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让孩子们敢问爱问会问

2012-04-27 3页 pdf 18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760

暂无简介

举报
让孩子们敢问爱问会问 第 1页 共 3页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2日/第 005版 读书周刊 让孩子们敢问 爱问 会问 ——《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总策划徐惟诚谈读书与创新 傅祎男  刘媛 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推出的第三套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因其编辑理念新颖,针对性强, 受到读者的喜爱。 带着对这套书的关注,我们走访了该书的总策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
让孩子们敢问爱问会问
第 1页 共 3页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2日/第 005版 读周刊 让孩子们敢问 爱问 会问 ——《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总徐惟诚谈读书与创新 傅祎男  刘媛 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推出的第三套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因其编辑理念新颖,针对性强, 受到读者的喜爱。 带着对这套书的关注,我们走访了该书的总策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 徐惟诚说,我们在前两套书“培养孩子寻找知识的兴趣、、习惯”和“好玩、有趣、有 用,帮助孩子实现上学前后的过渡”的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让孩 子提出更多的问题”的口号,特为 6 岁~15 岁少年儿童编辑的这套书。全套 10 册,此次推出 4 册,每册 100个问题。这些问题全部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包括学习、成长、动物、植物、人体、 地球、太空、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每个问题配精美手绘图和简明的答案。编这套书的目的 是重视、保护、发展孩子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孩子。它不是简单地 告诉孩子“为什么”,而是要让孩子问更多的“为什么”,让他们在阅读同龄人提出的大胆、有趣、 奇特、少见的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事物的联系、差异和矛盾,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学会提问的方法,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了这套书,孩子们会变得敢问、爱问,而 且会问。 《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出版以后,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同时也在成年人、老年人 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位年近古稀的干部说:“我小时候有一个问题:鸟在树枝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0 年了也没有找到答案。当听说这套书里就收了这个问题,他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也要去买 一套。” 一位 40多岁的女干部,阅读这套书后欣喜地说:“啊呀,我小时候就问过这个问题:小鸡为 什么只拉屎不撒尿?从来就没有找到答案。” 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更是迫不及待地把这套书买回去,给孩子看,或者讲给孩子听。 徐惟诚不无感慨道: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他是我国现代高等 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还曾经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是当时著名的百岁爱国 老人。他回忆自己的童年,说那时候“总喜欢看月亮”,曾经“在月亮底下拼命追赶它”,“有一 次我登楼开窗,拿着一支竹竿去敲月亮”,并且对长辈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月亮是活的吗?月 儿生在哪儿?”到了月初或月末,他又问:“为什么只有半个了呢?那半个上什么地方去了呢?” “但是不幸得很!我的这些问题,十有八九都要遭受长辈的呵斥,不然,就是瞎三话四地回答我。 说什么:半个月亮被老虎吃掉了,等等。” 马相伯老人说:“到了后来我研究天文学的兴趣,便是从这儿时所发生的许多幻想发展出来 的。” 所以,他向父母或幼儿园及教师建议:“十分小心地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利用他们这种 幻想力发展他们的天才。”“对于儿童的发问绝对不可表示丝毫憎恶的态度,不可有丝毫憎恶的心 情,应当小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成人看来是无理的问题,都要设法指导他们。” 第 2页 共 3页 徐惟诚认为:这位教育老人说得好。学问,学问,学本来就离不开问。有问题是学习最强大 的动力。古往今来,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提出过无数问题。正是对这些层出不穷的 问题的不断探究,才逐渐造就了今天人类辉煌的文明。今天我们要不断创新,怎么能不重视保持、 爱护、发扬提问的积极性呢? 提问,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他们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 逐渐认识周围的世界,逐渐长大的。也就是说,知识越多,问题越多,提问的能力也越强。但我 们看到的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许多人头脑中的问题却好像反而越来越少了。造 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问的冷漠、呵斥、嘲笑。一些孩子对提问感 到难为情,渐渐地不敢问、不想问,最后发展到不会问。 现在我们不应再继续扼杀孩子探索、求知、创新的积极性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 型人才。热情地呵护、启发、支持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前途、民族的前途,都是有益 的。 重要的是培养思考能力 徐惟诚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谈了他对读书的思考与建议。 徐惟诚年轻时正逢战乱造成的颠沛动荡,因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读书机会。当时尚未解放,志 向高远的他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受到反动派追查,连高中文凭也没有拿到。后来,徐惟诚先后就 读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明治新闻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夏大学三所学校。但由于客观原因,他总共 在课堂上听讲不到 14个小时。解放后,徐惟诚来到上海当时的西二区,在党的青委任宣传委员。 期间,尽管徐惟诚曾连续几年打报告申请上学读书,但均因革命工作繁重而最终没如愿。 此后,勤奋好学的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由于徐惟诚在就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时打 下了良好的读书基础,让他喜爱博览群书。徐惟诚给自己定下书目,一年读一门。比如读外 国文学:把世界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分别列出相应的名录,一人选读一本,无论有无兴趣都坚 持读完。这样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徐惟诚很努力地将其看完,进而对这些名家有了初步了解。那 时,他一周读书的时间计划达四十余小时,平均一天 6小时以上。为此,徐惟诚长期每天睡觉不 足 6小时。毅力顽强的他要求自己必须按时早起读书,读得困急了时就用凉水洗脸,再不行就站 着看书。虽然辛苦,然而徐惟诚却感到很开心。他认为读书一方面是积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 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要能不断地从中提出问题来。 古人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徐惟诚坦言自己年轻时相信这句话,但随着阅历的丰富就 不信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日后的岁月里,胡适的话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读书时,你以为你到别人的花园里跑马了,其实你是让别人在你的脑子里跑马了。”徐惟诚想, 自己要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对此,徐惟诚说:“温家宝 总理到学校听课,为学生题写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讲在 读书方面要有广泛的兴趣,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在获取了大量知识后,又要善于思考,最 后再回到实践中。这些对我很有用,遇到什么问题就看有关的书,学相应的知识,自然就会弄明 白了。” 访谈间,徐惟诚说,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分科,按认知顺序从简单到复杂,分得很科学。有 了这套教育,社会劳动力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但它也有局限性:本来孩子对世界有广博的兴趣, 但到学校后就失去了。分类是必要的,但实践中的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国 学生竞赛可以拿金牌,但创造性不行。我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编 辑出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编《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现在我 们又出版了《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目的就在于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徐惟诚形象生动地说,就老师而言,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那么他就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 现在提倡读古诗词,老师的教法多是按照字、词、篇和立意等讲解。而当年孔夫子讲学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是读诗,可以培养想 第 3页 共 3页 象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切磋,可以讽刺辨别;还可以学到许多鸟兽草木之事。而如今我 们在读书与教学中把孔子说的后半句话落掉了。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 中的“木”指的是什么木?长江是永恒的吗?200 万年前有长江吗?那时的长江是天险吗?好像 很少有教师在讲此诗时,会把长江的变迁加以介绍。再如:人们常说的“石榴裙”,同样是红色 的,但为什么不称为“牡丹裙”、“荷花裙”,而只用“石榴”来形容?不是每位老师都能答出来 的。我们认识到要立体教学,但教师平时进行的却是单科培训。这正是现代教学的一个缺点。 读书“博学”之后要有“审问” 针对这样的问题,徐惟诚特别强调读书“博学”之后要有“审问”。他举例说,诺贝尔奖获 得者李政道教授到中国科技馆参观后说:“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里的核心就是 要学会提问。当年毛泽东号召学孔夫子,提出“每事问”。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是《论语》,内容 多数是学生提问,孔夫子回答。我们现在的读书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只学答,不去问。而美国的 老师一上来就是问 Any questions?(有什么问题),他们并不会因为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尴尬。 这是个很大的差别。要“博学之”、“审问之”,才能有创造力。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读书时 都应如此。 “2006年我们给西部地区送了两万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读书活动。 其中,我们提出让学生读过书后要提出书中没有的问题。这才是你的本事。” 在徐惟诚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广泛参与,相继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鱼不闭眼 睛,那它怎么睡觉?”“打哈欠能传染吗? 要是传染通过什么途径?如果不传染为什么周围的人也会接着打?”“黄瓜明明是绿的,为 什么叫黄瓜,不叫绿瓜?”“买东西,为什么不叫买‘南北’”⋯⋯经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从小 就养成提问的读书习惯。徐惟诚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互动。针对那些可取的提问, 邀请资深科普作家、科普编辑解答。然后,在有关人员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他再领导编 辑有关“好问题”的百科全书。这样孩子们读书与提问的兴趣就更浓了。 提及此,徐惟诚的脸上露出清爽的笑容:“编辑《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时,孩子们问 我为什么叫您‘尊敬的徐爷爷’,而不是其他‘敬’的?‘尊敬’的‘尊’,解释为‘高大’不对。 原意是酒杯。为什么后来用于‘尊敬’?查辞海查不到,但《说文解字》里可以找到。用于祭祀 上,尊神之用,后演化为崇高。到唐代以后,酒杯就成了‘樽’。通过编书,我们把博大精深的 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后代,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广泛的提问式的阅读兴趣。世界太大了,无知就要 吃亏。装了一大堆信息,不等于有知识。知识根本来于实践。但不能每件事都自己实践,所以要 读书。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阅读工具书。这样当你遇到难题时,常能自己解决,就会觉得快乐。 你会发现原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都很好玩,很奇妙;经济学、哲学也很有意思。 只要钻进去,就会有收获。” 谈起读书,徐惟诚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启迪。据了解,他家里仅收藏的图书就有 3万 余册,一生读过的书就更多了。“博学之”与“审问之”是这位善于思考的长者特别强调的。他 认为,一个人的阅历总归有限,所以要借鉴他人的头脑。前人想了多少年才总结出的知识,你读 书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得到。这样不仅能对读更多的书产生兴趣,也会将书读得更好。
/
本文档为【让孩子们敢问爱问会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