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2019-08-07 8页 doc 23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1 特点 (1)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脚造梯田。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易于人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的动植物,又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减少了动用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构”...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1 特点 (1)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脚造梯田。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易于人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的动植物,又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减少了动用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 (2)哈尼梯田是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 哈尼梯田范围广泛,田块面积各异,形态千差万别,地形复杂,自然与文化景观丰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以农业这一经济活动保持着生态、社会文化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其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管理理念,使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 并非脱离自身资源与环境基础的变化,而是与自然协同进化。 (3)哈尼梯田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 哈尼梯田系统中,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技 合性遗产,其价值挖掘、动态保护、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生态、农业、林业、水利、民族、民俗、经济、管理、旅游等众多学科和部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第五是社区,社区或以社区为基础的机构更能适应当地特定的社会和生态条件,更能代表当地的利益和喜好,更了解当地生态变化过程和传统的资源管理实践,能更容易通过当地适应的传统途径和管理实践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对他们所代表的当地人生计有关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行动更有责任感。〔3〕(P49~50)具体到哈尼梯田,目前应当采取的是国际组织指导、政府主导、企业协助、科技支撑、社区参与的机制。 2 开发 二要树立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 以梯田旅游观光为基础,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以丰富的遗产资源要素为核心,加快对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环境、旅游线路、游客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的开发建设。 四遗产地相当一部分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状态中。他们是哈尼梯田的 创造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哈尼梯田保护发展和传承的主体,理应在梯田文化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惠益。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依托梯田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旅游扶贫机制,使旅游扶贫更好地为遗产地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现阶段可从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扶持遗产地经济发展。依托哈尼梯田文化遗产资源从事旅游观光和各种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还应缴纳文化遗产资源维护费。三是在发展遗产文化旅游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应采取科学的开发策略,通过产业带动,积极引导哈尼等各族群众自觉保护梯田,同时加大对哈尼梯田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挖掘绿色食品生产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水面经济,开发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茶等无污染、高品质、纯天然的山区特色产品,着力打造哈尼歌舞、长街宴、原始宗教、节庆等民俗文化,利用哈尼村寨帮助村民发展农家客栈,使其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增收致富。 三保护 1 它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哈尼梯田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很少施用化肥农药,也为未来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在遗产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遗产,而且可以 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哈尼梯田的景观及 其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现在哈尼梯田也具有一定规模 的旅游发展。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 是在遗产地开发旅游所最担心的。包括观光农业等的生态旅游的发展 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积极而有序的开发则对遗产保护会产生 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收益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旅游能带动建筑、交通、餐饮、娱乐、通讯、商业的同步发展, 农民可以从中获益,从而愿意参与农业遗产的保护。 切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诸多“三农”政策,包括农业生产政策,如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传统品种保护与改良品种推广、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等;农民增收政策,如收入补贴与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文化遗产适度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如村庄规划和古村民宅保护,农村能源建设,饮水、行路、用电、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急需对上述政策进行完善。而实施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政策,对于建立健全符合“三农”工作特点、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对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范围进行规划性研究。 物质性和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广阔,内容丰富,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业遗址、民俗文化、农业原产地、农业景观生态,以及相伴而生的农业技术、耕作和农耕文化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以便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类型和范围做出基本判断,找到最具典型性、最亟待保护和最具有挖掘利用价值的部分。对具有典型性、处于濒危状态、可以发掘利用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区域,对不同农业耕作制度、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丰富的传统农业社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作出全面规划。 3、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濒危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 国家农业、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对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研究,适时出台有关濒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政策,确定所应遵循的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保护和利用的规划,以及相关业务工作指导意见等。鉴于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复杂性、民间根基和可持续发展,此项工作需要行政部门加强引导管理工作,同时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应以政府为主导对各种社会资源加以合理整合,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 4、以国家农业博物馆为龙头,实施多类型、多层次博物馆的农业文化遗产保存和记忆工程。 中国农业博物馆应当在保存、记忆、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应当建设成为一座与具有五千年农业文明古国地位相适应、与我国“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专业性博物馆。就收藏而言,国家农业博物馆应反映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就保护而言,国家农业博物馆应结合其藏品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使文物和标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尽可能完整地、长久地流传给子孙后代。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建设各种农业题材的博物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政府应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和政策,积极引导和充分调动各地和各种办馆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博物馆为龙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办馆主体兼容并蓄的农业博物馆体系,积极实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存与记忆工程,并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良好局面。 5、政府应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面广量大。应由文化部牵头,协调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委,成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全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各级政府都应进一步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 二、夯实基础,增强旅游发展活力 元阳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运作机制,不断拓展筹融资渠道,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群众共建、共管、共赢的投入保障机制。紧紧抓住“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全力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一)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投资30亿元的元绿二级公路和总投资1.56亿元的大鱼塘联络线已全面开工建设;投资7791万元的元坪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即将竣工;投资1.2亿元的新街镇过境公路已完成可研报告并上报省发改委争取评审、批复;投资2755.36万元的多依树至勐品旅游环线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预计明年3月底可竣工投入使用,此路竣工后将形成“箐口—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箐口”全长45公里的梯田景区旅游环线。 (二)不断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旅游新亮点。投资1385万元的老虎嘴、坝达、多依树、箐口4个梯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竣工;投资2494.27万元的梯田核心区六个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顺利推进,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3个特色旅游村建设已接近尾声;投资7500万元的箐口游客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即将开工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大鱼塘游客休闲中心已完成方案设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国际旅游(汽车)营地即将启动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三)强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档次。投资3000万元的产权式大酒店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6亿元的元阳阿曼国际休闲度假酒店已完成规划设计,待上级有关部 门核准审批;投资3亿元的哈尼半岛高端休闲度假酒店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正抓紧办理项目申报相关手续;投资1.8亿元的哈尼王府海航酒店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四)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按照“青瓦顶、黄土墙、青石板路”的哈尼建筑特色,完成了《元阳梯田小镇(新街镇)建设规划》编制,投资10407万元。近期计划完成“一广场、两片区、三条路”等项目工程建设(即实施梯田广场改造;引进社会资本,盘活慧丰公司片区和原工会俱乐部片区地块,规划建设成集贸市场和商品批发市场,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梯田广场至饭店坡、机关幼儿园至一中门口、粮食局二门市至民族医院岔路三条道路)。目前,已组建工程建设指挥部,正按照规划设计抓紧施工,其中投资2000万元的梯田小镇滑坡治理工程已竣工;投资2000万元的梯田小镇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厂和投资1985万元的梯田小镇供水工程等项目推进顺利;投资1500万元对梯田小镇现有房屋和街道进行恢复保护,“三线”入地及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按计划推进。 三、强化宣传,全力打造世界旅游品牌 让元阳哈尼梯田走向世界,被世人所熟知,这是元阳县委、政府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做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成立了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和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拨付专项工作经费。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编写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策划书》,完成了《梯田景观资源评估报告》和《综合考察报告》,上报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为进一步打造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促进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二)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体系。以哈尼民族文化为重点,积极创作一批赋有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和影视作品。先后出版了《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系列丛书》、《中华风度、世界奇迹—元阳哈尼梯田作品集》,协助拍摄了《诺玛的十七岁》、《梯田边的孩子》、《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视作品,其中《诺玛的十七岁》、《梯田边的孩子》在国家级电影评奖中荣获“华表奖”、“骏马奖”。同时,由县委、政府领导带队组团参加杭州等地举办的“世界遗产保护·论坛”系列活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强化宣传,不断扩大哈尼梯田的知名度,并让更多的人领略哈尼梯田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四、注重保护,促进生态和旅游“双赢” 元阳县在全力打造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始终做到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 (一)科学界定保护范围。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及《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等要求,结合元阳实际,科学界定了“多依树片区、坝达片区、牛角寨片区、猛品片区”132平方公里的范围为元阳哈尼梯田核心保护区。 (二)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决禁止挖沙采石取土,严肃查处占用和破坏梯田的行为,全力确保景区哈尼梯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为动力,全面实施梯田景区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加大水源林种植力度,在梯田核心区实施植树造林25.6万亩,套种林下草果8万亩。并结合地形特征,积极做好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在梯田景区兴建和加固小型坝塘16个,扩建、改造沟渠10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千米,梯田景区水利化程度达36.8%,有效提高了梯田景区水资源利用率。 (三)不断完善保护与开发管理机制。成立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了元阳哈尼梯田管理局,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细则,配合州人大常委会起草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保护条例》,制定了《元阳哈尼梯田景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和保护哈尼梯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规范景区市场秩序。制定出台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经营管理秩序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梯田景区经营管理秩序整治工作组,适时深入箐口、多依树、坝达、老虎嘴等热点景区开展督促检查,加强对景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景区突出问题的全面整治。目前,红河哈尼梯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备清单、国家湿地公园、全国35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
本文档为【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