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2011-07-21 3页 pdf 230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1676

暂无简介

举报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 姚荷生 原撰 ★ 整理:伍炳彩 姚梅龄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 关键词:伤寒论;证候分类纲 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中图分类号:R 222.29 文献标识码:A 本证属《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为太阳病表 证中的一种病证;同时,“中风”为《伤寒论》中以病 因命名的一个病名。中,去声,读为“众”,中伤的意 思。风性善行数变,从外侵犯人身时,如矢石中人, 所以论名为中风,其实即后世所谓“伤风”的一种, 与《金匮》所载的“中风”属于卒中经络脏腑及“类中 风”的属于肝风内动者不同...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 姚荷生 原撰 ★ 整理:伍炳彩 姚梅龄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 关键词:伤寒论;证候分类纲 目;太阳中风虚证 中图分类号:R 222.29 文献标识码:A 本证属《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为太阳病表 证中的一种病证;同时,“中风”为《伤寒论》中以病 因命名的一个病名。中,去声,读为“众”,中伤的意 思。风性善行数变,从外侵犯人身时,如矢石中人, 所以论名为中风,其实即后世所谓“伤风”的一种, 与《金匮》所载的“中风”属于卒中经络脏腑及“类中 风”的属于肝风内动者不同。 【相关原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 ⋯ ⋯ ⋯ ⋯ ⋯ ⋯ ⋯ ⋯ ⋯ ⋯ ⋯ ⋯ ⋯ ⋯ ⋯ (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日中 风。 ⋯⋯⋯⋯⋯⋯⋯⋯⋯⋯⋯⋯⋯⋯⋯⋯⋯ (2)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 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 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 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 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 间,半 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 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恶等物。 ⋯⋯⋯⋯⋯⋯⋯⋯⋯⋯⋯⋯ (12)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 ⋯ ⋯ ⋯ ⋯ ⋯ ⋯ ⋯ ⋯ ⋯ ⋯ ⋯ ⋯ ⋯ ⋯ ⋯ (13) 江西中医药2010年2月第2期总41卷第326期 k阳中风表虚证 南昌330006) 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 l 昆 支汤。·⋯⋯⋯⋯⋯⋯⋯⋯⋯⋯⋯⋯⋯⋯··(42) l 6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 ! 醇 岛 晶 翻 雾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6) { 5 困 7.太阳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 ⋯ ⋯ ⋯ · ⋯ ⋯ ⋯ ⋯ ⋯ ⋯ ⋯ ⋯ ⋯ ⋯ ⋯ ⋯ ⋯ · - (38) 8.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 ,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 (45) 一 · 5 · ⋯ ⋯ ⋯ ⋯ ⋯ ⋯ ⋯ ⋯ ⋯ ⋯ ⋯ ⋯ ⋯ ⋯ ⋯ ⋯ ⋯ ‘ (393) 10.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 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 (44) l1.吐利止而身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 枝汤小和之。 ⋯⋯⋯⋯⋯⋯⋯⋯⋯⋯⋯⋯ (386) 12.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 乱⋯⋯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1)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 1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 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 (17) 15.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 不喜甘故也。⋯⋯一⋯⋯⋯⋯⋯⋯⋯⋯⋯⋯·(18) 16.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 17.淋家,不可发汗,⋯⋯ ⋯⋯⋯⋯⋯⋯ (85) 18.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86) 19.衄家,不可发汗⋯⋯ ⋯⋯⋯⋯⋯⋯⋯ (87) 20.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 也⋯⋯。⋯⋯⋯⋯⋯⋯⋯⋯⋯⋯⋯⋯⋯⋯⋯ (37) JIANGXI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 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 缓者,为欲愈也⋯⋯ ⋯⋯⋯⋯⋯⋯⋯⋯⋯⋯ (2: 22.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 ⋯ ⋯ ⋯ ⋯ ⋯ ⋯ ⋯ ⋯ ⋯ ⋯ ⋯ ⋯ ⋯ ⋯ ⋯ f 1( 23.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 2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赶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 【原文词解】 1.阳浮而阴弱(12条):阳与阴在此处分别代 脉之浮取与沉取,原文 12条的所谓脉 “阳浮而 弱”,即脉浮取搏动明显,且有一定力度,而沉取 脉搏力度显著减弱,指下觉软,属张仲景对太阳中 证“脉浮缓”的具体描述和解释。由此可见,中风 的缓脉,不宜完全理解为缓慢之缓,而应理解为驰: _ 软弱之缓,正好与太阳伤寒表证的”脉阴阳俱紧” r] 反。 到} 2.翕翕发热(12条):翕翕为难开难合之貌,. 雾 处形容患者发热时高时低,时有时无的自觉症 反映在临床上,汗收时患者觉发热或发热升高,自: 雪 出时又觉不发热或发热降低。 3.鼻鸣(12条):患者呼吸时鼻中发出的鸣响: 音。鼻鸣为寒风上犯清窍,呼吸之机为之不利的 果。凭此症可知外犯与上犯并不能分割,非若温 学家所强调,只有温邪才可以上受。 汗”意即身体微汗出,触之如小雨淋于身而后用手 触皮肤的感觉。 5.小促役期问(12条):是指服第二次桂枝汤 (即一剂药的第二次)后仍不出汗,可敦促患者进行 轻微劳动以促彼汗出,然后再服第三次药(一剂药 的最后一次)。 6.其气上冲(15条):此为自觉症状,即患者自 觉气上冲胸。因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若其气并未 因误下内陷而成为结胸,亦未形成胸中痞硬、气上冲 咽喉不得息之证,反而出现气上冲正说明气机仍欲 上行外达,治法即当以桂枝汤导邪外出。广而言之, “其气上冲”还包括咳、喘、胸满、干呕,以及郁冒(阵 作头眩冒)、头痛不已、脉促,亦属患者身体气机趋 于向上向外之势。 【临床现症】 主症:头项强痛,恶风寒,发热,自汗出而不彻, 身体痰疼,脉浮缓。 或现症:鼻鸣,干呕,流清涕,喷嚏,四肢疫疼,腰 痰疼,脉浮弱或浮数,舌苔薄白。 · 6 · 【病因病机】 本证由感受风寒,侵犯太阳经所致。太阳经脉 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而风主疏泄、寒性凝 敛,风邪挟寒束表故仍可压迫经脉而头痛项强;肌表 感受外邪,毛窍仍欲闭拒而啬啬恶寒;欲闭而不能自 充、藩篱空疏而淅淅恶风;此难开难合形成翕翕发 热,开则营弱汗出,而热势暂低,合则汗不得出卫阳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 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 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痰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鉴别诊断】 1.与伤寒表实证鉴别: 本证有汗,伤寒表实证无汗;本证脉浮缓或浮弱 而不紧,伤寒表实证脉浮而紧,不至于浮而弱;本证 因卫气与邪争之力不强,加之时自汗出,故本证所现 之寒热与肢体疼痛一般均较伤寒表实证为轻。 2.与风湿鉴别: 太阳风湿表证常现头身疼痛且沉重,或首如裹; 同时一般风湿证汗出不能下达,甚至无汗,且寒热都 不太显著,只是不欲去衣被,手足温温发热而不能自 觉;但风湿过重突发而且体壮实者,亦有振寒壮热、 头痛身痛呻吟不已者。此类现症特征,太阳中风证 均不具备,故二证不难鉴别。 【治疗方法】 1.治法:辛温疏风散寒,和营解肌。 2.方药:桂枝汤: 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8 g生姜10 g大枣6 g(擘)。 注意此方煎煮宜微火。 3.宜忌 : (1)服药后宜饮热粥以助药力;避风寒,增加衣 被。在饮食方面应忌生冷。其它有关《伤寒论》桂 枝汤方后记载的饮食禁忌,作者研究不够,只是一般 叮嘱此类患者饮食宜清淡,尽量少食荤油、过腥、粘 腻、酒酪等食物,不吃腐败恶臭之品。 (2)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恶寒发热汗 不出者,不可与服之。素喜饮酒者即使患本病亦不 可与桂枝汤,因为喜饮酒者往往湿邪内蕴,不喜甘 味,服桂枝汤易呕。素体阴虚者应慎用桂枝汤,因为 桂枝辛温,易伤阴助热动血。 (3)本证忌物理降温,理由详见麻黄汤证“宜 忌”。 【预后转归】 太阳中风表证,可于六七天左右自愈;有少数患 者在症状减轻后,延至十二天左右方 自愈者;有的患 者于患病数天后,转现热多寒少,一 日二三度发,如 疟状而不呕,二便正常,脉微微现弱象者,为欲愈。 临床上太阳中风证患者服桂枝汤后,有的先烦 而后汗解,先烦之时患者欲去衣被,此属正常现象; 服桂枝汤后战傈而汗解者,作者平生仅遇过一例。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 6月 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 5天,体温波动在 38—38.5 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口否认,但房间窗户全关闭,嘱其丈夫开窗,患者诉 说怕风,视其舌苔白、质淡,切其脉浮数而弱,诊断为 表虚受风,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3片,炙甘草6 g,大 江西中医药 2010年 2月第 2期总41卷第 326期 枣 6枚(擘)。 二剂,每 日一剂。 嘱:服药期问避风,不食滑腻之物。 患者服一剂热退恶风除,再剂诸症皆平。 【整理备注】 1、关于太阳中风表证“脉浮缓”的问题,姚荷生 教授在讲课和临床带教中有多次的阐述,前面【原 文词解】第一条对“阳浮而阴弱”的解释,只是其对 “脉浮缓”中的一种情况的解释。也就是说由于临 床上“脉浮缓”的强弱力度尚有多种不同情况,所以 《伤寒论》中就有“脉缓”(第2条)、“脉浮弱”(第42 条)和“阳浮而阴弱”(第 12条)的不同记载与描述, 姚老也因此有多种解释。从总体来说,姚老认为太 阳中风表证的“脉浮缓”,在临床多数情况下,指下 的感觉为其脉位为浮,且无论其浮取还是沉取均有 弛缓软弱之感。 2、《伤寒论》中有关桂枝汤加减及化裁方治疗 各种证候,姚荷生教授在为研究生讲课时列举不少, 由于内容庞杂,且与后面内容不少重复,故整理者未 予整理叙述。 然而,内中有一处属姚老独创,对读者亦颇有裨 益,整理者不忍删除,故列于此以供同道参考,即:姚 老身处江南,遇湿热阴虚素体者不少;姚老认为,即 使此类体质之人患有“太阳中风表证”,亦当慎用甘 温助阳的桂枝汤,尤其当患者症状兼现舌尖边微红、 脉略细数者,更须注意其虽有表风,然由于其偏营阴 不足,此时姚老则主张用 “简易桂枝汤”(姚老 语——整理者注)——秦艽 10 g、炒白芍 lO g、炙甘 草 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 日期 :2010-01-20 责任编辑:蒋力生) 新专栏征稿 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 论研究、病证理论研究。 一 “ 、体5 ●百家争鸣 旨在打破中医学术界的沉闷局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争 鸣要求坚持良好的学术道德,敢说真话,敢亮观点。争鸣的主要内容有:中医教育反思、中医科研走向、 中医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前景、新时期中医的生存模式等。 ●中医文化研究 主要反映中医与古代哲学、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文化形态的研究成果 道教医药人物研究、道教医药史研究、道教医学理论研 求观点正确,不违背国家宗教政策。 · 7 ·
/
本文档为【《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