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疾风劲草2014版本

疾风劲草2014版本

2013-10-27 49页 doc 203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7417

暂无简介

举报
疾风劲草2014版本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 考研试卷中大题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而实际上大题也是技巧性最强的题型。下面向大家介 绍大题答题四步曲: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 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 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 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什么? 太多了...
疾风劲草2014版本
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 考研试卷中大题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而实际上大题也是技巧性最强的题型。下面向大家介 绍大题答题四步曲: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 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 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 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什么? 太多了?不要怕,答多不扣分。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 晰。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到了,下面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 如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 于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如果字迹工整的话,即 使这一段答得驴头不对马嘴,至少也有两分。 第四步:总结。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 但也要有技巧。要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 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 法。 如果答大题时你能熟练地按上面的四步做,大题方面你至少可以比相同水平的其他人多 得n分,不信?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 要意义(2002年政治重中之重)。首先仔细读题目,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是用马哲中的历史唯 物主义的几章的原理,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邓论中的内容,因此要考虑将两个学科结合 起来答题。表面上看题目中有两个基本概念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联系到马哲,以德治国便 是是道德问题,是上层建筑;以法治国便是法制问题。如此以来,此题需要答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有:道德,法制,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上层建筑,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以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的关系。然后联系实际,这一步没关系,只要稍微写两句而且字迹工整便不失大格。 最后总结,好像这里把题目重抄一遍不顺口,其实只要稍微一改便行: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 治国相结合。 下面我们看一下标准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与法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道德的概念; 法制的概念;道德与法制的关系。 2 2)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 基础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3)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以法治国的概念;以德治国的概念; 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4)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怎么样,是不是感到大题的简单了?上面是我总结的几条关于政治考研的技巧,如果你 能真正掌握它,不好意思,你的政治考研分数再也没有希望低于70分了。 论述题: 第一步:仔细审题。 建议考生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科学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 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 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建议视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 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什么?太多了?不要怕,答多了不扣分。但考生要注 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 到了,下面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联系实际。 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建议考生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如果本题是 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政治的术 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有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字迹工整。 第四步;总结。 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 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 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 上面的四步中好像没有提过辨析题,辨析题就是一个分值较少而且需要判断的论述题, 除了判断以外,上面的四步同样适用。但要求考生特别注意的是辨析题的判断,千万不要盲 目的说其对错,例如一些题目的前半部分是对的而后半部分产错的,有的题目说的不会面, 这些都要指出。 3 材料题: 如何回答政治材料题 一、 政治材料题的基本特点: 1、提供情境,包含手段和结果,要求从结果的好与坏来判断所运用手段是否合理,并 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要求的答题步骤:先答基本原理,引出配套的方法,进而用方法来分析材料。 3、要求多角度分析所蕴涵的知识。 二、解题的基本思路: 1、从方法入手:先判断材料所持方法(手段)——根据知识体系中原理和方法(手段) 的固定搭配得出基本原理。 2、判断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范畴归属判断,进而 了解所持手段(方法)。 3、审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并由此得出知识体系的大范围。 4、应注意材料中的效果,如果效果是积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正确的;如果 效果是消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错误的。 错误的情况有很多种,最主要有以下几种:(1)与正确方法(手段)相对立;(2) 主次颠倒;(3)主次不分;(4)割裂本来存在的联系。 5、应对材料进行层次分析,以便与方法(手段)相对应。找出所包含条件(重点语句), 回答时决不能漏掉材料中所包含条件。 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先回答基本原理2、其次回答方法(手段)要求3、把方法细化成几个方面,与材 料层次对接,用材料替代原理,一一对应。 四、检查阶段: 1、应注意材料中所包含的条件是否全部用完,如果没有用完,说明前面所述知识点还 有缺漏,应补齐。 2、检查重点语句范畴判断是否正确。 3、检查步骤是否完整、规范。是否按照:原理———方法———实践分析的步骤。 五、复习的基本要求: 1、应分层对知识进行整理,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分,其中, “是什么”和“为什么”属于基本原理:“怎么办”属于方法(手段)。 4 2、“是什么”主要用与范畴判断,用以审题中的思路引入,即材料中重点语句范畴判 断,借以得出原理。 3、“为什么”主要指关系、地位和作用、意义等,它是方法(手段)的理论出发点。 4、“怎么办”是掌握知识点的落脚点,也是材料引入的关键。“怎么办”不能停留在 课本的水平上,还应与重大时事、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相联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细化、归并入课本的基本点。 5、应对所有知识进行规范化整理,一方面,把所有知识分解为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方 法或手段)两大块;另一方面,按大、中、小三个 角度进行整理,“大”指最基本的原理,“中”指课本的具体要求,“小”指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它是课本具体要求的细化);第 三、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横向整理,以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题答 题技巧材料分析题在近几年考研政治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重,需要考生加强训练。 (一)分析题 解答分析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是: 1.仔细审题并抓关键词。大多数分析题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答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 材料及问题,答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材料及问题,了解题目需要回答什么,为什么要这 样回答,怎么回答。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这是做好分析体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 基本概念及原理。对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题目,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审题可以运用以下 几种方法: (1)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做可以不必 要地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2)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课文理 论,并注意筛选。 (3)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 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通过分析,抓住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 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2.阅读材料并组织答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或者材料。阅读时可边阅读边 划出材料中带有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信息(注意不要沉溺于细 节、事例或者数字),同时搜索、提取大脑中平时储存的相关知识,然后理清思路,组织答 案。 5 3.答题时注意: (1)凡问现象的问题,首先回答表象,即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需太展开,简要回答即 可。随后,必须回答现象之后隐含的实质(本质),这才是重点。 (2)凡是"分析"、"评述"的,就需要用原理紧扣材料进行分析。一般的思路是先表述相关原 理,然后再联系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评述,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答 案。 (3)回答问题注意层次性,要行文规范,简洁干练,表述准确,答案能紧扣要点,切忌东拉 西扯、繁琐冗长。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在2006年统一归进了分析题中,其形式独特,分值比例大,难度也不小,是考生考 研中的一大难点,这里就单独列出再讲述一下其答题技巧。考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 两点:一要注重联系实际,材料归纳出来后,用相关的事实理论做依据进行分析。二是结合 理论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全面。材料涉及几个点,答题时就要将这几个点答全,每个点不 需要展开太多,但要把基本要点说到。解答材料题时,尤其要注意层次和逻辑,不要自相矛 盾,在答案中最好把观点一一罗列出来,便于阅卷教师找到要点。 解答材料式分析题的基本要求:在理论部分,要求准确选择与解题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是解 题的主导部分,是命题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要准确、简洁地回答出有关理论知识内容。 这一部分答好了,就能为下一步解题做好铺垫,使后面的分析论述有理有据。 首先,"掐头取尾",看题干提示句和题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一般的材料题开题就有一句:" 下面是一组关于......的材料",这就给考生在阅读时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界定了范围,使阅读 不再盲目,以获取相关信息为重;然后,再迅速浏览题后问题,问题的要求又进一步缩小了 信息取舍的范围,什么是"的",在这里就确定了。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其次,仔细而快速地阅读材料。认真研读试题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深挖材料内涵。 材料分析题的材料灵活多变,无一固定模式。有文字型的、图表型的:文字型的可分为摘自 报刊、古籍、文件、人物讲话,也有命题者描述某种现象,提出几种观点的;图表型的有漫 画、、地图、历史文物图片、函数图等。材料可能是一则,也可能有多则;既有单一类 型的,也有文字型、图表型混合的;材料长短也各异,有的十分简短,有的篇幅冗长。不管 材料以何种形式出现,认真阅读材料是基础,掌握其中信息是关键。 一般的材料提供信息很多,有主有次,还有重复的,这就提醒考生在做这类试题、阅读材 料时,边读边用铅笔将含义相同的归类,并用1、2、3、......标注,对重要的核心句或者 关键词,在下面画线,以备答题时直接应用,避免大量的重复阅读,造成无为的浪费。 6 第三,利用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在答题论述时,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解题的 主体部分,要求考生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理论与实际、 观点与事实结合起来,即做到事理交融,观点统帅材料。要紧扣材料分析,或从材料中提炼 出观点,或用观点分析材料,或用材料论证观点。防止就事论事,或就理论谈理论。 第四,简短有力地做好小结。在小结部分,要牢牢抓住题意,适可而止。这是答题的结尾部 分,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结尾时,或针砭时弊,或点明意义,或联系自身,这些都要从题意 出发,恰到好处,总的要求是思路清晰、表述简练、视角丰富,达到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的目的就可 2012考研政治分析题备考建议 在考研政治中,许多同学都对分析题感到畏惧,在答题时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无话可说”;另一种是“长篇大论”而没有踩到得分点上。正因为分析题难, 许多同学都把希望寄托于辅导班上,在许多辅导班的招生广告中也大肆宣传能够压中或猜中 分析题。其实任何辅导班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一些辅导班还降低了学生的成绩, 因为时间是有成本的,让你丧失了机会成本。对于一般认真备考的学生来讲,单选题可以得 到14分(16分满分),多选可以得到28分(34分满分),即单选错两道,多选错三道,这 个要求并不高,这样客观题得到42分,分析题一般能得到35分,这样总分在75分上下,在 不花费大量时间的基础上,得到75分左右还是比较值得的。 客观题怎样得到42分呢?从暑假开始复习,先看一遍《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然后 做历年的客观题,清楚重点、难点及常考点,9月份考试选择一本练习册(一定是配合新大 纲的,并且有详细解析的),把四科的选择题按照做完,然后再温习三遍(最后一遍在 考试前三天内),这样42分拿到手是没问题的。具体落实到时间分配上,这些工作所需的时 间:暑假每天2小时,9月份开学后每天1小时。 主观题的复习可以9月份开始,第一遍先是抄写3年的真题。3年内考过的分析真 题不会再考分析题,那抄它干什么?第一,分析题判卷是踩点给分,抄一遍可以清楚标准答 案是如何踩点的;第二,清楚答题模式,即如何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学会这点就不会“无话 可说”了;第三,清楚了什么是标准答案,就明白了许多辅导班的押题根本没有必要背,因 为压中考点很容易,但压中材料却不大可能,即使压中材料,但同样的材料换一个问法,答 案也大相径庭。 回答分析题必须按照大纲的要求来作答,大纲有哪些要具体要求呢? 7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记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理解)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理解、分析)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理 解、分析)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 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理解、分析) 6.准确、恰当地适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答案要求) 这就告诉我们,分析题的复习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初步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能够落实到笔头,准确、恰当地适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 辑地表述。 另外许多同学迷恋所谓回答政治分析题的“万能模板”或是“万能理由”,而实际 上正式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长篇大论”而没有踩到得分点上。没有猜中题目是遗憾而不 可怕,可怕的是猜中了题目,而答案没有答道点上。政治考试的时间是180分钟,竟然有辅 导班老师在全国性的视频辅导中说,客观题80分钟,主观题80分钟,20分钟的时间留作检 查。再看这位老师出的模拟试题,分析题的答案都是长篇大论,光是把五道分析题的答案照 着找一遍80分钟都抄不完,每道题的答案字数都在800字以上。 其实,一般客观题30分钟内做完是没有问题的,再利用10分钟的时间一边涂答题 卡一边检查一下,一定保证把答题卡涂好后再做分析题,这样40分钟内42~45分到手,再做 分析题心态也能够保证,不必慌张。 通过抄写3年的分析真题,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一些套路的存在,具体到答题步骤上, 有如下方法: 1.回答分析题前,和做英语的阅读一样,先看一下分析题材料后面的问题,然后带 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材料中往往隐含着许多有用的信息,把它们画出来,便于答题时归纳总 结。 2.答题前先在试卷上列出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文字清晰工整 地写在答题纸上,这样才能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精述 1、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 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 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 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 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所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 测性的局限性。②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 质结构的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 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的局限性。 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 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 于对“精神”本原有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3)辩证法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形而上学发展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 后出现的形而上学。 3、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 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 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唯涯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 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蹬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 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 必然产物。 ① 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9 ②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牲进 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哲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 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 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 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抄写民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 物主义。第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为无产阶级革 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第二,这是具有彻底批判 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 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 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 等。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 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 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 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0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 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 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相结合的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它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 ① 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 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 指出了客观实在性的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 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9、物质存在的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 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④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 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 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②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 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 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三层含义:①指实践是人特特 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1 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 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③实践标志着人 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 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②人的意识是在 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③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④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运动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 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1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 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 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 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 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 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 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1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所谓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 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意识活动的成果。主观世界是知、情、意 的统一体。主观世界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 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它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两部分。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①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观世 界,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反过来指导人们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主观世界 本质上是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特别是理想的存在通 过实践又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 3)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 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 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 础:①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处大世界不断转化为 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在人的实践活 动中,人类世界不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②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2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 统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世 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 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 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 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基本内容:①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 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②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 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④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 质世界的一部分。⑤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 体。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意义: ① 理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从总体上奠定了这一理论大厦的唯物主义基石,全部辩证唯物 主义的理论大厦就是在这一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它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本质,从而同二元论 和多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认为世界的唯一本质,本原是物质,从而同唯心主 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原则,认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 态,而是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世界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世界物质 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 因在物质世界自身。因此,世界物质统一论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 界,而不是原则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要 求,根本观点。 ② 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要我们看问 题,搞现代化建设,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坚持一切从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做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3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5、意识的本质及其动作用 (1)意识的本质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 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能力。② 意识能动性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 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③ 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要遵循客观规 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④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 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6、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人工智能与意识是有联系的:①人工智能就是“机器”即电脑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 拟。它撇开了人脑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社会性,而只是把人脑思维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 包括信息的接收、记忆、分析、控制和输出五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用相应的部件来完成这五 个过程,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或电脑。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甚至可以超过人 的部分思维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人工智能是人 的思维的物化表现,是模拟意识思维的一种机械装置或电子装置。 (2)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过程,而人的意识是生理、 心理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被动 “思维”,而人的意识是主动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人工智能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是人脑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运动,但 是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 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② 联系的 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 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第二,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每一事 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特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问题、现象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 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18、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 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4 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 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 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9、联系与系统 (1)系统、系统论。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 法。系统论具有相关性、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等特点。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重要原则。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任何具体的系统都同 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2)辩证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①辩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具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系统的观点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现代思维方法,它 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也必须以辩证联系的观点作为指导。②系统观点证实 了辩证联系观点的正确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联系的观点,推进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 的认识。 2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我国传统哲学中整体性宇宙观主要通过哲学家们的宇宙观、认识论和社会政治历史观体 现出来。(1)在宇宙观方面,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一统的整体宇宙观。在《易经》中又提 出了最高统一体—— “太极”。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不断生出 万事万物。汉代的王充建立了以“元气”为宇宙本源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宇宙观。 (2)在认识论方面,我国传统哲学中“全”的观点体现了整体性。荀子认为,人类认识 过程中的最大缺陷就是“蔽于一曲”,凡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扩大都必然产生片面性,从而 妨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一定要全面认识事物,才会得到正确的知识。魏晋时期哲 学家嵇康认为,“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近虽小莫不存之,“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需进行全方位的准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哲学家们关于对“王道”和“霸道”相结合运用的论述是典型 的历史整体观。比如,孟子提出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主张从这三方面协调 一致的去争取“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则提出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治国大计。主张将法律制 度、驭人的手段和国家的权势紧密结合起来,用合力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有其合理因素,都 为深化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通联系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资料。 21、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3)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 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5 规律办事。 (4)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决定论:①决定论是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一般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非决定论是否定规律及 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机械决定论是只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 和必然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④辩证决定论是既承 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必然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 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②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 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 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③ 矛盾的同一性 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即区别又联系。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 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性质和趋势;矛盾 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斗争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 异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 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证。④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 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②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 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完成质变。③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 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 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 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存是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6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 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 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 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 系而存在。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 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这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 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 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 相互影响的。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 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 2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主要方面是指,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 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主要方面。事物 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而决定的。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临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转 化后,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2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 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 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 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 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2)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 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要注意反右时防“左”, 反“左”时防右,因为两种倾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8、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先秦时期老子的矛盾观点:① 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提出:事 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 指出了矛 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易经》中的矛盾观点:①“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②“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 2013年考研政治“疾风劲草”系列资料 17 矣”,是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3)韩非的矛盾观点:他提出“物必有盛衰,万也必有驰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 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强”,“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是说矛盾是普遍的,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则备。 (4)宋代张载的矛盾观点:① 他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矛盾观点。② 认为:“两不立 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对立的两面,就不会有统一,而 没有了统一,事物就不能发展变化。③ 他进一步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一 故神,二故化”,“大地变化,二端两已”,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在于它内部存在的对立面。 (5)程颢、程颐的矛盾观点:他们明确肯定,“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 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朱熹的矛盾观点:他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辩证法思想,他不仅认为“物皆有对”, 而且明确指出“独中有对”。这就不仅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且涉及了事物内部矛盾, 这就大大深化了辩证法的矛盾观。 (7)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的现代意义:① 在理论上,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马克思主 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提代了良好途径。② 在实践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是中国 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传统的矛盾观,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29、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 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是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 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 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②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 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 认量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 质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30、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 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的灭亡,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 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否定不 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即包含肯定的否定。 3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 (1)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18 (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 果。 (3)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 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 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 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3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 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 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
/
本文档为【疾风劲草2014版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