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09年宝峰禅修营《阿毗达摩》第18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

2018-09-07 21页 doc 94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2946

暂无简介

举报
2009年宝峰禅修营《阿毗达摩》第18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八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4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精进,我们用两种方法来讨论精进:第...
2009年宝峰禅修营《阿毗达摩》第18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八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4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精进,我们用两种方法来讨论精进:第一就是如何来培育正精进,第二,什么是中道的精进。但是,在我们实际禅修的过程中,有时候也未免因为一些习气、一些烦恼的显现或者身心的原因,会使我们失去精进,或者我们会怀疑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地坐在这里,我为什么要修行?或者有时候由于欲乐的目标显现,我们会对自己的修行很沮丧,对修行、对法、对自己失去信心。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很有必要来激发精进。我们应该要思维为什么要精进?如果我们会感到怕,才会精进。如果不会感到怕,我们就不会精进。到底怕什么?换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精进,要来修行呢?因为我们会怕,怕什么?怕有八种事情。佛陀曾经教导过八种可以激起悚惧感之事。任何一种悚惧感都可以成为激发精进的近因,也就是直接因。 第一种,应该思维生之苦。生,往往容易被人理解成出生或者生产。这对于在座凡是做母亲的女性而言,就应该能够体验到。但是,在这里说到的生,并不仅仅只是女性体验的,而是只要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我们就必须得经历生之苦。生,对于我们人来说,要经历入胎之苦、住胎之苦、出胎之苦。 例如:住胎之苦。我们现在生而为人,投生到善趣,但是我们的生命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始的?我们生命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怎么样度过的呢?是很快乐的,很幸福的度过,还是说,我们都呆在一个又狭窄、又肮脏、又腥臭的地方呢?我们的生命第一个阶段是怎么度过的?在宫殿里面度过?还是在莲花里面度过?还是在宝石堆里面度过?是在哪里度过?在母胎里面度过。 母胎是怎么样的?母胎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是香的还是臭的?是宽敞的还是狭窄的?大家喜欢母胎吗?喜欢吗?现在如果是雇你,一个月给你一万块钱,你在母胎里面再呆一个月,愿不愿意?在母胎里面动弹不得,很小的生命就是在这么肮脏、腥臭的地方度过,而且要度过多久?通常说到的十月怀胎,至少有八个多月,是不是?但是,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轮回、还没有解脱、解脱生死,这种生之苦我们是必经的。 对于出胎之苦也是。出胎之苦,柔嫩的皮肤,柔嫩的肌肉,就好象被两座山夹着一样,那么挤出来的,对母亲也苦,对小小的生命也苦。我们思维到生之苦之后,就可以思维:大家还愿意继续呆在母胎里吗?还愿意吗?愿意还是不愿意?如果愿意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地放逸,如果不愿意的话,我们必须得激发精进。惟有通过精进,我们才不用再经受这样的苦。只要我们现在还是放逸的话,那么这种命运可以幸免吗?能够投生到母胎算不错了,是不是?大家喜欢投生到鬼胎里面去吗?喜欢投生到狗胎里面去吗?喜欢成为鸡蛋、蛇蛋、鱼卵,这些喜欢吗?这些都是属于生之苦。 我们再看看第二种苦是老之苦。在座,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喜欢老,特别是那些女士们。即使有些男人昧着良心说话:“你太年轻了,你看上去很年轻!”其实你自己可能已经叫鹤发霜皮了,但是,被别人赞一赞,你自己就心花怒放。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对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老,为什么?因为不喜欢老。老,表现为怎么样?头发掉了、皮肤皱巴巴的、牙齿又掉了、视力又衰退了、耳朵又听不清楚了、记忆力又衰退了、身体开始很多病、健康走了下坡路、青春不再、美丽容颜已经失去了。 我们现在拥有这个生命,必定会走向老,但是还想继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吗?如果不想再重复,我们应当要激发精进,对生、对老有怕我们才会修行、才会想到精进。 第三是病之苦。对于生病,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个身体,病是难免的。大家都喜欢健康,都不喜欢生病。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健康,健康就能够长保。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生病,病就不会到来,我们仍然会生病。特别是到了上了年纪,我们的身体和健康,已经越来越不行了,这里痛、那里痛,牙痛、头痛、脚痛、手痛。而且,现在的疾病千差万别,每个人都不喜欢、不希望有任何一种疾病降临在他的身上,但是,所有这些疾病仍然会降临在他们身上。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身体。为什么拥有这个身体呢?因为这个是轮回的结果,是我们造业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想再重复这种“诅咒”,我们应该精进地修行。 第四是死之苦。每个人都怕死。假如死亡是很快乐、很痛快的话,每个人都想死,每个人都会找死,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想死,而且生命与生俱来有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宣告着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得跟我们喜爱的人、事物要分离、要告别、要永别。即使再亲爱的人,你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也救不了你,也挽留不了你。你拥有万贯家财也帮不了你,即使你可能是呼风唤雨的人,发号施令的人,但是,在死亡到来的一刻,由不得半点自己做主。这就是死亡。 有一句话叫做:“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是确定的,惟有死亡是确定的。然而,世间上最能够确定的就是每个人会死,最不确定的是我们将在什么时候死,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死?”是不是?死是必然的,只要有生就必有死,不可能像一些道士一样,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我们再看秦始皇、唐太宗,明朝的嘉靖皇帝,他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最后怎么样,还不是死。是不是?就象唐太宗一样,据说就是因为服了道士的仙丹,中了水银毒而死,还是要死的。虽然可以美其名曰:羽化登仙,还是死。所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一个人为了要永葆健康、永葆青春、长生不老,那个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个是生命的规律。当我们会怕死,我们就应该修行、应该精进。 第五是堕落恶趣之苦。为什么我们会堕落恶趣呢?因为有业,什么业?不善业,或者称为恶业。只要我们过去乃至今生我们造作了善业,这种善业就会以潜伏性的方式,称为业力,在等待着机会成熟。而只要我们还没有断除有身见、没有断除邪见,那任何我们过去和今生所造的业,都有可能取得机会成熟。就好象丢在土壤里面的一颗种子一样,只要土地一湿润,或者下了一场雨,或者说气候和水分一旦达到了一定的条件,这个种子就会发芽。 我们在无始生死轮回以来,种了很多的不善业因,造了很多的恶业,这种恶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熟,如果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那么它必定会使我们堕落到恶趣、苦道乃至地狱。一个人,除非他断除了邪见,否则,他决不可能逃离堕落恶趣的这种“诅咒”。也就是说,惟有一个人在证得了初果,佛陀就很明确地说:“惟有初果圣者才决定不堕恶趣。”只要还没有断除邪见,我们堕落恶趣是不可避免的。就连伟大的菩萨,他也仍然不可能避免堕落恶趣的这种命运。 只要我们看《本生经》就知道,在《本生经》里面,我们的菩萨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他不是也做过鹿、狮子、孔雀、鹌鹑、猿猴等等,是不是?连我们的菩萨都不可避免堕落恶趣,作为我们又哪能幸免呢?所以,如果我们为了避免能够堕落恶趣,今生应该激发精进。在现在还有佛陀教法的时期,还能够证悟圣道、圣果的时期,我们应该激发精进,精进地修行,以期我们能够在今生当中,能够断除邪见,至少要在我们佛陀的时期断除邪见。 一旦断除了邪见,我们可以说,才买到了轮回的保险。这种保险是最高的保险,最好的保险。无论你现在万贯家财,你去买保险,买人寿保险也好、买生命保险也好,它可以保你不死吗?它可以保你不堕恶趣吗?不可能。但是,惟有我们断除了邪见,那个时候过去所造的一切不善业、恶业,它已经没有了温床可以再生成,它只会在我们的生命期成熟,而不可能成为一种令生业而让我们堕落到恶趣里去。 为了要断除邪见,我们应该要修行。要修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断除邪见呢?我们必须得要透彻地了知五蕴,透彻地了知名色法。我们一直以来都执着于五蕴、名色法为我、为人。因为执取,你相信有所谓的人或者灵魂的存在,这个就称为Sakkàya-diññhi有身见,这是导致我们堕落恶趣的元凶。 只要我们还没有断除邪见,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可以因为善业往生到善趣,也可以因为我们所造的恶业而堕落到恶趣。至于说我们能够投生到善趣的机会多,还是投生到恶趣的机会多?请不要问我,问大家自己。你可以问你,每天所生起的心念,生起的善念多,还是生起的不善念多,那你就知道答案了。大家每天生起的贪、嗔、痴多,还是生起的布施、持戒、禅修的心念多,哪一种多?贪、嗔、痴多,是吧?它们的比例是怎么样的?多少?请回答,有多少?百分之零,还是多少?几比几呢?对半开,是不是?怎么大家都害羞了?不敢回答。请回答?比例是多少?一比一,对半开,是不是? 如果你一天当中,你生起的善念是百分之五十,不善念是百分之五十,那么你在今生命终的时候,你下一辈子堕落到恶趣的机会是百分之五十。如果百分之七十、八十,你都是生起的是不善念,想着好吃的东西、想着漂亮的衣服、想着化妆、想着儿女、想着家庭、想着赚钱、想着名、想着利,这些都是贪。看到这个人不喜欢、看到那个人又讨厌,这个是嗔。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掉举,掉举是痴。一天到晚都是在贪、嗔、痴当中打滚,如果你一天到晚,你生起的不善念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那么,你下一辈子堕落到恶趣的机会是多少?所以为了我们不再堕落恶趣,应该精进修行。我们一直要修行,特别是要观照无我,无我能够破除邪见。我们应该观照无我,对于无我的观智,一定要修得很锐利、很敏捷。通过观照诸行法为无我,我们可以断除邪见。断除了邪见,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再会堕落到恶趣里去。 第六是以过去的轮回为根基之苦。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在过去生当中,我们什么样的生命状态都做过,曾经很幸福,但也曾经很痛苦。很幸福,我们也许曾经作过转轮圣王、也许做过大王,也许我们曾经做过梵天人、做过天人。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轮回为乞丐,为一个痛苦的农夫,或者为牛为马。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是苍蝇、是蚊子、是跳蚤、是蚂蚁。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地狱里面吼叫,在地狱里面受到烈火的燃烧,受到冰雪的寒冷。 在轮回当中我们什么样的状态都做过。但是,到底我们是在哪一样,哪一个趣更多呢?这就看我们的业。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气都是造不善业,都是造恶业,那么很自然而然,根据业果法则,我们就在恶趣里面多。然而,无论我们是在善趣还是在恶趣,即使你过去曾经投生为梵天人,你的寿命无边、你的光明无边、你的快乐无边,现在又怎么样呢?即使你在过去生曾经做过转轮圣王,曾经做过统治一个国家的大王,你拥有无尽的宝藏、拥有很多的宫女、嫔妃、你拥有很多千军万马,现在又怎么样呢? 而更多的我们过去的轮回,可能是变成一个虫子,遭到一大群的蚂蚁在咬,最后把我们吃的支离破碎。或者我们可能是一只可怜的小羔羊,遭到老虎、狮子的撕咬,或者我们可能是一只很可怜的动物,一到晚上,我们在树底下可能会有其它的野兽随时把我们吃掉,失去生命,或者我们在树上又怕蛇又怕其它的动物把我们吃掉。白天也害怕,晚上也害怕。因为我们一旦是动物,我们就没有保护所、没有庇护所。 我们就是这么样在轮回当中,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经过的。如果是堕落到鬼道,我们可能是吃粪便、吃人吐的东西、吃痰、吃鼻涕、吃在产房里面的血,这些我们在那种生命境界里,我们以为那个是美味佳肴。大家喜欢吗?有人点头啊,是在打瞌睡,还是在点头?这些我们都经历过,大家不用笑,你、我、他,大家都经历过,我们都是轮回的熟客。在轮回里面,我们的经验很丰富了。 第七是以未来轮回为根基之苦。我们可以思维一下,我们是否还想继续下去呢?我们是不是还想继续地再投生为动物,一天到晚在恐惧当中生活?我们再看看动物的生命是怎么样,动物能够得到最强、最大的快乐是怎么样?一只动物可以得到的最上的快乐是怎么样?例如:如果是一条狗的话,也许你倒了剩饭给它,这是它们的美味佳肴。但是,它们得到的痛苦是什么?它们的身上长满了跳蚤,它们的皮肤可能会烂掉,最后它们可能会很痛苦地死掉。对于很多其它的动物、那些野生的动物,即使没有人去虐待它,没有人去关它、囚禁它,但是它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一个不小心,就丢失了生命。动物没有后悔的,它一后悔,就付出生命的代价。 对于鬼也是这么样,很多的鬼道,它们也是强欺负弱的,大的欺负小的。而且大部分的鬼都是在饥饿、痛苦、疾病当中煎熬着。 对于地狱,那更不用说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现在不精进的话,那我们未来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未来的痛苦也不可避免。大家现在宁愿花三十年来修行呢,还是宁愿花三十万年呆在地狱里面?大家选择哪一样?即使现在我们在监狱里面被关上三十年,也不如在地狱里面呆三分钟,地狱里面的痛苦是极端的痛苦的。 就犹如,当时有一位年轻的沙马内拉,他由于不喜欢修行,他老是贪玩、放逸,想还俗。当他的戒师知道了之后,他就跟这位年轻的沙马内拉说:“那好,现在你把这一堆的湿柴烧着,很湿的柴,你把它全部给我烧着。”无论这个沙马内拉怎么点火,那堆湿柴就是烧不着,乃至到一颗的火星都不能够燃起。于是,这位长老就运用神通,在地狱里面拿了只有像火柴棒的头那么小的一个火星,然后用神通把它放到湿柴堆里面,不用一分钟的时间,整个湿柴堆就全部烧完了。当这个小沙马内拉见到了这种情况之后,他再也不敢想还俗了。因为地狱之火,就是这么样的猛烈。如果大家希望以后不再堕落地狱、不再堕为畜生、不再成为饿鬼、不再继续轮回,大家应该精进,应该对轮回要生起悚惧感,会怕、会怕了我们才能够精进! 第八,以现在为了觅食为根基之苦。我们可以想一想,现在很多人,他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很辛苦地工作。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起来,晚上华灯已经初上了,他才能够回到家里。甚至晚上他还要加班加点,很辛苦地工作,他要经受上司的批评、指责,他要经受下属的投诉,要经受员工们的抱怨。 生活就是这么样,一天到晚忙东忙西、奔奔波波、吵吵扰扰,就是为了赚点钱、为了能够吃东西、为了能够糊口、为了三顿饭有米可以揭锅。如果投生为人那还算好,至少我们还能够吃所谓香喷喷的饭。但如果我们投生为动物的话,其实我们看到的动物,几乎它们一辈子所做的只是两样事情:第一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如何不被自己的天敌吃掉,第二就是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去觅食。 如果我们作为人的话,假如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只是定位在为了生计的话,那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们想到人,他有更高尚、更崇高的追求,我们应该精进。而且又想到为了觅食、为了生计、为了活口,这样所产生的种种的痛苦,风吹雨淋、风吹日晒、寒日无阻,就是为了赚点钱,这样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带来了无尽的压力、紧张,甚至很多人精神崩溃。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周围看到的、在我们的社会上看到的。当我们想到如果不再重复这样,我们应该修行、应该精进。 因此,我们可以思维这八种激起悚惧感的事,提起精进。 在《清净道论》里面还提到了十一种培育精进的方法。《清净道论》里面说到有十一种方法可导致生起精进觉支: 第一、省思恶趣等的怖畏,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 第二、见到精进能证得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透过精进,我们可以获得世间的成就,例如说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可以带给我们人天福乐之因,这是世间的功德。我们可以修定,如果修定,假如还没有证得圣道、圣果,没有断除、断尽一切烦恼,可以使我们投生到梵天界,这也是世间的成就。我们可以修慧,了知这个世间的真相。如果我们不通过精进的话,是根本不可能证得出世间的成就的,根本不可能断除烦恼的。因此惟有通过精进,我们才能够证得出世间的成就。这是通过精进获得的功德。 第三、我们应该省思我们所修行的道路。我应行于佛陀、独觉佛、大弟子们所行之道,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佛陀、独觉佛、大弟子们,他们都是通过精进才能够证得成就的、才能够断除烦恼的。而这条道路、这条殊胜的道路,不可能通过懈怠、放逸而达成,所以我们应该省思所行之道。 第四、为了施主们能够得大果报,而恭敬钵食。我们可以想:施主们供养我们饮食,供养我们生活必须品,他们并不是说我现在供养你,以后你要给我们什么回报。或者你是我的父母、你是我的儿女,所以我要供养你。施主们供养并不是这么样供,而是希望:透过我的供养,可以使我能够获得大果报、大功德。假如你是一个放逸的人,那么,你如何对得起施主的供养呢?你如何能够给施主们带来大果报、大功德呢?透过精进,透过恭敬施主们的供养,透过我们恭敬钵食,我们应该修行、应该精进。 第五、我们应该思维、省思导师的伟大、就是佛陀的伟大。导师是赞叹精进勤奋者。他是不会违越[精进]的教导者,(就是他不会教导你放逸的,他必定教导我们精进的),对我们有许多的助益,我们必须以精进、恭敬行道作为恭敬,除此之外,更没有其他。这样来省思导师的伟大。 第六、我应继承称为正法的伟大遗产,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如此省思遗产的伟大,就是我们现在仍然能够听闻到佛法,仍然能够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为什么我们仍然还能够听到佛法?因为这是佛陀给我们的遗产。 遗产有两种:一种是利养的遗产,一种是法的遗产。 利养的遗产是对于出家人来说,一旦出了家,就有人供养袈裟、钵食、住所、医药等生活必须品,这是利养的遗产。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利养的遗产而修行,我们应该追求法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佛陀交给我们的法的遗产。 什么是法的遗产呢?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些是佛陀遗留给我们的伟大的遗产、法的遗产。我们要继承正法的遗产,我们不可能通过很放逸去实践它。 第七、可以通过作意光明想、变换威仪及露地住而习行等,就是改变姿势,实行露地住等去除昏沉睡眠。 第八、避开懈怠之人。就是那些不修行的人、那些放逸的人,我们应该避开他们,应该远离他们。 第九、亲近勤勉精进之人。那些精进禅修的人,我们应该亲近他。 第十、应该省思正勤。省思四种正勤,我们昨天晚上讲到的。 第十一、对比胜解。就是我们应该决定精进。 这是《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培育精进的方法。 我们今天讲了精进,接着再讲另外一种心所。这种心所是喜(pãti)。喜的特点是心对所缘的喜欢、兴趣或者满意;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充满喜悦;表现为身心喜悦。 喜在佛陀的教法里面重不重要呢?我们昨天晚上讲到七觉支,七正觉支的时候,有一种叫什么?叫喜觉支。正觉支是什么意思?昨天晚上刚讲的sambojjhaïga是什么意思呢?啊?忘了?什么意思呢?导向正觉的因素,或者正觉的因素,导向正觉的条件,这称为sambojjhaïga(正觉支)。佛陀把喜也称为导向正觉的因素,为什么呢? 我们反问一下,如果我们对修行没有兴趣、对禅修没有兴趣,会修行吗?修行到底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工作呢?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压根就不想修行,那你很难投入地去修行。就好象世俗有句话叫:强扭的瓜不甜。同样的,如果人家逼着你去修行,或者你自己硬是好象完成一种任务一样去修行,那你修行也可能修得愁眉苦脸,越修越苦恼、越修越烦恼。 对于禅修也是,现在有很多的禅修者,一天到晚都在专注呼吸,越专注越觉得呼吸太单调了、太简单了,然后心开始枯燥、开始无聊,这样的话,心就变得很钝,就没有力,变得很软弱。由于心对对象、对所缘失去了兴趣,于是精进也减退了,正念也减退了,其它的很多…,一境性也减退了,心要么是在胡思乱想,要么是在昏昏欲睡。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提升喜觉支,培养心对呼吸的兴趣。对修行也是,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禅修目标、禅修所缘培养兴趣,或者换而言之,要有感情。没有兴趣、没有感情,你的心往往不能够持久。所以我们现在去问一下自己,如果你对于自己禅修的所缘不能够持久,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缺乏兴趣。 应该如何来培育喜觉支呢?在《清净道论》里面就讲到有十一种方法可以导致生起喜觉支。第一、佛随念;第二、法随念;第三、僧随念;第四、戒随念;第五、舍随念;第六、天随念;第七、寂止随念;第八、避开粗俗之人;第九、亲近柔和之人;第十、省思信乐的经文;第十一、对比胜解。这十一种方法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提升我们的兴趣,可以培养喜觉支。 例如:佛随念。要如何修行佛随念呢?佛随念对于佛弟子来说,这是应该修的。因为佛随念有很多种功德:首先它可以去除我们的心对目标的没有兴趣、无聊;第二、它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当我们的心对修行没有兴趣,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修佛随念可以培养信心;第三、它可以提升喜。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作为佛弟子,必定会恭敬我们的导师、会恭敬佛陀。由于取恭敬的所缘、欢喜的所缘,我们的心很容易培育起欢喜来。 所以在传统上,我们会把佛随念当成是护卫业处、保护的业处,它可以保护我们的信心。 应当如何修行佛随念呢?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可以直接取佛陀为对象来修行佛随念。即使在佛陀已经入灭的这个年代,我们仍然可以修行佛随念,我们可以借助佛像来修行佛随念。在传统上,一般我们都是,当我们在礼敬菩提树、在礼敬佛塔的时候,来修佛随念。到了佛灭五百多年的时候,开始产生了佛像。然后人们可以借助佛像来修行佛随念。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获得佛像,也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可以取我们最喜欢的佛像来修行佛随念。 你可以取一尊很庄严的佛像,或者一张你很喜欢的佛像,然后注视着它,然后,你就在佛陀的九种功德或者十种功德当中,取其中一种最喜欢的功德。佛陀的九种功德是:那位世尊的确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你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忆念。 如果你是忆念arahant(阿拉汉),阿拉汉一共有五种意思,你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意思。例如说,阿拉汉的意思就是araha,再加ant,araha的意思就是有资格的、值得的。值得什么?值得,因为佛陀拥有无比圆满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完全有资格,而且应当受到诸天与人的恭敬、礼敬、尊奉、供奉、供养。当我们省思佛陀的这项功德,然后我们的心持续地忆念阿拉汉、阿拉汉......让我们的心持续地把佛陀的功德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这样专注,由于我们忆念了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恭敬的心、欢喜的心会生起,这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 对于法随念也是,我们省思佛陀的教法的伟大。 佛陀教法拥有六个特点: 第一、法是世尊所善说。也就是说法是佛陀所证悟并教导的。 第二、是自见的。就是说它是在我们今生就可以证悟的。 第三、它是无时的。一旦一个人证得了圣道,立刻圣果就现前,它不会隔很长的时间。 第四、它是欢迎来见的。佛陀的教法是公开的、没有隐秘的,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坦诚的心,恭敬的心来,佛陀的法是欢迎你来体验,所以说Ehipassiko,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你来看吧,你来体验吧。 第五个特点opanayiko。就是导向清凉的、导向正觉的、导向涅槃的,这是佛陀教法的特点。 第六个特点,就是只要任何的资质,他都可以体验到,这只是各自体验的,它是不可能代替的,你必须得通过修行实践才能够体验的。这是佛陀教法的六种特点。 我们可以忆念佛陀教法的任何一种特点,然后把它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持续地忆念佛陀的教导,我们将能够生起欢喜的心,恭敬法的心,这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 还可以透过思念、忆念僧随念。佛陀的弟子僧团,他是善行道者,他是正直行道者,他是真理行道者,他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那一切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的那些弟子们,这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僧团。他们应当受到恭敬、应当受到供养、应当受到布施、他们应当受到供奉、合掌,他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我们思维着僧众的这些素质,这些功德,我们应该培育欢喜的心。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是对我们内心所恭敬、所皈依的,可以这么样来忆念。 我们也可以通过忆念自己所拥有的功德。例如说,如果对于出家众,我们可以忆念自己持戒清净。由于自己拥有了很清净的戒,这些戒我们严持不犯,它不会破,没有斑点、没有污垢,从而生起欢喜心。对于在家众来说也是,可以思维自己所持的五戒、八戒,能够很清净,当省思到自己持的戒没有任何的斑点、污垢,我们生起欢喜心。 对于舍随念也是,舍,这里的意思是布施。我们可以思维:我们很喜欢布施,经常欢喜地布施,亲手布施,这样生起欢喜心。 对于天随念,我们可以思维:诸天拥有信的功德,他们拥有信、拥有戒、拥有多闻,他们也曾经布施,也有智慧。现在我也拥有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我也持守戒、我也听闻佛法、我也经常行布施,我也有能够通达四圣谛的智慧。诸天就是因为拥有这些功德,他投生到天界,而我也拥有这些功德。当你省思到这种功德的时候,你感到很高兴、很欢喜,这是天随念。 还可以思维寂止随念。寂止随念就是思维涅槃的殊胜、寂静。 第八、是避开粗俗之人。哪些是粗俗之人呢?言行没有教养,做事没有正念,对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见到菩提树、佛塔不懂得礼敬,也吝啬不去亲近僧团,这种人称为粗俗的人。 第九、亲近柔和的人。他们做事有教养、有正念,他们恭敬三宝,内心很平和柔善,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 第十、是信乐,是省思信乐的经文。也就是我们可以省思能够激起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恭敬的那些经文,应该省思它们,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心欢喜。 第十一、对比胜解。就是我们应该决意,我们应该培育让喜生起,让心欢喜起来。 这里讲到的喜,它本身并没有善和恶,当我们在享受欲乐目标的时候,喜也会生起。当我们在培育善法的时候,很欢喜地培育善法的时候,喜也会生起。 喜和乐有什么区别呢?知道吗?喜和乐还是不同的。在五蕴当中,喜属于行蕴,乐属于受蕴,乐是感受。在第二禅当中,喜和乐是很明显的。初禅当中它们也是作为五禅支的其中两种。喜与乐有什么区别呢?喜表现为兴奋,而乐表现为内心的愉悦。就好像一个人在沙漠里面旅行,他已经很口渴了,他也很疲劳、很疲惫了,但是,他仍然必须得要赶路。突然他见到前面有一块绿洲,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怎么样?非常喜悦,这个时候称为喜。当他去到了那块绿洲之后,他尽情地喝水,洗了个澡,然后躺在树下,在软绵绵的草地里面享受树荫,享受水与草之乐,这个是属于乐。所以喜和乐之间的差别是在这里。 这是讲喜心所,我们再讲最后一个杂心所是欲(chanda)。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好的,或者坏的,善的或者不善的;作用是寻找所缘,也就是寻找对象;现起是需要所缘。它好比是把手伸向目标,欲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人家说:“你的欲望很重,欲火中烧。”欲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欲是两面派,它是真正的见风使舵的人。如果欲和贪在一起,它就助纣为虐。如果欲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法,这种欲就称为善欲或者称为善法欲。所以欲要看它跟的目标,它所追求的目标或者它伴随的心是怎么样。 我们可以说,欲只是追求,我们可以说只是追求而已,它只是想要得到,至于得到什么,跟所缘有关,跟它所一起同时生起的相应名法或者称为俱生名法有关。如果追求的目标是欲乐,例如说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钱、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男色、女色,这样的欲是称为贪欲。如果我们为了修行,想要追求解脱、想要追求禅修修得更好、想要希望能够断除烦恼,这种欲称为善法欲。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修行当中不可、不能没有欲。 在三十七道品当中,有一类叫做四种iddhipàdà。古代翻译成神足,但是从它的词源上来说,iddhi是成就的,pàda是足,原因。四种导致成就的原因,古代翻译成四神足。第一是什么?第一就是 chanda,chandiddhipàda也就是透过意欲,透过欲来达成成就,也就是说欲是达成成就的一种原因;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心;第四是观。这四种是达成成就的原因。如果一个禅修者无论有这四种成就之因的任何一种,他都可能达成成就、都可能达成成功。 一个人有很强的意欲,他将能够完成他的目标;一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他将能够达成他的目标;一个人有很坚韧的心,他也可以;一个人有智慧,有观,他也可以。所以达成成就的原因有四种,其中欲是很重要的一种。 那要有什么样的欲,才是我们修行应该拥有的? 就好象在过去咖沙巴(Kassapa)佛陀的时代,当时在 Bàràõasã(巴拉纳西,古音译波罗奈)国的国王,他知道了佛陀出世,然后他就想:如果我不能够了知法,我做国王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放弃了国王的王位,跑去亲近佛陀,去听闻佛法。当时他就想:哪怕我能够听闻到佛陀的一句话都可以。透过这样的那种很强的意愿、意欲来达成他的希望。 因此我们修行不能够缺少欲,正是因此,佛陀把欲称为成就的原因(iddhipàda)。所以对于欲来说,它是中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好和坏,它只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的力量。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好的,或者伴随着的是好的,那么它就是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标是不好的,它是自私自利的、想要拥有的、占有的,或者想要达成某一样不可告人的目标,或者它所伴随着那些名法是不好的,那么这个才是称为恶欲。 好,我们现在到此为止就讲到了六种杂心所,这六种杂心所即第一寻;第二伺;第三胜解;第四精进;第五喜;第六欲。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六种杂心所其实还是一种关系,什么关系呢?心跟对象的关系。 寻是怎么样?把心投入所缘;伺,是持续地省察所缘;胜解,是决定所缘;精进,是为了获得对象而付出努力;喜,是喜欢所缘,对所缘有兴趣;欲,想要追求所缘、获得所缘。 这些其实也是我们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的寻太强的话,他的思维性很强,但如果一个人的寻过度不强的话,那么他会对对象的投入老是不够;对于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伺不够的话,他的维持性不行;如果一个人的胜解不强的话,那么这样的人是优柔寡断的,做事犹豫不决;一个人的精进不强,他很容易懈怠、他很容易偷懒,会找很多的借口偷懒,或者做事没有动力;一个人喜不强的话,他会感到很无聊,对这个没有兴趣、对那个没有兴趣;如果欲不强的话,那么这个人会偏于麻木,就感觉到好象他没有活力,他没有那种冲劲,做事吊儿郎当。 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那种心理因素。在大部分的时候,这些心所都会伴随着我们的心一起生起。只有在某一类的心当中,这些心所不会生起。至于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生起,我们在以后再继续学习。 那好,我们今天讲杂心所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PAGE 21
/
本文档为【2009年宝峰禅修营《阿毗达摩》第18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喜、欲心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