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

2013-06-03 6页 pdf 151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182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 第 1页 共 6页 南方日报/2011年/9月/24日/第 011版 笔谈 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 广东省社科联、南方日报社联合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 田丰 杨兴锋 执笔人 刘小敏 成龙 梁道刚 叶金宝 何艳玲 林洪 徐忠爱 周仲高 郑红军 翟丹然 ■编者按 为人民谋幸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归宿,也是我们党 90年来始终如一的奋斗主题。 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率先走出一条成功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央赋予广东的光荣 使命。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转型升级,...
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
第 1页 共 6页 南方日报/2011年/9月/24日/第 011版 笔谈 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 广东省社科联、南方日报社联合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 田丰 杨兴锋 执笔人 刘小敏 成龙 梁道刚 叶金宝 何艳玲 林洪 徐忠爱 周仲高 郑红军 翟丹然 ■编者按 为人民谋幸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归宿,也是我们党 90年来始终如一的奋斗主题。 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率先走出一条成功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央赋予广东的光荣 使命。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省各地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先行先试,形成了共建幸福广东的良好局面。 惠州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城市。2008年以来, 遵照汪洋书记建设“惠民之州”的指示,惠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惠民”主题,不断创新发 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保障民生、网络问政、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转 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州实践”和“惠州经验”。 建设“惠民之州”是建设幸福广东在惠州的具体实践。“惠民”是体现“惠民之州”本质要求, 并在新起点上建设幸福惠州的基本路径;是广东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主 要抓手;是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政府善治的重要突破口。“惠 州经验”对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构建科学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 “惠民之州”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夯实基础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型 改善民生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互为动力。科学发展唤起了民生需求,而民生需求倒逼必须高 起点谋划现代产业的大发展。 对惠州人来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州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转型升 级是手段,幸福惠州是目的,二者统一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惠 州市委、市政府坚信,只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为建设幸福惠州夯实物质基础,创造基础条件。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惠州初步形成了“2+8”的现代产 业体系、经济发展多点支撑的格局,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使惠州经济社会 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惠民富民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惠州进入厚积薄发、全面转 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着力改变以往依靠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和 以加工装配为主的低端电子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以 TCL集团、 中海壳牌、中海油等大集团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引领和 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惠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科锐 LED芯片等项目建成投产,16个项目入选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产业重大目录,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市 29家企业 37个项目列入 省现代产业 500强。中海壳牌 100万吨乙烯、中海油 1200万吨炼油相继建成投产,带动 60个石 化中下游项目落户大亚湾,总投资超过 1400亿元。“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市石化产业增加值达 600 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基地。据统计,石化、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 71%,2009 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1.3%,工业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 化转变,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能源、旅游、纺织服装与制鞋、现代农业等产业 第 2页 共 6页 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先后制定实施《惠 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构建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十一五”以来,惠州市一直 致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项目,认真抓好大 亚湾、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升级,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97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6个,获专利授权 4991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 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6%,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1600 亿 元,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内外源经济齐头并进。积极实施“稳出口、拓内需”战略,推动经济步 入内生增长轨道,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举办外经贸产品展销会, 开展“惠货全国行”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5年累计新增外商投资企业 1867户,累计实际吸 收外商直接投资 64.7亿元;外贸出口 202.3亿美元,增长 18%,年均增长 13.7%。 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惠州市特别注重加快发展县 镇经济,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管理权限,统筹协调县(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不 断增强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签订入园项目 128个,建成项目 71个,总投资 192.6亿元, 解决就业 2万多人。支持东莞(龙门)、东莞风岗(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大“双转移” 工作力度,以“转得出、留得住、干得好、能致富”为目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 施“以奖代补”,2010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 4.54万人,新转移劳动力 4.51万人。 惠州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互为动力。科学发展唤起了民生需求,而民生 需求倒逼惠州必须高起点谋划现代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 升级,以挖掘更多、更大的经济附加值。惠州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 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生 态协调发展。总之,只有加快转型升级谋发展,才能使建设幸福惠州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保证 人民群众拥有真正、长久的幸福生活。 抓住关键环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在全国率先开展网络问政工作,全面形成政府主动利用网络了解民声、解决民困、化解矛盾、 吸纳民智,广大群众理性地利用网络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监督政府的良好局面。 “惠州市顺应时代要求,率先在社会管理科学化道路上大胆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管 理新范式。市委、市政府认为,由于当前我国既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把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强和创 新社会管理摆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社会管理是执政党和公权力机构在执政 时期最基本的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佳切入点就在于实现党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带 头纠正自身社会管理职能上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改变社会管理方式上的管制型、命令式取 向,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社会管理效能,逐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善治格局。 以网络问政创新管理机制,政务环境全面改善。建立网络问政体系,扎实推进机构和审批制 度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切实转变政府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 效、优质、廉洁的政务环境。 2008年 8月,惠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网络问政工作,坚持“不回避、不忽悠、不作秀”和“真 问互信,真听实干”的原则,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网络问政工作体系。一是党政领导带头触网, 与网民直接交流,批示网民反映的问题。二是制定系列基础性文件,建立信息收集、处理和 反馈以及复杂问题协调、分层次培训指导等高效常态机制。三是构建严格的。开通了“惠 民在线论坛”、“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书记微博”、“惠民在线信息摘报”等互动平台,开展 第 3页 共 6页 即时交流,全天候受理网民问题,全方位收集民意,直接送达决策层。网络问政平台开通以来, 先后收集到网民意见、建议和投诉共 56193条,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交办解决问题 55435个,解决 率达 96%以上。仅 2010年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 26812件,回复率达到 99.3%,办结率达到 98.3%。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开启网络问政倾注真情和心血,市委书记黄业斌 3年内 8次与网友集中 “拍砖”、“灌水”,“书记微博”开主动问政先河,“党政领导信箱”开拓官民互动渠道。“网络问 政综合信息平台”、“惠民在线信息摘报”、“惠民在线访谈”三大平台有效解决网民诉求,全市上 访数量显著下降。2010 年获得首个“广东网络问政年度城市”称号,2011 年获得中国“互联网 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称号。 在全国率先把网络问政作为社会管理中掌握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是惠州党委政府把老百 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也是信息时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党委政府与群 众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问政实施三年来,惠州创新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和平台, 全面形成了政府主动利用网络了解民声、解决民困、化解矛盾、吸纳民智,广大群众理性地利用 网络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监督政府的良好局面,使网络问政成为一项人性化、规范化、常态化 的重要工作,为新时期政治民主的发展、社会管理范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设“一站式”服务系统,提高政府效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开展“机关作风 建设年”、“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便民利民惠民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 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改进作风,创新思路,提升服务。许多单位通过规范前台管理,优化办事流 程,简化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普遍推行了“一站式” 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措施,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2010年 2月,惠州市在原投资服务中心基础上挂牌运行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共有 55个单位 95个办事窗 口 156名工作人员进驻,对 216项行政审批项目和政府服务实行集中统一办理,累计办理各类业 务 27.4 万宗,群众满意度达 99.95%。构建严格的考核制度,设置“红黄绿”灯和评分制度,要 求各部门对群众来信遵循立即回复、按程序办理、及时派员处理、办结情况告知等 4个步骤,一 般性问题 5个工作日内回复,比较复杂的问题 15个工作日内回复。超过 5个工作日和 15个工作 日而仍未回复的,平台自动标以“黄”灯和“红”灯,以示警告。 构建全方位作风建设体系,切实转变党风、政风与行风。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正,惠 州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的全方位作风建设体 系。其突出特点是:第一,责任分解,量化考核。一方面,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建设责任书,把作风 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责任逐级分解,使每一位领导干部责任明确,出力尽责,形成了“千 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网络。另一方面,对县(区)和市直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 工作效率、措施、态度、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条块结合、自律与监督结合的考核体系,建 立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寓防风于成风之前,寓建设于纠正之中。第二,强化部门监管,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 题。实行教育收费“承诺制、考核制、流程制、警示制、问责制”,在全省率先开设教育服务大 厅,开设“966722”教育服务专线,教育收费管理不断规范化;强化医疗收费管理,开展打击非 法行医专项行动,推行“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平台,建设药品招标“阳光采购”平台,开启 “阳光用药”平台,遏制“大处方”,从源头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制定《规范全市道路交通 执法管理相关工作的意见》、《惠州市公路限速路段整治》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电子眼”设 置,解决交警值勤不规范、移动电子测速不科学、高速公路拖车乱收费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不定期对收费站和重点路段进行明察暗访,查处公路“三乱”案件;在全省首创开设电台“行风 热线”节目,定期安排政府和部门领导上线和群众交流,共举办“行风热线”278 期,收到群众 意见和建议 5259宗,回复率达 99.8%,尤其是推行“行风热线”户外直播活动,推动“行风热线” 零距离接触群众,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惠州经验说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支撑点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权益 第 4页 共 6页 为出发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核心位置,通过宣传、教育、 协商、对话的方式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实事求是地对待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同时在综治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完备的制度,坚持按法规制度办事, 如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司法主办、部门参与、联合调处”的大调解工作模式,推动 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 拓展幸福源泉:优化文化和生态环境 形成“经济、生态、民生”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格,营造丰富多彩 的文化环境,营造理性平和、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 培育幸福文化,努力打造文明之城。对老百姓来说,幸福感的直接源泉就是生活快乐,身体 健康。惠州市委、市政府看准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朴素理解和基本诉求,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文 化惠民工程,努力打造文明之城。坚持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巩固文明城市 成果的中心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民生,着力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既大大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直接增进 了惠州市民的文化幸福感。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努力打造绿色之城。惠州市委、市政府以改善环境质量, 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谋划“生态旺市”发展战略,为提高 全市人民幸福感,建设“幸福惠州”提供了坚实的生态环境资源保障,同时也实现了绿色发展。 惠州市充分吸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发达城市“先发展后治理”的经验教训,在发展经济过程 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正是因为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惠州才 形成了“经济、生态、民生”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直接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惠州经验说明,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文化认知 和幸福价值观相联系。我们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格,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营造理性平 和、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2 惠州实践对幸福广东建设的启示 建设幸福广东,必须把“惠民”作为根本目标,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信访”等多元化 诉求平台,打捞来自社会底层“沉没”的声音,疏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岭南历史文化的归属感、领潮改革开放的自豪感、市场公平竞争的平 和感、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感等,为幸福广东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动力。 转变发展理念,自觉把“惠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 历史创造者的作用,使群众真正成为决策的主体、建设的主体、享受的主体、评价的主体,是科 学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惠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危险意识、服务意 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民生优先,自觉把“惠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作为检验各方面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正是基于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 惠州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惠州经验表 明,建设幸福广东,必须把“惠民”作为根本目标,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首先要看是否符合“惠民”标准,凡符合“惠民”标准的就坚决去做,凡不符合“惠民” 标准的就坚决不做,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惠民”这个基点上来。 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惠州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既大胆革新,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许多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 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惠州经验表明,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经济体制 第 5页 共 6页 改革,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打牢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努力丰富 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必须积极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社会组织 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释放和调动一切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潜力和积极性,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和管 理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 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让群众切实分享发展的成果,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幸福广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和诉求 从现实来看,许多社会矛盾的形成、冲突以致激化,往往由于矛盾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 或者解决矛盾的不对路。惠州经验表明,在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信访”等多元化诉求平台,打捞来自社 会底层“沉没”的声音,疏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努力构建“党政领导、综治牵头、 司法主办、部门参与、联合调处”的大调解工作模式;打造“万众评公务”、“机关作风建设年” 和“民主评议”活动等多种载体,开设“行风热线”网站、“网络惠民”邮箱、“广东在线”论坛 及“群众来信”等网络对话监督平台;完善公共决策和社会公示等制度,最广泛地听取百姓呼声, 了解民意,和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必须努力形成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特别是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人性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惠州市十分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注意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与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惠州经验表明,建设幸福广东,党的领导是关键,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和必然路径。因此,必须狠抓党的思想建设,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提升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 能力和自身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 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工作运行机制、检查监督机制、问 责考核机制,实现党群关系的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制度和机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 点问题;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事关发展、牵动全局的“主业”来抓,建立“一把手”负 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责任体系,搭建完善的惩治和预 防腐败制度体系,为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筑起“防火墙”,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 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围绕“利民、便民、惠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尊重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 创精神,通过改进基层工作方式,倾听百姓呼声、建议,与他们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沟通,把大量 不稳定因素苗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夯实幸福生活的群众基础。 开展幸福文化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惠州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诸多诉求,提出了“文化惠民”的新概念,并与 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加强公共文化、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建设, 让群众生活得更有文化情趣,不断开阔文化视野,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形成了“共建共享”的 良好氛围。惠州经验表明,建设幸福广东,要根据各地的历史传统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地方文 化品牌,增强群众文化自豪感,增进群众对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 体、享受的主体;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杠杆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推动城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要推动群众性的 “幸福认知”,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幸福、理性追求幸福、共同创造幸福、和谐共享幸福。推动 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创造创业创新的成就观、知识就是力量的财富观、奋斗改变命运的人生观、岭 第 6页 共 6页 南历史文化的归属感、领潮改革开放的自豪感、市场公平竞争的平和感、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感 等,为幸福广东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动力。 建立和完善幸福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发展的恒久动力 “惠民之州”建设对于建设幸福广东,建立和完善幸福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幸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把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建设放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要尽可能地体现社会公平。既反映群众由追求生活数量和质量并存到以追求 生活质量为主的转变,也反映广东统筹兼顾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山区的改革发展,追求共同富裕 的新探索;既反映人均 GDP、预期寿命、教育文化等内容,同时也应该把政府治理、循环经济、 社会资本等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其中,着重选取能够充分反映上述各项发展指标的关键变 量;必须体现开放包容精神,形成有利于广东经济稳定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 学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本文档为【从惠民之州到幸福惠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