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蛋鸡生产技术参考材料

2019-03-26 26页 doc 98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蛋鸡生产技术参考材料 宏昌生态蛋鸡养殖公司 蛋鸡场生产管理规范 第一版         [公司内部自编材料]   前  言 农业,尤其是动物养殖行业不像现代工业,能够制定一套标准的、适用范围广泛的技术管理规程。生命体是由亿万个结构精细的细胞构成的复杂生态体系,蛋鸡的生产受到从原料、品种到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现代农业大大提高了蛋鸡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但生命不等同于机器,即使是发达的现代人类医学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病例开出万全的药方。所以,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员工负责任的企业,有必要制定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生...
蛋鸡生产技术参考材料
宏昌生态蛋鸡养殖公司 蛋鸡场生产管理 第一版         [公司内部自编材料]   前  言 农业,尤其是动物养殖行业不像现代工业,能够制定一套的、适用范围广泛的技术管理规程。生命体是由亿万个结构精细的细胞构成的复杂生态体系,蛋鸡的生产受到从原料、品种到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现代农业大大提高了蛋鸡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但生命不等同于机器,即使是发达的现代人类医学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病例开出万全的药方。所以,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员工负责任的企业,有必要制定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管理规范。 本材料第一版主要根据中国农业大学部分课程讲义,及在各大中文数据库、图书馆查阅的资料编写,大部分数据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适用于本鸡场。本材料尽量做到全面、合理,但由于时间紧迫,故仅针对本鸡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涉及的理论依据作了重点阐述。希望工作人员阅读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与充实,并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希望本材料能够抛砖引玉,集全体员工之智慧编写出第二版、第三版…并不断丰富、优化下去。 钟奇 2013年7月 目录 第一章    蛋鸡    1 第一节    雏鸡的饲养管理    1 第二节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2 第三节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3 第四节    蛋鸡营养学    4 第二章    鸡蛋    6 第一节    鸡蛋的结构    6 第二节    鸡蛋的营养    6 第三节    蛋品管理    7 第三章    蛋鸡场的卫生管理    9 第一节    卫生防疫概述    9 第二节    卫生防疫原则    9 第一章 蛋鸡(仅供参考) 蛋鸡饲养阶段的划分(根据生理特点): 1 0~6周龄的蛋鸡称为雏鸡 2 7~20周龄的蛋鸡称为育成鸡 3 21周龄以上的蛋鸡称为产蛋鸡 雏鸡和育成统称为后备鸡。有时也将7—14周龄的蛋鸡称为中雏,15—20周龄的蛋鸡称为大雏。 第二节 雏鸡的饲养管理 (一) 衡量雏鸡和育成鸡的质量标准 1 成活率高,均匀度好 1) 到8周龄的成活率不低于98%,20周龄时成活率达到95~97%。 2) 均匀度不低于85%。均匀度是指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鸡的数量占群体总数量的百分比。 2 体重达标,骨质结实 体重是衡量后备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不同品种的蛋鸡都有其标准体重。体重超标的鸡产蛋能力低,死亡率高,体重小于标准的鸡,发育不健全,产蛋的持续性能差。 3 适当日龄达到性成熟 母鸡开始产第一枚蛋时即表示其达到性成熟。群体性成熟日龄是以群体的产蛋率达到50%时的天数表示。白壳蛋系品种一般在22—23周龄时达到性成熟,褐壳蛋系品种为24—25周龄。 适宜的性成熟期对鸡群今后的产蛋能力有很大影响。过早性成熟,蛋重小,产小蛋持续的时间长;过晚性成熟,延迟产蛋,影响产蛋期总产蛋量。 (二)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育雏计划(成活率90%,雌雄鉴别率98%)、育雏器材、饲料(8.5~9公斤)、房舍及设备的消毒和预热、常用药物和疫苗等的准备工作。 (三) 雏鸡的选择与运输 1 雏鸡选择:大小适中且一致,绒毛光亮,卵黄吸收良好,绒毛覆盖整个腹部,尾部干净,反应灵敏,叫声清脆,握在手中丰满,挣扎力大。 2 雏鸡的运输:用专用雏鸡箱运输雏鸡,注意防寒、防暑防淋、防挤压,运输应在36小时内达到目的地。 (四) 雏鸡的饲喂 1 初饮:雏鸡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初饮应在雏鸡毛干后未采食饲料前进行,有利于卵黄吸收、排出胎粪、增加食欲。 2 开食:雏鸡第一次喂料称为开食。开食应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进行。 3 雏鸡的饲喂:每天饲喂4~5次,每次分2次给料,给料量以半小时吃完为宜。 (五) 雏鸡的管理 1 合适的温度 温度是育雏的重要条件,应严格按标准执行。育雏期间,一般用育雏器局部供暖。温度要求包括育雏舍温度和育雏器温度。育雏舍的温度要求第一周24℃,以后每周降低1℃,第6周以后维持在18~21℃。育雏器温度标准见表: 时间 1~2d 3~7d 2周 3周 4周 5周 6周 温度℃ 33~35 30~32 28 ~29 26 ~27 24 ~25 20 ~23 18 ~21                 2 适宜的湿度 雏鸡体内含水量高(76%)育雏期湿度太低,容易造成雏鸡失水过度,不利于蛋黄的吸收,羽毛发干。湿度太大又容易发生球虫病而下痢。适宜的育雏湿度为55%~65%,前期高,后期低。 3 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但又不能有贼风。 4 饲养密度: 饲养方式 地面 平网 笼养 周龄 6W前 至20W 6W前 至20W 6W前 至20W 密度(只/M2) 20 7—8 24 12 35 14               5 合理的光照制度 1) 光照的作用:采食和饮水、促进鸡的发育和增强繁殖机能。 光照的颜色:光的颜色繁殖机能有较大影响。 光颜色 性成熟 啄癖 产蛋性能 饲料效率 红 绿 黄 蓝 延迟 加快 延迟 加快 大大减少 有减少 大为增加 增加 略升高 无 略降低 无 稍高 稍低 稍低 无           2) 光照原则:育成期光照时间宜短,不得逐渐延长光照时间;产蛋期间光照应长,不得缩短光照时间和降低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得忽长忽端,强度应相对稳定。 3) 光照强度:第一周20 LX(60W/20M2),以后5 LX(40W/30M2) 4) 光照时间:封闭式鸡舍1周内23—24小时,2—18周衡定为9—10小时,19—23周每周增加1小时,24—27周每周增加0.5小时,28周龄时达到每天光照16—17小时,以后稳定该水平。 6 断喙与啄癖防止 1) 为防止啄癖(啄羽、啄肛、啄趾)的形成,雏鸡一般在7—10日龄进行断喙。 2) 断喙时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断喙前,鸡群应无疫情,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3 ppm的维生素K。 3) 光照过强,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以及饲料中缺食盐和其它矿物质、蛋白质等因素均可造成啄癖。除控制上述因素外,断喙是防止啄癖形成的主要管理手段。 第三节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 育成鸡的选择: 1 雏鸡转群到育成舍前,应对鸡进行选择,不符合标准的鸡坚决淘汰。 2 选择标准:体重达标,羽毛紧凑,体质结实,活泼好动。 (二) 育成鸡的管理: 1 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光照等,按体重分群饲养。 (三) 育成鸡的饲喂: 1 育成一般采用限制饲喂。 2 目的:控制体重和性成熟时间,提高均匀度。节约饲料。 3 方法:限制给料量或限制采食时间 1) 限量一般为采食标准的80%—90%。 2) 限时一般用一周内停喂一到数天。 3) 起止时间:从7—9周龄开始,18周龄结束。 4 限饲注意事项: 1) 采食位充足 2) 日粮营养要平衡。 3) 定期称重,调整限量。 4) 病、弱鸡不限饲。 (四) 日粮中补充砂砾: 1 鸡没有牙齿,不能对食物进行咀嚼。鸡靠肌胃的研磨作用把食物磨碎。 2 对鸡群适当补充砂砾,可提高消化能力。据报道,肌胃中有砂砾时,可使颗粒饲料的消化率提高10%,使粉料的消化率提高3%。另外,砂砾还可以防止肌胃逐渐缩小。 3 一般从8周龄开始补饲,1周一次,1天内喂给,不要让鸡自由采食。砂砾要洗净消毒,大小适宜,其补饲量和粒度见下表。 周龄 周砂砾补饲量/g 砂砾大小/mm 8 2.2~4.5 1.4~2.4(细粒) 12 4.5~9.0 2.4~4.0(中等) 20以上 5~10 3.0~4.7(中等)       (五) 补钙 1 一般认为40周龄前每天摄入钙3.3g,以后应提高到3.7g以上。 2 一般用石粉和贝壳粉,两种原料补钙效果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颗粒较大时补钙效果好,因为颗粒钙在肌胃内停留时间长,可增加夜晚蛋壳形成过程中,钙离子的提供、转运及沉积。一般粒度以2~5 mm为宜。 (六) 转群 转群是蛋鸡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不恰当的转群会增加鸡群的应激。转群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时转群:一般在17~18周龄转群到成年鸡舍,不能晚于20周龄。 2 饲喂:转群前6小时停料,前3天和后3天饲料中增加1~2倍的维生素,同时在水中加电解质。 3 温度:育成舍的温度应与育雏舍相当,更换饲料应逐渐过渡。 4 清理鸡群:两次转群都要淘汰不合标准的个体。 5 转群的组织:人员分组,不交叉。 6 观察鸡群动态:转群前后应注意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 第四节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1 饲养方式:分平养和笼养2种。 饲养密度:(只/M2) 类型 地面平养 网上平养 笼养 轻型 6.2 11 26 中型 5.3 8.3 21         2 环境要求: 1) 温度:最适宜温度13~24℃,可接受温度范围:8~26℃。 2) 湿度:60~65% 3) 空气质量:氨气含量20 ppm,二氧化碳浓度0.2%,硫化氢10 ppm。 4) 光照:强度5~15 LX,长度16小时。 3 生产曲线示例: 根据产蛋率,分为产蛋前期,产蛋中期(高峰期)和产蛋后期3个期。 1) 产蛋前期:从开产到产蛋高峰。5~6周达到90%以上。从23周龄到30周龄前。 2) 产蛋中期:前期产蛋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然后产蛋率下降(幅度小于1%),从30到52周龄。 3) 产蛋后期:从52到72周龄。 4 采用阶段饲养法饲养:阶段饲养法是指在产蛋期内根据鸡群的产蛋率对饲料蛋白质水平的调节的饲养方法。 饲料蛋白质水平随产蛋率的调节 产蛋率 >90% 80% 70% 60% 50% 轻型鸡蛋白比例% 18 17 16 15 14 中型鸡蛋白比例% 19 17.5 17 16 15             5 限制饲喂: 1) 在产蛋高峰过后的2周起对产蛋鸡实行限制饲喂。 2) 原因目的:一般来说,蛋鸡在44周龄以后体重开始大幅度增加,腹脂大量沉积,可能导致产蛋能力下降。限制饲喂有利于发挥鸡的产蛋潜力,延长经济使用寿命,降低饲料成本。 6 日常管理: 1) 观察鸡群(有哪些观察指标?) 2) 减少应激 3) 卫生防疫 4) 生产记录 5) 减少破蛋率 6) 降低饲料浪费 第五节 蛋鸡营养学(部分) 一、 蛋壳品质 1 蛋壳品质直接影响到蛋的破损率与外部感官。 2 影响蛋壳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钙、磷和维生素D。 1) 饲料中的钙含量直接影响蛋壳的厚度和强度。有研究认为形成最佳蛋壳每天应摄入钙3.75~4.00克。 2) 磷决定蛋壳的韧性与弹性。磷与钙相互拮抗(或者说互成一定比例,此消彼长关系),饲料中的磷含量过高过低都会降低蛋壳品质。产蛋期钙磷比一般为(8~10):1。 3) 维生素D直接影响钙磷吸收和代谢,若维生素D缺乏,光补充钙是没有用的。 4) 添加维生素C也可以增加蛋壳强度,提高蛋清的质量,还有缓解热应激的作用。在前2/3产蛋期添加100mg/kg,后1/3产蛋期添加150mg/kg。 3 微量元素的影响 1) 锰和铜影响壳膜的形成,锌在角蛋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 钙与锌、铜、锰在肠中竞争相同的吸收位点,严重影响锌、锰的生物学利用率。目前可开发锌、锰与蛋白质的复合物以削弱拮抗作用,美国开发的“蛋壳-49”替代饲料中的无机锌和无机锰时,可降低破蛋率。 4 电解质平衡 1) 电解质平衡影响血液和子宫液的酸度,从而影响蛋壳的形成。电解质平衡通常计算为每千克饲粮中Na+与K+的毫克当量(meq) 之和减去Cl-的毫克当量数, 即meq[Na++ K+- Cl-] 。一般饲粮电解质平衡以200~250 meq/kg 为宜。 2) 炎热季节,鸡呼吸加快,呼出二氧化碳过多,致血液中的碳酸盐减少,使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来源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日粮中添加适量(0.1%~0.5%)的碳酸氢钠,有助于改善蛋壳质量。 5 蛋壳品质评估 1) 测定厚度:正常范围0.300~0.400 mm。测定时先将生鸡蛋打碎,小心揭去蛋壳内膜后测定,采用大头、小头和中间3个点测定,取平均值。 2) 测定鸡蛋比重法:鸡蛋比重与蛋壳强度成正相关关系。采用盐水漂浮法测定,共分为9级,1L水中加入食盐68g为0级,之后每增加4g,级别加1。测定时将鸡蛋放入不同比重的食盐溶液中至悬浮为止,4级以上者表示蛋壳质地良好。 级别 0 1 2 3 4 5 6 7 8 比重 1.068 1.072 1.076 1.080 1.084 1.088 1.092 1.096 1.100                     3) 壳质:描述蛋壳的光滑细致活粗糙程度。 4) 蛋壳百分率:蛋壳重量占蛋重的百分比,以11%~12%为宜。 二、 饲料对鸡蛋味道的影响 1 有些气味较浓的饲料,如葱、鱼等,其气味可直接影响蛋的味道。在日粮中添加大蒜或大蒜粉,可使鸡蛋变得更为浓香。 2 如果蛋鸡采食大量低成本的杂粕类蛋白质原料,则会有不同程度的鱼腥味,用量越大,腥味越大,品质越大。 3 鸡在吃掺有大蒜粉的日粮后,可消除因吃鱼粉而产生的鱼腥味,且对鸡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4 有些添加剂会影响鸡蛋的味道,如氯苯胍会使鸡蛋产生一种特殊臭味。 三、 饲料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1 正常蛋黄颜色为金黄色或橘黄色 2 饲料缺乏叶黄素时,蛋黄颜色变浅。因叶黄素属脂溶性维生素,其吸收利用率与脂类有关,故脂类缺乏,也会导致蛋黄颜色变浅。 3 促进蛋黄中色素沉积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人工合成色素;二是使用富含叶黄素的饲料原料。 1) 人工合成色素:有辣椒红、叶黄体、隐黄质、紫黄质、玉米黄质、柠黄质等, 最大用量一般为80 mg/ kg。 2) 富含叶黄素的饲料原料:天然植物中主要的叶黄素是黄体素和玉米黄质,适宜的饲料是玉米、玉米产品、草粉和苜蓿。工厂化饲养的蛋鸡饲粮中至少应有40%的黄玉米和5%的干草粉或苜蓿粉, 才能得到和放养鸡一样的蛋黄颜色。叶黄素和脂肪、油一样会发生自动氧化而降解,故饲料中应添加适量抗氧化剂和维生素E。 四、 蛋重 1 蛋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性成熟阶段、日龄、某些药物及营养。 2 营养因素主要是饲料中的亚油酸、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1) 亚油酸参与脂肪的合成代谢,影响蛋黄的形成。亚油酸严重缺乏时,可使蛋重减少至40g。一般认为日粮中亚油酸应达到1.5% 2) 能量供应影响蛋白质的代谢,能量不足,蛋重和产蛋率均减轻。 3) 蛋白质水平对蛋重和产蛋率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饲料蛋白水平每增减1%,可使蛋重增减1.2g左右。 3 蛋重的控制 1) 控制育成鸡的增重:如该品系蛋重偏大,可通过在育成期限制饲喂控制,但应把握好度,以免影响产蛋期产蛋性能。 2) 通过控制光照控制性成熟时间:对于蛋重偏大的品系,可稍稍使性成熟提前,开产早,体重增长减缓,全期平均蛋重也会较小。同理,对于蛋重偏小的品系则可使性成熟稍稍延迟。在实际应用当中应考虑鸡群的健康与发育状况,避免因早产造成的早衰。 3) 控制舍温:蛋重过大,如果舍温小于25℃,则可以将舍温调至接近25℃,这样鸡的采食量会减少一些,产蛋率不受影响,蛋重会有所降低。但如果超过25℃,则会使蛋壳质量和产蛋率下降。 4) 控制日粮蛋白质或含硫氨基酸水平。 第二章 鸡蛋 第一节 鸡蛋的结构 (一) 胚珠 1 在蛋黄中心通向蛋黄外部有一细颈,在这狭颈的漏斗中有一色淡、细小的圆盘状物,叫做胚珠或胚盘。 2 胚珠是没有分裂的次级卵母细胞,为椭圆形,长径约2.5毫米。 (二) 外蛋壳膜 1 新下的蛋在蛋壳表面附有一层无定形结构,为透明、具有光泽、无色的可溶性胶质粘液。 2 它是由子宫分泌于蛋壳表面的,主要由有机物和大量水分组成,在蛋产出时起润滑作用,产出后,受外界冷空气的影响,很快就干了,把蛋壳上大部分气孔封锁住,以防空气、水分交换过快,同时也有助于防止细菌侵入蛋内。 3 随着蛋的贮放或孵化,外蛋壳膜逐渐脱掉,开放的气孔也越来越多,失去保护作用。 (三) 气孔 1 蛋壳上的孔隙,约有8000个,大小4~40微米。 2 蛋的大头部位气孔最多,孵化时空气通过气孔进入,向发育的胚胎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 (四) 蛋壳颜色 1 蛋壳的颜色是在蛋壳形成时由子宫中产生的色素造成的,色素物质为卟啉,来源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绿素)。 2 由于饲料中的色素不能沉积到蛋壳上,故日粮影响只能是间接的。对于某一只鸡来说,壳色的深浅是固定的,是由鸡的遗传结构决定的。 3 褐壳蛋的壳色随着鸡龄增大而变浅,产蛋期免疫反应、喂磺胺类药物、爆发疾病如减蛋综合征时,蛋壳颜色变浅甚至变白。 (五) 蛋白的形成 1 蛋白由系带与系带层浓蛋白(图中未标出)、内稀蛋白、浓蛋白和外稀蛋白4层组成。 2 内浓蛋白(图中未标出)在卵黄周围旋转,两端扭曲形成系带;包围蛋黄部分形成系带层浓蛋白。 3 稀蛋白为输卵管、子宫分泌渗入的水分与蛋白相混形成。由于蛋的形成是旋转前进的,使蛋白液旋转成层,分出内外两层稀蛋白和中间夹着的一层浓蛋白。 (六) 蛋黄的形成 1 因昼夜新陈代谢的节奏性而形成深色和淡色相间的蛋黄。 2 蛋黄外面为蛋黄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蛋越新鲜,蛋黄膜弹性越强。陈旧蛋蛋黄膜弹性减弱,稍震动即可破裂而使蛋黄与蛋白相混合,即形成散黄蛋。 (七) 壳膜 1 分为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气室。 2 紧贴壳的为内壳膜,微生物可以直接穿过。 3 包在蛋白外面的为蛋白膜,微生物不能通过。但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将蛋白膜破坏,从而进入蛋白使蛋变质。 (八) 气室 1 气室是由于禽蛋自禽体排出后,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使蛋白冷却收缩和蛋内水分蒸发,钝端内壳膜下陷形成。一般在排出后2~10分钟形成气室,24小时后气室直径可达1.3~1.5厘米。 2 禽蛋的新鲜程度可以由气室面积判别,气室越大,说明水分散失越多,放置时间越久。 第二节 鸡蛋的营养 1 鸡蛋几乎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被营养学家称为“完全蛋白质模式”。鸡蛋蛋白的消化率高,蛋白品质[1]是所有食物中最优良的(仅次于母乳);含有维持生命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 2 鸡蛋的维生素D[2]含量仅次于鱼肝油。 3 热量适中,为健康食品。 4 含丰富的DHA[3](脑黄金)和卵磷脂[4],能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老年人智力衰退,改善记忆力。由于富集于蛋黄中,禽蛋是使不稳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得到稳定保存的良好介质,在保存和烹饪过程中损失很少。 5 鸡蛋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胆固醇血症者,建议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但是,鸡蛋中丰富的卵磷脂可使胆固醇酯化,使之变得稳定而不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可预防血管硬化。研究表明,健康人每天吃2个鸡蛋,不会导致血脂升高,故不必过多顾虑。 注释: [1]. 蛋白品质:指食物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与人体(或动物)所需比例的近似程度。蛋白质品质高的食物消化吸收利用率也就高,营养价值高。 [2]. 维生素D:又称“阳光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是牙齿和骨骼钙化、钙磷吸收必需的维生素。维生素D缺乏在成人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软化(软骨病),在儿童可导致佝偻病和严重的蛀牙。人体内的胆固醇在紫外线(阳光)照射下可转变成维生素D3,有报道称婴儿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但老年人由于接触阳光照射较少,冬末时约80%的老人处于维生素D缺乏边缘。 [3]. DHA:属ω-3脂肪酸,是脑部和视网膜的主要脂肪酸,是婴儿神经系统与视觉发育的必需物质;也有研究证明DHA可以预防早产。需要注意的是脂肪酸会在烧烤煎炸过程中损失,煮的方式不会流失过多DHA。 [4]. 卵磷脂:存在于所有细胞中,肩负着细胞的营养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传递等功能,没有卵磷脂的存在,所有细胞都将失去功能。在众多营养素中,卵磷脂对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高级神经营养素”,卵磷脂在婴儿脑细胞的丰富和各神经元联系的建立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商品中能供给的仅有大豆卵磷脂和蛋黄卵磷脂。 第三节 蛋品管理 (一) 蛋的品质鉴别方法 1 感官鉴别法 1) 看:新鲜蛋蛋壳光亮,有一层呈霜状的白色胶质薄膜。 2) 听:将两枚蛋拿在手里轻轻回转使两蛋相敲。鲜蛋发出声音坚实,似石头撞击声。 3) 摸:鲜蛋拿在手中有沉重感。 4) 嗅:鲜蛋无味。 2 光照鉴别法: 1) 鲜蛋在光线照射下完全透明(气孔使蛋具有透视性),淡橘红色。 2) 气室极小,高度在5mm以内,略微发暗,不移动。 3) 蛋白澄清无杂质。 4) 蛋黄居中,蛋黄膜包裹紧密,呈现朦胧暗影。 5) 系带在蛋黄两侧,呈现淡色条状带。 3 相对密度测定法(见前述“蛋壳品质评估”) 4 蛋形指数:反映蛋的形状,为蛋的纵径与横径之比,测定值精确到0.5mm。理想状态在1.3~1.35之间,过大为长形蛋,过小为圆形蛋。 (二) 蛋品质分级(引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 SB/T 10638-2011) 1 鲜鸡蛋品质分级要求 项目 指标 AA级(特级) A级(甲级) B级(乙级) 蛋壳 清洁、完整,呈规则卵圆形,具有蛋壳固有色泽,表面无肉眼可见污物 蛋白 粘稠、透明,浓蛋白、稀蛋白清晰可辨 较粘稠、透明,浓蛋白、稀蛋白清晰可辨 较粘稠、透明 蛋黄 居中,轮廓清晰,胚胎未发育 居中或稍偏,轮廓清晰,胚胎未发育 居中或稍偏,轮廓较清晰,胚胎未发育 异物 蛋内容物中无血斑、肉斑等异物 哈夫单位 ≥72 ≥60 ≥55         注:1. 肉斑:鸡蛋内出现带褐色或苍白色的斑点,由蛋在形成过程中输卵管粘膜上皮组织少量脱落,被蛋白包围生成。2. 血斑:蛋黄上的血斑由排卵时卵泡破裂发生的微血管出血造成;蛋白中的血斑来自输卵管在蛋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微血管出血。3. 哈夫单位:测定时先称出蛋的重量(W)(需精确到0.1g),然后把蛋打在水平的玻璃台上,测定浓蛋白最高处的高度(H)(一般在距离蛋黄1cm处浓蛋白最宽部位,需精确到0.1mm,所用仪器为垂直微量测定仪),按公式Hu=100Log(H-1.7W0.37+7.6)计算。哈夫单位为蛋白高度与蛋重的一个回归关系值,反应了蛋白的状况,由蛋白状况反应新鲜程度。 2 鲜蛋重量分级要求 级别 单枚鸡蛋蛋重范围/g 每100枚鸡蛋最低蛋重/kg XL ≥68 ≥6.9 L L(+) ≥63且<68 ≥6.4 L(-) ≥58且<63 ≥5.9 M M(+) ≥53且<58 ≥5.4 M(-) ≥48且<53 ≥4.9 S S(+) ≥43且<48 ≥4.4 S(-) <43 — 注:在分级过程中生产企业可根据技术水平将L、M进一步分为“+”和“-”两种级别         3 包装产品分级判别要求 级别 AA级鲜蛋比例/% A级鲜蛋比例/% B级鲜蛋比例/% AA ≥90 — — A — ≥90 — B — — ≥90         4 检验规则 1) 组批:同一养殖场、同一天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产品为一个批次。 2) 抽样: a) 蛋壳检验(检验项目见):按批次取样,每一百箱取样3箱,每增加一百箱增加取样1箱,尾数不足百箱但超过30箱则增加取样1箱。 b) 蛋白、蛋黄、异物和哈夫单位检验抽样:每批次中随机抽样10枚。 c) 蛋重检测抽样:每批次随机抽样100枚。 5 标签 1) 应同时标示品质等级和质量等级。如品质AA级,重量53g~58g可标示为“AA-M” 2) 可用连接符(—)连接标示包装内鸡蛋枚数。如“AA-M-12” (三) 部分异常蛋简介 1) 沙皮蛋:是指蛋壳表面粗糙,厚薄不均,在强光下能看到大小不等透明点的鸡蛋,系蛋鸡矿物质营养和维生素营养不良所致。蛋壳薄(小于0.27mm)而脆,极易破损,多孔水分容易散失。 2) 钢皮蛋:蛋壳厚度大于0.45mm,质地过于致密,气孔少。 3) 裂纹蛋:因机械撞击而产生细丝状裂纹的蛋,用照蛋器透视可见裂纹,敲蛋时发出哑壳声。 4) 污壳蛋:污物粘附于蛋壳,应归为次品。 (四) 包装运输 1 码盘 1) 蛋壳的抗压强度,长轴大于短轴,故运输时,以竖直码盘为好,不可横放。 2) 大头向上:蛋黄的比重小于蛋白,有上浮的趋势,由于大头一端有气室,蛋黄上浮时最终只能顶住气室的膜上而不与蛋壳接触,所以不会出现黏壳蛋或靠黄蛋,不容易造成散黄蛋。 2 控制微生物: 1) 尽量保持清洁状态,尽量减少外蛋壳膜破损 2) 低温保存。少数真菌可在0℃左右发育繁殖,故冷库里仍可见到真菌,以毛霉、根霉、青霉为主。 3 抑制生物酶活性:低温保存。 第三章 蛋鸡场的卫生管理 第一节 卫生防疫概述 1 传染病 1) 定义: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基本特征 2) 危害:导致动物死亡、影响产蛋性能和蛋品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影响饲料利用率等等,总之传染病的流行会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甚至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传染病的防治是蛋鸡饲养管理的重中之重。 3)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大于治。一旦发现动物传染病,最好扑杀后消毒,有治疗价值者需严格隔离,严防疾病的扩散。 2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 传染源:包括感染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 2) 传播途径:水、空气、飞沫、尘埃、昆虫、土壤等 3) 易感动物:免疫力低下者,如雏鸡、弱鸡、应激反应的鸡 此三个环节对于传染病的发生缺一不可,卫生防疫的原理主要是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行控制,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3 蛋鸡场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 人:人是疾病传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出入动物交易市场、养殖场的人员,应重点防范。蛋鸡场工作人员决不能与其他任何家禽、野生鸟类、伴侣动物接触。 a) 人感染人畜共患病而成为传染源:这种情况在蛋鸡场较少见; b) 鞋:由于可沾染各种污物、粪便,因此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c) 衣物:衣物会受到灰尘、羽毛和粪便的污染; d) 分泌物:如新城疫病毒能在人类呼吸道粘膜上存活数天,喷嚏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工作人员最好带口罩。 2) 设备、工具、车辆:如车辆驾驶室是重要的污染场所,可携带多种病毒、寄生虫,并能与人形成交叉污染,需引起重视。 3) 饲料及其原料:可能存在原料污染,或者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发生污染。 4) 垂直传播疾病:指感染母鸡传染给后代的疾病,要求种鸡场做好此类疾病的净化。有些疾病难以做到100%净化,这就要求饲养人员随时观察鸡群,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鸡并消毒,以清除传染源。 5) 疫苗:有些疫苗存在外源毒污染,活疫苗可能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故应使用合格的疫苗产品,并合理使用。 第二节 卫生防疫原则 1 划分生产区、污染区、生活区和外部区等,不同的区域执行不同级别的卫生防疫要求。 1) 外部区:控制人员、动物出入,做好登记制度,外部环境尽量保持清洁,以减少将污染带入的可能性。 2) 生活区:由外部区进入生活区需经简单消毒,人员需拍打身上尘土后进入人员消毒区,消毒完成后由另一端进入生活区;车辆需洗净车胎污物后进行车胎消毒,车胎至少在消毒池滚动2圈。(注:污物、有机物等会与消毒药成分发生化学结合,若不清除将大大降低消毒效果,消毒药需及时更换以免失效) 3) 生产区:生产区入口建更衣消毒室和车辆冲洗装置,人员进入需经更衣消毒,生产区内专用清洁衣物不得带出,并需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由一栋鸡舍向另一栋鸡舍转移时,要重新到更衣消毒室消毒,人员、工具等严禁串舍,若需巡查,要按照先看育雏育成舍,再看蛋鸡舍的顺序查看。车辆如需进入生产区,车体需经彻底冲洗消毒,司机不得离开驾驶室。 4) 污染区:单向通行,严禁由污染区进入生产、生活区。 2 鞋底消毒:将鞋踩入消毒池2~3分钟,使药液浸及整个鞋底。如果仅轻轻沾一下消毒药,这种形式上的执行规定达不到防疫目的。最好穿胶鞋 3 定期进行卫生清理,如灯泡、食槽、工具设备、衣物等,清理之后消毒。 4 鸡场内不得饲养猪、犬、猫及其他种类的家禽,食堂不得从外购入禽类及其产品。
/
本文档为【蛋鸡生产技术参考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