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基本问答整理

2013-01-22 4页 doc 56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330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基本问答整理NLMCD 中医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牵制,约束;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减弱或亢盛。 2.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消长平衡: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
中医基本问答整理
NLMCD 中医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牵制,约束;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减弱或亢盛。 2.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消长平衡: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变化之中,消长均为数量上的变化。 4.相互转化: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 阴阳的属性特点? 1、普遍性: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随着对象和条件的改变,他所代的事物或现象亦相应地发生改变。 2、相关性: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的划分 3、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地点、对象)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条件变更后,可以相互转化。 4、可分性:任何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主神志,心主神明,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将饮食水谷运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脾气主升: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 助脾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 ,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气的功能: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作用; 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热,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防御作用,气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固摄作用,防止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无故流失,固护脏器位置; 气化作用,气的运动产生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气能摄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的作用,使血循行脉中而不致外溢。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活动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动、升发、向上、向外——阳邪;腠理疏泄——开泄;易侵犯头面、阳经、肌表——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行无定处、病位游移。 3.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各邪多携风侵入人体,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致病极为广泛,致病最多,变化最快 4.风性主动。风主动,风具有使物体动摇的特性,故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性质,如头目眩晕。 湿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阴。阻滞经络,气机升降失常,易伤脾阳。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 3.湿性粘滞,湿病粘滞,病程缠绵、反复; 症状的粘滞性:湿阻大肠——大便粘腻不爽;湿阻膀胱——小便淋漓不尽;湿浊内盛——舌苔粘腻。 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淋、浊、带下、腹泻、痢疾均为下注之病。致病易伤机体下部。 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属阴,易伤脾阳、心阳、肾阳 2,寒性凝滞;寒伤阳气,无以温煦推动气血运行,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寒主疼痛。 3,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使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4,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清稀 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邪使腠理开张,汗出过多,损伤津液。气随津泄,故而伤气。 3,暑多挟湿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从容、和缓、流利为主要特点,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强盛和营养状况的良好; 有神以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反映病情轻浅或病虽重而预后良好; 有根以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反映肾气犹存,生机不息。 寒证与热证的区别 (1)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证候 (2)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表寒里热 ⑵寒热转化:由寒转热-外感风寒 ;由热转寒-高烧40度 ⑶寒热真假: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部分高烧寒战者); 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如迴光返照) 实证:邪气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表现的证候 血虚证:血不足 脏腑组织经脉失养 阴虚证:阴津亏 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 阳虚证:阳气不足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虚实可同时出现,虚实可相互转化) (1)虚实夹杂 (2)虚实转化 金银花:清热解毒,用治温病初起,身热、口渴、脉数者。 疏散风热,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症见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 陈皮: 理气和中,用治脾胃气滞 燥湿化痰,用治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 香附: 行气解郁:用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 调经止痛:用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乳房胀痛 黄芪: 补气升阳,用治中气下陷;胸中大气下陷 益气固表,用治气虚不固的自汗;卫表不顾,易感外邪者 益气利水,用治气虚水肿 益气摄血,用治不摄血的吐衄 、崩漏、便血、紫癜 益气活血,用治气虚血瘀所致肌肤麻木不仁;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托毒排脓,用治气血不足,脓不成溃者;疮疡溃后久不收口 白术: 益气健脾,用治脾气虚证;脾虚失运,便秘难下者 燥湿利水,用治水饮内停之水肿;脾虚湿盛之泄泻 固表止汗,用治表虚汗出;阴虚盗汗;气虚自汗 益气安胎,用治气血亏虚所致滑胎;肾虚胎元不固 甘草: 益气补中,用治脾气虚证 祛痰止咳,用治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湿痰咳嗽;肺燥咳嗽 清热解毒,用治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各种药物、食物中毒 缓急止痛,用治筋脉失养所致脘腹挛急作痛;肢体拘挛转筋;肝郁胁痛 调和诸药,减轻或缓和药物的偏性或毒性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发汗麻黄汤,麻桂杏草共煎偿。 平胃散: 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沉重,腹泻,舌苔白厚腻,脉缓。 平胃厚朴与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和解方 ,半夏人参甘草藏 ,再加黄芪生姜枣 ,少阳百病此方宗 二陈汤: 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心呕吐,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食少便溏,语音低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参术苓草四君汤,益气健脾推此方。 四物汤: 熟地、白芍、当归、川穹 功用:养血调经 主治:血虚血滞症。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不畅,经行腹痛,舌淡,脉细或细涩。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生脉散: 麦冬、五味子、人参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热病气阴两伤证。汗多体倦,气短懒言,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苔少,脉细或细数。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生津法可循。 经络的含义: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十二经络的分布: 在四肢部,外侧为三阳,内侧为三阴,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 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络的走向规律: 总的原则为:“手臂上举,阴升阳降”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指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 腧穴的含义及分类。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分为三类。 (1)、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穴位,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361个,(十二经脉双侧对称共309个穴,任、督脉前后正中单穴共52个穴).有一部分穴位有特殊作用,称特定穴,如背腧穴、五输穴、八会穴等。固定归经,固定名称,固定部位。 (2)、经外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定位,但不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故称“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功效,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临床常用者约有50余个。 (3)、 阿是穴: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映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5.毫针进针方法(方法详见课本P250) 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为押手。持针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捻转刺向深层。 指切进针法: 适用于短针。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夹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提捏进针法: 用于肌肤较薄的部位。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舒张进针法: 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的部位。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补虚与泻实:治疗上必须考虑到扶正祛邪。补虚即扶助正气,适用于正虚而邪不胜,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泻实即祛除邪气,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清热与温寒:清热即热证用“清”法;温寒即寒证用“温”法。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致神昏不省人事的,针刺应浅而疾出;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 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一疾病的不同方法;不同疾病用相同的方法 局部与整体:局部—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整体—针对某一疾病病因的治疗;局部与整体兼职—兼顾病因与症状的治疗 (1)合 谷:第一、二掌骨之 间、约当第二掌骨挠侧中点。 (2)曲 池: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3)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4)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5)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6)神 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7)委 中:蝈横纹中点。 (8)太 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9)内 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0)外 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11)太 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12)大 椎:第七胸椎棘突下 (13)关 元:脐下三寸,腹正中线上 (14)气 海:脐下1.5寸
/
本文档为【中医基本问答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