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_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_吴圣杨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_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_吴圣杨

2013-10-12 7页 pdf 1M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8999

暂无简介

举报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_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_吴圣杨 110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 ——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 吴圣杨 东南亚那珈信仰主要见于泰、老、柬、缅四国,是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中南 半岛与古印度两地蛇崇拜文化交流的结果。在后继的印度宗教文明的冲击下,东南亚那 珈信仰发生嬗变,在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时,得到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南传佛教取得正 统地位后,那珈信仰大大退化但没有消失。 关键词:...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_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_吴圣杨
110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 ——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 吴圣杨 东南亚那珈信仰主要见于泰、老、柬、缅四国,是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中南 半岛与古印度两地蛇崇拜文化交流的结果。在后继的印度宗教文明的冲击下,东南亚那 珈信仰发生嬗变,在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时,得到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南传佛教取得正 统地位后,那珈信仰大大退化但没有消失。 关键词:东南亚 宗教文化 那珈信仰 作者吴圣杨,1971 年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泰语副教授。 一、引 言 东南亚那珈信仰主要见于中南半岛的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国家。虽然它 们的宗教信仰主要体现为南传佛教,但我们能从其风土人情中明显感受到原那珈信仰对 人们的文化生活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就笔者掌握的看,国内外尚未对东南亚那珈 信仰的起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中南半岛的本土信仰、佛教、婆罗门教(后称印度教) 中都有与那珈有关的故事,但那珈信仰究竟如何产生,至今众说纷纭,而且大多流于传 说。笔者认为,研究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有助于深入了解东南亚文化与文明发展史。 二、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 1.那珈信仰源于中南半岛与古印度两地蛇文化的交流 东南亚那珈信仰不是纯粹的本土文化。中南半岛各国的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相互之 间存在历史文化渊源,表现在语言上,泰、老、柬、缅四国语言从语音、文字的书写到 词汇,无论是本族语还是借词都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那珈”即为其中之一。《泰语 词典》(1990)将“那珈 na:kh”一词标注为梵文、巴利文借词。借词是异文化交流在语 言上的反映,那珈信仰正是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结晶。 中南半岛气候湿热,水网密布,植物丛生,为蛇类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 条件。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 子,故不见伤害也。”目前学界对越人后裔包括与泰人关系密切的傣族人文身习俗的研 究显示,崇蛇习俗源于生活的水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稻作经济。崇拜蛇无论是为防稻米鼠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 111 害,还是因为对蛇的恐惧,归根结底,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原始信仰内容之一。泰 人的原始文化中也有关于蛇的崇拜,从语言角度分析,泰人原初拜蛇是出自对蛇的畏 惧。俗语“刹帝利(泰语指国王、领主等)、火与蛇类,都要小心对待”,其中的“蛇” 是泰语本族语 ngu,可直接引申以喻阴险毒辣的人;与本族语“蛇”有关贬义的语言还 有不少,“蛇缠甩不开”比喻麻烦事惹上身,无法解脱;“打蛇喂乌鸦”比喻徒劳无益; 等等。可见在传统思维中,蛇并不吉祥,而是令人生畏的动物,泰人因惧怕而崇拜蛇。 但泰人对那珈,也就是蟒蛇,则情有独钟,并视为图腾加以崇拜。泰国大部分地区 均有那珈传说。有的说古迹和山洞中有宝藏,由那珈守护着;有的说那珈创造了生命之 河如湄公河;有的说那珈参与建城立国,如兰那泰的前身隶属真腊的庸那珈国(以景线 为中心)得到那珈之助,其国名全称为“庸诺那珈攀幸宏瓦那空”,其中的“那珈攀” 即“那珈种”①;有的说那珈是宏德国主的始祖,如素可泰地方志记载,素可泰王族的 先祖帕銮原本是一个城主,其母为“囊那珈”,即那珈女;等等。不同传说,反映出泰 人将那珈视为财富、权力、善良、水源和农作物富饶的象征,泰族自认是那珈后代。② 那珈是古代印度人对蛇类统称。印度人有崇拜蛇习俗,在其眼里,蛇是通人性的温 顺动物,蛇被捕来成为崇拜、溺爱甚至亲吻的对象,现在每年都举办蛇节加以庆祝。 “那珈”在印度梵文中原只有蛇的意思,在今天印度语中指蛇、蟒、龙以及神话中的人 身蛇尾的怪物。借入泰语后,“那珈”比源词有了更多的含义,而且与泰人传统蛇的隐 喻绝然相反。《泰语词典》里“那珈”的释义有(1)[神]龙、蛇、巨蟒 (2) [书]高尚 者、不作孽者(3)削发准备受戒为僧者(4)抽水灌溉的舟车,等。泰语“那珈”一词 的借用表明,那珈崇拜有别于原始的蛇崇拜。在泰语中,同样借自梵文、巴利文的与 “那珈”词根相同的借词与城市有关,如 nakhon(城市)、na:khon(市民、京城人)。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从词源上分析,那珈信仰最初在泰人的思维中是一种城市 文明。正如英语“文明 civilizati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市民的生活 civilians ”一样。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东南亚古代民族来说,自身的文明发展水平与印度文明 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他们眼里古印度人对蛇的认识---体形巨大、力量惊人的蟒蛇无 毒---也是相对进步的,与印度文明的传播相伴随的崇蛇习俗改变了他们对蟒蛇的看 法,将其视为蛇王加以膜拜,希望得到它的保护,于是古老的蛇崇拜发展为一种相对理 性化的原始宗教崇拜,即那珈图腾信仰。 2、那珈图腾信仰始于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 那珈文化何时开始被东南亚当地人接触并崇尚,是我们要探讨的问。印度河城市 文明时期,古印度就已流行龙蛇崇拜③。婆罗门教和佛教分别产生于公元前 1000 年和 公元前 6 世纪,前者是多神教信仰,后者崇拜佛陀释迦牟尼,这两种宗教均吸收了民间 ① [泰]帕迪赛·西绨坛亚吉:《泰民族史》,曼谷:素克帕哉出版社,2003 年,第 230 页。 ② [泰]《泰国文化》卷二,泰国文艺厅,2004 年,第 23 页。 ③ 姚伟钧、彭长征主编:《世界主要文化传统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476 页。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2008 年第 3 期 112 信仰的一些内容,所以对于有的学者提出“那珈本是佛教虚拟出来的神灵动物,是佛教 宣扬自身的工具”①,笔者不敢苟同。仅据字典那珈标注借自梵文、巴利文而断定东南 亚那珈信仰的产生源于婆罗门教或佛教的传播是理据不足的。印度河城市文明时期,印 度的农耕文明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流行母神、生殖器和动植物崇拜,而 3000 年前中 南半岛居住的诸多部族中,主要是女权治国(部落或城邦)②,也就是说印度河城市文 明传播时期中南半岛民族处在原始的母系社会阶段,文明发展水平落后自不待言。二者 接触,文明水平低的、有相同的农耕文化传统的中南半岛民族,自然接受先进的印度文 明,与之相伴的是借鉴并建立原始相对理性的动物崇拜—那珈图腾崇拜。所以东南亚的 那珈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 3、那珈图腾信仰伴随东南亚的母系社会文明缓慢发展 据近现代学者的考察,图腾崇拜实质上是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③, 东南亚那珈图腾信仰的理性化表现在它包含了以女性崇拜为底蕴的祖先崇拜的成分在 内,并由此形成母系社会文明的发展。东南亚母系社会时期,种族繁衍的崇敬感和 生殖原因的神秘感使原始人们把虔诚感情投向了女性,投射到高尚的女性先祖身上。认 为她们拥有无量的生养功德和掌管众生的法力。印度河文明传播时期,古代中南半岛女 性首领在与印度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她们受到印度原始信仰的熏陶,思 维有了发展,于是把蟒蛇与女人在原始类比想象为基础的象征认同中紧紧联系起来,借 用了印度的语言,把本土的蟒蛇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形成那珈图腾信仰。 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不是个别人的偶发行为,而是已经成为氏族-部落群体集体奉行 的化的崇拜行为,形成种种必须严格遵守的制度和仪式④。弗洛伊德和杜尔凯姆都 认为图腾崇拜是一切文化、道德和社会组织的起源。那珈图腾信仰正是东南亚原始的文 化、道德和社会组织—母系社会文明的起源。那珈图腾信仰促使古代中南半岛母系社会 建立起对女权文化的认同。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敬重、爱护女性。女性长辈不仅 “是主持仪式的首领,也是社区的首领,随着社区发展成城镇,她们成为城主,掌握商 贸大权⑤”。即便是刚出生的女婴,人们也悉心呵护并寄予无限希望。元代《真腊风土 记》中记载当地的女性成年礼,即一般当女孩约长到十来岁,也就是一般亚热带地区女 孩首次月经来临之际,家中必为女子举办刮顶髻礼,又叫成年礼,表明女子在生理上成 熟了,具备了传宗接代的能力。女性成年礼已经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但是传统的为 女性举办的成年仪礼是东南亚人经历文明的母权文化历史的反映。 那珈图腾信仰对中南半岛各民族文化产生绵恒持久、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包含 女性崇拜因子的原始信仰使中南半岛母系社会长期处在迟滞而缓慢的演进状态中。在泰 国第一个王朝素可泰(1238-1438)建立之前,中南半岛仍是一个有浓厚女权文化氛围 ① 陈有金:《老挝的那珈信仰研究》,《东南亚纵横》,2005 年第 1 期。 ② [泰]苏吉·翁特:《素万那盆民族:东南亚泰族先民》,曼谷:玛蒂存出版社,2004 年,第 80 页。 ③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第 288 页。 ④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91 页。 ⑤ [泰]苏吉·翁特:《素万那盆民族:东南亚泰族先民》,曼谷:玛蒂存出版社,2004 年,第 80 页。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 113 的地域。我国元、明朝古籍里的“八百媳妇国”指的是当时东南亚的一个女人国,它以 泰北的清迈为中心,又叫兰那泰。无人考证过兰那泰王是否有八百个媳妇,但每个村寨 由一位女性领导①,反映出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素可泰和兰那泰都隶属真腊(6- 15 世纪)。真腊是扶南(公元前 1-公元 7 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以湄公河下游为中心的古 国,本属扶南。扶南建国之前,由女王统治。汉籍如此叙述扶南建国的故事,混填在梦 中得到指引,开始寻找一个王国,他绑架并娶了扶南女王柳叶为妻,从而得到了那个王 国。后来这个故事转而以更符合印度传统的用词叙述说,婆罗门憍陈如娶了那珈王(蛇 精)之女从而统治了扶南。真腊帝国也采纳了扶南建国的传说作为他们的官方神话,于 是那珈的主题便主宰了他们的装饰艺术②。泰国东北、中部、北部的兰那泰和素可泰、 老挝的广大地区和缅甸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都曾经是真腊和扶南的势力范围,所以那珈图 腾塑像在这些地方也是常见的古迹之一。那珈信仰对中南半岛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 历史上的地名、传说和建筑古迹都可以感受到,与之相应的,是悠久的女权文化历史。 虽然传说和历史记载都显示扶南和真腊的国王为男性,但在古代吉蔑人眼中,最高权力 仍是女王—水神蛇精那珈的传人把持,女王被看成一国土地之主。《真腊风土记》宫室 条记载:“其内中金塔, 国主夜则卧其下, 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 乃一国之土地主 也。系女身, 每夜则现, 国王则先与之同寝交媾, 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 方可与妻 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见, 则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 则必获灾祸。”东南亚社 会发展缓慢,中国古籍显示至少在明代中南半岛仍处于女性主导的文化中。马欢所 著《瀛崖胜览》记载:“凡事皆由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刑罚,轻重买 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罗条也说:“自王至庶民,有 事皆决于其妇。其妇人志量,实出男子之上。”可以看出,东南亚那珈这种原始宗教信 仰伴随着社会缓慢发展而深深根植于东南亚本土文化中。 三、那珈图腾信仰的嬗变 印度河城市文明在几千年的传播历程中,与中南半岛的本土文化融合为一体,发展 成为中南半岛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本地文化又不断受到新的外来文化的冲 击,那珈图腾崇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逐渐变迁。 1、那珈信仰在婆罗门教时期的嬗变 印度的婆罗门教崇拜天神,宣扬男权文化,但当它传入东南亚后,大大吸收了早已 在当地流行的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等本土信仰,包容了女权文化。这种文化的高程度融 合在器物、文献典籍中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反应在器物上,就是中南半岛古城石桥和众多的婆罗门教寺庙—石宫(pra:sa:d) 遗址,大多可见有 1、3、5、7 或 9 个头的蛇雕,最著名的是柬埔寨吴哥古城和建于公 ① 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52 页。 ② 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657 页。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2008 年第 3 期 114 元 12 世纪的吴哥窟,也就是真腊国的中心。“(吴哥) 桥之栏皆石为之, 凿为蛇形, 蛇皆 九头。”不仅石宫外,石宫内也有很多蛇雕,比如“那莱神睡乳海” 是石宫少不了的雕 刻。那莱神即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保护神毗湿奴,婆罗门教的故事中,那珈是那莱 神在乳海上的床。吴哥艺术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其普遍存在的那珈雕像,就是柬埔寨 民间宗教的重要形象①,是原始的以女性崇拜为底蕴的祖先崇拜在扶南、真腊时期的婆 罗门教文化中得到较大程度保留的反映。 证诸古汉籍。《真腊风土记》室女条记载真腊流行的一种风俗:“富室之女,自七岁 到九岁,至贫之家,则止于十一岁,必命僧道去其童身,名曰阵毯。”僧道指婆罗门祭 司。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也记载古代中南半岛曾有的“阵毯”习俗:“生女九岁, 请僧作梵法,以指挑童身,取红点女额及母额,名为利市。云如此则他日嫁人, 宜其室 家也。”明人张燮《东西洋考》卷二暹罗条说:“僧取女红帖男额,以为吉祥。”②汉籍 记载表明,时人崇尚婆罗门教文化,但不贬低女性,女性成熟被视为吉祥之事,与婆罗 门文化结合的成年礼让女性增添了神圣的光辉。与女性崇拜相应的,就是那珈信仰流 行,如前面已引述的《真腊风土记》记载的金塔传闻。 虽然在真腊时期以那珈信仰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婆罗门教的传 入,大大提高了东南亚的文明水平,婆罗门教被崇尚,成为主流文化。英国学者霍尔在 《东南亚史》中说:“每一个吉篾国王即位时,人们总是期待他首先实现有关公众利益 的工程,然后经营他自己的陵山”。陵山即神庙,在婆罗门教信仰中,国王是毗湿奴在 人世间的代表,因此国王死后神庙石宫也就成为国王的陵寝。对于生产生活围绕水稻耕 作的古代吉篾人来说,最早的公众利益工程莫过于灌溉工程,女王得到人民的拥护,与 其作为水利工程的龙头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借词“那珈”在东南亚人语言中又指“抽水 灌溉的舟车”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神庙,不论真腊国王是否只为建筑自己的陵寝,它 同时也是一项伟大的公众利益工程——提供公众教育。柬埔寨语“萨拉”意指“学 校”,是梵语借词,词源意就是祠堂、神庙。除了传播宗教之外,神庙是当时人们认识 文字特别是梵文、接受公共教育的唯一场所。婆罗门教大大提高了东南亚当地人的知识 水平,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借助神庙,婆罗门教文化也就广为传播。 宣扬男权文化的印度婆罗门教的传播,在提升东南亚母系社会人们的知识水平的同 时,逐渐影响、改变了人们母系血统的单一认同,父系血统意识逐渐增强,母系社会向 父系社会过渡。公元 12-13 世纪真腊衰落之前,婆罗门教是东南亚的主流文化,在这一 时期,那珈信仰虽无法与婆罗门教信仰并重,但氛围仍然浓厚。 2、那珈信仰在南传佛教时期的嬗变 中南半岛男权文化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而进一步发展,代表女权文化的那珈 信仰地位逐渐下降,但并没有消失。南传佛教文化基本上属于男性文化,包括文字、典 ① 张晓华:《佛教文化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58 页。 ② 如今东南亚民俗中阵毯习俗已不复存在,但段立生先生考察泰国帕侬诺石宫,认为有一处浮雕可 以依稀辨别。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 115 籍、教理、知识在内的佛教文化传习只限于男子,妇女被排除在外①。代表男性文化的 南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直到在中南半岛居于统治地位,其间经历了与代表女性文化的原 始信仰矛盾磨合和对婆罗门教文化撷取的过程。中南半岛那珈信仰较大程度的嬗变与泰 国南传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1238 年泰人摆脱真腊控制建立自己政治国家素可泰,南传佛教自素可泰立国之初 就得到泰民族统治者的扶持而传播开来。素可泰一世王曾派使节去斯里兰卡请置佛像, 三世王兰甘亨曾恭请洛坤的南传佛教高僧来素可泰讲经,五世王立泰对泰国佛教的发展 更是立下不朽功勋。立泰王开国王出家为僧之先河并由此形成一种民俗,凡男子一生中 要出家一段时间。阿育陀耶王朝(1350-1767)八世王则把王族和官员必须剃度出家作 为制度确定下来②。出家,不仅意味着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识也会得到增长。南传佛 教从古代以来,一直承担了文化教育的职能③,泰国也不例外,早期的公共教育主要由 佛教寺庙承担。虽然寺庙教育以传播佛教教义进行道德教化为主,但识字、简单的算术 以及宗教语言巴利文的学习也是在寺庙中实现的,泰人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泰语“智 力教育 Puttisəksa”一词是梵文和巴利文借词合成词,由菩提与学习两词组合而成,与 “佛教 Puttsasna”一词的词根相同,说明相对于原始的家庭教育,佛教自开始就被泰 人与水平较高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短期出家,对于早期泰国男子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 他们在还俗后有机会向仕途发展。所以若做一个受人尊崇、有社会地位的完美男子,佛 门是必经之路,于是出家习俗逐渐推广,南传佛教在泰民族中赢得越来越多的皈依者。 随着佛教传播,男性在泰人社会中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同时,女性的光辉渐趋暗 淡。但男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家中女性的扶持,代表男权文化的佛教信仰有越来越 坚实的社会基础与其和代表女权文化的原始信仰的相互包容和退让是分不开的。出家, 是泰国男性最为重要的佛事活动,男子受戒之前被称为那珈,受戒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 节是招那珈魂。泰人相信灵魂,至今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招魂仪式。招魂师在仪式上教导 那珈:“出家是给父母长辈积功德,父母将来得以升天堂,黄袍袈裟将给父母带来无限 福气,出家是对父母恩德的报答,特别是母亲,怀胎九月,受尽千辛万苦……。④”从 受戒仪式可以看出,在以佛教寺庙教育为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同时,家教也没有被忽 视,男子得道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也有赖于父母的恩惠,所以泰人的佛教文化宣扬出家 人不能忘本。换句话说,佛教包容了祖先崇拜的思想,追溯到底,就是原始代表女性崇 拜的那珈信仰。在传说中,蛇王那珈想通过出家成为完人,但佛法不允许畜生出家,于 是那珈变化成人形到庙中修行。一晚熟睡后显露原形,苦苦恳求仍不被接受,不过佛主 被那珈的诚挚感动,最后同意那珈的一个请求——把“那珈”的名字留作出家受戒者的 称呼⑤。这则传说反映了原始信仰推崇佛教,佛教也肯定并包容原始信仰。因此不难理 ① 赵世林:《社会形态演化与傣族佛教文化传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 年第 5 期。 ② 段立生:《论泰国历史上四次僧伽制度的改革》,《东南亚》,2005 年第 1 期。 ③ 宋立道:《传统与现代: 变化中的南传佛教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73 页。 ④ [泰] 汶堪·差颇罗门嗡萨:《民间典故和风俗》,曼谷因西报社, 1994 年,第 37 页。 ⑤ [泰]素帕达·素葩:《泰国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家庭 宗教 风俗》,泰国瓦塔纳帕尼出版公司,世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2008 年第 3 期 116 解为何“高尚者、削发准备受戒为僧者”也成了借词“那珈”在本土衍生的新义。这两 种信仰的融合在众多大小不一的那珈护首佛像上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佛主坐在那珈盘 起的蛇身上打禅,蛇头如伞状在佛主头上撑起。 需要指出,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但显然在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中,女性没有 被平等对待,那珈出家的传说也显示了教义与实践的矛盾,尽管那珈不是真实的动物。 究其原因,是泰国南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了婆罗门教文化的一些内容, 两者结合促使女权文化与那珈信仰边缘化。现在泰国佛教文化基础越来越坚固,婆罗门 教的痕迹仍然明显,而原生的泰民族文化——祖灵神崇拜,也是现代泰人信仰的一个重 要内容①。女性从就业的情况来看,整体的社会地位偏低,但在泰人执著的祖先崇拜传 统文化中,女性仍然享有较高的家庭地位,受到家人特别是子孙的爱戴,所以那珈信仰 逐渐淡薄但并没有消失。至于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情况类似,只是程度不一。 四、结 语 从名称上看,东南亚那珈信仰源于印度文化的传播,但进一步分析,那珈信仰也是 文明水平不同的两地蛇崇拜文化的交流中,东南亚本土蛇崇拜的保存。东南亚本土文化 大量保存并发展是各国根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 改造的结果②,这就是东南亚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在与几千年前与印度 河城市文明的交流中,还是在后继的与婆罗门教、佛教文化,甚至中、西方和伊斯兰文 化的交流中,东南亚大量借鉴外来文化但又不摒弃本土文化。东南亚那珈信仰就是在这 个发展模式中嬗变,在经历婆罗门教统治的历史时期和现在的南传佛教占统治地位时 期,那珈信仰均被兼容并包,虽不占重要位置,但没有消失。今天那珈信仰在泰、老、 柬、缅四国的民风民俗、艺术品和一些传统风格的建筑中仍有体现,如泰国东北的祈雨 的那珈王火筒节也就是老挝的高升节;游船典礼中的那珈龙舟;佛教寺庙的围墙、阶梯 栏杆,被塑造成头为奇数的蟒蛇等。在我们所能预见的将来,那珈信仰仍将作为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在东南亚文化发展中保留下来。 (责任编辑 李建欣) 1998 年,第 112 页。 ① [泰]《泰国文化》卷一,泰国文艺厅,2004 年,第 150 页。 ② 张晓华:《佛教文化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9 页。
/
本文档为【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_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_吴圣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