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

2009-09-20 7页 doc 69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9952

暂无简介

举报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贸易顺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编辑] 贸易顺差的定义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编辑] 贸易顺差的定义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编辑] 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的原因   一是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四是我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亚洲四小龙的5%-6%,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8%B4%B8%E6%98%93%E9%A1%BA%E5%B7%AE" 贸易逆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编辑] 贸易逆差的概念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也称为“入超”或“贸易赤字”,是“出超”的对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编辑]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会贸易赤字调查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个关于贸易逆差成因的调查报告。在他们看来,其成因主要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诸如:其他国家非关税壁垒;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外国政府对本国公司的补贴;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条件以及美国本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消失等。不过,报告更多地是强调外部因素。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在巨额财政赤字背景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   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很有说服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又与贸易赤字一样逐年扩大,2003财年达3750亿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亿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5210亿美元的最高记录。但是,这难以完全解释美国巨额逆差,因为1989-1992年财政赤字在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缩小;1993-2000年财政赤字逐年缩小,1998年开始出现“扭亏为盈”,2000年更是出现2370亿美元的高额盈余,但贸易赤字却在逐年扩大。即便考虑“时滞”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巨额逆差。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中国因素在美国当前巨额贸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学者从经济繁荣与旺盛的社会总需求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这一观点亦得到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肯定。   在宏观经济体系之中,一国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顺差。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皆因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总需求过于旺盛。或者说美国贸易逆差问的症结是总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当前,美国总消费约占GDP的82%,而总储蓄率又非常之低,经济系统中内生出强大的进口需求。从美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来看,美国进口增长的也主要表现为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2002年消费品的进口比1994年增长了107.3%。从实证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斯特芬和克穆一通过对1996-1999年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繁荣至少能解释32%的贸易逆差。   以上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在我们看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旺盛的社会总需求,从而巨额贸易逆差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 [编辑] 美国贸易逆差的贡献   实际上,从较长时期来看,美国贸易逆差没有损害美国利益,反而对美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这些贡献包括:   其一,有助于防止美国经济发展过热。因为大量廉价的进口商品涌入国内市场,可抑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若没有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很难这么轻松地推行赤字政策。布什继任时的2001年,美联邦财政尚有1273亿美元的盈余,但此后由于大规模减税、经济调整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和反恐、伊拉克战事导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美财政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在这一背景下,贸易赤字扩大一方面是必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美国经济增长中抑制通胀作出了贡献。   其二,有助于推动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所产生的竞争效应,迫使美国公司不得不设法提高效率,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就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来看,美国1973-1995年是1.4%,1995-2000年上升到2.5%。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逆差,也基本上是从1995年以后开始大幅度上升的。   其三,有助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国际利益。有了巨额的贸易逆差为背景,在其他国家一再鼓励出口,甚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的情况下,美国坚持强硬政策,以“公平贸易”为幌子,频频挑起贸易战。他们强化金融支持,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同时又强迫他国开放市场,或者干预他国的经济政策。例如,近年来,美国频频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其四,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级化也作出了贡献。大量廉价的进口商品,使得美国得以依赖国外进口日常消费品,然后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高级地位。例如,在2003年全球信息科技业100大企业排行榜中,美国75家,日本仅4家。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福利分析,由于它们属于朝阳产业,利润率高,其所获得的福利是普通初级产品所不能比拟的。   另一方面,美国近年来相对上升的失业率,也与贸易逆差关系不大。自2000-2003年6月,美国制造企业失业人数高达260多万人。由此出发,美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归之于巨额逆差,尤其是对中国的逆差。美国2004年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71%的美国民众相信,来自中国的竞争是导致许多美国人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失业问题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迅速下降,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需求模式从制造品转向了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对服务业大幅度提高,以及与之相关的制造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竞争这一外部因素对“去工业化”的贡献不足1/5,中国的出口占美国进口的比例约12%,中国的竞争最多只能解释美国制造业失业问题的2%。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贸易逆差不是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再考虑到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伴随巨额贸易逆差出现。 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概念   市场、世界市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狭义上说,市场是指从事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市场则是指超出单纯商品买卖场所范围,在流通领域内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市场是一个经济的范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以及各国之间市场的总和。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不仅包括一般的商品买卖活动的运动空间,还包括与对外贸易有关的货币结算、货物运输、货物保险等内容。在世界市场,商品是交换的主体,其他活动都是为商品交换服务的。   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世界市场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之和,两者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世界市场这一概念,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来理解。世界市场的内涵,是指国际商品经济关系的总和,包括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外延,是指它的地理范围,其地理范围要比一国的市场范围大,前者包括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后者只包括一国疆域之内的商品交换。在世界市场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中,其内涵决定世界市场的经济本质。   世界市场的含义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只有各国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突破国家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世界市场才能真正形成。第二,世界市场是以国家为媒介并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第三,世界市场受各国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编辑] 世界市场的分类   世界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可以按不同的进行分类。   1.按地理方向划分。世界市场按洲别或地区可以划分为西欧市场、西欧市场、北美市场、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等等;也可以按国别划分为美国市场、日本市场、德国市场、英国市场、中国市场等等;联合国在有关的统计中常把世界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中央经济国家市场三大类。   2.按市场对象划分。世界市场可以划分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务市场。其中商品市场是主体。也可按大类划分为纺织品市场,粮油市场、机械市场、化工市场等;还可按品种细分为小麦市场、咖啡市场、茶叶市场、汽车市场等等。   3.按消费者划分。可按性别、年龄、收入和职业等划分,如妇女用品市场、儿童用品市场、劳保用品市场等等。 [编辑] 世界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   世界市场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而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编辑] 场的萌芽时期(16世纪初至18世纪60年代)   国际贸易虽然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因而并不存在世界性的市场。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只存在若干区域性的市场。地理大发现之后,区域性市场逐渐扩大为世界市场。新的世界市场不仅包括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而且包括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一阶段,世界市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这是萌芽时期世界市场的主要特点。 [编辑] 世界市场的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建立起机器大工业。在机器大工业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南太平洋和远东的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也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同时,国际商品流通的基础已再不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工场手工业品,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英国)的工业制成品与经济落后国家的食品、原料的交换。世界市场上主要的经济联系是工业国家和农业国家之间,而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也大大加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编辑]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期(19 世纪 70 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19 世纪 70 年代,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和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大大改变了欧洲经济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的经济面貌。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成为19世纪末世界经济、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第二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输出急剧扩大并具有厂特别重要的意义。资本输出使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逐步实现,并与商品输出相结合,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世界各国间的商品流通。这一阶段,国际贸易把越来越密的经济网铺到了整个地球的各个角落,世界各国从经济上互相联结起来了。这样,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统一世界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占据了统治地位。   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有:   1.多边贸易和支付体系的形成。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城市和农村的出现,西欧大陆和北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的初级产品生产国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原料和食物,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与此同时,英国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从西欧大陆和北美的新兴工业国输入的工业品持续增长,经常呈现大量的逆差。但英国又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呈现大量的贸易顺差。这样,英国就用它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所取得的收入来支付对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又用对西欧大陆和北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对英国的贸易逆差。英国此时成为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这个体系为所有贸易参加国提供购买货物的支付手段;同时,使国际之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利息、红刊的支付能够顺利完成,有助于资本输出和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流动。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发展与世界货币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世界市场充分发展以后,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才能充分地展开。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它也是世界多边贸易和支付体系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这个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世界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价值提供一个互相比较的尺度,并能使各国货币间的比价(汇率)保持稳定;二是给世界市场上各国的商品价格提供一个互相比较的尺度,从而使各国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一致,把各国的价格结构联系在一起。   3.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大型的固定的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市场、博览会形成了;航运、保险、银行和各种专业机构健全了;比较固定的航线、港口、码头建立了。这一切都使世界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4%B8%96%E7%95%8C%E5%B8%82%E5%9C%BA"
/
本文档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