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强,曾任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思茅地区医疗单位第一制剂室主任、思茅地区药学会理事长、思茅市民族医院院长。1993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1999年9月破格晋升为主任药师。分别获"/> 冯德强,曾任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思茅地区医疗单位第一制剂室主任、"/>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2017-11-27 18页 doc 192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2011年10月29日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 冯德强简介XMLNAMESPACE PREFIX ="O" /> 冯德强,曾任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思茅地区医疗单位第一制剂室主任、思茅地区药学会理事长、思茅市民族医院院长。1993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1999年9月破格晋升为主任药师。分别获得“全国民族...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 2011年10月29日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 冯德强简介XMLNAMESPACE PREFIX ="O" /> 冯德强,曾任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思茅地区医疗单位第一制剂室主任、思茅地区药学会理事长、思茅市民族医院院长。1993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1999年9月破格晋升为主任药师。分别获得“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科技厅“金桥奖个人奖”和“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奖励。现在云南中医学院工作。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黑节草的人工集约化栽培》获1992年思茅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国家中管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排草香精的研制”获国家轻工业部、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排名第二;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0项,第一名5项,第二名5项。任主编编写出版书籍二本,参编3部,任副主编。撰写发表科研论文45篇,其中国家级9篇,省级10篇,地级26篇。 在技术工作方面,冯德祥同志主持研制了外用药“镇痛擦剂”及抗癌药“金一胶襄”等医院制剂,作为主要研制者与他人合作生产了治疗痔疮的良药“痔得好口服液”,指导和参与完成了剂型改造品种12个。2006年7月成立了“思茅市民族医院”为单位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了大量的工作,为单位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连守臣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分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专业从事野生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组织培养及科研工作。主要业绩:退休前从事科研专业教学、科技扶贫及部门燎原教育。突出的研究工作有:1971—1992参与并主持“黑节草试管苗集约化栽培”研究课题,于1992年8月通过专家鉴定,居世界领先水平,先后在《中国科学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获云南省思茅地区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86——1989年参与“云南魔芋属植物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于1989年通过省级研究成果鉴定并撰写研究成果汇编,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现已在省内形成规模开发。其成果被收录在《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第一卷、《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上下卷、《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等书。他本人收录在中国当代医学名人录第二卷、暨《中国当代医学界人才录》一书、《中国高 等教育专家名典》一书、中国改革系列丛书《当代中国人才库》一书。 连守臣教授与中国乡村经济网站杨明志站长在参观瑞丽西南大地石斛基地合影 冉懋雄,男,土家族,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并自愿赴贵州省参加“三线”建设至今。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原业务所长,贵州省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 GAP检查认证专家,贵州省绿色产业专家,贵州省中药现代化办公室成员及专家,贵阳市政府咨询团专家,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社会科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贵州省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贵阳医学院客座教授,以及贵州省开发 促进会、贵州省知识经济促进会、贵州省科技创新协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研究 现代中药》杂志、《现代中药与实践》、《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药研究 材》杂志、《贵州医药》杂志编委等。 从事专业与研究方向:曾从事医院药学、药品检验等工作;专业与研方向为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区划、中药材生产与GAP、中药制剂与中药研究开究 发等。 主要成果与论著:获国家科委、卫生部及贵州省科技成果奖6项,如“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95年获国家科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局一等奖,1997年再获国家科委二等奖;“银花新资源黄褐毛忍冬研究”,获1992年卫生部三等奖;“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获1993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开发研制新药并获证书的有6种,如全天麻胶囊、精乌胶囊等。主编或参编并正式出版的专著有《医院药剂分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药区划》(主编,科学出版社)、《中华本草》(编委,上海科技出版社)、《药剂辅料大全》(副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现代中药栽培养殖与加工手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中药栽培学》(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现代临床药物大典》(编委,四川科技出版社)、《现代中药炮制手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名贵中药材绿色栽培技术》丛书(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编委,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药药理学》(编委,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药炮制手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组织培养常用技术》(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2005年版)》(编委,贵州科技出版社)、《中华本草(苗药卷)》(副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编委,中国农业出版社)、《贵州中药资源研究》(编委,贵州科技出版社)等共44部,其中主编16部,执笔1000万字以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译文及科普作品110多篇。 主要业绩与贡献:冉懋雄研究员在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中国中药区划研究与建立、中药制剂与分析、中药栽培与养殖、药学史研究与民族药研究开发及中药现代化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在我国率先提出了“中药区划学”和“中药区划认识论”,积极为“中药区划学”这一新学科立论,填补了我国中药区划和农业区划的空白,丰富和发展了中药认识新理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还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国家或省级多种规划与实施编制等软课题,如《全国中药区划》、《贵州中药资源普查》、《贵州中药现代研究研究 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实施方案》、《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化发展战略》、《贵州天然药业发展研究》、《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贵州省中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贵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贵阳市医药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共40多个,为主要参加者和撰稿者。在天麻、杜仲、石斛(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淫羊藿、半夏、吴茱萸、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川黄柏、茯苓、天冬、黄精、山银花(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昆明山海棠、钩藤、续断、白及、南沙参、玄参、山慈菇、南板蓝、昆明山海棠、小叶榕、观音草、虎耳草、刺梨等30多种贵州地道特色中药材及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冉懋雄研究员为其主要参加者、技术总负责人和撰(审)稿者。其中,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药材GAP基地已通过国家GAP检查认证并正式公告;淫羊藿、吴茱萸药材GAP基地己通过省级现场检查,即将接受国家GAP检查认证。 现在,冉懋雄研究员还继续在为中药现代化与研究开发、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与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而努力勤奋工作。 张明,男,56岁,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从事中药栽培、资源及保健食品开发等研究逾25年。是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研究员,并兼职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邮电大学生物学院教授;主持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四川省及重庆市的科技项目共10余个,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与国外合作的研究项目2个,并主持进行了较多的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主持过三个中药科研产品的开发项目,正在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过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个,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个。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强的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在石斛的研究方面,1987年开始主持四川省科委“石斛栽培新方法研”,获得了石斛植物生理和作品新方法方面的突破,1991年获四川省科学技究 术进步奖。 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钗石斛的驯化极其生理研究”(项目编号:39770903),2002年完成并通过验收。 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科学委员会指定为负责石斛资源方面的专家。并由此对石斛的资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3年撰写了“珍稀濒危植物石斛资源的研究”,在“世界卫生”杂志上发表。目前与国内较多的进行石斛栽培和生产的公司有密切的联系。共发表石斛栽培和资源方面的论文26篇。 研究 石斛资源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张明 去年9月,在杭州由森宇集团召开的“药用石斛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上,云南的同志展示了胡锦涛主席关注石斛发展的照片,今年又看到温家宝总理关心浙江林小香的石斛种植情况的报道,感到国家领导人对中药材生产和石斛的重视和关心。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石斛产业调查发布会,我很赞成华人联合总会主席姜琳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的:“石斛产业是中华中医中药领域的财富”。因此,关注和支持中国传统石斛产业的发展,并将之推向世界,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最近几年,我两次到贵州、两次到浙江考察了部分石斛的生产情况,今年4月我到云南西双版纳和思茅等地也进行了部分石斛栽培的参观,这次又到德宏州参加专门的石斛产业发展会议,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石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一、我国石斛资源的历史情况和现状估计 我国石斛资源曾十分丰富,特别是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省和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西藏、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本草纲目》称,“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据资料,解放前和解放初,川南各县年产金钗石斛就达数十万斤以上。解放前四川合江县即有2个专业的石斛交易市场。仅1953,1954年,每年通过重庆港外运的石斛即达1000多担。经过调查,造成石斛资源濒危主要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长时期缺乏保护和发展、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较长期的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差异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斛传统的药用和保健功能被重视,以及现代科学和临床研究的新发现,石斛中的一些品种得到不断的研究,生产技术也得到发展,生产规模已经开始恢复和扩大。目前,浙江、云南、贵州、上海、广西、广东、重庆、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栽培。主要发展较快的是铁皮石斛、齿瓣石斛等一些多糖含量高的品种,主要针对保 而药用石斛(如金钗石斛、环草石斛、密花石斛、叠鞘石斛、健品市场的需要; 鼓锤石斛等)发展相对缓慢,资源的濒危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由于一些地区在报道和统计中的偏向性,往往看起来好象已经有很大的栽培面积,因此,石斛今后的市场问题又成为一些投资者的顾虑。 按照初步的调查和估计,如果以集约化的栽培来计算(即每亩栽培2万丛以上)我国目前各品种大小石斛的实际栽培面积应为1万亩以内。如果按照每亩年产鲜石斛500公斤计算,折合成干石斛按照6:1计算,1万亩的产量应该在80万公斤以上。而实际上,我们目前远远没有这样的产量。市场调查显示,我们的石斛来源很大部分还是野生资源。可以确定,我国目前的石斛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石斛用途的分类和产业情况 石斛属Dendrobium为兰科第二大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共计1500种以上,在我国约有76种。其中不少品种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我国药典现在收载3种石斛,实际上还有多种石斛作药用。过量的索取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使石斛濒于灭绝。目前生产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应用野生资源仍然可能是主要的石斛来源。 我国是应用石斛最多的国家,也是栽培石斛最多的国家。我们可以按照现在的主要用途把数十种石斛分为以下四类。 (一)第一类是铁皮石斛等多糖含量高的石斛,主要用于保健品方面,有较强的滋补作用和养生滋阴等功效,主要用于老人、虚人和癌症病人放疗、化疗后的补养,并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在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等方面有很好的、确切的作用。这类石斛一般亩产量不很高,是浙江等地市场的热点,也是目前生产发展的热点。每年的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 (二)第二类是以金钗石斛为代表的传统中药中应用的石斛,是《本草纲目》介绍的石斛品种,“俗方最以补虚,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逐皮肤邪热痱气,治男子腰脚软弱,建阳,补肾益力,壮筋骨,暖水脏,轻身延年等”。历代古籍各医书,对石斛的认识和应用有很多高见,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病,皆有应用,各式应用石斛的方剂,逾数百个。 现代的医药研究证明,这类石斛中的石斛碱具有止痛、解热作用,可降低心率、血压,减慢呼吸,具强壮作用并可解巴比妥中毒;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能显著提高SOD水平,降低LPO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能促进T细胞生长和淋巴细胞产生移动抑制因子,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还具有兴奋子宫、有明显和拮抗肾上腺素的收缩肠系膜血管的作用;对半乳糖所致白内障有重要作用等;石斛多糖和菲类成分也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癌、防癌、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功效。 这类石斛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消化系统疾病、眼科疾病、血栓备塞性疾病、关节炎、癌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是石斛夜光丸、石斛明目丸、安肾丸、坤宝丸、通塞脉片、清睛粉、清咽宁、石斛散、鲜石斛露、芪斛揸、阴虚胃痛冲剂、养阴口服液等数十种中成药及保健品的必要原料。金钗石斛等目前市场上十分紧缺,处于多品种的混入状况。 (三)第三类是以密花石斛、流苏石斛、叠鞘石斛、鼓锤石斛等其他多种石斛,主要应用其滨蒿内脂等成分,有活血化瘀,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及静脉形成,动脉硬化性闭塞等作用;是南京金陵制药厂著名药品“脉络宁”的主要原料。 (四)第四类是观赏性石斛,在我国、美国、日本、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均有生产,是品质和价格上高档的花卉。 从以上前三类石斛看,目前铁皮石斛等第一类石斛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因为价格的原因,产值高,收益较大。但在集约化生产的初期,栽培设施、种苗、管理投入等一般在每亩20万元左右,技术要求也较严格,是近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类,发展面积大的有浙江、云南和贵州一部分地方。这类石斛目前各类石斛中栽培面积是最大的,但是多处于刚发展的阶段,由于生长比较缓 慢,目前还没有较大规模的产出,且由于在技术上的参差不齐,收益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其发展是很有前途的。 第二类石斛过去传统上有栽培,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和价格等原因,而且还没有广泛地应用新的栽培技术,虽然有一定面积的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主要在贵州、四川等地有发展。这类石斛是《本草纲目》等介绍的石斛,现代的医药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比较成熟地开发新的药品,但是由于没有大量的资源,而没有开发。上个月,我得到上海研究单位的委托,有以金钗石斛研制的新药,但是没有大量的原料,希望在原料多的地方找到新药生产企业。因此,这类石斛的生产应该也是很有前景的,价格也会有比较大的提高。 第三类石斛目前还主要是应用野生的资源,但以国外(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的资源为主,栽培方面主要是南京金陵制药厂在努力发展,由于有比较廉价的野生资源,生产上效益不高,技术研究方面也投入不大,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但由于应用量很大,野生石斛资源已经受到极大破坏,资源量急剧减少。随着云南石斛的枯竭,通过云南、广西边境向邻国大量收购石斛,已使东南亚的石斛资源大大减少,。金陵集团有人预测,如生产不快速发展,以后石斛收购除向南美洲的巴西“进军”外,不得不停止生产依靠石斛为主要原料的国内中成药利润排名第一的“脉络宁”了。 三、石斛资源的需求及恢复资源的相关研究 石斛本是常用中药,据历史上的“重庆大宗药材出口统计表”,“一向供不应求”。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石斛已鲜有所见,药市和药店中的石斛基本上已无药典品种,出口早已无货。在重庆,金钗石斛鲜品零售价已从过去的几毛钱一斤涨到50元到100多元。据南京、上海医药界老人称,已有几十年未见到过解放初期享有盛誉的金钗石斛了。 据解放初期的石斛用量推断,如有正品石斛的充足货源,加上现代对石斛应用的研究,现在对石斛饮片的用量每年当在100万公斤以上。出口也应当有相当的数量。而作为中成药的原料,单南京金陵制药集团现年用石斛鲜品即达200万公斤以上,且不计保健品、中成药及新药开发的需要。目前对石斛 药理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可以研制成为很有价值的新药和很好的保健品,主要就是因为资源的短缺问题而未得到开发。 石斛的状况导致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对石斛进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80—90年代即资助了4项石斛研究项目:中国药科大学对石斛资源和品种的研究,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对石斛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国亚热带森林研究所对石斛根部共生菌的研究,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对石斛的驯化及其生理研究。足见国家的重视。这些研究对摸清石斛资源、生物学特性、进行组织培养及栽培驯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据检索,仅90年代发表的石斛研究的论文就达200篇以上。 石斛多附生于大的树干或岩石上。不能生长于普通的土壤中。开花多,结果极少,每果约有种子100万粒,种子细如粉尘,种胚的发育不超过球形阶段,又缺乏胚乳组织,必须飘落到非常适宜的环境才能萌发,自然条件的发芽率不及5%,且发育十分缓慢,起初仅为一细小的绿珠,光合作用面积很小,强度低,对生境条件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其有性繁殖困难,繁殖系数低,生长慢,成为发展缓慢的主因之一。 石斛的主要生境在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及相类似的温暖湿润的环境。惧怕霜冻及高温,要求环境湿润而又不能过湿。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适光照20000Lux左右。石斛的根在发育成熟后有十分罕见的结构。无根毛,其皮层细胞可完全发育演变为由羽状纤维状物质组成的海绵层,即能吸收和贮备一定的水分,又能通透空气。石斛栽培,除了适宜的光、温、水条件外,根生长的环境,通常是决定其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石斛资源的恢复,关键在于环境选择和栽培技术。而云南德宏州、西双版纳、思茅等较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确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适宜与石斛栽培的地方,大量的野生资源也能够证明这一点。一些浙江、上海等地有识之士来到云南投资石斛生产,今年4月,我就有两天和在西双版纳和寻找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土地建立石斛生产基地的上海的投资者一起。 近些年来,石斛的研究和生产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生产上需要的石斛苗经过组织培养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方面,浙江的张治国教授有突出的贡献,浙江的石斛栽培发展也很快,森宇公司等石斛生产起步快、起点高。在我 们云南,也有多家单位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组培苗的问题,其中,昆明的英茂公司尤其突出,他们生产的铁皮石斛苗体现了根系“粗、硬、白”的特点,总结出了根系需要栽培在“通、漏、透”的机质条件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云南的石斛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其中昆明天佑君健生物技术公司在屏边青兰石斛种植园创立了高产的石斛栽培,在贵州,也有部分公司很好地解决了石斛苗的 生产和栽培技术做的问题,赤水市的金钗石斛生产受到较大的重视。 四、石斛产业的前景和发展 从各地的情况看,石斛的生产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的规模也不是很大。“石斛产业是中华中医中药领域的财富”,目前石斛的销售还主要在浙江上海一带,我们如果看到全国的市场,看到人们逐步重视健康的需求,看到今后中医药和石斛走向世界的明天,发展石斛这一濒危植物的生产,可以说有非常好的前景。石斛在23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非凡的保健功效,目前已得到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可并逐渐被全球巨贾所青睐。石斛产业不久将会在国际市场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体现了中华医药的优势。我们需 要不断解决石斛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应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来发展生产 石斛的种植在大树上的已经不多了,贵州靠近四川一带,主要靠在石头上用传统方法发展种植,发展方法和速度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大。石斛栽培技术性很强。农村分散的种植形式导致的环境各异、技术不力的问题、偷盗问题、销售价格问题、规模化及快速发展的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集中财力物力,引进资金和人才,建立起规模化、科学化的石斛产业种植基地,以上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 各地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也不少,也还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栽培基质的选择、肥水管理等方面。有的技术先进,集约化生产的程度高,有的用比较简陋的条件也有很成功的范例,但是也有技术比较落后,产量和收入不高的。技术方面往往缺乏总结和交流。社会需要石斛产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真实、可靠、质量高的石斛产品,共同把石斛产业做大做强。相互间的技术和消息封锁,其实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进步。希望相互交流,加快共同进步的步伐。 (二)搞好质量控制,树立良好品牌 以铁皮石斛为例,中央电视台已经有几次专题报道,质量问题是关键。以其它石斛冒充铁皮石斛的很多,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不少。我曾在上海买了一盒“铁皮枫斗”,仔细检查内装物,其中真正的铁皮石斛只有一小段,余为多种石斛属植物的混合物。美国的一个中医院的院长也反映,所买的“铁皮枫斗”中,发现约是十几种石斛的混合品。我们不能够把石斛这一宝贵的财富,自毁声誉了。因此,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建立质量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是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 一些铁皮石斛保健品,价格高,作用并不明显,剂型也很单调,胶囊好象就代表了保健品开发,基本的形式非常单调,产品缺乏质量监督,总的还比较落后。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或者是根本没有下工夫。其实,石斛的叶往往也含有和茎一样很高的一些成分,我们却往往丢弃了;我们的产品开发和食用方法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开发出很多有较强功效的产品和剂型。当然,我们也欣喜地了解到,目前一些新的石斛保健品也正在开发之中。石斛真是个很好的药材,它可以开发出很多很好的药品和保健品,现在主要是受资源的短缺的影响。如果资源问题一旦解决,它将显现出非常耀眼的光芒~ (五)关于建立石斛生产或研究协会 很高兴参加这次由云南德宏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石斛产业发展论坛及订货会,很高兴和一些从事石斛工作的朋友再次相聚,又认识这么多的朋友和同仁,也将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和经验。据媒体报道,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从事石斛生产和销售的群体近30万人,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以上,我们高兴地看到石斛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大的群体,以后石斛产业将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更希望大家今后多相互联系和交流,产业内能够互相帮助,技术上不断进步,制定规章,互相自律,因此,建议希望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建立起石斛生产或研究协会,群策群力,共同促进石斛这个珍宝产业的迅速发展~ 张教授给西南大地石斛基地仿野生种植石斛拍照 张教授给参会人员讲解石斛种植技巧 张教授和杨明志站长在瑞丽市姐告国门留影 张治国教授 铁皮石斛研究进展及产业化 张治国,原浙江省医科院研员,从事中药生物技术,人工栽培及产品 开发,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对铁皮石斛已有20多年的研 历史,是浙江省最早研究铁皮石斛的专家。 究 张治国所做的贡献 参加《浙江省药用植物志》编写,获1981年浙江小优秀成果奖。 主持《铁皮石斛试管苗工厂化年产技术厂研究》,获199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珍稀濒危中药铁皮石斛超低温保存》第一名,获1996年浙研究 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40多篇,在《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等上刊登。 2006年出版《名贵中药——铁皮石斛》一书。 2001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天然药用植物品种组培工厂化技 》、2003年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铁皮石斛试管苗术研究 人工栽培技术中试》以上两个项目于2006年4月份通过鉴定验收、2004年又这列为国家星火项目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委员会一致评定在名贵中药铁皮石斛种植和组培技术研究上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实现了产业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5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药学系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上海职工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第二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副主编的著作有:中国第一部《中药彩色图谱》(中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获国家图书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5年版》(中英文对照);《中国药用石斛彩色图谱》、《抗肿瘤中草药精选原色图谱》、《中国药用柴胡原色图志》、《中国药用石斛图志》、《常见名贵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资源学》等数十部。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中国石斛专家和教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