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潘金莲

2011-09-09 5页 pdf 218KB 2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9866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潘金莲 2003 年 9 月 第 5 卷第 5 期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S outhe a s t Unive rs ity (Philosophy a nd S oc ia l S c ie nce )   Sep. 2003 V o l15 N o15        论 潘 金 莲 钟明奇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上海 200062) [ 关键词 ] 潘金莲; 人; 道德; 历史 [ 摘 要 ] 从纵的历史的眼光看 , 潘金莲是传统男性的附属品与玩物; 从横的时代的眼 ...
论潘金莲
2003 年 9 月 第 5 卷第 5 期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S outhe a s t Unive rs ity (Philosophy a nd S oc ia l S c ie nce )   Sep. 2003 V o l15 N o15        论 潘 金 莲 钟明奇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上海 200062) [ 关键词 ] 潘金莲; 人; 道德; 历史 [ 摘 要 ] 从纵的历史的眼光看 , 潘金莲是传统男性的附属品与玩物; 从横的时代的眼 光看 , 她又是商品经济发达之后的副产品与牺牲品。 评价潘金莲选择的不应是道德法庭 , 而 是历史的审判台。潘金莲追求幸福的方式虽然不能为正统道德所接受 , 但她的行为至少在客 观上包孕了追求“人”的解放的精神。 [ 中图分类号 ] I207141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1 2511X ( 2003 ) 05 20119 204 [收稿日期 ] 2003- 04- 28 [作者简介 ] 钟明奇 (1965- ) , 男, 浙江嘉善人, 文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 一 《金瓶梅》中潘金莲几乎就是“淫妇”的代名词 , 饮此“令”誉 , 实也不诬。在中国古代“坏女人”的人 物画廊里 , 潘金莲庶几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潘金 莲主宰其全部生活行为的心理机制即是好淫 , 由好 淫而善妒 , 由善妒而心狠手辣。《红楼梦》中王熙凤 不能说不淫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即充分透露了个中消息 , 但支配王熙凤一切行为的 心理基础并不是善妒好淫 , 而是对权势与金钱的无 限贪欲。潘金莲几乎跟王熙凤一样工于心计 , 能言 善骂 , 然她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单奉献在如何专心 致志勾引男人、如何处心积虑争宠市爱上; 她对金 钱与权势不能说不感兴趣 , 但她的这部分欲望常被 强烈的性欲所排挤而埋葬在隐意识层中 , 活跃在她 意识层中的乃是她对情欲满足的永无休止的追逐。 潘金莲本是出身低微的裁缝的女儿 , 她淫荡不 羁的一生大凡可分为四个时期。和武大结合前大致 可算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她先被卖在王招宣府学 习弹唱 , 年方九岁 , 已养就风骚习性 ,“做张做势”, “乔模乔样”。王招宣死后 , 转卖到张大户家 , 继续学 习弹唱。这时她已是一个妙龄少女了 , 即为张大户 所收用。嫁给武大郎是其第二个时期。武大郎形象 委琐 , 一味老实 , 不得金莲欢心。一个偶然的机会 , 使她与西门庆勾搭上了。于是不惜鸩死武大郎 , 栖 身西门府。在西门府是她的第三个时期。西门庆死 后 , 潘金莲肆无忌惮地与陈敬济私通 , 终为吴月娘 所发觉 , 逐出西门府 , 退回给冰人王婆。在王婆家不 意又与其子王潮儿交通。不久武松遇赦 , 放回故里 , 杀死了潘金莲。这是第四个时期。 潘金莲最淫荡污秽的生活当然集中表现在第三 个时期。这个时期她激打孙雪娥 , 羞死宋惠莲 , 惊死 官歌 , 气死瓶儿 , 抠打如意儿 , 大闹吴月娘 , 暗接琴 童 , 私通陈敬济 , 时时在西门府鼓起轩然大波。没有 潘金莲 ,《金瓶梅》一是不可想象的。而春梅在某 种程度上也只是她的另一个“化身”。潘金莲把西门 府搅得如此天翻地覆 , 并没有别的目的 , 她只是想 压倒众人 , 独霸西门庆 , 以满足其特别强烈的情欲。 西门庆远出时 , 她不能忍耐孤枕独眠 , 虽与奴仆暗 通而不亦乐乎。只要能满足情欲 , 潘金莲几乎可以 不顾一切 , 不惜一切 , 更无论儿女纲常 , 人伦道德。 潘金莲由好淫而转为善妒 , 由善妒而变得毒辣 残忍。她几乎终日提心吊胆 , 神经极度脆弱敏感 , 任 何一点小小的刺激都会在她的心里激起情感的波 涛。她处处想争强 , 十分担心李瓶儿会生孩子 , 因此 而夺了她的宠爱。当这种忧虑无情地转为现实的时 候 , 她的精神世界几乎要崩溃了。“这潘金莲听见生 下孩子来 , 合家欢喜 , 乱成一块 , 越发怒气 , 迳自去 到房里自闭门户 , 向床上哭去了。”( 第三十回 ) 这消 息对她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 她极度空虚的灵魂如 何支持得了呢 ! 潘金莲嫉妒得快要发疯了。培根写 道:“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情欲 , 在大街上徘徊而不肯 居 家 , 所 谓‘未 有 好 管 闲 事 而 不 心 怀 恶 意 者 也’”[1 ] (P129) 潘金莲岂能就此罢休 , 她要发泄积愤 , 必 置李瓶儿于死地、夺回西门庆的宠幸而后快。这便 演出了第五十八回“潘金莲打狗伤人”极度残忍狠 毒的一节。有学者认为这里表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 “奴才做了主人 , 比原来的主人更可怕”,“反映了属 于原始性的人性毁灭”[2 ] (P1198~ 199) , 恐非剀切之言。就 表象而论 , 不妨如斯言之 , 然于触发潘金莲这些行 为的心理机制未免有失把握。 弗洛伊德曾把代表追求直接和绝对满足的生物 性本能欲望的精神结构部分称为伊特 , 也即是本 我 , 与伊特欲望相对抗并根据现实实际条件与要求 而起作用的精神结构部分称为自我 , 把代表良心或 道德力量的精神结构部分称为超我。潘金莲渴望实 现的是本我欲望 , 可现实环境并不能使她恣意行 乐。如今李瓶儿又生了孩子 , 这真使她又气又恼。本 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她内心极度的焦虑。 变态心理学认为 , 焦虑转过来可以使得许多心理防 御机制中的任何一种发生作用 , 以保持内心的安 宁。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乃是压抑。但潘金莲的情欲 特别强烈 , 压抑使她痛苦 , 因此就需要移换 , 把伊特 的欲望驱动引向另一个代替者 , 这便有了潘金莲歇 斯底里式打狗伤人的一幕 , 以宣泄心中不可遏止的 妒意。对此 ,《金瓶梅》尚有生动的描写: 妇人打了一回想思卦 , 不觉困倦 , 就歪在床 上盹睡着了⋯⋯约一个时辰醒来 , 心中正没好 气 (发觉迎儿偷吃角儿 ) , 便不由分说 , 把这个小 妮子 , 跣剥去身上衣服 , 拿马鞭子 , 打了二三十 下 , 打的妮子杀猪也似叫。⋯⋯打了一回 , 穿上 小衣 , 放他起来 , 分付在旁打扇。打了一回扇 , 口 中说道:“贼淫妇 , 你舒过脸来 , 等我掐你这皮脸 两下子。”那迎儿真个舒着脸 , 被妇人尖指甲掐 了两道血口子。 ——第八回 这是写潘金莲等西门庆不至的郁闷情绪。与上面不 同 , 这里并没有嫉妒成分 , 但同样是本我欲望受压 抑而借丫环发泄情欲。 王熙凤在她的隐意识中对贾琏偷娶尤二姐自然 是不无醋意的 , 但驱使她大闹宁国府的并不完全是 为了与尤二姐争宠。她表面上慷慨豁达 , 暗地里显 然容不下这位尤二姐。但她的大闹宁国府确乎不同 于潘金莲打狗伤人纯粹是醋意的发作。在王熙凤看 来 , 你尤二姐算什么东西 , 竟胆敢在我的眼皮底下 弄鬼弄神 , 那么就看看我的厉害吧。结果她轻而易 举地害死了尤二姐 , 又敲了尤氏五百两银子。如果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争宠 , 以她的地位赶走尤二姐真 是易如反掌。但她不愿意这么做。她做得十分聪明 , 一方面自己要做“好人”, 另一方面要给人看看我王 熙凤不是那么好惹的。同时 , 出于对金钱的贪婪 , 不 忘从中敲一把 , 然后她才置尤二姐于死地。所以 , 王 熙凤大闹宁国府比起潘金莲大闹西门府 , 她的心理 机制要复杂得多 , 但主要的无非是捍卫自己的地 位 , 从中捞些金钱; 潘金莲则纯然是为了争宠。 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中写道:“性爱才是这 个世界真正的世袭君主”,“性欲是一种最强烈的情 欲 , 是欲望中的欲望 , 是一切欲望的汇集”; 又说: “女人则只有一桩事情——如何虏获男人的心 , 对其 他的事情都认为是无足轻重 , 毫不介意”。叔本华的 这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处 , 但用来描写潘金莲大约是 最恰切不过了 , 雄踞潘金莲心灵大殿的君主不就是 对性欲满足的穷追不舍么? 有什么力量能劝阻她稍 稍休息一下呢? 潘金莲显然已是不可救药了。“你们 听过我对于一个女人怎能被救治、怎能‘被救赎’这 个问题的答案吗? —— 让她生一个孩子吧? ”[3 ] (P149) 19 世纪的尼采不期道出了潘金莲心中的秘密。潘金 莲在西门府十分苦恼自己没有孩子。有了孩子 , 她 就可以牢笼西门庆的心 , 以填补其无尽情欲的沟 壑。可上天偏没有赐福给她 , 虽然她曾经是那样的 虔诚。这使她变得终日惴惴不安 , 梦魇般的苦恼与 沉闷 , 伴随着永不肯休假的嫉妒与歹意 , 她变得极 其残忍狠毒 , 潘金莲憔悴的心快要爆炸了。 这近乎是一个性变态患者 , 一个典型的东方式 色情狂。 二 实际上 , 吴月娘这位“大好人”难道就不想得到 西门庆的专宠么? 西门庆一度冷落了她 , 她也口口 声声宣称终身守寡 , 但实际并非如此。她还是苦思 冥想出一条计策来 , 在雪夜虔诚祈祷 , 保 西门庆 回心转意 , 据说这是为西门庆后代香火不绝计。这 一着果然感动了西门庆。 指责潘金莲与吴月娘究竟谁更嫉妒、更争风吃 醋 , 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 , 这反映了中国病态 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 客观上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惨 命运。自从母权制解体以来 , 女性的地位每况愈下 , 多半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 而不是作为任何独立意义 的“人”而存在。不论是主子 , 还是奴仆 , 也不论是贵 族 , 抑或是贫民 , 作为女性 , 她们各有着各的不幸。 男性几乎成了操纵她们一切行为的杠杆。台湾女作 家李昂在其小说《杀夫》中大抵也传递了这种消息。 如陈江水对妻子林市所施行的性虐待 , 其残酷程度 决不下于西门庆之于如意儿等人。又如 , 在《长生 殿》中 , 我们果然可以说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有着 爱情关系 , 然这又是怎样有限意义上的爱情呢? 较 之唐明皇与梅妃之间究竟有多少质的不同? 杨贵妃 与梅妃之间显然存在着追欢争宠的矛盾。而杨贵妃 的争宠与潘金莲的市爱又有如何的差别? 一切似乎 都很难界定 ,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畸形的社会 伦理关系使作为附庸的女性必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 男性的心灵煎熬。因此 , 不论是潘金莲还是吴月娘 , 她们的争风吃醋 , 实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一代女性心 灵的苦闷。 指责潘金莲为淫妇同样没有多少意义。潘金莲 作为淫妇 , 睥睨之 , 禽兽之 , 可也。但是 , 我们若把潘 金莲放到中国女性悲惨命运的痛苦历程中去看 , 我 们难道不觉得这同样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女子 021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5 卷 么? 只是对于别的不幸的女子 , 我们单给予同情 , 而 对于潘金莲 , 我们在同情之中增加了一份憎恶而 已。但是 , 我以为 , 从潘金莲身上 , 我们还是可以看 到作者某些追求“人”的解放的消息的 , 正如我们在 与《金瓶梅》同时代的作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或 以后的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所看到的那 样 , 虽然它们传递的方式很不相同。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曾说:“人的历史就 是人被压抑的历史。 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 存 , 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 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 方面 , 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压制恰恰是 进步的前提。”[4 ] (P184)《金瓶梅》与《牡丹亭》或《红楼 梦》所摄取的反映生活的视角是颇为不同的 , 如观 “风月宝鉴”, 有正面、反面之殊 , 但它们在主题上是 有所重复的。《牡丹亭》《红楼梦》写青年男女理想爱 情的不自由或破灭 ,《金瓶梅》则写妇女生活的淫荡 与污秽。前者是对理想人生、正常人性难于实现或 不能实现的悲叹 , 后者是对现实丑恶不堪的唾骂。 理想追求的山重水复不就证明了现实社会的荒唐不 治? 对现实的极度憎恶不也表现了对理想人生、正 常人性的汲汲追求? 当然 ,《金瓶梅》中所表现出来 的对肉欲横流的啧啧赞赏 , 很难说表现了什么理 想。但从总体看 , 作者对此还是否定的 , 因为不论西 门庆、春梅 , 还是陈敬济、潘金莲 , 这些色情狂没有 一个有好的下场。《红楼梦》当初也有“秦可卿淫丧 天香楼”的描写 , 大概也是想从这个角度去观照一 下现实生活中最隐秘的一角的。 古典作品常常写及这样两类青年女性: 一类是 “妇德典范”的贞女烈妇 , 贤妻良母 , 一类是流落风 尘的薄命红颜。前者传统道德褒扬她们 , 却以空耗 她们的青春为代价; 后者畸形社会摧毁她们 , 迫使 她们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 是为节妇树碑 , 另一方面却是大办妓院 , 妻妾成群。 “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 , 只在于她不是像雇 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 , 而是一 次永远出卖为奴隶”。[5 ] (P184) 许多封建家庭实际就是 一个大妓院。西门府无疑也是某种妓院 , 潘金莲只 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妓女。她在精神上始终是不自由 的 , 精神上的痛苦永远不能解脱。就这一点而论 , 潘 金莲心理上的负荷确实并不比杜丽娘、林黛玉轻。 第十二回她对西门庆说:“饶着奴终日恁提心吊胆 陪着一千个小心 , 还是投不着你的机会 , 只拿着钝 刀钝锯处我。”这是十足的妓女的口吻 , 近乎林黛玉 在贾府中不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的谨小慎微。 杜丽娘则因苦闷而梦亡 , 向往“这般花花草草由人 恋 , 生生死死随人愿 ,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 人们也许要责备潘金莲太不知足了 , 正如薛婆子以 为潘金莲这样享福够了。而不晓得她精神上有着种 种束缚一样。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 , 不论是杜丽娘 , 还是林黛玉 , 都无须担忧; 她们共同的痛楚是精神 的近乎窒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潘金莲的淫荡 , 而 忽视其精神上的种种苦闷。潘金莲与杜丽娘、林黛 玉 ,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表现了兰 陵笑笑生、汤显祖、曹雪芹对“人”的解放 , 尤其是对 女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从这个角度看 , 如把潘 金莲仅仅看成是“淫妇”的代表 , 而不知其并非天生 甘于堕落——她的堕落大半是由当时社会的“堕落” 所造成的: 她自小就被人买去学弹唱 , 后又为张大 户所收用 , 如此等等 , 可谓方离虎穴 , 又遭狼逐 , 周 遭一片混浊、污秽 , 则未免抹杀了她作为反面教材 所显示出来的某些积极的意义。 当然 , 潘金莲不同于杜丽娘与林黛玉 , 她客观上 所具有的对“人”的解放的追求不是通过对封建礼 教束缚的反抗来表现的。我们所说的这种特殊性在 于《金瓶梅》描写的不是少女的爱情 , 而是一个淫妇 因为情欲不能满足的烦恼。也许有人要说 , 像潘金 莲这么一个淫妇也配谈对“人”的解放的追求吗? 似 乎道德败坏的人就不应该和任何进步的东西联系在 一起。其实问题不是这么提的。对于“潘金莲现象” 的出现 , 我们不能用近距离太切近功利的眼光去 看 , 而当远距离地放在历史的望远镜中去观察。在 这里 , 我们选择的并不是道德法庭 , 而是历史的审 判台。道德本身是后起的 , 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们 应该注意到 ,“潘金莲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 反映了那个时代婚姻方式与社会制度的罪恶。恩格 斯在谈到他那个时代的婚姻方式时指出:“小说就 是这两种婚姻方式的最好的镜子⋯⋯ , 在德国小说 中是青年得到了少女; 在法国小说中是丈夫得到了 绿帽子⋯⋯因此 , 法国资产者害怕德国小说的枯燥 , 正如德国的庸人害怕法国小说的‘不道德’一样。可 是 , 最近 , 自从‘柏林成为世界都市’以来 , 德国小说 也开始不那么胆怯地描写当地早就为人所知的杂婚 和通奸了。”[5 ] (P167) 潘金莲并非天生是淫妇 , 她的“不 道德”也并非与生俱来 , 而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造成的扼杀人性 , 特别是剥夺女性自由与 幸福的“不道德”而带来的必然结果。潘金莲的“不 道德”是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不道德”的一种无意 识的抗争。尽管潘金莲心灵深处呼唤的并不是杜丽 娘所理想的自由自在的美好爱情 , 但她也曾热烈追 求一个女人应该得到的幸福 , 虽然她的方式不能为 正统道德所接受——籍此而论 , 潘金莲的行为至少 在客观上是灌注了追求“人”的解放的精神的。 三 潘金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是具有鲜明的时 121第 5 期 钟明奇 论潘金莲 代特点的。如果仅以荒淫无耻而论潘金莲 , 那么潘 金莲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历代反动统治者大都荒淫 无耻 , 较之潘金莲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记·殷本 纪》写纣王“使男女倮”的长夜之饮。《飞燕外传》中 写汉武帝与赵飞燕的私狎 ,《迷楼记》写隋炀帝的放 荡 , 以及女皇武则天的风流韵事 , 明武宗的浪荡不 羁 , 至少都可以和潘金莲比肩而绝无愧色。潘金莲 的淫荡事实上与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潘金莲的放荡也不同于原始的乱伦或者一妻多 夫制 , 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那个时代封建商品经 济开始繁荣的伴随物。她与西门庆的结合 , 与其说 是一种偶然 , 毋宁说是一种必然。庶族地主、奸商 , 后来成为官僚的西门庆 , 在其有了相当优越的物质 生活之后 , 必然要寻求感官的刺激。潘金莲不是嫁 给西门庆 , 也必然与另一个西门庆式的人物结合。 潘金莲首先没有经济地位 , 更没有社会政治地位 , 然而这个不甘寂寞的女人既为环境所逼迫、为时势 所造就 , 不能过正常的“人”的生活 , 便生发出无穷 的欲望。这一点刚好使她与西门庆形成互补关系 , 同时也必然表现出对西门庆的依赖关系。西门庆一 死 , 她即被逐出西门府 , 这与其说是因为她与陈敬 济私通 , 毋宁说是因为吴月娘对她积愤已久。与李 瓶儿等人比较 , 她进西门府时没有带任何钱财 , 而 西门庆则不惟好色亦且贪财 , 他对李瓶儿的宠爱以 及对其病死的悲恸 , 大致决取于这一点。潘金莲这 方面的“先天不足”, 未免又使她增加了一份担忧。 潘金莲的这种处境必然使她终日惶惶不安。这实际 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市民女子依附于另一个妻妾众 多、淫欲无度、喜怒靡常的豪商巨贾时应有的心理。 潘金莲的这种地位就决定了她的纵欲与历代帝皇后 妃的寻欢作乐有着较大的差别。潘金莲太多的精神 压抑使她表现出对情欲追求的疯狂性 , 即如上文所 说的是一个典型的色情狂 , 这或许正是物极必反之 故吧? 历代帝皇后妃高高在上 , 养尊处优 , 他们精神 上决没有潘金莲那样的沉重负担 , 他们可以恣意行 乐 , 无所顾忌。但他们的这种畸形的自由并不包含 追求正常人性解放的意义。他们的自由乃是怙持政 治地位而获得的特权。至于后妃之间也会有争宠 , 如杨贵妃、梅妃 , 似乎也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 然而 她们不同于潘金莲那样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潘金 莲的产生不可能过早 , 必有待商品经济的发展 , 正 如西门庆的产生不可能过早那样。 《金瓶梅》反映的正是中国社会资本主义与封建 主义开始联姻的时代。西门庆就是这个时代孕育的 一个怪胎、混血儿。世间必先有一个西门庆 , 然后才 有潘金莲。潘金莲在历史的坐标系上是作为双重的 伴随物而出现的。从纵的历史的眼光看 , 她是传统 的男性的附属品与玩物 , 从横的时代的眼光看 , 她 又是商品经济发达之后的副产品与牺牲品。潘金莲 人物形象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感 , 乃是我们认识那个 时代的一个宽敞明亮的窗口。 ( 注:《金瓶梅》引文悉据张竹坡批评本“第一奇 书”) [ 参 考 文 献 ] [ 1 ] 水同天 1 培根论说文集 [ C ] 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41 [ 2 ] 李西成 1《金瓶梅》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 A ] 1 胡文 彬 , 张庆善 1 论金瓶梅 [ C ] 1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841 [ 3 ] 尼采 1 瞧这个人 [M ] 1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 19861 [ 4 ] 马尔库塞 1 爱欲与文明 [M ] 1 上海出版社 , 19871 [ 5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四卷 ) [ Z ]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1 On Pan J in l ian ZHON G M ing2qi (E ast Ch ina N orm al U niversity P ress, S hang ha i 200062, Ch ina) Key words:  Pan J in lian; hum an being; m o ra lity; h isto ry Abstract:  V iew ed from a h isto rica l and trad it iona l angle, Pan J in lian is an accesso ry and p layth ing fo r m an. Bu t judging from a m odern angle, she is a lso a by2p roduct and vict im of the developm en t of comm odity econom y. She sha ll no t be eva lua ted m o ra lly, bu t h isto rica lly. T hough her w ays of seek ing happ iness are no t agreed and accep ted by o rthodox m o ra lity, her behavio rs , a t least ob ject ively, con ta in a sp irit of seek ing fo r libera t ion of hum an ity. 221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5 卷 的第一步 , 所认识到的必然是最简单的机械和普遍 规律; 是人类 ( 相对 ) 独立生存的第一步 , 所实践的 必然是作为所有活动基础的技术和经济活动; 是人 类自身进化的第一步 , 其原点必然是机器、理性和 经济人。就其认识对象是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 , 实 践也是物及物的关系 , 因而我们可以把现代文 化归结为“物的文化”。 ①请联系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理论。 ②笔者在另文《论知识的历程》(将刊于今年稍后的《科技导报》)中由知识论的角度对此作了论述:“底”是非嵌入的编码知识。 这就是人类文化之“底”, 就是人类文化的转折 点。整个近现代—— 17、18、19 和 20 世纪的大部分 时间 , 人类就是在构建这个“底”( 这一过程在发展 中国家至今尚未完成 )。 19 和 20 世纪的科学主义、 技术从物质到精神对人的支配和统治 , 以及经济学 帝国主义等 , 乃至今日的全球化 , 都是“底”及其扩 展的种种表现。其基本元素 , 诸如市场经济、政治民 主、正义、科学理性和无限目的论的现代进步主义 文明价值观念等 , 都具有开放、普遍化和无限扩展 的特征[7 ]。 “底”理所当然地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攻击和批 判。 既然“底”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 那么自然受到 传统文化的攻击 ( 例如卢梭 , 本文对此不加 ) ; 既然尚有待发展 , 必然受到后现代文化的批判 , 例 如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等。 然而我们必须指 出 , 人是机器、经济人和单面人比亚里士多德更处 于人类发展进程的前列。实际上 20 世纪以来 , 随着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 随着人类自身对“底”的 认识和批判的深入 , 人类正在超越自己所构建的 “底”, 在“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科学、技术和经济正在步出各自的转折点而进 入人 (特别是社会中的个人 ) 的领域。后现代科学由 原子、分子进入人的层次 , 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 变的规律进入具体的和变动不居的个人的生活和历 史 , 由机械的因果决定论进入目的引导论。后现代 科学正在重新回到根源系统。但这不同于传统文化 的根源系统 , 后者来自自然 , 属于整个民族 , 而后现 代科学正在回归的根源系统不仅来自自然界 , 而且 更重要的是属于个人 , 属于个人的特殊经历。高技 术一方面沿着人化的阶梯攀升 , 人机界面越来越友 好; 另一方面沿着本土化道路继续发展 , 本土化走 到底 , 就是高情感和个性化。在克服了来自物质和 历史的制约后 , 高技术正在满足个人特殊的精神需 求。艺术的发展走得更远 , 各流派纷呈亮相 , 又匆匆 而过 , 个性和主观因素得到充分张扬。经济学也越 来越认识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 从而将伦理道德纳 入研究领域 , 后市场经济正在形成之中。现代科学、 技术和经济抹去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别之日 , 也正 是民族中的个体开始显现之时 , 各民族传统文化的 消融为个人的解放敞开大门。在后现代科学、高技 术和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共同影响下 , 个体、此在、语 境、家族成员和地方性等得到进一步彰显。个体与 个体在“底”的基础上相互交流① , 各民族文化因其 对人类文化贡献的权重而由个体携带着由远古走向 未来 , 由民族流淌到全世界。根据上述分析 , 我们可 以把后现代文化归结为“人的文化”, 这里的“人”强 调的是精神层面 , 是个性化与全球化的结合。于是 , 历史地来看 , 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文化、物的文 化和人的文化三个阶段。在自然文化阶段 , 人尚沉 浸于自然之中 , 天人合一 , 物的文化意味着人类对 自然的超越并为更高级的人的文化奠基 , 人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究竟什么是“底”?② 在科学技术中 ,“底”是机器和机械论、规律和有 序 , 普遍和必然; 在实践领域和价值观上 ,“底”是人类的科学活 动、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 , 是工具理性和经济人 , 因 而在学科体系上 ,“底”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学; 在历史观上 ,“底”是物的文化 , 是人类发展的必 由之路和转折点; 在逻辑上 ,“底”是人性和人类社会结构的基础。 无疑 , 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底”将 不断提升 , 但以上这些是“底”的“底线”, 是不可逾 越的逻辑起点。 [ 参 考 文 献 ] [ 1 ] 周昌忠 1 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M ] 1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51 [ 2 ] 吕乃基 1 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 [ J ] 1 自然辩证法研 究 , 1995 , ( 5 ) 1 [ 3 ] 秦晖 1“经济人”与道德的底线 [ N ] 1 南方周末 , 2002 - 03 - 281 [ 4 ] 弗朗西斯·福山 1 信任 [M ] 1 海口: 海南出版社 , 20011 [ 5 ] 卢周来 1“信任”的危机 [ N ] 121 世纪经济报道 , 2002 - 04 - 151 [ 6 ] 让·拉德里尔 1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M ] 1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 19971 [ 7 ] 万俊人 1“现代性”的“中国知识”[ J ] 1 学术月刊 , 2001 , ( 3 ) 1 [ 8 ] 田海平 1 哲学的追问 [M ] 1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01 (下转第 57 页 ) 74第 5 期 吕乃基 论“底”
/
本文档为【论潘金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