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营生命

经营生命

2019-01-20 8页 doc 28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经营生命 《经营生命》——小乘佛教(二)     作者:清风艳 提交日期:2010-1-14 21:55:55 楼主       新知:先生前面讲了这许多,想必读者诸君一定想知道释尊究竟领悟了什么呢? 清风:释尊在成道以后,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智慧种子,只是由于妄想、执着将这些种子的本来面目遮蔽住了,因此而堕入世间烦恼爱欲的旋涡中,饱尝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不能成佛,抵达智慧的彼岸。 新知:所以释尊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
经营生命
《经营生命》——小乘佛教(二)     作者:清风艳 提交日期:2010-1-14 21:55:55 楼主       新知:先生前面讲了这许多,想必读者诸君一定想知道释尊究竟领悟了什么呢? 清风:释尊在成道以后,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智慧种子,只是由于妄想、执着将这些种子的本来面目遮蔽住了,因此而堕入世间烦恼爱欲的旋涡中,饱尝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不能成佛,抵达智慧的彼岸。 新知:所以释尊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清风:此说明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关键是要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的妄想执着的烦恼消除净尽,那人人所具的佛性也就显现出来了。此人人皆能成佛之观念在后来中国禅宗中由惠能一派发扬广大,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知:此正如中国古人所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从另一方面来说,佛教是世上唯一一个无神的平等的宗教,它宣传的众生皆是平等的道理。佛所要做的不是自己高高在上,而是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彼岸,使人人皆能成佛。 清风:人人皆能成佛,这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如何成佛,需要提供一种可操作性。佛说“八正道”,概况了具体的成佛的步骤,具体内容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前两道正见与正思可看作正确的见解与想法,也就是以明确地洞察人的境遇作为必要的起点。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论述正确的行为,是正确的起点之后必然的正确的行为准则。最后的两道正念与正定涉及正确的智慧和收获定境,这是必然的结果,获得了智慧,进行了直接的直觉体验,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新知:那么这些正见,便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思想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三法印”与“四圣谛”了,老师以为然否? 清风:说得再正确不过了,让我们先从三法印谈起。一谓诸行无常,二谓诸法无我,三谓涅槃寂静。而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世界一切诸法的总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的道理,它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灭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续的道理。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而且是时时刻刻在那里新陈代谢,刹那刹那的在那里变化迁移,这就叫无常。 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也就是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乃至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我能够主宰一切,也找不到一个我可得,这就叫诸法本无我。我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假合而成,色代表身的方面,其它代表心的方面,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并无一个确定的我呀。在佛家看来,众生因有妄想执着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就生出种种妄心,所以就造业受报,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且滋生痛苦,不得解脱。 欲解脱痛苦,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够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涅槃境界。 新知:够了,够了,一下子灌多了,读者们肯定消化不了。老师呀,佛的观点就是世间的一切都不具有恒常性,而对它们产生执着就是烦恼的根源呀。但是,如果绝对地认为“无我”,那就会使人产生疑问,既然我都不存在,那去寻求涅槃境界的又是谁呢? 清风:问得非常好,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个根本的悖论。佛是伟人,但也不必迷信他的所有观点,他的无我无常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比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又走向了极端,这是毋需讳言的。此问题为师自有自己的见解,先作为一个悬念放起来,我们在以后的“贡献与局限”那一节中再来讨论它,好吗? 新知:我非常欣赏老师的治学态度,崇敬伟人但不迷信伟人,从不人云也云,也从不拾人牙慧。接下来讲授四圣谛,为免得老师过分的辛苦,就由我来代劳吧。我想换一个方式,直接让读者读下表吧—— 生 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老 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病 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苦 果—苦谛 死 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迷界 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当 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知 五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因—集谛 瞋—瞋恚忿恨,嫉忌不平。 集当断 (无明—我) 痴—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四 圣 灭 谛 果—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瞋痴尽。 当 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证 正 见—正解佛法,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迷谬妄见。 正 思—远离邪贪欲,希望慧命增上,道业早成。 悟界 正 语—远离虚言暴语,诽谤戏论要能非礼勿言。 道 因—道谛 正 业—遵守法,严持律仪,实行高尚善良生活。 当 正 命—常存道德观念,谋求正当职业,以维生命。修 正精进—自信自尊,勇猛精进,修学戒定慧。 正 念—正心诚意,远离妄想颠倒不失正念。 正 定—磨练身心,发出真正智,养成完满人格。   作者:清风艳 回复日期:2010-1-14 21:57:00 1#       清风:很好,一目了然也。释尊对最初皈依他的乔陈如等五个比丘说—— 乔陈如!你们现在再听我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所以你们要记好:“此是苦,应当知;此是集,应当断;此是灭,应当证;此是道,应当修”;因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苦、集、灭、道,名为四圣谛,不能研究了知这四圣谛,就不能解脱。你们懂得我说的法吗?”乔陈如等五个比丘心怀敬畏地答道:“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您是成就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俱备的佛陀。佛陀!我们听得懂你说的真理。” 新知:在古印度佛陀那个时代,正是婆罗门种姓盛行的时代。佛祖虽出身于王宫,也属于刹帝利贵族阶层,但他对人生的变幻无常和烦恼痛苦,有着无比深刻的体验。这种痛苦,由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来体验揭示,这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也许佛陀降世是具有宇宙学意义的,是因为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宇宙自身也有一个反省的需要,因此这样一位超越千古的智者也就应运而生了。 佛对苦谛的强调,是因为他深切地体会到执着于有我、有常观念的无明众生,必然随时随地置身于苦海之中。正如他对无常、无我的过分强调一样,他对苦的论断也有极端之嫌。但这种片面的深刻,在今天也是越发的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整个一个快餐式文化充斥的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满了追名逐利的喧嚣与浮躁。人们在沉浸于物质享乐中时,也时刻体会到竞争的压力,攀比的诱惑等带来的欲壑难填的巨大痛苦。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也不乏其警世的意义啊。 回头是岸,何解?苦海为何无边,是因为欲海无涯也。回头,就是说我们要从自身内心中去寻找幸福,而不是在外界。当我们收摄精神,与天地融为一体时,我们难道不正是到达了真正持久幸福祥和的彼岸了吗? 清风:啊,辩才无碍,我看你干脆去佛学院进修进修,然后开法会一心说法算了,哈哈。在为师看来,佛陀把人生的本质看作一个苦字,并不为过,为什么呢?这是有生物学根据的,你看人的长相分明是一个“苦”相嘛。人的眼睛眉毛就是那个“卄”字头,而鼻子嘴巴不就是下面那个“古”字吗,充分说明古人造字时就是按照人之面相来造这个苦字的呀。 新知:老师说的太对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过,我怎么都觉得有些牵强附会吧,权当老师的一句戏言吧。我还是单来说说苦中之病苦吧,古人云“病来方知身是苦,健时却被五欲迷。”诚然一个人生病的因素可能有许多,但很多则主要是由于人之嗜欲过度所导致的,这是一点不假的。尤其是在现今的社会,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放纵欲望,生活没有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疾病尤其是一些文明病、富贵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现在的生活水平是大大地提高了,但许多古时候没有的疑难杂症也开始接踵而来了,除了气候异常,环境破坏等因素外,最主要就是人心受到污染,人欲膨胀,因而许多疾病也不请自到了。 清风:很好,我来谈谈集谛,佛陀将苦之根本原因归纳为贪欲、瞋愤及痴愚三方面,并称之为三毒。这几个原因不难理解,而如我们前面强调过的其中又以贪欲为一切苦之根本,如同俗话常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也”。再来看看道谛,我们前面已讲述过此八正道,以后佛教中人又将其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徒儿,此戒定慧从字面上来讲很简明易懂,关键是其对修行的意义该作何理解呢,速答速答? 新知:此难不倒我也,戒是保证,定是手段,慧是目的。所谓“戒”是指戒律,它是佛教约束信众,特别是出家信徒的基本规则,最基本的也是大众所耳熟能详的“杀、盗、淫、妄(语)”也。没有戒律的约束,就无法使心灵得以安静下来,就无法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利于修行的外环境,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吧。至于说修练禅定,将使人创造出一个身心和谐的内环境,然后定境现前,就能很好地体认佛法的真理,因此定是手段,是产生大智慧之途径。在佛教中,“慧”是使人获得根本解脱的途径,佛教的一些根本教义如三法印、四圣谛等都属于慧的范围。信徒获得了这样的智慧,就会自觉地摆脱对无常之物的追逐,而摆脱一切烦恼,直达涅槃极乐之最高境界。   作者:清风艳 回复日期:2010-1-14 22:00:00 2#       清风:此三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你已经说得大致不差了,我再给你补充一二。戒是定的前提,不守戒就很难达到定,而不达到定,又很难真正体认佛法的真理,就难以真正的开慧。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开慧之后,又能促进修道之人自觉自愿地去持戒,去不断提高禅定的层次。至于你说定是手段,慧是目的,这可以说是说对了一半。开慧之后,最终还要回到定,因为佛法所追求的涅槃境界就是一种极高层次的定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慧又是手段了,而定又是目的了。古人云,证悟双修,证是为了更好地悟,而悟又能促使更好地证。此二者一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般的互动,那修道之人必然是功力与智慧比翼齐飞,直至达成最后的圆满境界也。 新知:唉,姜还是老的辣,先生到底是先生,弟子是自叹不如也。 清风: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你我之间现在的差距仅仅就是一张纸的差距,很近了,你很快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新知:先生实在是过奖了,不要小看一张纸的距离,要捅破那张纸也是极不容易的呀。因为,就知性之类而言,我与老师几无差距了,但若论因人生阅历而于思想中沉淀下来的悟性而言,其差距又是何等的巨大呀。你不是常说,“你吃的盐也比我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吗?” 清风:哈哈,一句用于逗乐的戏言何必当真呢?言归正传,最后来看灭谛,毫无疑问地,当通过持久地努力使得定与慧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时,此时寂灭现前,众苦云消,解生脱死,可以安住涅槃了。 新知:这些道理应该说是不难理解,只是我想知道的是佛家所言涅槃境界究竟与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梵我一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有什么区别呢? 清风:很好,问得正是时候。梵我一如的思想出自于古印度最重要也是最负盛名和影响最深远的《奥义书》中。梵的概念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读者诸君先想想我们以前如何论述道的概念就可以了,或者简单点说,它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梵我一如的境界是需要去证悟的,或者说在禅定中,我们的原性显现了,我们与宇宙的能量彻底沟通了,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什么人与宇宙能达此沟通呢,因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呀,而宇宙又是一个大“我”呀。很显然的,梵我一如的境界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一回事,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古印度与中国的文化,我感觉就象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呀。 新知:我要帮老师纠正一点就是,这对双胞胎非是同性,而是龙凤胎,古印度文化为凤,古中国为龙。何也?老师在以前不是早就概括过了吗,同为东方文化的代表,重视思辩的古印度文化还要显得更加阴柔一些,正如老师在开篇人类思想文化之树中所介绍的一样道理,佛家为阴中之阴,而中国的道家为阴中之阳。 清风: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吧,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佛家所言的涅槃与梵我一如或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致的。涅槃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熄灭的意思,佛家由此引申来形容消除了一切烦恼的圆满境界,即获得了最高觉悟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涅槃一词重在形容个人定境现前的一种主观的极乐感受,而梵我一如或者天人合一则重在描述个人定境现前时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客观状态而已。 新知:这种状态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很显然是一种全息共振的状态呀。哦,对了,老师在第一章即东西方文化比较总论中已反复引用全息论的思想,我在这里正可用全息思想再来描述一下涅槃之境也。当修道之人放下后天的一切欲念之后,他静静地进入了禅定的境界。刚开始他也许变成了动物,只有一些本能的意识了。再后来他也许变成了植物,已没有任何一点意识可言。再后来他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他已从一个显态世界返回到了潜态世界之中。 清风:我要补充一句,与一般的动植物不同的是,唯有人这个最高级生物在返回潜态之后,虽然后天之所有意识都已泯灭,完全进入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但却能够体认这样一种身心俱融的难以言说的极乐状态。 新知:这时候,他这个小宇宙便和宇宙接通了,如同电视机的频道接通了一样。能量在自由地出入,清气源源不断的呼吸进来,浊气源源不断地开始排出去了。这时候生命开始进入一个最和谐有序的状态,因为这是一个全息共振的状态,不是有一种说法叫生命在于振动吗?这时候一切似乎都已经停止了,没有任何生灭幻化可言,虽然后天的意识已经停止,但先天的原性显现,大脑呈现一种高度的抑制状态,得到了最充分的休息。但同时大脑又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但这种兴奋不同于平常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兴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因大脑细胞得到高度活化和有序化而带来的祥和喜悦。 清风:看来前段时间我让你试着参禅打坐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果真有点进入状态了呀,弟子该摆一台谢师宴了吧?   作者:清风艳 回复日期:2010-1-14 22:03:00 3#       PS:我是大学哲学系2009毕业生,一个偶然机会读到<经营生命>一书,深受震撼.,认为其填补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空白,全面超越《苏菲的世界》;探讨一个个人生的大问题,令人产生重活一次的冲动。经执着寻访与恳求,终得拜清风先生为师.立志将先生之博大精深之思想发扬光大,特经先生同意,将其原稿发表.由于种种原因,在出版时原稿被大幅度压缩删改,故我在此发表原稿全稿,以重新开启思考之时代,造福芸芸众生.
/
本文档为【经营生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