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

2020-12-05 1页 doc 26KB 3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is_505960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一、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有关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使学生能获得生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决不能...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一、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有关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使学生能获得生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决不能为了演示而演示,忽略了演示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应该在具体实验时,要着力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和推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象的本质,逐步形成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必要”的感性认识,主要是指有的事例本质现象比较明显,有的非本质现象反而明显。为使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实际教学中,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事例来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进行“力臂”概念教学时,教师选择的事例必须要有力的方向不垂直杠杆的情况。否则,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力臂”的概念,而学生却总是认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具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概念。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像人拉车那样的作用力,而对车同时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力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二、获得本质属性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关键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科学抽象的过程中,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活动,才能把事例中联系的和毫无联系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逐渐区别开来,从而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我们在“惯性”概念和“惯性定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从运动着的物体(如,汽车、足球、摩托车等),当外力停止作用后,它们还能继续运动这一事例出发,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可得出:运动着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仍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这一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二,在做“小车在不同物体表面运动距离实验”时,可以看出,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比较短,当撤去毛巾后,小车运动的距离则远得多。对这一事例分析得到:小车在平板上运动速度的减少,是由于平板对它的阻碍作用而引起的。这就突出了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原因。从而摒弃了那种物体不受其它力作用时,速度就会逐渐变小的错误观点。第三,对该实验进行科学的想象和推理,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理想状态:平板表面是绝对光滑的,那么小车将不会因受到板面阻碍而减速,小车就能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就突出了:物体在不受其它力作用时,就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现象。从而摒弃了那种物体要受到力作用后,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我们把上述抽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于综合和概括,就能归纳出科学的“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而亚里士多德一直都认为:当推动物体的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才能归于静止。直到17世纪伽利略才纠正了这一“常识”性的错误。从以上事例的分析可看出,学生要形成“惯性”概念和掌握“惯性定律”关键是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这一本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要有意识地去突出事例的本质现象。三、让学生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物理概念是用精辟的思维形式来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和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时候,才能向学生提出概念的定义。不应让学生机械的背诵定义。在教学中,不能产生一切从定义出发的错误思想,而是应该让学生着重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我们老师讲授概念时,要注重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这就是要求老师,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这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概念质的方面;外延是指这类事物的全体,是量的方面。我们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用途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概念。例如,在讲授电阻R=U/I时,应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定义式R=U/I,表明对于一个导体,加在其两端的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但U/I是一常量,这一常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来决定,而R正比于U是错误的。(2)从作用上看,电阻是用来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3)R=U/I为我们提供一种间接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伏安法)。为使学生对其加深认识,我们还可用物体的密度、比热、燃烧值进行类比教学,从而突出电阻的本质。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用公式来表示物理规律和定义。如阿基米德原理写成F浮=G液=p液gV排,它涉及了密度、重力常数、体积三个概念。我们教师在物理公式教学时,要着重向学生讲清楚公式的物理意义,决不能让学生用纯数字的观点去看待公式。例如,对P=m/v的应用中,不能错误的认为P正比于m,反比于v。为此,在课堂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如下小实验:(1)用天平和量筒测了一铝块的质量和体积;(2)把相同的两铝块捆在一起,测出其总质量和体积;(3)分别算出一个铝块和两个铝块的密度,再将它们的密度进行比较。由此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物质的材料,它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都无关。”从而突出了公式的物理意义。四、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再到深刻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本质揭露得越深刻,那么学生就越容易形成概念。但我们老师也应该懂得,教学的“深度”是要受教材和学生智力发展程度制约的,它有一定的阶段性。例如,在讲磁场对电流作用时,初中只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指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而高中才导出了磁场力的计算公式。又如,我们在讲密度概念时,也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要通过对“质量”、“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和“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些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密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科学性”、“严密性”,而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不断注意各个教学阶段的互相联系,使学生逐步理解概念和规律。要让学生掌握好概念和规律,还应注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综上所述,在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可大至有以下几个过程:首先,使学生通过现象,实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引导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再次,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不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
本文档为【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