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闲谈林黛玉

2011-01-06 6页 doc 38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8546

暂无简介

举报
闲谈林黛玉闲谈林黛玉 闲谈林黛玉 堪怜咏絮才 说到林黛玉,读者可能首先会联想到一个词——才女。确实,林黛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才女的化身。第五回中的判词包含着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惟独钗黛合一,恰成鲜明对比。判词仅有两联,钗黛交替出现: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下联则先说“玉带林”,后表“金簪雪”。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宝钗以“德”取胜,黛玉则以“才”擅场。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
闲谈林黛玉
闲谈林黛玉 闲谈林黛玉 堪怜咏絮才 说到林黛玉,读者可能首先会联想到一个词——才女。确实,林黛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才女的化身。第五回中的判词包含着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惟独钗黛合一,恰成鲜明对比。判词仅有两联,钗黛交替出现: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下联则先说“玉带林”,后“金簪雪”。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宝钗以“德”取胜,黛玉则以“才”擅场。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先从数量上看,粗略统计,林黛玉有诗词三十来首,贾宝玉二十多首,而薛宝钗才十来首,潇湘妃子的作品最多。不仅如此,林黛玉的诗作中有多首长篇歌行,如二十七回的《葬花吟》、四十五回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七十回的《桃花行》等,仅有贾宝玉的《  词》与《芙蓉女儿诔》可与之媲美。在历次诗社活动中,林黛玉是最为活跃的一位。跟其他姐妹不同的是,她在诗社以外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吟咏,屡有佳作。可以说,写诗填词是她抒发感情、排遣愁绪、表达理想的基本手段,是她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她短暂的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之一。   再从质量上看,林黛玉的诗作均属上乘。畸笏叟针对《葬花吟》在庚辰本上眉批道:“开生面,立新场,是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在诸艳之中,惟有薛宝钗的诗才可与林黛玉匹敌,两人多次较量,终以后者略胜一筹。在十八回,二人初试身手,元春评道:“终是薛林二妹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两人似乎平分秋色,可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的那首《杏帘在望》,受到元春的特别赞誉,无形中拔得了头筹。三十七回咏白海棠,李纨评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薛宝钗险胜。同回咏菊花,李纨评潇湘妃子的三首律诗,“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林黛玉稳夺魁首。紧接着填词,薛宝钗以“食螃蟹绝唱”后来居上。至七十回咏柳絮,薛宝钗再次技压群芳。五次较量中,林黛玉只赢了两次,似乎略占下风。 可是,读者都知道,薛宝钗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轻易不动笔墨,像《葬花吟》那样的诗篇,绝对是写不出来的。薛宝钗是在用学问和技巧写诗,而林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写诗,结果如何,不须细论。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病如西子胜三分 当然,林黛玉还是一位绝艳的美女。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jua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二十七回在共读《西厢记》之后,贾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他自比张生,同时把林黛玉比作倾国倾城的崔莺莺。那是一种纤弱的美,风韵不同于丰腴的薛宝钗。庚辰本二十七回的回目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直接把钗黛比作杨贵妃和赵飞燕。据伶玄《赵飞燕外传》,飞燕体态轻盈,能作掌中舞,临风而立,常恐风吹去。甲戌本第五回夹批说:“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意思是说,两人都是美女,就看你偏好哪一种类型了。其实,作者在第三回所描绘的林黛玉出场时的肖像,已经有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的形容,可知她容貌艳丽似姣花,身形袅娜如纤柳,那种沉鱼落雁般的美感绝对不在薛宝钗之下。   依通常的眼光瞧过去,就算好看极了,那瘦弱毕竟也属于生理缺陷。这正是林黛玉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病如西子胜三分”,因而贾宝玉送给她的雅号才叫“颦颦”。脂砚斋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己卯本二十回夹批,戚序、蒙府本略同)这里提到的三种缺陷美,林黛玉就独占了两种——“瘦”与“病”。显而易见,“病”是“瘦”的根源。对此,书中笔墨甚多,时时照应,处处点染,读者印象深刻。脂砚斋说得不错,“若施于别个不美矣”,言外之意,施于林黛玉便恰到好处。她的这种缺陷美,跟她的秉性气质协调得恰到好处,两方面形成了和谐的统一,自然相得益彰。   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就是多愁善感,可谓“终日以泪洗面”,像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郁。却是为何?那要从她的前身说起。小说开篇,作者只赋予了两位主人公以明确的前世神话色彩,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分别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下凡。大荒山下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跟这位神瑛侍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到底谁才是贾宝玉的前身,一时也讲不明白。林黛玉的前身则一清二楚,她是“草胎木质”,故以“林”为姓。且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则神话很有意思,不可草草阅过。大家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品味:其一,宝黛前世就有瓜葛,今生的情事只是再续前缘而已;其二,林黛玉本是一株小草,今世的姿态与心性自然都以娇弱为基调;其三,绛珠草必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方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贾宝玉负有体贴呵护林黛玉的天职,而林黛玉也须臾离不开贾宝玉的关照,他们确实是一对冤家;其四,绛珠仙子修成女体之后,以“蜜青”(秘情)充饥,靠“灌愁”解渴,心中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可见今生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痴情女子;其五,绛珠仙子跟随神瑛侍者下凡,目的在于还泪,那么现世的结局便不容乐观;其六,其他“风流冤家”都是“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的,可见,宝黛才是无可争议的男女主人公,无论薛宝钗的地位多么显要,王熙凤的笔墨多么浓重,史湘云的功能多么特殊,都不可能抢了林黛玉在这出戏里的风头。 神话的预示效果凝聚了宝黛关系的哲理内涵,它的意趣指向宗教般的形上境界,无形中也就使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产生了持久的神秘色彩与辐射效应。当我们从贾宝玉眼中初见林黛玉的时候,不是早有了天女下凡的预感吗?   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不消多讲。反过来说,瘦弱留住了她的脚步,限制了她的视野,使她更习惯于沉思默想,显得落落寡合,郁郁寡欢。多病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极易内化为心灵上的挫折感,使她更善于体验孤独、寂寞、颓丧、哀伤之类的悲观情绪。明媚的阳光不易穿透潇湘馆的竹林,和煦的春风难以温暖金闺绣榻上的衾枕,而清冷的月色却可以在无眠的长夜里静静陪伴着她,淅沥的秋雨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滴入她那紧闭着的心房。谁都不愿 意痛苦,但痛苦却能造就出一位卓越的诗人。 三十七回她写《咏白海棠》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三十八回《咏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同回《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同回《菊梦》:“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多么美妙的诗句。所谓怨恨而歌,蚌病成珠,林黛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诗与泪,再次印证了诗人的经验之谈——“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或者“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或者“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为什么跟薛宝钗比起来,林黛玉的诗篇既多且好?现在有了答案:林黛玉多愁多病,天生就是块当诗人的材料。 落花水流红,闲情万种 与多愁善感相关,林黛玉还十分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极了。就算聪明是天生的吧,那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除去效颦的东施,没有哪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竟是个傻大姐。加之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在潇湘馆里坐拥书城,知识渐多,悟性也高,痛苦便随之加深了。   由此说来,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此种禀赋有助于她领悟与欣赏优美的文艺,比如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偶然飘入耳中的戏文演唱也能打动她的心,因而感慨缠绵,浮想联翩,“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此情此景,知识与痛苦、慧质与兰心、忧愁与敏感,全都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林黛玉能够写出好诗,在很大程度上也仰仗于此种禀赋。   与沉浸于文艺不同,这种敏感的个性一旦接触到生活琐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从消极的一面说是反应过激,表现为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喜欢拔尖儿,言语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林黛玉感受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晴雯的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二十六回)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二十二回),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类似的事例甚多,枚举不易。大体说来,宝黛之间的龃龉,多因此起。从积极的一面讲,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地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暮春时节,别的女孩子都在嬉戏玩笑,她却从一片片落花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幸,越发顾影自怜,流着泪筑起了埋香冢,并吟唱起一曲《葬花吟》。   低回婉转,哀感顽艳,只有敏锐的嗅觉才能呼吸到春风中的杀气,只有细腻的心灵才能领会到草木里的玄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她自己。林黛玉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 情情成痴 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回顾一下两人的相爱过程,就比较清楚了。   中外古今的小说和戏剧中,男女主人公往往一见钟情,现成而且速成。宝黛相会看似老套,其实是推陈出新。杨绛指出:“《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据作者安排,也是前生注定的。所以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不过他们没有立刻倾心相爱,以身相许。作者并不采用这个便利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 说到底,《红楼梦》主体写实,必须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情节。宝黛爱情萌生于长期相处的日常生活当中,由浅而深,由朦胧而明朗。贾宝玉的“情不情”笼罩了林黛玉,而林黛玉的“情情”又限定了贾宝玉的爱情只能向着潇湘馆的方向移动。一次次哭闹就是一次次爱的试探,一滴滴泪水就是一颗颗爱的心迹。他们有相近的个性,都喜欢任性而为,无拘无束,恨不得溶化在永恒的诗情画意之中。他们有共同的志趣,都关心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情投意合加上志同道合,两颗炽热的心幸运地碰撞在一起,纠缠在一处,最终便融合成为一心一意了。他们满怀希望,等待着婚姻的来临。那样的话,阴阳交泰,天地和谐,他们就能够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了,从而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新的生命。 但是,在宗法社会,婚姻当事人不能自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裁定。他们甚至不能公开表露心迹,原因是礼法教条规定,年轻人不得心存私情,那是下流痴病。既然如此,则宝黛便束手无策了,只得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们能不焦躁吗?他们能不忧虑吗?   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那就是“情情”的鲜明表现。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 即便贾宝玉不为所动,家长与媒妁岂有不斟酌权衡之理?她别无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试探、提醒和规劝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这次激烈的冲突把贾宝玉气得脸黄眉竖,“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难以抑制强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使然,更是“情情”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一旦明白了贾宝玉的真情实意,林黛玉便不再泼醋了。三十四回写遭受了严父痛打的贾宝玉特意送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林黛玉深会其意,含泪题诗三首于帕上,从此,他们不再需要吵闹试探,只有耐心等待了。结果大家都熟悉,这对感情真挚的恋人未能喜结连理,而是演出了悲剧的结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却难以忘怀林黛玉,终于不堪忍受心灵的痛苦,而勘破红尘,遁入空门了。 有情人难成眷属 人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有美中之不足,缺憾总是难免的。娶钗则必得舍黛,反之亦然,“兼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宝玉娶到的不是林黛玉,为什么薛宝钗成为了宝二奶奶呢?答案需要从社会与婚姻习俗上去寻找。   尽管林家也属侯门世家,而且还是书香之族,但毕竟“支庶不盛”,没有形成强大的家族势力。后来林如海去世,林家就更加孤单了,那些堂族显然指望不上。这对林黛玉的婚姻 大事,实在不利。中国宗法社会以家族为重,婚姻从来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家族利益的。通婚绝非仅为两位当事人在血缘和感情上建立联系,那是非常次要的。联姻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两个家族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以便应对各种挑战。所谓秦晋之好,历来都是看重当下的门第状况的。 “四大家族”之间互相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便是现成的例证。贾府最终选择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林黛玉在婚姻上落空,许多学者从家族利益的角度分析缘由,颇有道理。至少在通行本后四十回的文学语境中,这一点还不能忽略。事实上,曹雪芹恐怕也不是没有考虑这个因素。二十八回写元春馈赠礼品,惟独薛宝钗与贾宝玉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林黛玉则与迎探惜姐妹同等,实有深意。元春贵为皇妃,具有政治头脑,在弟弟的婚姻大事上,自然首先要着眼于家族利益。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针对“收养”一词批道:“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可见,在家族势力这一客观条件上,林黛玉确实处于下风。一个被“收养”的孤女,寄人篱下,潜在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假设她也有什么自卑感的话,大概主要就在这个方面。   如果说从审美的角度看,“怯弱多病”对林黛玉还有帮助的话,那么从幸福的角度讲,就有害无益了。谁家愿意迎娶一位病病怏怏的媳妇呢?林黛玉在婚姻上未能遂心如愿,这一因素也起了负面的作用。尤其当贾府让宝玉成亲的目的是冲喜,林黛玉就更不可能胜过健康富态的薛宝钗了。或许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病体对于林黛玉的婚姻并无助益,当是没有疑问的。另外,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亲,这对于两人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姑表关系对于他们所期盼的婚姻,也并不是完全有利的。古有亲上加亲的婚俗,为现代法律所禁止。 其实,过去也并非总是鼓励内亲联姻的。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中,申纯与王娇娘便是一对表兄妹,尽管情深意长,但婚姻终不能成就,以致酿成了爱情悲剧。他们的障碍就在于,娇娘的父亲王通判坚持内亲禁止通婚的原则,说:“朝廷立法,内兄弟不许成婚,似不可违。”又说:“此无不可,第以法禁甚严,欲置老夫罪戾也?尔勿复言,此绝不可!”一对鸳鸯,就此相继殒命,只能在冥界相会了。明代孟称舜据此改编的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现在名列“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不过,从贾母、王熙凤等人在前八十回中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宝黛婚姻也是贾府的选项之一,好像并无顾忌。曹雪芹似乎没有把内亲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反正他也不打算让这对姑表兄妹缔结婚约。回头看“木石前盟”的神话,冥冥之中他们的命运早就注定了。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明显的悲剧因子。不妨把神话的寓意理解为天赋人权,它引领林黛玉走向爱情,现实却不允许她把爱情兑换成婚姻。这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性格悲剧,归根结底,则是一出人生悲剧。   林黛玉死了,跟晴雯一起做芙蓉花神去了。我们的芙蓉花神“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凄凉地流干了全部的泪水,孤独地走了——“冷月葬花魂”。她带走了美,带走了诗,带走了爱,带走了天然、率真、纯洁、热情、自尊、正直……她带走了一个美丽的梦。多么幸运,曹雪芹把她留住了,《红楼梦》把她留住了,永远地把她留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中。面对林黛玉,倘若谁还能够无动于衷,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文明。
/
本文档为【闲谈林黛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