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如何指导朗读 写作提纲

如何指导朗读 写作提纲

2019-01-25 17页 doc 9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指导朗读 写作提纲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4:43 楼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尚幼稚无知,接触书面语言不多,更需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大钢》提出低年级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汉字夹拼音,还有纯拼音课文,这就...
如何指导朗读   写作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4:43 楼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尚幼稚无知,接触书面语言不多,更需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大钢》提出低年级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汉字夹拼音,还有纯拼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如:“蜘蛛(zhīzhū)要读准翘舌音;盖儿、一会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的读法是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儿(ér)”不能单独读;月亮、衣服、木头、轻轻地、这里、星星等,带点的词要读轻声,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轻轻一带,字音就又轻又快。第三,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 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极其严重,甚至有个别教师也自觉不自觉地带着学生“点”、“唱”,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身为人民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从自身做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三,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掌),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读出语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据此,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5:43 第 2 楼 如何指导朗读 时下,“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读的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比之过去均有较强合理性的显现。但我们也无不忧虑地看到众多教师误以为阅读课就是“朗读”指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在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执教者或在朗读技巧——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指导上下功夫,或在“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上倾注精力,仅满足于营造书声琅琅、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听课者或愉悦轻松或激昂振奋的好感。课堂上不见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此类唯“朗读”是尊的现象屡见不鲜。诚然,教师教阅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能力的获得,最终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大量的反复的阅读实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到一定程度,语言和精神营养确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可阅读教学仅仅是出声的朗读指导吗?一味强调感情朗读,轻视静下心来咀嚼品味的默读沉思,废除圈圈划划、批批注注的个性表达,淡化感受独特、体验丰富的口语交流,这种偏执一端的做法,怎么不可能使阅读教学步入新的误区呢? “读”(不只是“朗读”)的确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按学生学习阅读的客观规律来组织“朗读”,把“朗读”理解为阅读教学组织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以重新定位“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过程,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积累、迁移几个阶段。一、 以训练学生读为主线 学生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十分充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心领神会,而且从整体上活生生地接受了课文的潜移默化。主要步骤为:1、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2、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再造性想象,从而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体会人物的神态与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认识到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是认真看、仔细听、善于开动脑筋想的结果。3、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4、将课文中的常用词语提取出来,予以迁移。 二、 指导学生在读中“悟” 在阅读课上“满堂问”是司空见惯的,在学生反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加上动作和表演,把课文中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感受,而且还激发了阅读的浓厚兴趣。强调在读中“悟”,并不排斥必要的提问与讲解。学生悟不出来的,或领会得不深刻的,教师就要启发,就要讲解。经过老师点拨,学生就能认识到,知识越多,经验越多,认识能力就越强,就越聪明,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 三、 理解与运用并重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语言。我们不仅要抓理解,同时也要抓运用。抓熟读成诵,其用意就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课文读熟了,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一旦下笔成文,这些“范型”就能自动“检索”,任凭驱遣。将课文中的常用词语提取出来,予以迁移,使学生充分领会这些词语的不同用法。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就能知道这个词可以在哪些语言环境里出现,从而使这些词较快地由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尽早地学生的言语交际实践中派上用场。在初读感知阶段,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教给他们边读边划、提要钩玄的方法,使其通过初读能“了解文章之大概”。在精读理解阶段,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并循循善诱,采取恰当的方式助其解决。在积累运用阶段,帮助学生熟悉范文语言,吸收与消化范文语言,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些词语、句子或构段方式还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以丰富其语言储备,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手段之一,但绝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法宝。且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的“目治”也是读。“读”是个广义的概念。“读”占鳌头,兼容并包,才是正举,若偏执于一端,唯“朗读”是尊,不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交织在一起,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之滚动发展,那么,我们的阅读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语文课!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6:41 第 3 楼 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 所谓“示范法”,就是教师(或用录音带)带着感情朗读,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需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问学生:“小兴安岭的夏季非常美,大家想不想把它的美丽读出来?要以怎样的感情读?”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喜爱和向往的感情齐读这一段。”这样进行了一番“感情提示”以后,教师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了。虽然学生朗读时也会面带“喜爱、向往”的表情,但不难看出,这种表情并不是真实的,学生的感情也不是真实的。他们根本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也不明白自己究竟“喜爱、向往”什么? 因此,要顺利地引导学生“入境”,教师自己必须要带着感情范读,自己首先要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进入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小学教学》曾介绍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指导学生朗读《刘胡兰》一课的成功教例。斯霞老师备《刘胡兰》一课时,自己先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晚上伴着孤灯读到深夜,第二天又一大早在校园里自读自听。课文中刘胡兰和敌人的一段对话,难住了她,怎么也读不好。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斯霞老师读了一遍又一遍,总不满意,特别是刘胡兰回答敌人的话,总觉得自己读的语气缺乏力量,不够坚强,显示不出刘胡兰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她作了自我分析: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没有和刘胡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怎么办呢?她设身处地地想: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我也处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下,面对凶恶残忍的敌人,我能屈服吗?共产党员刘胡兰小小年纪能那样坚强,我为什么不能?我一定要像刘胡兰那样,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毫不动摇,坚持斗争,保护组织和同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她想着想着,越读越有力量,一个性格似钢铁,临危而不惧的女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自己面前。刘胡兰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像一股强大的气流猛烈地冲击着她的胸膛,她恨不得马上飞跑进教室,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课堂上,斯霞老师带着感情朗读,情真意切,字字千钧,孩子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全班学生屏住呼吸,端坐在座位上,一双双眼盯着幻灯打出的刘胡兰的光辉形象,咬紧了嘴唇,明亮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简直要喷射出火焰。当读到刘胡兰从容就义时,孩子们挺起胸,仰起头,慷慨激昂,好像自己就是刘胡兰。这时,斯霞老师让学生朗读时,学生个个都能像老师那样,豪情满怀,怒火喷发,那形象那情感那腔调,绝非单靠模仿教师高低轻重缓急的口气所能达到的。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由此可见,“入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朗读就不会有真感情。当然,学生“入境”之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课文内容,抓住重音、停顿、语气等朗读技能进行指点。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现的感情,再加上朗读技能的运用,也就是“入境+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8:34 第 4 楼 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社会上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很多专业人事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地位开始回归,传统的语文课分析文本的模式正受到了大众的批判。 一、我观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现状。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或者学习理科老师进行背诵检测过关之类的措施,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那就改回去吧,自由朗读,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赶做其他作业,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朗读为何在初中生中遭此冷遇呢? 二、我观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之症结。 1、语文教学的功利心是制约朗读教学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其核心能力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其如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在前人栽树,后人培土浇水的基础上才能枝繁叶茂,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费时费力,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师生的心态都趋于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怎样得高分怎样学,甚至有人会公开提出抗议,语文教学少些花哨,多些实在,而这里的“实在”应理解成多做点阅读题。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义,在朗读的过程中,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连作文能力也在这种无形的积累中得到了提高。同时,朗读这种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有侧重点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有个长远的眼光。 2、读教学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 小学阶段,文章短小,老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但同时由于缺少方法指导,大部分同学并不懂的正确的掌握朗读技巧。到了中学接触的文章情感细腻丰富,随着智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和知识的领会能力与日俱增,但却不能用优美的朗读去传达这种感受。初中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活泼大胆转为腼腆含蓄内敛,他们不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不大成熟的朗读。因此在初中特别是其始年级,尤其需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3、长期以来朗读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美感。 很多时候,朗读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文本的分析、探讨,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者指导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在自由朗读时,充满个性化的阅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了落实。甚至是学生在朗读文本时是只动口,不动脑的和尚念经式的朗读,自然就更谈不上美感的享受了。 三、让朗读焕发迷人光彩。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朗读材料,建立朗读资源库。 提倡朗读,并非篇篇多以朗读为主,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有所侧重的加以朗读训练,有的练诵读,如古诗文名篇;有的练朗读,如文学类作品;有的练速读,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科技类作品;有的练精读,如散文小说等作品。教师要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作好的收集工作。 2、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以企及,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因此,朗读教学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教师自己要注意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陶冶,以及技巧的学习提高。 3、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预习阶段的读文和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之后的朗读感受应该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理解。 4、设朗读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如以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在推进新课程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还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l 刘军 个人空间 等级:版主威望:1文章:372积分:1630注册:2006-04-18 17:25:21 2009-01-10 22:19:26 第 5 楼 朗读,到底该如何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最近,听了几位参加市“教改之星”评比老师的几堂课,发现老师们对朗读指导都颇为重视,但由于老师教法不同。同样的课文产生的朗读效果也截然不同,朗读,到底该如何指导呢?下面结合几则感慨颇深的案例,加以分析吧! 范读指导 该出声时就出声 【案例一】 一位青年教师上《田忌赛马》一文,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孙膑,通过朗读,来展现孙膑的智慧吧!大家挑一句孙膑的话,试着读一读!记住要胸有成竹! 生:学生自由朗读孙膑的话。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老师分别叫了三名学生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读作者的话。读完后,老师让大家评议,分角色朗读的学生表现如何?) 师:同学们,请大家来评一评,你认为谁读得比较好? 生:田忌比较好,孙膑还可以! 师:孙膑还可以,他还有什么不足,你们能给他提提建议吗? 生1:孙膑,你应该再胸有成竹一些! 生2:孙膑,你的声音应该再响一些! 生3:孙膑,你在读的时候应该再有一些神秘感! 生4:孙膑,你在读的时候应该再自信些! …… 听着听着,那个扮孙膑的同学,头越陷越低…… 师:好!大家说得都不错,下面我们吸取刚才同学们所提的意见,按小组分角色朗读,现在老师当作者。 众生一起分角色朗读,但遗憾的是:刚才学生提的一大堆意见,学生自己在朗读时,并没有采纳,朗读水平没有提高,学生还是没有读出孙膑“胸有成竹”的样子。 【反思】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但朗读训练绝不能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本的情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在有声有情的朗读声音中,这样,学生的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提高。这样的朗读,就不会丧失生命的活力,不会出现简单地重复。 当老师提出了朗读要求――要“胸有成竹”地读,但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时,老师该怎么办?是像以上案例中,让其他同学来指正范读同学的缺点吗?诚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其一,以其他同学的观点来评议一位学生读得好差,这忽略了学生的多元体验,把朗读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标准化了。如果同学们的批评毫无保留,相当尖锐,他们把范读的学生批得遍体鳞伤,这无疑是给范读的学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不知他下次还有没有勇气站起来朗读。其二,提意见的同学提了一大堆意见,到底该怎么读,或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明白。所以,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费时,而且学生缺乏感悟,收效不大,还是少用为妙。 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要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让学生进行朗读效果要好得多! 引读渲染 润物做到细无声 【案例二】 同样是田忌赛马》一文,另一位青年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田忌转败为胜是孙膑想的办法,看来孙膑真是不简单,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明吗? 学生你一言我一句,马上找出了孙膑说的四句话,教师为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孙膑的话,把这四句话出示在大屏幕上,了以下导语,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朗读。 师:(情绪饱满)事实向我们证实,孙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看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后,他对垂头丧气的田忌说-- 生:(读第一句。)“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学生们读出了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的语气。) 师:(紧接着,提高嗓音,)当田忌听了此话,以为孙膑是在挖苦他时,孙膑说-- 生:(读第二句。)“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学生们说得很诚恳) 师:(慷慨激昂)当田忌疑惑不解时,孙膑说-- 生:(读第三句。)“一匹也不用换。”(学生们都摇了摇头,否定了田忌的想法,而且语气很坚决!) 师:当田忌还是不信任,犹豫不决时,孙膑(坚决地)说―― 生:读第四句。“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学生读得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师:多么胸有成竹,多么聪明智慧的孙膑啊!…… 在指导朗读时,老师没有说一句该如何读的话,但学生的朗读非常到位,这是为什么? 【反思】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巧妙的引导,能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以上教例,老师在朗读指导时,没有用我们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文章。而是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在教学中,老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引读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说这教例中,学生朗读的成功,是老师润物细无声式的引读才取得成功。 自读感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案例三】  一位老师在上《丑小鸭》一文时,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课文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你们行不行?(行)那就试试吧!老师就看你们的脸了。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表情。 (自由朗读后,老师采访学生。)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当时的心情。 师采访生1:老师发现你刚才读着读着,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过了,这是为什么? 生1:当我读到哥哥姐姐欺侮他时,心里很伤心,所以脸上的表情就难过了。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听! 师采访生2:老师刚才发现你读书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为什么? 生2:当我读到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心里很高兴,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师:你真会感悟,还感受着别人的幸福。请你读给大家听! 师:老师还想采访你(生3),刚才你读着读着,怎么瞪大了眼睛? 生3:当我读到妈妈也不喜欢他时就瞪大了眼睛,我觉得很奇怪,每一个妈妈应该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什么丑小鸭的妈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难道丑小鸭真的很丑吗? 师:还有哪些同学,在读到哪里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怎么了,请你自由站起来发言。 【反思】 徐世英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有他独到见解,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例中,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把每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摒弃了如何朗读的讲解指导。这样,学生朗读时,没有版本可照,就不会去追求像老师那样“学得像”的朗读,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朗读当然是有声有色了。学生有了体验后,老师采访学生说:“你刚才哪里读得很××,你为什么这样读?”这既是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理解,也是学生自己在评析鉴赏课文,而这千言万语都没有化成抽象的语言,一切的朗读指导竟在不言中,这无疑是朗读指导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学生能达到这一境界,还得依靠老师的敏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感悟、体验与理解,而不强行“传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的角色。这也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凸现的一个方面。 细读品味 越品越有声有色 【案例四】 一位老师在上《丑小鸭》一文中的“怪模怪样”是如此教的: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讲丑小鸭长得不一样,你找到了吗? 生:怪模怪样。 师:教学完“模”的字形与读音后,接着说:这个词中有两个“怪”,你让能让它变成一个“怪”字,而意思不变吗? 生:怪模样,模样怪。 师:丑小鸭怎样“怪模怪样”呢? 生:找文中的句子,读句子。 “他的嘴大大的,……”(没有读出怪味) 师:怪模样不见了,谁能怪怪地读一读! 生逐一练读句子。 师:怪多了!更怪了! 【反思】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导入技能,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如何指导写作提纲?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如何指导朗读 写作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