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蜡烛的燃烧

2011-04-30 13页 doc 335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5980

暂无简介

举报
蜡烛的燃烧蜡烛的燃烧 蜡烛的燃烧 蜡烛是一个系统;蜡原料、添加剂、色、香、烛芯的配合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活着的系统。再加上蜡烛的形状就决定了整支蜡烛的质量、性能。对于一支好的蜡烛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1、是燃烧;2、是颜色;3、是香味。在此,我首先是想讲蜡烛的燃烧。 蜡烛燃烧测试的基本知识 一、蜡烛燃烧的基本理论。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原料的急剧氧化过程,它有一个要求,就是熔蜡的速度必须与燃烧蜡 的速度取得平衡(并不是完全相等)。 1)​ 如果熔蜡的速度大于燃蜡的速度就会熄火(大型的蜡烛),或者流泪(小型的蜡烛崩 边后流泪)。 2)燃烧太快(...
蜡烛的燃烧
蜡烛的燃烧 蜡烛的燃烧 蜡烛是一个系统;蜡原料、添加剂、色、香、烛芯的配合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活着的系统。再加上蜡烛的形状就决定了整支蜡烛的质量、性能。对于一支好的蜡烛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1、是燃烧;2、是颜色;3、是香味。在此,我首先是想讲蜡烛的燃烧。 <一> 蜡烛燃烧测试的基本知识 一、蜡烛燃烧的基本理论。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原料的急剧氧化过程,它有一个,就是熔蜡的速度必须与燃烧蜡 的速度取得平衡(并不是完全相等)。 1)​ 如果熔蜡的速度大于燃蜡的速度就会熄火(大型的蜡烛),或者流泪(小型的蜡烛崩 边后流泪)。 2)燃烧太快(烛芯太大)就冒黑烟。(当然,材质不好,配方不对,也会冒黑烟) 3)燃蜡的速度:稍大于溶蜡的速度,对于小蜡烛而言,是维持平衡最好的状态。 如上所述,防止蜡烛流泪的方法: 1)​ 不冒黑烟的情况下加大芯,加大火焰,吸干熔池的蜡水,例如尖烛。此时熔池成碗形, 接近干的,在添加剂AC6适量的条件下,可以看出碗边是一个透明的圈形。这是使燃蜡速度大于溶蜡速度。 2)​ 对于直径大于30mm以上的蜡烛可以用减少熔池的办法,减小纱芯,提高熔点减小熔 蜡速度和燃烧蜡速度而实现新的平衡。 3)​ 一般而言可以用调整添加剂办法,使蜡烛造成外面的熔点高于内部的熔点,减少流泪 可能。 二、火焰的分析。 1,​ 理想的火焰:理想的燃烧效果包括; a)​ 烛芯弯进火焰的高温区,烛芯是火焰的心脏。 它需要编织成为自动调节弯曲。使芯端在火焰温度 最高的地方,1400℃。 b)稳定的(不闪烁的)燃烧。 c)溶池(碗)保持清洁干净。 d)没有看得见的黑烟。 e)没有烟灰在芯端形成。 2,​ 不正确的火焰。 小弯图 大弯图 太直图 磨姑头图 不化灰图 其中,磨姑头是配方的香料、色、纱芯不能适应,不化灰是配方中有加白剂所致。太弯会导致形成次芯,太直火焰不断扩大。如果硬脂酸芯用于石蜡,会越烧越长,不化灰。石蜡芯,用于硬脂酸则越烧越短。 三、燃烧测试的条件。 燃烧测试是确定蜡烛燃烧行为的唯一可靠方法。蜡烛的不同造型会影响燃烧行为。但以下方面特别重要:烛芯、装饰外层、承载器皿、蜡、添加、香味、着色剂、烛芯支撑物。 测试样板在燃烧前须在室温为15℃~26℃的室内保持至少7小时(蜡烛生产出来24小时 存放后)。测试样板只能基本不通风的环境里,和在平的抗热的面上燃烧。 测试环境应保持在15℃~26℃之间,浮水烛的测试方法;在所供的特定承载缸内测试,水 温应为16℃~24℃之间。 测试环境应当有良好的通风及抽烟热系统,但不能有引起影响火焰正常行为的气流。同 一个燃烧箱内,两枝蜡烛中心距为5”~6”寸。 这些条件是为了保证避免偶然发生的行为当为必然发生的行为。 户外蜡烛的测试:被测试的蜡烛,应被置于一个空气和温度都被控制在25℃±5℃的燃烧 房内,在空气自然的房子里燃烧。火把允许于装满沙的金属铁桶燃烧。美国L0-9405-US另加风吹测试在时速5mph的风速下放置,不会熄灭。 4、​ 燃烧测试对火焰,温度的要求: 1 燃烧性能 1,​ 火焰平稳无爆鸣声,无可视黑烟(户外烛除外)无中途自灭,火焰高度一般为1.2~5cm(户外烛除外) 2,​ 不可形成次芯。不可有点燃其他物料的危险。 3,​ 蜡烛不能流泪;形状复杂的工艺蜡烛流泪重量不能大于20%蜡烛的重量。户外蜡烛(火把烛)不能大于25%蜡烛的重量。 4,​ 完全烧燃情况下,蜡烛应自动熄灭,不可有点燃其他物料的危险。 5,​ 蜡烛的燃烧时间应达到说明书中所述的时间。 6,​ 燃烧余辉≤15~30秒(户外蜡烛除外)。 2 蜡烛的承载物 1,​ 绝不能在蜡烛燃烧过程中着火,爆裂或粉碎。 2,​ 承载物温度: 最高表面温度 金 属 陶瓷/玻璃 塑 胶 被拿部份 55℃ 65℃ 75℃ 可被接触部分 105℃ 120℃ 125℃ 底 部 110℃ 125℃ 135℃ 3, 耐热测试;加热80℃再放进4℃的冷水。1分钟后入炉80℃保温30分钟,重复8个循环,不能爆裂或粉碎。 3 蜡烛的装饰物 (缎带、花、果叶) 蜡烛的装饰物(缎带、花、果叶)需经阻燃处理,按“16CFR1500.44”,要求测试,水平方向燃烧不超过0.1寸/秒,离火熄灭。 4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 ASTMF2417:所有自由站立的蜡烛要限制蜡烛在其生命结束时烛焰撞击支撑面。取消PS59标准,2005年执行。 <二> 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特别重要的因素是烛芯、蜡、造型、添加剂、香味、着色剂,装饰外层,烛芯支撑物。承载器皿,型状和尺寸都会影响蜡烛的燃烧,为了方便学习,举几个例子说明。 一、例一:型状的影响: 小直径而深,即高度为直径的1.5~2倍的小蜡烛杯蜡(Ф35mm x 70mm),或Ф6”x18”、 Ф6”x24”的大型柱烛的测试通过是相当困难的,燃烧时火焰乱舞,火焰高度比平常大得 多,或会小很多。按常规选择的纱芯,多数通不过测试这是什么原因?经过我们反复测 试证明在这样情况下的燃烧,从空气动力学的观点看来跟平常燃烧的情况不同。平常一个炉子,有着一个高的烟图,气流从炉口进去,燃烧时炽热的烟气往上升,气流的流线很顺。火焰比较稳定,但现在的情况是蜡杯(烛)下面没有窗口,空气供给燃烧,既要从上面进入,又要从上边排出(大型烛三条芯更复杂)空气的流动成为紊流。这是一种洞穴效应,影响了蜡烛的正常燃烧行为: 1)​ 火焰在杯烛开始燃烧时是很稳定的,但熔池下降到一定深度以后开始发现火焰不 停地摆动(火焰越大,摆动越早发生)。 2)​ 火焰比平常增大很多,增高40%以上,如TL14芯正常火焰为16mm~18mm,此时会变成25mm以上。 3)​ 气流的冲袭,纱芯出现过度弯曲。这样一来带来了温度超高、黑烟、倒芯等问题,导致测试不合格。 4)​ 紊流的影响,使火焰扩大;等于柴油机的增压、煤炉的增氧。所以火焰越来越大。 5)​ 深度和直径比超过一个临界点,火焰不是增大而是减弱,因为太深了(Ф6”X18”、 Ф6”X 24”大型烛)供应的空气不足,影响了燃烧。此时又会有缩火的危险,火焰太小,小于1/4”测试又不合格。 综合上述,必须在材料的配方,纱芯的选择。烛芯支承物的放置等方面都要配合得很好。从蜡烛燃烧的层面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一些层次的研究问题。单纯一般的配合是解决不了这个型状对燃烧的影响。 二、例二:蜡烛的承载物和纱芯支撑物的影响: 我们大多数工厂,都是制造T-light。应该占我国蜡烛出口量的4成,都想做好一点。蜡用少一点,火焰高度合格,燃烧时间长一些。这类型的产品,在蜡烛芯的支承物和蜡烛的承载器皿方面大有研究。这两个因素在同样材料(蜡、纱芯等)的情况下,可以使蜡烛测试合格,也可以不合格。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Ral-GZ041对茶蜡的要求;高度17mm,直径38mm,净重至少13g,燃烧时间为至少4 小时,容许剩余蜡为小于2g,还有一个热度测试(从略)。 IKEA对茶蜡的火焰高度为15mm~20mm。 为了达到合格的目的,对下列元件必须好好研究。图那种T-light杯好,那种纱芯扣(蜡芯支撑物)好。 观察蜡烛的燃烧                        活 动 背 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区别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体验。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是否得法。《观察蜡烛的燃烧》是一节以学生体验性学习为主的研究性课,这节课主要是希望学生在“观察蜡烛的燃烧”的实践探究中学会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记录观察现象、如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合理的分析、归纳,以及更好地学会如何运用观察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掌握观察法。                        教 学 设 计 一、学习目标: 1、  学生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现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3、  学生在观察、实验、研讨中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动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4、  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认真钻研的团队精神。 二、学习准备: 1、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每组4-6人); 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记录表(附后) 2、  材料准备:每组一支蜡烛、一个烧杯、火柴、直尺等 三、学习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感觉空间 提问:蜡烛,大家都非常熟悉,一提到蜡烛你会想到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多媒体出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 提问:从诗人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可见诗人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蜡烛真的会流泪吗? 那么“蜡烛的眼泪”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紧接着提问: 蜡烛在状态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蜡烛的灰烬”你们见过吗?(到时候不妨认真观察一下) 过渡:一句七个字的诗就告诉我们这么多的科学知识,那么一支小小的蜡烛又有多少奥秘在其中呢?如果我们想对蜡烛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研究方法呢?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你想了解的是什么,换句话说研究目的要明确,例如: 如果想研究“温州市场蜡烛的销售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进行研究呢? 如果我们想研究的是“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我们又应该用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分析             学生分析问答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哪些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呢? 如果我们只是想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哪种方法最方便? (引入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过渡:大家说起来头头是道,不知做起来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蜡烛的燃烧”。 探索空间 “蜡烛的燃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如何进行观察比较好或者说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合理? 对《观察现象记录表[投影]》进行适当的说明: 我们对“蜡烛的燃烧”的观察进行分阶段观察,主要分为“点燃前”、“刚点燃时”、“点燃一分钟时”、“刚熄灭时”、“熄灭一分钟时”五个阶段。可能大家纳闷了,其他四个阶段可以观察现象,那么“点燃前”应观察什么呢?你们认为呢?   看来大家都要蠢蠢欲动了,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对蜡烛的燃烧进行观察,时间是十分钟,可借助的仪器有烧杯和直尺,如果你想借助于其他的仪器也可以,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最多、分析得最合理、记录得最完整、收获最多! 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予引导、提醒 ……… 交流空间 透过烛光看到了你们的笑容,看来你们是“收获多多”,能将你们的收获告诉我吗? [投影]我们收获多多 ——观察结果汇报会 (1)点燃前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其他组的同学还有同学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回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像刚才同学提到的颜色、气味、长度、状态、形状等蜡烛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你记录下来了吗? (2)当你点燃蜡烛时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学生学过的科学知识(例如物质三态变化、熔化、凝华等物理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联系一些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较全面、合理的讨论分析。 (3)蜡烛点燃一分钟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4)蜡烛熄灭时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5)蜡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问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0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蜡烛的燃烧进行观察……         学生汇报“我们的观察结果” 任选一组学生代表汇报; 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任选一组同学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可能还有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补充,遇到争议较大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同上)…… (同上)…… (同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大家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真可谓是“收获多多”,现在请大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总结一下通过对蜡烛燃烧的观察,我们能否看出现象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教师小结、鼓励 思索空间 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这么多的现象可真不简单,看来大家对如何进行观察还真在行,谁能告诉我再运用观察法解决问题时除前面讲过的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进行简单总结、补充) [投影] 1、具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2、有明确目标和研究对象; 3、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研究; 4、运用一切感觉器官接受信息; 5、边观察边思考,并做好客观详尽的记录; 6、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7、观察过程中勇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那么你们在观察过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师总结:通过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大家对观察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辛勤空间 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汇报“我们的结论”         学生归纳                   学生提问(“我们的发现”) 学生讨论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解决       学生课外研究性活动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在停电的夜晚,在生日蛋糕上,在浪漫的烛光晚餐时,大家都会见到蜡烛,形态不一,颜色各异,但它们都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烛芯组成的.你仔细观察过一支蜡烛的燃烧吗?下面让我们点一支蜡烛,仔细观察一下. 点燃前:燃烧前的蜡烛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白色……,有柱形,有圆形,有方形,还有其他一些特别的形状,如苹果形,五角形……,它的颜色是由添加在内的色素决定的,它的形状要看塑造它的模具是什么形状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蜡烛,在点燃之前,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固体,而且质地较软,用小刀或指甲轻轻一划,就会留下痕迹.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在水中,会看到石蜡漂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用火柴将蜡烛点燃,观察火焰颜色,一般为黄色,火焰共分三层,最亮的是最外层,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片刻再拿出时,发现火柴梗的中心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变黑,烧焦,由此证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的小烧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烧杯内壁出现了一层水雾,烧杯底部开始烫手,取下烧杯,迅速正放于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成了乳白色.说明蜡烛燃烧之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那么,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泪是不是新生成的物质呢?不是的.蜡烛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升高,而石蜡的熔点又低,所以很容易熔化.靠近灯芯的石蜡熔化成液体,顺着蜡烛流了下来,随着温度的降低,液体的石蜡又凝结成了烛泪,这就是烛泪的由来.我们可以把蜡烛燃烧这个过程表示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表示“和”,“ ”表示“生成”,读作: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蜡烛: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会发现蜡烛重新燃烧. 《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平湖市艺术 蒋明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 ? 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 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
本文档为【蜡烛的燃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