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耳病 (1)

耳病 (1)

2013-03-15 6页 doc 30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6467

暂无简介

举报
耳病 (1)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耳病的贡献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祖国文化、医疗、科技的体现。目前针灸疗法在许多疾病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然而《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的理论、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以及针刺治疗耳病方面作一探究。 1.《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 1.1 皇甫谧生平及成书简介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 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
耳病 (1)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耳病的贡献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祖国文化、医疗、科技的体现。目前针灸疗法在许多疾病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然而《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的理论、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以及针刺治疗耳病方面作一探究。 1.《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 1.1 皇甫谧生平及成简介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 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 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 282 年)。他是我国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皇普谧在疾病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医书,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渐渐地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的脉络与穴位,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古籍,编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1]。 《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全书主要从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和针灸的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每个方面各6卷。前6卷为理论方面,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腧穴理论以及针灸理论。在基础理论的论述中,将解剖、生理、病理、体质等知识系统有序的归纳到一起,使以前杂乱无章的基础理论条理清晰,包括五脏六腑的属性、功能特点、气血津液的循行与肢体五窍脉络的生理病理和阴阳五行在不同人体的关系体现等; 在腧穴理论的论述中,他在《内经》循经布穴法的基础上,创制了采用体表的一些标志与人体内在经络相结合的,将腧穴根据经络的循行固定于体表,确定了经络在针灸学中的核心地位,描述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与现代的描述基本一致,对经络的循行、主病、与腧穴的联系都有详细的记载,沿用至今; 在针灸理论方面,在《内经》的提出上,总结提出了针灸的诸多方法,如持针法、守神养神法、虚实刺灸法、寒热刺灸法、气至观察法、四时刺灸法、不同体质刺灸法、特殊刺灸法等,分别描述了各种针灸法的应用,以及每种针法的适应证,同时提出了大量的针灸禁忌和禁针穴位。后6卷为针灸的临床应用,包括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针灸治疗原则。在诊断上,《针灸甲乙经》注重望诊和切诊,望诊上描述了五脏与五色的关系,五色在疾病进退顺逆中得体现,在治疗上首先注重疾病的标本、顺逆,根据疾病的标本顺逆选择合适的针法和穴位,同时注重配穴原则以及一些有特效的穴位。 1.2《针灸甲乙经》的学术价值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系统的著作。它以《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为蓝本,但是在整理编排上,打破了《灵枢》、《素问》原文的编排次序,重新分类编排,易于查阅寻找,同时又保留了《名堂孔穴针灸治要》基本内容,在《内经》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有效的穴位,使得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更加详尽具体。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对腧穴在经络的体表标志的确定和循行划分,将腧穴归属于不同的经脉,对于临床取穴和统一化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腧穴按照不同的功效进行分类,对针刺的深度也有详细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疾病灸法和时间有较大的差别,它填补了腧穴理论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针灸学的治疗。 2. 《针灸甲乙经》对耳病的贡献 2.1对耳鸣耳聋病因贡献 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 2.2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具体腧穴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2]。”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滞,肌肉消瘦,而留著于内。六腑闭塞,导致五脏不和,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肠胃病变,最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发蒙,《灵枢》、《太素》均作“曚”,“蒙”与“曚”通,《说文通训定声》发蒙,系治疗目视不明耳聋疾病的一种方法[3],即《灵枢》中所云,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感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杨上善注:“手太阳脉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三脉皆会与耳目听宫,俱连瞳子……”故通过听宫穴针刺,可以通过发蒙这种治疗方法。经气上逆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出现耳前后动脉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旁的穴位;耳痛,有些不能针刺,如由于耳中有脓,或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穴位,后取足部穴位。耳聋但不疼痛者,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太素》注:“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针灸甲乙经》把之前内经中泛泛的经脉大概念细化具体到穴位,关于耳病一共提到26个穴位,分别有督脉:百会;手少阳:如颅息、液门、关冲;手阳明:如合谷、阳溪、商阳;手太阳:如前谷、后溪、天窗;手少阳:如关冲、液门、中渚;足少阳:听会;足太阳:完骨;足阳明:下关等。 2.3提出了其他经脉对耳病治疗作用 根据《内经》记载,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经络可治疗耳病。《针灸甲乙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督脉也治疗耳病,作者应用到了百会穴,督脉可以治疗髓海不足的症候,会出现脑转耳鸣症状,可见作者认为耳鸣不单一局限于实证,也存在虚证。作者又增加了足阳明穴位,下关穴。足阳明经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根据穴位近治原则,可以运用,还可以解释为《内经》中的肠胃病变最终导致耳病,九窍不通,所以要治疗脾胃病症。 2.4《针灸甲乙经》治疗耳病的特点 《针灸甲乙经》的治疗特点——辨证论治,《针灸甲乙》经提出治耳病要辨证论治,继承前人痛与不痛基础上,作者根据临床,用形象的拟声词形容病症,例如:嘈嘈若蝉鸣、如破声、浑浑无所闻等,生动的比拟出耳聋的兼加症状,更容易应用到临床。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亦为现存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系统的著作,该书系统完整地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基础理论、腧穴理论、临床应用理论,对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临床应用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耳病的腧穴应用举例,对于耳病病症具体描述,为后世医家在耳病方面研究提供宝贵,也为临床取穴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晋 皇普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2:6-7. [2]牛兵占,肖正权.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7)1:69-81. [3]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98,(2)1:45-46. [4]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37-41.
/
本文档为【耳病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