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茶学概论全套精品课件推荐

2018-11-04 366页 ppt 22M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冷冷的雪

暂无简介

举报
茶学概论全套精品课件推荐茶学概论全套课件茶学与生物系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学概论(24学时)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2学时 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学时 第三章茶树的品种与栽培 4学时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4学时 第五章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4学时 第六章茶的营养与保健 2学时 第七章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4学时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 一、茶的起源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茶的起源 《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茶学概论全套精品课件推荐
茶学概论全套课件茶学与生物系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学概论(24学时)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2学时 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学时 第三章茶树的品种与栽培 4学时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4学时 第五章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4学时 第六章茶的营养与保健 2学时 第七章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4学时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 一、茶的起源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茶的起源 《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学术界认定: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云贵高原。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茶树及其栽培的起源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凤庆野生大茶树(3500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唐)出土情況贵州茶籽化石(世界唯一)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2.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树栽培起始时期:《华阳国志》推断,周代以前,巴蜀一带已有人工种茶的迹象。 扩大时期:西汉《四川通志》记载了吴理真(植茶始祖)在蒙山种茶的;茶树种植已从巴蜀之地广泛传播至南方各省。 兴盛时期:隋唐至清朝,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吴理真,雅安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二)茶叶制作的起源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晋》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茶经》“蒸茶制饼”:“晴,采之。蒸之,捣之…。”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元代王桢《农书》”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从蒸青到炒青:《茶疏》记载”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中国制茶历史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三)饮茶与茶具的起源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西汉王褒的《僮约》:“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青瓷瓮。 专门的茶具出现在唐朝。北宋 建陽窰兔毫斑瓷盞明永樂青花茶鍾清應紹紫砂竹銘石瓢茶壺唐 鎏金鶴紋茶具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四)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之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 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元代“玩茶”、明清““撮泡法”。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⑤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左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朮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埋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蒇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二)茶向国外的传播 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1、传入日本 唐初,随着佛教交流传入日本。 最澄、空海等高僧到唐学习佛法和茶道,回国时将茶籽、做茶的方法、饮茶的方法带回日本。 鉴真大师对唐茶传日也起了重大作用。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2、传入朝鲜 唐初,随遣唐使者传入朝鲜,《东国通鉴》“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 宋代时,点茶法传入朝鲜,成为韩国茶道的代表。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3、向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的传播 传入印度:18世纪,英国人从中国运去茶籽种植。 传入印度尼西亚:1731年,从中国引入大量茶籽,种在爪哇和苏门答腊。 传入斯里兰卡:1600年传入,1875年后开始迅速发展。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4、向欧洲传播 传入俄国:1567年,哈萨克人把茶叶传入俄国,1833年,俄国从中国引进茶种,种于格鲁吉亚。 传入葡萄牙:1556年,传教士达克鲁兹,回国时带回中国的茶叶。 17世纪时,传入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俄国茶俗:格鲁吉亚(属于亚洲)人习惯清饮,作法类似中国云南的烤茶。先把金属壶放在火上烤至100度以上,然后将茶叶投放炙热的壶底,随后倒温开水冲泡几分钟,一壶香茶便冲好了。俄国的属于欧洲的地区习惯喝调饮茶,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俄罗斯人调煮红茶时用的俄式茶炊,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这套茶炊包括炭炉、烟道、容器、壶、杯、碟、盘等,不下十余种。而且烹制时,强调火候调节与冲泡技巧,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在俄罗斯“茶”字成了许多文物的代名词。有些经济、文化活动中也用“茶”字,如给小费便叫“给茶钱”。许多家庭也同样有来客敬茶的习惯。去俄罗斯旅行,列车上还要以茶奉客。英国茶俗:调味红茶;英式下午茶。荷兰茶俗:宫廷社交礼仪和养身健身的奢侈品;贵妇们炫耀的资本。法国茶俗:茶类较多,红茶(牛奶、玫瑰、柠檬)、绿茶(方糖、新鲜薄荷叶)、花茶(与中国人相同)和沱茶。*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5、向美洲传播 传入美国: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茶俗:冰茶、速溶茶、罐装茶饮料、袋泡茶。*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世界主要产茶国 洲别 数量 国家名称 亚洲 21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韩国 非洲 21 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 美洲 12 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玻里维亚 大洋洲 3 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 欧洲 1 葡萄牙*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三、中国茶区的划分 东自东经122°的台湾阿里山。 西至东经94°的西藏米林。 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岛榆林。 北至北纬39°的河北太行山南麓。海南榆林河北太行山西藏米林台湾阿里山浙江-2湖南-6安徽-7四川-5福建-1台湾云南-3广东湖北-4江西贵州广西江苏陕西河南山东海南西藏河北甘肃新疆主发分布于东经102度以东,北纬32度以南;*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成市,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南部为热带季风气侯,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华南茶区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土壤肥沃:大多为砖红壤、赤红壤,部分黄壤。 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0℃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多为大中叶种。 适宜发展红茶、乌龙茶、花茶等。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云南茶园(二)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区域。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地形复杂:大多是盆地、高原。 气候差别大:水热条件较好,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4-18℃,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雾日多。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一应俱全。 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三)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茶园分布于丘陵地带,一年四季分明。 江南茶区是当今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是我国发展名特茶的适宜区域,历史上名茶种类很多。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土壤肥沃:基本上是红壤,部分是黄壤或黄棕壤。 气候宜人:年降雨量比较多,达1000-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8℃,有伏旱,或秋旱。 茶树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种植的茶树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 以发展红茶、绿茶为主,砖茶、乌龙茶为辅,名茶有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和庐山云雾等。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四)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均适宜绿茶生产。 本区不少地方,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积累。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地形复杂:土壤多为黄棕壤。 气温低,茶树采摘期短:年平均气温稍低,为15℃左右,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尤其是冬季,会使茶树遭受寒、旱危害。 种植的是灌木型中小叶种茶树。 以发展绿茶为主,名茶有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和舒城兰花茶等。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思考题】 茶树起源于什么地方? 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请简述茶叶在中国国内的传播途径。 茶及茶文化是如何从中国向国外传播的? 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 世界上主要产茶国是哪些?以茶养身,以道养心茶学概论全套课件茶学与生物系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学概论(24学时)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 2学时 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学时 第三章茶树的品种与栽培 4学时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4学时 第五章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4学时 第六章茶的营养与保健 2学时 第七章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4学时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知识(2学时) 一、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二、茶树的形态特征 三、茶树的生育周期 四、茶树的生长环境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一、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界植物界(RegnumVegetabile)门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亚门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茶目(Theales)科山茶科(Theaceae)亚科山茶亚科(Theaideae)族山茶族(Theeae)属山茶属(Camellia)种茶种(Camelliasinensis)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主要包括7个级别:种(species)、属(genus)、科(family)、目(order)、纲(class)、门(division、phylum)和界(kingdom)。种(物种)是基本的分类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属于目,目隶属于纲,纲隶属于门,门隶属于界。有的阶层植物种类繁多,可在上述7个级别下分别设立亚级别,如亚种(subspecies)、亚属(subgenus)、亚科(subfamily)、亚目(suborder)、亚纲(subclass)、亚门(subdivision)等。*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树学名 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德国植物学家孔采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茶树定名者的姓名种名:中国种属名:山茶属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根据植物学分类,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这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的茶树,其学名为: 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国际上统一规定,所有动植物的学名都是用拉丁文命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拉丁文学名中,第一个字是它的属名,第二个字是它的种名,最后是定名者的姓名。上述茶树学名中Camellia是山茶属,Sinensis是中国种,所以茶树学名的意思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山茶属植物”。括号里的L,是1753年第一位给茶树定学名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姓名开头字母。当时他认为茶树是山茶科的一个属——山茶属。后来一位德国植物学家孔采(O.Kuntze)通过研究,认为茶属和山茶属不存在属间的差异,因为山茶属定名在先,因此就把茶属并入山茶属,将孔采的名字列在林奈之后,作为共同定名者。茶树的学名由此产生。*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二、茶树的形态特征《茶经》“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一)茶树的根系 主根:胚根发育形成的中轴根,有很强的向地性。 侧根:主根上发生的根,螺旋线状排列,呈层状结构。 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白色的根,其表面密生根毛。 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部位。主根:由胚根发育向下生长形成的中轴根,有很强的向地性,向土壤生长可达1-2米,甚至更深。侧根:由主根上发生的根。按螺旋线状排列,呈现层状结构。主根和侧根寿命长,起着固定、贮藏和输导的作用。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白色的根,其表面密生根毛。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吸收少量CO2,寿命短。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部位。*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1一年生根系2二年生根系3壮年期根系4衰老期根系茶树根系的形态分布主要与树龄相关,幼年期茶树,主根生长迅速,根系主要向土壤深层发展,根长往往大于根幅;茶树成年以后,主根生长受阻,促使侧根生长和分支,使茶树根系由直根系逐渐向分枝根系发展,在栽培条件下的茶树根幅,一般可达120cm左右,根深在60~80cm。茶树进入衰老以后,根系又开始由外围向中心部位衰亡,特别是须根,相对集中于土壤表层。此外,根系的形态分布,还与繁殖方式、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等有关1幼苗期 胚根伸长形成主根,它的长度往往比地上部分长,也比它的侧根长。吸收根发达,形成倒三角形。2幼龄期(2~3年) 这一阶段根系生长旺盛、主根发达,可延伸地下达1~1.5m,表现为深根性的直根系。侧根在主根上呈层状分布,根深1m左右有3~4层(见第三章图315)。如果土壤比较干旱板结,根系的分层不明显。加深根系的分层,可以提高茶树对干旱、高温、寒冷环境的抗性。因此,开垦茶园时,要注意深层翻耕。3青壮年期(4年以后) 主根生长逐渐受抑制,侧根很发达,与此同时各类功能根(吸收根、输导根、支持根)迅速生长形成庞大的根系。侧根强力伸长生长,主根不明显,形成了支根系。4衰老期(20年以后) 这一阶段根颈发达,吸收根丛生于根颈上,大量分布在5~10cm深的表土层。侧根形成新根的能力衰退,根幅逐渐缩小,主根根端早已衰亡,形成浅根性的支根系。*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二)茶树的茎 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部位。 侧枝:从主干枝上分生出的枝条,以分枝级数而命名,如一级侧枝、二级侧枝。 生产枝:枝冠面上生长营养芽的枝条,对形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主干侧枝生产枝茶树枝条按位置和作用分: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部位。侧枝:从主干枝上分生出的枝条,以分枝级数而命名,从主干上分生出的侧枝称一级侧枝,从一级侧枝上分生出的侧枝称二级侧枝,依次类推。按照侧枝的粗细和作用分:骨干枝:是由一、二级分枝组成,其粗度是茶树骨架健壮的指标。细枝(生产枝):枝冠面上生长营养芽的枝条,对形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分枝角度小(≤35°)分枝角度大(≥45°)介于直立状和披张状之间根据分枝角度不同,将茶树树冠分成三种类型:直立状:分枝角度小(≤35°),枝条向上紧贴,近似直立。半披张状:分枝角度介于直立状和披张状之间。披张状:分枝角度大(≥45°),枝条向四周披张伸出。*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枝条新梢判别新梢是否成熟的:芽头是否形成驻芽。区分枝条与新梢的标准:茎的木质化程度。枝条:着生叶的成熟茎。新梢:未木质化的嫩枝;未成熟梢,正在伸长展叶的新梢;成熟梢:停止展叶的新梢。判别新梢是否成熟的标准:芽头是否形成驻芽。区分枝条与新梢的标准:茎的木质化程度。1年以内枝梢:表皮青绿→浅黄→红棕(半木质化程度);1年生枝条:茎上出现皮孔,形成裂纹,俗称麻梗。;2-3年生枝条:呈浅褐色;3年以后枝条:浅褐色→褐色→褐棕→暗灰→灰白。*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芽分类:叶芽,发育为枝条;花芽:发育为花。叶芽依其着生部位分为定芽与不定芽。定芽:顶芽,生长在枝条顶端的芽;腋芽:生长在叶腋的芽。不定芽(潜伏芽):在茶树茎及根颈处非叶腋处长出的芽按形成季节分:冬芽,芽较肥壮,秋冬形成,春夏发育,外部包有鳞片3-5片,表面着生茸毛;夏芽:芽细小,春夏形成,夏秋发育。按生理状态分:休眠芽(越冬芽),低温或日照变短,使芽被迫处于休眠状态,多秋季形成;休止芽:生长季节中部分芽不能继续展叶,俗称&ldq
/
本文档为【茶学概论全套精品课件推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