教皇,遭此侮辱,不久死去. 1308 ~ 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 1377 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与罗马教皇并立,双教皇近四十年( 1378 ~ 1417 年).这期间于 1409 年比萨开会,宣布废黜双教皇另选一个,结果那两个不退又加上一个.直到 1414 年才又选一新教皇,让三个旧教皇同时退位,拖到 1417 年新教皇才上台.教权大分裂,表明教权的衰落. 13、十字军运动的原因和后果.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 1096 ~ 1270 年.前后共八次. ⒈十字军东征的原由   简单说,是虔诚、好战、贪婪三种动力.   ①宗教原因  基督教的朝圣习惯(基督的坟墓在耶路撒冷),四世纪已经形成.中世纪基督徒深信人都有罪,赎罪的方法,一是苦行赎罪,一是朝圣赎罪.十一世纪克吕尼运动引起宗教复兴,使朝圣成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活动.   教皇提高教权权威的欲望,想借故把基督徒团结在教皇周围; 1054 年东西教会大分裂,教廷耿耿于怀,想恢复基督教的统一. 1095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芒宗教会议上号召从异教徒手中夺取圣地,并大力渲染穆斯林的残暴罪行,从而在西欧形成了普遍的、群众性的宗教狂热.教会激发出的这种宗教狂热,导致了十字军运动的开始.没有宗教狂热,就不会有大的群众性运动(如中国文化大革命).但宗教狂热并不能决定运动的方向,决定运动方向的是   ②经济原因  城市的兴起,商业贸易的发展,不断地把西欧封建主卷入商品经济中去,刺激其物质享受的欲望,能发一笔横财该多好?外出远征掠夺是一条路.且当时英法实行长子继承制,造成许多无所事事的封建骑士,成为社会上的无组织力量,使社会不安定.另一方面,日耳曼贵族好战,经常互相攻伐,对外远征即是疏导这些过剩精力的最好方法.   广大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商品经济刺激下,也想摆脱封建束缚,幻想发财,只要有人指出发财道路,便可一往直前.   这时,意大利的几个城市共和国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也想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廷手中夺取东地中海的贸易市场和港口,控制东西方贸易.   这样,西欧各阶层,上自教皇,下至农民,这种种的利益和欲望,成为十字军运动能长达近二百年之久的基础.   ③直接原因  十一世纪下半期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接着又占领小亚细亚.十一世纪末塞尔柱帝国瓦解.拜占廷科穆宁王朝的皇帝阿历克塞,认为收复失地时机成熟,但自己力量不足,于是在 1095 年向教皇求援,逐给十字军东征以口实. ⒉十字军东征的概况   十字军东征前后共八次.   第一次 1096 ~ 1099 年.前锋为农民十字军,约六、七万人,主力是骑士十字军.农民发财心切,急如星火,廉价卖掉一切可卖的不动产,高价购买路上所需物品,不等骑士十字军,提前数月于 1096 年春从法国出发,沿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前进.这些农民,他们以牛羊当马用,拖着双轮小车,车上堆着破碎的行李和他们的孩子们.每经过一个城市,一个堡垒,孩子们便伸出他们的小手问道,这是耶路撒冷吗?当农民十字军没有钱购买食品时,沿途便开始抢劫,饥饿、疾病、斗殴,到君士但丁堡便死伤大半.对这支光会抢劫的破烂军队,拜占廷皇帝阿历克塞一世赶快把他们送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结果,剩下的在小亚细亚被突厥人全部歼灭.   主力骑士十字军 1096 年秋才出发,领导人是西西里的诺曼骑士. 1097 年占领小亚的尼西亚城, 1099 年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爱德萨伯国,特利波里伯国,控制了地中海东岸.   第二次 1147 ~ 1149 年.第三次 1189 ~ 1192 年.主要是对付阿拉伯人的反攻,但都失败.   第四次 1202 ~ 1204 年.宗教狂热可以激起十字军运动的开始,但并不能决定十字军运动的发展方向.第四次十字军本来是渡海攻打埃及,但在威尼斯人操纵下,十字军被困在海岛上,借口拜占廷皇位之争,结果竟攻打拜占廷. 1204 年 4 月 13 日君士但丁堡被攻陷,拜占廷帝国灭亡,十字军建拉丁帝国.威尼斯人控制东地中海贸易. 1261 年小亚的希腊人国家尼西亚的皇帝靠威尼斯人的对头热那亚人帮助,重占君士但丁堡,才恢复拜占廷帝国.   以后还有四次,第八次是 1270 年,但十字军运动已衰落. 1291 年十字军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耶路撒冷王国灭亡. ⒊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对穆斯林的还击,是欧洲实力增强的表示.它阻碍了近东各国尤其是拜占廷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西方文明的发展. 政治上,骑士和封建主不断到东方去,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 十字军运动从兴起到失败,正反映了教权从上升到下降的历史过程.   经济上,东征使意大利各城取代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欧洲的贸易中介地位,控制了东西方贸易,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改变了西欧封建主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使其货币需求扩大,推动了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文化上,东征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使西欧人大开眼界.东方文明传入并影响欧洲,西欧人开始讲文明了,讲卫生了,知道经常洗澡了. 14、与法国相比,谈谈英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进入 14 世纪,到爱德华三世( 1327 ~ 1377 年)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国会由临时性机构转变为永久性机构,国会每年召开,春季和秋季各开一次.国会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上下两院,教俗大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上下院单独召开会议. 1327 年,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并且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宣布,废黜了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爱德华三世为王.在百年战争中,军费大增,下院取得了批准征税权,并进而加强了与国王讨价还价的地位,“欲与先取”,逐渐获得立法权. 1353 年,议会立法否定以国王的诏令作为法律; 1386 年,议会通知国王,如果他违背法律,议会可合法将其废黜. 1399 年,议会废黜了理查二世.与法国三级会议相比,英国国会权力要大.   英国议会制度强大,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一,英国下院由骑士和市民共同组成,从而大大加强了下院的实力,因为英国城市市民长期孱弱,难以单独行动.英国骑士与市民的混合,市民甘愿服从骑士的领导和骑士对市民利益的尊重,使代议制在英国扎下的根基比其它国家深得多.其它国家的议会在后来都逐步趋于消亡,部分原因就在于各阶级的冲突.其二,英国在中世纪还是一个小国,比我们现在在地图上看到的还要小,因为当时它的北部几乎是一片荒原.由于小,它没有象法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设省级或地方议会机构,而地方议会机构可能分割中央议会机构的权力.其三,英国选入下院的议员很早就获得使其选民承担义务的权力.如果他们投票通过一项税收,选举他们的那些人就必须交税.选民不准不接受他们的议员的表决,也不准在议员回家时对他进行惩罚.而其它国家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 15、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⒈中世纪议会的概念和形式   中世纪西欧的议会既不代表民族,也不代表人民,更不代表个别的市民,而只代表“国土上的各个等级”.所以,议会反映的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的概念.第一等级也即最高的等级是教士,他们是属灵的等级,其他人都是凡夫俗体,第二等级是贵族,城市市民属于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分开开会,似乎是三个截然有别的议院,但其形式因国而异。 13 世纪以后,在西欧、中欧的拉丁基督教世界里,议会制度在各国普遍建立,也唯有议会能欧洲各国制度的相似性. 2 , 议会制度的起源     一般认为议会起源于国王的议事会。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合法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正是根据封建制度的这种相互或契约的性质,后来才发展成为西方议会政治的思想.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王需要金钱来支付政府官吏的薪金,需要金钱来与别的国王进行战争.罗马帝国时期的税收,对于封建传统却是完全陌生的.在封建制度下,每个人只是按期交纳例钱.国王与别的领主一样,必须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生活,这些收入包括他自己的采邑收入或临时由他监护的庄园收入,以及他的封臣向他交纳的临时贡金.即使在最有理由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国王能简单地下令征收新税.   当市民代表开始正式被召唤去和领主、教士一起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时,就可认为议会已经形成了. 3 ,中世纪议会的作用 国王们召开议会是作为宣传、加强王权和取得税收权的一种手段.国王们看到,有了议会就能更方便地解释他们的政策并索取金钱,为此目的召集大型会议要比派出一百个官员到一百个地方向居民解释一切和讨价还价方便得多.国王既不承认也不主张议会有权支配国王及其政府.但从议会这方面看,议会则想借同意新税来限制王权,甚至想支配王权和政府.   在议会君主制下议会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它既可以是加强王权的工具,也可以对王权加以限制.这里,重要的是,经由议会批准已成为一种必要的程序.但并不是议会权力越大越好,它与王权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在中世纪,它不能大到消灭王权。如波兰的贵族议会实行“一票否决制”,可以说是波兰亡国的原因之一.   总之,议会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物,是贵族特权下放或普及化的结果,但它又是联结中世纪封建制度和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桥梁. 16、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⒈背景 英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建立在王室领地上,城市无自治权和自治机关,故市民与王权有矛盾.英国的骑士阶层,自十二世纪亨利二世实行军事改革,在向国王交纳盾牌钱以后,大都经营农牧业与商业,从骑士变成了绅士,并多在地方上担任治安法官,掌握地方警务、司法和行政权力,其利益与城市市民接近,被称为新贵族;至于大封建领主由于力求维护自身的特权,自然与王权有很大矛盾.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就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 ⒉自由大宪章 失地王约翰( 1199 ~ 1216 年)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由于教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而向教皇纳贡称臣,对法战争又一再失利,丢掉了英国在大陆的大部领地,这就使他与市民、骑士和大封建主都处于对立地位. 1215 年 6 月 15 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六十三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若国王破坏大宪章,封建主有武装反抗之权.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⒊牛津条例   1258 年,亨利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贵族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规定,议会法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相悖,并组成由 15 名贵族参加的委员会与国王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寡头政治.但贵族宗派不和,政府无法工作, 1261 年,亨利下令废除牛津条例,导致内战. 1264 年西门•德•孟福尔伯爵率领的联军击败王军,俘虏了国王父子. 1265 年,西门召集国会讨论国是,出席者除教俗大贵族外,每郡有两名骑士,每大城市有两名市民参加.此称西门国会或孟福尔国会. ⒋模范国会  不久西门败亡,王权恢复,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 1272 ~ 1307 年)即位. 1295 年爱德华一世为解决各项重大问题召集国会.这次会议参加者的成分与 1265 年西门国会相同,后被称为“模范国会”,并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端. ⒌英国议会君主制度的确立 进入 14 世纪,到爱德华三世( 1327 ~ 1377 年)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国会由临时性机构转变为永久性机构,国会每年召开,春季和秋季各开一次.国会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上下两院,教俗大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上下院单独召开会议.在百年战争中,军费大增,下院取得了批准征税权,并进而加强了与国王讨价还价的地位,逐渐获得立法权. 17、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提示:性质、形成、结构、职能作用大小、后果). 中世纪英法的议会都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物,都是封建性质的议会,都代表社会上的各个等级: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市民和农民。市民参与是议会制度形成的标志。 但两国议会在形成、结构和职能作用大小上却有很大不同。 法国的议会被称为三级会议.一般由法王自上而下召集,三级会议的召开,法王有完全的主动权.开会时三个等级分别开,一个等级一票,使国王很容易操纵.而且往往是需要征收新税时才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当然也是税收.三个等级分摊税额时,第三等级自然首当其冲.与英国 国会相比,三级会议的权力要小得多.百年战争期间由于法国不断战败,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三级会议决定全力支持国王, 1439 年确认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同意征收新税,此举是导至法王以后基本上停开三级会议的一个原由. 英国的议会称为国会,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国会分为上下两院,教俗大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上下院单独召开会议.在百年战争中,军费大增,下院取得了批准征税权,并进而加强了与国王讨价还价的地位,逐渐获得立法权.与法国三级会议相比,英国国会权力要大. 由于英国国会权力较大,英国后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立宪君主制,法国三级会议权力较小,不得不通过大革命的方式,形成了不稳定的、共和制与帝制交替的政治格局。 18、分析德国在中世纪分裂的原因。 在中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历史紧密相关;与英法两国不同,德、意两国不是走向统一,而是深深陷入了分裂割据之中。 一、徒有虚名的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帝国分裂后,法兰克这个名称就此留给西法兰克人专用,以后叫成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今天的西德、荷兰、瑞士和奥地利,这些地区当时地理上称日耳曼,中文将其译为德意志,故德意志王国就是日耳曼王国。 911 年,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统治告终。 919 年萨克森公爵被选为王,开始了德国的萨克森王朝( 919 ~ 1024 年)。奥托一世( 936 ~ 973 年)时,德意志强盛起来,由于他帮助教皇平定内乱, 962 年被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被认为是查理曼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从此德国在中世纪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地域也包括到了意大利北部。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时名义上也是西欧国家所有封建主的最高君主,其他封建主至大也不过是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看起来确实崇高伟大,然而它为帝国及其皇帝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麻烦。麻烦来自同教会和教皇的争执,来自同意大利和罗马的争执,也来自同帝国内外王公诸侯的争执。 八、九世纪以来,教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世界帝国与世界宗教”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基督教和罗马帝国都具有世界性,两者是重和的。罗马教皇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世人的灵魂,罗马皇帝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尘世事务,而其主要职责是保卫教会。皇帝对这一理论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伴随着理论之争的便是一系列政治军事冲突。 11 世纪的形势有利于教会而不利于皇帝。德意志封建化的完成增强了离心主义的势力。教会则因克吕尼运动而得到加强。教皇哥里格利七世提出了皇帝之于教皇犹如月光之于日光的理论,指出皇帝必须依赖于教皇。 70 年代发生的主教授职权之争是教皇与皇帝之间的第一次尖锐冲突。教皇利用诸侯反皇帝势力的强大,并凭借自己手中的绝罚权力,迫使亨利四世接受卡诺沙的屈辱。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初,到 1122 年双方的继承者缔结了沃姆斯宗教协定才告结束。皇帝不但把从来属于自己的主教授职权丢掉一半,在其他方面损失也甚多。在此期间发生的十字军东征的领导权,本来应当属于作为基督教世界捍卫者的皇帝所有,但却被教皇拔了头筹。皇帝的臣属,包括德意志的封建主和意大利的城市,都从教皇身上看到了抵制皇帝的力量。到 13 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教会和教皇的势力极盛,皇帝只能甘拜下风了。 另一方面,皇帝自认为其承袭罗马帝国传统,坚持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举行加冕礼。他还垂涎意大利城市的富庶,更希望把持罗马借以控制教皇。因此罗马成为许多皇帝登位以后首先要前往的目标,同时也就成为他们丧师铩羽的陷阱。 从奥托一世起的三个世纪中,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亲自统兵直趋罗马。其中,霍亨斯陶芬王朝( 1138 ~ 1254 年)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1152 ~ 1190 年)曾六次攻侵意大利,前后达 30 年。他虽然获得加冕,但却是得不偿失:皇帝因干预教皇选举而与后者结下仇恨;军队的暴行激起意大利城市的敌视,他们不再依附于皇帝;皇帝长期出征域外,无暇顾及国内,诸侯乘机扩充实力,日益坐大。例如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德国一些封建诸侯就组建了德意志骑士团,向易北河以东和维斯瓦河下游的西斯拉夫人地区扩张, 1158 年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第一个德意志城市吕贝克,以后又相继侵占了勃兰登堡、西里西亚等地,建麦克伦堡、勃兰登堡侯国( 1244 年建柏林城)。从 13 世纪初到 80 年代,骑士团又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立沃尼亚和普鲁士。这样,由于历任皇帝都把帝国政策的重点放在意大利,而把对东方的政策交给东部边区的伯爵负责,其结果,是皇帝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 到了红胡子腓特烈的孙子腓特烈二世( 1212 ~ 1250 年)时期,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就基本确立了。腓特烈二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意大利南部,连德国话都不会说。他对德国大封建诸侯做了许多至关紧要的让步,把关税权、开办集市权、铸币权都划入大封建主的权力之内,使大封建主变成了各邦诸侯,形成合法的独立国家。 1254 ~ 1273 年,德国历史上出现了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此后,德国诸侯在每次选举皇帝时,总是力图选举势力较小而不损害他们独立的君主来作皇帝,所以在以后一段时间皇位总是由不同王朝的诸侯前后接替。这些出身“可怜家族”的皇帝上台后都致力于夺地、联姻,以扩大家业,而每一家族上台都要对大诸侯让步。当然,皇位又成为在位家族扩张领土的手段,后来逐渐形成三个家族对皇位的争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四次上台),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二次上台),巴伐利亚的魏特尔斯巴赫家族(一次上台)。这些争夺一直延续到 14 世纪上半期。 在这一时期,常常同时有两个皇帝,两帝争斗时,教皇也来参与操纵。为排除教皇干预, 1338 年在伦塞召开选侯会,共有七大选侯,包括三个主教选侯,四个世俗选侯。会议决定,选侯选出的德皇,无须取得教皇同意。 1356 年查理四世( 1347 ~ 1378 年)颁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 15 世纪中期,在普鲁士的德国骑士团国家归入波兰统治,还有一部分地区归入丹麦,瑞士则成为帝国之外的独立国家。 1452 年,腓特烈三世( 1452 ~ 1493 年)皇帝最后一次在罗马加冕,国号也改称“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表明帝国疆域日缩,只限于德意志一地了。 到 16 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前夕,德国有七大选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所以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19、谈谈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 中世纪意大利的经济特点,是其北部的城市一直比较发达,中古早期即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 威尼斯位居意大利半岛东部的亚德里亚海岸。它拥有地中海上最大的商船队,大商船 300 艘,百吨以下的小商船达 3000 只,大小军舰 46 艘,海员 36000 人。 13 ~ 15 世纪,威尼斯已是国际大都市,造船业、丝织业发达,工商业居民有 20 万人。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是欧洲通用的货币,其年收入达 100 万杜卡特,相当于全法国的年收入,超过英国、西班牙和教廷。 威尼斯的运输业在前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发展起来,到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但丁堡后,它便控制了与东方的贸易权。 1299 年它又与土耳其人订立条约,垄断了欧洲到巴勒斯坦朝圣者的运输业。从 14 世纪初起,威尼斯的大帆船满载着香料、糖、胡椒等东方货物每年两次取道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英国的南安普敦港和比利时的布鲁日,返回时载着斯勘的纳维亚的木材、皮货,英国的羊毛,佛兰德尔的呢绒和法国的葡萄酒。还有一些东方货物则用马驮,越过阿尔陴斯山,供应德国的城市。 15 世纪土耳其强大,威尼斯多次被打败,才难以近一步扩展。 在 14 世纪的意大利城市中,威尼斯的海上竞争者只有热那亚。热那亚位于意大利半岛西部,在 1261 年帮助败占廷复国后,取得贸易特权,控制了东地中海的商业。 1282 年它打败了邻城比萨, 1298 年、 1354 年、 1379 年又多次打败威尼斯舰队。但 1380 年热那亚最终败于威尼斯舰队,从此衰落。 1396 年它承认了法国的宗主权。 中世纪晚期,位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的商人家族使它们的城市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它的毛纺织业在 14 世纪初达到全盛。尽管有佛兰德尔的竞争,但由于它有东方的染料,加之其毛纺织业行会的秘诀,佛罗伦萨可制造出一种深红色的呢绒,而在欧洲畅销。 14 世纪初,它有手工工场 200 多家, 9 万名城市居民中有 3 万人从事呢绒生产,年产呢绒十万匹,价值 60 万佛罗林。而佛罗伦萨从事银行业的有 80 个家族, 14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说,这些大家族“用他们的交易支持着基督教世界的大部分商业和交通。” 1338 年,巴尔迪家族和佩鲁齐家族贷给英王爱德华三世 136 万佛罗林, 1345 年英王赖帐不还,使这两个家族和许多银行破产。 意大利的大城市多为共和国政体,由市议会掌握,控制市议会的是大商人、银行家等贵族集团。它们一般又分成皇帝党和教皇党,互相争夺。其中不乏冒险家(银行家、雇佣兵队长)有时又夺得政权,形成独裁统治。 15 世纪佛罗伦萨政权就由美第奇家族控制达 60 多年,不过,这一家族又是文艺复兴的积极赞助者。 20、简述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再征服运动)。 21、谈谈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危机的表现: 14 世纪中期到 15 世纪中期 .1. 饥荒与鼠疫 ;2. 阶级斗争的激化 ;3. 英法百年战争 . 危机的原因: 对西欧封建制度危机的原因, 19 世纪曾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农业无法供养过剩的人口,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 1 , 2 , 3 , 4 , 5 ……而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 2 , 4 , 8 , 16 , 32 ……即马尔萨斯主义的解释(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此说法现在看来没有多少道理。 20 世纪对此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危机主要是周期性经济动向的产物, 12 ~ 13 世纪在一定技术(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低下)基础上的经济扩张达到其最高峰之后,接下来便只能是收缩,其表现就是经济危机。此看法的问题是把中世纪的经济危机视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种认为它是长期趋势的产物,封建方式对剩余产品的占有在进行了近一千年之后,达到了收益的递减点。而封建制度又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在统治阶级开支规模过大和开支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生产者的负担不断加重,可供压榨的油水已经告罄,最终造成经济危机。简言之,封建制度到最后既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又造成直接生产者的贫困化,从而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第三种解释是气侯方面的原因,认为欧洲气象条件变化(气侯变冷)到可以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地步,同时又使流行病增多。 美国“新左派”学者或称“新马克斯主义”学者沃勒斯坦认为第二种解释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没有严格的统计分析来证明。不过他又认为最似有理的解释应是第二种加第三种,即内在必然因素加外在偶然条件。看来,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22、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饥荒、鼠疫、百年战争、农民起义,导致西欧经济衰败,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西欧经济遭受了一场大破坏,也进行了一场大调整.西欧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⒈农奴制庄园经济的瓦解,一个小农所有者阶级,已开始在西欧大部分地区出现. 随着农奴制庄园经济的瓦解,封主封臣制也遭到破坏,封主封臣间的相互义务和权利都逐渐废驰,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形式.地产的继承、分割、转让、买卖也必然要冲破封建制度的制约.中小封建主在其庄园败落后纷纷投靠国王,担任各级官职. ⒉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西欧的农业开始同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结合在一起. ⒊西欧工商业的的变化和发展 ⒋科技发明不断涌现. 23、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要比较首先要有前提.中西社会发展有无统一性?是存在统一性前提之下的比较,还是双方原本就存在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中国和西欧各国在本质上,在结构上,究竟有无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在许多结构上是不同的,因而决定了它们发展上的差异性;另一派则认为,中西社会在本质结构上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只是显示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已.这个问题很大,它还可以引申到中国是否能独立走向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比较的时间段最好是在中世纪.   中国社会自唐宋以来具有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既是对上述情形的补充和反映,又恰好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方面的基础.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 24、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士世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基督教士还在钻研着古典文化的各项成果.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赖于他们而得以保存.可以说,正是他们“保存了学问的灯光长明不熄”.     此后 , 中世纪西欧的文学诗歌(拉丁文、教堂圣歌)、建筑艺术(主要是教堂建筑)、大学的兴起(大教堂学校) , 一般也都同基督教会有关 , 直到中世纪末期.   总体来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 . 25、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形成   如果说,晚期罗马帝国的社会思潮是从理性走向神秘信仰,那么,经院哲学的形成则标志着理性的重新兴起.因为经院哲学的基础,就是“尽可能把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伦( 1033 ~ 1109 年)说,我不是为信仰而寻求理解,我是为了理解而信仰的.从而表明他相信 人的理性有力量阐明基督教信仰的奥秘 ,基督教义的真理应该并能经得住推敲.   经院哲学的发展和成熟,与 11 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关,社会生活安定,人们有了自信心,便开始相信自己的理性;同时,这也与 12 世纪时亚历士多德哲学在西欧的复兴分不开。由于十字军东征,在西方失传多年的亚历士多德的主要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灵魂论》陆续被译成拉丁文,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等人的注释也随之在西欧流传.面对当时无与伦比的亚历士多德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基督教会先是怕,既而禁,随之将它吸收进基督教神学中来.而完成这一吸收工作的就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1225 ~ 1274 年).   阿奎那运用亚历士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神学,把信仰和理性、圣经和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亚历士多德神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被恰当的称作《神学大全》.阿奎那经院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视理性,重视逻辑推理,而不相信感官和经验,认为感官不能达到最高真理一一圣经.这样,阿奎那的亚历士多德神学体系就取代了过时的奥古斯丁的柏拉图神学体系,给沉闷僵化的基督教世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和生命活力. 3 唯名论与唯实论(实在论)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在经院哲学内被归入“实在论”范畴.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要比个别更“实在”,即“人”要比这个男人或女人更“实在”.这个理论着重强调各种抽象 观念 的优越实在性,使中世纪的人在攻击个别教士之时仍能坚定不移地信仰教会,在谴责历代教皇为恶棍时仍能相信教皇的统治,从而能毫无困难地把面包和酒这样的东西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内在实体,是基督的实体.与“实在论”相对立的是“唯名论”,它强调个别先于一般. 4 经院哲学的概念 由于关心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中世纪哲学家就进而关心一个中心问题:人应该按理性生活,还是靠信仰生活?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就是经院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以,经院哲学是论证、推理基督教神学教义的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哲学,它把理性和信仰结合了起来。它是中世纪教会学校和修道院所教授的哲学。哲学是讲理性的,神学则讲信仰.搞神学的来讲理性,讲哲学,必将使哲学为神学服务,所以有些书从批判的角度说,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⒌对经院哲学的评价   经院哲学并不十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成长,因为它强调内部的实在,不相信感性和经验,转移了人们对具体事物的实际细节和情况的注意力.但另一方面,经院哲学也奠定了随后欧洲思想赖以建立的基础,它使欧洲人养成极其严格而精细的作风,甚至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它要求训练有素的思维,它使世界不损于推理,不怕去推理.正因为如此,西欧近代初期才能出现象笛卡尔、洛克、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理性哲学大师.   对于现代人来说,经院哲学所留下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人需要理性,也需要信仰,理性和信仰不能相互冲突. 26、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⒈拜占廷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东西方各种商品都经过拜占廷来运销.东部帝国较西部帝国人口稠密,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如首 都 君士坦丁堡,中世纪人口达八十多万,是欧亚两洲的经济交通中心,它东与波斯、印度、中国,北穿黑海经罗斯与北欧,西通过地中海与西欧进行贸易.再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也是东西方海上贸易枢纽.而西部城市,包括罗马在内,主要是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它们仅依靠四周农村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其赋税而生存.这样,东部的工商业城市就为帝国的存
/
本文档为【陕西师大《世界中古史》习题及其解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