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2017-09-29 3页 doc 1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相反,我认为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里也有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基本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就是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学生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但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一个人初入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教育中正是起着修剪之功能。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黄全愈博士在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学生那种自主、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在孩子们身上更多的现出来的是创新意识。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似乎是笼中之鸟。社会、家庭、学校给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总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难怪国人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能在国际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而诺贝尔奖却总是被外国人拿去,我想,这就是创新意识在作怪。 文中,黄全愈博士从儿子在中国和美国学画画的不同经历阐述了自己对“创造性能不能教,”的看法。读后我茅塞顿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我不由得想起了华师大吴刚平博士曾经描述了中国老师、美国老师可能怎样教孩子们画苹果的故事: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这样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而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厖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这是中美老师可能怎样教学生画苹果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中国老师的教学效果明显胜于美国老师,因为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象苹果的‘苹果’”。但是,中国孩子的个性,创新潜能就是这样泯灭的。再如田建国书记在中举到的例子: “雪化了变成了什么,”一位学生写到:“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富诗意和创意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对。为什么,因为标准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中国千人一面的"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能激活人的创造潜能。 其实,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有优势,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则过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加上中美之间的人文差异很大,中国家长,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美国家长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存能力。种种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中国行得通,我们只能依照中国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
本文档为【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