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黄河的资料

2017-09-23 6页 doc 18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黄河的资料黄河的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是以宁夏内蒙的贺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 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
本文档为【黄河的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