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

2017-11-15 29页 doc 60KB 2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 为中心 姓名:韩 爱娜 学号:2007020392 学院:文 学院 专业:中 国古代 文学 电话: 邮箱:hanaina217@163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 号 2007020392 分 类 号 I207.419 研究生 类别 全日制 硕士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目 : 《 儒林 外 史》 礼 俗描 写 研究? 以 婚 礼 、 丧礼 、 祭 礼 为 中 心学 科专 业名 称:...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 为中心 姓名:韩 爱娜 学号:2007020392 学院:文 学院 专业:中 国古代 文学 电话: 邮箱:hanaina217@163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 号 2007020392 分 类 号 I207.419 研究生 类别 全日制 硕士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目 : 《 儒林 外 史》 礼 俗描 写 研究? 以 婚 礼 、 丧礼 、 祭 礼 为 中 心学 科专 业名 称: 中国 古代 文学 申请人姓名 : 韩 爱 娜 导 师 姓 名: 杜 贵 晨教授 论 文提 交时 间: 2010 年 05 月20 日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 位 是本人在导师指 导 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 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 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学校 有 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 权 保 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 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 签字日期:年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3 绪论 6 一、古代的 “ 礼”与“俗”. 6 二、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7 三、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9 四、本文研究方法及构思10 第一章 《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12 第一节《儒林外史 》礼俗描写的多样性12 第二节《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深刻性14 第三节《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艺术性15 第二章 《儒林外史》中的婚礼 18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18 第二节《儒林外史》婚礼描写的文化内涵 24 第三节《儒林外史》婚礼描写的艺术性38 第三章 《儒林外史》中的丧礼 45 第一节《儒林外史》的丧礼描写46 第二节《儒 林外史》 丧礼描写蕴含的思想内涵50 第三节《儒林外史》丧礼描写的艺术作用 65 第四章 《儒林外史》中的祭礼 73 第一节 南京祭泰伯祠大典74 第二节 五河县祭节孝祠. 83 第三节徽州祭烈女祠 89 结语97 注 释 98 参考文献 101 致 谢10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 文摘 要 《儒林外史》 是中 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顶峰之作, 书中涉及的多项礼俗描写生动、 深刻, 不仅 刻画出 儒林中知识分子的神情百态, 而且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情状况, 是一幅寄托作者思想的风俗画,因此对书中的礼俗描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绪论 、正文、结语三个大部分,主要对书中着墨较多的三大礼俗:婚 礼、丧礼 、祭礼进行分析和研究, 分别指出三大礼俗在书中的具体描写,透视 这些 礼俗描写在书中的作用 ,并试图挖掘其深层意蕴。 绪论主要是介绍古代的礼与 俗,从总体上 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回顾 了《儒林外史》中礼俗描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释本文研究的目的 与意义,并简 要介绍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写作思路。 正文分为四 章。 第一章综述《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 从宏观上把握书中的各项礼俗 描写, 指出其描写的多样性、深刻性及艺术性特点。 第二章 为《 〈 儒林外史〉中的婚礼》 : 第一节,首先简要介绍古代婚礼的内容、 目的和作用,其次结合“六礼”程序分析 书中各处具体的婚礼描写 。第二节,揭示 书中 婚礼描写的文化 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明清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 萌动 ,表现在有勇有谋的沈琼枝、漠视贞节观念的王太太和追求梦想的聘娘三 个女 性的 婚礼描写 上; 第二, 反映当时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 主要 通过书中有关 重排场、 重财婚 、 财婚对门第婚的冲击 等婚礼的描写 ,如鲁小姐婚礼的排场壮大,鲍廷玺之 母为了王太太的财物而撮合儿子与之结婚,盐商与翰林联姻等等, 反映出当时奢靡 趋利、追求功 名富贵的社会风气; 第三, 分析当时妾的地位。 从书中纳妾的描写可 以看出纳妾不成 礼,妾多出身 低微等状况;探析纳妾的两大原因,一是好色,二是 承嗣; 从 严监生之 赵氏妾身上透视妾的命运与出路,即扶正或生子;最后分析 作者 借 书中人物杜少卿之口 表达对纳妾的看法 。第三节,分析书中 婚礼描写的作用:第 一, 以戏剧性的婚礼来增强讽刺效果 ,如通过严贡生娶媳讽刺其悭吝 至极的性格, 通过鲁小姐婚礼中的几个不和谐的小插曲讽刺了鲁家痴迷八股的 愚昧,及那些一心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靠考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迂腐之人 ;第二, 立体化的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安排了 几个有二次婚姻经历的人物,像匡超人的停妻再娶、鲍廷玺的违礼续娶、牛浦郎刚 开始的简朴婚礼,这使得这些人物形象都富有立体感、性格多样化 。 第三章 为《 〈 儒林外史〉中的丧礼》: 第一节,概述古代重丧事的传统, 原因主 要 有灵魂不死观、祖先崇拜意识、中国的重孝意识 等;按照丧葬礼程序 分析本书中 的具体 丧礼 描写。第二节 ,揭示书中丧礼描写 蕴含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反 映人文精神的缺失,对孝悌等美好传统的呼唤 ,如范进的伪孝、权勿用的 无赖式假孝、荀玫丁忧企图匿丧的丑行,这与王冕的至孝尽礼、杜少卿的大孝形成 鲜明的对比 ;第二, 探讨风水问题,对惑于风水迷信现象的批判 。作者对风水采取 两面的态度,他对一些堪舆术有着适当的肯定,但是痛恨和批判那些信口胡诌、宣 扬风水与功名富贵挂钩的迷信之举 。第三, 揭露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明清时期丧礼 既有奢靡的闹丧之风,如荀玫之母、范进之母去世时都有 十分风光的丧礼,但同时 还有许多贫苦大众无力举行丧葬礼, “厝棺” 现象也是贫困的表现 。 第三节, 分析书 中 描写丧葬礼俗 的意义: 第一,增强讽刺效果,深化主题 ,如严监生之妻王氏的丧 礼就采取了悲喜交融、插科打诨的讽刺艺术,鲁编修和范进之母都是因喜极中痰而 亡,是对功名富贵的绝妙讽刺 ;第二,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 如牛老儿的丧礼表现 了两位老人淳朴真挚的感情;鲍文卿的丧礼表现了向鼎与鲍文卿的深情厚谊;萧昊 轩之死表现了父子两人的忠与孝。 第四章《 〈儒林外史 〉中的祭礼》 :介绍了古代祭礼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接下 来 主要论述 了三次祭祠活动 。第一节,南京祭泰伯祠大典,首先描述了祭祠的准备 过程, 其次 探讨祭泰伯祠的文化意象, 包括礼让精神、 和谐精神、 “敬” 及以德化俗, 最后分析祭泰伯祠的影响和反思。第二节,五河县祭节孝祠, 分析了书中关于祭节 孝祠的具体描写,剖析作者对势利描写深刻的原因。第三节,徽州祭烈女祠 ,主要 分析祭烈女祠的现象,探析作者创作的原型根据,最后据书中的烈女描写浅探明清 妇女的贞节观。 结语是对全文的, 总体说明对这三大礼俗描写的研究对理解全书及书中蕴 含的作者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 键词: 《儒林外史》 , 礼 俗,婚礼,丧 礼,祭礼 中 图分 类号:I207.419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Scholars" is an ironic novel apotheosis of ancient china, the book describes rituals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vivid, profound, not only to portray the look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attitudes of intellectuals, but also reflects th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 world community, state, sustenance of thinking is a genre paint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stoms of the book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mainly dwell more on the book three customs: weddings, funerals, rituals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respectively, the three customs that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s in the book, perspective these rituals describe the role of the book and tried to dig their deep implicationExordium is to introduce the ancient manners and customs, in general,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Review of "The Scholar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stoms status; Explai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brief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s and writing ideas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overview of "The Scholars" in the customs description, noting that its description of diversity, profundity, and artistic and othe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cholars "in the wedding: Th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the contents of the ancient wedding ceremony, purpose and function, follow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ix program "analysis throughout the book description of a specific wedding. Section II reveals the book describ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rriag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Beginning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reflected in a brave and prudent Shen Qiongzhi, Wang ignored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wife and Pin Niang pursue their dreams,The three women employed description of the wedding; Second, to reflect the society seeks profit was extravagantMainly through the book show and the heavy, heavy financial marriage, fiscal impact of marriage and other door first marriage wedding description, such as the wedding show and grow Ms Lu, Bao Tingxi the mother of his wife's property to the king to marry the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on of the match, merchants and Hanlin marriage, etc., reflecting the then extravagant seeks profit, the pursuit of fame wealth of society; Thir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oncubine at that time. From the book description of concubinage concubinage was not a ceremony can be seen, eyes on ground conditions such as multiple birth; of concubinage of two reasons, one of lust, and second, Inheriting; strict monitoring job status on the health of perspective concubine Zhao's fate and the way that the centralizer or have children;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mouth of borrowing in the figure of Virtue express the views of concubinage. Section III,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wedding book: first, to enhance the dramatic irony wedding effects, such as by Yan Gong Health Quxi extremely ironic character of its stingy by Miss Lu wedding in a few dissonant interlude irony the Lu family obsession with eight-legged essay of ignorance, and those bent on the pursuit of fame by Dynasty imperial wealth of pedantic person; second, three-dimensional shape the characters, the author has arranged the second marriage a few experienced people, like Kuang Chaoren's stopping wife remarry, Bao Tingxi Marrying the illegal ceremony, and Niu Pulang simple wedding just started, making them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s are rich, diverse character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cholars "in the funeral: The first, an overview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heavy funeral main reasons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concept, sense of ancestor worship, filial piety and awareness of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dures of the funeral ceremony of the book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funeral. Section II reveals the book describes the funeral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First, reflect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filial piety, the lack of such fine tradition, such as the pseudo filial piety, right Fan Jin don't use the false filial piety, Xun Mei scoundrelly DingYou attempt to minnith,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Wang Mian filial piety, Du Shaoqing to all the filial piety form bright contrast; Second, the issue of feng shui, feng shui superstition of the confusion in critical phenomena. On both sides of the attitude taken by geomancy, he had surgery on a number of geomancy certainly appropriate, but the hate and criticize those Xinkouhuzhou to promote feng shui wealth and fame tied to superstitious act. Third, to expose social polarization aggravat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th extravagant funeral funeral style downtown, such as the mother of Xun Mei, Fan Jin mother had died the funeral of a very beautiful, but there are many poor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eople unable to hold the funeral ceremony, "coffin house" phenomenon is the poor performance. Section III,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describes the funeral rites: first, the ironic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and deepening the theme, such as the wife of Wang Yan Jiansheng the funeral had taken a bittersweet blend of satire and buffoonery art, editing, and Fan Lu into the mother of all because Xi Ji died in sputum is a wealth of wonderful irony fame; second portrayed the rich. If the performance of cattle Lao Er's funeral two elderly honest sincere feelings; Bao Wenqing's funeral showed the profound friendship of Xiang Ding and Bao Wenqing; Xiaohao Xuan's death showed the father and son duo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Chapter IV "The Scholars "in the ritual: describes the ancient rituals of the content, purpose and meaning, then discusses the three main temple festival activities. Section, Nanjing Ji Temple ceremony Talbot, first described the rituals of preparation, followed by the Temple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Talbot festival, including the spirit of comity, harmonious spirit, "King" and by virtue of custom, the final analysis, Thailand Festival Peter Temple's influence and reflection. Section II, Wuhe Festival Piety Temple of the book, Piety Temple on the festival of specific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of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nobbish. Section III, Huizhou Festival paragons Temple, the main temple of sacrifice paragons phenomenon of creation of the prototype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per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the book descrip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Probe Concept of chastityConclusion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summary,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of this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Custo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book, the author of the book contains idea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The Scholars", customs, weddings, funerals, rituals Category: I207.419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一、 古 代的“礼”与“俗 ” “ 礼 俗 ” 是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常见 常用 的 词, 就 是 指 礼 仪 与 习 俗 , 包 括 婚 丧 、 祭 祀 、 交 往 等 各 种 场 合 的 礼 节 , 侧重指由 风 俗 习 惯 演变 成 的 仪 式 。 礼 俗 分 为 “ 礼 ” 与 “ 俗 ” , “ 礼 ” , 在 中 国 古 代 是 社 会 典 章 制 度 和 道 德 规 范 的 总 称 。 中 国 古 代 有 “ 五礼 ” 之 说 , 祭 祀 之 事 为 吉 礼 , 冠 婚 之 事 为 嘉 礼 , 宾 客 之 事 为 宾 礼 , 军 旅 之 事 为 军 礼 , 丧 葬 之 事 为 凶 礼 。 “ 俗” ,在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俗,习也。 ” 主要是指人们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 礼 ” 与 “ 俗 ” 两 者 之 间 既 有 区 别 , 又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渊 源 联 系 。 礼 与 俗 在 本 质 上 是 不 同 的 , 两 者 的 区 别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点 : 首 先 , 俗 是 经 过 长 期 的 约 定 俗 成 而 形 成 的 习 惯 , 虽 然 存 在 着 道 德 和 舆 论 等 方 面 的 约 束 性 , 但 是 约束 较 弱 , 比 如 过 春 节 的 各 种 风 俗 , 大 家 既 可 以 选 择 贴 春 联 、 吃 饺 子 , 也 可 以 不 做 , 有 选 择 的 自 由 权 。 但 是 礼 则 不 然 , 礼 有 严 格 的 规 定 性 , 如 礼 的 仪 式 、 器 具 、 场 所 , 行 礼 的 方 式 、 准 则 都 有 具 体 的 约 束 力 , 都 要 自 觉 遵 守 。 在 魏 晋 以 后 , 政 府 以 礼 入 法 , 这 使 得 礼 更 具 有 法 律 效 力 , 更 具 约 束 性 。 其 次 , 俗 是 大 众 层 面 的 文 化 , 具 有 广 泛 的 群 众 性 。 风 俗 大 多 与 老 百 姓 的 日 常 生 活 有 关 , 无 论 男 女 老 幼 都 能 感 受 到 风 俗 的 习 惯 , 在 生 活 惯 性 的 支 撑 下 , 风 俗 便 能 得 到 传 承 。 礼 则 是 精神 层 面 的 文 化 ,因 为 礼 的 内 涵 深 厚 ,仪 式 复 杂 , 往 往 体现出 深 刻 的 文 化 理 念 , 所 以 要 求 知 礼 、 行 礼 者 要 有 一 定 的 文 化 程 度 。 礼 也 需 要 有 一 定 文 化 程 度 的 人 来 进 行 理 论 的 学 习 和 实 践 才 能 更 好 的 传 承 。 再 次 , 俗 有 鲜 明 的 地 域 性 , 在 不 同 地 区 的 生 活 圈 内 风 俗 习 惯 有 很 大 差 异 性 , 如 我 国 南 方 与 北 方 各 省 的 风 俗 就 非 常 不 同 。 所 以 我 国 自 古 就 有 “ 十 里 不 同 风 , 百 里 不 同 俗 ” 之 说 。 而 礼 没 有 这 种 明 显 的 地 区 差 异 性 , 因 为 礼 是 自 上 而 下 推 行 的 高 居 于 风 俗 之 上 的 文 化 , 只 要 全 国 只 有 一 个 政 权 中 心 , 礼 便 只 有 一 个 , 那 就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 大 家 普 遍 认 同 的 高 层 文 化 。 礼 与 俗 虽 然 有 着 差 异 , 但 是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讲 , 礼 又 是 从 风 俗 中 发 展 演 变 而 来 的 , 因 此 联 系 密 切 。 在 俗 与 礼 的 转 换 过 程 中 经 历 了 复 杂 的 过 程 , 因 为 俗 是 人 们 在 长 期 的 世 世 代 代 的 生 活 中 逐 渐 形 成 的 , 有 着 强 大 的 习 惯 性 , 因 此 不 是 短 时 间 内 可 以 改 革 的 。 但 是 , 上 层 的 统 治 者 以 及 士 大 夫 要 求 整 个 社 会 有 一 种 礼 法 来 约 束 人 们 的 行 为 , 就 想 方 设 法 的 在 风 俗 改 革 中 达 成 他 们 的 目 的 。 如 儒 家 是 采 取 了 一 种 “ 因 俗 制 礼 ” 的 原 则 , 即 在 尽 可 能 保 留 既 有 的 风 俗 , 又 可 以 保 持 社 会 稳 定 的 前 提 下 移 风 易 俗 , 提 升 风 俗 的 文 化 内 涵 , 注 入 新 的 人 文 精 神 。 正 是 在 这 种 方 式 的 指 导 下 , 儒 家 制 定 并 推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礼 俗 , 包 括 冠 礼 、 婚 礼 、 丧 礼 等 等 , 在 “ 润 物 细 无 声 ” 中 保 持 了 民 众 的 安 居 乐 业 , 以 大 家 喜 闻 乐 见 的 方 式 实 现 了 俗 与 礼 的 结 合 。 如“ 婚 礼 ”的 改 革 收 效 非 常 明 显 ,在 氏 族 社 会 存 在 着 抢 婚 的 习 俗 ,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 抢 婚 的 陋 习 被 舍 弃 , 但 是 儒 家 并 没 有 强 迫 民 众 改 变 成 婚 的 时 间 , 仍 然 沿 袭 了 抢 婚 时 的 昏 时 成 婚 、 男 方 到 女 方 家 接 亲 的 形 式 。 儒 家 不 但 顺 从 了 这 一 习 俗 , 而 且 增 加 了 问 名 、 纳 采 、 纳 吉 等 六 个 婚 礼 的 环 节 , 并 对 “ 昏 ” 作 了 新 的 诠 释 , 说 “ ‘ 昏 ’ 是 阴 阳 交 接 的 时 刻 , 所 以 最 适 宜 男 女 婚 配 , 昏 时 又 是 阳 往 阴 来 的 时 刻 , 所 以 必 须 是 男 方 前 往 女 家 迎 亲 , 新 娘 因 之 而 前 往 男 家 , 所 以 称 为 ‘ 婚 【 】 24 P36 姻’” 。 正因为这新的诠释意义的 加入,还有在六礼上 内容的丰富, 虽 然 婚 礼 在 风 俗 的 形 式 上 并 没 有 多 大 的 改 变 , 但 是 婚 礼 确 实 已 经 实 现 了 它 的 转 换 , 变 成 焕 然 一 新 的 礼 法 而 且 民 众 也 更 乐 于 接 受 了 。 二 、 《儒林外史》 礼俗描写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儒林外史》 是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 之一。 仅从中国知网 数据库中, 我们就可以检索到 1994 年以来以 “儒林外史” 为关键词的文章 1525 篇。19 世纪 20 年代起,鲁迅、茅盾、何其芳、冯至等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儒林外史》进行过研 究。 鲁迅在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中称赞此书 :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 再 没有比它更好的了” 。 但是毋庸讳言, 长期以来广大读者对它的熟悉程度 与四大名著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比 却相差甚远。胡适在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中也曾讲到“第一流小说中《儒 【16 】 林外史》 的流行最不广” , 但同时他又公允该书 “在文人社会里的魔力可 真不小” , P470 可见他既肯定了《儒林外史》位列第一流小说的地位,又 说明 学术界此书的研 究范围不够广。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这部名著的关注程度增强 ,研究广度和深度都 得到前所 未有的拓展,研究队伍、研究角度、研究成果等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1984 年 11 月2 日在南京举行 的规模盛大的《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 可以说 是该书研究史上的 重要转折点 , 《儒林外史》的研究 从此进入了多元化探讨的时代。在 过去的研究中, 研究者多注重对《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主题思想、人物、结构、讽刺手法等 方面进行解析和探讨,其中李汉秋先生和 陈美林先生用力颇勤,收获亦丰。 但是,关于《儒林外史》 中“礼俗” 现象研究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有的仅从某 一方面做了论述, 但没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有的仅看到了现象而没有深入挖掘礼俗 描写 的意蕴。 【 】 28 美籍学者林顺夫写过一篇文章 《 〈儒林外史〉 中 的礼 及 其 叙 事 结 构 》 , 他认为 “ 礼”是小说中主要的整合原则, 涉及到 泰伯祠大祭典的议论 ,认为该书中的礼包 含着文明的理想。但 他仅止于从“礼”的角度谈此书的结构问题 。 【 】 7 还有顾鸣塘的著作 《 〈儒林外史〉 与江南士绅生 活 》 也 值 得 重 视 , 该 书 中 有 不 少涉及士人的婚姻 、应试、交往礼俗的描述,是对 《儒林外史》 礼俗研究的一个突 破,但是其研究仅局限于士人世界 的礼俗 。 【 】 13 陈美林 的 《吴敬梓 研究》 一书 对 于 《 儒 林 外史 》 中 的 人 物 及 有 关 该书的研究 著作都有全面的论述,其中的许多观点 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礼俗 ,但是没有对书中的 礼俗描写现象 进行 系统深入的分析。 郑宇发表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的文章《从儒林外史看清初妾的社会与 【 】 28 家庭地位》 一文 ,论 述了 婚礼中有关 “妾”的一些问题。 【27 】 刘岚发表在怀化学院学报上的文章《儒林外史》丧葬礼仪文化透视》 , 对 书中的丧葬文化及价值进行了较细致的论述。 【29 】 耿春红发表在衡水 学院学报上的 《从徽州礼俗文化解读王玉辉妇女形象》 一 文, 涉及到 徽州节妇烈女的一些礼俗文化。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的 著作文章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来探讨作者的理 想或作品的主题, 都不同程度的涉及了“礼俗”的成分, 如胡益民、周月亮的著作 【 】 10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从士人的角度 剖析作者文化记忆与文化现状的 矛 【8 】 盾。 李汉秋的 《 〈儒林 外 史 〉 与 传 统 文 化 》 和 《 〈 儒 林 外 史 〉 里 的儒 道 互 补 》 则分 【11 】P274 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吴组缃的《关于吴敬梓的民族思 想问题》 和尊师 【 】 9 P307 杜贵晨 先生 的 《 〈儒林外史〉 假托 明代论》 都认为该书有反映作者民族主义思 想的看法。 这些 文章在论述中都涉及了 “礼俗” 的零星内容, 但 他们都没有对 “礼俗” 进 行较全面深入 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也没有深入挖掘“礼俗”在书中的深刻文化意 蕴。 三 、 《儒林外史》 礼俗 描写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儒林外史》中出现的各种礼俗是作者精心特意安排的结果。 作者是假托明代 而写的, 而他自身又生活在清朝, “它的故事托于明代, 叙述时间跨越元明之际到万 【46 】P355 历中叶的几乎整个明代” “但是, 《儒林外史》 所描摹 的 仍 主 要 是 作 者 所 处 清 【 】 46 P356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时代 背 景 之 下 ‘ 儒林 ’ 的 生 活 。 ” 因此书中反映 的既有明代的礼俗,又带有清朝礼俗的成分,作者安排的这些礼俗必定有着特别的 文化意蕴。 我 国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文 明 古 国 , 几 千 年 来 创 造 了 灿 烂 的 文 化 , 形 成 了 高 尚 的 道 德 准 则 、 完 整 的 礼 仪 规 范 ,被 世 人 称 为 “ 文 明 古 国 ,礼 仪 之 邦 ” ,同 时 在 礼 仪 的 推 行 过 程 中 又 十 分 注 重 以 德 化 俗 , 因 此 礼 俗 文 化 在 人 们 的 生 活 中 影 响 深 远 。本文就试图对 《儒 林外史》 中的各种礼俗 尤其是作者着墨较多的婚礼、 丧 礼和 祭礼 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具体 深入的分析, 指出这些礼俗描写在小说的重要作用 , 并且 发掘深层蕴 含, 从中感受吴敬梓对礼的高贵憧憬 及对礼崩乐坏的无奈叹息 。 通过 对作者诸多礼俗描写 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吴敬梓精心的描绘理想的蓝图、 理想的人格,却恰恰又在这些礼俗中认识 到理想的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只好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书中客观冷静的写出理想的破灭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礼俗描写透露出对礼的高贵 憧憬,表达了自己主张 倡导礼乐、化育人才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理想,然而现实中尤 其是儒林中种种违背礼制的行为又让吴敬梓对礼的幻想彻底破灭,礼崩乐坏的现实 只能给他给读者留下深深地遗憾和无奈的叹惋。吴敬梓对儒林的“无可奈何”如同 曹雪芹对现实的无奈一样具 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发人深省。 本文试图为读者提供 一个由表面现象逐渐深入把握作品的途径,让大家更好、更深的理解这部小说,让 更多人来懂这部书的“伟大” 。 四、本 文研究方法及构思 本文的研究方法: 首先 , 仔细阅读 《儒林外史 》 , 从整书中找出有关 三 大礼俗 的 描写, 并进行系统的分类, 把属于婚礼、 丧礼 、 祭礼的各部分事例进行归纳、 总结。 其次,进行文献研究,查阅有关古代礼俗的著作,如《仪礼》 、 《礼记》 、 《中国古代 礼仪文明》等,领会礼与俗的区别与联系,把握礼俗描写在《儒林外史》中体现, 从而进行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探讨,领悟这些 描写的意义与作用。再次,查阅与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有关的论著及期刊论文等,对其中有关的观点进行总结。最 后,并多次阅读原著,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原著的具体描写相结合,根据自己的理解 与感悟,形成论文。 《儒林外史》 涉及的多项礼俗描写生动、 深刻, 是一幅寄托作者思想的风俗画, 因此对书 中的礼俗描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书中着墨较多的有婚礼、 丧礼 、 祭礼,因此本文主要以此三大礼俗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这些礼俗描写 在书中的作用并试图挖掘其深层意蕴。 全文分为四 章,第一章主要是综述《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指出其描写 的 多样性、深刻性及艺术性等特点。第二章《 〈儒林外史〉中的婚礼》 ,主要介绍古代 婚礼的形式及书中各处具体的婚礼描写,揭示了婚礼描写透露出的文化含义:明清 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婚嫁重排场、尚财风气;从书中纳妾的描写关注当时妾 的地位等。分析了婚礼 描写的艺术:以戏剧性的婚礼来增强讽刺效果,立体化的塑 造人物形象 等。第三章《 〈儒林外史〉中的丧礼 》 ,主要分析了古代重丧事的传统,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本书中 有关丧礼 的描写。揭示该书丧葬礼俗描写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反映人文精 神的缺失, 对孝悌等美好传统的呼唤; 探讨风水问题, 对惑于风水迷信现象的批判。 揭露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分析描写了书中丧葬礼俗的意义:增强讽刺效果,深化主 题;更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第四章《 〈 儒林外史〉中的祭礼》 ,主要 论述了三次祭 祠活动,即南京祭泰伯祠大典、五河县祭节孝祠、徽州祭烈女祠。结语是对全文的 总结,说明对这三大礼俗描写的研究对理解全书及书中作者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本文 引《儒林外史》 原文据齐鲁书社 1994 年版的闲斋老人序评本。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一章 《儒 林外史 》中 的礼 俗描 写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小说,这不仅体现在它高超的空前绝后的讽刺艺术 上,还表现在 此书中蕴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的深深地忧患意识及努力的 反思,而书中 的礼俗描写内容 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透露出作者鲜明的思想 倾向、爱憎态度。遍布全书的各种礼俗描写有着多样性、深刻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研究这些礼俗描写 对于把握全书主题,洞悉作者思想,体会艺术特色等等都有着重 要作用,因此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儒林外史》礼俗 描写的多样性 《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遍布全书,类型多样,极为丰富,堪称一副明清时 期的 “礼俗风景画” , 主要有婚礼、 丧礼、 祭礼等礼俗, 本文也主要以此三大礼俗为 中心来进行论述。此外 ,书中还涉及了君臣、士人、父子、夫妇、兄弟、师 生、朋 友、主仆等等各种人际关系的礼俗 ,可谓囊括了中国古代 几乎所有的礼俗,这可以 看出吴敬梓的对礼 与俗的了解和重视,从而反映了礼俗描写的多样性。 《儒林外史》 中描写的每种礼俗并不是单一刻板的, 而是丰富多彩、 类型各异, 表现的形象极为鲜明,各具特色,而作者的爱憎之情也寓于其中。 婚礼、丧礼、祭礼三大礼俗的描写都有不同的形式。如婚礼描写中,既有鲁小 姐“锦铺秀列”的婚礼,又有严监生二儿子“酸臭逼人”的娶媳形式;同样作者描 写的盐商娶媳的豪富气焰和贾女儿简单朴实的婚礼也形成强烈 对比。作者描写的丧 礼同样具有丰富多样性,单在丧礼表现孝的描写中,就有多种多样的孝,有王冕之 真孝、 杜少卿的大孝, 也有范进的伪孝、 权勿用之假孝。 《儒林外史》 中描写的三次 祭礼也各不相同,不仅祭礼本身各具特色,作者所用笔法也全然不同。祭泰伯祠大 典作者纯用正笔,态度端庄、用笔凝重。而五河县祭节孝祠作者则是以一副冷嘲热 讽之态描绘了一次闹剧,谴责盐商的豪横、感叹世风日下。徽州祭烈女祠, 作者对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十分惨烈的人伦悲剧予以同情,但又流露出对这种愚昧的殉节行为不予肯定的态 度,因此是以客观的笔调来论述的。 遍布全书的各种人际关系礼俗 ,如君臣、士人之礼,父子、夫妇、兄弟之礼, 师生、朋友之礼, 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礼俗描写多样性的特征。 另外,作者不仅关 注社会上的交往礼俗,而且对家庭关系礼俗也着墨较多,这些礼俗描写点缀于全书 之中,是最美丽的礼俗景象,更增加了它们的缤纷多彩。 如描写君臣之礼时,有当时为吴王的朱元璋来见王冕,这是一种师友型的君臣 理想关系, 两人促膝长谈, 真诚的交流; 同时 作者又描绘了恪守君臣之礼的庄绍光, 他虽然心中不愿应征辟,但是依然觉得君尊臣卑,奉旨而行。还有许多人因为对当 朝皇帝不满, 所以经常满肚子牢骚, 表现了臣民百姓对君的不敬, 如 娄三娄四公子、 杨执中等。 士人之礼主要描写的有三次名士聚会: 湖州莺豆湖盛会、 杭州西湖诗会、 南京莫愁湖高会,在这三次不同的聚会中就可以感受 到各种不同的士人关 系及士人 形象的多样 性。还有作者在涉及士人中的科举之礼 的描写时,写出了身份的重要, 如刚开始范进的老童生身份、梅玖的秀才身份、王惠的举人身份,等级分明。 对于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夫妇、兄弟之礼的描写更是类型多样。兄弟之礼有兄 友弟恭型,倪廷珠与倪廷玺失散多年,兄弟相见时的情景感人至深,余特与余持兄 弟之间相互帮扶;有兄弟臭味相投型,如娄三、娄四公子,王德、王仁,余殷、 余 敷等;还有兄弟失和型,如杜少卿和杜慎卿,唐三痰与其兄唐二棒槌,胡三公子与 胡八哥等;更有甚者有兄弟阉墙 型,如因争夺财利的 严贡生与严监生、匡太公与三 房,或因嫉妒功名相互攀比的施御史兄弟。对于夫妇之礼,作者描写了各种夫妇之 间相处的情形,最理想的就是和谐的夫妇关系,如庄绍光夫妇与杜少卿夫妇,他们 平等相处、举案齐眉,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家庭和睦;还有不和谐的夫妇关系,如 杜慎卿和季
/
本文档为【《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研究——以婚礼、丧礼、祭礼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