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8-11-05 7页 doc 20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山网站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随之迅猛发展。就文化而言,铺天盖地的现代城市文化向农村漫延,农村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几乎被遗忘。五六十年代,人们劳动之余除了聊天、打牌、下棋、打篮球是最经常的活动,逢年过节也忘不了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文明”――或歌、或舞,以及各种祭祀活动等。而如今呢,人们追随向往城市文明,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很少看得见那些祖先留下的“古老文明”。 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干部作为文艺工作者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工作规律和要求。随着现阶段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山网站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随之迅猛发展。就文化而言,铺天盖地的现代城市文化向农村漫延,农村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几乎被遗忘。五六十年代,人们劳动之余除了聊天、打牌、下棋、打篮球是最经常的活动,逢年过节也忘不了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文明”――或歌、或舞,以及各种祭祀活动等。而如今呢,人们追随向往城市文明,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很少看得见那些祖先留下的“古老文明”。 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干部作为文艺工作者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工作规律和。随着现阶段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各族人民的综合文化心态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些根本的心里机制导向人们新的思维,凝聚起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来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从而导致了新的文化心态的形成。 群众文化相对于国办文化来讲,是群众自我进行的,用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它是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它相对于专业文化而言,是孕育专业文化和发展专业文化的基础,在专业文化的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中发展进步。但是,随着各个不同民族、各个不同区域的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差异,群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出现了许多反规律现象,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向往城市的现代文明,却越来越少的去思考基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族人民真实的文化心态,喜闻 乐见的文化形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得不到充分地展示,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和精神文化活动频频出现生命力的危机。事实上,群众基础的精神文化活动天天都在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常用以充实和调整自己的精神动态和心理情绪,在参与意识的驱动下去获得充分的愉悦和快慰,在互相的情感交流中培养良好的文化心态。象我们所熟悉的龙潭边、大树下、寨前村旁小河边对山歌、对调子,忘我地手拉手狂歌劲舞,尤其是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大人小孩拿着火把满田坝狂奔,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思想。所有的人都在脸上挂满喜悦,表露出难以言状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净化着民族的传统心理素质,反射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精神氛围。这种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基础文化活动必然促进专业文化向着一定的品位升华,从而聚合成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而不互相制约呢, 一、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把群众文化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夯实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并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充分地展示,这种民族文化活动发自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活追求所决定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和布依族的对歌节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由于依托群众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化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使参加者受到民族精神和群体力量的感染,从而形成民族聚群的良好心理气氛,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秋节可以象征团圆和美好愿望。春节可以象征辞旧迎新的向前精神,泼水节可以象征吉祥幸福的美好祝愿。火把节可以象征人们祈盼庄稼无灾无害,天气火红热太阳,庄稼快快成熟的愿望。总之,民族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传播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等,以及从事生产生活各种信息交流的活动。其活动的效果往往超出其它活 动无法取代的多功能的作用,同时也就是促进新的文化的发展。 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基层的文化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抓住已经在群众中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活动,积极深入地开展工作。只有抓住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才抓住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只有主动占领并且建设好群众文化这块基础阵地,才有可能提高全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也才有可能促进经济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比如,我们板桥镇品德村彝族的“火把节”,人们围着篝火不分男女老幼,手拉着手跳起彝族舞蹈,人人脸上充满欢笑,互相之间有着共同的愿望并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绪。再如多依河畔布依族“泼水节”,多少青年男女把选择婚恋的机遇留给了“泼水节”。花前月下,河边幽径,充满幸福的欢愉,寨子与寨子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沉浸在极其团结与和睦的氛围中。年复一年,人们充满了希冀。酝酿着新的发展,形成不断追求进步的健康心态。群众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离开了就失去其群众性,就无所谓群众文化,而民族文化的许多优秀传统内容和形式之所以得到保存、发展和传播,就是靠群众文化的承递功能,使之能够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有些民族活动还把生育、科普知识、党的方针政策等等教育内容溶于其间,使群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信息。周总理曾经说过:“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的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实践证明,只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才有可能凝聚群众积极参与,只有群众自愿参加的活动,才能教育群众的可能。群众文化的特点就是群众性,群众文化的基础就是存在于群众当中的为群众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传统。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文化工作的实际,必须充分利用组织文化活动的形式,密切联系群众,在业余自愿的原则下,一切从群众的文化需要出发,始终注重新生民族习俗,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人心,才有群文工作的良好基础。 二、挖掘民间宝贵遗产,大力发展群文创作,提高群众文化的工作质量 我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四十年代就用切身的体会描述了中国文化人心理结构中“知足者长乐”的文化观、人生观的痛苦变迁过程。他认为:“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的致命弱点是结壳衰老。因此,必须注入一种年轻的素质,使之成为一种永不餍足的创造和追求为主调的年轻文化。”如何挖掘整理民族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抄照搬地复制传统。在此基础上组织发展群众文化创作,创造出过去从未存在过的东西,从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质量,这是群文工作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浩如烟海,集中反映着民族的传统风俗,审美意识,艺术情趣等方面综合素质,集中昭示出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从汉代的“鼓吹”、“百戏”到宋时的“秧歌”、“灶火”达到了“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的程度。这些民间歌舞艺术反映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形式质朴亲切,成为宝贵遗产而得以长期流传,经过多少人的去粗取精而日趋完美。无疑,它们是人民群众天才创造的结晶,内含着一代和几代人的发展历史,其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不是轻易可理喻的。 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例,每个民族都有少则一种,多则几十种民间舞蹈。由于民族的文化心态,审美意识、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每种舞蹈的内容、形式、韵律风格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各民族的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审美形式在艺术活动中统一的反映和表现,这种艺术的民族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的演变,就逐渐形成了艺术的民族传统。”(摘自《艺术概论》) 我们文化工作者在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中,首要的是必须建立起真诚的民族感情,如果对于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强烈的爱的意识,就无法找到感情的基础,就无法认识和真正懂得一个民族,也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性乃至国 际性的作品来。所以我们应当老老实实地投身到他们中间去,与之建立起真实的感情,充分吸取民族历史和现实的营养,找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真谛,最终创作出不愧于我们民族和时代的作品。其次,必须强调深入生活,大胆调查研究的思想态度的工作作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不同场合、不同节目、不同年龄就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我们往往只注重大众化了的而忽视了个别特殊的,只熟悉外露的而不认识内在的,所以工作效果事与愿违。第三,必须坚持创造发展,推陈出新。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时空立足点,营造民族文艺创造的自由的环境。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抒发情感的文艺工作者,就能够使自己的东西引起广泛的社会的和民族的感应,因为他具有牢固的传统意识,对民族的感情厚重,广纳各种文化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民族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积累丰富,因而他是一个称职的文化工作者,他的根本在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有现实意义的精华。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产生于祭祀祖先驱除邪恶以及其他一些宗教文化,虽然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但不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审美价值上的局限性。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必须在思想上搞清楚我们收集整理民间艺术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寓言传说,诗歌小调,童话谚语,民谣民歌、器乐舞蹈等兼收并蓄,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定点定人,定种、定目标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并且注重科学地记录。三是进行认真地分类整理,发现和把握其规律。四是充分地加以宣传利用,特别注意从本民族开始的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认真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才能创造活跃的群众文化工作基础,才能打开群众文化工作的局面,从而提高群文工作质量。 三、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对象物,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两大基本条件之一。民族文化资源跟其它资源不同,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一个区域的民族,其文化面貌及发展前途,除经济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文化资源多寡,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开发利用的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造福人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有的地区由于多民族聚居,其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民族与民族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以互动互补的结构联系着,因此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应该承认,近几年内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把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服饰、茶道、宗教、祭祀礼仪、民间舞蹈编排成各具特色的展演剧(节)目,在艺术节、商品交易会和各种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中演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了沟通与外界经济文化等交流来往的桥梁,宣传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了地方和民族的知名度。也从中获取了一定经济效益。但是,也不能不承认,由于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事物的宏观审视的目的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未能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给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优化的社会环境,这对民族资源的开发展示了最佳时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从基层抓起。以活跃的整体文化心态为依托,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以弘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创造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事业已由“小文化”向“大文化”拓展,逐步成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纵横交错的网络,产生新的渗透力和覆盖面。我们必须清醒地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目前文化工作者的形象是一种文化艺术坚 持民族特色,服务对象坚持主体意识,工作力量坚持群众意识,务实奋进,开拓提高的形象。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不断拓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新思路,跨越文化管理的旧格局,把民族文化工作引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开辟一条发展基础民族文化工作的新途径。古人云:“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事物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总而言之,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文化工作的优势,改变各族人民旧的文化心理结构,从中产生伟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终将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李树才(1966.2-),男,汉族,云南罗平人,大专文化,馆员,罗平县板桥镇文化站工作,主要从事群文工作。)
/
本文档为【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