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道行般若经》中_何所_的用法

《道行般若经》中_何所_的用法

2017-05-02 5页 pdf 20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7105

暂无简介

举报
《道行般若经》中_何所_的用法《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张幼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后扩大到“何”,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它还有类似于英语的关系代词的作用。  [关键词]《道行般若经》;“何所”...
《道行般若经》中_何所_的用法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张幼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后扩大到“何”,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它还有类似于英语的关系代词的作用。  [关键词]《道行般若经》;“何所”;疑问代词;类关系代词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4)03005404《道行般若经》又称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译者支娄迦谶(147?),又称支谶,大月氏(中亚古国)人。后汉桓帝末年至洛阳,从事译经。共译出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阿 世王经、杂譬喻经、首楞严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宝积经等二十余部,为第一位在我国翻译及传布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的僧人。于所译诸经中,以道行般若经最为重要,为般若经系各种经典中最早的译本。“何所”在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共出现了58次。其用法可分为九种,归纳为三大类:常规用法、特殊用法及汉语中本无的用法。第一类 常规用法“何所”就是何处,名词短语,所谓NP。(一)作介词的宾语或动词的宾语。这种用法13次。摘举三例:(1)佛语须菩提,我不作是说远离教菩萨摩诃萨。于独处止,于树间止,于闲处止。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远离何所?复有异远离乎?”(T8n224p461a12)[1]“远离何所”即远离哪里,“何所”是名词短语,作动词“离”的宾语。(2)萨陀波伦菩萨从三昧觉,作是念:诸佛本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作是思惟已,便复举声大哭。(T8n224p472a27)“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即从哪来到哪去,“何所”作介词“从”和“至”的宾语。(3)舍利弗心念言:佛当云何住。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问舍利弗言:“云何佛在何所在?”舍利弗谓须菩提:“佛无所住。”(T8n224p429c14)“何所”作介词“在”的宾语。第二个“在”是动词,“住”、“待着”。(二)作主语。这种用法两次:(1)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人可得见不?”释提桓因言:“人不可得见。”须菩提言:“拘翼,何所有作意者?何所人底?”(T8n224p430c16)第一个“何所”作主语。第二个也作主语,动词谓语阙如。也可将此句理解为“人底在何处”,“何所”动词化。如果这样看,那就也是一种特殊用法了,当归入第二大类。(三)作状语。表示“在何处”、“从何处”。这种用法两次:(1)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所三昧随行?菩萨已得阿惟越致字,前过去佛时得作佛,可得见三昧处不?”(T8n224p426c25)“何所三昧随行”即三昧在何处相伴随。(2)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天中天,若有菩萨摩诃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不说中短,亦不狐疑。其人何所来而生是间?”⋯⋯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刹来生是间。”(T8n224p441a20)“何所来”,即从哪来。452004年第3期No.3 2004             古汉语研究RsarchinAncintChinsLanguag             (总第64期)SrialNo.64第二类 特殊用法“何所”相当于“何”,疑问代词。(一)作主语。相当于“什么”。这种用法共出现了18次。下举三例:(1)菩萨已入般若波罗蜜中行,当作是视。何所是般若波罗蜜,在何所是般若波罗蜜中法,了不能得。(T8n224p426b19)第一个“何所”相当于“什么”,疑问代词作主语。这种理解并且能在同经异译吴支谦《大明度经卷第一》中找到支持:“又菩萨大士行明度无极当以观此何等是智慧,何所为明度,何以明诸法无所从得。”(T8n225p0479b23)译文中“何等是智慧,何所为明度”是两句意思相差不多的话,对应着“何所是般若波罗蜜”。“何等”“何所”都应理解为“什么”,作主语。(2)须菩提白佛言:“难及般若波罗蜜。天中天,安隐决于著。”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所为著?”须菩提言:“知色空者,是曰为著。”(T8n224p442b27)“何所为著”,什么是“著”?一个设问句。舍利弗问,须菩提答。(3)须菩提白佛言:“请问摩诃萨者,何所字摩诃萨?”设是菩萨心无有与等者,无有能逮心者,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心,佛心如是,心无所著,心无所出无所入。设佛心无所出无所入,为无所著心。尔故复为摩诃萨。(T8n224p427b22)“何所字摩诃萨”,什么叫做摩诃萨?“字”,就是“名”。这里用为动词。须菩提问,佛答。(二)作定语,今译仍然是“什么”。这种用法12次。现举三例:(1)须菩提白佛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何所法说有说经者?”佛言:“如须菩提所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亦无有法说经者,是本无无本。”(T8n224p467c28)这里三用“何所法”,“何所法”即“什么法”,“何所”都是疑问代词作定语。(2)须菩提言:何所菩萨恶师者?当何以知之。佛言: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弃舍去远离菩萨心。反教学诸杂经。随杂经心喜乐,教学馀经。若阿罗汉辟支佛道法,教学是事。(T8n224p427b1)“何所菩萨恶师者”,什么菩萨是坏师父?(3)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了知,当作是学。知尽无所有,知尽者当持何心,有所作当了知心。何所心法,于法有所作?(T8n224p438c7)“何所心法”,什么心法?(三)作宾语、主语、定语。意思是“哪个”“哪些”,相当于英语的which。这种用法7次。(1)“复次拘翼,或时阎浮利地上怛萨阿竭舍利,满其中施与;般若波罗蜜书已举施与。欲取何所?”释提桓因言:“宁取般若波罗蜜。”(T8n224p435c3)“何所”在这里作“欲取”的宾语。上文提到“怛萨阿竭舍利”与“般若波罗蜜书”,下文说“宁取般若波罗蜜”。可知“欲取何所”是一个范围选择问句,“宁取般若波罗蜜”就是答。一个是施佛骨,一个是施佛书,如果两样要选一样,“宁取何所”,你选哪一样?“何所”是宾语。(2)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当何从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处,当从何所说般若波罗蜜?⋯⋯何等为色。色不可得见,亦无有身。是中何所有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识。(T8n224p428a21)这里的三个“何所”意义不同。第一个是疑问代词“什么”,作主语。第二个是“何处”,作介词宾语。第三个“是中何所”意即“其中哪个”。所谓“其中”,即“痛痒思想生死识”之中。“何所”相当于“哪个”,作主语。(3)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是若干千万天子乐者听,我当说。”须菩提持佛威神持佛力,广为诸天子说般若波罗蜜。何所天子未行菩萨道?其未行者今皆当行。(T8n224p429a21)“何所天子未行菩萨道”,哪些天子未行菩萨道?“何所”作定语。(4)“若有书般若波罗蜜者,持经卷自归作礼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采华盖旗幡;若有书经与他人者。其福何所为多者?”佛言:“我故问。若拘翼自恣说,云何若有怛萨阿竭舍利自供养,复分布与他人令供养;若复有舍利自供养,亦不分与他人。其福何所多者?”释提桓因言:“天中天,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55张幼军:《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舍利,复分布舆他人,其福大多。”(T8n224p436b24)这里“何所”出现了两次,句式是一样的:“若有⋯⋯若有⋯⋯其福何所为多者”,“若有⋯⋯若复有⋯⋯其福何所多者”。都是范围选择问句。“何所为多者”,哪样为多。“何所多者”,哪样多。“何所”都作主语。(四)作状语,问原因,相当于“为何”。这种用法3次:(1)何因当于般若波罗密中得佛?佛者离本无所有。何所本无所有当得佛者?佛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言,离今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离本萨芸若无所有⋯⋯是故离本无所有得作佛。”(T8n224p466a28)问用“何所”,答用“是故”,显然“何所”是问原因。(2)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拘翼,诸经法皆空,何所有狐疑厌者?”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如须菩提所说,一切为说空事,为悉无所著,如射虚空,了无所著。须菩提所说经亦如是,了无所著。”(T8n224p468a11)这里是天帝释提桓因与佛的弟子哲学家须菩提讨论哲学问题。须菩提问道,既然诸法皆空,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又有怀疑经法的,有对它厌倦的?(3)佛言:“如须菩提所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亦无有法说经者,是本无无本。何所有于本无中立无者?有本无有当得佛者,亦无有本法有作佛者,本无无有。”(T8n224p468a02)“何所有于本无中立无者”,为何有人在“本无”之中建立起“无”呢?我们习惯上把“何所”理解为一个名词短语,相当于“何处”“什么地方”,通常作主语、宾语。其次,“何所”还可用如“从何处”“在何处”,作状语。此外,“所”借用为语气助词时,“何所”与“有所、无所”一样,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有完整语法意义的短语。它们必须与其后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二合短语,方算完整。[2][p198]例如: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不知鬼何所畏忌?(《列异传》,《古小说钩沉》)以上两个“何所”,都是“何”义,但只限于作前置宾语,这是汉语的定格。而本文讨论的“何所”用同“何”,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显然是把个别的用法,扩大为普遍用法,把一种用法移植为多种用法了。“何”有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语法功能。作主语,相当于“什么”例: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作宾语,相当于“什么”例:子能曰:“子夏云何?”(《论语·子张》)作定语,相当于“哪个”例:景公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左传·昭公十一年》)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例:从宋之盟,承君之欢,不畏大国,何故不来?(《左传·昭公四年》)作状语,相当于“为何”例: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诗·.唐风·山有枢》)既然“何所”可以用如“何”作前置宾语,于是也用之于“何”能适应的其他场合,作主语、定语、状语,也作宾语。这类模仿,可能是语言系统的模仿,也可能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翻译家个人的模仿。译经用词适应汉语双音化的趋势,适应通俗上口的,是促进这一模仿过程的实现的重要因素。“何所”失去“处所”义变为“何”时,“所”字借用为语气助词,其表义功能消失,成为一个只有语法意义的词缀,其字音想必磨损了不再重读。这样解释符合英国语言学家特拉斯克的观点。在他的名著《历史语言学》中,有这样的论述:“由于许多原因,语法词缀的语音改变,引起语音磨损”,“一个有着普通意义的普通词在某一特定的上下文中,其原来的意义可能被淡化而成为一个句法结构上的语法标记,最后退化为一个粘着语素,一个缀词,一个形态学上的东西”。[3][p145]这篇文章的写作受《佛经释词》的启发。《佛经释词》中是这样说的:“‘何所’有时只有‘何’的意义,多数情况下与‘什么’相当。”[4][p152]从本文的分析看来,这一说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只是,《佛经释词》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本文所提到“何所”相当于“何”的第二种情形,即“何所”相当于疑问代词“什么”,作定语。65张幼军:《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第三类 汉语中本无的用法(一)相当于“无论在何处”,引起从句作状语。这种用法1次:(1)摩尼珠德巍巍自在,持著何所。著水中,水便随作摩尼珠色;持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正使持若干种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水浊即为清。摩尼珠德无有比。(T8n224p436a11)“何所”作“著”的宾语,初看是“何处”的意思。但是,“摩尼珠德巍巍自在,持著何所”并没有真正提出一个问题要下文去答。下文“著水中,水便⋯⋯;持缯裹著水中,水便⋯⋯;正使持若干种缯裹著水中,水便⋯⋯”只是对前文的进一步举例说明。因此,“摩尼珠德巍巍自在,持著何所”的意思是“不管把摩尼珠放在哪里,其德总巍巍自在”,而“何所”是“不管在哪里”的意思,相当于英语whrr。这种行文方式,实在很像英文文法。或许是因为梵文属印欧语系,原本就离英语近,离汉语远;译者原本就不是中国人的缘故。这种理解并且能在本经异译吴支谦《大明度经卷第二》中找到支持:其德巍巍在,著何所便随珠色。正使持若干种缯裹珠著水中,水故如珠色。水浊即为清,是珠德无比。阿难问释:“云何独彼有珠耶?斯土亦有乎?”此例“何所”也只能理解为“不管在哪里”。(二)相当于“那个”,其作用为引起从句作定语。这种用法两次,出现在同一段话中:(1)佛言:“云何,须菩提,见是法不?何所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佛言:“云何,须菩提,遍见不?见般若波罗蜜,何所行菩萨摩诃萨?”须菩提言:“不见也,天中天。”(T8n224p463a15)第一个“何所”初看是个疑问代词“什么”,作定语。仔细研读会发现,前文“是法”即后文的“何所法”。意思是你看到了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之法没有?这实在很像英语的句式“Hayousnthlaw,bywhich⋯⋯?”如果把“何所”解释成“什么”是无法讲通的。这个“何所”,有点像英语关系代词which,它引起从句作定语。第二个“何所”放在一个倒装句中,句意应是“见到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的法了吗”?这种句子,还是有点像英语句式:“Hayousn般若波罗蜜,which菩萨摩诃萨isconducting。”“何所”像是英语的关系代词which,它引起从句作非限制性定语。这种理解并且能在本经异译吴支谦《大明度经卷第五》中找到支持:佛言:“云何遍见是明度,何所 士求之。”对曰:“不见。”佛言:“设使遍见法有所生处不?”对曰:“不见。”(T8n225p500a6)支谦译文中“云何遍见是明度,何所 士求之”的“是明度”即“何所”。而“何所”相当于英语关系代词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何所 士求之”来说明“是明度”。意思是:是否全部见到了 士所求的大明度了?我们以为只有这样,句子才能贯通。有不有另外的理解法,也就是说按汉语的语法也可以把这些句子讲通呢?或许有的,期待着高明的是正。“何所”失去任何疑问意义,变为类似于英语中的连词、关系代词。这种用法,更为特殊,甚至是匪夷所思。我们在这里指出来,不敢自是。但如果我们的说法得到肯定,对于读懂前期佛经的每一个句子会有不少的帮助。参考文献:[1]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M].大正藏[C].[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3]特拉斯克.历史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李维琦.佛经释词[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3.下转93页75张幼军:《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参考文献:[1]唐彦谦.留别四首[A].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97.[2]杜甫.入衡州诗[A].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97.[3]韦应物.滁州西涧诗[A].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C].北京:高教出版社,1995.[4]礼记·曲礼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左传·成公十六年[M].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马致远.夜行船套曲·秋思[A].王力.古代汉语[C].北京:中华书局,2002.[7]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A].唐期律诗精品[C].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0.[8]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A].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C].广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9]沙可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ThWordSmanticDiffrncinItsPrsntandPastUsagOriginatdFromLaoZhuang(老庄)WorksHUANGD2lian(ChinsDpartmnt,QinhaiNationalitisInstitut,Xiling810007,China)Abstract:SomtrmsinLaoZhuang’s(老庄)worksarnowbcomingcommonidioms.Howr,thirprsntandpastsmanticmaningsarntirlydiffrnt.SoitwouldbwrongtoundrstandthostrmsinthLaoZhuang’s(老庄)worksaccordingtothirmodrnmanings.KyWords:LaoZhuang(老庄);trms;idioms;diffrnc[作者简介]黄得莲(1955),女,藏族,青海乐都县人。现任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教学与研究。[责任校对:舟人]AStudyofthUsagsofthWord何所inBuddhistSutraDaoxingBanruoJing(道行般若经)ZHANGYou2jun(HumanitisCollg,HunanNormalUnirsity,Changsha410081,China)Abstract:InBuddhistsutraDaoxingBanruoJing(道行般若经),thxprssion“何所”hasnindiffrntusags.Itshowsthatthusagof“何所”isbroadnd,fromthoriginalusag“whr”to“what”,“which”and“why”,assubjct,objct,attributandadrbial.Moror,itisalsousdasrlatipronoun“which”.KyWords:DaoxingBanruoJing(道行般若经);“何所”;qustionpronoun;sminglyrlatipronoun[作者简介]张幼军(1967),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博士生。[责任校对:舟人]39黄得莲:源于老庄作品中成语的古今词义差异
/
本文档为【《道行般若经》中_何所_的用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