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物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

2018-09-17 14页 doc 578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生物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
生物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不能选用甘蔗(含蔗糖)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 11、蛋白质    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R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 H 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  约20种  ★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 形成的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 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16、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 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 ★17、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    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18、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主要存在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注: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20、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21、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 根本能源:阳光 22、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 C、H、O (N、P) ∕ 构成生物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幼嫩植物、 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但是这个细胞仍然是真核细胞) 30、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⑴、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 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⑵、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RNA。 注:①叶绿体的外膜②叶绿体的内膜③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堆叠形成)④叶绿体的基质 ⑤线粒体的外膜⑥线粒体的内膜⑦线粒体的基质⑧嵴 ⑶.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⑷.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⑸.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⑹.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⑺.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 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蛋白质和mRNA通过 结构 核仁 33、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 染色质 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小肠绒毛 运输方式 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特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 A—P~P+Pi+能量 (Pi表示磷酸)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40、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这个过程储存能量(放能反应) 这个过程释放能量(吸能反应)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 + Pi + 能量    方程从左到右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 吸作用。 41、 叶绿素a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注 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乙醇(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42、 CO2+  H2180 (CH2O)+18O2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43、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2;   2H2O—→4[H] +  O2 (2)形成ATP:ADP+Pi+光能 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阶段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6、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细胞呼吸是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7、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 生成ATP过程 48、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无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 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同 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物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 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高二生物第二册 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花时,句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存种。豌豆杂交实验 2、相对性:一种生物的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 3、显性状态:杂交后的第一代F中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状态。(如矮茎:) 4、隐性状态:杂交后代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性状态。(如高茎) 5、分离状态: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的现象叫做分离状态。高茎与矮茎 比3:1 6、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形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如D表示)决定显性状态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如d表示)决定隐性状态的为隐性遗传因子。 (2)体细胞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 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图 高茎 × 矮茎           P   DD        dd 配子 D d F Dd 高茎 × 配子 F 表现型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基因型 1 ∶ 2 ∶ 1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 7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形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相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形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基因:遗传因子。 3、表现性:指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性有关的基因组成 5、等位基因:控制相对形状的基因。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 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 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的 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亲方,一条来自母亲方。 3、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4、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 过程中染色体 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每个精细胞都含有减半的染色体。 卵细胞的形成的过程 5、次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的第一次 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 6、极体:小的叫极体,卵细胞和极体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⑴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⑵在体细胞中基因的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 ⑶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亲方,一个来自母亲方。同色染色体也是如此。 ⑷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对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基因在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第3节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 3、色盲患者:XbXb XbY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3节DNA的复制 1、DNA的复制过程 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DNA的复制基本条件: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 过程,复制需模板、原料、能量和霉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 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因互补 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准确地进行。DNA分子通过复制 ,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 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人类基因组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的DNA的碱基序列。 2、DNA片段中遗传信息: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碱基因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因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因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又构成DNA分子的 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 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 RNA称做 DNA的副本。组成 RNA的五碳糖是而不是脱氧核糖,是核糖。RNA一般是单链。 2、RNA有三种:信使的RNA也叫mRNA;转运tRNA;核糖体RNA也叫rRNA. 3、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 RNA是在细胞核中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成为转录。DNA的双链解开,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因互相配对,在RNA聚合酶德尔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 4、mRNA 遗传信息的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的各种氨基酸,就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翻译 的实质上是将mRNA中的氨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氨基酸列序。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5、反密码子: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因而叫反密码子。 第2节基因性状的控制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的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 的性状。 第5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从组 1、基因突变:DNA分子的发生碱基因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在配子中传基因突变。递给后代,体细胞不能遗传。 2、基因突变的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 3、 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 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界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跟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5、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另一种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 6、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节染色体的变异 1、基因变异: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置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的。而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 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泡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多或减少,另一类是细泡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多或减少。 4、二倍体和多倍体: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泡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多倍体:细泡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5、多倍体的特点: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增加。 6、多倍体的获得方法: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多采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7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树木的个体。花药(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珠。 第3节人类遗传病 1、人类常见传染病的类型:人类传染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隐性基因引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如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群体发病率高。 4、染色体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传染病。如,21三体综合症又叫先天性愚型。 5、遗传病的 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基因工程的 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 2、基因的“剪刀” 基因的“剪刀”指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3、基因的运载体 要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泡,还需要有专门的工具,这就是运载体。 4、基因工程的操作的四个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人体细泡、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4、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5、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似的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6、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以神经---体液---免疫为主的调节机制 二、体温调节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3、 水分调节: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血糖调节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干细胞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都是蛋白质)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浆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 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 胞免疫的效应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 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 ?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 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 防止落花落果; ?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植物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统计动物群体的密度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得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生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原生演替: (1)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 次生演替 (1) 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3、 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过程 2、特点: ?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第五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 EMBED Equation.3 ��� ★24、生物体中水的存在形式 ATP� EMBED Equation.3 ��� ADP+Pi+能量 ADP+Pi+能量 � EMBED Equation.3 ��� ATP � �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过程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Dd dd D d d Dd dd PAGE - 1 - _1235505613.unknown _1242578738.unknown _1242579561.unknown _1235106510.unknown _1235505387.unknown _1235505592.unknown _1235505321.unknown _1235104682.unknown _1235104688.unknown _1234962501.unknown
/
本文档为【生物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