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2018-08-03 4页 doc 16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周氏兄弟,在文坛上向来叱咤风云,然而两人的作文风格迥然不同,都说“文如其人”,那么为什么两人性格差异如此大呢,生长在同一个家庭里,受相 这样不同?他们兄弟俩在各自眼中又同的教育,后来两人所走的道路,为什么竟 是怎样的呢,事隔多年,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实地采访他们俩人,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作品看出端倪,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一、两人的关系、性格分析。 我从来都相信,文本脱离不了人的主观感受,同样,在文本中透露对一个人的评价肯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我们先来看看两兄弟...
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周氏兄弟,在文坛上向来叱咤风云,然而两人的作文风格迥然不同,都说“文如其人”,那么为什么两人性格差异如此大呢,生长在同一个家庭里,受相 这样不同?他们兄弟俩在各自眼中又同的教育,后来两人所走的道路,为什么竟 是怎样的呢,事隔多年,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实地采访他们俩人,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作品看出端倪,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 一、两人的关系、性格分析。 我从来都相信,文本脱离不了人的主观感受,同样,在文本中透露对一个人的评价肯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我们先来看看两兄弟之间的成长之路以及性格形成的重大事件。 我查阅了一些文本,都说鲁迅的性格比较峻急,热烈而又冷峻。周作人则比较安静、和缓、低调,虽然偶尔也有强硬的时候,但差不多都是被激发出来的自卫性的决绝和反击。甚至有些资料说周作人性格附逆。虽然两兄弟性格不同,可为什么后来还闹翻了呢,这跟性格的差异有关系吗,我带着这些问去查阅了一下,原来啊,是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的原因,日本妇女素有温顺节俭的美称(却不料周作人碰到的却真是个例外。她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气派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但周作人任他的妻子挥霍,不敢讲半句不是,对一切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逆来顺受。鲁迅看不过去,对周作人进行规劝,无非是“化钱要有个,也得想想将来”这一类话,真也有周作人这样的人,把好心当恶意。随着一大轮的争执,鲁迅愤怒地走出他们家八道湾,此后两人便很少往来。然而,这并没有泯灭鲁迅的手足之情,从没有责备过周作人,他只是感慨万分地说:“我已经涓滴归公了,可是他们还不满足。” 鲁迅没有讲过周作人的不好,只是对周作人有一个字的评价,便是“昏”。有几次都说:“启孟真昏!” 由此看来,的确是因为周作人的性格问题导致两人的决裂,那么周作人的附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鲁迅排行老大,是“承重孙”,所以责任心重,父母对他的要求也严格,期望值也高。周作人是老二,幼时得过天花,身体较弱,父母对他要求较松,对他的培养也不像老大那样重视。两个兄弟在一块的时候,很多事情都由老大做主,他只在后面跟着就行了,所以周作人依赖性强,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在他们的父亲卧病期间,大量繁重的事情,比如跑当铺、请医生、抓药等等,都是由长兄承担的。这些事情,给鲁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像在亲戚家避难时被称为“乞食者”,跑当铺遭人奚落,受到族人的欺侮等等,成为鲁迅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但对周作人则鲜有触动,没有多少感觉,甚至还觉得鲁迅有点小题大做,过分敏感。兄弟俩到三味书屋读书、到南京求学、到日本留学等等,都是鲁迅先行一步,周作人在后面跟着就行了。连到北京大学任教,也是鲁迅通过他与蔡元培的关系给周作人联系的。 “知子莫若母”。周氏兄弟的母亲鲁老太太对周作人有过很公允的评价,她说,老二很爱整齐,他的抽屉,总是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他包的东西,棱角分明,捆扎细致。他的性格和顺,遇事很好商量,对人谦和。也是因为排行老二,依赖性强,事事要依赖家里人,特别是依赖老大。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在他的心里,家里的事都应该由长兄负责,与他无关,他比较自私。其实这种种的性格以后在他的作品里面也十分突显,我们可以在往下慢慢分析。 二、两人的作品风格、视角对比 鲁迅的文章,大家耳熟能详,风格冷峻辛辣,那先谈论周作人的文章风格,关于周作人的争论,在学术界从未停息过,由于他背了汉奸之名,在社会上一直得到不同的评价,可同时他所著之书甚丰,译作亦佳,实为现代文坛奇特的人物。无论外界舆论压力如何,毕竟两人是亲生兄弟,家庭相同,所受教育相当,所以“在1923年以前尚未与鲁迅闹翻的时候,他的思想和文风与鲁迅多有相似的地方。与鲁迅分道扬镳后,才走上一条隐士和叛逆的路,也仍然与鲁迅在精神上有暗合的一面,比如对正统文化的批判,对个性的强调,对域外人文传统的引入,别有一番苦心。”(引自《周作人精选集》序) 可后来,或许真的是因为他个人性格上和人生的一些际遇的问题,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他和鲁迅两人却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度,如《周作人精选集》中《闭户读书论》这篇文章中,他亲笔提到,“除非你在做官,你对于现时的中国一定会有好些不满或是不平。这些不满和不平积在你心里,正如噎嗝患者肚里的‘痞块’一样,你如没有法子把他除掉,总有一天会断送你的性命。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除掉这个痞块呢,我可以答说,没有好法子。……我看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所以最好是从头就不烦闷。…….我想了一天才算想到了一个方法,这就是‘闭户读书’。”而这番言论,在另一篇文章《关于写文章》,他有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到底是一介中国人,对于本国种种事情未免关心,这原不是坏事,但是没有实力,奈何不得社会一分毫,结果只好学圣人去写文章出口鸟气。………因为不相信文章是有用的,但是总有愤慨,做文章说话知道不是画符念咒,会有一个霹雳打死妖怪的结果,不过说说也好,聊以出口闷气。”这番话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不相信文字的力量,更不相信文人在这个乱世中能有什么作为。同时也不看好自己能在这个乱世中能够做些什么,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已。这些想法不免有些消极避世。 可回观鲁迅,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他在《呐喊》的序里写道,“我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觉得第一要著是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虽然后来他们的文艺运动失败了,他也曾失望过,可也在别人的劝说下,为了有可能掀翻铁屋,救醒沉睡的大多数,他揭竿而起,以笔为剑,冷对千夫指。 经过这么一对比,我就觉得,鲁迅的热烈而又冷峻和周作人的附逆就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十分突显。至于周作人如何看待鲁迅,我个人觉得,与他们两人性格分不开。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各人眼中的对方是如何。 三、 周作人与鲁迅 周作人文风苦涩,令人第一眼看过去甚至觉得有点拙劣,但往往这些在你初遇时不能悦目的作品,恰恰都是第一流的艺术品;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它们都是朴拙的。如果用周作人自己的话来说,那么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就是所谓的“涩味与简单味”。周作人极其看重自己作品的苦涩的味道,从他的号“苦雨斋”便可以看出来,而且到了后期也多用“药堂”这一名号。周作人散文中的苦涩味更来自于他对周围普遍的人生充满着细微的感受与深刻的同情。这点与鲁迅也有极大的共同点,例如在他晚年写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中,有一篇《六斤》,里面也提到自己与鲁迅的共同见闻,并且很为之而感到愤慨,也使他们长久不能忘怀。 两人的文风纵使不同,可是两人的某些观点还是有共通点的。在《周作人讲 解鲁迅》的一书中,周作人写道,“阿Q正传里的讽刺在中国历代文学中最为少见,因为它多是反语,便是所谓冷的讽刺---冷嘲。…….总之这篇小说的艺术无论如何幼稚,但著者肯这样老实不客气的示他的憎恶,一方面对于中国社会也不失为一服良药,我想它的存在也并不是无意义的.”可见,周作人很肯定鲁迅的冷峻风格,并且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所需要的定心剂。 看了几本关于周作人和鲁迅的书,我感觉自己对他们其实也不了解,以上的观点也只是拼拼凑凑,以后一定会对此多作研究。 参考作品:周作人讲解鲁迅 讲解周作人 周作人散文精选集 呐喊
/
本文档为【周作人散文视镜中的鲁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