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06-15 50页 doc 217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目录 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 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 1 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 75...
【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目录 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 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 1 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 75 O3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 84 O4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 84 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孤傲”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 1 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 》2012年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2 【答案解析】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应该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D项,原因解说错误。C项,“贪腐黑暗”说得有点重。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与许家人物的影响有关(只写“与他的爱情相关”给1分);?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每点2分) 解析:解析:答出4点,每点1分。 ?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俞平伯爱好昆曲“由哪些因素促成”;?审文本——立足全文。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第三段描写了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 解析:先阅读第三段找出这几件事;再结合全文分析这几件事的作用;最后形成答案,注意语言的简明、准确。注意分值是6分,应该是三点。 【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 3 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传主特点,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 ?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 ?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 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理由要点: ?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 ?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观点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问题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点拨】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 4 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语文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锺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 5 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锺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B(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笔墨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A E 解析: A“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E“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简朴的生活表现在:?生活俭朴。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只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2分)高贵的灵魂表现在:?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不愿显露;她的新著出版,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4分)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3)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为了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她自学西班牙文,全部定稿后,又将全书通校一遍,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2分)?从翻译到出版,历时近20年,虽遭遇践踏批斗,从干校回北京后,便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2分)?由于翻译的《堂•吉诃德》影响巨大,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2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是:记叙文要通过记人、叙事来表现中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总是要表现出人物的某些精神品德,只有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写具体,人物的精神才能突出。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往往要表现出某一富有哲理的思想意义,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事情写得具体,事情的意义才能表现得深刻。写人、记事要做到详略得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写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材料。写人、记事,在选材上,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当然更不要喧宾夺主。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 7 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个性;?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由;?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解析:观点2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各1分,只答观点不分析,不给分。 1【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 21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 2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201409)】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1—13题。(共17分)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8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C(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E(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C、D 解析:C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判断对错。概括作品的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找文章关键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文章写作背景。 12(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8分) 9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思路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1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答案解析】?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通读全文,找准相关答题区间;划分层次,概括内容要点。 【思路点拨】对散文形象特征的概括,一是要找准信息区间,二是要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词句,三是概括要全面、准确。具体解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等等。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还应该把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文学作品中塑造形象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形象与作品主旨之间的联系。散文中主要形象往往同散文的主题或 10 作者的观点态度密切相关,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考查,另一种就是对散文中主要物象作用的考查。作答时应从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语文卷?2015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10月月考(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11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 C D不给分。 解析:B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错误;C项“高傲的张爱玲”不确切;D项“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错误。 12 【思路点拨】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4分)世人评价:有人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有人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审题干——“入佛门前”,限定答题范围;“哪些”说明不止一点。?审要求——“人生轨迹”“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 【思路点拨】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 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6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审语段——细品语段的内容;?审关系——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 13 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分)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分)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分)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审题目——明确探究的方向:李叔同的“人生抉择”;?审要求——明确探究的角度:精神、人格、理想。?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了解形象特点。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2(掌握鉴赏方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是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语文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 14 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15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解析】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D项,文中是“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B项,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览文本,把握大意。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其次要局部揣摩,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最后,要把选项与文本进行比对,选出答案。 (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在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竭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审题干,“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形成答案,注意字数,注意简明、准确。 【思路点拨】归纳、概括的思维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首领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联词法。在段 16 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中心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如上述试题中对空一的概括,就是使用联词法,通过对第二段的分析而概括得来。?分层归纳抽象法。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2分,分析4分) 解析:?审要求——明确答题指向的“理 开头、结尾、段首、段末);?审手法解含意”;?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的方法:?关键句——定位解意。所谓关键句,就是对显示文章结构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定位解意就是根据关键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从而理解其含意。首括句往往在段首,起概括段意或引领下文的作用;总结句往往在段末,起概括、总结上文的作用;过渡句一般在文章两个较大的层次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旨句的位置较为灵活,还可能反复出现,但无论在文中什么地方出现,它都揭示文章主旨,起深化主题的作用。知道了这些规律,再去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就容易多了。?复杂句——语法解意。语法解意主要用于理解结构比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或句群。有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或者从分析单句入手,通过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全句;或者从关键词入手,分点逐步阐释后再综合理解。?修辞句——还原解意。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揭开“修辞”这层面纱,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句子的内意和外意进行解析。例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透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揭示出作者想表达的实在意思或句子的深层含意。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是先确定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含蓄句—— 17 依境解意。含蓄句,指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句子。依境解意的“境”包含两层意思:写作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些语句不能只看其表面含意,只有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在文章主旨的关照下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句,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示例一:学问与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发现、探究、创新的乐趣;?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益的探索过程;?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阐释也可)示例二:藏与散?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散是对藏品进行的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思路点拨】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呕心沥血和孜孜以求的。大凡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好标题,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遐思,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因而,鉴赏文章标题成了散文“赏析文章内涵”的常见题型,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三点出发: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3(联系文章主旨和背景。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 18 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 19 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B(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E(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20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 D 解析:A(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法曲解原意。C(“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错,省城是福州,九江在江西。“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E.“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曲解原意。(对一个得3分,全对5分)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 解析: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内容作用)?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手法作用)?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结构作用) 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21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2分)?沈葆桢出身大户人家, ;?林则徐的品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2分)格与儒雅之风给了他良好的熏陶。(2分)?身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获得声誉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2分)。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2分)?小时候聪慧好学为他后来考中进士、走向仕途、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 ?立品做人的读书观念让他培养了清廉自守的政治操守。(2分)?读书使沈葆桢有远见卓识,为他仕途的成功和获得声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2分)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2分)?身居要职,但为官清廉,清贫过活,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无私奉献;(2分)?重孝在身之际,为了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劳怨即出任船政大臣,且把办公地点设在家中,勇挑重担,为国分忧,无私奉献。(2分)?为官公正平允,不偏袒部下的不法行为。(2分) 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 21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 2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 22 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23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B(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E(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 D 解析:A(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法曲解原意。C(“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错,省城是福州,九江在江西。“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E.“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曲解原意。(对一个得3分,全对5分)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装 24 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 解析: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内容作用)?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手法作用)?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结构作用) 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2分)?沈葆桢出身大户人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2分);?林则徐的品格与儒雅之风给了他良好的熏陶。(2分)?身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获得声誉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2分)。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2分)?小时候聪慧好学为他后来考中进士、走向仕途、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 ?立品做人的读书观念让他培养了清廉自守的政治操守。(2分)?读书使沈葆桢有远见卓识,为他仕途的成功和获得声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2分)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2分)?身居要职,但为官清廉,清贫过 25 活,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无私奉献;(2分)?重孝在身之际,为了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劳怨即出任船政大臣,且把办公地点设在家中,勇挑重担,为国分忧,无私奉献。(2分)?为官公正平允,不偏袒部下的不法行为。(2分) 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 21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 2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1958年公布),几十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是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他说了:“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丝绸西去,字母东”(周有光语)。干吗,拼音。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 26 音法,联合国也要用它呢。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二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周老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快乐到老。”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这位极其独特老人的宏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表现了周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 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人称“周百科”,因为周老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而且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 颠百科全书》的汉译。 C(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周有光放弃经济领域的研 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D(周有光原学习的并非语言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使汉语 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的理想。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周有光的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人 格魅力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 选B得3分,选E得2分,选D得1分。解析:A“与世无争”无中生有,倒数第二段说周老是“温文尔雅的斗士”。C 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原因是具有语言天赋、对语言的浓厚兴趣以及一个偶然机遇,而不是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参见第四段。D强加因果,“付出更大的努力”有误,周老对语言兴趣浓厚,而且有语言天赋。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型题,细心是第一要素。考生通读原文,对原文有总体把握后,仔细比对选项和答案原文之间是否有出入;其次,要掌握命题者常见的设陷方式。如:张冠李戴,时空错位,过度拔高,无中生有等等。 (2)从全文看,第二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27 【答案解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具体写周有光的事迹做铺垫;(2分)?在内容上交代作者与周有光首次见面的时间和场合,形神兼备地描写周有光的形象特征,表达作者的敬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 解析:本段主要写周有光的外貌特点,描述中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而这样一个人,他有何传奇故事呢,在结构上,既引起读者兴趣,又为下文做铺垫。 【思路点拨】作答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两点。一是语段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语段作用不同;第二,语段内容是什么,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关系,把这两点说清楚,很容易得分。 (3)这篇传记主要写了周有光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客观原因:?留美攻读经济学,后改行从事中国文字改革,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2分)?学识渊博,通晓四国语言,参与翻译,被称为“周百科”;(2分)?百岁过后,仍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2分) 解析:本题让概括传主的主要事迹,题目要求很宽泛,很容易答题。答题区间是整篇文章,我们可按时间顺序,逐一概括即可。 【思路点拨】文章信息筛选题,首先审清题干,根据题干所问内容,找到答题区间,第二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同时,要做到全面,看分答题。一般而言,都是三点,但我们答题时,可多概括一点,防止丢分;第三,作答时,要思路清晰,分条作答。 (4)周有光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 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观点一:学会选择,找准位置。?一次“错位”,使周老成为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像周老那样抓住机遇,定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老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浓厚。像周老那样学会选择,定能打开成功之门。 观点二:平和豁达,虚怀若谷。?遭遇诸多坎坷,周老豁达面对,不求世俗荣华,埋头钻研学问,终成一代名家。像周老那样处世治学,必有显著成效;?周老著作等身,却虚怀若谷,婉拒“汉语拼音之父”的美称。像周老那样谦虚有度,人生更有魅力。 解析:从周老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非常多,无需面面俱到,只要选准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简要说明理由即可。 【思路点拨】传主给考生带来怎样的启示,首先要明确传主的具体事迹以及事迹所体现出的高贵品质;其次,要确立自己的观点,用文章中的事例观点对自己的论点进行阐释,达到自圆其说。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 28 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 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29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4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D.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3分,B2分,E1分。 解析:A“顽固守旧”错,文中虽有穿旧服、留辫子之行为,但这是为了反映人物热爱东方文化、维护民族自尊的品性。C中“很反感”于文无据。E从本文看,“屡遭”体现得不够。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2)从文章后5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6分)“了不起”表现在:?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讥笑西方人,传播捍卫中国文化。?慈禧生日,“贺诗”讥讽。?袁世凯丧日,大开堂会,热闹三天。?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保持作为中国人的尊严。“怪”表现在:留辫子、穿旧服等行为上。(2分) 解析:答出4点,每点1分。 ?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审文本——文章后5段。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 30 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 么妙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6分)语言深刻、辛辣,“有形”和“无形”的对比,使语意鲜明;(2分)其中,留辫子是他的偏执行为,他以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遭遗弃的痛心,而头上无辫子、心中却存有诸多守旧思想的人的虚伪也令他不齿。(2分)观点一针见血,直击对方要害,表现了人物的灵敏睿智。(2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要理解的语句与要求;?审文段——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和前后语境。 【思路点拨】理解这类句子,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点:?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文中有“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之句,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8分)第一问: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西方入侵,国内混乱,内 31 忧外患使他内心痛苦,绝望挣扎,用狂放的行为维护民族尊严。(4分)第二问: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带给我们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挑战。我们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解析:此问题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点拨】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语文卷?2015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41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邵逸夫:唱不尽的“游子吟”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107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87年。在这87年里,他有57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 在这87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 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7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 32 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该片公映后,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一举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1967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将“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带入了新武侠时代。在那之后,邵氏出品了《刺马》《大醉侠》《流星蝴蝶剑》等一系列经典武侠电影。 石川表示,所有邵氏武侠片都是对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对忠、义、礼、信的书写和放大。正是这样一套与现代契约社会“利”字当头相抗衡的传统中国价值观,维系了当时海外华人社会基本的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这套价值观得以传播和强化。 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正式入主TVB,开始陆续出品一系列TVB电视剧。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 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里打造出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 正是在正式入主TVB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邵逸夫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人们熟悉的“逸夫楼”,遍及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2008年和2013年,邵逸夫向汶川和雅安地震灾区各捐款1亿港元。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一代宗师溘然长逝,功名起落已是历史,只有成千上万座凝结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逸夫楼,成为走过一世传奇人生的邵逸夫无言却不朽的纪念碑。 相关链接: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博文选摘) 33 ?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选夫(终于完成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有些人对致富目的迷惘,形成了全民性的急功近利和集体迷失,不断上演的“土豪”炫富肤浅狂欢,是这场迷失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上说,逝去的邵逸夫留下生动的镜鉴——创业成功已经不易,但真正成长为财富的主人却更弥足珍贵。(石迷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 ?邵逸夫驰骋影视圈80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就算已届百岁高龄,仍每星期返回TVB开例会。(查小欣《揭秘邵选夫真实的晚年生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邵逸夫的电影生涯,从大哥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在这里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 B、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江山美人》去进行拍摄,电影获得成功,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也因此站稳脚跟。 C、邵氏最擅长的是武侠题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使TVB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金庸也从此在内地风靡。 D、邵逸夫异常勤奋,他从创业开始,每天都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每星期都返回TVB开例会,一直坚持到100岁高龄。 E、邵逸夫出生于上海,早年在南洋打拼,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到香港,并最终在香港建立起了自己的邵氏影视帝国,后又成为一名人人仰慕的慈善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解析】答E给3分,答B 给2分,答D给1分。答案多于两项不给分。 解析:A项,“在这里”错,“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C项,原文是“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的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D项,“每星期返回TVB开例会”只能是他入主TVB之后的事,而不是“从创业开始”。答E给3分,答B 给2分,答D给1分。答案多于两项不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考生需通读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尤其是涉及选项部分一定要读通读细,切忌粗枝大叶,以偏概全;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推断,不能死板。 (2)为什么说“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请简要分析。(6分) 34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6分)?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首先要理解“唱不尽的‘游子吟’”的意思,是说人物表现出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只要按照这个意思去理解人物的行为表现就可以了。答题时还是要分点作答。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来分析概括。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要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要注意细枝末节。?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后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邵逸夫具有杰出的经商才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6分)?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制作的电影、电视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本题首先要将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归类,分点作答。爱惜人才一项最容易被忽视,但要能发现这一点和他的商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就也可以将其概括进来。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35 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题干对应的原句。第三步,整理语句形成答案,要注意答案的简明、准确。 (4)“一代宗师”邵逸夫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8分)?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登上娱乐圈的巅峰。 ?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明星。?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捐建的“逸夫楼”遍及中国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捐资50亿元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注意本题概括的角度和层次与前面两道题不一样,对文章的内容的把握要求更全面,角度更大,层次更高。凡文章涉及的内容都要有所概括,并注意适当归类。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这些语句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语文卷?2015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 36 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 37 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 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 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 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 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 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38 解析:B项“批评已经三十多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前一个题目”“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读”“三把握”通读全文;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思想个性或人生追求;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自我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D级(表达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 39 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 解析: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直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 40 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时,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 41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一年,虽然身心疲惫,但因为到一个新的地方,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心情也另有一番新滋味。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口才又好,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让同学们感到美不胜收。 C(曹禺指导学生排戏的方法,就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指导。 D.周朴园是曹禺第一次扮演的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已的人物,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因而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E(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传主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 “身心疲惫”“新职业”无中生有。C.“完全”错,应是“基本上”。D. 应是“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准备充分:精心设计,精心挑选剧目。?方法独特,注重实效: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入人物内心。?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讲解生动透彻,引人入胜。?重视阅读辅导,因材施教,具体细致。 解析: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 42 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文章重点写曹禺在剧校的执教情况,第三自然段结尾提到他的日常生活风度,有何用意,(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与他的教学风格对比,突出他在事业上的严谨细致。?教学中的他与生活中的他反差强烈,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传主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还原一个真实的曹禺,增强传记的纪实性,激发读者的认同感。 解析:一点2分,意思正确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 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其他方面入手。?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 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4)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曹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火般的热情。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他都以极大的热情投人,让人深受感染。?渊博的知识,严谨务实的态度。他在教学上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从不抽象说教,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不怕麻烦,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每句台词,细致指导;亲自下水,给学生示范演出。?不懈追求,勇于创造。他的教学,独具一格;为了适应新的要求,他和同事第一次筹备《雷雨》的演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 解析: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1【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 21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 43 2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版】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 “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44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45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意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 E 解析: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 E有因其华裔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座纪念碑。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12(“人淡如菊”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质?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种性格特质?(6分) 答: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著。(2分)?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2分)执著: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1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 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 46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不一定要指出角度,每点2分) 【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1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 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8分) 答: 。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矛盾。(1分) ?“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2分) ?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3分)?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2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广西柳州市、玉林市、贵港市、百色市高三10月联考(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所景仰的赵元任先生 陈 原 我从少年时起就景仰赵元任先生。那时,我迷过阿丽思,不理会作者、译者是谁,但是这书的文字真的把我迷住了;长大后,我想学“国语”,就拿《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 47 后来我迷上音乐,迷上元任先生的音乐《教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初,我参与同救亡运动密切结合的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为制订方言拉丁化方案而不得不去学习和研究语音学,其中就有那本《比 较语音学概要》,至今记得元任先生写的序文中的幽默语言。皖南事变后,我的为文字改革奋斗 终生的师友叶籁士把他珍藏的瞿秋白的北方话写法拉丁化方案的手稿,和刚印出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送给我——这又是文字改革和赵元任~ 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任务又提上议事日程。我虽有兴趣,但因有其他工作,只能给 文字改革事业敲敲边鼓。此时,好像我离开先生很远很远了。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借故对《现 代汉语词典》的“大批判”,我首当其冲。不知是祸是福,我在一片喧嚣中倒闲起来了,我托海 外的亲人给我带来一批语言学著作,其中一本是《语言问题》。又是赵元任~我又碰到这位赵元任~直到此时,我还没有见过从少年时代起仿佛注视着我走路的老师赵元任~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可我从来没有见过赵元任。 那么,这位现代中国语言学大师是怎么“切入”语言学领域的呢, 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他是从文字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个斜面“切入”语言学的。尽管他幽默地告诉女儿说,研究 用他阐述过的“艺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但是“好玩儿”的背后藏着很多深意。如果引 术的兴趣”,就更可以明白“好玩”一词蕴藏的涵义了。他写道:我对于艺术的兴趣仿佛热就热到火苗儿的程度。可是热度减了的时候,好像就是离开了它 也能过似的,回头又想念它起来,可是又觉得没有它,我的生活全没有光彩似的了。 人们习惯上都说元任先生的业余爱好是音乐。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文艺复 兴式的智者,无所谓业余和业内。音乐是他的事业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元任先生在他的第一封《绿信》中就表达过这样意思,他说,不知怎的,音乐这东西总是“偷偷地”占据我很多时间和思想。音乐不知不觉地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 20 世纪一个伟大的人文学者,元任先生非常敏感地接受新的科学理论,并且很快将这 些新理论导入或应用到他所致力的语言学中。比如他很快就接受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50年代下半期作语言学演讲时,就充分显示出他这种可爱的科学精神。人们可以在他的演讲实录《语言问题》中充分感受到他对新兴的信息科学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恰当的应用,这同他有深厚的数 学物理基础有关。将 20 世纪下半期发展的信息科学理论导入语言学,并且不是生硬地照搬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我敢说,在我国语言学界,除赵元任以外没有第二人~ 能够把深奥的学理,用鲜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大学问家不多,元任先生是其中的一个——很多时候还带有一种幽默感;不是庸俗的笑话,而是优雅的意味深长的幽默感。他说过,他在演讲中和通俗论文中,常常要加上一些笑话,“凡是扯得上扯不上的地方总是忍 48 不住要说笑话”,而他在日记中几次记录他在演讲中所安插的笑话,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个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对“他”怀着无限感情的人——这个 “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好友爱人或者家乡家乡话故国故国山河,都可能是。他是个好丈夫, 好父亲,是个好老师,是个能被信赖的好友人。 (节选自《赵元任年谱》代序,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赵元任(1892—1982):字宣重,清朝著名诗人赵翼后人,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阿丽思:赵元任先生翻译的英国作家路易斯?加乐尔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中的人物。《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蜚声全世界的儿童读物,讲述了英国小女孩阿丽思在兔 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主人公一会儿掉进兔子洞,一会儿又钻进老鼠的巢穴,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充满了超现实的想象,引人入胜,给小读者以愉悦和满足。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元任的语言学著作在国外深有影响。文革期间,作者托海外的亲人带来一批语言学著作,打开后全是赵元任的著作。 B.赵元任的著作对作者影响很深。作者在文中多次说“又是赵元任”,表现了作者每次遇到赵元任都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C.赵元任对语言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从文字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切入语言学,觉得如果离开语言学,生活就失去光彩。 D.赵元任是一个人文学者和文艺复兴式的智者。音乐偷偷地占用了他研究语言学的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照常有新成果。 E.赵元任是世界语言学界唯一一个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人。他成功地把20世纪下半期发展的信息科学理论导入语言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 C 解析: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E不得分。A“全是赵元任的著作”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其中《语言问题》是赵元任的著作。D“音乐偷偷地占用了他研究语言学的很多时间和精力”理解不当。原文说“音乐这东西总是‘偷偷地’占据我很多时间和思想”,而不是挤占了他研究语言学的时间和精力。E“世界语言学界唯一一个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人”分析不当。原文说:“我敢说,在我国 49 语言学界,除赵元任以外,没有第二人。”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读”“三把握”通读全文;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思想个性或人生追求;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自我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 ?赵元任先生的个性特点,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D级(表达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取得了巨大成就。?喜欢音乐,一专多能。?关注并运用新的科学理论,使语言学研究充满时代气息。?有幽默感,善于把严肃深奥的学理用幽默通俗的方式表达。 解析:作为语言学家,赵元任的主要成就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其个性特点也主要从这一角度来概况;另外,他对音乐的喜爱也是文中表现的内容。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第1段记叙了“我”少年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这些记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从侧面介绍了赵元任在翻译、音乐、语音学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我对赵元任先生景仰的原因,为展开下文奠定基础。?以我的见闻入笔,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应当从文段内容、全文结构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本文是传记文本,对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很高,所以,第1段以“我”少年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作为佐证,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了解表现手法种类和作用,本题涉及的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50 ?赵元任的优秀品质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赵元任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兴趣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热情,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赵元任作为语言文字研究者爱好音乐启示我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条渠道成功的,都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元任对新的科学理论的关注和运用,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赵元任以通俗幽默方式表达深奥的学理,启示我们树立积极的乐观主义思想,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和工作。 解析:这一题目要从两方面作答,一是赵元任的优秀品质有哪些,一是这些品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8分,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目时,力求调动生活的积累,敢于大胆发表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并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坚持道德长跑”。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先答出观点,再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谈及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观察、理解、认识即可。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应符合文段所写的内容。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阳东一中、广雅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10)】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神秘的“不明病原体” 唐?休伯博士是我的校友,比我高了32届,年近八旬了。他曾经是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的教授,已退休多年。他最惊人的一个“发现”,是退休后做出的。2006年,他声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它不仅引起了大豆、玉米成批死亡,还能导致牲畜大批流产和人类疾病。据他说,这种病原体只有病毒大小,但是又长得像真菌。他唯一的证据是用电子显微镜拍下的照片,模模糊糊的一团东西,据称就是这种不明病原体。 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新的病原体,这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无法解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而这种病原体能够同时感染植物、动物和人,而且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2010年有人发现辣椒轻斑驳病毒能 51 让一些人出现发烧、腹痛等症状,认为是第一种能感染人的植物病毒,但也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公认。所以休伯的发现如果能被证实,那是一种全新的微生物,该成果毫无疑问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即使休伯淡泊名利,既然这种病原体对农业、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如此重要,他也该尽快让学术界承认其发现,促使政府采取紧急防止这种病原体的蔓延,例如严禁种植转基因作物。 一项科研成果要获得学术界的承认,首先应该写成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果是重大的成果,还应该争取在著名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然而,七、八年来,休伯只是热衷于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媒体、公众宣布其发现,在世界各地(包括到中国)到处向非专业人士做演讲(这些活动往往由有机食品商资助,目的是为了抨击转基因作物的危害),却从不写成论文发表。到了2011年,休伯才想到要报告政府部门,给美国农业部写了一封公开信,简略地叙述其惊人发现,说这是紧急事件,要求美国农业部不要批准转基因苜蓿的种植,美国农业部没有理他,批准了。爱荷华州农业部官员找他要病原体样本做鉴定,却被他拒绝了。休伯声称他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拒绝透露成员名单,说是怕自己的合作者受到打击报复。休伯的这种做法,连他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系的主任说:“这根本就是荒唐的。如果这是真的,而且你能证明它,那就是一张诺贝尔奖的单程票。证据在哪里呢,他在隐瞒什么呢,” 今年11月,休伯到佛罗里达州做演讲继续向公众讲他的惊人发现,最爱揭穿反转基因骗局的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凯文?佛尔塔跑去听,当场向其发难,请休伯把那种神秘病原体的样本交给他做测序,一个月后就可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佛尔塔愿承担全部费用)。休伯拒绝了,说担心把样本交给佛尔塔会给佛尔塔人身带来危险。佛尔塔说他不怕被灭口,休伯还是不愿意给他,要佛尔塔自己去找病原体。佛尔塔请他提供分离该病原体的步骤,休伯也拒绝了。佛尔塔录下了他和休伯交锋的整个过程,并发起签名要求休伯将其神秘病原体交给科学界研究,已有470多名科学家签名。 最近崔永元等人去美国“调查转基因”,也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国质检的科学家证实了休伯的发现,用电子显微镜在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不明病原体”,而且可能正是它导致5000万中国人不育、女童性早熟、儿童哮喘发病率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缺陷上升、自闭症剧增、肝癌增加、多种慢性病增加„„有人要求他们告知这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以便了解详情,被以保护该科学家不受打击报复为由拒绝。要求他们提供病原体样本供做鉴定,也被拒绝。这一点他们学休伯倒是学得很像,没把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当回事,听任“不明病原体”肆虐而不愿配合学术界将其搞明白。 52 靠模模糊糊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是难以鉴定那究竟是什么东西的,甚至连是否是生物都很成问题。很可能,那不过是无生命的杂质、晶体。如果有病原体样本,就可以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生命,含不含核酸。如果含核酸,就可测定其基因组序列,把序列与已知的微生物序列做比较,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按现在的技术,几星期就可得到结果。然而休伯和那个不知真假的中国科学家都号称手上有该病原体样本,却都不愿拿去做基因组测序,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科学研究有一条原则,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休伯的主张本来已经够不寻常的了,传到了中国,又无限膨胀,仿佛一切的疾病都因这种“不明病原体”引起,转基因作物成了万恶之源。而全部的证据,就是真假不明的电子显微镜照片。难怪此事在美国成了笑柄,那些联名向休伯索要病原体样本的科学家,无非是想让休伯出丑,谁会真的相信他手上真有病原体样本,连去听休伯演讲的农民,也觉得他不靠谱。但中国就不同了。看看网上评论,很多人是真的相信在转基因作物中有让人断子绝孙的“不明病原体”。在他们看来,不寻常的主张只需要一点点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敢说就行。 (《新华每日电讯》2013.12.26) 19(标题中称“不明病原体”为“神秘”的,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神秘”是如何体现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声称能引发多种人畜、植物发病,但又得不到证实;?休伯从未就“不明病原体”写过学术论文;?休伯拒绝将这种病原体交给科学界研究,让科学证据辨真假;?中国不知名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一“不明病原体”但同样不愿配合学术界,交出样本。(每1点1分,共4分) 【思路点拨】所谓“含义”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53 20(文中引用了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系主任的话并提到在休伯演讲时“最爱揭穿反转基因骗局的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凯文?佛尔塔跑去听”这件事,都有何作用,试简析。(5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引用“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系的主任”的话,说明了休伯根本无法 写“最爱揭穿反转基因骗局的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凯文?佛尔塔跑去向世人拿出证据。? 听”这件事,说明了人们对休伯的无证据说法的质疑?这两个例子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不明病原体”的神秘和他的荒唐,无法令人信服;也突出人们不轻信没有科学证据的主张;暗示病原体的不存在。 解析:??点各1分,第?点3分,共5。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 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其他方面入手。?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 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21(有人认为本文不仅仅是在写休伯的“发现”,更是在写我国也存在的某种现象,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1)?借写休伯的“发现”实际也是在写我国存在的盲目信从不经证实、拿不出任何科学证据的、人云亦云的现象。(2)?针对这种现象,国内许多人看后便信以为真;然而截然不同的是,国外人们不断的对它提出质疑与否定,可见我们应该敢于对不寻常的主张提出质疑,对它进行推敲;?不能盲目信从一切,即便是科学理论,也应对它有明确的自我看法;?呼吁人们追求探索科学真理。 解析:指出现象2分;第(2)点4分,??各2分?1分,共6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理解、分析,从文段的整体内容上,找出相关语段,注意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 54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一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调研测试(201410)】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她是美国第一座女人雕像 莎拉?科恩?布赖恩特 你是否去过美丽的新奥尔良,当地人一定会领你去满是银行、商店和酒店的老城区,一定会领你去看看一个小广场上面1884年塑的一个雕像。雕像塑的是一位女士,她坐在椅子里手揽着一个小孩。这位女士一点也不漂亮,她穿着一双厚厚的普通的鞋子,朴素的衣服、披肩和太阳帽。她有些矮胖,长着一张爱尔兰的方块脸。但是,她望着你的眼神,就好像你的母亲望着你一样。 你或许想不到,这是美国第一座为女人而塑的雕像。即使是在欧洲,女人的塑像也不多,仅有的少数也是些美丽而富贵的女王公主。所以,你可以看到新奥尔良的这座雕像是多么的不同。 这座雕像的女人名叫玛格丽特,全名是玛格丽特?霍革赫瑞。不过,新奥尔良没有人这样记她的全名;当你想起你某个最亲密的姐妹时,想到的也不是她的全名吧。是的,他们就叫她玛格丽特。下面就是她的故事,以及人们为什么要为她塑一座雕像来永久地纪念她。 玛格丽特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去世了。后来,一对与她父母一样贫困但和善的年轻夫妇收养了她。妇收养了她。在养父母的照料下,玛格丽特慢慢地长大了,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孩。 可是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小孩也死了。玛格丽特在这个世界上成了孤零零的一人。她很贫穷,但是她很坚强,知道应该怎样工作养活自己。 玛格丽特在洗衣房起早贪黑地烫衣服。每天她在窗旁工作都可以看到窗外孤儿院的小孩劳动、嬉戏。不久,一场恶疾肆虐当地,许多父母因此丧生。急剧增多的孤儿让孤儿院负担不过来了。他们现在需要一个好帮手,需要得到帮助。 你大概根本想不到,一个在洗衣房工作的贫苦女人会向他们大施援手。对,就是玛格丽特。她跑到孤儿院对负责的修女说,她将从每月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孤儿院,并且会不时过来帮帮他们的忙。玛格丽特开始更加卖力地工作,不久她的积蓄就有了余额。她把它们拿出来买了两头奶牛和一辆送鲜奶的小车。玛格丽特开始每天沿街送奶,她边送牛奶边向一些酒店和富贵人家乞讨一些他们吃剩的食物,然后把食物带回给孤儿院饥饿的小孩。在最艰难的那段日子,这点食物就是孩子们所有的干粮。 55 玛格丽特每月的收入都会有一部分捐助孤儿院。几年之后,由于玛格丽特的努力和精细,她的收入日渐增多起来,也买了更多的奶牛。玛格丽特还用她的积蓄建起了一座房子给孤儿院收养的弃婴,她把这座房子称作她的婴儿房。 又过了一段时间,玛格丽特买下了一间面包房,当上了面包房的老板。这样玛格丽特每天送牛奶的时候也送面包,她仍然将她收入的一部分送到孤儿院。 接着,南北战争开始了。在那段混乱而恐惧的日子里,玛格丽特仍然坚持着每天送牛奶和面包,而且她总有足够多的干粮给饥饿的士兵和她的孩子。条件虽然艰苦,玛格丽特还是攒下了不少钱。战争一结束,她就买下了一个蒸汽厂,用蒸汽来烤她的面包。 现在,这个城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了玛格丽特。所有的小孩都喜爱她,所有的商人都为她骄傲。贫苦的人们都跑来向她讨主意。玛格丽特就经常穿着一件印花布的长衣,披着披肩,坐在她办公室的门口,对每一个人都和言细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有一天玛格丽特撒手离去了。读她遗嘱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尺管这么多年以来,玛格丽特一直在不间断地捐助他人,她仍攒下了不少的钱——3万美元。玛格丽特把这笔钱留给了这个城里的每一家孤儿院,不管里面孤儿的肤色是黑还是白,是信犹太教、天主教还是新教。你是否又能想到,这份动人的遗嘱的最后并没有玛格丽特的签名,只有一把钩——玛格丽特从来没有读过书写过字~ 当新奥尔良的人们得知玛格丽特去世的消息后,他们说: “她是所有无父无母的小孩的母亲,是所有无朋无皮的人们的朋友。她拥有比学校所能教授的更高的智慧。我41不能忘了她。” 于是,人们按照玛格丽特惯常的打扮给她塑了座雕像。这座雕像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为了纪念爱,纪念普通的玛格丽特?霍革赫瑞所蕴藏的力量,纪念新奥尔良。 19.文章第一段主要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第一段叙写了雕像短的特点以及雕塑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人们对玛格丽特的崇敬和赞美;引出下文大关于玛格丽对孩子的母亲般的关爱的事迹。 解析:4分,内容方面2分,结构方面2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2)先理顺文章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考虑段落。 20.玛格丽特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 56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玛格丽特坚强、勤劳、生活俭朴、富有爱心、平等待人。?她坚强。在丧失失于生活贫穷的境况中,知道应该怎样工作养活自己;?她勤劳。起早贪黑地烫衣服,不管是艰难的时候还是有钱后,都坚持着每人送牛奶和面包;?她生活俭朴。穿着朴素的农服、披肩。?她富有爱心(同情心),她将"每月的收入都会有一部分捐助孤儿院"。?她平等待人。对每一个人都和言细语,无论高贵还是贫穷。(5分,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 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2. 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3. 明确筛选指向。4. 抓住中心句、中心词。 21.请参考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1)通过玛格丽特的事迹说明,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可以创造伟大人生价值;(2)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或:作者颂扬了玛格丽特的爱的伟大,提倡像她那样用爱击改变世界);(3)伟人的追求和坚持(或"品格"、"人生智慧"等)可以成就伟大的人生(6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中两点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王澍:城市化的逆行者 李乃清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57 《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 王澍: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周刊》: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 王澍: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 《周刊》: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 王澍: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 《周刊》: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 王澍: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澍:愈演愈烈。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 《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58 王澍: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周刊》: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做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 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做的事情。 《周刊》: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澍: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呆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9.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介绍采访对象的身份、建筑理念和成就;?让读者先对采访对象有个大概了解,为下文的采访内容作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下文的兴趣。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20.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59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建筑应该和普通人有更紧密的联系; ?建筑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中国建筑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应该盲从西方; ?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在乡村,传统的乡村建筑状态是中国未来理想的建筑状态; ?互联网时代,大城市不再需要,建筑更加平民化。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21.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 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 待自己的传统文化,(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2分),珍视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继承/融入(2分),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需要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取地保护(2分)。我们要宣扬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让更多的人感受和思考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以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中医理论,广州骑楼、西关建筑文化等 解析:结合文中三个观点中的两个就给4分,结合现实例子探讨2分,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201410)】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60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李响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 “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1872至1875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幼童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成为各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容闳采用了前卫的管理方式,让幼童两人一组分散居住在志愿报名的当地家庭,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 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 61 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1881年6月,奕 列举留学生四大罪状,上奏光绪撤回学生。当年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出去的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向曾国藩陈述计划,获得位高权重者的支持。?挨家挨户动员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的幼童出洋留学。?当项目出现危机时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 解析: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美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20.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容闳作为中国留学事业先驱具有的胆识和做出的巨大努力。?通过充分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容闳开创此事业所产生的社会贡献。 解析:5分。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62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21.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为促成官派留学计划而尽心尽力。?敢为天下先方能成就不凡。容闳年纪轻轻就敢于远涉大洋彼岸,异邦求学,成为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要获得发展就必须目光远大,放眼世界。容闳以及后来的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等一批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都堪称一世俊杰,而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如果仅以一己、一时、一国的成见看待外面的世界,往往误人误国。正因为清朝保守派的强势干涉和阻挠,幼童留洋项目最终半途而废。 解析:6分。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目时,力求调动生活的积累,敢于大胆发表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并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坚持道德长跑”。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先答出观点,再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谈及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观察、理解、认识即可。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应符合文段所写的内容。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O1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63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64 ?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 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 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 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 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与解析】答案:(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 解析: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2)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65 【答案与解析】答案:(6分)?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培养了大批人才。 解析: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启示: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 1、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6分)?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解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答案与解析】答案:(8分)?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 66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启示: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 1、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201411)】O1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67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 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68 ?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 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 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 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 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 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C3分,A2分,E 1分; 解析: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C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与不断探究。?勤于学习和敢于创新。?具有学科兴趣。?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紧密结合。(6分,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得满分) 69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3分)?三个小标题又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3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行走天下”也暗示首侯仁之视野广阔,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行走天下”还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和国家民族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忆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被铭记。 解析: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满分。其他解释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70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O1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管窥李政道 卞毓方 如果只举一个细节,一一理发。 先请喜剧大师卓别林出场。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想到要理发,当地只有两位理发师,各自开了一家理发铺,第一家,房小,椅旧,地上撒满头发渣,理发师的发型尤其难以恭维,看上去像个麻雀窝,邋里邋遢。第二家,房大,椅新,地面非常洁净,理发师的发型,更是端庄整齐,一丝不乱。你猜,卓别林会在哪一家理发,第二家。不,错了,他选择第一家。为什么,卓别林认为,小镇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的头发一定是相互帮着理,第二个理发师的漂亮发型,反映的是第一个理发师的高超水平。 卓别林根据的是常识,他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假如他碰到李政道——我是说,假如第二个理发师的习性像李政道,他就要傻眼了。此话怎讲,李政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理发不用他人代劳,总是自己一手包办。当真,当真。从来如此,从来如此。难以想象,是吧。李政道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两只手、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困难在于脑后的部分,要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头发——这相当于梳子和尺子,再用一手握住剪刀操作。”熟能生巧。在早先,多半出于贫穷,及至现在,习惯就成了自然。堂堂诺贝尔奖金得主,终生坚持自己给自己理发,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是独一份。 如果只举一位恩师,——吴大猷。 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答案。1945年春天,太阳旗还没有在神州大地倒下,日寇困兽犹斗,铤而走险,贵阳告急,内迁到那儿的浙大濒于瘫痪,该校物理系生、19岁的李政道转而投奔昆明西南联大,经吴大猷帮忙,插班读物理系二年级,一年后,又是经吴大猷的破格举荐,被保送到美国深造。 而我的答案却是——束星北。 李政道进浙大,本来选择的是电机系,是束星北发现了他的数理天才,建议他改读物理系。因是之故,1972年,李政道赴美后首次重返故国,写信给束星北,说:“先生当年„„的教导,历历在念,而我的物理基础都是在浙大一年所建,此后的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如果只举一篇文章,——2005年在“爱因斯坦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 李政道说:“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不大的行星,我们的太阳在整个银河星云系4000亿颗恒星中也好像是不怎么出奇的星,我们整个银河星云系在整个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可是,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纪念爱因斯坦的文章何止千万,笔者认为,这一篇最令人感到慰藉,感到温暖。 如果只举一件礼品,——手稿。 71 1956年夏,李政道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做访问学者,那时,他正埋头研究宇称不守恒的问题,为此而做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过程,也就是草稿,统统扔进了废纸篓。实验室有位有心人,他将李政道扔弃的草稿一一捡起来,保管好。1957年,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君就将他保存的李政道手稿赠给了美国物理学会,其中有一张,后来被采用为《今日物理》杂志的封面。 2006年6月,李政道把《今日物理》封面采用的那份手稿的复印件,以及他近期有关中微子研究的手稿,也是复印件,镶在了镜框里,郑重送给温家宝总理。 这大概是温总理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之一了。事后,他对别人说,这两份手稿,“代表着一位物理学家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不管是从事理论物理,还是从事实验物理,没有这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不了才。” 如果只举一句名言,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篇简述性传记文。行文通过写李政道“自己给自己理发”“恩师举荐”“不寻常的讲演”“赠手稿”等内容,展示出一位多才多艺的科技工作者的形象。 B(李政道在“爱因斯坦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显示李政道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温情、极具感染力的演说家。 C(文章写李政道“赠手稿”,不仅表现了他对温家宝总理的敬重,更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期望之情。 D(行文结尾处的“名言”,既是李政道走向成功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该句在结构上起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 E、本文形式新颖,构思独特,文章没有停留在人物事迹的简单叙述上,而是通过场景描绘的方式,勾勒一位科学巨匠独特而动人的形象。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B(3分)C(2分)E(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判断正误的依据还是文本容,此题A项“展示出一位多才多艺的科技工作者的形象”说法错误,在文本中找不到“多才多艺”的信息;D项说“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在结构上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不合本文实际。E项“通过场景描绘”方式,说法欠妥。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卓别林理发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拿卓别林的判断和李政道的做法形成对照,突显了他与众不同的习惯和“走自己路”的独特性格”?以卓别林理发的故事引出李政道奇特的理发习惯,使行文曲折、有趣。 72 解析:本题偏重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考查。答题时一定善于从文章表达主旨及全文的行文结构上来考虑。每点3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联系全文,概括李政道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6分) 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独特思维和独特个性。?崇尚科学,看重人的独特性、智慧和道德。 ?甘内于寂寞、无私奉献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每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解析:答题时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从记述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文中内容的先后我们不难总结出人物以下的品质。 【思路点拨】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人物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4)很多人认为,在李政道成长过程中,他恩师吴大猷起了重要作用,但作者认为束星北才是李政道一生成就的归源。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观点一:吴大猷起了重要作用。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改变李政道一生的重要机遇,?吴大猷帮忙,使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到西南联大物理系,使他得以顺利求学进修,完成大学学业。?由于吴大猷的破格举荐,被保送到美国深造,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两次改变他一生的重要机遇,才有日后的发展研究,假如没有两次机遇的提供,就难有现在的成就。 观点二:束星北起了重要作用。科学人才,必须要有良师的指导。?良师的慧眼,能够发现人才的天赋。是束星北发现了他的数理天才,建议他改读物理系。?良师的指导,指明科学 73 研究的方向。?良师的指导可让科学工作者人少走弯路。李政道,就是在他的恩师束星北指明的路径上前行才取得成功的。 观点三:在李政道成功的道路上,吴大猷和束星北同时起了重要作用。?在求学的道路上,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重要机遇。?束星北发现了李政道的数理天赋,指明看他研究的方向。?由于吴大猷和束星北的共同作用使李政道在科研上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解析:评分时亮出观点得2分,分点论述的,每一个分点给2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作品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观点及题干探究的内容得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对得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O2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 74 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75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D 解析: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思路点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建立在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上,因此,回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其次,对涉及选项内容的语段要进行细致阅读,认真比对,尤其涉及推断的部分一定要慎重。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生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1分,答出两种即可)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4分,答两点即可。第一问属于识记的内容,较简单;第二问实际是两个问题,一是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二是该段的作用;答题时一定要答全、答准,不能错、漏。 【思路点拨】新闻的文体特点为:(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解析:以上3点,每点2分。抓住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来鉴赏,找准答题区域,立足文本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思路点拨】“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76 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1分,阐释观点1分)(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分)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要针对题干要求来思考,先找准探究点如“从新闻特点”或“从职业道德”等,再针对题干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可按“观点——引据——论述——小结”的步骤答题。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注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201411)】O2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当比尔盖茨拥有850亿美元时,当年葡萄牙的国民生产总值是840亿美元,爱尔兰是810亿美元。比尔?盖茨一掷千金,他的豪宅全部由电脑控制,耗资5400万美元。 77 盖茨的母亲玛丽是位极富爱心的社会活动家,对慈善事业一向相当投入。“他母亲一直在劝告他、推动他,好公民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事。”父亲老盖茨后来回忆说。但比尔?盖茨却听不进去。他认为,每个人有自己回馈社会的方式,微软公司从事的高科技事业,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造福了社会。身为世界首富,盖茨拒绝向社会捐赠。 1993年秋天,比尔?盖茨和女友梅琳达,一起到非洲去旅游。在非洲各地,他们看到了无数饿得皮包骨的孩子。扎伊尔,他们走过的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钉上了木板,犹如鬼城。光脚的妇女怀抱着孩子、头顶着水罐,走几英里的路。在小小的露天市场,几个妇女把少得可怜的一点儿蔬菜放在地上卖,再没有其他东西。梅琳达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种景象确实震撼了我们。我们用目光搜寻走路的妇女,她们没有鞋穿,全是赤脚~”非洲妇女的困境也使比尔终生难忘。 1994年,注定是比尔?盖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这一年元旦,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终成连理。新郎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直升机和250间酒店客房。也是在这一年,比尔盖茨深爱的母亲却不幸死于癌症。 比尔?盖茨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他创建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995年,盖茨和梅琳达以母亲玛丽的名义,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000万美元,建立玛丽?盖茨奖学金。奖学金使很多大学本科生受益。1998年,《纽约时报》刊文说,全球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只有10,的保健资源。梅琳达后来回忆说:“我和比尔谈论,非洲患病的孩子多么悲惨,我们该做些什么,”到目前为止,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向社会捐赠已达290亿美元,捐款主要用于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人们。 中国汶川地震,盖茨基金会向灾区捐款2500万美元。盖茨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 (摘自《比尔?盖茨新传奇》,有删改) (1)请为上述新闻分别拟写引标、主标(或主标、副标)。(标题应有两个角度((6分) 引标: 主标: 副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78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两个女人和一次非洲之旅将盖茨带上慈善路(引标)(3分); 盖茨基金会改变字盖茨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主标)(3分);中国富人请听听盖茨的呼吁(副标)(3分) 【思路点拨】?了解主标、副标的特点,?提炼新闻标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标题不宜过长。它是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没必要面面俱到,把新闻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找出来即可;遵循“主谓宾”的方式,有时候可以省略主语;要有新鲜感,找到新闻表达的主体中与众不同之处,这样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可使用标准简称,或者读者普遍知道的简称;多用一些对仗的语句,或是人们熟知的一些名言名句,但下面一般要有一个副标题,说明新闻主要内容。 (2)请根据上述消息,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短评不少于两个角度)(6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角度提示:?大企业家、富人的角度:回馈社会的方式,不止于办产业和解决就业,还需要多做慈善。?慈善事业的角度:向社会捐赠,求助贫困,是造福他人和社会。?家人的角度:社会需要更多的母亲、妻子奉献爱心。?中国富人的角度:更多的人都来做慈善。?被救助者的角度:懂得感恩,学会回馈社会;等等。 【思路点拨】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叙);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评)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析) ;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 【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201410)WORD版】O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看,非虚构的麦家 记者:在2008年《风声》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时,你说过,四十岁前我渴望得奖,但四年前起,我改变了自己,我不再念想那些奖。现在你如何看待名利, 麦家:《大英百科全书》对“银行家”一词是这么解释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我觉得名利这东西差不多也是这德性,别去刻意求它,求不来的,来了也不要得意,可能不是个好东西。我深有体会,名气越大,写出好作品的几率将越小。 79 记者:在新书《非虚构的我》中,你专门把作家博尔赫斯作为单独一部分,可见他对你的影响。除了博尔赫斯,还有什么作家或者作品对你有较大影响, 麦家:不同时期喜欢不同的作者。一开始是塞林格,是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它刺激了我最初的创作。后来年岁增长,阅读增多,我开始喜欢茨威格、卡夫卡、福克纳,再然后就是博尔赫斯。如果有一本书一个作家令你眼前一亮,觉得他就是你的,至少在那个阶段,你要反复精读它,直到把他的文字变成你的血液。 记者:对一个作家来说,经验、观察和想象是不是很重要,哪个更重要一些, 麦家:什么人容易当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完善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还要守得住成名前的寂寞,成名后的诱惑。作家需要孤独,整天像名人一样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怎么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把握,明白“为什么而做”。 记者:有很多作家被人们熟知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比如苏童、莫言,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何解读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影视改编给你带来怎样的利弊, 麦家:这说明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影视的人越来越多了。轻文学重影视,说到底是我们对心灵的怠慢。和文学圈相比,影视圈要复杂得多,他们需要考虑商业效果,有可能违背作家的意愿,对小说进行非常低俗的改编。这是对作家的不尊重。跟影视打交道后,让我更重视故事的价值,这在今天,对一个作家来说也许是必需的。在消遣和娱乐无处不在的今天,小说要杀出重围,只有拼故事,这是小说最后的“救命稻草”。 记者:现在你又多了一个头衔——浙江省作协主席,你会怎样平衡主席和作家的关系, 麦家:坦率说,我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既然当了,肯定要做些事,即使对自己写作有所影响也在所不辞。我想至少可以把自己现有的一些文学资源给有潜力的青年作家分享一下,让他们更迅速更健康地成长。坦率说,我更希望自己当“作家”,而一个作家最大的尊严就是写出好作品,希望未来的五年你记住我的仍然是作家的头衔,而不是主席。 记者:对于浙江年轻作家如流潋紫、南派三叔、沧月、桐华等从网络写作走出来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你如何看待, 麦家:这些年轻的类型文学作者,他们是从网络中大浪淘沙冲出来的,就市场影响力来看,他们绝不亚于传统作家,且创作力旺盛。但对文学的理解有时显得过于褊狭。80后、90后的作品,我看了之后,有一个基本体会,一方面羡慕他们这么年轻就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同时隐隐地也感到一种遗憾。他们整个文学是情多了、事少了,感觉就像一颗树冠 80 非常庞大的树,由于树冠过于庞大,把树干遮掉了。还有一个,就是“小我”过分大了,国家过分小了。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就能写出更优异的作品,我对他们充满期待。 记者:今年4月你以个人的名义开办了一家特殊的书店——麦家理想谷,为年轻作家免费提供食宿,鼓励他们创作,是什么缘由让您想要开办这样一家书店,目前的状况如何, 麦家:其实开书吧是在我心中酝酿多年、不断充实的一个梦。我经历过默默无名时的无助、孤独,现在算是有了些名气也有了些资源。理想谷作为我自己的一个小梦想,我乐意来尝试一下,也算我取之文学还之文学的一个心愿吧。 记者:你对父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你的父亲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麦家:亲情是越走越深的,父亲去世快两年了,我还是很难过,老是梦到他,想起他。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是话不多,但是他在重要的时候说了一句改变我命运的话:“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话醍醐灌顶,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从那时起我便发奋学习。可以说,我现在所有的一切,是从这句话起步的,它是我一个支点、一个世界。 [选自2013年9月《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19(麦家乐于提携后进,为了帮助年轻作家,他做了哪些工作,(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1)客观评价年轻作家,提出中肯的建议,对其鼓励和期待。(1分)(2)开办书店,为年轻作家免费提供食宿,鼓励他们创作。(1分)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两点都对得3分。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20(根据文意,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3分) (2)由于树冠过于庞大,把树干遮掉了。(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81 【答案和解析】答案:(1)(3分)作家必须守得住成名前的寂寞,成名后的诱惑(1分),如果内心浮躁,整天到处跑,就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1分),那么就算写再多的作品,也是缺乏思想内涵的,很快如花朵般凋谢(1分)。 (2)(3分)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过于注重抒发情感,而忽略了故事的价值(2分),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作为凭借,情感则显得空洞,难以感动作者(1分)。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21(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D级(表达理解)。 1)发奋学习,广泛阅读,精读钻研。(2分)(2)把握内心,耐住【答案和解析】答案:( 寂寞,淡泊名利。(2分)(3)具有社会责任感,敢于直言,促进社会的完善和谐。(2分)(4)坚持自我,重视作品故事的价值,不受商业的影响。(2分)本题最多得6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O3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O4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82 第十三章:干燥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练掌握表示湿空气性质的参数,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 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 在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 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它们有什么特征, 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 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例题 2o例题13-1: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 ,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 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湿度,; 83 (c)热焓,; (d)露点t ; d (e)湿球温度tw ; o(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C,求所需热量,。 解 : 2o由已知条件:,,101.3kN/m,Ψ,50%,t=20 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00 的状态点,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 -1-1湿度H为0.009kg水•kg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为0.039kg水•kg绝干12 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1) 水分蒸发是q (kg水•h); m,W -1(2) 空气消耗q(kg绝干气•h); m,L -1原湿空气消耗量q(kg原空气•h); m,L’ 84 -1(3)干燥产品量q(kg•h)。 m,G2解: q=1000kg/h, w=40?, w=5% mG112H=0.009, H=0.039 12 q=q(1-w)=1000(1-0.4)=600kg/h mGCmG11 x=0.4/0.6=0.67, x=5/95=0.053 12 ?q=q(x-x)=600(0.67-0.053)=368.6kg/h mwmGC12 ?q(H-H)=q mL21mw q368.6mw q,,,12286.7mLH,H0.039,0.00921 q=q(1+H)=12286.7(1+0.009)=12397.3kg/h mL’mL1 ?q=q(1-w) mGCmG22 q600mGC?q,,,631.6kg/h mG21,w1,0.052 85
/
本文档为【【备战2016】全国2016届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