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再别康桥---徐志摩

2010-10-16 25页 ppt 3MB 2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2789

暂无简介

举报
再别康桥---徐志摩nullnullnullnullnull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
再别康桥---徐志摩
nullnullnullnullnull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null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诗派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所谓“三美”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体现。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null解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 null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null一、首尾: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null 开头:三个“轻轻”,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同时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对康桥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null二、分析2-6节: 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诗人把他最喜爱的风景写到了诗中。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null1、第二节“金柳”: 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 ①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null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②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null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2、第三节“青荇”: ①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用了什么手法?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null② “招摇”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这里是贬义褒用,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null ③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null3、第四节“清泉”: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null4、五六节: ①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今天要告别心爱的康桥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梦想告别的? ②这两段的感情相同吗?(一段是喜悦,一段是悲伤。) ③哪个词语表现了他的喜悦与悲伤之情? “放歌”与“沉默”。 ④诗人为什么想要“放歌”? “放歌”就是要放声歌唱,人在高兴之时,唱歌就能体现出喜悦。因为他觅得了“一船星辉”,也装载了五彩斑斓的希望,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喜悦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梦想在闪光,诗人心情舒畅,要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而放歌。null⑤但是,诗人放歌了吗? ⑥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可以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可改做“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null诗歌感情从离别的惆怅到对康桥的欣喜和眷念,再到热爱以至欢歌而达到高潮,在第六节又陡然低落,归于沉寂,满怀苍凉与无奈,最后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null分析文章的 “三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体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读来琅琅上口。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null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而且,作者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具有流动的美,给人以立体感。 (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撑篙漫溯寻梦图招手惜别云彩图) null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本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之美。null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气氛上有什么不一样呢?null1、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伤别离”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婉约之感。 2、营造的气氛轻松飘逸: “多情自古伤离别。 ”或悲壮有加,或感伤无限,或依依不舍,或同病相怜,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null3、选择的意象新颖独特:(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
本文档为【再别康桥---徐志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