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

2017-12-22 15页 doc 51KB 1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 【标题】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 【作者】侯 俊 如 【关键词】 圣诞节 春节 传统节日 中西文化 差异 【指导老师】程琼 张婕 【专业】英语 【正文】 一、前言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浓缩和精华,放映出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而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
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
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 【标题】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 【作者】侯 俊 如 【关键词】 圣诞节 春节 传统节日 中西文化 差异 【指导老师】程琼 张婕 【专业】英语 【正文】 一、前言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浓缩和精华,放映出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性的一面。而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渊源。比较节日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直接的、多方面的探索。习俗是长期的文化积定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或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通过习俗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和它的文化。一个民族越是历史悠久,其节日就越是纷繁复杂,相应的节日文化也就越是丰富多彩,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东西方特别重要的节日,在中西方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具有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性,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习俗差异的典型,由于各方面原因的综合,使它们有着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反映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对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可以发现这是一扇窥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迷人窗户,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节日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可分析探究存在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最后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圣诞节代表着西方的许多内在文化,通过对圣诞节的探究,我们能够看到些许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理念,并理性地、有区别地加以借鉴和吸收;而春节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通过对中国春节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同时弘扬和保护本民族节日文化的精髓,把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播出去;通过对圣诞节和春节的对比研究,我们又可以把中西方节日文化加以融合理解,同时扬长避短,吸取并利用彼此节日文化的精髓来完善自己,以避免在跨国际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为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圣诞节和春节的相同点 (一)节日的氛围相同 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作为东西方同样重要的节日,其节日的氛围尤其相近,在临近过节的时候,尽管为过节所要做的准备不尽相同,但人们的脸上都挂着节日的喜庆,都积极为节日的到来而忙碌着,到处呈现出一片欢天喜地的情形,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海洋里,而在过节的时候,这样的气氛更是隆重,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圣诞节或是春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尽情享受着属于 他们的节日,全家人欢聚一堂,尽情品尝着节日的圣餐,和家人喝酒聊天,庆祝着属于他们的这个美好的节日,或是为了纪念,或是为了祝福,在大人和小孩的脸上,都带着喜庆的意味,这样喜庆的气氛,带给人们的是新的憧憬和希望~?不论是中国的春节,还是西方的圣诞节,节日的氛围,都十分地浓重,人们都特别重视属于他们的节日,都会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节,呈现出一片节日喜庆的汪洋大海。 (二)交流功能相同 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距离越来越大。而春节正好可以为人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好机会、好场合。在春节期间,人们不论多么繁忙,都要从天涯海角、四面八方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温馨。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现实的功利中回过头来,真诚地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并且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情分,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家人朋友真诚地交流。圣诞节也有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的传统。这一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亲切交谈,叙述离别之情,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的到来,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圣诞日上午全家人会在圣诞树下拆礼物。不论春节与圣诞节的形式有多么的不同,但就节日中所传达和交流的真实美好的情感来说,它们是相同的,并都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进行真诚地交流。 (三)社会整合功能相同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告诉我们,社会的日益分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于是一定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将彼此不同的个人维系成一个整体。春节就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春节民俗活动的交流和熏陶中,人们体会到了个人属于家庭,家庭属于地方,而地方属于国家,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只要一想到春节、过年,他们就会很快产生一种认祖归宗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圣诞节作为一个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也有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西方文化较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把个体看作是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在近代西方,法律对个人权利的规定甚至深入到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各自享有隐私权以及个人财产权等等。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却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因为宗教发挥了其强大的维系和整合功能。在西方的节日中,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都用来强化宗教的观念与意识,而圣诞节只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代表。 (四)经济功能相同 现代的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春节一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个商业领域都呈现出“火爆”的情景。每当春节来临,人们的消费额都呈大幅度上涨的趋势。近几年来,人们的消费档次也越来越高,春节在酒店预定团年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春节前后,各大商场的服装、食品、礼品的销售额是节节攀升。在某些大城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此外,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的年轻人也很多,婚嫁消费也是拉动春节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原因。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春节是一年中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与春节一样,圣诞节的经济功能也是勿庸置疑的。西方人也会在圣诞节前疯狂的购买圣诞礼物。实际上,圣诞节的商业行为早在11月份就开始了。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商店会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的购物会达到疯狂的程度,该买的买,可买可不买的在心情好的时候也会买,全然没有平时的理性与冷静。也许这正是春节和圣诞节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至今仍 然拥有活力的内在原因。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最为相似。 三、圣诞节和春节的不同点 (一)起源不同 1.春节的起源 春节起源于民俗,而且说法不一。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2.圣诞节的起源 圣诞节起源于宗教,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恺撒”的缩写,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除了《新约》以外,没有任何记载提到过耶稣。《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玛丽亚所生的。玛丽亚是巴勒斯坦北部小城拿撒勒的木匠约瑟夫的未婚妻。因为玛丽亚在婚前就怀孕,约瑟夫本打算悄悄退掉婚事。一天夜里,上帝派天使在梦中告诉约瑟夫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一个男孩儿,你们就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后来,玛丽亚在马槽中生下了耶稣。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了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诞节。 (二)象征意义不同 圣诞节与春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一个是基督宗教的礼仪文化,一个则是东方几千年的民间传统。虽然两者都在这寒冬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与希望,但是春节和圣诞还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春节强化历史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能结晶,传承着民族的情感与记忆。西方的圣诞节则是为纪念耶稣的诞生,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从象征物看:西方年节里的圣诞树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永恒之树,树上挂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基督,整个的寓意具有感恩与希望,对新年的丰收和平安充满期盼。中国年节的瓶子、苹果表示平安,金鱼预示富裕,瓜蔓是希望儿孙的绵延,桃子则祈祷长寿,马蜂与猴代表着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暗喻吉利吉祥,年糕可以用来象征高高兴兴,其全部意义都表现了对喜庆、 吉祥、平安、团圆、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的追求。 从表现形式看:中国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一年一度憧憬的梦。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报佳音”是另外一种能够将欢乐带给左邻右舍的传统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老人和无法常出门的人,圣诞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互相帮助。 从敬拜上来看: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观念: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是想借助神的威力,实现各自的向往,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谈到西方人的敬拜,让我们首先想到《圣经》中三王朝拜圣婴所带的黄金、乳香、没药这三样礼物,也就是说西方人敬拜的是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默西亚,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 (三)庆祝方式和内容不同 1.春节的庆祝方式和内容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第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第二,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第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 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四,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第五,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第六,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第七,春节食俗: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象征着和睦和团聚,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和内容 圣诞节作为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 第一,圣诞夜:根据耶稣诞生在夜里这种说法。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也从月日夜间开始,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 第二,圣诞树:在圣诞节那天,有个善良的农民,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 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第三,圣诞老人:西方的圣诞节,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第四,圣诞帽: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还有帽尖发亮的,有 的是金光闪闪的。 第五,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第六,圣诞卡:是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第七,圣诞歌: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 第八,圣诞大餐: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像姜饼、糖果等等。 (四)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不同 春节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凝聚,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是人本主义的张扬。春节的习俗活动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凝聚力,把年节习俗截开横断面来看,我们首先看到一种蕴藏在这种心理定势下的深层文化,一个历千年而不衰的古老习俗,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无论历史怎样发展,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极面都不会改变的,我国人民过春节,自古至今,并没有因其产生的原始意义和时代的古老而认为是旧的、落后的、封建的风俗文化,从而淘汰掉,反而在形式上不断更新,内容上不断的充实,成为人信一年中最大的娱乐节日,这种意义,融汇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论理观念及至社会政治理想。它看起来无形,却隐藏在每个民族成员的内心,凝聚在民族文化传统的最深处。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增添光彩,还以其巨大的凝聚力,把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联系在一起。?圣诞节反映的是对宗教的信仰、精神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在西方,众多的人都是很信仰宗教的,特别是基督教,宗教带给他们精神上的自由与支持,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神的庇护,因此,作为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这个“最高的存在”已经成为衡量人们道德尺度的,人们顶礼膜拜的基督以及围绕着这个宗教的各种活动,也被人们做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了下来。? 四、对两种节日文化差异的原因的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用修行的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佛教的佛是人而不是神,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教与香也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用香纸祭拜先祖,而不是某个神,同时,人们在春节时合家团聚,对一年的生活进行、享受,以便在来年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因此,圣诞节就是一个纪念耶稣的节日,不论是圣诞树、圣诞大餐,还是唱圣诞歌、朗诵圣经,都处处体现出对耶稣的纪念,对基督教的信仰。宗教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伦理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这样的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长达数千年的国家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比较保守的,他们看重家人的和睦,身份的卑贱,对老人的孝敬等等,因此,在中国的节日文化里面,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的开放与张扬,像祭祀祖先之类的习俗,也是在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所以在春节期间,不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家团圆,吃一个团圆饭,然后家人亲戚之间互相交流,问候老人,关心孩子等等。而在西方,他们受宗教的影响尤为严重,在伦理方面,由于他们社会的先进性,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所以他们的节日文化与中国相比理应有一定的差异性,西方人过圣诞节,讲究的是狂欢,尽情地与家人朋友一起享乐,同时各种各样的聚会和教堂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体现出他们开放张扬的文化。 (三)群体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元宵节”、“仲秋节”、“春节”等,其核心的理念是注重的“团聚”,这种团聚是小范围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西方的有些节日更注重的是大众性,象“狂欢节”、“圣诞节”、“啤酒节”等等,这些节日除了具有宗教的浓郁色彩以外,更为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些节日,目前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年轻的一代所接受,虽然他们不是基督徒,但是人们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他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机会来为自己找一个娱乐的契机,而这些节日也正符合他们的意愿。 (四)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很多国家的历史是大有区别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历史文化的起源根基也不尽相同,西方历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东方历史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另外,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伦理观念、价值观和文化结构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到节日文化方面来也就会具有许多的差异。 五、两种节日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西方节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节日绝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但是同样作为重要的节日,它们又具有极为类似的社会功能。这两种节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被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像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我们不能排斥,而对于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保护,而且应该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第一,全球化并没有使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成为单一的文化,说明各种文化都有其根本的、不易被其他文化同化的核心东西。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文化,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互帮互助,虽然我们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相差比较大,甚至存在某些方面的冲突,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其中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例如,西方看重人的自由、个性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呼吁人们互相帮助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思想,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国际化日益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我们要有包容的宽广胸襟,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与理念,才能发展自己,才会使自己被他人所接纳。 第二,纵然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有许许多多的精髓之处,但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完美的,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同样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日益 扩大的今天,这些不足会在我们与其他人的跨国际交流中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理念加以修正,使我们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完善,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髓动力。 第三,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受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们自己的某些节日在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反而一些外来的节日却正逐步地被我们的年轻一代所接受,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已被大部分的中国青年所接受,比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还有气氛。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努力保持并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内核不变并得以传承。 总之,节日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对外来文化的吸取,还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改善,都不能以破坏彼此的文化为前提,我们应该理智地面对现在的文化国际化和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赞同或是排斥,而应当求同存异,从整个世界文化的大角度出发,以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进步,相互完善,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大融合,以促进整个世界文化的大发展为目的。 注 释 ? 傅德岷: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第256页. ?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 黄健. 翁志实:节日大观[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 李军: 春节习俗, 现代家教[M],1995年版,第315页. ? 张承平. 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版,第316页. ? 吴友富. 张梅芳: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版,第136页. ?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页. ? 孙瑞梅: 中西方节日文化渊源[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8 页. 参考文献 [1] 傅德岷.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 .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2] 黄健. 翁志实.节日大观[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李军. 春节习俗[M]. 北京:现代家教,1995. [4] 孙瑞梅. 中西方节日文化渊源[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5] 石应平. 中外民俗概论[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 唐进修. 孟宪谟. 世界节日纪念日辞典[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7]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8] 吴友富. 张梅芳. 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 上海:外语电化教学,1998. [9] 薛晓燕. 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 石家庄: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10] 於奇. 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11] 云中天. 节俗[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12]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
本文档为【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