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

2017-11-12 21页 doc 44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 程 正 方 教 授 2 0 1 2.3 月 第三章前言: ?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主要 涉及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的过程及其进 行如何,社会化有哪些内容,社会化的结 果如何,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 进行研究等。 第一节 什么是个体社会化(socialization) ?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 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 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
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 程 正 方 教 授 2 0 1 2.3 月 第三章前言: ?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课题。其主要 涉及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的过程及其进 行如何,社会化有哪些内容,社会化的结 果如何,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 进行研究等。 第一节 什么是个体社会化(socialization) ?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 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 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即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 社会的过程。 ? 通过这个过程的社会知识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 会成员的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与实 践活动。 ? 总之,社会化的实质是对人的社会教化、社会活动 性与人格化的过程。 ?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了一个具 有人格特性的社会人。 二、对社会化实质(或本质)的理解 ? (一)人的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特别长 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1)人类社会化与动物生长发展不同; ? 2)与动物相比,人类有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 ? 3)另外,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需要 学习的东西—事物、道理、知识、技能很多)有 特别长的学习期; ? 4)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狼孩”“熊孩”“羊孩” 例子说明脱离社会化难于有正常的人类生活。 ? 5)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 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来培养它的继承者,使 得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二)人类社会化的本质 ? 1、人之所以能够被社会化,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 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决定的。科学家研究揭示,人脑共 有约1 000亿个神经细胞,其组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 几乎是无限的,是自然界发展水平最高也最为完善的信息 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可以掌握语言、学习和积累知识, 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使人在既有知识与经验的基 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再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创造全新的知识, 使人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所有这些能力,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科学家曾屡 屡艰苦地教给黑猩猩或狒狒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各种词汇和 技能,最终发现,这些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人类3岁时 所达到的智力水平。这就意味着,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 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任何不具备人类素 质的其他动物,即便是在人类社会中成长,也不可能社会 化为具有人的意识的人。 ? 2、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 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经 验传递需要有能够抽象地指称事物的物化媒介,而 语词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语词是概括化的符号, 它可以代表某种事物而又超越了该事物的表面特征。 由于语词的音、形形式与它所指称事物之间的恒定 的、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它已经成为了第二信号 并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义。因此,人们一方面可以 借助语词的音—形形式记载事物,另一方面又可以 它的音—形形式作为媒介,实现共时性的人际沟通 和历时性的代际传递(过去时代的人向现代的人进 行知识传递)。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 得以积累、积淀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 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就没有社会化。 (三)社会化又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通常有关社会化的讨论是分阶段的,并且主要关注儿童与青 少年的社会化。但无论是什么人,社会化都是一个连续不断 的、终身的过程。 ? 从社会化的连续性看,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 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能够达 到预定目标,则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会出现明显困难。例如, 倘若一个儿童进入青春期尚没有形成清晰的性别差异概念, 那么他(或她)进入青春期后会遇到明显困难。 ? 从社会化的无终点特征来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 迅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每个人都面 对的现实,这些变化不断诱发、引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迫使人们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 ? 因此,社会化发展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 1)个体从不认知和不掌握社会事物与社会标准,到认知和 掌握它们;从认知浅、到认知深;从认知少到认知多;从掌 握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是个体发展过程。 ? 2)是随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 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与 发展过程。 3)幼儿、青少年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但是,作为 一个发展过程,不能理解为只要幼儿、青少年长大 成人,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就终止与结束了。 ? 社会化过程不仅有幼儿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还 有成年人社会化问题。即到了中老年社会生活还有 许多需要学习与适应的地方:如家庭关系、职业活 动与关系、离退休问题等。 ? 这是继续社会化的问题—贯穿人的终生过程,“活 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是学无止境的过程。 ? 4)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犯错误、 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犯罪。这里面临有个再学 习、教化与改造、自新与重新社会化的过程。 (四)社会化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 1)自觉与不自觉地学习与接受过程:人类在社会 化过程中,学习与接受社会经验、社会教育,养成 一套心理与行为习惯时,可能是有意识的、志愿的、 自觉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 的过程; ? 2)主动过程: 2 ? 个体形成兴趣、信念和价值观后,尤其个性与人格 逐渐形成后,使个体在继续接受社会影响上,表现 出主动地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过程。 ? 3)个体接受社会影响有好坏之分,评价标准各不 相同,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阶级制约性。 ? ? ? ? ? ? ? 三、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存在决定意识) 1、既受自然环境影响又受社会环境影响; 2、社会历史制约性; 3、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积极主动是个体全发展过程; 2、交互作用,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 客体; ? 3、社会化的内外因关系; ? 4、人的人格与个性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三)社会化的终身持续性 ? 1、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20岁左右青年 初期: ? 社会角色初步形成;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 初步成为社会人; ? 2、继续社会化—从青年到老年不断社会化: ? 因为现代社会变化急速;科学技术不断发 展;学校教育的局限;人类更需要不断开 拓与创新的精神。 3、再社会化--? (1)定义:即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 较快的转变与适应过程。 ? 其与继续社会化不同,继续社会化是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 进一步发展。 ? (2)再社会化有三种情况: ? ?环境变化,移居他乡(国); ? ?社会地位与角色的重大变化; ? ?个人思想与行为方式与社会不协调发生矛盾冲突时,变 解决过程。 ? 此类社会化包括:误入歧途犯罪后的改造过程;以及社会 变革与转型时期,个人的心理转变。‘ ? (3)再社会化种类可分:主动适应型和被动强迫改造型。 四、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 1、社会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 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 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 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 2、语言社会化--通常人们在社会化目标时, 一般强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的社会化, 或是从社会领域来划分,强 调政治社会化、法制社 会化、道德社会化。这些分析往往忽视了社会化的 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语言社会化。本质上,人 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 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者米德(1934)〔G(H(Mea (1934)(Mind,self,and socie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的观念,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 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人只有在掌握语言之后,才能够理解、 接受社会态度与习俗,并由此来塑造自己的个性,才可能知 道别人的体验与自己的体验的区别,使自我得以分化。语言 是个人超越自我、联系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体社会的一个自 然部分的桥梁,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这意味着,没有语 言,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化的实现。 ?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最为集中的反映,掌握一种 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观 念、思想与各种知识,会在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产生深刻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不只其他方面的社会化要以语言 的获得为前提,语言获得的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化作用。 因此,语言社会化在个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语言是一个人生命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 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3、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 常常容易被分析者忽视的另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目标,是社会 角色的社会化。我们知道,更多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 社会技能都是与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相联系的。随着人们的社 会角色不同,社会也有着高度不同的期望与要求。通常情况 下,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是对应于某一 社会角色而被系统化的。社会在对一个人的这些方面进行评 价时,所选择的主要参照系首先是这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一生中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 相应地,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 而改变。人生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因此,脱 离开人们的社会角色笼统地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 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一般结果,应当是使 人们适应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定社会要求,获得成功履行特定 人生阶段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并形成恰当的、 与特定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为后一阶段 的发展准备良好的条件。 ? 4、创造性地人格发展与完善 ?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的视角,强调的是社 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 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自身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而事 实上,从人类社会产生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尽管人们一 直不懈地努力使社会朝向为每一个人造福的理想境界发展, 但其实际的状况却是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平等、 不合理,存在着某些人不恰当地获得过多特权,而又有另 一些人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实现。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人 的由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欲求激发的创造性和不懈地追求 都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动力。 ? 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在强调社会化的同时发展起一 种容纳个人创造性和合理追求,使社会自身得以不断改革 的机制。这一问题将在下一论题中详细讨论。 五、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 ? 1、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 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 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 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 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 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 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 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 为方式。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 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 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 2、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 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 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 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 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 增加。一方面,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 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 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 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 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 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 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 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 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 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 3、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 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 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 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socializer),除了按与社会、文 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the socialized)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 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 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 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 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 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 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 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 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 经历和独特经验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 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 4、很显然,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 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 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 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 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 水平上简单重复。中国在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逐渐从 发达与强盛走向衰微和落后,从意识形态到科学技术都很 少有革命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对人们个 性化的扼杀。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 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 险。在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既具有 完善的社会化代理机构体系(如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社会 化诱导机制(如完善的奖励与法制体系),又能够给 予合理的个性化以广大的空间,而一个理想的个人则应当 是既可较好地适应社会,又能够有充分的个人风格与独创 性,具有始发社会积极变化的潜力。中国社会如何在改革 开放的过程中既保证人们良好的社会化,又维护人们积极 的个性化,将是诸多领域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 ? 前言:个体社会化的机制—即指其是不断发展与 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就是 社会化的学习机制问题。 ? 一、社会化的最初学习机制---是从机械模仿开始 的。 ? 1、模仿学习的例子与现象:如“成人怎么说和做, 孩子便跟着模仿”;孩子做了对事(正确的事) 成人夸奖(强化);做了错事会惩罚(负强化)。 2、依从心理与行为:即服从成人的权威,强迫个 体听从成人的指导,模仿成人的行为。 ? 3、社会化行为学习是根据“强化”的原则与机制 进行的。 ? 强化种类:正负强化、消退强化、间接强化(替 代强化)等; ? 强化原则:正强化为主、及时强化、小步子强化、 导向强化等; ? 4、模仿学习的特点:表面的、外在的、薄弱的、 强制的、初步成效的。 二、个体社会化的“认同”或“自居作用”机制 ? 1、这是比机械模仿学习更为发展的、深入的、逐 渐转入内化学习的社会化机制--? 认同:即指学习者认同效仿的“榜样”“模特 儿”,并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自居。 ? 例子: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模仿、认同、追求学习 某种行为榜样。 ? 2、其实现机制:不是靠“权力”与“权威”的强 迫;而是心目中对榜样的“认同”“自居”有吸 引力的机制。 ? 3、特点:1)比单纯“依从”的机械模仿更加主 动;2)是个体社会化由外部向内深入发展的标志 三、个体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化”机制--? 1、内化机制---不是依从,也不是认同 和自居,而 是社会化内化学习过程。即把社会的要求、期望 与原则,自觉自愿地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要求、期 望与原则,并在行动上努力把它们体现出来。 ? 2、其特点:内在性、自觉性、自愿性、能动性。 ? 3、以上三种机制可以单独一种一种发挥作用,也 可以综合地、重叠地起作用:在孩子、老人身上 均有表现。 四、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 1、角色引导机制---即引导与指引社会角色 形成的过程; ? 2、社会比较机制---比较在社会化过程中的 作用; ? 3、社会学习机制---强化与自我强化学习; ? 4、亚社会认同机制---大小社会的影响作用 五、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或教育 1、教化内容--1)基本生活技能教化; 2)社会行为规范教化(含生活、工作、习俗、法 律、道德等); ? 3)社会角色教化(家长、孩子、领导、员工、朋 友、夫妻等) ? 4)生活目标、职业生涯、职业理想教化等 ? ? ? ? 2、家庭教化功能: ? 西蒙兹研究:“接受(给孩子爱)-拒绝(孩 子的爱)”;“支配(孩子)-服从(孩子要 求)” 支配 残忍 拒绝 无视 服从 放任 溺爱 接受 赖德惠研究:家庭与幼儿心理关系--? a专制与民主;b限制与自由; c严惩程度;d 亲子关系;e父母教育责任;f兄弟姊妹亲情 ? ? ? ? ? ? ? 3、学校教化— 1)教育内容: 2)教育方式: 3)学校环境与团体气氛: 4)同伴影响: 4、社会活动教化 1)社会交友; 2)社会文化与宣传 3)社会风气; 4)社会实践与职业活动等 (二)个体内化 ? 1、社会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各种信息输入、编码、储存、 提取与应用; ? 3、角色扮演---社会角色的练习与交换; ? 4、主观认同--? 5、自我欣赏与奖赏---社会赞赏与自我赞赏; 第三节 社会化的阶段及其内容 ? 一、个体社会化的纵向与横向内容 ? 1、纵向内容---即指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年龄阶段) 有其相应的不同的内容。 ? 例如:青少年、成年、老年时期所面临的矛盾,及 其所要求掌握的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不同的。 ? 2、横向内容---即指专门讨论个体在现实的政治社会 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应该掌握的具体内 容。 ? 例如:不同年龄成员应该掌握的职业道德、家庭道 德、社会公德的课题。 ? 3、纵横向是不能分开的。谈纵向也会涉及横向。所 以一般按个体发展的阶段来讨论社会化的内容。 二、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出生到青 年成熟期 ? (一)社会化特点---进展迅速、身心变化 大、逐渐成熟及社会生活扩展同步实现。 ? (二)社会化内容--? 1、首先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 备的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 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做 必要的准备; 2、要求掌握有关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并且 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社会环境,学会相应 的礼貌、公德以及人际交往的原则; ?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人(孩子、 学生、少先队员等)的社会责任; ? 4、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与志向---长大 了干什么,对为奋斗目标与理想的确立等。 三、社会化继续发展阶段---从成年一直到 老年 ? (一)特征:从成年到壮年,身心成熟,个 体实现了社会化,并且定型;在原来基础 与方向上继续拓宽、加深与提高。 ? (二)社会化内容 ? 1、对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训练、社会 生活教养等方面的继续学习与深造的问题; 2、家庭生活变化、工作与环境的变化、走 向社会,重新适应与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 3、面临社会变革与转型、就业、待业与专 业、职务与职位的变化,重新发展与适应 等问题; ? 4、重点是老年退休与离休,过好晚年生活, 老有所学,发挥余热,有别于中壮年期。 四、再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改造与重建问题 ? (一)什么是 再社会化, ? 个体从一种思想、行为、生活或工作方式向另一 种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 ? (二)特点: ? 1、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1)而是要求个体改变方向和转变的过程; ? (2)这种转向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 体特别难于适应; ? (3)是一次心理革命,脱胎换骨发生根本变化的 过程。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再社会化问题 ? 1、过时青少年---少年劳教与管教问题; ? 2、中年知识分子---支边、出国、迁居等重 新学习与适应等问题; ? 3、老年人---退离休后的社会生活、家庭生 活适应问题。 ? 4、犯罪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 (四)社会化的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 ? 1、失足青少年---学习时事政策、行为规范、法律知识、 养成新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 2、中年人---学习新的社会习俗、交往礼仪、掌握新的知 识、工作与生活技能; ? 3、老年人---学习时事政治、生活百科、个人修养与情趣, 以及发挥余热的知识与技能; ? 4、再社会化涉及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化; ? 5、社会化分:自觉改造主动型;强制学习被动改造型。 第四节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 社会角色的获得 ? 一、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 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 1、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要使个体成为是 的一个成员,并获得有一定的社会角色。 ? 2、什么是社会角色, ? (1)舞台的角色---表明剧情人物与舞台剧 情相适应的身份、地位与相应的举止行为。 2、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并 根据这种地位、身份,规定了设个个体应 具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 ? 3、戏剧中的角色是剧作家规定的;现实社 会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与相应的文化规 定的。 二、社会角色的获得---即个体如何当好(扮演好) 合适的社会角色。 ? (一)必须经过自觉的学习过程--? 1、学习所担任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关 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 2、更需有意识地培养符合社会角色的态度、情感、 价值观、个性(人格); ? 3、学习含总结经验和拜托他人为师; ? 4、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二)社会角色的学习应随角色的改变不断进行-? 1、学习要随年龄变化、职业变化、社会文化变化、 社会环境变化同步进行并能适应; ? 2、学习的渐进性与发展提高---学习-适应-再学习再适应的过程。 ? (三)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 1、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社会角色非单一性; ? 2、社会角色交织成网状人格---多种、多样、丛杂 的结构。 (四)角色冲突—由于对角色的认知理解与期望不同而产 生的心理与行为矛盾冲突现象。 ? 1、角色丛与角色网络的包围--? 2、多种角色负担太重---身兼数职,顾此失彼; ? 3、单一角色的冲突---对角色的认知与理解、角色职责与 执行能力、新旧认识、认知与行为等的冲突; ? 4、角色期望与要求不一致,产生的冲突; ? 5、角色期望与角色定势 ? 总结:通过社会角色的获得、改变与冲突的解决,使我们 进一步体会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发展完善, 使个体更好地发挥潜力,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的过程。 ? ? ? ? ? ? ? ? 三、关于社会角色获得的研究--(一)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研究 1、皮克马利翁的典故--2、罗森塔尔的实验--(1)1—5年级被试的语言推理测验; (2)随机20%比80%说他们特别优秀; (3)8个月后,这20%的学生有明显变化; 3、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以及效应的原因: (1)老师和差生、父母对子女、领导者对职工、 员工对领导的期望效应; (2)期望效应的原因--? 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鼓励、帮助, 使其受到更多的教育与训练; ? 学生自身受到鼓励与鞭策,积极性更高了; ? 相互的关系更和谐,人际环境有利于其进 步; ? (3)期望必须适当---不能过高,不能过低, 不能太抽象(不具体)否则落空。 (二)鲍里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 1、什么是性别角色--? 即指一定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 套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和下午方式。 ? 每个社会的性别角色有明显的差异; ? 性别角色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 2、H.鲍里1957年比较了110个未开化的社 会团体,研究其教育子女,形成性别角色 的社会化过程。其研究结果如下: 社会化过程对男女儿童行为的强化与鼓励 行为 结果 对象 家务与照 顾弟妹 服从 负责 成就 自理(靠 自己) 对女孩 82% 35% 61% 3% 0% 对男孩 0% 3% 11% 87% 85% 不分男女 18% 62% 28% 10% 15% 3、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或社会化) (1)生理与自然原因; (2)文化与社会影响原因; (3)历史范畴---50年前与今天不同;提倡女性 3 ---50 独立,男女差别减小; ? 4、中国。张德1983年调查了---51个宣传干部 (女性与男性有哪些特点,) ? 结果:61%把“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看作男士 的特点 ? 57%把“细心、喜欢持家”看作是女性的特点。 ? ? ? ? ? ? 5、如何对待性别角色, (1)差别永远存在,形式不同; (2)不要笼统反对差别; (3)反对女尊男卑的封建思想和歧视妇女 的不文明行为; ? (4)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自由,妇 女勇敢承担社会角色,积极开拓生活实践 领域,能够自食其力,为社会做贡献。 (三)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和理论 ? 1、认知派的研究 ? (1)麦独孤1908年的《社会心理导论》将 道德品质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即“本能冲动阶段—依靠权威赏罚与纠正 阶段---学会自我控制(依靠赞许与害怕惩 罚)---根据行动原则进行活动阶段”。 ? (2)皮亚杰1965年用两难故事来研究道德 判断的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阶段: 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 ? 道德判断从评价外部效果到评价内部动机阶段; ? 对错误的处理从笼统惩罚到有针对性阶段(如打 破玻璃---罚扣零用钱等。 ?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 ? ?研究方法同皮亚杰(9个两难故事—年龄不限12、 13岁,延至21岁---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前世俗阶段---着眼行为具体结果,关心自身 利害(又分惩罚服从定向阶段;符合需要的工具 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世俗水平阶段---着眼满足社会需要, 全面关心他人需要(又分为:人际协调定 向,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 序的-尽自己本分与尊重权威阶段)。 ? ?)后世俗水 平---即遵循原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又分为道德判断灵活的社会契约定 向阶段;一般或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2、新行为主义学派的道德研究—社会学习 理论 ? (1)斑杜拉(1963-1968)的模仿学习实 验; ? (2)瓦尔特斯(1963)抗拒诱惑实验(奖 励组、批评组、控制组) ? (3)米斯切尔(1966年)言行一致测验 (滚木球游戏) ?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年龄期的划分 第五节 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 一、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 老年期个体社会化仍在继续,年迈体弱, 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发生 巨大变化---个体面临继续社会化的新特点 ? 1、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 ? (1)不同于早期---而是为了保持健康、延 缓衰老,过好晚年幸福生活 (2)老年人则是在总结一生道路的回顾中, 更注重保持革命的晚节和道德上的自我完 善。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社会化的自觉性 更高。 ? (3)希望向下一代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工 作经验、学术专长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 (4)继续发挥余热完成过去没有(时间和 条件)来进行的。 2、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在扮演社会角色上 ? (1)退离休---工作角色的重要性退居次要地位, 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显得更加突出—家务劳动、 照看第三代、居委会工作、 ? 义务工作(公共秩序、厂外顾委、校外辅导、老 年大学学习、老年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 ? (2)角色实践中---充实生活内容、找到新的归属、 发挥余热、体会新的成就感和社会、家庭责任感; ? (3)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的非组织决定性,大多 出自自觉的认识和选择。 3、个体社会化内容上 ? (1)任务自选、内容广、类别杂、志趣结合、灵活、有 吸引力--? 为了保健而学习早操、气功、健身和老年保健科学知识; ? 为了做好交通协理、居委会工作而学习做群众工作、调节 和法律知识; ? 为了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而学习种花、养鸟等生活知识; ? 为了教育第三代而学习教育、心理、幼教理论知识; ? 为了情趣与发挥余热而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以及书画、琴棋 艺术知识等 (2)在人际关系上的新特点---学会处理好 家庭、邻居关系就成了老人个体社会化的 重要的突出的内容: ? 家庭关系重要性变了---从简单非主要,变 得成主要方面; ? 单居核心家庭与老夫老妻关系; ? 组合家庭—婆媳、翁婿、代沟关系; ? 邻居关系等; 二、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 (一)首先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 的、必然的过程,人虽到老年,但社会化还要继 续进行---只能自觉对待、主动适应,增强继续社 会化的信心, ? 1、扬长避短发挥心理优势,大器晚成; ? 2、应用内化机制,采取积极的、客观的态度,实 事求是对待老年期的个体继续社会化; ? 3、正确看待老年人的经验的长处和局限性,学习 正确看待和对待新事物、新关系、新一代,防止 形而上学地用老眼光看待他们。 (二)从老年角色变化的特点出发,顺应形势的发展,正 确对待退离休制度和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扩大生活面寻 求新的成就和乐趣。 ? 1、自觉承担社会公益活动或工作成为一名活跃的社会角 色; ? 2、自觉担负家务劳动或具有第三代任务,成为一个不可 缺少的家庭角色; ? 3、从事自己渴望的学习,成为一名老年大学的学员; ? 4、从事或尝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一名爱好者; ? 5、总之,通过新的角色实践,使老年生活充实而富有活 力---不不会因退离休的失落感而产生消极情绪。 (三)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 1、必须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进行人际交往, 发展人际关系这完全合乎自然法则与情理,也是 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 2、老年人的特点(退离休、行动不便、社交宿小) 使其社会活动逐渐转向家庭与邻里。因而,搞好 家庭内部团结,以及与邻里保持和睦关系显得尤 其重要; ? 3、积极参加老同志的校友联谊会,走访亲朋叙旧 谈心,结识在(健身、下棋、绘画、钓鱼等)活 动 中的新友,可避免孤独。交流思想感情,增进 对生活的理解和乐趣,保持老年人的活力。 (四)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不幸 的变故 ? 1、老年人疾病是常事,“既来之则安之”---保持 平和而积极的心态—积极治疗,耐心与安心疗养, 乐观对待;患病后学习与懂得医疗保健知识(久 病成良医);增进亲情人际关系。 ? 2、懂得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法,调控情绪,平和心 态,正确对待不幸事故,依靠内力与外力化解不 幸。 ? (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坚持做到老、 学到老、改造到老. ? ? ? 第六章 逆反心理与青少年个体社会化问题 一、逆反心理 (一)什么事逆反心理, 1、定义---逆反心理是人们根据社会逆反现 象(或对抗或反社会现象),对当事人表 现出逆反社会行为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 ? 他开始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专门用语(术 语)。传统心理学中讲心理变态者或问题 青少年时,涉及“逆反心理”现象某些含 义。 2、例如:“变态心理学”讲到,有一种精 神病人的症状与“逆反心理”相似---他们 往往做出与刺激情境要求相反的行为动作 (如要求他们张嘴,他们反而紧紧地闭嘴; 让他们举手,他们反而双手下垂)。 ? 这常见于紧张症和痴呆症病人,称之为 negativism,一般译作违拗症或抗拒症。这 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行为表现,出自于病理 心理的原因。 3、又如,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的青春期,常常 把这个时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其往 往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一种反抗和蛮横的心理行 为,常常带有浓厚的“否定”“对抗”“争取独 立”的心理与行为色彩。 ? 4、心理学中,正常人群发生的“意义障碍”或 “反社会行为”也有明显的“逆反心理”现象。 ? 总之,逆反心理与行为现象,从心理学讲,常常 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属于心理上的一种适 应困难(或障碍)或称之为“顺应不良”现象。 (二)心理适应困难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 1、心理适应是什么, ? 是一种根源于生物进化的机能,表现为有 机体的某种应变(或顺应)环境的能力, 起到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 适应现象有:生理适应、感觉适应、 ? 心理适应、行为适应等。 2、顺应不良是什么, ?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状态不是僵死的、不变的, 心理的适应机能使它会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 断调整,以适合外界变化了的情境。 ? 但是,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生理上过于兴奋或过 于疲劳,或由于精神上受到太大、太多的压力与 挫折,使心理的这种适应机能,受到抑制或削弱, 甚至表现出某种反常,这就产生了心理上和行为 上的“顺应不良”。 3、青少年为什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顺应困难呢, ? (1)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魄、生理、心 理上的迅速发展,有孩子变成了一个“大人”;但在知识、 生活经验上,实践锻炼等方面还很缺乏,有待成熟和完善; ? 2、由于其心理与行为上不完全成熟,因而在处理复杂事 物和人际关系上,都会面临许多未曾遇到过的新困难和问 题,并在其心理上会产生更大的压力、紧张和情绪不稳与 冲动现象; ? 3、当他们不能正确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时,童年期的那 种“平静的内心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使他们陷于一种无 端的不安与焦虑之中(产生挫折感),就容易导致心理行 为的适应不良。 二、青少年个体社会化问题与逆反心理 ? (一)成长、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问题 ? 1、青少年活动交际的天地扩大了,接受社 会影响,获得社会知识和学习行为规则的 渠道变化了 ? (从家庭与家长,到同龄伙伴、青年朋友) ---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大更多了。 2、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了,要求摆摊对成 人的依赖---不愿意被看成是小孩、被人照顾的小 角色。 ? 3、而家长(成人)在教育上又存在许多问题--3 --? 把他还当不成熟的小孩子来看,管得太多、管得 太严、太死,他难以接受,于是产生逆反心理; ? 以为他们长大成人,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他们 达不到,父母和他们都产生沮丧泄气情绪,继而 逆反。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青少年的性生理、性意识、性角色问题 ? 1、青少年处在青春期,出现第二(副)性征(性 生理),引发了他们模糊的性意识(性心理)和 性萌动,因而他们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日益明 显起来。 ? 2、虽然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很快,但在性知识、 性道德和男女正常交往方面的个体社会化又常不 充分,这就增加了他们内心的困惑,以至带来所谓 “青少年的烦恼”。 ? 3、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不够了解,错误认识或 横加指责,会迫使他们私奔、对抗、自杀、“罗 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青少年社会角色与责任感及其行为上的矛盾与问题。 ? 1、青少年直至正在上大学的学生,在迅速成长的情况下, 使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了,产生了对国事与家事的强 烈的责任感,在家以家长自居,俨然想当家作主;对国家 十分关心,见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忧心如焚, 以改革家自居。这是阶级的,正确的,应该鼓励。 ? 2、他们有缺乏政治检验、生活阅历和组织能力;在道德、 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社会化不够发展;理解问题片面,又 往往容易思想偏激;处理又欠妥,容易好心办错事,善良 愿望得不到相应的报赏和结果。 ? 3、这种情况,容易产生心理挫折,感动难堪,引起心理 上的失调,这是产生逆反社会行为的主观心理背景。 (四)总结: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 ? 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与不适应; ? 青少年在整个心理生活上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 时期; ? 它容易使其心理上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 能的发挥受到阻碍; ? 受盲目的、菲理性的心理支配,降低了心理适应 机能水平,是其行为主要特征。 ? 它是个体社会化在青少年期容易产生的一种看来 是消极,实质包含某种向上发展的积极心理因素。 ? ? ? 如何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如何处理, (1)要全面认识、理解和妥善处理; (2)要耐心、细致、恰当地引导; (3)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使其更快 地、健康地成熟与发展; ? (4)使其达到社会化的完善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化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 (一)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化问题 ? 1、社会学着眼于社会化的人,如何形成人类社会 的共同生活---其重点在于研究人类社会共同生活 本身; ? 2、社会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如何掌握人类社会的共 同生活---重点在于研究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于 改造,以期塑造和发展个体自身; ? 3、社会心理学讲个体社会化与儿童心理学讲人格 的发展与形成有重叠之处; (二)个体社会化与个性社会化 ? 1、个体与个性在俄语是同一词; ? 个体社会化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讲人性、人 格、个性的内容有一致性特点。二者相伴存在、 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同 步进行与实现的。 ? 2、但又不相同: ? (1)普通心理注重个性、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 (先天与后天、生理素质与环境影响的规律); ? (2)儿童心理注重个体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年龄阶 段特征以及其矛盾动力特征; (3)社会心理学着重于个体在社会文化因 素的影响下如何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 分析 ? (三)讲授内容安排的宗旨: ? 1、开始—突出社会化---社会心理的起点; ? 2、末尾—把社会化作为---全部问题的归宿; ? 3、社会心理学讲授体系与安排各不相同。 思考题 ?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的特 性、机制与途经是什么, ?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发展阶段如何, 3、青少年与老年社会化有哪些具体内容, 4、社会化的结果如何,怎样形成与获得各 种社会角色, ? 5、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进行研 究,
/
本文档为【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