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2017-12-26 5页 doc 1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 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温法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温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指运用温性或热性药物来鼓动阳气,驱散寒邪,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法,具有温化散寒、振奋阳气、鼓动生理机能的作用。目前临床常把西医学的 “炎症”与中医学的 “热毒” “湿热”相等同,认为 “炎症” 就是热证,所以对炎症的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利湿论治,这种机械化的对等治疗方式有悖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炎症是机体受病原体侵入后所发生的抗病...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 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 温法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温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指运用温性或热性药物来鼓动阳气,驱散寒邪,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法,具有温化散寒、振奋阳气、鼓动生理机能的作用。目前临床常把西医学的 “炎症”与中医学的 “热毒” “湿热”相等同,认为 “炎症” 就是热证,所以对炎症的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利湿论治,这种机械化的对等治疗方式有悖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炎症是机体受病原体侵入后所发生的抗病、应答性的病理过程,热证是其中的病理反应证型之一。中医以清热解毒泻火法采用苦寒的药物清除里热火毒,这些药物在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并非热证,而是呈现出来一派寒象,若用清热苦寒药治疗则会更伤脾肾,损伤阳气,此时在温法指导下运用辛温热性类中药治疗,能在多层面发挥抗炎效应。 几则医案与大家分享: 壹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女,55 岁。2013 年 9 月 21 日初诊。患者自幼哮喘,育龄期后病情缓解。20 年来,每年季节转换则易发咳喘,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哮喘。1 周前突发哮喘、胸闷,急诊予以激素及对症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药物治疗,稍有缓解,但仍然喘咳难平。刻诊: 咳喘,咯痰,色白起沫,胸闷、气短,夜难平卧,端坐呼吸,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口干,大便调。舌嫩红、苔薄白,脉弦滑。 此为外寒引动宿疾,寒饮束肺,肺气失于宣降,气机壅滞。治宜温肺化饮,理气化痰,宣降肺气。处方: 桂枝 6 g,炙麻黄 6 g,细辛 3 g,厚朴 8 g,辛夷 6 g,干姜 3 g,姜半夏 10 g,五味子 6 g,苍耳子8 g,茯苓 15 g,前胡 10 g,防风 6 g,牛蒡子 10 g,蝉蜕 8 g,苦杏仁 10 g,浙贝母 10 g,紫苏子 10 g,紫菀 15 g,莱菔子 15 g,瓜蒌 15 g,西青果 8 g。14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2013 年 10 月 19 日二诊:药后喘咳减,夜能平卧,胸闷、气短明显改善,纳可,大便调。舌嫩红、苔薄,脉滑。既效守法。处方以初诊方去浙贝母、西青果,加杜仲 15 g,肉苁蓉 15 g,桃仁 10 g,参 蛤粉 3 g,川贝母 6 g,以增纳气活血之功,助降气平喘,通利气血。继服 14剂。 2013 年 11 月 3 日三诊: 咳喘已平,夜能平卧。精神转振,气色转润,纳可,大便调。舌微红、苔薄,脉细。遂于方中加葶苈子 6 g,嘱服两周以资疗效。并嘱缓解期常服参蛤粉以扶正固元,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2014 年 1 月随访病情稳定,冬季未发。2016 年 1 月因外感再次引发宿疾,来诊仍以温化宣肺而收功。 按 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外寒内饮所致的咳喘痰多,甚者胸满倚息不得卧。方用麻黄、桂枝相须,以发汗散寒解表,温阳利水化饮,宣肺平喘咳;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的同时助麻黄、桂枝温散表寒,走表又达里而为臣药; 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酸敛固护肺气,并与桂枝、炙甘草调和营卫,同时又可防诸温燥之性,实为温法治疗咳喘良方。此案实践温法治炎症,借张仲景之方加宣表、化痰、理气诸品,临证收效多验。 贰 慢性肠炎 患者,女,74 岁。2004 年 1 月 14 日初诊。患者大便水泄 20 余年,尤在饮食稍有不慎,或受寒风冷诱发。每日腹泻于凌晨即起,泻 下水样完谷之物,大便日行四五次。怕冷畏风,面部潮红,面额烘热感,口干但不欲饮或饮水不多。 此证属下元虚冷,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日久滑脱冷泄。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并引火归原而温下焦之寒。处方: 白术 15 g,山药 15 g,炙黄芪 15 g,厚朴6 g,姜半夏 10 g,苍术 10 g,防风 10 g,肉桂 6 g,艾叶 6 g,吴茱萸 6 g,补骨脂 12 g,乌药 6 g,木香6 g,陈皮 10 g,乌梅 6 g,煅牡蛎 20 g,黄连 6 g,炒白芍 12 g,煨葛根 15 g。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初诊即见显效,水泻次数减少,面红炽热减轻,汗出已平,虚火已伏。 再诊则酌取附子、狗脊、赤石脂、诃子、肉蔻,选上药一二味加之,取温肾暖脾涩肠固泻之功,服药近 1 个月,大便已由水泄转溏软,次数由每日 5 次减至 2 或 3 次。守法调治 2 个月左右,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 按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水液,指各种病变中所出现的液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体内潴留不能气化的水饮积液; 澄澈清冷,言其有形之物的性状寒冷而清稀,临床诸病所出现此类性状物,多为寒邪阳虚所致。本案虽有面部烘热潮红、口干之热象,但其本质仍为肾虚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所致。只因久泻伤阴,虚火上浮,故有面红口干之状。慢性肠炎病初仅有湿热实证者, 应首重清化一法,若病之后期则多以温通为要。腹泻清稀,完谷不化,乃脾肾阳虚,中焦虚寒所致。诚如 《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言: “澄澈清冷,湛而不浑浊也,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病寒也。”初诊全方温肾暖土,燥湿行气,补中有行,行中有止,使火能生土,脾得健运,清阳以升,寒湿得化,则下利清谷得止。 叁 炎症性痤疮 患者,女,26 岁。2006 年 3 月 9 日初诊。主诉: 面部痤疮 3 年,加重 1 年余。面颊、下颌痤疮明显布散突起,并伴炎性暗红结节,时有痛痒。问诊患者有月经不规则出血、痛经、便秘等症,很易辨为血热瘀滞之象。但观前医处方多以气血两清为主,可见辨证之中必有不周之嫌。末次月经 2006年 2 月 20 日。刻诊: 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质淡、苔白浊腻,脉沉濡。 处方: 炮附片 6 g,苍术 15 g,白术 15 g,黄芪 15 g,厚朴 6 g,徐长卿1 5 g ,佩 兰1 5 g ,茯苓1 5 g ,猪苓2 0 g ,泽泻 10 g,瓜蒌 20 g,枳壳 10 g,扁豆衣 30 g,穞豆衣 15 g。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嘱忌辛辣、油炸、苦寒食物,不可挤压痤疮。停用外敷西药及化妆品。 1 周后药尽来诊,时值月经期近,以调经疏通为先。月经净后,根据证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生地黄、泽泻、薏苡仁、制半夏、黄芩、菟丝子、白鲜皮等。调治 1 个月余,面部痤疮瘰结渐消渐淡,未再有新发,且月经来潮腹痛已消,期中赤带收瘥。 按 患者面部痤疮 3 年,加重 1 年余。两侧面颊及下颌痤疮密布突起如赤豆,痛痒时作。抓住寒湿病机论治,用附子、苍术等振阳温燥之属,用之无助热之虞,反能得到便畅痤消、痛经得瘥、赤带得收之效。治病用方本无定轨,无论何病何证,均应结合整体辨证而施治,不可执一不变。 小 结 温法具有回阳温里逐寒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肾阳衰微、阳气欲脱、寒饮痰凝等里寒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寒者热之” “劳者温之” “寒因热用”的论述奠定了温法的理论依据。自汉代以来,医家皆喜用温法,尤其用于急、危、重证,多能力挽狂澜,施于慢性顽病痼疾,亦能起沉疴于须臾。但用好温法重在对证而不在于套用西医病种,总以温治 “寒” 为总纲,或阴证,或阳虚,或里寒,全在辨证恰当而已。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 线图书馆!
/
本文档为【炎症性疾病并非只能清热解毒,看看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