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品五柳先生

2017-10-08 5页 doc 17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品五柳先生品五柳先生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沙漠,雁排长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审视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外云卷云舒。那么,陶渊明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又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柳树一直是中国文学所歌咏的对象,早到《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等说法。喜柳、咏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家肯定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柳树为号的是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
品五柳先生
品五柳先生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沙漠,雁排长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审视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外云卷云舒。那么,陶渊明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又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柳树一直是中国文学所歌咏的对象,早到《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等说法。喜柳、咏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家肯定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柳树为号的是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少年时期,他怀揣“大济苍生”的儒家之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但因当时社会黑暗,加之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抱负难施,最后以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了十三年的宦仕生涯,开始“归田园居”的到家生活。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成为“隐匿诗人之宗”,因其门前种了五颗树,便自号五柳先生,并写下《五柳先生传》用以自况,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五柳先生,以赞美淡泊超然的田园生活。这篇散文展现了不尚文采,纯净自然的艺术境界;卓然独立,超迈流俗的文化精神~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字号,因为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先生)此为号了。在此,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了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笔调从容舒缓,表达了对当时卖声名,夸门第之社会风气的嘲讽。在魏晋时代,门阀制度盛行,与世家士子视群望、门第、宗谱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贱族”的局面,对此,陶渊明十分不满,故在文中以“不知何许人也”,嘲弄了群望之尊崇,以“不详其字”,嘲弄了门第之高贵,以“宅边有五柳树”,嘲弄了地位之显赫,以自号“五柳先生”,表明对整个门阀制度的嘲讽。在介绍了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之后,便以一句“娴静少言,不慕名利”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但是生活中的陶渊明并不是“娴静少言”的,如:在《乞象》中有“谈笑终日夕,筋至辄倾怀”的记载,在《移居》中也提到“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之语。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了。 刘裕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他招纳贤士,为其歌功颂德,修国史,突出其有仁有义,再造往事之功,达到百功歌于朝,庶民颂于野的政治宣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也被征为著作郎,但他拒绝了,因此此处“娴静少言”表明的是陶渊明的政治态度:远离官场的纷扰,不谈国事,不为刘氏著书立说,宁愿“守默”“守穷”也不贪图违背仁义的荣华富贵。 作者在暗示对政治生活的厌倦之后,马上笔锋一转,从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个方面描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1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读书,不求甚解”照我们常识理解:“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这样的 读书必然索然无味,但为什么陶渊明醉在其中,甚至忘记了吃饭,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魏晋名士的一种读书风尚,他们崇尚“清淡”,读书以得“意”为高,不死扣字句。不拘泥于微末细节,而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风神情义,并从领悟和发现中获取最大快意,因此“好读书,不求甚解”变现的是一种清高的名士之风,体现的是忘掉事物的表象,而直达本质的一种探索精神,正如庄子强调的“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 2性嗜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喝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中国文人大多与酒有不解之缘,而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以酒入诗的人。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诗,篇篇有酒。”,由此可知,陶渊明与酒的情节之深是显而易见的。 老友颜廷之曾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县到他家拜访,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作为酒资。嗜酒如命而不得常喝,这更多表明诗人虽然家贫如洗,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难能可贵。五柳先生家里贫穷,那么贫穷到什么程度,又用什么来抵御这种贫穷的生活呢, 3著文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是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阳光都无法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碗和饮水的工具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相当的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箪瓢屡空”来自颜回的典故,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孔子的得意弟子。《论语*雍也》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后来“一瓢一饮”或“箪瓢屡空”就成了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对于五柳先生这种艰苦的读书饮酒作文的隐居生活,作者(陶渊明)是如何评价的呢,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先描写了一个典故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可见文章是在借古人赞五柳先生,而在文章结尾,作者更以无比倾慕的语气写道: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无怀氏”和“葛天氏”都是上古帝王,传说他们治理的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庄子》曾叙述了无怀氏时代的社会状况“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葛天氏治理的社会,曾被称为“理想自然的淳朴之世”,即“熙熙自治”的社会,原始的“和谐社会”。“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意在称颂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与古人之心相比,即是怀古,也是暗喻不仕宋意。 陶渊明缺乏高贵门第,更无显赫的功勋,但他自辞彭泽县令,尽管拂去的不过是风尘县令的一颗小印,却拂倒了魏晋风度的高巅,他一生最响亮的名言“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永远铭记在中国士人心里,正因为他言行一致,与说到做到的品格,才受到普遍的顶礼和尊仰,也正是他这种人格本身,才凝结了淡逸而傲岸的《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陶渊明遂成为寄托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人物形象。 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素养的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 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创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真”,用生不灭~
/
本文档为【品五柳先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