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得而复失的例子

2022-02-19 1页 doc 73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arnaya

暂无简介

举报
得而复失的例子得而复失的例子【篇一:得而复失的例子】三辩小结(得而复失更可悲)1.经验的问题无论是从未得到还是得而复失,都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益处,我们今天的可悲是比较两者的消极面的影响,并不是比较他们的好处。挫折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将得而复失的失看作是挫折,但面对挫折,如若跨越不了,他就会变成阻碍,打击,让人一蹶不振,成为人生的阴影,这难道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付出和损失我承认从未得到有付出和损失,但是她始终处于一个从未得到的过程,心理落差是小的,让我们想象一下,但得而复失在享受了得到的甜蜜和幸福...
得而复失的例子
得而复失的例子【篇一:得而复失的例子】三辩小结(得而复失更可悲)1.经验的问无论是从未得到还是得而复失,都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益处,我们今天的可悲是比较两者的消极面的影响,并不是比较他们的好处。挫折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将得而复失的失看作是挫折,但面对挫折,如若跨越不了,他就会变成阻碍,打击,让人一蹶不振,成为人生的阴影,这难道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付出和损失我承认从未得到有付出和损失,但是她始终处于一个从未得到的过程,心理落差是小的,让我们想象一下,但得而复失在享受了得到的甜蜜和幸福达到巅峰之后有坠落到人生的低谷,这样的心理落差是极大的,所以得而复失才面对未知的结果从未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未知的,我了解到iphone性能非常好,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很多,谷歌眼镜能拍照才去追求的这些东西,追求未知不能成为我们可悲的理由(同样我也能从其他途径知道它到底适不适合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并不是所有的所求都能实现,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追求能成功,即使没有,但我们依然可以有很多路向前走,大家潜意识里让从未得到显得更可悲的是一直拥有,而不是得而复失人生的大起大落,首先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凡普通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大起大落,其次,即使如此,得而复失的的可悲点正是在于这个落上,落不一定是回到最初的那一点,也可能是一个更低的点,他对人造成的伤害的难以估量的。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得到的过程,我们获得生命,获得亲人的爱,获得职位,工资,人一直都在享受着拥有,自己的东西一旦失去,他就会视为利益的损害,这样的打击和落差是难以承受的。如果刘翔没有打破世界纪录,奥运会上不会有千万人对他无限的期望,更不会有没能成功的失落与绝望,他就不会承受如此之多的非议。因为可悲和不可悲两件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我们要更明确比较何者更可悲,就必须控制更少的变量,让两者在相对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两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全不同,付出和牺牲完全不同,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篇二:得而复失的例子】求而不得比得而复失更痛苦尊敬的主席,评委,以及可爱的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求而不得更痛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其实今天所说的求而不得和得而复失,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状态,而更像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就以大家喜闻乐见的爱情举例,假如是一个小明和小红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小明苦追小红而不得的阶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求而不得,而两人在一起最后分手,也就是相对应的得而复失的阶段。举出这个例子只是想提醒对方辩友,当你们在分析具体事例的时候,务必将两者放到同一个维度当中来比较,若是你们谈到分手的痛苦,我们就是多次告白失败的痛苦,若你们谈到父母去世的痛苦,我们就应该是孤儿欲寻母爱而不得的那种痛苦,只有这样的比较,才是真正贴合今天辩题的讨论。接下来,我方将从两个角度来论证我方观点。第一,求而不得的期望更高。在我方看来,求而不得不是一个简单的“想要”的念想,相反,这是包括了大量的努力,尝试,和多次失望的一个集合体,在这长期的付出当中,人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然而由于显而易见的人类的天性,几乎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个不明利弊的傻子,那么,为了给自己的付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人们就会随着付出的不断增加,而不断的提高对目标的期望。那么在最后达到不得的结局时,获得远高于目标实际价值的痛苦。反观得而复失,在得到之后,随着自身第一视角的体验,之前我求的时候的那部分期望会慢慢的被削减,在最后失去的时候,对我而言这一份悲痛再怎么痛苦也是有一个具体边界的。不像求得不得,那种期望下的痛苦,会随着我的遐想而不断升级。第二,求而不得一般是一个漫长的痛苦,但得而复失往往是一次无奈的终结。求而不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并不清楚,为何我不得,就像我要追求自己的偶像梦,我每天都早睡早起,做一百个俯卧撑,一百个仰卧起坐,但最后没变成偶像,反而让头秃了,我会感觉无限的愤怒,“我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最后还是求而不得?!”。这时一般有两种结果,要么怀疑自身“我果然不行。。。。。。我就是个腊鸡”。要么迁怒他人“我这么优秀这么爱他,他都不要,他果然只是个小婊砸!”。这两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都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痛苦。但我们再来看一下得而复失,因为有过亲身的体验,他们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他爱的是香蕉,但我只有苹果,我们实在是不合适。”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只会有淡淡的遗憾,而不会有多少痛苦。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求而不得比得而复失更痛苦。【篇三:得而复失的例子】【案例分析】压岁钱得而复失,为何比干脆不得还痛苦?发布时间:2015-12-21点击数:在童年记忆中,最开心的事就是能收到好多压岁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总之亲戚们给的压岁钱拿在手上足足有一摞。可这些钱还没被捂热,就会被家长巧立名目地收走(“妈妈替你保管哦!”)。压岁钱这一来一去,你感觉大过年的特别不痛快,“早知道要收走的话,还不如不要呢”。然后,为了安抚受伤的你,爸爸又许诺明天带你去游乐场玩。可到了第二天,爸爸因为临时有事而没有履行诺言。你感到无比痛苦,幼小的你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事实上,压岁钱一来一去,你并没有损失什么,但为什么你会比没收到压岁钱时还要不开心呢?面对许诺,为什么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呢?损失厌恶:丢钱比赢钱带来的心理影响更大在回答之间,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游戏中,你有50%的概率赢100元,还有50%的概率输100元。请问你愿意参加这个游戏吗?如果你拒绝参加,那么你和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一样的。作为行为经济学开创者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教授,通过研究这一游戏,在197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aversion)这一概念。人们讨厌损失,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要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这意味着损失的心理价值要大于收益的心理价值。我们为什么会拒绝上面的游戏呢?因为输赢的概率都是50%,而输100元的痛苦程度要大于赢100元的开心程度。也就是说,这个游戏的预期效用是负数,所以我们拒绝了它。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想要平衡可能损失的100元,你需要得到最少多少元的收益呢?卡尼曼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人的是约200元,也就是损失的2倍。这个倍数也被定义为损失厌恶系数。还有几个实验也对这个系数做过估计,它们大多落在1.5-2.5之间。这意味着,损失在心理中所占的权重约是收益的2倍。所以回到开头收压岁钱那个情景中。收到压岁钱固然是一件开心的事,可之后失去等量的压岁钱,其造成的痛苦是收到它时带来的快乐的2倍。因此得而复失,比干脆不得还痛苦。在面对一个许诺时,你种下了一个希望,可之后希望破灭带来的痛苦,与之前的开心程度相比要翻一番,这也就暗合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然失望并不会随着“希望”不断增大而变得无限大,因为损失厌恶遵循敏感度递减(diminishingsensitivity)规律——随着收益或损失数额的增加,其每单位数额带来的正效用或负效用却在减少。[4]换句话说,收益10元和收益100元之间的差别,要大于收益1000元和收益1090元之间的差别,反之亦然。这在价值函数上也有所反应——无论是收益函数还是损失函数,其曲线均趋于平缓,曲线末端区域的增长率要小于曲线顶端。价值函数——收益、损失和心理价值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函数上,收益为凹函数,损失为凸函数,且损失函数比收益函数更加陡峭,这意味着每一单位的损失对应着的心理价值要大于收益。而且,无论是收益函数还是损失函数,其曲线均趋于平缓,这就是所谓的敏感度递减规律。在言语中强调损失,更容易说服他人不仅是个人幸福会受到损失厌恶的调节,它还影响了人命攸关的医疗问题。想象一下你是卫生部长,此刻正在为一场即将爆发的疫情做准备,这场疫情将会导致600人丧生。如何与这场疫情作斗争,这里有两套:方案a:如果实施这个方案,能够挽救200人的性命,请问你会实施吗?方案b:如果实施这个方案,400人会因救治不当死亡,请问你会实施吗?当单独给出方案a或方案b时,愿意采纳方案a的人要远多于愿意采纳方案b的人。很明显,两种方案在逻辑上是等价的,但人们却偏爱方案a。这是因为方案a是一种收益的语境,而方案b是一种损失的语境。出于损失厌恶,人们在心理上就会排斥方案b。还有研究发现,损失厌恶影响到了内科医生对肺癌治疗的决策。当治疗效果是以病人的存活率述时(比如说,病人有68%的概率多活一年),75%的医生愿意选择手术而不是放疗;而以死亡率表述时(比如说,一年之后死亡的概率为32%),只有58%的医生做出同一选择。仅仅是这些措辞上的变化,就足以让卫生部长和医生们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可见损失厌恶的威力不容小觑。如果医院想让女性积极参与乳腺癌自查,他们可以巧妙地用损失厌恶来达到目的。以损失为语境的传单“假如你不每年接受检查,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上升40%”,要比以获得为语境的传单“请每年接受检查,这样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下降60%”更能吸引女性参与自查。这告诉我们,当你想说服某人时,不要用可能的收益作为论据,而代之以可能造成的损失。比如想劝室友去上课,你不要说“去上课,老师会划考试重点”,而应该威胁他“不去上课,你就会错过考试重点”。个窍门,帮你提高幸福水平最后,根据损失厌恶和敏感性递减这两个原则,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向我们介绍了提高幸福水平的4个小窍门,塞勒称其为享乐主义编辑规则。1.两笔盈利应分开。两笔小盈利带来的幸福度总和,要大于一笔大盈利带来的幸福度。过年想送朋友一盒茶叶和一箱水果,最好分两次送,年前送一件礼物,年后再送一件礼物。这会比一次送两件礼物,产生的心理价值高。2.两笔损失应整合。一笔大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小于两笔小损失带来的痛苦的总和。采购年货的时候,钱最好一次花完,不要今天花100,明天花100。收班费的时候最好一次性收齐,不要这个月收30,下个月收30。3.大得小失应整合。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告诉别人,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幸福冲淡。过年加班,企业应该将加班3天和发5000元加班费这两个消息同时告诉员工。如果先让员工加班3天,再通知有5000元的加班费,感觉肯定不可同日而语。4.小得大失应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收益或损失时,人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心理账户上的分开和整合。如果小得大失的悬殊很大,那么应该分开——在路上丢了100元,你很伤心,但如果这时候你掏出手机抢到了一个5元的压岁钱,这淡淡的喜悦能冲淡一些丢钱的痛苦;而如果小得大失的悬殊不大,那么应该整合——丢了60元之后又捡到50元,你可以安慰自己只丢了10元,这样就能在心理上把损失从60元降到10元,也就显著减轻了因丢钱带来的痛苦。早在1759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就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要比由坏变好时所体验到的欢乐多,并认为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可见损失厌恶就潜伏在你我的生活中。所以,如果注定是要失去的东西,那么你最好不要去经历。参考文献:1.kahneman,d.,tversky,a.(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47,263–292.2.novemsky,n.,kahneman,d.(2005).theboundariesoflossaversion.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42(2),119–128.3.sayman,s.,ncler,a.(2005).effectsofstudydesigncharacteristicsonthewta–wtpdisparity:ametaanalyticalframework.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26,289–312.4.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董志勇,北京大学出版社,p69-73.5.tversky,a.;kahneman,d.(1981).theframingofdecisionsandthepsychologyofchoice.science211(4481):453–458.6.mcneil,b.j.,pauker,s.g.,sox,h.c.,tversky,a.ontheelicitationofpreferencesforalternativetherapi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82,306,1259-1262.7.清醒思考的艺术,罗尔夫罗贝里,中信出版社,p130.8.thaler,r.h.(1985).mentalaccountingandconsumerchoice.marketingscience,4,199–214.(转自:果壳网)
/
本文档为【得而复失的例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