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2018-02-02 4页 doc 15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核心提示:(1.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昆明215300;2.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苏扬州)摘 要: 一种新的病毒——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导致了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暴发病毒性脑炎,从1998年9月至1 (1.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昆明215300;2.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苏扬州) 摘 要: 一种新的病毒——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导致了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暴发病毒性脑炎,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在马来西亚共有2...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核心提示:(1.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昆明215300;2.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苏扬州)摘 要: 一种新的病毒——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导致了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暴发病毒性脑炎,从1998年9月至1 (1.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昆明215300;2.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苏扬州) 摘 要: 一种新的病毒——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导致了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暴发病毒性脑炎,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在马来西亚共有265名养猪工人发病,105人死亡,在新加坡,有11人发病,1人死亡。2004年1月至2月又在孟加拉国暴发,导致29人发病,22人死亡。经电镜、血清学和基因研究发现它属于副黏病毒属,就尼帕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尼帕病毒病;人兽共患病;猪;人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其特征为伴有发热的神经症状,如震颤、惊厥、昏迷,并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1]。于1997年在马来西亚森美兰洲双溪尼帕城(Perak州,Nipah城)首次发现。 是继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后又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恐慌的人兽共患病。本文就该病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1 发病历史 在1997年马来西亚Perak州的猪场暴发了病毒性脑炎导致1人受感染死亡,当时被诊断为日本乙型脑炎,到了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本病在马来西亚的人群和猪群中又一次大规模暴发流行,致使265名养猪工人发病,105人死亡[2-3],116万头猪被扑杀。随后,本病又殃及新加坡,导致了1人死亡,到了2000年6月30日,此病死灰复燃,再度肆虐马来西亚。国际兽疫局(IE)发出了紧急疫情通报。2004年1月至2月,孟加拉国暴发了该病,这是在孟加拉国暴发由尼帕病毒或尼帕样病毒引起的第3次脑炎,到2004年4月5日共发生了29例实验室确诊或疑似病例,22例死亡。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都高度重视和警惕。 2 病原学 最初本病被怀疑为日本乙型脑炎[2],后从死亡病例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它与亨德拉病毒基因型有很大同源性,故曾被命名为亨德拉病毒样病毒(Hendra-like virus)(亨德拉病毒是199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郊区的亨德拉首次发现的,主要感染马和人)。1999年3月17日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进一步鉴定为一种新病毒,由于它首次从Nipah村死亡病例中分离得到,故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4]。经电镜研究明,尼帕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成员,该病毒粒子大小为126 n~150 n,副黏病毒外膜包含2种穿膜蛋白,一种是细胞受体结合蛋白[G(糖蛋白)、H(血凝素)或HN(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另外一种是融合蛋白(F)、感染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研究发现细胞质内含有丝状核衣壳,并经细胞膜出芽结合成病毒粒子,从感染细胞的负染标本可观察到核衣壳,结构呈典型的“人”字型,长度约为167 n?7 n,平均直径21 n。细胞外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平均直径500 n,经超薄切片电镜隐约可见沿病毒粒子外壳表面有长度为10 n的凸起[2]。 尼帕病毒属于典型的单股不分节负链RNA基因组,基因组长为18 246 bp[5],共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种主要结构蛋白,从基因组3′端开始依次为核衣壳蛋白(NP)、磷酸化蛋白(P)、基质蛋白()、融合蛋白(F)、糖蛋白(G)和大蛋白(L)。此外,P基因还编码另外两个小蛋白即蛋白和V蛋白,一般认为蛋白可能与病毒毒力及在特定细胞中有效复制有关[6]。 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证实,尼帕病毒感染细胞与亨德拉病毒的抗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其他 副黏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以及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等均不反应。交叉中和试验的结果发现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中和抗体相差8倍~16倍,这一结果反映出尽管这两种病毒关系密切,但不完全相同[2]。通过RT-PR方法扩增的产物分析[7],尼帕病毒的NP,P,,V,,F和G基因的开放阅读框(RF)与亨德拉病毒的同源性为70%~88%,氨基酸的同源性为67%~92%,进一步证实了最初的发现,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关系密切但不是一种病毒。 尼帕病毒在体外相当不稳定,对热和消毒药物抵抗力弱,加热至56 ?经30 in或用一种消毒剂很容易灭活,该病毒在Ver、BHK、PS等细胞系中生长良好。尼帕病毒的毒力很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D)将其定为生物安全4级(P4)[8],这一级别的致病原为致死性最强的病原,其中包括了埃波拉(Ebla),马尔堡(arbung)和拉沙热(Lassa)病毒。3 流行病学 在马来西亚,尼帕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感染人、猪、猫和犬,血清学研究表明,感染同样发生在马和蝙蝠,在2种果蝙蝠的体内发现了病毒的中和抗体[2],这表明果蝙蝠既是亨德拉病毒也是尼帕病毒的宿主。这种果蝙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其他太平洋岛屿国家和地区,这种果蝙蝠对这些病毒很易感,但它们本身不会发病,但对于病毒如何从蝙蝠传到动物身上尚未知。人类尼帕病毒的感染源主要是尼帕病毒感染猪,从死亡病例来看,多为与病猪有密切接触的人。 动物之间和从动物传播到人的传播方式还未确定。目前普遍认为尼帕病毒在猪扁桃体、呼吸系统上皮组织和呼吸道受感染细胞中繁殖,并通过咽喉部和气管分泌物传播,同一猪场内传播也可能是直接接触病猪的尿、体液、气管分泌物等引起的,也可能是通过使用同一针头及人工受精等方式传播。此外,由于马来西亚发病猪场在进行野猪贸易时有与家猪接触的历史,以及家猪有饲喂野猪胴体的习惯,因此野猪也可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其他自然宿主如犬、猫等虽然也可以被感染,但由于它们死亡很快,因此不会造成病毒传播。也有人认为掠鸟类如八哥、九宫等常常啄食猪背上的蜱,并在不同猪群或不同猪场之间活动,这也可能是造成病毒在猪群间传播的一个途径[9]。人主要通过创口与猪的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空气而感染,还没有因进食猪肉或猪肉产品而受感染的报道。此病不通过蚊虫和其他昆虫传播,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也未见报道,由于患者多种内脏器官有病变而生殖器官未见异常,所以推测人类垂直传播的可能性较小[1]。
/
本文档为【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