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2018-02-26 12页 doc 27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第22卷第4期 2010年I2月 宁波工程学院 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 Vo1.22No.4 Dec.2010 《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牛犁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36) 摘要:《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着作.本书对于我们寻绎宋人词论中一些基本看法, 认识南宋末季词坛风气趋向,把握南宋末季格律词人的创作倾向,探寻南宋格律词人的审美心态都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作 用.而究其...
【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第22卷第4期 2010年I2月 宁波工程学院 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 Vo1.22No.4 Dec.2010 《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 牛犁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36) 摘要:《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着作.本对于我们寻绎宋人词论中一些基本看法, 认识南宋末季词坛风气趋向,把握南宋末季格律词人的创作倾向,探寻南宋格律词人的审美心态都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作 用.而究其创作背景,则可从当时社会现实及词坛风气总结出三点原因,即社会现实与词人心灵的变异;南宋趋雅词风 的再次演变;对当时俚俗之作的不满与反拨. 关键词:《乐府指迷》;创作背景;雅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l0)04—0001—04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着作,其价值堪与宋代其他两部重要的词学着 作——王灼的《碧鸡漫志》,张炎的《词源》相提并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中称:"《指迷》虽 只二十八则,而论及词之各方面,其重要可与《词源》同.且宋末词风,梦窗家法,均得于是篇窥得一 斑."可见《乐府指迷》不仅反映了吴文英创作旨趣的核心内容,亦代表了当时典雅格律派词人的创作理 路.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也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的,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乐府指迷》开 篇,即以"论词四标准"为全着的总纲.所谓:"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 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作者 着眼于词体的艺术本性,强调此创作形式上应该协律,遣词下语上应该典雅,表情达意上应该含蓄,呈 现方式上应该柔婉.这从根本上只指出了词不同于诗的体形特征,从而为词体创作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严格来说,此"四标准"正是南宋雅词创作的经验总结,豪放词是被排除在外的,它既然被称作"梦窗家 法",这就更加清楚地了《乐府指迷》是以此作为雅词创作的根本原则. 对于此种词学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 ,社会现实与词人心灵的变异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的创作背景,从时代上说属于南宋末期,国事日非,风雨飘摇,开禧北伐的失 败与嘉定和议的签订,使收复中原,祈盼中兴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歌舞 升平,醉生梦死.朝廷政治更加腐败黑暗,举国上下文恬武嬉,残山剩水中的文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末世 心态:用世之心幻灭,奋进之志消融.反映在一部分词人的创作心态上,即是心灵无所归依的空虚之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词人都消除了功名建设之心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了布衣身份,南宋典雅 格律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他们名动天下,却多是寄人篱 下,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固定经济来源,词就成了其倾注生命心血,获取生活来源,实现存在价值的载 体.南宋词兴盛之原因,一部分依托于权贵而结社唱和的风气,这群词人便成了其中的主要力量.所以 他们不可能写出发意太高的豪放词,而只能把感情寄托于柔美绵丽的低斟细唱当中.他们的词作在题 收稿日期:2010—07—12 作者简介:牛犁,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O9级硕士研究生. 2宁波工程学院2010年第4期 材内容上较为狭窄,较多的是酬赠唱和,咏物节序以及相思别恋之类.即使是诉说国家危难,身世之苦 的词作也多是含蓄深婉的慨叹. 比如在梦窗词中,并不缺少感事伤时的爱国词篇,他的这些词并不像辛派词人那般的豪放不羁,而 是以另一种沉郁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荒淫误国,妄杀忠良的不满,如《高阳台?过种 山》: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 舟.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 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蒺秋.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这首词人手擒题把时代氛围,个人感慨和文种的不幸交织在一起,把历史时空与个人感慨,古与今, 情与景杂糅在一起,爱国感慨深藏其问.从词的结构看,先写自己重游种山,在表达了弓折剑残,无可奈 何之情后,叙述自己遨游五湖,因而再来种山.本词虽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隐藏着英雄人物壮志成灰的 悲凉,但是它并不像豪放词一样大开大合充满豪言壮语,而是以婉约的形式将感情 蕴藏在景物之中. 词人们一方面要以音律,字句,意韵的精研来争奇斗巧,以唯美的形式去满足高官贵族的消遣口味, 另一方面也在聚会酬唱中得到了同行间更多的切磋研讨.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 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某种艺术是和某 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那是一个词社兴起的时代,以写词,论词为时尚的时代.沈义父在提出"论词四标准"之前写了这 样一段话:"余自幼好吟诗.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 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从中可知,到了沈义父生活的南宋末期,经历唐宋两大诗歌发展 的时代,喜爱吟诗已成为许多士人的生活模式.沈义父并没有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人物,而仅仅是以 《乐府指迷》而呜世,但却也"自幼好吟诗"说明吟诗在士人阶层中已经具有了极高的普及性,而且,许许 多多的"自幼好吟诗"的士人都会去寻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暇日相与倡酬",讲究 作词的方法,讨论作词的技巧.因此,沈义父可以说生活在一个词社兴起的时代,见诸记录的词社有姜 夔与张镦等人唱和的临安诗社,史达祖,高观国的"爱酒能诗之社",吴文英与仓幕同僚的"芳洲酒社词 场",吴文英与周密缔结的"杏花盟",杨缵,张枢主盟的西湖吟社,周密组织的两次湖州之游,遗民词人 的山阴词社等.早期的词社为词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同台竞技的场所.词人应社一般就是为了唱 和,偶尔也有词学观念的交流,但在创作风格上则是尽兴率意的,缺少作为一个词学流派的共同趋向. 中期的词社具有公认的词坛领袖,共同尊崇的典范,词风由率意而渐入法度.而《乐府指迷》就完成于 这样一个时代,沈义父与推崇吴文英等人的一批格律词人"相与倡酬"发现"词之作难于诗."于是这"论 词四标准",也就是成了他们创作的主要理论概括或标举的旗帜. 二,南宋趋雅词风的再次演变 清人朱彝尊《词综?发凡》:"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宋代词 的雅化之路,开始于北宋苏轼,秦观,贺铸等人,集成于周邦彦.至南宋,姜夔,史达祖,高观国等辈,继承 了周邦彦柔婉清雅的一面,抒写凄婉之情也清空可味;而吴文英则更多地继承了周邦彦的沉郁拗怒,浓 丽深潜的一路,情怀更趋内敛,词境变幻无端,光怪陆离,"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周济《介存斋论词 杂着》),而清人周济此语正是本自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 人不可晓"之论.沈义父对吴文英的"下语太晦"既有微词,又对吴氏的审美情趣加以揄扬,这种词学现 象,确乎反映了词学创作观念至宋季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演变. 词发展到沈义父的时代已历五六百年,吴梅在《词学通论?绪论》中说:"词之为学,意内言外,发始 于唐,滋衍于五代,而造极于两宋.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故日诗余."自从晚唐五代文人 士大夫开始染指词体这一文学样式以来,词就倾向于音律,七,典雅化,婉约化.初期文人词集名约《花 牛犁:《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3 问》《尊前》,就表明了这种文体的娱乐功用,筵间尊前,花间月下,人们要听的是曼 声歌唱而不是铿锵的 奏鸣,欣赏的人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所以对此的要求自然是典雅的,婉约的,以适应他们在花问尊前刻 红剪翠,抒发闲情,寄托绮思,遣兴娱宾的感性欲求.北宋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说:"公(冯延巳)以金 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 也"."娱宾遣兴"说反映了宋初士大夫文人对于词体"娱宾而遣兴"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词已成为宴 席应歌按曲,佐觞侑酒,以满足主宾双方的娱乐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如晏殊"未尝一日不燕 饮","一曲新词浊酒杯".作为晏欧词派代表人物,晏殊对此题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士大夫文人的鲜明 写照,他们使词体典雅化,本色化的总体规范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如果说宋初文人词所倡导的"风调闲雅"(吴曾《能改斋词话》)只是上流社会的闲适生活以及高雅 情趣体现的话,那么,自从北宋中叶以后,经过柳永,秦观,周邦彦对婉约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开拓创新,经 过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尝试的雅化影响,再经过李清照等人在理论上的阐发和实践上的操作,到了南 宋时期婉约词的艺术创作已经相当成熟了. 南宋初期,在南渡词人大量持久进行爱国豪放词创作的同时,词人们也没有放弃婉约词的创作,婉 约词在他们全部作品中仍保持相当数量或较大比重.与此同时,南宋词人在整体上也开始出现婉约词 风与豪放词风的渗透与互植.南宋中期以后,经过姜夔,吴文英,史达祖诸人的推波强化,作词追求典雅 化,本色化的创作倾向已成为词坛的主潮,这是词学雅化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词逐渐由"侑觞劝酒","娱宾遣兴"之词,发展为"感发无端","托 体甚微"的艺 术样式,追求这样的恍惚迷离,深隐含蓄,兴象繁富,寓托多端的审美词境,因特定的时代而能激发起读 者的丰富联想与共鸣,并为一部分词人所认同.《乐府指迷》的创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对当时俚俗之作的不满与反拨 ,吴文英为代表的典雅南宋词坛客观上存在着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一脉,以姜夔 本色一派,这是 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创作并行不悖,各得其趣.然而对于典雅本色一派而言,他们追求艺术本色的词学 思想,常常会受到词坛各种非雅艺术倾向的干扰与冲击.对这种倾向表示不满与反拨,正是《乐府指 迷》写作的直接动因. 沈义父对当时词坛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借豪放而失填词本色之趣与以缠令俚俗之语入词. 一 言以蔽之就是违反雅词创作的基本规范.沈氏云:"近世作词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之语,遂借东坡, 稼轩诸贤自诿."具体而言,就是填词不合音律和用经史之中的生硬字面.与沈义父同时的南宋豪放词 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 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 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弃疾"以文为词",是其创作的一大特 色.然不善学之者,不但借此作为填词不协音律的理由,还因盲目运用经史中之语,造成"生涩","生 硬"戗害艺术本色的不良效果.沈义父对词作中运用经史中语言,很不以为然,他称 周邦彦作词:"下字 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从成功的经验 中反证运用经史中字语容易造成词作格调生硬,音律不协的弊端.所以"音律欲其协"主要是针对学习 辛词末流者说的. 其次是反"俗".这个"俗"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表达上的浅露之"俗",即如当时的民间说唱艺术 缠令,嘌唱之类的俗文学样式,缺少文人之作的的含蓄与蕴藉;二是受到当时已经盛行的民间诸宫调曲 子的影响,虽然它们也讲音律,但词律与曲律毕竟不同.譬如关于"入声代平声"与"上声代平声"的问 题上,沈义父与张炎的观点就有所不同,后者就受当时的曲律影响明显.正是因为如此,沈义父不赞成 将词律与曲律合一,并将文人词写得类似于教坊的曲子或民间的俗曲,统贬之日:"俗".请看: 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语.(《乐府指迷?康柳得失》) 孙花翁有好词,亦善运意,但雅正中忽有一两句市井句,可惜.(《乐府指迷?花翁得失》) 4宁波工程学院2010年第4期 以上明俗语之病. 施梅川音律有源流,故其声无舛误.读唐诗多,故语雅澹.间有些俗气,盖亦渐染教坊之习故也. ) (《乐府指迷?梅川得失》 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唆坊乐工及闹井做赚人 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乐府指迷?可歌之词》) 以上明俗曲之病.这两类批评之语,在《乐府指迷》中随处可见.据此,也就可以明白 "论词四标 准"中,为什么有"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两条及其 用心所在了. 可见,一部作品的产生并不可能是作者凭空创造的,正是有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当时的 词坛,词风的影响,才有了《乐府指迷》的问世.而《乐府指迷》又指引着今天的我们认识南宋末季词坛 风气趋向把握南宋末季格律词人的创作倾向,探寻南宋格律词人的审美心态. 参考文献: [1]张炎,沈义父,蔡嵩云.词源注?乐府指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唐圭璋.金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36. [4]朱彝尊.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9 [7]施蛰存.词集序跋萃编[M].北京:中化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叶梦得.避暑录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方智范.朱词三百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O]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陈学广.词学散步[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4. [I2]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89. 『13]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16]周济.宋四家词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7]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651. [18]钱鸿瑛.梦窗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龙沐勋.中国韵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BackgroundforCreationof"YuluZhiMi" NIULI (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000,China) Abstract:"YuFuZhiMi"isatheoreticalworkoftheCipoetrybyShenYifuattheendofSouthSongDynas— ty.ThebookhelpsUSgainatheoreticalinsightintosomebasicviewsontheCipoetryandthetrendofatmos— phereaswellasthecreationtendencyatthisperiod.Thepaperdiscussesthebackgroundforthecreationof thisbookfromthreeaspectsincludingthemetamorphosisofsocialrealitiesandcipoetssouls,re—transforma- tionofelegantCistyleatthisperiodandthedissatisfactionwiththethenvulgarwork. Keywords:YuFuZhiMi;ShenYifu;background;YaCi
/
本文档为【【doc】《乐府指迷》创作背景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