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2017-11-26 16页 doc 40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 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 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陈晓燕 (襄樊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臧克家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整个叙事过程中,出现了叙述对象的陡转,心理陡转与 内视角叙事等三种叙事现象.它们造成了文本叙事存在着明显的罅隙.罅隙的出现透露了文本中在...
(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 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 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 陈晓燕 (襄樊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臧克家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整个叙事过程中,出现了叙述对象的陡转,心理陡转与 内视角叙事等三种叙事现象.它们造成了文本叙事存在着明显的罅隙.罅隙的出现透露了文本中在民族解放话语占 据主流地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潜隐存在,并与民族解放话语形成相互颉颃的局面.两种话语体系的颉颃,引 发了对于战争中的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人性需求对立冲突这一战时现象的追问.亦将带来更多关于战争与人性的 深刻思索. 关键词:臧克家;叙事罅隙;《从冬到春》;知识分子话语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2)03—0133—04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自觉听命于民族主义旗帜的号令, “将个人的一切放在团体里去”.1ll(p1l)誓要”在全民族抗战 的肉长城前”建立”我们的一座笔阵”.[11臧克家则将文学创 作视作是抗战前线上的”宣传战”,甚至认为”宣传重于作 战.”日()1938年至1940年间臧克家担任李宗仁领导下的 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长官秘书.与姚雪垠,孙陵两位作家 “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笔部队”„[引功一起深入到湖北襄阳一 带的抗战前线.并取得了火线上第一手材料,创作了大量的 反映抗战前线的诗歌,通讯,散文等作品.对于抗战时期占据 文学主流地位的民族解放话语,臧克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 自觉服膺于这一话语体系,这在他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 诗中有着清楚的现. 1940年7月,在抗战前线奔波采写了两年之久的臧克 家写出了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作品详细地描述了正面战 场上国民党军队怎样筹划并打响尖山之战,战役中士兵展庆 福因受伤而被俘,在得到敌人的疗治和”优待”之后,展庆福 没有接受敌人的安排,而是坚持找到并回归自己的部队,保 持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忠诚本色.这不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叙事 诗,也不是最后一部,历来并不吸引研究者的目光,然而在臧 克家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中,这却是值得关注和深研的一篇. 作为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书写,《从冬到春》体现了抗 战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民族解放话语是该文本的主导 话语,但细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文本叙事中出现的罅隙,暗示 了民族解放话语之外的异质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的存在. 知识分子话语的浮现赋予《从冬到春》以特别的思索品质,在 抗战这一历史视野中反思中国人战争观念的某种逼仄与促 狭.如此丰厚,特别的文本内蕴在臧克家长篇叙事诗创作中 并不多见.本文试着沿着叙事的罅隙进入文本深层,探寻作 品具有的深厚内蕴. 一 ,叙述的罅隙 从叙事的表层来看.文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忠诚坚 贞的中国军人形象.文本前两章一边描写中国军队的精心策 划,一边及时叙述展庆福这个中国军人的勇敢和坚毅—— “燕赵的土壤,/生长了他,,他的血管里,/滚着豪侠”,可 是,你得佩服他的胆大,他的心海上/驮得起万吨的大船,叫 他去杀人/手不会打战.他是一只绵羊/~JIILIF.又温良,/当你逆 着他的毛绒,/一翻脸他就变成只虎狼!”?7)叙述者用了很多 诗句告知读者,这是一个英勇善战,孔武有力,内敛自信的中 作者简介:陈晓燕(1974一),女,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的2011年度科研项目”抗战时期襄 阳地区文学活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133? 国军人.此后第四章”突袭”一节里,展庆福的表现无愧叙述 者的赞美,他骁勇善战,冲锋在前,甚至英勇负伤都透着一股 英雄气概.至此叙述者的塑造应该是相当成功的 但是很快,文本叙事现了转折——第五章里展庆福因 受伤而被俘,文本也渐渐开始浮现m一些不协调.被俘后的 展庆福没有投降,但也没有与敌人抗争,面对敌人的”优待”, 尽管他也有过心灵的挣扎,可还是接受了来自敌人的疗治, 并最终痊愈.关于”疗治”的叙述,文本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 来完成,显然叙述者非常重视这部分的叙述.但是,问题也在 这里出现.虽然接受敌人疗治和优待,并不能就算是投降,或 者倘若将之理解为一种暂时保全的权益之计.这本也无可厚 非.可是,文本中的展庆福始终在拒绝与接受之间纠结,不时 流露出迟疑,惶恐和不安,甚至有些苟且.最终的叙事效果 是:他没有投降.但接受了敌人的关照:他接受了关照,但内 心始终无法平静.这和文本前四章中的展庆福形象大相径 庭,受伤的展庆福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英勇和自信.而且此 后似乎也再没有大的起色,直到找到部队之后,虽然他把敌 人给他的侦探证和大洋都上交给了师长.可是读者依然难以 看到前四章里那个英勇,坚毅的展庆福.从整个文本来看,这 个形象还是正面积极的,如前文所言他保持了一个军人的忠 诚本色,可是读者仍然能够觉出某些不协调.显然,关于士兵 展庆福的叙述并非一个完好的整体,前后义本之间无疑存在 着一种罅隙,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叙事的罅隙. 二,叙事的罅隙之生成 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罅隙是如何形成的?从文本来看, ,展庆福的 罅隙的出现与后四章的描述密切相关.后四章里 处境主要是被俘和羁押.战争中,被俘和羁押是军人难免会 遭遇的情境,关键是当事人如何表现;或者拒降,或者投降, 高尚与卑下,荣光与耻辱往往就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见出分 晓.但是展庆福的表现既非拒降,亦非投降,与荣光无涉,距 耻辱亦远.如此情况皆源于文本叙事中采用的这样一些处 理:叙述的陡转和内视角叙述.其中叙述的陡转又包括叙事 对象的陡转,主人公心理陡转. 1.叙述对象的陡转. 叙述对象的陡转,即文本中关于前一个叙述对象的叙述 行为突然停止,转而叙述另一个角色的动作,叙述对象的突 然转向造成某种潜在行为因而被悬置.譬如第五章写到苏醒 过来的展庆福,发现自己身处敌营之后”简直要发狂”,他不 能接受这个事实,”一个勇士身经百战,这时感到了孤立无 援!他需要一支手枪,一柄刀,有一条绳子/给他也好!/死的 黑渊/4?A敢纵身去跳,/这耻辱的重压/他担负不了!”29)语气 如此斩钉截铁,似乎展庆福的下一步就是寻找手枪或者刀, 哪怕就是手无寸铁也要拼死以保全名节.然而.这时叙述对 象突然发生转变,文本这样写道:”里边的房门哗哒一响,/闪 了几个自衣女郎,”原来是敌方的看护妇来给他换药.展庆 福”对着这群?祖国的女儿?,/他闭上了一双丈夫的眼!/(换 药洗创,随她们的便)”“这些看护妇的出现,一下子把刚 才展庆福要白绝的事情给搁置了起来,叙事仍然继续,但是 展庆福拼死保名节的事情却被悬置了起来 另外一次叙述对象的陡转现象是在敌军派来的姑娘慰 ? 134? 劳伤兵的时候.看到这些中国姑娘们替敌人来慰劳他.展庆 福”恨不能去抓破那每一张脸!”N(p533)随后,穿插一段抒情: “他听惯了……”“他看惯了……”在这段抒情中,展庆福的爱 憎如此鲜明,他对于这些忘记耻辱的中国姑娘们的痛恨似乎 也达到了一个极点,一个正义的,忠诚的展庆福恍如跃然纸 上,此时的文本叙述似乎正在蓄势,在逐渐形成一种行为趋 势,即某种可以彰显人物骨气的动作势必要出现了.但是文 本接着继续的叙事却是:”她们来到了他的床前.手里的旗子 卷起了颜面”,141~33)叙述者再一次转移了叙述对象.没有继 续叙述展庆福的行动,而是去转写姑娘们的行动.展庆福又 一 次不用拿实际行动来印证他的所思所想,对被俘处境的 悲愤,对中国姑娘们替敌慰劳行为的愤怒.似乎都只要想想 就可以了,而不必付诸行动.借助于文本叙述的力量,主人公 回避了激烈的行动,悲愤的情感固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 象,但似乎总给人以只想不做的感觉.主人公形象似乎不够 饱满. 2.心理陡转 心理陡转是指当行为与思想之间产生尖锐矛盾的时候, 主人公总是会适时出现一个思路转折.与思想对立的行为立 刻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而变得理所当然.文本中有两处情景都 是这样处理的.一次是关于吃饭,敌方精心准备了早餐.而且 “好似有意表示周到,/地分南北米面两全”,面对款待展庆福 犹豫了一阵,随后就”端起碗来大口扒米饭”.吃,意味着接 受,这是与思想上的抗拒完全对立的行为,此时主人公”忽然 他的心机一转,/如果饭里真有毒药,/那不正合了自己的心 愿?”[41(p53O)在陡转获得的心理指向里,原来”吃”是为了”死”, 接受优待是为了保全名节,与思想对立之行为的目的指向居 然就是思想,思路的转折使毁名失节的行为瞬间具有了合理 性.思,行间的矛盾似乎是化解了.可是难免不给读者留下一 种耍滑头的感觉.可怕的是,打着思想旗号的行为令思想终 于成为一种玄想,一种空洞的所指. 还有一次,敌人派来的姑娘慰劳军走后.展庆福一面嚼 着姑娘们送来的糖块和饼干.一面感受着”心里的苦”.显然 他是不安的,但是很快他又”心机突然一转”——”他给了她 们一个曲原,/也许她们有苦说不出,/也许她们用另一种方式 在救亡,/他还给自己举了例证:/?展庆福自己不就是这 样?”„他原谅了这些姑娘,其实也就是原谅了自己,而 且努力说服自己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救亡”这样的心理陡 转,一时问抚慰了展庆福的惶恐.然而却不能给他带来完全 的平静,思与行的矛盾显然是存在的.否则展庆福不会在心 理陡转之后仍然”反复纠缠”.恰恰是在选择接受与反复纠缠 之间,读者从主人公身上咀嚼到一种特别的意味,即多了点 胆怯和懦弱,少了点坦荡和磊落. 当文本多次使用以叙述对象陡转与心理陡转为形式的 叙述陡转手法的时候,主人公形象和前四章的形象也就必然 会出现无法契合的地方,叙事的罅隙就将在前后文本间显 现. 3.内视角叙述. 倘若细读诗歌的第五,六章,会发现叙事的罅隙不仅产 生于前四章与后四章之间主人公形象的前后差异.还产生于 文本第六章主人公心理世界的矛盾冲突及叙述者对主人公 价值判断的含混性.第六章采用了内视角的叙述视角,主人 公的心理世界及其动态发展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借助 于这一视角.文本得以成功聚焦两个内容:其一是回忆,其 二是梦境.在回忆中,展庆福对老母的思念深挚动人,似乎 暗示主人公接受敌人疗治以求生的本能选择的合理性和意 义:在梦境中,临战前师长的训导更是令他”激昂得身子一 耸动”),显示了展庆福对军人忠诚品格的认同和实现忠 诚品格的内心要求. 显然.两种心理活动形式展现出两种不同的行动趋向. 一 个因生存的需求而要求接受敌人疗治和优待.一个因忠诚 的需要而要求”死也要死得带点响声”,[41(p534)两种趋向交织 在一起,形成人物的行动与思想矛盾对立,无法统一的复杂 局面.文本中仿佛有两个展庆福并存,并坚硬地对抗,就如文 本描述的病房里的展庆福:”脸前里,/没有乱动,/只有静,/在 静静的墙角里,,埋伏着万马千兵.”I4]~32)在静静的环境里主 人公的内心却翻江倒海,激烈撕扯.这无疑是一种身心的分 裂.两种需求和趋向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叙述者无从 做简单的价值判断,只能给予客观展现. 但是文本能够如此细腻地呈现展庆福内心的痛苦与煎 熬,这种叙述行为本身即隐然透露出文本潜在的某种游说的 努力,即努力向读者证明,展庆福既牵挂亲人也希望完成国 家民族大义,但同时也是无奈的.游说透露出叙述者某种隐 这 晦的态度,与前四章叙述者明确的赞许和褒扬不同的是, 部分叙述者的态度呈现出含混与暧昧:既不做明确地肯定, 也不做明确地否定.放弃做明确的价值判断本身即暗示了一 种模糊的倾向.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叙述者前后态度的变 化和差异显示了叙述的罅隙存在的事实. 三,叙事罅隙的深层意蕴 叙事罅隙的存在.一方面似乎源于叙述者叙述技巧的笨 拙,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归结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但如果 我们将叙述技巧的笨拙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视为罅隙出现 的全部原因的话,叙述者态度的模糊与暖昧又该如何解释 呢?我们认为,在剔除了技巧和形象丰富性等表层因素之外. 罅隙的出现与存在还揭示了抗战意识形态与作家自身意识 等深层次问题 1.民族解放话语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隐胜书写. 在《从冬到春》中,民族解放话语是贯穿整个文本的主 流话语.作品前四章对尖山之战的描述和对展庆福形象的 正面塑造,都是民族解放话语的鲜明体现,而且展庆福梦境 中师长的训话:”我们要用个人的血肉,去换取民族的生命 …… “[41(r,534)更是民族解放话语的直接言说,这种高扬民族主 义之大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顶于个人生命和利益之上的价 值取向在抗战期间得到民众一致认同.师长强调”就是万一 碰到不幸,死也要死得带点响声”这句更是宣示了民族利益 的绝对至高性,为了民族解放大业,不仅可以牺牲个人的生 命,连”死”本身也必须”带点响声”以彰显民族骨气,”死”已 然是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个符号.所以,当展庆福被俘后接受 疗治的行为被王福堂及师长等人了解后,他们都”把个疑心 安在了展的身上”,在他们的眼里,被俘而”不死”无疑就意味 着背叛,这种简单化的思维逻辑无疑是国家,民族利益高于 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绝对化之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就在民族解放话语主流化背景下,文本叙事进行到 “接受敌人疗治”一节时,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并没有对展的 “接受”给予强烈的批判.从前述总结的叙事陡转两点现象来 看.叙述者反而为展庆福的”接受”行为巧妙地预留下了合理 性空间.当抗拒敌人的行为势必发生的时候叙述者迅速转换 叙事对象.主人公”抗拒”行动可以合理地取消:当”抗拒”之 思与”接受”之行产生冲突的时候立刻安排主人公及时地心 理陡转——这样的叙事安排将那种理应出现的保全名节,忠 诚于国家,体现民族意识的行为有效悬置起来,令主人公成 功地回避了激烈行为的实施.而得以躺在敌人的病床上疗 伤.在这种预留中,我们甚至隐约感到叙述者对于展庆福接 受敌人疗治行为的一种袒护,对展庆福只顾性命不顾及名 节,将个人生命权利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行为给予了一 定程度的理解和肯定.但是这种袒护,理解或者肯定的倾向, ,所以叙述者借助于叙事 显然都是与民族解放话语相抵牾的 的陡转来巧妙地帮助主人公.而客观上当然就表现为叙述者 态度的模糊与嗳昧.在模糊与暧昧的掩饰下,另一种特殊话 语——知识分子话语得以浮现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以西方启蒙主义思想 为核心,崇尚以个人解放为前提的价值体系,人的尊严,权 利,价值是其言说的主要内容,在五四时期这种话语体系几 乎成为一种席卷知识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延绵影响了此 后几代受到五四启蒙思想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但是随着 “五四”落潮,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掀起.知识分子话语 在文学领域渐趋衰微,虽然依然在场,但是文坛上的主流话 语地位已然为民间大众话语所占据.进入抗战时期.”文学全 力配合抗战,民族意识成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文学集结于民 族主义的旗帜之下,集结于国家权威话语的笼罩之下.”[51知 识分子话语似乎在这个连民间大众话语都自觉服膺的民族 解放话语体系中更是难觅其踪.但是,臧克家的《从冬到春》 却在展庆福”接受疗治”的叙述中隐约留下了知识分子话语 的足迹.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重伤和死 亡的威胁,展庆福选择接受疗治,这是生命的本能,尽管他极 不情愿,可是当看护妇为其换药的时候.他自然地选择了接 受,这是生命的本能反应,无疑也是战争中人性的自然诉求. 而且后来”回忆老母”一节的描写更是印证了这种选择的个 人主义诉求性.臧克家是在五四新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他曾说过:”„五四?新潮汹涌澎湃,我也从少年进入了青年时 期,从乡村进入了城市,眼界大开,在生命史上也升上了一个 更高阶段.”_6l作为被五四思潮铸炼和激励的一代青年知 识分子,臧克家完全可以理解展庆福的自然选择及其背后隐 含的个人主义诉求,而且奔波在前线采写的臧克家也曾亲眼 看到过伤兵,因而对于伤兵的这种本能选择抱以深切的同 情,而没有从民族气节这样的层面对其谴责或者批判,甚至 在叙述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利用叙事陡转的手法为展庆福争 取正面表现.虽然文中没有明确的语言来显示知识分子话语 的存在,但是知识分子话语却在文本中形成的以同情理解展 ? 135? 陕福的求生选择为主导的叙事倾向中悄悄地渗透来,在民 族解放话语的大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主流之外的隐性=持写, 但是这毕竟是在民族解放话语的特定语境巾,义本对于 展庆福接受疗治一节的叙述才显得态度模糊而暖昧,叙述者 没有谴责和批判展庆福苟且偷生的选择,亦没有明确肯定其 个人生命保全行为中的某些人性内容.而且当展庆福养好 伤,重获自由以后,叙述者立即叙述了展庆福寻找部队,上交 侦探证和大洋的行动,民族解放话语再次成为诗歌中浓墨重 彩的主导话语体系. 2.两种话语体系的相互颉顽.? 由此可见.在这个民族解放话语为主流话语的抗战叙事 文本中.悄然植入了知识分子话语.虽然是以潜隐的形式植 入,可是文本叙事产生的罅隙还是透露了知识分子话语存在 的事实.第六章中展庆福在对老母的思念中睡去,又在师长 的训示中遽然惊醒.个人生存意识与尉家民族大义在展庆福 的内心激烈碰撞.令主人公无法安宁,”只有静,/在静静的墙 角里,/埋伏着万马千兵.”主人公的痛苦和煎熬深刻反映了 两种话语的共存和相互颉颃. 民族解放话语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的解放,要求个人的一 切都必须统一到国家和民族的旗帜之下,任何违背其价值利 益的存在都应该放弃,否则就要受到批判,这样的话语要求 其实已经是以闰家,民族的名义取消了个人利益的合法性. 知识分子话语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但是在抗战这样的特 殊历史时期,人的解放必须建立在民族解放的基础之上,因 而此时知识分子自觉地认同了民族解放话语的价值取向,把 民族解放视作是实现人的解放目的必须经由的一条途径,主 动将五四时期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疑与革新等主题搁置 起来,积极地投身于抗战文化洪流之中.尽管有着这样的思 想自觉性,但是事实上”在抗13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 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i71知识 分子还是会在很多地方不自觉地流露出某些与民族解放话 语不相协调的声音和意态,导致知识分子话语与民族解放话 语相互颉颃的局面出现.如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姚雪 垠的《差半车麦秸》,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作品中就有着较 为明显的知识分子话语的影子,当然作品也因此受到批评并 引发争议.与上述作品明确的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状态相区别 的是,《从冬到春》中的知识分子话语及其与民族解放话语的 颉颃则是以更加潜隐的方式出现,在文本的叙事罅隙里悄悄 流露出来. 3.话语颉颃之深层意味. 值得深究的是,两种话语体系的相互颉颃有何深层意 味?笔者认为,南叙事的罅隙间流露出来的特殊意味恰恰是 这篇不为人关注的长篇叙事诗的可贵之处.它以两大话语体 系的各自不同方式的言说与相互颉颃,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 看待战争主导价值观与人性相冲突的问题. 中国的战争观习惯于以对战争性质的正义与否来对战 争作出价值判断——”中国人对战争逐渐产生了大致相同的 价值.这一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单方面地看着战争的性 质.而不对战争本身进行诘问,即绝对化地看待战争的正义 性与战争的非正义性”[81这种从战争性质出发作出的战争价 ? 136? 值判断必将深刻地影响一切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对 战争中人的思想行为作m价值判断,习惯于把正义战争宣扬 的价值体系绝对化,习惯于以战争行为包蕴的集体性价值诉 求遮蔽战争中个人J生价值诉求,忽略甚至取缔战争价值观下 隐匿的人性需求. 受这种战争观的支配,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这场 抗战就是正义的,其高扬的国家,民族意识理应在社会思想 意识垦具有至高无上,绝对无二的地位.以此为逻辑前提.是 否符合国家,民族利益需求也就成为抗战时期对个人思想行 为作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个人思想行为必须合乎国家, 民族利益的诉求,否则就是背叛,就是不忠.在国家民族利益 绝对化的价值体系里,个人的人性诉求显得微不足道.哪怕 是最基本的生命权利也成为彰显国家民族利益的符号,如诗 中师长的训话”我们要用个人的血肉,去换取民族的生命”, “就是万一碰到不幸,死也要死得带点响声.”正因为此,展庆 福即使只是仅仅接受敌人的疗治,也自然地会遭到战友的怀 疑. 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战争观固然可以催生出热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但另一方面却极易导致价值 判断的单一化和非理性化.战友王福堂对他的误解,师长对 他的质问,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战争观非理性 的一面.这种战争观的确立是以对个人利益的极度忽视作为 代价,必将带来对人的基本生存权的轻忽,从而导致对生命 的极度漠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性内涵认知的倒退是国 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战争观必然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一点应当 是两大话语的颉颃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篇长篇叙事诗在叙述的罅隙里呈现了民族 解放话语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潜存,并由此提出了如何看 待战争中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人性需求对立冲突这一时代 命题.这些话语的言说和命题的提出无疑将引起新世纪人们 更多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掘进人们人性思考的深度. 参考文献: .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老舍 1995. 【2]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8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2002. 【3]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5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2002. 【4]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3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2002. [5]李新宇.硝烟中的迷失——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 [J】 【6]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6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2002. [7】严家炎.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对抗战文学的一点 认识fJ1-河北学刊,2005,(5). 【8]y-~4:.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fJ].河北学刊,2005,(5). 责任编辑邓年
/
本文档为【(doc) 叙事罅隙问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话语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