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2017-12-23 12页 doc 30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2011年2月 第1期(总第110期) 山东行政学院 JOURNAL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Feb.2011 NO.1Ser.No.110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窦晓蕾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在对反义词不平衡性的各种理论解释中,目前最系统且行之有效的理论是标记理论,该理论认为 反义词中的两个成分,一个是表达确定概念的标记项,另一个是表达最广泛概念的无标记项;无标...
【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2011年2月 第1期(总第110期) 山东行政学院 JOURNAL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Feb.2011 NO.1Ser.No.110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 窦晓蕾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在对反义词不平衡性的各种理论解释中,目前最系统且行之有效的理论是标记理论,该理论认为 反义词中的两个成分,一个是达确定概念的标记项,另一个是表达最广泛概念的无标记项;无标记项使用频 率高,能出现的语境多,分布较广;标记项使用频率远不及无标记项.但是标记性不是从来就有的,其背后有 一 定理据可依,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进一步探究标记因何而来. 关键词:反义词;不平衡性;认知;突显 中国分类号:H1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8—3154(2011)O1—0149—03 D0I:10.3969/J.ISSN.1008—3154.2011.O1.045 一 ,反义词的不平衡性 有关反义词的不平衡性,许多学者对此有所描 述,我们参照的是黄伯荣和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 对反义词的叙述.在反义词中,有一些相对反义词 在使用中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排列顺序等并不相 等,这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比如”厚—— 薄”,当不知道其厚薄时一般问:”冰厚不厚?”回答 时可以是:”厚,有一尺厚.”也可以是:”薄,有一寸 厚.”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薄时,才问”薄不薄”,回 答是”薄”.在”有多×”格式中,一般情况下说”有 多厚”,只有在已知其为薄时才说”有多薄”.在”有 +数量十×”格式中,只能用”厚”,不能用”薄”, 如”有三寸厚”,不能说”有一寸薄”.与此类似的反 义词我们根据《反义词词典》统计了如下这些: 厚一一薄,长——短,大——小,深——浅,高—— 低,宽——窄,重——轻.这几对反义词有着共同的 特征,为了方便论述,我们统称其为”厚薄”类反义 词. 二,传统理论解释及新看法 (一)传统理论解释 对于这类特殊反义词的理论解释,目前在学术 界最广泛有效并得到认可的是标记理论.该理沦是 描写和解释语言中不对称现象的理论,于20世纪30 年代由布拉格学派的两位大师N.Tmbet和R.Jakob— SOFt创立.标记概念表现的是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 系.对立中的一个成分有某种特性,而另一个没有 这种特性.一个成分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另一个对此不置可否.这种对立的前一个成分称作 收稿日期:2010—12—01 标记项,后一个称作无标记项.即有标记项肯定传 达信息x,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信息x:可以认为传 达,也可以认为不传达,或与此无关.即对:立方分别 是”x”和”X+非x”,这是标记概念原本的中心意 义.标记理论最初用于解释语音中的不对称现象, 后来扩展到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尤其被广泛用于 反义词的研究,利奇运用该理论总结了反义词标记 的几大特征:(1)无标记项有”零”解释,不设定其语 义刻度的位置,而有标记项则需设定;(2)无标记项 能出现的语境较多,分布较广;(3)无标记项出现的 频率较高. 具体到汉语的”厚薄”类反义诃中,标记现象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大体上说,具有积极意义的词项 是无标记项,具有消极意义的词项是有标记项.我 们用下图来做具体的解释: 图一 一…一…一 O,一一 窄轻厚大K深离宽匝 图, 一一一一 n一一…,一一…--一一+ 溥小勰溅1氐轻 厚火K深岛宽匝 一 般来说,这类反义词本应该如图一所示平衡 地占据在坐标的两端,然而在具体的使用中却出现 了图二所示的现象,即他们在使用中是不平衡的,表 积极意义的词项表达意义更宽泛,甚至可以包含表 一 149一 XUEBA0 2011年2月 第1期(总第110期) 山东行政学院 JOURNAL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Feb.201l N0.1Ser.NO.110 消极义词项的意义.由此,”薄小短浅低窄轻”等标 记项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而”厚大长深高宽 重”等无标记项则具有最笼统最广泛的意义,相应 也,二者在使用中就出现了不平衡性. 以上是对标记理论及其对反义词不平衡性解释 的简单阐述,虽然这种解释还有可能进一步完善,但 其注重逻辑性,富有哲理性,理论价值是毋庸置疑 的. (二)标记理论背后的新看法 根据标记理论,在相对反义词的两个成分A—B 中,A传达一种明确限定的概念,而B对此不置可 否.我们对汉语的这类反义词做进一步的观察,对 L述理论解释产生了两点疑问:一是为什么无标记 顷使用频率高,人们在最初的选择上为什么总偏向 于无标记项?二是为什么会产生有标记和无标记之 ?产生标记性的背后是否有理可依呢? 下面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以”厚薄” 这对反义词为例来做具体说明.首先,在诸如”x不 “的格式中,选择”厚”的频率远高于”薄”;其次,现 代汉语词典上对这两个词的释义是:厚?扁平物上 下两面之问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薄?扁 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跟”厚”相对).很明 显两个对立成分的词义发展是不平衡的,”厚”有一 个名词成分的义项”厚度”,表示物体厚薄的程度,而 “薄”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义项;同时,”厚度”这一义 项本身涵盖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厚和薄.这样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厚”能表达最大最宽泛的概念,是因 为”厚度”这个义项在起作用.这时再来理解”这块 冰有两米厚”“有多厚?”等用”厚”不用”薄”就相对 容易了.可以看出:选择上的偏向性和词义发展速 度的不同使得”厚薄”有了标记和无标记之别.然 而,看似平等的一对反义词为什么会在选择上有偏 向?二者的词义发展速度又怎么会有快慢之分? 针对以上疑问,结合汉语反义词自身情况,以下 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试着对其进行解释. 三,标记理论背后的认知认识 (一)突显度原则 先来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他长 得像父亲”,但如果颠倒过来说”他父亲长得像他”, 就显得非常别扭.我们知道,说”x长得像Y”,这时 是以Y为参照描写x的相貌,突显的是x的相貌特 征;说”Y长得像X”,这时是以x为参照对Y的相 貌描写,突显的是Y的相貌特征.两种表达方式不 同,要说明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意义就不相同.但 一 150一 XUEBA0 为什么具体到”他父亲长得像他”就不能说呢?通过 认知分析我们得知:突显的内容和参照的内容,二者 的突显度是有差别的.与父亲相比,孩子的相貌暂 时还不稳定,发育也未成熟,而父亲的相貌则比较稳 定不会有变化,发育也完全成熟,因此,父亲的相貌 在说话人的心智活动中突显度高.当然,这里面不 排除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原因,如等级,尊卑长幼 有别的宗法思想成为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 理,并深刻地影响了语言的各个要素等.但我们主 要来谈的是认知原因,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在认识 事物的过程中,突显度高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人 们的注意力,常常被当作前台信息,而突显度低的内 容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常被当作后台信息, 突显度高的内容使用的频率比较高,而突显度低的 内容使用的频率比较低.在认知语言学上,我们把 这一理论称为”突显度原则”. (二)认知解释 1.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表达经验的一种工具, 是认知的一部分.认知是语言和现实的媒介,在用 语言表达现实时,认知的媒介作用主要表现为:我们 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感知不但影响到语言表达式的 意义,而且制约着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一方面,根 据突显原则:客体特征程度强的,一般更容易被人们 认知;客体特征弱的,突显度低,人们需要花费更多 的努力才有可能去认知.具体到”厚薄”类反义词来 说,它们都是描写事物性状的形容词,我们假设有一 种理想的中间状态,超出中间状态的特征为”厚”,低 于中间状态的为”薄”,超出中间状态的特征突显度 高,低于中间状态的特征突显度低.所以”厚”在客 体特征上就容易被人们感知,引起较强的注意力,人 们更容易选择使用它,而”薄”引起的注意力比较小, 不容易被感知,被人们选择的机率就小.另一方面, “厚”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是表积极意义的词,而 “薄”是表消极意义的词.在人们的认知活动和语言 运用中,受省力原则(经济原则)的影响,我们总是避 重就轻,同时还因为人们天生就有着求善求美偏好 积极事物的心理,所以我们更容易选择使用”厚”这 样的特征突出,容易感知,更易引起注意的积极意义 的词.所以,”厚薄”类反义词的使用特征所表现出 的突显度优先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既符合语言运 用的省力原则,又与人们追求尽善尽美的心理偏好 相吻合,使得二者在使用频率上最终走向了不平衡. 但是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解释,为什么在已知 2011年2月 第1期(总第110期) 山东行政学院 JOURNAL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Feb.2011 N0.1Ser.No.110 其为”薄”时就可以问”薄不薄?”呢?这是因为,当 我们已知其为”薄”时,作为说话人此时最关注的肯 定已经是”薄”这一特征,而不再是”厚”,因此,在这 种情况下”薄”的认知突显度比”厚”的高,引起的注 意力较强,就可以被优先选择来使用. 2.词义引申速度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厚”比”薄”的词义引申速度快呢? 先来简单看一下”厚”的词义演变.”厚”的义项在 上古时期就出现了,至今变化不太大.依据《说文解 字》来看:”厚,山陵之厚也,从,从厂”,其本义是”物 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其中”从厂”表示跟 “山石”有关,但上古文献中并没有发现用”厚”形容 山石的用法.从现有语料来看,”厚”最早是用来修 饰”土地”的,例如: (1)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跻. (《诗?小雅?正月》) (2)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易经?坤》) 后来,”厚”又用来修饰”墙”“冰”等物体,因为 它们的形状都是扁平的且上下两面间有一定的距离 宽度,跟”土地”类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 不断深入和提高,”厚”也开始可以形容墙等物体的 厚度,例如: (1)车人为车,厚一寸有半.(《周礼?考工记 ? 车人》) (2)彼节者有问,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 生主》) 上面例子中,”厚”当名词讲,是”厚度”的意思. 可见,这个意思自古至今都是由”厚”承担,”薄”没 有这个用法. 以上是”厚”词义演变的简单介绍,下面主要从 认知角度来说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厚”“薄”词义 演变的不平衡.首先,通过之前的分析知道,认知突 显度高的容易引人注意,容易被感知;突显度低的不 容易被感知,甚至是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被感知,同 等条件下,人们优先使用突显度高的词项.感知 “厚”比感知”薄”容易,那么”厚”就常常被优先使用 被频繁使用.所以人们在造词构词时,同等条件下, 会更多地选择”厚”来构造新词,这样就使”厚”在词 义发展的速度上会比”薄”快.其次,我们知道,人们 的认知是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有绝对和 相对之分.”厚薄”类反义词本都是描述事物某种性 状程度的形容阋,如图三所示这类反义词开始是分 居在坐标两端,描述事物某一性状的两种不同程度, 这是一种相对认知,而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入,当人们 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绝对认知(如图三上的A所示) 来给这一性状命名的时候,根据经济原则同时也按 照优先原则,”厚”比”薄”更容易被人们选择,由此 “厚”便增加了”厚度”这一义项.所以我们才会说: “这条河有多深?/这根绳子有两米长/他有多高?” 等等,这时的”深,长,高”不再是描写一种性状程度, 而是”深度,长度,高度”的意思了. 图三: A 溥小短浅低笮轻殍大K深,岛宽囊 四,结语 通过初步考察与尝试性的解释,我们似乎可以 这样来看”厚薄”类反义词:传统的标记理论,把具有 不平衡性的成对反义词的词项描述为标记项和无标 记项,二者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有了分化,出现了不 对等不平衡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标记性呢? 这种标记性是否有理据可依呢?站在认知角度上我 们发现,这种普遍存在的标记性是有理据的.在特 征突显度和省力原则,以及人们天生的尽善尽美的 心理偏好影响下,”厚薄”类反义词的两个词项在使 用频率上出现了分化;而加之使用频率的不同,以及 人们认知世界的相对与绝对两种方式的不同,使其 中一个成分的词义引申速度快,意义更广泛.这样, 反义词中的两个词项就有了细微的区别,这种区别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标记性.对这种标记性背后的 认知理据有了解释,我们就可以加深对汉语”厚薄” 类反义词的进一步认识.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 社.1999. [2]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反义词词典(中型本)[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建理.标记性和反义词[J].外国语,1999,(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o1. [6]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o5.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2. (编辑:李津虹) 一 15l— XIIEBAO
/
本文档为【【word】 厚薄类反义词不平衡性的认知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