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

2017-09-20 29页 doc 55KB 1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 涉县磨池村位于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涉县西北,距县城12公里。村境位于北纬36?17'至36?55',东经113?26'至114?之间,东以南沟岭为界,与南沟村毗邻;西以中皇山为界,与娲皇宫相连;南与太平庄相望;北界陈家山接壤。全村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属深山区。索堡东北部有一道山谷,称“汤王峧”,磨池村依河谷背山而建,古村与新村有一石桥连接。最近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中原制作中心、团中央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天成古磨池影视基地等先后挂牌磨池古村。已有《太行妈妈》、《刘邓和他们...
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
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 涉县磨池村位于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涉县西北,距县城12公里。村境位于北纬36?17'至36?55',东经113?26'至114?之间,东以南沟岭为界,与南沟村毗邻;西以中皇山为界,与娲皇宫相连;南与太平庄相望;北界陈家山接壤。全村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属深山区。索堡东北部有一道山谷,称“汤王峧”,磨池村依河谷背山而建,古村与新村有一石桥连接。最近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中原制作中心、团中央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天成古磨池影视基地等先后挂牌磨池古村。已有《太行妈妈》、《刘邓和他们的战友》等近十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村属山岭境内最高处海拔1102.9米,为磨盘山大垴主峰;最低处海拔203米,为汤王交山谷河床;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540.5毫米,一年中7、8月份降水强度最大,是洪涝多发期。建国以来,降水量最多年份达1031.9毫米(1963年),最少年份为331.5毫米(1986年)。 磨池村部分山岭与著名景区娲皇宫相连,东距邯郸市97公里,东北距省会石家庄262公里,距首都北京454公里。京(北京)广(广州)铁路支线邯(郸)长(治)铁路蜿蜒贯通全境,阳(泉)涉(县)铁路在悬钟村与邯(郸)长(治)铁路接轨。省级干线公路邯(郸)长(治)公路刘张公路和及其复线,并驾齐驱,从村境旁穿越而过。 全村有289口人。耕地19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为涉县“三珍”中的核桃、花椒盛产地。企业有制香厂等。 第一章 村情风貌 相传人类始祖女娲、伏羲为证婚将磨盘由磨盘山东西两山头滚下山,落地砸出了个坑。天长日久,积水成池。磨池村名,以此创立。 古村以池为中心而建,全部为土石结构。村背后依靠山名为磨盘山,山前一峰独秀,峰峦秀美,山峰座南面北,(如角度合适,可见山峰岩石,呈一老夫妇亲密相依之状),东、西各有一山梁呈护卫之状。名堂、案山俱全,格局自成传统风水佳形。村靠磨盘山,山有女娲岩、伏羲岩、龙凤洞 (窄仅容一身侧过)、老君洞、睡宫等自然遗存。村民们称此山梁为远古始祖女娲伏羲滚磨之地。两座山头中间原有一自然形成的水池(现已整修为石砌池,旧时村民生产生活以此池为源),水池下坡有两块自然山石重叠在一起,村民称为“磨合石”,相传此石为始祖定亲石磨的原型,日久风化已无梭角。民间有谚:磨合石、磨合石,啥事一摸都合适。也有说,“磨合”一词,就起源于磨池。 古磨池村现存土木结构古民居38处院落,是罕见的有保存完好的体现农耕文化遗产和古老太行山区民俗文化生态的村落,具完整性和典型性。 依托独特的古村风貌,近年来,先后有《八路军》《太行母亲》 《刘邓和他们的战友》等多家影视剧制作单位以古磨池村为外景地采景拍摄。为充分的发挥资源效益,磨池村积极主动与影视公司合作,采取股份制方式合作成立天成古磨池影视基地。2013年古磨池影视基地正式开始运营,曾投入260万进行古民居维修,水电路改造。央视老故事频道《图说中国》栏目中原制作中心落户在此,有线电视频道《环球旅游》训练基地,共青团中央中国儿童通讯社先后在此设立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中国易学研究会、涉县作家协会、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涉县摄影家协会均在此设立活动基地。先后引来影视剧组多部,村旅游业一度兴旺。目前磨池村村民部分以“农家乐”为生,有剧组时,以兼当群众演员获得报酬。村民在种地、农业采摘之余、积极参与影视拍摄、旅游工艺品制作、民俗表演,同时贩卖土特产等多途径收入来源 一、老母台。老母台为古村政治、文化活动中心。现有观音庙、放生池、古槐树、磨合石等,其以观音庙为主建筑。观音庙又名老母庙。始建年代不详。解放初,庙内塑像被毁,直到1995年,由广大信众集资重塑观音菩萨等塑像,立于殿中,使观音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景象。 庙坐西南朝东北,占地近100平方米,布局为独间造像。门前有十槐一株,围约逾尺,高数十米。庙右有圆池一座,以石砌成,水清见底,可观鱼戏石间。 正殿为观音殿,单檐硬山顶,前檐插廊。木雕风格独特,艺术精巧,正殿画面勾线流丽,色彩古朴典雅,两廊壁画保存完整。庙前广 场为古磨池文化活动中心,除祭祀、还愿等活动之外,村民凡有喜事,也多聚会于此,观戏放歌。 二、马王庙。 马王爷即马神,一般俗称马王爷,全名叫“水草马明王”。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民间关于马王爷传说很多而传说中的马王有“妻财禄之祝,百叩百应”。民间求男生男求女生女,买卖一本万利,读书金榜名,“感显应难、永受祭章”,故而立庙供奉。磨池村马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重修石碑记载在清代道光十六年间重修。当时庙产占地约半亩许。其建筑有主殿三间,有神像五座,分别是龙王、禹王、马王、牛王、水草大王。大殿出厦有黑牛、黄牛分列左右。大殿前有棚,与殿平行,飞檐微翘,若燕振翅。院子一边有两棵大树,挺拔繁茂,浓荫遮日。另一边有廓房三间,其为看庙人居住和仓库、厨房。当时马王庙香火很旺,庙会时,整个汤王交山民会聚集与此,盛况空前。惜文革被破坏,现已成为菜园子。昔日繁华,仅可从石碑寻觅了。 三、磨合石。从外进入古磨池大门,老母台有一处两块巨大的石头紧紧合在一起的景观,当地人们叫它“磨合石”。这两块石头呈上下重叠,大小重量不差多少,上圆下方。虽然因年久日晒风化斑驳,但依旧能看出远途奔波碰撞的痕迹。自古以来,村民们自觉在此设案供奉,认为这就是始祖磨合成婚的证物。据当地老人讲末婚的男女只要手拉手经过这里,并凝神许一个愿望,磨磨这两块石头,那么将来俩人一定会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其它无论家事、商事,一磨必合。 也有说,中国词语“磨合”一词就出于这里。民间有说法:“磨合石,磨合石,啥事一摸都合适”。 四、磨池。女娲伏羲证婚的磨盘,落地时因力量过大,砸下的地方就形成一个天然的坑,日积月累,雨水,泉水聚集,成为一座天然水池,现在磨池村名就来源于这处村上的磨池。 五、龙凤洞。相传女娲伏羲因烟凝、磨合而定婚,回家的路上出现一个天然山洞,洞极狭窄,仅可容一身通过,洞高一米半左右,宽40公分许,长约10米。女娲伏羲一心一意,方得穿洞而过。女娲返观此洞,由象悟理,由此确立一夫一妻,一心一意的夫妻相处之道。民间有诗: 烟交磨合订婚姻, 一洞仅许一身通。 碰壁只因心旁骛, 东龙西凤演人伦。 六、睡宫。位于磨盘山东沟之半山腰上,也称天下第一洞房。神洞鬼斧神工,洞深10余米,宽4米左右。洞内可容人自由腾挪。洞内左右各有一小洞,可容身储物。据说其中一个小洞,可以穿越到另外一个出口。相传此洞为女娲伏羲成婚后的寝宫(百姓俗称睡宫),是繁衍人类的摇篮。 “洞房”一词,大概就源于此。入了“洞房”,才算成为事实上的夫妻。 七、双槐守村。一过进磨池村的石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有成人腰粗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根深干壮,威风八面。树高约数十米, 生机勃勃,有如守村大将,伴随护佑着一辈又一辈村民,成为磨池村民的不懈奋斗,争取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和守护神。 八、女娲岩、伏羲岩。磨盘山上,龙凤洞左右,各有一石岩,人称女娲岩,伏羲岩。 九、磨盘山西边,有一天然石洞,洞口挂在半山崖上,洞口很小,胆大人须攀爬才能入内。洞能可容人弈棋扶琴,有石台阶天然成型。传说是太上老君悟道修行的地方。传言此洞曾发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之文字,惜无实证。 第二章 优美传说 1、磨合成婚 在磨池老村的老母台对面,有一处两块巨石相重叠在一起的奇观。本地人称“磨合石”,说起这两块石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话说远古洪荒时期,天崩地裂,洪水滔天。人类遭遇了大灭绝。女娲兄妹二人因被雷神藏到葫芦里,幸运逃生。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葫芦飘落到涉县磨盘山前。 一天晚上,兄妹二人在石崖外休息。突然,从东南方向飘来一朵白云。白云越来越近,兄妹俩渐渐地看清了随风飘过来的是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仙人。惊恐间,只听来者说:“我乃太上老君,现因天灾致人类灭绝,世无主宰。有形世间,必负阴抱阳而存在。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繁衍人类,需你俩阴阳相配,只有你俩成婚,才能繁衍人类,让子孙传遍世界,主宰世上万物。” 兄妹一听,心里感觉不对 劲,女娲便回应老君说:“兄妹成婚古未传,老君做事欠周全!” 老君说:“天地之大万物繁,阴阳相配是自然。而今世间仅你俩,传承人类美名传” 女娲随口争辩道:“兄妹同胞生,成亲理不通,规矩岂能破,后世落骂名”。 老君道:“规矩理应守,变通也当然;两害取其轻,无后最违天。” 哥哥想了又想,觉得老君说的话有道理,只是作为兄长,难以找到合适的话对女娲说。只好盯着女娲,不知女娲意下如何, 女娲听完老君的话,一时无言以对,陷入思索之中,难以决断。 老君说“如今天下,只留下你们兄妹二人,如固守己见,人类就会灭绝,于己无利,于世无益。我看你们还是听从天意安排吧。”女娲想了又想,也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她说:“我们做事必须合天道,顺地理。只要上合天意,下顺地理,我们也只能顺从。怎样才能证明是天地之意呢,女娲想了想说:“天如果能使我和哥哥点燃的烟合在一起,我们就听从天意,成婚生子。”老君点点头道:“此法甚好。现就依你言,你们分别找山头点火吧。”于是,伏羲上了东山顶,女娲上了西山顶,各自捡了一堆山柴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在磨盘山上方互相缠绕,直冲云霄。女娲十分惊异,心有所悟。该轮到下顺地理了。怎么才能证明顺地理呢,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让石磨自动滚下山去。“磨合人合,磨散人散。两扇磨若合在一起则地意同意我们成婚生子繁衍人类;若磨合不在一起,也只好听天由命。”女娲暗想。两扇磨相距那么远, 滚下去各自要经很多的沟坎,如无神助,怎能合 在一处,顺从天意地理,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天一早,兄妹分别从山顶的伏羲岩、女娲岩,来到了磨盘山。兄妹俩分别站在东西两个山头上。山顶早有准备好的石磨。老君立在半空,眼见兄妹到齐,高声喊道:“放。”兄妹一齐放手,两扇磨从两个山头分别滚下。两扇磨盘轰隆隆往山下奔去。路上撞碎挡路的山石,跳过崖壁的沟壑,一溜烟尘呼啸飞奔。说也奇怪,两扇磨忽而靠近,忽而远离,在两座山坡各自向下滚。滚着滚着越来越相靠近,几乎同时滚到两山中间,同时砸在沟底,“啪”的一声,撞出一圈子火星,齐整整对合在一起。因为下落的能量太大,落地处砸成个深坑后反弹起来,并稳稳当当合着落在坑的下边,紧紧地合在一起了。磨盘砸下的地方就形成一个天然的坑,日积月累,雨水,泉水聚集,成为一座天然水池,现在磨池村名就来源于此。 兄妹成婚,女娲兄妹都感到很难为情。牵手的时候,哥哥从灶底抓了把灰涂在脸上,掩饰自已喜悦又尴尬的表情,女娲便从山里边随手找了个叶子大一点的草叶树枝结成扇状遮掩住羞红的面庞。这是新娘执扇遮面的由来。后来,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而今蒙头红已经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可以说,现在流行的红盖头,是女娲最先使用的。所以世间最早的蒙头红出自涉县的磨池村。 后人诗赞:巨石重叠非偶因, 神女造化定前情。 福禄寿喜千般愿, 好事总靠磨合成。 2、睡宫送子 在中皇山女娲宫的后山东沟半山崖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相传这是女娲伏羲成婚初夜的睡宫。那里非常隐避,外人很少知道。 在磨池村流传着睡宫求子的习俗。睡宫平时不开门,更不准男人入内。过去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男女很小就成婚,因结婚年龄偏小不懂性事,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的民风制约,年轻夫妇婚后不知同床,又无法通过别的途径进行引导或暗示,三年不怀孩子的善男信女,婆婆就要领上媳妇来看睡宫求子。睡宫里有炕,挂着罗帷香帐。掀开帐子就可以看到女娲伏羲祼体相拥而睡的泥塑,二人裸体,头枕红枕,身上红被半掩半露。身边就有九个送子神神,这种神神皆是裸体男像,约三尺高。性器粗大。到了睡宫里,只准看,不准说话。脚步要轻。青年女子看后都会含羞低首,自然会想到,神仙都这样做了何况人呢。求子者就去送子神的小鸡鸡上抠一点黄土偷偷咽到肚去,也有在睡台上抠一小块儿黄土的,据说吃下黄土的女人就会怀孕。这种直观的性启蒙教育,再加上强烈的心理感应,一般女人回家后不久就会怀孕。 这种说法,其一源于女娲氏黄土捏人;其二,吃下神灵的生殖器,大概就是借神灵之种的意思了。 民间有诗为证: 日精月华聚一宫, 洞透天机第一灵。 阴阳互根生万物, 龙男凤女自此生。 3、活寨拒敌 传说远古公工与祝融相战,兵居磨盘山侧峰。公工水淹山脉,守在山峰上祝融的兵士看见随着水涨,山峰也不断抬升。水涨一尺,山长一尺。磨盘山成为阻挡水兵前进的铜墙铁壁。使整个汤王交沟,免受兵灾之苦。 也有另一版本,说汉刘秀被王莽追赶,躲上了磨盘山,早已是人困马乏,无力拒敌。王莽率军追到,眼看见刘秀兵将就在山巅,但苦于山峰如斧削过一般,易守难攻。王莽只好命令放箭,试图将刘秀兵将射死在山顶。但无论士兵如何用力拉弓射箭,箭就是射不上山顶去。箭射得高,山峰也升得高,山峰犹如有活着一般,随箭浮沉。刘秀将士见状,喜不自禁,在山顶谈笑放歌。王莽军进不能进,攻不能胜。只得灰溜溜退兵了。 4、神草避瘟 传说水灾退后,女娲伏羲受天命成婚生子,繁衍人类。很快,整个汤王交沟便人烟兴旺,一派繁盛景象。然而没多久,一场瘟疫漫延开来,汤王交临清漳河沿岸,大批飞禽走兽得病死亡。如不能有效控制,瘟疫传染到人,小孩子因免疫力差,夭折的儿童也会一天天增加。女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找到太上老君,请教治病良方。老君思忖良久,说:“我有丹药可用,然而还没有炼成,你可耐心等七七四十九天。到时取丹药自可救命。”然而眼看瘟疫就要到磨盘山一带,哪有时间等待。女娲看老君不断地捻须思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她知道老君的胡须得天地造化,自有神奇功用。于是,悄悄走到老君身边,伸手揪下几根白须。老君急忙来夺,女娲立即躲闪,一失手,胡须随风飘落。一下子落在磨盘山与河沟相接处的石缝里。有人说看见这些胡须落地生根,长成一丛茂密的绿草。说也奇怪,自此,整个磨池村,无论外面有什么瘟疫和传染病,都不会传到磨池村。有一年外村传鸡子,大量家禽死亡,而磨池村却没死一只鸡。老人说这是因为在磨盘山的石缝里,有几株避瘟草。就是这些避瘟草,保障了村民和磨池村邻近各种生命的安全。 第三章 家居文化 (一)、住宅 旧志载:“山不产木,屋材难得,虽富家无华构。”居四合院或串堂院,楼高院深,门楼挑檐顶,即为上等富户。穷家多为石或土坯筑墙的小平房,更有打土窑”穴土而居”的穷者。建国初期,盖房时兴以石为基、以砖镶门窗的平房或瓦房,院落多为四合院,主房5间,两侧陪房各3间称”五裹三”。以一户一院为多。 1、房基选择 旧时,请风水先生”相宅”俗称”瞧庄”,确定方位、座向及院型。讲究前面开阔朝阳,背后有靠;左右有倚。一般占”生气、延年、天乙”字;厨房居主房左侧,大门在下房左侧(大门外为右),厕所居“五鬼处”。四合院下房两耳房不得高于主屋,否则为“压主”。主房。下房包两耳房,若四座房均一头对一面参错而盖转圈宅,谓之“鬼推磨”,与住户不利。间数要单不要双,以三、五常 见,有“四六不作主”之说,忌簸箕状“三条脚”院,认为不拢钱财。大门有河谷或道路相冲,不吉,以石刻“泰山石敢当”为破。 2、逢雨院内“出水”必须为“过门水”,即从大门处流走,故水道多留于“过道”下。大门正中冲主房设内照壁(俗称影壁),大门正对高山或前有河岸设外照壁,使之挡风聚脉,庭院含蓄。 3、动土 即破土动工,也请”风水先生“择日期,称“黄道吉日”。若在“太岁头上动土”要选择“偷修日”,即太岁休息日。动土前,在基地上立石,贴红纸,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烧香、磕头、上供后即可动工。扎墙基,要插红旗,四角压红布以驱邪。房屋后墙忌留窗户,否则,有漏气之说,现为增加采光面积,多破此俗。左右陪房门相照,忌对门相错(咬ya门),认为多生口舌是非,与家不利。 4、上梁 择黄道吉日下雨最吉,有俗“掏钱难买雨浇梁”。忌“末道日”,常见主梁中系红绸布条或红绳,贴红纸上写“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黄道吉日上梁大吉”等。墙根放馒头,意“发家”。梁起,燃香,放鞭炮。并忌女人在场,认不吉,现此俗已消。 5、瓦房履顶 瓦摆直线,层层相压,行数要单不要双。富户客厅、明楼上等房为“五脊六兽”(六兽为六人龙吻),有“钩檐”“滴水”“猫头”“筒瓦”等。忌兽嘴对邻居,因“吃”而与之不利。若对上,则用砂锅扣锅以破。 (二)、家具 旧时,富家屋内迎门摆八仙桌,桌后有地条几,上置一对大插瓶, 桌两侧摆栲栳圈或太师椅。房一侧放大衣柜、衣箱(俗称“板笼”)等,漆紫黑色,做工考究;一侧为暖阁置炕,炕上有炕条几。穷家家具陈设极简,有粗糙桌凳、木椅,无油漆可涂。建国初期,多数人家仍沿习传统家具,每有结婚,必予添置。后又出现了适用斗桌、二斗桌,以箱子和箱架取代了笨重的板笼,以轻便椅子取代了太师、栲栳圈椅。随物质生活提高,家具也随时代不断变化。 第四章 生活习俗 1、饮食器具, 磨池村民历史上都用舂米方式加工米面,后来普遍用石碾、石磨。做饭烧柴使用风箱,锅盖用木头或高粱杆做成,筷子、筚子也多为高粱杆而成。有铁勺、铜勺、柳木勺、木水桶;柳条编笊篱和木碗、瓷碗、砂壶、茶壶、陶盆、瓷盆及制作菜条的戗子、擦子、刀、案板等。 主食 旧时白面极少,“糠菜半年粮”,以小米、玉米、杂粮和糠面为主要食材。小米做成捞饭、焖饭,以熬南瓜、豆角或干萝卜条等(熟上油)为菜,浇在米上,称“南瓜捞饭或菜捞饭”。小米南瓜或小米白菜一起焖,称为南瓜稠饭或菜稠饭。以小米熬为稀粥,再下入杂面条(以玉米面、杂豆面、白面混合)熟点油称一锅饭。再一常见主食是抿节,以杂豆面、玉米面和少许白面和团,沸水煮胡萝卜条、干扁豆角丝等菜,以打满小孔的铁皮加框为床,用手将面团自小孔抿入锅内沸水熟煮,熟油加葱、香菜”调花”注入锅内即成。除以上中 午主食外,早晚饭以糠为主。糠炒面,以软柿子拌谷糠捏为块,晒干,软柿子拌谷糠捏为块,晒干,敷土炕下通火炕熟,碾碎箩筛为面而成,置于缸内几十年不变质,以汤或水拌食。糠窝头多以糠面、玉米面沸水和团,捏为圆片于稀饭中煮熟而食,也有蒸食。食时窝头上有的摊上软柿子以爽口,有“软柿抹窝,顶个火锅”之称。因糠面太多,不好捏,只好抟球状蒸食,俗称”糠圪瘩”。糠,水开将糠面倒入,文火至稠,筷子插数孔排气,加盖焖熟,搅匀后食。1955年后,随着红薯栽种和产量增加,吃糠程度略降,曾一时以红薯为主食,常见碗里大块是红薯,小块是胡萝卜。 3、菜肴 旧时,粮不多,而菜也不丰。除夏、秋南瓜、豆角、萝卜、土豆外,冬春最常吃的是豆叶”沤缸菜”(也有以杨树叶、杨桃叶沤菜)。民国22年(1933年)《县志采访稿》记其制法:“于白露节豆叶略黄采之,采得后,锅煮熟,惟勿太软,再行淘净。用制浆水之法,滚锅水,另器,将米面粉和凉水调匀,入锅再滚之,移别器俟冷,菜叶盛缸内,以浆淹之,待数日可得食”。夏秋有鲜菜,也无分别炒食之习,烹调简单,多系大锅混合熬菜,或米面混于菜中”一锅煮”。对饭菜多不计较好差,只在乎饥饱。常年不见肉,鸡蛋用来换盐。山药(即土豆)、红萝卜、白萝卜、南瓜、豆角为传统常见菜,鲜吃有余,多以条或丝晒干储存,以备来年春季或欠收季节而食。遇灾年粮菜无收,则以树叶、野菜充饥。 4、服装。清末民国初,男夏穿对门上衣,冬穿大襟右衽棉袄(或棉长袍),有的在长袍外束白布条于腰间(俗称“紧腰”),有上年纪 的人还穿”大叉裤”(无裤腰,只有分开的两条裤腿)。女常年穿大襟右衽衫,下均为大裆宽腰裤,冬系绑腿(中老年妇女全年皆系)。民国10年(1921年)以后,男青年改穿对门中式便衣。时衣服手工自做,布料为土布(即家织棉布),颜色自染或让染坊染,男以蓝黑常见,女有红、绿和菜青色,男女很少有人穿内衣内裤、衬衣、衬裤。 5、鞋帽。鞋袜 旧时,男穿直底、不分左右、鞋底系碎布抿成被子,3至5层相叠,麻绳密纳而成,厚约一厘米,结实耐磨(俗称千层底),适于山区穿行。靯子不分左右,两脚可以互穿,靯顶呈尖口状鞋,女因裹脚呈三角形,俗称“尖足鞋”。青年女子于鞋帮上绣一朵小花称”绣花鞋”。后来随妇女放足,均穿尖口鞋。50年代初,男穿双脸鞋(即在鞋脸上两鞋帮突起缝合),亦称”二道眉”。50年代后,始有拐底方口鞋和松紧口鞋,俗称拐底鞋,双脚不能互穿,此两种布鞋在民间一直沿习至今。 帽子。旧时,男戴无沿圆帽(俗称”瓢帽”),以黑布缝制,女顶方布巾。抗日战争时期,始有便帽,多为八角形,时称”八路军”帽。农民多头箍羊肚手巾(即毛巾),男系结于脑后,女系结于下巴骨。建国初期,除部分老年人仍箍羊肚手巾外,中年妇女多头顶蓝或灰色方巾;农民上地多戴草帽遮阳或避雨。旧时,除小脚女人四季穿袜外,其余只在冬季才穿,用土白布缝制,袜底以线密纳,称”硬底直筒袜”。后随机制棉袜和尼绒袜增多被淘汰。 6、四、首饰。清代,男女蓄发均编一长辫,多垂于背后。女手腕、耳垂、手指饰手镯、耳坠、戒指;成婚后解辫,于脑后挽髻,用 头网笼住,戴头箍,上插银质如意钩、横簪、剑骨朵等。辛亥革命后男剪辫留平头。抗日战争时,妇女改盘头为剪发头,为方便生产劳动,多不戴首饰。 第五章 节日习俗 1、春节 俗称:“过年儿”、“过大年儿”。旧时初一起五更,穿新衣,挂灯笼,给家中所供“天地”、“三代”烧香点蜡(俗称“布灯”)叩头,放鞭炮,随之到村中所有庙内分别上供、烧香、叩头。到的越早越好,俗称“抢头香”。早饭,多吃面条,也有吃饺子,其中有一两个包铜钱(现为铅质币),吃到者视为“有福气”。开锅盛饭,首先以少许分别敬神位和“三代”。饭前要给长辈磕头,饭后,先到本家族长辈处拜年,随后本家人结伙挨门串户给左邻右舍拜年。此日忌打碎盆、碗、盘等东西,忌训斥子女,忌争吵,忌动针线、说不吉利话,未出嫁女子忌拜年,初二外甥到舅舅家;初三闺女携婿回娘家(偏城、偏店一带女婿拜年,闺女忌拜年);初四侄儿去姑姑家,初五(俗称破五),迷信认为,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故初五多不走亲串友拜年(有的地方不忌讳,并认为破五后磕头为晚,有不敬之意)。上年丧亡父母者(俗称服孝)初一到初五不拜年,初六才到亲戚家拜年。正月里在锅里常放馒头等食物,以示“不放空锅,常年足食”。 2、元宵节 俗称“正月十五”。除不拜年外,程序同过年无大异。而十五前 后嘻笑娱乐之盛,为过年不具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新春城市放焰火,树木系绳为九曲门(相传为古代黄河九曲阵法演变而来)。妇女有秋千之戏。元霄后一日,男女游”。民间家家门庭院落皆挂各式灯笼。有的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耍拳术、吹奏,晚上游街串巷亮花灯,放烟花,不分昼夜,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正月十六日晚,家家门口点火全家老少围着烤,名曰”烤杂病”或曰”烤风道”。 3、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龙要出水升空,天将响雷下雨,此日早晨忌动刀动水,怕惊动龙抬头(现此忌已消)。早饭为炒玉米面糊糊(称“喝茶”),有“二月二,喝碗茶,银子钱,往家爬”之俗语,并在糊糊中,煮饺子称“龙蛋”。也有“二月二,吃龙蛋,引得钱,往家串”。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忤逆媳妇发了愁”之传说。认为二月二后,天要打雷,不孝顺的媳妇天地不容,要遭雷击报应。 4、清明节 为传统祭祖日,午饭后(有个别地方为上午)至坟上,将所带的少许面条及汤称“供食”倒坟头前,上香,燃“纸钱”(纸作串钱状)、“银元票”(木刻板自印纸钱俗称鬼票)、“纸锞”、“书纸”(将死者姓写上,下写子孙名)、“联京纸”(旧时有做成纸衣纸裤,今多用色纸24开三折呈长方状)表示为已故亲人送钱换衣。燃毕,磕头。女席地而坐痛哭,男向坟堆添新土,示意修房。最后,于坟堆上压约4寸见方各色”烧纸”,以让人知家有孝子,不然坟不见新土,无烧纸状, 则咒之为无后。是日,媳妇多回娘家祭祖上坟,有媳妇不上婆家坟之忌。 5、端午节 即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单五”,一说此日起进入炎夏,疾病流行,早起门上插艾,身上配香荷包,脚脖子、手碗上带五彩线(俗称花花线),意为消灾避邪。并在前一两天,女婿给丈母家,媳妇给公婆家送油糕(即油炸糖糕)以示老人节日安好,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现多以吃油糕为主,也有部分人家食粽子。 6、七月七 即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大人常指牛郎、织女星为孩子讲故事。旧时,有的未婚女子常于当日晚烧香祈祷,求织女赐一手好针线营生,称“七月七乞巧”。 7、立秋 七月十五日立秋前后,有”抡火炭”的传统习俗,多为年青小伙用绳系铁网篓或铁盆内装干柴点燃,奋力抡大火苗,边抡边爬上山头,满山头火球蔚为壮观,以此预祝秋季丰收。此日农家多吃好饭,谓之”添秋膘”。 8、八月十五 即中秋节。节前亲戚朋友互送月饼,一至三斤不等。节日,尝新谷,上坟祭祖。入夜,在院内将苹果、葡萄、石榴等瓜果和月饼摆在供桌上,待“月上”即对月烧香磕头,然后全家围坐,品尝月饼、瓜果,以求团圆和吉祥。 9、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为民间祭祖日,其习俗跟清明节无异,此为亡灵“送寒衣”。 10、冬至 民间于这天给牲口过生日,草料皆优,并在吃面条时,给牲口一碗吃。“打一千,骂一万,冬至喂驴一碗面”的说法。认为牲口整忙一年也应犒劳。此日,忌打骂牲口。 11、腊八 即腊月初八,早起喝”腊八粥”(即小米汤煮花生、红枣、杂豆等)。喝粥前,将少许置院内石上,让麻雀吃,意在用米汤糊住麻雀嘴,来年别糟蹋庄稼。 12、腊月二十一 为民间“谢土”日,迷信认为土地由土地爷掌管,修房盖屋要动土,种庄稼要动土,为“答谢”土地爷免灾之恩,此日晚在院内设案点红蜡、摆供品、上香、点纸、磕三个头,香燃毕即撤供品。 13、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神上天”俗传甚久。此日,在外人口都尽可能赶回家,灶王爷上天,临行前“数人口”,便回天宫向玉帝汇报,来年据人口给粮,好年辰多打粮食,即所谓“上天言好事”。晚饭忌有剩余,好让灶王爷说此家节俭,无余粮。饭后,烧香上供,送灶爷登程。 一过二十三,“年味儿”愈浓,人们忙忙碌碌有谣:“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捏圪瘩(即饺子,有称扁食)”。 14、除夕 上午贴对联,俗称“对子”。有“穷横联,富对子”之说,即横联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后兴贴双对,即门框门垛上均贴。除当年有丧葬之家贴绿纸外,均贴朱红对联。尽管家再穷也要贴,即使柴门小户也很讲究字句、书法,多求人撰写,内容不外乎向往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之类。此外,在树上贴“树大根深”;院里贴“满院春光”;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牲口糟上贴“六畜兴旺”;鸡圈上贴“鸡肥蛋大”;粮囤上贴“米麦满仓”;衣柜上贴“衣服满箱”;风箱上贴“手动风来”;梯子上贴“上下平安”;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并家中所供俸一切神位,均重新书写和张贴对联。除一般农家外,戏台、庙宇、商号等均各据所用及实业向往张贴行业对联。 下午,先打扫街道院落,而后,男人则到自家坟前烧香磕头,请祖先(称“三代”)回家过年,归途忌在半路上停下办他事,以免祖先走失。回家后烧香立“三代”牌位;女则备晚饭(多为饺子)。 15、晚上“守岁”。晚辈携烟酒到长辈处(无长辈,弟到兄家里)相聚,喝辞岁酒,叙叙家常,平时有不周到处以求相互谅解。有纠缠分歧之事,通过长辈沟通解决,以防事僵。妇女多在家包好明早起五更的饺子,为儿女拿出新衣,欢欢乐乐也忙忙碌碌。不少青少年盼过年,进腊月就开始数手指头排日子,有的整夜不睡,一两点就燃鞭放炮,直到天亮,辞旧迎新。 第六章 婚嫁礼仪 1、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子大了(旧时不到成年),父母即张罗为其说媳妇。男女双方选择亲事多以门当户对、勤劳俭朴、人品正派之家为标准。选定某女后,即托能在女家说上话的人为媒提亲,女家多以“等回话”为由,在背地里观察和多方打听,视人品行、相貌、家庭状况而定。如双方有意,请“先生”据生辰八字以“合婚”,看属相是否合,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犯人犬,羊虎不到头,狗猴婚断头,虎蛇如仇割,龙兔泪交流”和“蛇盘兔”、“猴骑羊”、“虎犬金”之说。 2、谢亲 即为定亲。双方合意,择双日举谢亲礼。是日,女方亲戚朋友集中到女家。媒人领男方及随人若干,携订亲衣服、钱及红头绳若干至女家。因此,谢亲又称“接红头绳”。而后由女方长辈相陪入席,同时,女方煮面条,以碗盛各送左邻右舍,晓于女儿订亲。县境有地方称“谢亲”为“结事”,程序颇简,男方媒人相伴送订亲衣及钱至女方,表示把事已定。 3、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杂色(即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现多不要)等。50年代,结婚多不要彩礼,两套衣服、一个头巾、两双袜子即成。70年代,增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增彩色电视机、录音机。90年代条件好的又增电冰箱等,礼单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并商定,按物折款给女方。有的“大包干”,按礼单折款,付女方自购。旧时彩礼备齐,男方择日抬“食摞” (一种类似圆笼样的木头盛器)送至女方。今为直接交于女家。此外,逢年节,当地庙会和春秋换衣季节,男方都要给钱,让女方买衣服,不论时间长短至娶为止,所给数量随当地“大流”。 4、择日子 即决定娶亲日,多请算命者据生辰择“利月”、“吉日”。凡腊月任一天均为吉日,名曰“闯乱岁”。旧有“黑年”(即一年两头不见春)不娶亲之避,还有“正月不提亲”之说。此外,缝衣、缝被男女双方均造择吉日请四位异姓妇女帮忙,忌寡妇、孕妇。男家要于被角包红花,取“荣花富贵”之意。女方除缝赔送衣被外,还要给夫家人各做鞋一双。男方在娶前的十余天,将所炸“干麻糖”俗称“散的”“果子”送至女方,女方分别送给亲戚朋友通知娶嫁日子,表示邀请,俗称“花消”。“花消”此举,男方也同时进行。类似同学、同事等只互传,到时以被面、脸盆等物或钱相赠作贺礼。 5、请亲家 迎亲前一天,男方要请女方爷爷、父亲或叔伯等若干人到自家,设宴款待。是日,男方还要派人挑箩筐送各种面食、肉菜给女家,以备次日食用。 6、娶亲 当日,双方均在大门上檐挂红布,男方大门屋门均贴对联,院内“迎壁”贴大双“喜”字,树上缠红纸条,有的地方将房上水口、下水道皆用红纸掩盖以避不吉。洞房门两侧各放红纸条束麦秆、系黑炭棒两把儿,以防邪气入门。上午,女方家族亲戚十数人往男家“送嫁妆”。人手不得有空,将所带物品置箱柜内落锁,宴请而别。男方即起程迎亲。旧时,祖上有做官者,打“执事”列鸣锣开道,龙凤大方桌各两面,“回避”、“肃静”方牌两面,无做官者也可借用。 继有吹奏班子,后有八抬大轿两顶,男左肩披红,帽上插花,有“娶媳妇小登科”的比喻。迎亲中兄弟夹红包袱,内包女子披红、蒙头红、头饰等,鞭炮齐鸣,浩浩荡荡至女方家,女方长辈揖礼相迎,宴请。嫁女戴红花、穿红衣,踏“上轿鞋”(此鞋在进洞房之前忌着地,日后只准在男家穿,忌穿回娘家),妆毕,吃“离家饭”。宴请迎娶者结束时,要有意让男方弟弟等偷酒壶、一团棉花、一双筷子(取夫妇长久开花结果快生子)。新郎至院由女方在右肩披红,曰“十字披红”、新娘头蒙红布盖面,由舅或叔从炕上抱至轿内,现已无此举。亲戚与家叔、婶、姨、舅、兄、姐、弟、妹等随后,称避免冲掉喜气。过十字路或桥时,要燃挂鞭,以驱散邪气。若另有娶亲新人相遇,亲娘则互换礼物(如毛巾、手绢等),村中有友好者,当道在椅子上放酒杯称“搭酒台”,新郎作揖为谢,赏钱少许。轿一路不落地,至家门落轿,男方婶或嫂用红纸包钱予新娘,俗称“下轿钱”,钱少则掷地,再加,直到满意方下轿,鼓乐停。与新娘属相妨克者远避。新娘怀抱铜镜、织布机梭再由舅或叔从轿内抱出进门,跨马鞍,过犁铧,往新娘身上洒“五谷”(五种粮食),新娘至洞房炕上,面对事先放好的“喜神”桌(以卜算当日喜神所在方向放桌),新郎婶、嫂入,关门揭蒙头红,给新娘梳头,将发辫挽髻,新郎端“喜汤”让新娘喝(有的地方无此俗)。事毕送客者入屋,查看新房布置,不合意处,即向媒人提出,男方及时纠正或给钱,否则不入席。酒席毕,男主出钱将箱柜钥匙从送客者手中索回,俗称要“开箱钱”。与新娘告别,即返。是日晚,男家宴请送礼者。请毕,不分长幼男女,聚入新房戏闹,俗称 “耍媳妇”、“闹洞房”,有“三天无大小”之说,时新娘不能恼怒,认为“越闹越喜”,无人闹则有威信低落的意味。闹毕人散。婆婆给媳妇端“夜汤”,婶、嫂等给新人铺炕、装枕头,除装麦秸外,还装筷子、红枣、核桃若干,有“早生贵子”之意。花烛夜多有人“听房”,若无人听,婆婆则放一扫帚于洞房窗户外充当听房人,以为吉利。 7、送闺女 次日早,婶或嫂为新娘“上脸”,即以红线两条将其脸上汗毛拔尽,意为已不是黄毛丫头。饭毕,新娘拜天地,拜公婆,拜认亲戚本家长辈。凡受拜者均给磕头钱,有“不磕空头”之说。拜毕,由新郎相陪,回娘家。女婿拜见岳父母,拜认女家长辈与亲戚。婶、嫂、姐、妹们与新郎推拉戏闹,往脸上抹锅灰,要买喜糖钱,俗称“耍女婿”。下午,女家奶奶、母亲等送闺女直至男家,宴请即返。次日送闺女回娘家为县城一带风情,别处则无。 8、叫三日 闺女嫁出第三日一早,新娘哥哥(有地方为伯或叔)至男家,好饭招待后,叫闺女回娘家,俗称“叫三日”,女忌将出嫁时所穿衣物带回娘家。当日,叫者再送回婆家。第九日,另人再叫,住八日再返,俗称“叫九日”,有“住九还八,两家齐发”之说。 第七章、丧葬礼仪 葬埋父母,俗称“打发老人”。儿女多在其生前做好棺材,俗称打“喜材”,做好寿衣,俗称“送老衣”。棺材以柏木、楸木为上等。木匠将“喜材”打成,最后要“翻棺”,时要扯二尺红布、蒸一桌供(即馒头)于棺前烧香磕头,然后送给木匠当谢礼,合成后棺材进家 门时,要朝棺头摔碗或盆,意破不吉。此外,有的还请风水先生选茔地,将墓用石或砖甃好。 1、送终 临终前,要将寿衣穿好。旧时富人除衬衣、夹衣、棉衣外,男穿袍子、登黑帮白底靴,戴红缨帽;女上穿氅、下系裙、头戴黑“包头”或“凤凰冠”,脚登石青缎蛇盘兔绣鞋,穷人多穿不起氅但必须系裙,俗语“娘们儿没裙,打不起旋风”。现此俗仍存。 2、上路。临终,家里人要为其焚纸钱,称“上路钱”,烙类似铜圆的小饼放袖内,称“打狗饼”,意在去阎王殿的路上有拦即予钱买通,遇狗咬即给小饼以避。最后放一枚铜钱于口中,俗称“噙口钱”。此时,儿女子孙尽可能在身边,不在者为终身遗憾,谓“没得上祭”。 3、停放。以白布盖脸,抬门板上,头按男左女右于迎门处停尸,双手交叉胸前以绳扎,麻丝缠脚,头枕鸡鸣元宝枕,身盖绸缎被。前面放供桌点灯,烧香、供面条、馒头等食物,地下铺谷草,供孝子跪卧。有衣、被过多,棺材难盛,于坟前烧掉之劣习。 告丧。家有人去世,即日起称“丧家”,白方纸贴于门扇中间,大门上挂纸幡(俗称纸骨朵)以告丧事。女儿一路哭回婆家,向家长辈磕头,相告而返。左邻右舍纷至吊丧帮忙。并让人报丧娘舅家(俗称后亲)。孝子磕头请村中或同族中有管理丧事经验的人为主丧,料理整个丧事。 5、压纸。是日晚,由一长辈引路,长子端木制方盘(俗称条盘),上放黄表(黄纸)、香等,孝子们随从一路痛哭,至土地庙内压纸。还要用手摸庙柱,以防死者鬼魂被绑在柱上。现多改在十字路口。返 家时不再哭。深夜入静时,孝子们要手托纸糊轿子到十字路口烧掉,俗称“烧见阎王纸”,让死者坐轿去见阎王。 6、设灵堂。次日,据主丧安排,设总务、礼房、库房、采购、厨师、木工、礼厢等人,除主动来帮忙外,多由孝子登门磕头请到,负责财物收支、炊事、打墓、请吹奏班、通知亲友、礼仪等事,俗有“孝帽子压死人”、“孝帽压头,低人三分”之说。旧时,富家此日还要“点祖楼(以面做成楼阁状,大小约一米见方,各部均用油炸)”,设灵堂,现此俗已消。 7、斩阳。是日晚,请阴阳先生一手握刀,一手抓鸡,于死者身旁,用刀拍鸡大叫,众人回避,俗称“斩阳”。入殓时,于棺底铺谷草,撒灰放七块白纸,上各压硬币一枚,铺三尺白布,称“等身布”。尸体入棺后,将死者生前所喜之物放在两旁,但忌皮毛类物入棺。自死者口中取出口噙钱,放棺内。解开手脚扎绳,棉花醮酒给死者净面,后亲验过,上盖钉棺,时儿女立两旁,喊:“爹(娘)躲棺钉”。棺停放于屋内,男头朝左,女头向右。 8、封丧。第三日为封丧日,门前撤纸骨朵,按关系远近发给孝子们孝帽、孝带、孝衣,从是日起至开丧不再哭。阴阳先生选定埋葬时间,一般为第五、七或九日,谓排五、排七、排九。也有“择日”而葬,封丧时长逾月。孝子们各回其家,儿子、闺女、孙女、侄女要在其间蒸大花镘头(似脸盆大小的馍馍),至开丧供祀。封丧时间根据死者年龄,少则三日,多则五日,若人多族旺,即按排七埋葬。 9、开丧。出殡前一天为开丧日。是日,门前挂“引灵幡”。孝子 披麻戴孝守灵。有亲朋好友送钱奉礼,多送帐子(布料),近年有送花圈者。丧家有专人接受,孝子一一磕头回礼,女儿、侄女婆家人馒头供于灵前。在大门外,为吹歌搭乐棚等,下午,始动鼓乐。旧时,有请和尚“颂诉”(在村中过街往返吹奏)、“扬幡”(在麦场由孝子跟随按一定路线往复转圈吹奏),还有“破狱”等仪式。 是日晚,孝子们前往十字路口揭纸,同压线,仅变去时不哭返时哭。吹歌班子于乐棚撑灯吹至很晚。儿女媳妇于灵前插香,烧纸守灵直到次日天亮。 10、发丧,有的地方上午即行“游街”,将亲友所送帐子布,全用杆子打起在前,吹歌班跟后,中间由二人抬着亡人像架,后跟着所有孝子,自大街转一趟。外孝子手持哀杖,再跪于灵前,不外走动。凡有客至,吹歌班奏短乐通报,遂有人出迎,客至灵前烧纸叩头,礼厢(多由一老人担任)高喊:“回礼”,孝子哭声大作,前跪磕头。客人与礼厢相互抱拳施礼,入座进餐。丧葬期间,后亲为上宾,葬日至村边候迎后亲,若事出顺当,即迎入家中就座,上饭招待。若儿子、媳妇生前对老人不孝,或死者穿戴不好等,娘舅则借故不进家,不入席,必由孝子当面跪请赔罪,有的还被打,致后亲“出气”方休。午饭后出殡,鼓乐在前响起(西戌、马布一带兴放鞭炮)。棺抬至门外,长子手持“引灵幡”将砂锅摔碎,俗称“扳老盆”。孝子们手持哀杖按长次、辈份排成一行,肩背一条绳或白布,俗称“拉灵”,棺由木械绳扎八人相抬。后跟女孝,闺女、儿媳妇、侄女、孙女依次排列,长女带一把笤帚,侄女拿男女纸人各一,谓“相生”,送给死者到阴 间使唤(“相生”之俗县城一带盛行,不少地方无此俗)。队前女婿是马灯,将纸串钱沿路撒放,俗称“买路线”。有地方挑“浆水桶”“遗食碗”(沤酸菜的汤称浆水,取发家之意,遗食碗即停丧时所供的饭食)边扔纸钱在前。吹歌班跟其后,吹吹打打,由街巷出村。途中,有与亡者生前友好者于路上摆供桌,烧香放瓜果食物等,俗称路祭。至此稍停,吹奏一段撤供桌,前行。至村外谢灵处(旧时搭谢灵棚),棺停,哭止,吹奏住。后亲在棺前上香、烧纸、磕头,孝子叩头回谢,并有主事喊“谢劳忙人”“谢娱乐班”“谢散客”,孝子一一磕头。谢毕,孝子与抬材人相互替换抬至坟前。 11、入葬。到坟地后,长女或长男进墓内用笤帚从里至外倒扫外出。入葬,长子进墓调正棺材方位,孝子们将随身所带馒头扔在棺四周,长子将其集再扔上来,众人抢食,说吃到者可免灾。然后棺头放长明灯,棺尾放遗食罐(碗),将“相生”头拧下放于棺两旁,杂粮、皮钱(即圆形方孔币)放在墓壁龛内。最后以石封门,孝子填土三锨,众人再填。近填或墓堆正前方插一根杠,由孝子逐一背身倒拔,最后由长子拔起倒拖从墓道新土上走过,俗称“拔富贵”。埋葬事完,长子安墓门石,将哀杖、灵蟠插在坟头,闺女坐于坟前一阵痛哭。孝子去孝帽,解麻辫,脱孝衣,即返。 返至丧家门口时,家里事先多花钱雇生活困难无着落者,将灵前秆草扫出点燃,人人烤一下火,翻一下在门口水盆里放的菜刀,以驱邪气。饭后各自离去。是日晚,以酒菜感谢主丧、送礼、抬棺、帮忙人。 12、葬后礼俗。烧暖房纸。葬后第二天,傍明前,儿女要带纸锞到新坟前烧纸、点秆草,谓之“烧暖房纸”,要求去时不得在路上说话。事完,丧家要向左邻右舍和亲友“花馍馍”、“馒头”再予感谢。同样,闺女要“花给”婆家左邻右舍,表示让人知道事已办完。同时孝子家门上框均贴朱砂画的“黄符”,以免灾邪。葬后三天,儿女至坟上香烧纸痛哭,谓之“烧三日”。至后,每隔七日烧一次,共烧七次,再后一百天、一周年、三周年均要上坟烧纸祭悼。第一年清明、十月一上坟要提前一日扫墓,俗称“烧新坟”。 第八章 生育习俗 一、求子习俗 求子又叫记孩子,或拴娃娃。新媳妇怀孕叫做:有喜。这要感谢神灵的赏赐,做婆婆的就会不断去神灵面前烧香祈祷,求神灵佑护。若婚后多年不孕的媳妇,婆婆必然会着急,一方面让媳妇去看医生,一方面就打听哪里的奶奶灵,待遇时节,或初一十五,领上媳妇去奶奶顶(娲皇宫)求子,或用别的求子。 1、记孩子。记孩子是一种最普遍的求子形式。一般都是求子媳妇由婆婆或母亲领着来奶奶庙里求子。在奶奶的神像下面就摆着许多泥娃娃,这种娃娃叫做:童儿。有男有女,半尺高,都是求子人家还愿时送来的。求子人先给奶奶烧香,上供,磕头许愿之后,闭着眼睛随便摸一个童儿,不准看,一看就不灵了(也有的地方是随自己的心愿选一个自己看得上的泥娃娃)。然后把从家里带来的红线绳拿出来, 红线叫做:索儿,上穿三枚铜钱。一边儿叫着在家预先取好的名字,一边儿把红线绳系在泥娃娃身上,同时用红布包好,揣到怀里,或掖到腰里,扭头就往回走,路上不准回头看,回头看孩子就有可能跑回去,边走边叫着孩子的名字。这种名字多带“记”或“拴”,如“记锁”“拴柱”,“跟妈妈回家”。半道上媳妇不能与人说话,遇上有人问话,只能由跟随的人来应付,以免惊撞了孩子。回家后先把孩子盖在被窝里暖一阵子,然后放在柜里。据说记来孩子当晚夫妇同床就会怀孕。若有了孩子,小心的人家会经常上庙里烧香上供,求神灵保佑孩子平安降生,等孩子出生满月后,就要按自己许下的口愿到庙里还愿,还愿时必须把记来的孩子带上送回,同时再塑一个(或买一个)泥娃娃一道送到奶奶庙里,这样奶奶神位前的泥娃娃就一直有增无减。 据说还有人记孩子时,怕自己记的孩子被奶奶换掉,故意在泥娃的屁股上按个黑手指印来做记号,孩子生下后屁股上就会有片黑痣。 2、拜磨扇。在中皇山一带还有向磨扇求子的习俗,求子时在石磨上挂六尺红布,点上香烛,摆上供品,向石磨磕头求子。还有的年轻夫妇,若在仲夏夜晚,干脆就在石磨、石碾上去过夜,据说这样很快就会怀孕。这种方式源于女娲伏羲滚磐石(石磨)结为夫妻,石磨本是两扇合并一体的,人们把磐石形象成石磨更贴切。 3、看睡宫。在中皇山女娲宫的后山东沟半山崖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相传这是女娲伏羲成婚后的睡宫。那里非常隐避,外人很少知道。在磨池村流传着吃土求子的习俗,求子人到奶奶庙里烧香上供之后,辗转数里,沿山间小道到奶奶的睡宫求子。睡宫平时不开 门,更不准男人入内。过去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男女很小就成婚,因结婚年龄偏小不懂性事,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的民风制约,年轻夫妇婚后三年不知同床,又无法通过别的途径进行引导或暗示。婆婆就要领上媳妇来看睡宫。到了睡宫里,只准看,不准说话。脚步要轻。睡宫里有炕,挂着罗帷香帐。掀开帐子就可以看到,送子娘娘和送子爷爷睡的情形,传说睡宫内为女娲伏羲祼体相拥而睡的泥塑,二人裸体,头枕红枕,身上红被半掩半露。身边就有九多个送子神神,这种神神皆是裸体男像,约二尺高。性器粗大。青年女子看后都会含羞低首,自然会想到,神仙都这样做了何况人呢。求子者就去送子神的小鸡鸡上抠一点黄土偷偷咽到肚去,也有在圣母的坐台上抠一小块儿黄土的,据说吃下黄土的女人就会怀孕。这种直观的性启蒙教育,再加上强烈的心理感应,一般女人回家后不久就会怀孕。 这种说法,其一源于女娲氏黄土捏人;其二,吃下神灵的生殖器,大概就是借神灵之种的意思了。 4、坐夜。这种求子方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如女娲宫三月十八庙会,这天夜里有为圣母守夜的习俗。起初,凡善男信女这天夜间都要来庙上为女娲守夜,女人们在庙院里面,男人们在庙院外边。尤其是求子的女人们,各具虔诚的心理,三个一伙儿,五个一堆儿,点着篝火,窃窃私语,一夜不眠。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坐夜求子,则成为男女野合的场所和机会,每到夜幕笼罩山庙,求子的年轻女子就会走出山庙,如遇男青年跟上,也不拒绝,也不言语,二人一直到僻静处进行野合。他们即不问姓名,也不看容貌,更不用担心有人捉奸, 做完事各自归去。这种事不乏有借种之意,更不乏有情人幽会。不过凡经这样怀孕的女人和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受到歧视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光明正大的“正当理由”,说这是神灵的安排,赐给他们的孩子。 5、偷九河曲桩求子。磨池村元宵节有摆九曲灯的习俗,一摆就是连摆三年,停下来的年数不定,有时一连五六年不摆,遇这么一个机会也不多。谁家的媳妇婚后多年不孕,遇上了摆黄河灯,都要去偷根桩子求子,偷的时间不能在十四、十五,因为这时偷了桩子便不能点黄河灯了,只有在十六这最后一个晚上,等灯儿散了,人去了,才偷桩子。偷的人多是求子媳妇的婆母或其他女人,也有自己来偷的,偷时拨一根桩子抱在怀里,回家后送给求子的媳妇,夜里也要先放在炕上蒙上被子捂一夜。次日便放在柜子后边,如果这次偷桩果真怀了孕,次年摆黄河灯,就要给人家送三根桩子去,次年若不摆灯,等到再摆灯时也要还上。 二、生育 1、产前 多不远离家门,不做重体力活儿;不看新生儿,以防“新生孩子丑掉胎”发生“早产”,忌嫁娶出面,有“四眼人”对嫁女不利。并有预测怀胎性别之习:孕妇虚龄加受孕月份(阴历)偶数为男,奇数为女,以孕妇喜食“酸男辣女”等俗称。临近产期,旧时,有让妇女多推碾磨来回走动,以利于婴儿顺利出生之习。现此习消除,而常到医院检查骨盆大小、胎位正否,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做到科学生育。 2、分娩 生孩子,俗称“坐月子”,怀孕6个月以下流产称“小 产”,7个月出生称“早产”,早产儿成活常见,有“七成八不成”之说;足月生,称”大养活”。在娘家生孩子为大忌。产前,孕妇吃煮鸡蛋以增体力,请接生婆,备剪刀、艾水等。旧时,因缺乏生育知识,接生技术差,不善消毒等导致难产、“月子病”甚至死亡者常见,故妇女生孩子有“到阎王鼻子底下跑了一遭”之说。现随医疗条件改善,不仅产前请医检查,还多住医院靠医接生。婴儿出生,若头顶白色胎膜,称“穿孝生”,迷信认为于父母不利,取胎膜贴南墙禳解。若生下即大小便,称“屙爹尿娘生”,认为孩子命硬。男孩称喜,将胎盘(俗称“衣包”)埋于炕洞下,意为“家根”;若女孩,称小喜,将胎盘扔在厕所内。妇女生孩子后,忌铺褥子,在炕上铺秆草而卧;忌食肉,怕积在肚里;喝煮米水,谓“洗肠”;三日,烧香磕头谢神(老奶奶)后,方吃米汤、面食等,并喝红糖水以补虚,用艾水洗手心以消毒避邪。同时有怕孩子不成人者,将长命锁置婴儿胸前,意为锁在老奶奶身边,保佑平安。生孩子日起,大门或产妇房门边,放扫帚一把,上贴红纸,有不少地方在棍中间裹红纸以黑线捆住,称“忌门”,以防生人进屋“冲撞”,给产妇婴儿带来邪气。若有不知者闯入,则从脊背将衣缝扯开以破。 3、产后 婴儿出生三日,产妇娘家亲戚携米面“瞧三日”,婆家面条待客,并各送邻舍一碗,俗称“喝喜汤”。是日,以棉花艾水或花椒水为婴儿洗身子。而后有“瞧九日”、“瞧孩子”、“两九日”等庆贺日子。本家、亲戚的均携花布一块和米面若干前来祝贺。主家设宴款待,甚热闹。产后一个月,要“吃满月”,是日婴儿要把头发剃光, 俗称“去胎毛”。媳妇端碗米汤给婆婆,并磕头,谢伺候“月子”之恩。姥姥要挎馒头篮子看外甥。不少地方第一个孩子有“大吃满月”之风,亲朋好友俱至,出钱物“礼贺”,产妇娘家少则斗米斗面,加被褥、长命锁等,主家将所送礼物陈到院内供人观瞻,并以盛宴款待来贺之客。四十日,要“叫移窝”,由娘家人将婴儿接回家中。临行前,烧香叩头求神保佑路途平安,在婴儿脸上涂点黑,回家时改涂红,产妇头扎红布抱婴儿到厕所转一圈,以染臭味可避路邪。在娘家住时不限,有“黑脸走红脸来”(指身体恢复)之说。 第九章 发展 为了发展磨池村经济,也为了满足更多的影视题材的拍摄与制作,我村依托古村独特的地理地貌条件,积极主动与邯郸天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邯郸古磨池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在古磨池原貌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上古洪荒史前人类起源文化和中国北方农耕文化以及红色抗战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外景基地,项目围绕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蜗皇宫为核心的女娲文化进行配套建设。欲将其打造成为融影视外景拍摄、影视创作、影视服务、文化艺术交流、人文始祖探索、太行民情风俗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影视基地。 项目要以保护古村自然风貌、保护自然生态为主旨,以绿色、生态、回归为主情调,环保的理念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始终,要聚社会各种力量,努力将古磨池打造成集创作、体验、展示、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独具风格、国内外知名的承载中华优秀文明信息的传统名村。 古磨池的发展,将围绕四大功能区展开: (一)影视拍摄中心 追求创意和规划的独特性,以新视角打造河北的文化名片,力争成为“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拍摄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接待剧组3到5个,电影2到3部。 (二)影视节目制作中心 积极进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影视剧组将影视项目投入基地后,带着本子进来,拿着完成的电视剧离开,实现影视制作的一站式平台。 (三)旅游休闲体验中心 在总体突出古代生存状态氛围下,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布局,构建富有亲石、亲土、亲近自然气息的人居环境。开创特色农耕文化体验之旅,成为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且辐射全国的影视文化互动式娱乐基地。 (四)影视交流、培训中心 要逐步提高知名度和服务能力,力争将基地打造为演艺人才的交流培训中心,完善文化产业链的内涵。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打造成为全国最专业的影视艺术发展平台。 项目采取边建设开发、边拍摄使用、边开放启动的建设模式。在一到三年内完成古村落保护和拍摄外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总面积8600亩左右以探索女娲始祖造人起源的人类发展进程为主题的文化主题景区建设,总投资规模4600万元左 右。 项目在营造独特民俗文化的同时,要以女娲文化为龙头,以史前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绿色文化(山水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做到文化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以影视的媒介,加大推介力度,打造有核心价值的,有精髓的文化名片,形成知名品牌效应,提升涉县在女娲文化弘扬传播中话语权和领导力,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
本文档为【女娲成婚地,神秘古磨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