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_罗德胤

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_罗德胤

2017-06-13 5页 pdf 989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2917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_罗德胤104WA201406建筑文化罗德胤LUODeyin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140225摘要:中国传统村落的总数已经达到1561个,其谱系之建立应该成为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建立起谱系,这些传统村落才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编织起来的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之网。也只有建立起谱系,我们才知道哪些村落是属于“稀有物种”,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和重点保护。笔者认为,借鉴《巴拉宪章》的文化重要性原则我们可以建立起中国传统村落的谱系。针对中国由一个汉族加55个少数民族的国情,笔者将全国划成了4个片区:I区...
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_罗德胤
104WA201406建筑文化罗德胤LUODeyin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140225摘要:中国传统村落的总数已经达到1561个,其谱系之建立应该成为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只有建立起谱系,这些传统村落才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编织起来的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之网。也只有建立起谱系,我们才知道哪些村落是属于“稀有物种”,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和重点保护。笔者认为,借鉴《巴拉宪章》的文化重要性原则我们可以建立起中国传统村落的谱系。针对中国由一个汉族加55个少数民族的国情,笔者将全国划成了4个片区:I区是东部片区,为汉族文化区;II区是西部片区,为少数民族文化区;III区是华南片区,为民系文化区;IV区包括东北、台湾和海南,其特点是原住民加外来人口,实际上是前3个片区的综合。Abstract:ThenumberofofficialChineseTraditionalVillageshasreached1561andthequestionoftheirpedigreeshouldbecomeafundamentalissue.Ideallytraditionalvillagescanprovideuswithimportantcultural,historicalandtechnicalinformationand,incombination,canbecomeanetofknowledge.Theconceptofpedigreecouldhelpdeterminewhichkindsofvillagesarerarespeciesinneedofdiscoveryandspecialprotection.TheauthorusestheprincipleofculturalsignificanceasdefinedbytheBurraChartertosetupcriteriaforthepedigreeofChineseTraditionalVillages.SinceChinaisacountryconsistsofamajorityHannationalityand55minoritynationalities,theauthororganizedthedesignationgeographicallyintofourareas:Area1EasternorHanArea;Area2WesternorMinorityArea;Area3SouthernorSubNationalityArea;Area4MixedArea.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谱系,乡土建筑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village,pedigree,vernaculararchitecture由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发起并组织的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7月各进行了一次。两批入选的村落,总数已经有1561个[1]。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预计于2014年开展,届时入选的村落总数有可能达到2500个左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和之前已经开展了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是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入选的村落在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可谓是精挑细选;前者是一年一次,每次入选的村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其中难免有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为什么传统村落的评选要如此“激进”?原因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城镇化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阶段,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又加剧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速度;如果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保存尚可的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围,那么,大多数传统村落将很可能在受到社会关注之前,就已经遭到破坏并消失殆尽。据政府统计,我国的行政村约有68万个[2];自然村的数量官方没有统计,一般的估计是300万400万个。如果时光到1950年代之前,这几百万个村落都属于传统村落,但是现在它们大部分都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保留下1%的传统村落应该是丝毫不为过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之一而应该有的历史责任。1%就是三四万个传统村落!考虑到此前已经形成的严重破坏,和政府工作的程序性以及基层技术人员的不足,几年之内把3、4万个村落列入保护范围将会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退而求其次,先把目标定在1‰或许是比较现实的。1‰就是3、4千个,这正是我们目前在努力的目标。1谱系建立的必要性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之间的区别,以及由这种区别而带来的保护政策、措施上的不同,将会是值得研究者们讨论的话题。不过,这些话题并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当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达到一两千个或更多时,谱系的建立就应该成为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建立起谱系,这一两千个传统村落才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编织起来的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之网。也只有建立起谱系,我们才知道哪些村落是属于“稀有物种”,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和重点保护。建立传统村落的谱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谱系的建立,关键是要找到让个体之间产生差异的第一要素。这个第一要素一经产生,个体的其他特征就可以沿此推导,形成有线索可寻的逻辑关系。什么东西,可以成为传统村落的第一要素呢?人口、面积、地形、村庄轮廓,都可以成为区分传统村落的一个指标,但是都不足以成为第一要素,因为村落的其他要素与它们之间还不存在足够的关联度。2012年10月11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会上,面对各地上交的信息量超大的申报,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看一个村落能不能入选传统村落,要从聚落、建筑和非遗这3个因素来考量;聚落指村落选址连周围环境)、布局,建筑指现存传统建筑,包括历史较长的和历史不长但以传统技术建造的;3项都过关的就通过,2项过关的要讨论决定,低于2项过关的就不通过或补充材料后下次再审。这个办法把复杂问题给抽象和简化了,有利于评审的公平和效率。鉴于该方法简洁有效,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时它也得到了延用。应该说,尽管还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抓住聚落、建筑和非遗这3个因素,确实是抓到了传统村落的特点。尤其是非遗成为三要素之一,可以说是以冯骥才、乌丙安、刘魁立等先生为首的非物质遗产专家们的一次胜利。之前从事民居建筑研究的学者们,是普遍没有把非物质遗产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的。然而,不管是聚落还是建筑,抑或是非遗,都还不足以成为建立传统村落谱系的第一要素,因为它们之间似乎是相互独立的,缺乏关联性。我们还需要一个超越于聚落、建筑和非遗这3要素之上的东西。2文化重要性是建立谱系的第一要素笔者认为,要找到建立传统村落谱系的第一要素,可以借鉴目前国际上讨论较多的一个文件——《巴拉宪章》。《巴拉宪章》是澳大利亚于1979年制订的针对本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文件,其核心思想是用“文化重要性”来代替《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历史信息”。澳大利亚的文化遗产,特点是“两头多、中间少”,也就是史前遗迹或原住民文化多,现代建筑多,而古希腊以至近代的历史建筑很少[3]。显然,用《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历史信息”实则是建筑的历史信息)来评判,澳大利亚人是大大“吃亏”的,所以他们提出了“文化重要性”的概念,以便把史前遗迹和原住民文化都纳入到世界遗产的范围里。《巴拉宪章》提出后,尽管不断有争议,但是国际上对它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总的说来越来越高[4]。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符合了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评价和认识趋势。在世界遗产的概念出现之初,主要是一些已经得到公认的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名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TheEstablishmentofChineseTraditionalVillages1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分区图1WA201406105Culture单。比如,中国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城、故宫、颐和园,就属于“重要得没法不列入”的项目。对于这些项目,其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不需要论证,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完整地收集和保护它们的历史信息,以便我们的后代可以完整地认识这些人类的杰作。后来,随着列入名录的项目增多,逐渐有一些不被人熟知的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个时候,论证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论证,就是对历史信息的梳理与评判。也就是说,光靠提供历史信息已经不足以让评委们认识一个文化遗产项目了,而是要归纳出它最重要、最突出,而且与之前已经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都有着明显差异的特征,才能说服评委,同时也让普通民众在短时间接受并记住这一项目。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界遗产谱系建立的过程,因为每一个新的项目都与之前的不一样,从而每一次新项目的列入都在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说,《巴拉宪章》的文化重要性法在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化重要性法在中国传统村落的谱系建立中,是否也能起类似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文化重要性,正是我们需要寻找的超越于聚落、建筑和非遗之上的第一要素。文化的分类通常从民族或地域入手,而中国的情况是一个汉族加55个少数民族。针对这一特殊国情,笔者将全国划成了4个片区图1),这4个片区之内各有自己的文化重要性要素。2.1I区:汉族片区I区是东部片区包括重庆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片区,其内部分不同的地理文化圈。这里的人口以汉族为主,所以这里的传统村落不再需要证明自己是汉族的,而是要证明自己是属于哪个地方的——从聚落、建筑、非遗这3个维度;另外,还要证明自己是属于自己的——这样才能与本区内的其他传统村落拉开距离。I区的传统村落往往存在这么一些共同特征:从非遗维度而言,是强弱不等的宗族文化、或明或显的的泛神崇拜、多少不一的科举影响;从聚落维度而言,是村子围绕农业开展,因各地气候、地理差异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农业景观,并且讲究风水;从建筑维度而言,是住宅以合院为主流,而公共建筑通常有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这三类1)。如何划分地理文化圈,也许是这个片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挑战。按省来划分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有的省内部差异很大,有的省则内部差异较小,在有的跨省地区还存在着相似性或同质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将各省份划分成若干片,再考虑其中一些重新组合的可行性。比如山西,可以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5个地区[5]:晋北是长城沿线,这里的村子多呈现军事化特征,有堡墙、堡门,堡内是规划整齐的巷路和建筑,堡北端常有真武庙。晋西是吕梁山区,多窑洞村落图2)。晋中是山西农业最好、晋商最发达的地区,很多村落是由商人建造的豪宅组成的如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晋南也是晋商的根据地之一,其村落、建筑和晋中的比较相似,但这里有地坑窑,非山西其他地方所有。晋东南的晋商也很发达,但这里是山区,气候比山西其他地方湿润,而且有铁、煤等矿产资源支撑起商业,所以传统村落也有些变化,比如楼房比较多、石头房比较多。山西的传统村落常有关帝庙,因为山西解州是关羽的老家。朝廷对关公崇拜的推行,在山西得到了最有力的响应。再如浙江,可以分为东、西、南和北4个地区。浙东如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宗祠和文教建筑都比较发达,庙宇也不少,住宅以半开敞的中小型三合院为多图3),建筑材料以木、石为主,山墙不做马头墙。浙南如松阳县的村落图4)、宗祠和庙宇建筑都比较发达,文教建筑则比楠溪江流域的少,住宅以封闭的小型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多,建筑材料以夯土或土坯为主,山墙做马头墙。浙北为水乡,商业发达,多古镇,留存至今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浙西靠近徽州,这里的村落宗族和理学文化发达,多祠堂而少庙宇图5),建筑以封闭的合院为主,规模有大有小,建筑材料则变成了白墙黑瓦,山墙多做马头墙。浙江的村落普遍对水口很重视,经常在水口由祠堂、庙宇、池塘和老树形成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又如陕西,可以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地区。陕北属黄土高原,民居以窑洞为主。同样是窑洞分布密集的地区,陕北和晋西是有差别的:陕北的窑洞常用石头砌筑,属于就地取材;晋西的窑洞常用砖砌筑,因为山西多煤,不缺烧砖的燃料,而且晋商的富庶也决定了山西人有资本和意愿用砖来建房。到了关中,尽管还有窑洞,但民居已经变成以单坡顶“半边房”为主。陕南地区,因为位于秦岭以南,从地理划分上已经属于南方,所以这里的传统村落与湖北、四川两地的接近。其他省份的情况,限于篇幅,不再列举。在这2山西临县李家山窑洞村楼庆西摄)3浙东苍坡村平面图图片来源: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4浙南松阳县关岭村5浙西诸葛村宗祠分布图图片来源: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345106WA201406建筑文化个区的个别地方有少数民族的村落,这些村落可按II区也就是民族片区)处理。2.2II区:民族片区II区是西部片区包括北部的内蒙古),这是以民族特征为文化重要性的片区。这里的人口,在城市里常以汉族为主,在农村则是各地区有各自的民族。尽管民族杂处的情况也存在,但就单个村落尤其是自然村而言,多数是以一个民族聚居于一个村落为常见的。所以,这里的传统村落首先要证明自己是属于哪个民族的——也是从聚落、建筑、非遗这3个维度;另外,也同样还要证明自己是属于自己的——这样才能与本民族的其他传统村落拉开距离。拿侗族来说,其传统村落经常有以下共同特征:从聚落而言,侗族人集中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的3省交界地带的山区,选址常临水;从建筑而言,其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公共建筑常有鼓楼、戏台和风雨桥这3种类型;从非遗而言,侗族人每年有祭“萨坛”的节庆活动。这些元素加起来,就使得侗族的传统村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村落,也使得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再比如哈尼族,其传统村落经常有以下共同特征:从聚落而言,哈尼族人集中分布于云南红河州的元江南岸,多选址于海拔1000m1800m的中高山区;从建筑而言,其民居以土墙、四坡草顶的“蘑菇房”最为典型图6),几乎没有公共建筑,但有寨神林、磨秋场等公共空间;从非遗而言,哈尼族人重要的节庆活动有二月年昂玛突)、六月年苦扎扎)和十月年哈尼族历的新年),其中前两个节日分别在寨神林和磨秋场举行集体庆祝和祭祀。再如傣族,其传统村落经常有以下共同特征:从聚落而言,傣族人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红河等州,多选址于低海拔的临水区;从建筑而言,其典型民居为竹材或木材建成的、占地宽大的干栏式建筑图7),有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村子还建有佛寺;从非遗而言,傣族人信奉南传佛教所以有佛寺),每年过泼水节。以上3个是地域上呈集中分布的民族。有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是呈现分散特征的,比如苗族。苗族的传统村落,由于地域分散,其共同特征似乎是不太明显的。就建筑来说,苗族或许是由于受附近强势民族影响的原因,表现得种类多样,除常见的吊脚楼之外,也有土坯房、石砌房等。不过,苗族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其中也会反映在村落上。比如从聚落而言,苗族村落多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农业条件不理想,所以狩猎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从非遗而言,苗族人信奉巫术,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7年一小祭,13年一大祭。在II区内也有一些地方有汉族的村落,这些村落可以按I区处理。2.3III区:民系片区III区是华南片区包括广东和闽南,不包括台湾和海南),这是以民系特征为文化重要性的片区。这里的人口大都属于汉族,为什么不将其直接划入I区而要单独列一个片区呢?原因是,这里的民系分化现象十分明显,但又没到各自成为一个民族的程度。从民系来理解华南地区的种种文化现象,往往是顺理成章的,比如语言、饮食、节庆等等。用民系来划分传统村落,也符合这一地区的特殊情况。造成华南地区民系现象突出的原因,是古代中原汉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徙到了这里,他们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的同时,也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与中原、江南等地的汉族并行发展的人群。这些人群和现在中原、江南等地的汉族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之间也是差异显著的,所以学界只好用民系、而不是民族来加以称呼。华南地区的民系大致可以分为5个:客家、广府、闽南、潮汕和雷州。笼统地说,闽南、潮汕和雷州都属于“鹤佬人”,他们原本是一个民系,但由于分隔的时间较长,互相之间已经不认同。华南地区的传统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宗族对村落的主导作用极为明显。浙江、江西等地的传统村落,宗族力量也是比较强的,但是在对村落的主导作用上,与华南地区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其中一个表现是:浙江、江西等地村落在初建阶段,几乎是没有什么规划的,等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会有宗族出面来做统筹调整;而华南地区的村落,经常是在初建之时就已经由宗族来规划了。广府民系的传统村落,特征十分明显。学术界称之为“梳式布局”,即村落的形状像一把梳子一样。“梳子”的每根“齿”都是一排房屋,其前端通常是祠堂或书院;跟在祠堂或书院后面的,是一个个小天井住宅,像糖葫芦串一样前后相接。在祠堂前面有宽宽的禾坪,禾坪前面有大型池塘。尽管“齿”的长度不统一,但是它们排列起来的规则感是相当高的。要实现这种规则感,在初建阶段就需要宗族出面做统一规划。客家民系的传统村落,在华南5个民系之中可以说是最为多样的。它们经常表现为大型围屋的建筑形式,其种类大致可以归结为“客家四州”——赣州、汀州、梅州和惠州,分别对应着现在的赣南、闽西、粤东北和粤东南4个地区。尽管造型各有不同,但客家围屋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祠堂与居住功能合一。闽西的客家土楼,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状以方形或圆形为主,以厚厚的夯土墙为围护结构,形成防御性极强、内部为空场有时也有祠堂)、房屋35层且沿墙分布的建筑形式图8)。赣南围屋有“口”字形和“国”字形两种,集家、祠、堡于一体。“口”字形围屋与闽西客家的方形土楼很相似。“国”字形围屋,尽管在外观上与“口”字形围屋相似,但其内部的功能组织则大为不同:沿外墙的房屋通常是仓库、牲口房,中间部分才是主要的居住房间。如果把围墙及其相连的房屋去掉,剩下的部分其实和江西其他地方的大院民居很相似图9)。粤东北的梅州地区,地处客家民系的腹地。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梅州客家人不需要与非客家民系斗争,所以其围屋的防御性不如赣南围屋或闽西土楼明显。它转而关注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生殖崇拜和风水观念。梅州客家典型的围屋叫“围龙屋”,是一种平面近似椭圆形的建筑。它由中间堂屋、两侧横屋、前方禾坪与半月形池塘、后部弧形房屋组成图10)。其中有一个特殊的部位,叫“化胎”,是一个形状像孕妇肚子、平面近似半圆形的场地,位于后部弧形房屋与后厅堂之间。“化胎”6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族村落7云南江城县整董傣族村落67WA201406107Culture各家是过着小家庭生活的,而在客家土楼的内部,居民们过的是大家族生活。华南沿海各地,由于出海方便,很早就开始了与海外交流的过程。这给当地城镇和乡村的建筑带来了“洋风”。在传统村落里也不乏此类表现,比如泉州与晋江一带的英国式别墅、开平地区的西班牙式碉楼和深圳宝安地区的客家碉楼。在一些传统民居里,也有融入西方建筑元素的现象。2.4IV区:混合片区IV区包括东北、台湾和海南。IV区的特点是原住民加外来人口,原住民即原先居住的民族,外来人口即后来迁入的民族或民系。因此,IV区实际上是前3个片区的综合。在东北,如果是原住民为主的传统村落,可按II区的民族原则来处理,比如满族、朝鲜族、达翰尔族等;如果是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传统村落,由于大多是从I区的汉族地区迁来的尤其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所以可按I区的文化地理原则来处理。在台湾,原住民有泰雅、阿美、布农等民族,外来人口以闽南、客家两个民系为主。如果考虑到原住民的建筑已经消失,只有重建的博物馆式民居,台湾大致上可以划入III区,即民系区。在海南,原住民以黎族和苗族为主,所以原住民的传统村落按II区的民族原则处理。外来人口以闽南人为最,其次有广府人主要在琼北),所以外来人口的传统村落按I区的文化地理原则处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历史上有不少中原来驻军,又有来自东南亚的影响,所以这里的传统村落还融入某些中原和东南亚的元素。3结语本文将全国划成了4个片区,这种看似复杂的谱系分类法,其根本仍是遵循以民族为基本原则的。在II区,民族的分类法顺理成章。在III区,民系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亚民族”。在I区,由于汉族文化的地域广大,因此有必要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的前端有“五方龙神”,是整座围屋的“穴位”,也是风水上龙脉的结点“围龙屋”因此得名)。粤东南的惠州地区,与广府、潮汕两大民系相邻,所以这里的围屋村落与建筑也受到了这两个民系的影响,出现了样式上的融合。在深圳的龙岗旧属惠州管辖),至今保存有数量庞大的客家围屋,其中“鹤湖新居”就是一个融合了客家与广府的典型案例。从外观上看,鹤湖新居与赣南围屋或梅州的“四角楼”2)类似,只是规模要大。进到里头,房间的配置就与梅州围屋的大相径庭:后者是宿舍式的,一间间房屋并列;前者是天井小院式的,每个天井院自成一体。也就是说,鹤湖新居把梅州围龙屋的大家族聚居和广府梳式村落的小天井宅院给融合到一起了。这也是它占地面积大的一个原因——进深只有几米的一排宿舍,变成了进深10m左右的一排院子。对比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传统村落,大致可以总结为:前者家族聚居,住祠合一;后者家庭独居,住祠分离。潮汕民系的传统村落,在住宅与祠堂的关系上——实则为村落的基本组织方式上——是介于客家和广府之间的。潮汕民居,小型的有竹竿厝、单佩剑、双佩剑、爬狮、四点金等式样,它们都属于单幢建筑或单进小院,这与广府民居类似;中型的有三落四从厝、驷马拖车、八厅相向等式样,属于多进院;大型的有围寨和围楼,这就和客家围屋接近了。另外,潮汕的建筑讲究装饰,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闽南民系的传统村落不包括闽中的土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泉州、晋江一带靠海的,与潮汕类似,但是外墙材料改以红砖为主,不像潮汕用青砖。另一种是漳州、龙岩一带的,与客家毗邻,其建筑形式也变成了土楼。客家土楼与闽南土楼从外观上看几乎一样,但其内部有明显区别:前者是通廊式,所有住户共用几部楼梯;后者是单元式,每家有自己的楼梯。也就是说,在闽南土楼的内部,片区。这其实也属于“亚民族”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强调的不是地理属性,而是文化地理属性。IV区是前3个区的综合,归根到底还是民族分类。应该承认,这一谱系分类法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在每个片区的交界地带,甚至在每个子片区的交界地带,都会存在一些难以明确归类的传统村落。对于这些传统村落,我们需要加强它们与两边腹地的典型村落的对比研究——这不但会使各自的特点都更为突显,也将会使中国传统村落的谱系更为完善。注释:1)陈志华先生在《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文物建筑保护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一文中提出这一观点: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其诞生根源分别是祖先崇拜、泛神崇拜和科举制,后三者是使得中华文明区别于欧洲文明的3个因素。2)梅州地区除围龙屋之外的另一种围屋形式,数量可能不如围龙屋多,但也不少;形状类似赣南的“国”字形围屋,四角有了望楼。参考文献:[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1561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OL].[20131021].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310t20131021215931.html.[2]新华网.中国目前行政村总数达到68万个[OL].[20050530].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530content4335466.htm.[3]王世仁.保护文物古迹的新视角——简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J].世界建筑,1999(5):22.[4]翟珊珊.对《巴拉宪章》历次修订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3.[5]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7.8福建初溪村土楼群李玉祥摄)9江西赣州龙南燕翼围10广东梅州兴宁新陂镇围龙屋8910118WA201406本期作者朱他提布·德差春雷翁JuthathipTechachumreonB.1972,曼谷,泰国密歇根大学硕士AT工作室有限公司总经理B.1972,Bangkok,ThailandMArch.,UniversityofMichiganManagingDirector,OfficeAT韦拉尼·阿蒙巴色德西VeranitAmornprasertsriB.1980,曼谷,泰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硕士标准工作室负责人B.1980,Bangkok,ThailandMArch.,BauhausUniversitätWeimarDirector,normalstudio素拉才·阿革甲博裕丁SurachaiAkekapobyotinB.1970,曼谷,泰国密歇根大学硕士AT工作室有限公司总经理B.1970,Bangkok,ThailandMArch.,UniversityofMichiganManagingDirector,OfficeAT当里·汶那DuangritBunnagB.1966,曼谷,泰国AA建筑学院研究生文凭当里·汶那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B.1966,Bangkok,ThailandGraduateDiplom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choolofArchitectureManagingDirector,DBALP西里裕德·蔡安内SiriyotChaiamnuayB.1978,曼谷,泰国AA建筑学院硕士Onion有限公司设计总监B.1978,Bangkok,ThailandMArch.,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choolofArchitectureDesignDirector,OnionCo.,Ltd.阿里沙拉·差格德拉农ArisaraChaktranonB.1977,曼谷,泰国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硕士Onion有限公司设计总监B.1977,BangkokThailandMaster,DesignAcademyofEindhovenDesignDirector,OnionCo.,Ltd.范路FANLuB.1978,江西,中国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讲师B.1978,Jiangxi,ChinaPHD.,TsinghuaUniversityLecturer,TsinghuaUniversity葛明GEMingB.1972,江苏,中国东南大学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B.1972,Jiangsu,ChinaPHD.,SoutheastUniversityAssociateProfessor,SoutheastUniversity韩林飞HANLinfeiB.1969,北京,中国莫斯科建筑学院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筑与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B.1969,Beijing,ChinaPHD.,MoscowArchitecturalInstitutePresidentofAcademicCommittee,Professor,SchoolofArchitectureandArts,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郝琳HAOLinB.1971,北京,中国剑桥大学博士欧华尔国际都市与建筑事务所董事合伙人INTEGERIN的家)绿色与智能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B.1971,Beijing,ChinaPHD.,UniversityofCambridgeDirector,OvalPartnershipLtd.Director,IntegerIntelligentGreenLtd.汶莱尔德·亨威集德拉攀BoonlertHemvijitraphanB.1968,曼谷,泰国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汶设计总经理B.1968,Bangkok,ThailandMArch.,BartlettSchoolofArchitectureUniversityCollegeLondonManagingDirector,BOONDESIGN差德邦·楚恩鲁迪莫尔ChatpongChuenrudeemolB.1972,曼谷,泰国哈佛大学硕士CHAT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B.1972,Bangkok,ThailandMArch.,HarvardUniversityDirector,CHATArchitects则拉韦芝·洪沙古尔JeravejHongsakulB.1975,曼谷,泰国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硕士IDIN建筑师事务所总经理B.1975,Bangkok,ThailandM.S.,ThammasatUniversityManagingDirector,IDINArchitects恰德里·耶达拉利沙恭ChatreeladalalitsakunB.1958,清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学士敦信工作室设计总监B.1958,ChiangMai,ThailandBArch.,ChulalongkornUniversityDesignDirector,TonsilpStudio罗德胤LUODeyinB.1973,琼中,中国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B.1973,Qiongzhong,ChinaPHD.,TsinghuaUniversityAssociateProf.,TsinghuaUniversity德威迪·瓦芝拉帕亚·德巴尔恭TwiteeVajrabhayaTeparkumB.1973,曼谷,泰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建筑系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B.1973,Bangkok,ThailandMArch.,PrincetonUniversityPrincipal,DepartmentofARCHITECTURE阿玛达·卢派汶AmataLuphaiboonB.1968,曼谷,泰国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硕士建筑系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B.1968,Bangkok,ThailandMArch.,UniversityofWashingtonandHarvardUniversityPrincipal,DepartmentofARCHITECTURE李烨LIYeB.1983,长春,中国哈佛大学硕士赵扬建筑工作室合伙人B.1983,Changchun,ChinaMArch.,HarvardUniversityPartner,ZhaoyangStudio王丽方WANGLifangB.1957,中国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B.1957,ChinaPHD.,TsinghuaUniversityProfessor,TsinghuaUniversity黄源HUANGYuanB.1977,贵州,中国北京大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讲师B.1977,Guizhou,ChinaMArch.,PekingUniversityLecturer,CentralAcademyofFineArts
/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_罗德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