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汉代“门下”述论

汉代“门下”述论

2019-05-22 9页 doc 2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汉代“门下”述论汉代“门下”述论 摘要:汉代的“门下”主要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长官自辟的低级掾属。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和五吏都是汉代的“门下”官。“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上说,其过程是地位逐渐升高,期间虽有一度沉寂,但最终至东汉末年与举主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关键词:汉代门下职官 “门下”一词屡见于史籍,至于其内涵和外延则鲜有人论及。“门下”与汉代的职官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深入研究下去,可以揭示一个新的、特殊的官员系统,这对进一步认清汉代官制将大...
汉代“门下”述论
汉代“门下”述论 摘要:汉代的“门下”主要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长官自辟的低级掾属。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和五吏都是汉代的“门下”官。“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上说,其过程是地位逐渐升高,期间虽有一度沉寂,但最终至东汉末年与举主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关键词:汉代门下职官 “门下”一词屡见于史籍,至于其内涵和外延则鲜有人论及。“门下”与汉代的职官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深入研究下去,可以揭示一个新的、特殊的官员系统,这对进一步认清汉代官制将大有裨益。笔者在对众多相关史料进行梳理之后,试将有关“门下”的诸多问题说明如下。 一、“门下”的含义 “门下”一词的本义是指在某人的门庭之下。这一用法在有关汉代的史籍中很常见。 乃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① 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②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③ 1 在此本意之上,引申出食客、门客之意。如: (郑)当时为大吏,戒门下:“客至,亡贵贱亡留门者。”④ 婴与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张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司。至日中,蚡不来。⑤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预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⑥ 但是,这种“食客”似乎又不同于先秦时期的食客,地位与前相比大为下降,已经沦为负责通报、洒扫之类的仆役。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⑦ 此例中,“食客”与“门下”并称,可知先秦时期的食客不同于门下。门下应是较食客地位低的“食客”。这种称呼在秦亡之后延续下来,一直持续到东汉末。 本文重点要讨论的是“门下”的另一种引申义,即与职官名相连、类似官称的含义。《后汉书》中注引“门下掾”一词时称:州郡有掾,皆自辟除之,常居门下,故以为号。⑧ 州郡属下的“掾”职都是长官自辟,较为亲近,常居门下,便称这种官吏为“门下掾”。其它自辟的官吏与此类似,也称“门下某某”。但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下文将有述及,此不赘述。 二、“门下”官的范围 汉代政府长官从丞相到县令都可以自辟掾属,“门下”官也相应见于各级长官的属吏中。 初,涉与新丰富人祁大伯为友,大伯同母弟王游公素嫉涉,时为县门下掾。⑨ 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入为丞相门下督,迁左冯翊,病,去官。⑩ 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11 公卿至县令长自辟的属吏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以“门下”相称。从众多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冠以“门下”二字的有: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吏、干吏、小吏、五吏等十六种。具体例证如下: 始莽就国,南阳太守以莽贵重,选门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12 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13 (黄香)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14 县令菅君,即请署门下议生,都市掾官,未可测矣。15 …………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第11引文中提到的“门下五吏”,其含义为何;“五”是通“伍”,还是数量词,这些从现有史籍中都找不到。考诸文献,可见如下记载: 勮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16 今日五鼓忽摧,仆大惊,已谓更人必虀粉矣,急开堂扉呼之,五吏俱声喏。17 二例中的“五吏”都是指五个官吏,一文一武,具体含义又有不同。当然,这两例都是后世的用法,不能说明前述“门下五吏”的具 体含义。那么“五吏”到底又是指什么呢? 汉画像石题记中并列载有题铭:骑吏、执戟、执殳、前驱和封人。18这正好是五个导从,很有可能就是指“门下五吏”,但《续汉志》中的记载又与此相矛盾。 骑吏四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功曹皆带剑车道,主簿、主记两车为从。19 《续汉志》把“骑吏”与“门下五吏”相提并论,当知“门下五吏”不应指骑吏或不包括骑吏。由此,前述汉画像石题记中的五个导从也就不应是“门下五吏”。笔者认为,“门下五吏”中的“五”应是“伍”的通假字,“五吏”即“伍吏”。至于“门下五吏”是单称的官名,还是指执戟、执殳、前驱和封人等武职侍从复合官名,则不得而知,还有待发现更多的出土史料予以证明。 三、“门下”官的演变 “门下”官是长官自辟的掾属,当然与长官的关系十分亲近。文献中就有很多“门下”官以死报答长官的事例。 时羌复攻褒中,郑勤欲击之。……出战,大败,死者三千余人,段崇及门下史王宗、原展以身捍刃,与勤俱死。20 所辅,平原人,为县门下小吏。县令刘雄为贼所攻,欲以矛刺雄,辅前叩头,以身代雄。贼等遂戟刺辅,贯心洞背即死。21 父业,郡门下掾,送太守妻子还乡里,至河内亭,盗夜劫之,业与贼战死,遂亡尸。22 这种事例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后汉时期的。这种现象的发 生与“门下”官的演变历程有着很大的关系。“门下”官与长官的关系,一开始并不是如此亲密。像前文所述,先秦时期一直到西汉中期门下依然是最低级的食客,很多人只是从事通报、洒扫之类的工作。前文中第4、5引文属于西汉前期的例证,而西汉中期的例证有如下三个: 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23 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24蔡义,……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25 虽然自汉初以来长官的掾属都是自辟,但冠以“门下”的官至迟到公元前51年才出现: 萭章字子夏,长安人也。……为京兆尹门下督,从至殿中,侍中诸侯贵人争欲揖章,莫与京兆尹言者。26 这说明“门下”官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与依附的长官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不能不说汉代职官在此时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这种状况的产生强化了官员之间的“党性”,加剧了地方官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力。从西汉末,历新莽,到东汉初年,这种现象逐步加强,“门下”官在史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涉及的范围也很大。笔者在各种文献中发现了70多例“门下”官记载,其中有27例属于此一时期。 光武帝一代英主,严于治吏,他应该也认识到了这种状况的危害。 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27。由于吏员大量减少,官吏之间依附关系的危害相对也大为减轻。之后的明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28(以下不注者,同出此处),同样精于吏治,又严于治吏。 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 如此严格的要求,以致“吏称其官,民安其业”。除此而外,汉明帝在打击宗室势力的时候,对依附宗室的官吏和门客进行了大范围、严厉的镇压,像有代表性的楚王英案和淮阳王案: (永平十三年)十一月,楚王英谋反,废,国除,迁于泾县,所连及死徙者数千人。 (永平十六年)夏五月,淮阳王延谋反,发觉。癸丑,司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坐事下狱死,所连及诛死者甚众。 在严于治吏和打击宗室势力的双重之下,自明帝中期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料中都没有见到关于“门下”官的记载。虽然州郡等长官自辟的掾属依然大量存在,虽然可能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但这一时期文献中不见一例“门下”官记载的情况,多少也能说明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和官吏之间依附性的减轻。 明帝之后,中经和帝、殇帝,至安帝后期,又出现了关于“门下”官的记载: 时羌复攻褒中,郑勤欲击之。主簿段崇谏,以为虏乘胜,锋不可当,宜坚守待之。勤不从,出战,大败,死者三千余人,段崇及门下史王宗、原展以身捍刃,与勤俱死。29 一个小小的门下史竟然能够以身殉主,可见“门下”官与举主关系的亲密,也可见“门下”官对举主的依附关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此后,直到东汉覆亡,“门下”官的记载越来越多,共有36例,大致占了文献记载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汉代“门下”官发展到了它的顶峰阶段。 四、小结 “门下”一词的含义很多,有门庭之下;食客、门客;门生、弟子;官名;门下省;如同阁下,是对人的尊称;如同门第。历史地看,这些含义各有其阶段性。就汉代的“门下”而言,它主要是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长官自辟的低级掾属。 由于“史”与“吏”相通,“门下史”即“门下吏”;又“吏”、“干吏”和“小吏”皆为一类,所以属于“门下”官的共有十三种,分别为: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和五吏。 “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西汉中期之前是指最低级的门客,其主要负责通报、洒扫等仆役性质的工作。之后,“门下”官的地位逐渐提高,与举主之间的关系日益亲密,以至于在文献中经常出现“门下”官以死报答举主的事例。然而,东汉中期,由于光武帝和汉明帝严于治吏,又严厉打击宗室及依附于宗室的势力,“门下”官相对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东汉中晚期以后,随着朝政日败,察举制的严重变异,“门下”官对举主的依附关系再次抬头,进而日益增强,加剧了地方与中央集权的矛盾,这成为了东汉帝国分 崩离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四列传第四四《田叔》,百衲本。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四列传第一四《马援》,百衲本。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七列传第一七,百衲本。 ④班固:《汉书》卷五○列传第二○《郑当时》,百衲本。 ⑤班固:《汉书》卷五二列传第二二《窦婴》,百衲本。 ⑥陈寿:《三国志》卷一一魏书一一《田畴》,百衲本。 ⑦司马迁:《史记》卷七六列传第一六《平原君虞卿》,百衲本。 ⑧范晔:《后汉书》卷一三列传第三公孙述,百衲本。 ⑨班固:《汉书》卷九二列传第六二《原涉》,百衲本。 ⑩陈寿:《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一二,百衲本。 11范晔:《后汉书》卷一一九志第二九《舆服上》,百衲本。 12班固:《汉书》卷九九上列传第六九上《王莽上》,百衲本。 13范晔:《后汉书》卷二六列传第一六《伏湛》,百衲本。 14范晔:《后汉书》卷八○上列传第七○上《文苑上·黄香》,百衲本。 15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百二《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五月)。 16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卷二〇一列传第一二六《文艺上》。17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18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二编)》,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版。19范晔:《后汉书》卷五四列传第四四注引《续汉志》,百衲本。 20范晔:《后汉书》卷八七列传第七七《西羌》,百衲本。 21《东观汉记》卷十八《所辅》。 22范晔:《后汉书》卷八一列传第七一《独行》,百衲本。 23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一列传第五一《卫将军》,百衲本。 24班固:《汉书》卷七一列传第四一《隽不疑》,百衲本。 25班固:《汉书》卷六六列传第三六《蔡义》,百衲本。 26班固:《汉书》卷九二列传第六二《萭章》,百衲本。 27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帝纪第一下《光武帝(下)》,百衲本。 28范晔《后汉书》卷二帝纪第二《显宗孝明帝》,百衲本。 29范晔:《后汉书》卷八七列传第七七《西羌》,百衲本。
/
本文档为【汉代“门下”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