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2019-02-25 29页 doc 49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 案 一、填空题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史》练习题及答 案 一、填空题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 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 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 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 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 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 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 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 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 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 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会议) 及(县参会议)。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 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 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 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 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 关,是各级(参议)。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 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 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 行)。 27、(1947)年(5)月(1) 日,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 日。 28、建国初期,(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统 率机关。 2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 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 委员会)。 30、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 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 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 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 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 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 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 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 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 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 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 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 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 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 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 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 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 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 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 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 队伍。 5、安福国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 皖系军阀操纵的政客团体—— 安福俱乐部,在1918年8月产 生的国会中,占有90%以上的席 位,故此届国会被称为“安福国 会”,它为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 立下汗马功劳,皖系军阀失败 后,安福国会也于1920年8月 垮台 6、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国民党统治时期设立,掌理 一切公务员的惩戒事宜。分为: 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掌理荐 任以上公务员及中央各官署委 任职公务员的惩戒事项;地方公 务员惩戒委员会,掌理各有关省 市委任职公务员的惩戒事宜。 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 最高政权机关,由各省、中央直 属县(市)苏维埃代表大会及红军 选出的代表组成,它的工作通过 会议来进行,每两年由中央执行 委员会召开一次,必要时可延期 召开全国苏维埃临时代表大会。 8、人民检察院组织活动原则 (1)垂直领导、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2)集体领导基础上的检察长负责制。(3)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时,对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三、问答题 1、唐宋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1)台谏分职到台谏合一。 (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 (3)封地方官吏的监察工作不断深入 (4)监察方式多样化。 2、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地位。 (1)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2)国家制度的复革,取决于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归属于政权问题的解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形式,不是决定性的东西 3、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中政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中枢机关,是国民党的中央机构之一,但它不是处理党务的机关,也不是政府本身的机构。中政会在制定政治的根本上,对国民党中央负责,国民政府在执行政治方案上,对中政会负责。从法律上说,国民政府表面上仍是国家最高机关,它与中政会并无隶属关系,但中政会实际上总揽国民政府一切方针政策的抉择权,是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纽带。 4、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和任务。 工农民主政权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 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 推翻军阀政府”,为向社会主义 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 主要职能。 (1)镇压国内被推翻的阶级、 反革命分子、反抗社会主义革命 的剥削者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的人。(2)保卫国家的独立、安全 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防止帝国 主义的侵袭及其破坏和平的战 争阴谋。(3)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 文化教育工作。国内外形势的变 化,国家职能的重点也会有所不 同。 论述题: 1、论宋代的官、职、差遣制及 其弊端。 答案要点:宋代官制,最为 紊乱。官与职分,名与实殊。官 制中的主要特点是官、职、差遣 的划分。这是一种官职名称与实 际职务相分离的职官体制。"官" 指官衔,它是作为一种等级待 遇,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 低,并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合 的实际职务;"职"全称贴职,是 一种清高的虚衔;"差遣"意思是 临时差派,三年一换。 这种官、职、差遣的划分, 使宋代官制出现了官与职分,名 实不符的怪现象。划分本质上是 为防止官僚的专权,以达到皇权 绝对集中。实施的结果是造成了 叠床架屋式的庞大官僚队伍。 2、论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表现。 答案要点:二十四衙门是明 代宦官组织。即司礼、印绶等十 二监及四司、八局。明成祖时, 宦官势力开始抬头,明中期后, 更成为左右朝臣进退、掌握各种 大权的政治势力。掌握的权力 有:(1)"批红"权(2)监军权 (3)监政权(4)司法权(5) 控制特务组织,对臣民实行监 控。除此以外,用宦官出使,充 任矿监、税吏等在明代也是常 事。由于宦官专权,使明代职官 系统出现了以内(官)制外(官) 的怪现象。 3、论清代官制的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内阁虽然 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实 际权力却掌握在属于内朝官系 统的军机处手中。第二,各部、 院、寺、监等机构主要官员实行 满汉复职制。第三,官制紊乱, 权限不明。第四,幕僚制度盛行, 朝臣和地方督抚往往自辟幕僚, 以备顾问。第五,书吏势力很大, 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 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 书吏,称"部办"或"承差",因多 为父子师徒相承,又熟悉具体文 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 中事务。因为他们无薪俸保障而 公开收贿,名之"部费"。各省官 衙中也有一批这种操纵事务的 书吏。 4、论述隋唐"六部"的职能及其 职官配置。 答案要点:(1)吏部,主官 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 外郎,掌全国文官的选授、考核、 勋封等,下设吏部、司封、司勋、 司功四司。(2)民(户)部,主 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 员外郎,掌全国土地、户口、钱 谷财政等,下设户部、度支、金 部、仓部四司。(3)礼部,主官 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 外郎,掌礼仪、祭祀、贡举,下 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4)兵部,主官尚书,副职侍 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武官 选授及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 司。(5)刑部,主官尚书,副职 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司 法行政和重大案件的审判,下设 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 (6)工部,主官尚书,副职侍 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工程 营造、工匠管理、屯田、山泽等, 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 司。 1、中西封建君主制异同比较。 答案要点:中国的君主制自 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时代的夏 朝就出现了,至1912年满清帝国 被推翻,其间经历了奴隶制时代 的宗法等级君主制和封建社会 的专制君主制,历时4300年左右 的历史。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 体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 革,从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君主制直接转化过来的,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与封建经济、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相始终的。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为标志,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体的行政、司法、监察和人事的完备严密可以说是相应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欧洲的君主制是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形成的,至今不到二千年的历史;而西欧封建君主制则是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间经历了分散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制三个发展阶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5世纪左右,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拥护下才得以在英法等主要欧洲国家确立,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西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始终的。 2、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 (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 3、论述20世纪以来,用现代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四个阶段。 答案要点:起步阶段:(20世纪10-20年代),这一时期,除了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成果外,出现了用西方资产阶级新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批学术性论文,其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成果影响最大。 初步繁荣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中国政治制 度史研究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 及实证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治史 方法齐头并进的时期。表现:① 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运用。②出现 了一批中国政治制度的通史、断 代史和专史性质的学术著作。 相对沉寂阶段:特点是:① 政治禁忌太多,研究的理论和方 法局限在唯物史观和阶级 法。②局限在历史学的领域,缺 乏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政治 制度运行机制的成果。③研究成 果减少。 空前繁荣阶段:(1978-迄 今)主要表现是:①学术性论文 和专著成倍增长。②禁区冲破后 多种理论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 运用。③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有 向政治学转移的趋势。④以史资 治。 4、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 个建立在宗法(家族)血缘关系 基础上的宗法(家族)制社会? 答案要点:家族关系根深蒂 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崇宗敬祖、尊老敬孝、由孝 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会意识 和政治意识,家长意识和君主意 识相结合的权威意识浓厚。社会 关系的取向主要依据血缘关系 及由血缘关系外延的地缘关系, 由亲情关系到地缘关系到政治 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往往通过这 种多重的人情关系来构建,重群 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体中 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个人在社会 中的权利。 5、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礼 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 答案要点:中国传统社会是 一个强调群体性、礼法合一(或 礼法并用)的伦理型社会。它与 宗法制度、专制制度相结合,形 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 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 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 会格局;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 体的认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 会习俗与社会心态;重视个人的 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 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 己以安人”;重义轻利与重道轻 器的价值取向。儒学(经学)独 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 一种外化;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 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 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6、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 个以人本文化为主导的泛宗教 社会? 答案要点:在人与自然、人 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 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 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 心的人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 对宗教采取一种理性(“敬鬼神 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 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的态度。 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 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 表现是: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 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 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 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 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 相对淡泊;佛、道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西方文化 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 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 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 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 形式的宗教。 7、谈谈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方法。 答案要点:(1)从中国政治 制度史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出 发,运用政治学、历史学乃至社 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多方 位、多角度地展开学习与研究。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3)结合所学专 业和个人志向,有选择地重点学 习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 内容或相关领域。 8、论君主制政与农耕文明的联 系及其影响。 答案要点:传统中国的政体 始终与农耕文明相维系。这一特 点使中国能够较早地进入文明 社会并形成君主制的国家政体, 便于产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国家,政体不易变化、维系的时 间较长。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往往会产生停滞性。在这样一种 君主政体一贯制的农耕国家,内部调节机制相对完善,政治氛围中的游离因素较少,社会集团中的异己力量难以发展壮大,故整个社会有缓慢的渐变而难以发生质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要点:(1)学术性论文和专著成倍增长。论文超过2000篇、各类专著超过百部。最具代表性的有白钢主编的10卷本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它可以说是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与国内以往中国政治制度史著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侧重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制度设置的静态描述和制度运行机制的动态分析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其它有关专著主要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 (2)禁区冲破后多种理论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有向政治学转移的趋势。 (4)以史资治。运用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为我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肃贪、整顿吏治、加强监察等现实政治服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 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 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 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 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十 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 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7.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发 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 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 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8.翰林学士:林学士,官名。学 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 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9.羁縻府州:所谓“羁縻制度”是 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 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 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1、三司: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 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 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 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 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 和枢密使。 2、"差遣":差遣的意思是临时 差派,三年一换。宋代官员担任 的实际职务即称"差遣",又称职 务官。 3、"北南面官制":辽代官制。 辽朝在中央官制系统中设置的 南北两套双轨制的职官系统。中 央权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官的北 宰相府和北枢密院系统中。 4、宣政院:元代官署名称。掌 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军 政事务的机构。 5、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 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 料的机构。 6、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组织。 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 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其 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 首,地位最为重要。 7、东厂和西厂:明代中央官署 名称,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 织。 8、"笔帖式":官名。清代在各 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 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 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 "笔帖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士 人"(或"博士")。 9、理藩院:清代中央官署名称。 为清朝专设的机构,始设于太宗 时,初称"蒙古衙门",1638年改 称理藩院,为管理蒙古、西藏、 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 央最高机构。 10、庶吉士:明清翰林院中最低 级的学习人员。 11、少府:少府负责皇帝奉养 之官。战国时,始置少府,掌管手 工业和国君的私人庄园。东汉仍 称少府。秦汉沿置少府,列为九卿 之一。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 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元朝始废。 12、翰林学士院:官署名称。唐 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北门学 士",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 备咨询顾问。到唐玄宗时期,始 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 者兼翰林学士(初称"翰林供奉 "),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 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 命。 13、"经筵官":宋朝还有另一种 翰林,与通常所讲的翰林学士不 同,他们不属于翰林学士院,分 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崇政 殿说书等,以在皇帝左右讲书说 史为职。
/
本文档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