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值得回忆的往事

2018-11-18 9页 doc 2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值得回忆的往事值得回忆的往事张志忠我怀着对冰川的神秘和对大自然的迷恋,1964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冰雪事业。光阴似箭,转眼已过去30多年。30多年在人生中是短暂的,但丰富有趣的高山野外生活,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精神,却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战风雪“老所长”以身作则施雅风先生是冰川冻土所第一任所长,所以,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所长”。1974年7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组织专家将对我所主持完成的新疆0503线国际公路雪害防治工程设计方案进行鉴定。“老所长”正率中国巴托拉冰川考察队在乌鲁木齐整装待发。作为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科技负责人...
值得回忆的往事
值得回忆的往事张志忠我怀着对冰川的神秘和对大自然的迷恋,1964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冰雪事业。光阴似箭,转眼已过去30多年。30多年在人生中是短暂的,但丰富有趣的高山野外生活,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精神,却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战风雪“老所长”以身作则施雅风先生是冰川冻土所第一任所长,所以,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所长”。1974年7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组织专家将对我所主持完成的新疆0503线国际公路雪害防治设计进行鉴定。“老所长”正率中国巴托拉冰川考察队在乌鲁木齐整装待发。作为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科技负责人,他受所内委托,参加了当时的成果鉴定会。老所长凭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科技成果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在百忙中,他仍然要挤时间亲赴现场对设计方案进行实地考察。在新疆公路局养路科总工程师杨炽先生陪同下,我们一行于4月7日前往巩乃斯对设计方案进行现场考察并听取设计人员的汇报。我作为雪崩防治工程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向老所长一行专家们现场汇报了工程类型和设计依据,并且圆满的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问题。现场考察经两天的汇报和讨论顺利地结束。就在我们要返回乌鲁木齐的当天,强暴风雪天气来临了。凭经验,我们必须于当天下午越过风吹雪十分严重的艾肯大坂。下午4点,我们离开巩乃斯养路段,通过艾肯大坂一达反修桥道班时,已是夜里1点左右。在饥寒和十分疲劳的情况下,我们在反修桥暂宿了。当时除了司机小李属我最年轻。但晕车的我已不能自理,可我们敬爱的老所长却精神百倍,谈笑风生。时而跳下被陷在雪中的汽车,指挥年轻的司机小李怎么加力,加大油门,汽车起动;时而又挥动仅有的一把铁锹铲除前轮胎下的积雪;时而又讲起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先的精神感动我们每个人,我也遥摆着身子投身到老所长指挥的推汽车的战斗行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随着老所长的有节奏的号子声,把陷在雪中的汽车推了出来。由于近8—9小时的艰难爬涉司机小李已筋疲力尽。连饭也没吃一口,就一头栽倒在冰凉但能遮风雪的便铺上打起呼噜。唯有经验丰富的老所长还兴高采烈地一边向刚生起的火墙炉内添煤,一边讲着动人的故事,晕车难妨的我也只喝了几口开水不知不觉地入睡了。一觉醒来,老所长已把加汽车水箱的水温好了。因为时间紧,我们必须当天赶回乌鲁木齐,老所长又一一推醒还在熟睡的人们。待司机小李起来时,老所长已把热水加入水箱,汽车发动了。由于天刚蒙蒙亮,加上夜里的雾雪,倒车时,汽车又陷进了融水泥浆中,难以起步~小李几次试图加力冲击,车轮非但没有前进半步,反而越陷越深。说时迟那时快,又是老所长第一个跳进冰凉的雪水中,喊着一、二加油的号子声推车。我们大伙也都齐声和着老所长的号子声,使出全身力气,把陷入泥泞的汽车推了出来,而老所长的腿脚已被水湿透。下午6时左右,我们才回到乌鲁木齐。尽管一路上老所长几次把他的座位让我坐,但晕车使我仍不能自理,迷糊中听到老所长还兴高采烈地向巴托拉冰川考察队的队员们讲述在0503线考察中所发生的故事。送给养骆驼发疯1975年,为解决甘肃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我所又一次组织了大规模地对祁连山冰雪水资源的考察研究。为扩大战果,1976年又将考察队扩大并组建了三个半定位考察分队。其中由谢自楚负责的老虎沟冰川考察分队是比较艰苦的,但都有过较长的定位观测资料可供对比。我作为考察队的一员队员,肩负着全队的财务和后勤供给的重任。总队为便于加强对各分队的领导,以及加强与所和地方的联系,并及时为分队提供保障,我留驻酒泉地区招待所。依据我的估算,老虎沟冰川考察分队已到该提供给养的时候了。作为该分队驻昌马堡公社的司机金维荷,他也不失时机地从昌马堡来酒泉提运给养品。在指导员李以海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采购好副食公司批准的肉食、食糖、烟酒和茶叶,买好面粉、鸡蛋和蔬菜,及时运到昌马堡公社分队接应点。驼工熟练地把各类给养分别扎捆在驼背上,然后,又非常麻利供我们乘骑的骆驼一一前蹄跪地,让我们骑坐。我和李以海都是第一次骑骆驼,面对没有鞍桥,又脱毛脱的精光的驼背,我们不免有些恐惧。我们学着金维荷的样子爬到驼峰之间的谷处,骆驼听话的慢慢爬起,随着驼工牵的一峰带有铃当的领头骆驼,其他的一字儿排开跟在其后,向目的地一遥一摆的出发了。开始出于好奇,还能东张西望,时间长了,没有鞍桥的驼背磨的我们屁股和大腿内侧疼痛异常,只是由于送给养,赶路忙,谁也没有明言罢了。和着驼铃有节奏的当郎声,我不知不觉迷糊了。突然,我骑的那峰骆驼发疯似的奔驰起来,原来是前蹄踩进鼠洞受到惊吓。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发疯的骆驼摔了个面朝天,其他骆驼也乱做一团。李以海他们急中生智,没等骆驼卧下,就已从比他身体高出很多的驼峰上跳下,把我从地上扶起时,我的腰背疼痛难忍,而且两腿不听使难以站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前进,只有前进才是唯一希望。因为前进离分队驻地最近,更何况分队十几人要生活。7月天气,所购食品也不容许我们再拖延,加上当是批点肉食又多难呀~李以海指导员在利害后,果断地发出命令:向分队驻地进发,我们三人与驼工喝了随身携带的水,啃了几口干馍后,向着分队驻地方向继续前进。下午6点左右,我们才到达离分队驻地尚有2公里的接应点。我和李以海就地休息,驼工熟练的从驼背上取下供需品,金维荷轻脚熟路地向前去搬兵。不多时,谢自楚、孙作哲与分队的全体队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跑来,因为他们太需要给养了。我们一见面,高兴的互相拥抱在一起,跳呀跳的;当他们知道我被“发疯”的骆驼摔下的事以后,都向我示慰问并问长问短。我被同志们的真情所感动,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一阵欢乐之后,谢自楚发出命令,队员们立即七手八脚地抢着背重物,好大一堆给养品被队员们争先恐后的抢着背起,浩浩荡荡向驻地进发。我被视为“伤员”,没带一丁点东西,随着队伍一摇一摆地前进。到达驻地已是掌灯时分,先期到达的金维荷同志还特意打着手电筒前来接我,使我非常感动。但更令我感动的是考察队员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的高山缺氧环境下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强烈的太阳辐射,队员们个个面部乌黑,嘴唇干裂。有的脸上还在裂着干皮、好久没有刮的胡子与长发,张开笑口露出的银白色的门牙,活像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他们被汽油炉烟尘污染的帐篷及软具,染黑的手指,鸭绒衣裤已分辨不出本色。但没有听到一句怨言。在简单的晚餐后,他们又一个接一个地钻进各自的睡袋,胡子拉茬的脑袋,借着蜡烛的微光,开始了他们紧张工作后的最热闹的时刻。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说笑话,使本冰凉的帐篷顿时“热”了起来,欢声笑语,使我也忘记了腰背疼痛,和同志一起同乐至深夜。不知几时,我们都和着谢自楚的呼噜声睡熟了。一觉醒来,已是早8时。软事员已备好了早餐和上山带的干粮,队员们草草洗了脸,用过饭,带上干粮又精神抖擞地向冰川进发。在谢自楚目送下,我们三人向昌马堡方向走去。险遭雪崩袭击为进一步检验0503线土石型防雪工程效应。我和积雪组陈元、王中隆、郭建刚等于1976年冬又去了巩乃斯河谷。对防雪工程效应进行考察。1976年是属中等降雪年份,没有构成大雪崩的积雪条件。艾肯大坂的风吹雪却时有发生,并有阻车事件。1977年2月以前,我们已取得艾肯大坂土石型工程在吹雪防治中的作用和需进一步完善的第一手资料。而我所负担的雪崩工程的效应资料则还没得到,我心中着实焦急了一番。1977年2月上旬,巩乃斯河流域出现了去冬以来较大的连续降雪过程。三天以后,雪过天睛,我喜出望外的和陈元商量去巩乃斯河谷考察雪崩的事。当我们决定考察睡线后,乘车直到出山口附近的战斗道班房,未见雪崩痕迹。我垂头丧气的反回时,在雪崩站积雪场实地测量了积雪深度,平均雪深只有67毫米。凭经验,这种积雪深度一般不会发生大规模雪崩。我也就不再怨天忧人了。在返回到离前进道班只有2公里左右的一处跳跃式雪崩沟槽附近,我下意识的产生了上去看看的念头。陈元说“应该上去看看,说不定由于土石丘的作用才使雪崩不能到达公路”。当即决定,郭建刚同志和司机庄保仁留在公路上为我们“放哨”,我和陈元向有土石丘的沟槽上方爬去。陈元小我几岁,体力比我强多了。他从沟槽东侧的凸坡上爬,开始我还能随行,转眼间我已看不到陈元身影,只能靠喊声和他取得联系。从陈元的回声中,我已准确地判断出他已爬到沟槽最高处的一组土石丘,我却仍然在沟槽最低处的一组土石丘东侧坡面上缓慢地前进。从陈元发出的“上头没有雪崩堆积痕迹,怎么办呢,”的声音时,我已清楚的知道这是正常现象,随口高喊道:“请您往回返,要千万小心~”我还在艰难地走一步退半步的向最下部一组土石行进。一边走一边思索:这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没有取得资料不是我不为,而是积雪条件使我难以有所为。此时的郭建刚他俩还不时高喊小心,慢行~当日气温很高,凭感觉最低也在5—10?之间,积雪饱含水份,有一触即滑的危险性。我下意识的在想:会不会因陈元沿等高线方向穿越割断积雪引发雪崩呢,当即我放慢脚步,向陈元发出高声警告:“陈元,速从原路撤回~”就在我的喊声还没来及有回音时,突然一连串的震耳欲聋的响声,使我不由自主的喊出:“雪崩~”就在我喊的同时,雪崩前锋已到达我西侧沟槽内的土石丘前翻滚着停下来,后继的雪崩也都重重迭迭地堆在土石丘的前端和两翼。雪崩过程结束了,我才恍然大悟地高喊着陈元的名字。在公路上放哨的郭建刚他们也都雄盘高喊着我和陈元的名字。从声音中知他们高喊多时了,只是最初因雪崩我没听见罢了。正当我下意识产生去雪崩堆中寻找陈元的念头的瞬间,陈元却已奇迹般站在我的身后。我激动万分,只是由脚底太滑才没能拥抱在一起罢了。陈元兴高采烈的告诉我:“我看到了雪崩发生、形成、运动的全过程~”因为他居高临下,而雪崩裂线正是他踩过的迹线处。我俩稍作调整后,高一脚低一脚的测量了雪崩堆积形态和大致的雪崩量后,发软的两腿再也不听使唤了,我们坐在雪面上往下滑到公路旁。当和郭建刚他们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俩的雨靴和鸭绒裤均湿透,我激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直到我们胜利到达驻地时,我紧缩的心才开始放松。积雪困扰顽强以待根据安排,我作为第一批队员只身于1979年4月初到达天山公路施工现场,开始了雪崩考察。在国防公办精心安排下,我先住施工队营房,后住在公路勘测设计院施工技术组。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独步或搭乘施工机械对巩(乃斯)—玉(希莫勒盖大坂)段的雪害和雪崩进行了全面考察。编绘了该段雪害类型分布草图和考察报告,完成了雪害防治方案的前期工作。6月下旬,我被主持单位新疆地理所接到雪崩站,参加了由地理所、公路局设计院科研组的李长林等一起参加巩(乃斯)—拉(尔墩大坂)段的吹雪和雪崩防治地段的部分测量工作。转眼已到秋季,乌市的同志回去了。按计划,我下来准备参加冬季试验和春季的工程方案设计与计算。我接受了命令,留在当时只有一名气象观测员和一名炊事员的雪崩站。秋去冬来,山坡上积满了雪,冬季观测开始了。科研组的同志只有气象局科研所的魏宗福同志如期到达雪崩站,王彦龙等已明确要到12月中下旬才能到达。我和魏宗福同志凭着科技人员的天职坚持正常工作。气温急转直下,已降到-10?以下,夏季的备用取暖炉早已被我们翻了又翻,筛了又筛,已到实在没法再能翻腾出能供取暖的“宝贝”了。我们4人为不中断观测工作,开始从雪地里拣柴禾烘烤火墙。雪越积越厚,到哪能儿去拣柴禾呢,我们为了保暖,在观测之外的时间内,那怕是大白天,都紧缩在被窝内。我是睡袋,保暖尚佳。而魏宗福和衣盖被,虽然上面还压着重重的老羊皮袄,他仍因首尾不能相顾而冻得难以入睡,还不时起来跺跺脚,以防已冻得发肿的脚再出麻烦。然而令我们更为难过的日子是夏季库存的米面已见袋底,炊事员江风岐不得不把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制。开始时,常常饿得肚子乱叫,几天以后也习惯了。谁也不曾想到,科研组的李江风同志也赶到了,而还没有地理所大队人马的消息。李江风先生的到来,使我们的困境更大,就在我们揭不开锅的时候,科研组三位先生协商,并由李江风乘便车回乌鲁木齐催粮。我和魏宗福仍艰难地一边观测,一边等待~炊事员江风岐发话了:同志们,从今下午起,咱们还是积压自想办法吧~是啊~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呀~魏宗福同志急的直跳,跳归跳,毕竟无粮是事实。我当即拿上冰镐向伐木场找老乡想办法去了。到伐木场后,我的岐山老乡袁文科即刻以他名义从他们的库房中称出5公斤白面,又倒了一罐头瓶清油。我道谢后背上面袋,提着清油低一脚高一脚的走小道回到住地,已是下午3点了。等待的魏宗福和我一口气和好面,借道班马道元班长家的火炉烤成死面饼,饱餐一顿。所借之面等于杯水车薪,没能维持到最后,没法,又向马道元班长家借了3公斤面粉,我们想这起码可以混到12月20日左右。12月18日下午,一阵汽车喇叭声,使我们喜出望外~我们科研组的同志到了。我们的困难解决了。常统耀队长,胡汝骥、王彦龙等同志都到了,我们激动万分,差点流出泪来。谁能料到,饥寒交加的同志们到达目的地后,连一口热水都喝不上,我们当然十分内疚。此情此景,常统耀队长看在眼里,他连声说:“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他发出命令:卸车。成堆的食物靠什么烧熟呢~幸亏,好心的道班工人提来了开水。使科研组的同志激动不已,他们喝几口水,暖了暖身子,投入到寻找柴禾的战斗。而我们最后3公斤白面烤制的饼子竟成了同志们的美食,尽管每人只吃了铜板大一块。在常统耀队长的精心布署下,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以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又各自奔赴工作阵地。就在我们的试验正紧张进行时,王彦龙同志因药物过敏而卧床不起。汽车回乌鲁木齐了,缺医少药使王彦龙同志更是苦上加苦,他坚持不出山,因为他知道,他再也不能,也不敢服任何药品了。硬是凭着顽强毅力和坚强意志,以及对试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占胜病魔的。我作为王彦龙同志的老搭档,当时和他住同一房间,我目睹了他所受的痛苦。尤其是他每解一次小便,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汗流满面,尿又胀的他难忍。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就主动帮他用药棉涂擦尿道口或用医用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把溃烂的干茄从尿道口上剥开,他才能在扎心般疼痛中解出小便。王彦龙同志就这样在同病痛斗争的同时,还挣扎着每天对我所做的观测和试验数据进行校核。王彦龙同志胜利了,我们一起圆满地完成冬季各项观测试验任务。4月初,我们一起又转战到巩—玉段我们承担的地段进行雪崩治理工程测图,计算和设计中去,夜以继日地完成各项测图和计算设计,元月初通过国防公办组织的现场审查之后,胜利返回乌鲁木齐。我因连续15个月的野外工作,王彦龙同志叫我先期回兰,他在乌鲁木齐做设计方案的未定工作。我们的防治雪崩工程设计方案于当年11月在乌市胜利通过专家鉴定,并且获中科院1980年科技进步奖。
/
本文档为【值得回忆的往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