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乡村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2021-08-01 4页 doc 90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工人有力量

暂无简介

举报
乡村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0-11-0810:04大中小《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乡村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0-11-0810:04大中小《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原来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性突破,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2、学校地方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我校位于桥林镇福音社区内,其社区可以为我校提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实践,体现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信念。开展课题研究,较好地结合了师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可操作性强。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生活在本社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许多具有社区特色的“实体”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基地”,使社区实践活动成为可能。3、丰富学校教育资源的需要。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对广大农村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同时,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建设研究将进一步突显这方面的作用,既可以提高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又能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是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的需要,是提高这门课程效益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为此我校选择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和研究,使我们培养的大多数人,能从小了解农村,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农村,长大立足农村,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今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二、课题研究界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是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本课题使用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编写出版综合实践活动读本《家乡》。“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以及它们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利用乡土资源,加强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掘校内外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因素,采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与校内、校外的环境打交道,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围绕活动读本《家乡》的再利用展开深入研究,撰写活动指导和相关论文,积累师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三、理论依据:1.杜威的“活动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反对传统学校以成人、书本、教师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自发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为教育过程中心。2.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陶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是其课程资源观的理论基石。3、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论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人的主体是人的自觉性和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四、研究目标:1、增强教师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发适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乡土资源,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和实践的教师队伍。2、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3、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的途径,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五、研究内容1、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进行全面地、有效地整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乡土教育。2、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不断的总结,在开发中再利用,在利用中再开发,不断升华。3、探讨落实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乡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六、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掌握研究的依据和意义,为确立假设奠定基础。2、调查法。调查学校研究人员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情况,样本反应的情况,作好记录,整理后从中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社会,积累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3、行动研究法。在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开发与利用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同时不断地总结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抽象,提炼升华,进而深化认识,完善技术,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以课题组研究为核心,成立四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动员全体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社会知名人士,围绕课题开展研究。4、经验总结法:通过定期交流研究情况,写好阶段性研究小结,力图揭示经验的本质。每学期四个课题组分别举行一次活动指导观摩,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和学习,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性参考资料。七、实施过程(一)立足本土资源,从特色中定位。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孩子们长大了更要融入社会。了解他所生活的社会才可以使之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必须秉承“立足本土、开发资源、服务地方”的宗旨,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地处千年古镇桥林,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桥林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我们把乡土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拥抱自然,走向社会,了解社会。1.立足自然资源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活动主题。家乡桥林,过去是个颇有名气的水旱码头。长桥步月、双峰菊圃、柏子礁歌、文阁钟声、明因秋色、柳暗秋荫等古十二景,闻名遐迩的金桂园山庄、碧波浩淼的三岔水库、千年古迹兰花塘……这些自然资源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好去处。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导游”、“小记者”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立足经济环境特色家乡桥林资源丰富,这里有浦口区规模最大的自来水厂、绿色品牌“桥林玉米”、风味独特的“桥林茶干”等享誉全国。利用这些产业,我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开展了“我为家乡建设献一计”等主题活动,邀请相关专家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了解这些产业对家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感受桥林文化,明确自己作为桥林的一员,有责任学好知识,为建设家乡做贡献。3.立足人力资源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寻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指导的局面,充分发挥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参观自来水厂、长青小龙虾生产基地、东爵精细化工厂、长江管道集团,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参观新农村生态农业示范金桂园农庄,让学生了解村级管理案例,展望家乡的变化和发展。4.立足历史文化特色桥林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它还有许多英雄模范或传奇人物,如抗日英雄胡高生、神笔赵镜蓉、全国抗洪英模肖慧、张思德式的好职工——刘宏林等,我们开展溯源寻找英雄足迹的活动,了解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传统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力,以此来主动提升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总之,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运用得当,它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充分挖掘多方面的资源,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家乡》的开发与利用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曾在一次讲演中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痛心地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使儿童由乡土文化的体验,自觉意识到个人为乡土的一分子,愿意服务于乡土社会,由乡土爱恋或乡土情操推及于爱护国家,改造国家,发展国家。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定位在乡土教育上,其目的就在于此。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素材库,是我们在充分挖掘与利用地方资源实践研究中的一项创举。课题组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上网查询,访问民间艺人,请教文化管理人员,走进古街村落,走进青山秀水,发动同事、学生和家长帮助搜集等多种途径探寻民间艺术文化。开展“故土乡情”采风活动,引导学生在节假日外出游玩、走亲访友之际,以摄影、访问等形式搜集当地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学生拍摄的图片、了解的口头传说来自四面八方,富有地域特色,再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素材库,为《家乡》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分为“山水篇”“物产篇”“人物篇”“发展篇”“节日篇”五个单元。收录了家乡富有特色的山水和物产以及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介绍,展望家乡未来的发展。“人物篇”收录的内容广泛,有家乡的历史传奇人物,有抗日英雄;有全国抗洪英模,有勤劳致富标兵;有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县长,有因公殉职的好工人。他们有的还健在,有的还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这些触手可及的景物和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家乡》的目标、内容、活动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如下特点:1.了解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怀。2.走进乡土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生活感恩社会的品德。3.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4.融入社会深入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三)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选题,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教师对其加以有效的指导。(2)活动形式多元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主动探究,深度体验”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必须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获得能力和发展,使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3)坚持活动适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突出活动的实效性。把乡间艺术文化资源和当地自然风光资源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按审美性、典型性、适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进行选择,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有效学习时间的最大效应性、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和能力的可行性进行开发,遵循内容排列内在推进和结构的渐进关系,体现与原教材教学内容相融衔接的特性,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的制订,使参与教师明确其开发的意义和目的,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资源提供具体的内容、目标。开学初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两个学习内容;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结合原有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四)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面做到以下三个“整合”三个“为主”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及整体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体体验,两者具有相似性,都强调综合。在新课程条件下,整体认知的获得,方式途径的选择决不限于传授式、接受式的,而是强调通过知识的运用实践,来获得体验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我们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福音堂的变迁》一课前,开展了“走近社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福音堂的变迁史、建筑特色、自然风光、传说故事、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开展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运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手段找资料、集图片、访游人等,加深了学生对福音堂的了解,更多地了解家乡福音堂背后的故事,那种爱国的情怀自然激发,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两者在活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活动课程,如果说两者有区别的话,课外活动是学科教学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学科开展的灵活性,限制因素较少,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课程,它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讲究课程实施的序列化与规范性。它是按照一定的活动主题,调集了各种课程资源,由多个环节的活动构成。多环节的活动可以拆零为一个个的课外活动,因而课外活动又可以看作是某一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如在综合实践活动《参观望月山庄》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目的地,孩子们来到茶园学习采茶、来到葡萄架下收获葡萄、来到养殖场喂养家禽,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毫无约束的生活,老师及时把握切入口,把自主选题的权力交给了他们,告诉他们:“接下来就是要让你们充分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时候了,等一下老师要让你们分组讨论,你们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每一组的组长必须做好记录,因为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将在你们今天下午所提出的这些主题中诞生,看看谁最聪明,既让人们感兴趣,又值得探究的话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通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确定了小组活动的主题,并让学生们讨论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明确分工,让学生自由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中。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在作业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不同的功能。开放性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学科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的呈现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的是强调学生的做、考察、探究、设计及其他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活动,这种呈现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无疑也具有一致性。学科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整合起来。例如,三年级教学《桥林玉米》时,以探索玉米的种植的奥秘为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围绕玉米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中学生了解了有关玉米种植的一般知识,在“种植一棵玉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集体研究完成种植的方法,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反馈时学生的回答积极踊跃,听着学生一句句充满童趣的话语,看着一个个争着发言的学生,老师始终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始终给以肯定。积极的评价贯穿于活动当中。学生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我的想法最科学”,“我的想法最有创意”,“××同学点子最多,我要像他学习”;小组之间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出“最棒的小组”,“最能干的小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小组合作、交流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4、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参观和访问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之一。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通过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创业致富的榜样徐燕》时,活动前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通过社会调查、查找资料了解创业致富的人和事。活动中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她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教师适时地提问:听了这些介绍,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事例去研究、体验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都给以鼓励。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5、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在四年级教学《中秋节的传说》时,设计了贴叶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集了很多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片,准备了胶水、剪刀和16K纸,让学生自己想要贴什么画面,就选什么样的叶片去粘贴自己的作品。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着,精心地选择、相互配合、认真地完成了一幅幅叶画,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画”,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在黑板上展评,请小作者们自己也来评说一下,“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画最美”,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画(十幅)在学习园地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6、以“社区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在社区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学习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活动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我们十分重视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本土开展社会性服务、管理和公益活动。师生们来到活动基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协助街道做好“环境美化进桥林”的清扫活动;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回收、保护生态等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此类社会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本土化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敬老爱幼和关心社区、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良好公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五)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处理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新课程的基本结构,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文学、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二者打通进行。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探究是“协同开发”的关键,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选择个人独立、小组或班级合作、跨班跨年级甚至跨地区合作的探究方式,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教师有效指导是“协同开发”实施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全体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既不能单纯地“教”,也不能放任学生,而要努力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他们选择课题,帮助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并展开探究活动。年级越低,指导力度就应越大。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周五下午使用,根据需要将综合课与某学科打通使用(但要保证每学期的课时总量),必要时可将几门课时调剂集中使用。集中课时主要用于小课题(或活动项目)的启动,活动体验交流、研究成果的汇报等。分散课时用于学生独立探究活动。八、主要成果1、综合实践活动读本《家乡》破茧而出。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确立了研究的方向及目标: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乡土文化精髓,编写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读本《家乡》,被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教材,列入课程教学计划。该教材获南京市三等奖、浦口区一等奖。同时我们还总结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为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提供了范例。2、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增强。在社会化大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在富有兴趣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自己确立的社会综合性小课题的研究中,了解社会,并获得某些小小成功,从小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每次系列活动后,他们将在反馈材料和评价信息中,以及为他们安排的成果展示中,获得荣誉、自豪和价值体验,并能通过对活动经历的反思,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大大增强。3、锻造了一支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教学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予以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没有不能做的,也没有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开发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心血,它不仅培养了我们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的重大考验,一个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4、激活了学校活力与生机,形成了学校教育特色。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活动效能。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综合实践课教学只有在这些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效。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生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生敢于实践。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而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除了教师必要的指导,所有的实践活动,均把学生推到第一线,鼓励学生大胆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学生要出色完成实践任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其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只有让学生独立、独行、独舞、独创,学生才会敢于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激活了学校活力,给学校教育带来生机,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九、研究反思1、学习指导纲要,走出评价误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发现少数同志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以知识为本位,过分强调获得多少知识或学会了多少技能,忽略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感受与体验、意识和态度。二是评价偏重于结果,把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将书面汇报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导向,忽略了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的评价。为此,要切实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效果评价的定位,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是说,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以足够的尊重。2、建立科学评价制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重发展、重改善、重过程的评价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者要有正确而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学生确确实实“做”了、亲历了、感受了、体验了,他们就有收获,哪怕看起来并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甚至也没有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常常并不是完全要求显性的,立竿见影的,而可能是潜在的,不知不觉的,可能要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显示出它的作用和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哪怕有时候得到的是困惑,是迷茫,但这未必不是收获;有什么能比引起人思考、反思对促进人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呢?参考文献:(1)眉山师范附属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2)雕庄中心小学的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峰影小学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搭建"实践"舞台,"活动"多姿多彩赣榆县石桥镇大庄小学唐淑娟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一、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1.在角色中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两年多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在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实践加活动,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在徐欣颖还未完全懂得这个世界之前,“桥”这个美丽的意象早已通过古老的童谣镌刻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中。作为百梁人,百梁桥见证了她的出世,注视着她的生长。  现如今,陪伴徐欣颖成长的百梁桥跃然书本之上,进入课堂之间。她所就读的农村完小洞桥镇百梁小学,在鄞州区创建特色学校之际,破解师资匮乏、经费短缺难题,根据区域特色,选择了学校边静静横卧了千年的百梁桥,进行“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来挖掘激发学生爱乡热情,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薛丛川余向溟鲍琼芳  依托百梁桥搭出桥文化  2009年,鄞州区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创建,开发各自的校本课程,来提升教育内涵水平。  但这项工作令不少鄞州农村学校校长颇感头疼: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离中心城区远这是不争的事实,创建特色学校,拿什么与城区学校比?  “依托区域文化发展特色教育。”作为一所农村完小鄞州区洞桥镇的百梁小学校长王平灵机一动,“我们边上不就静静地横卧着一座千年古桥百梁桥吗,而且学校也是以此桥为校名,为何不利用百梁桥的文化资源,开展"桥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  “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与七塔寺齐名的千年古桥百梁桥,始建于公元1078年,是宁波十大名桥之一。桥梁由124根圆杉大木架设而成,故名“百梁桥”,在浙东地区跨度最大、结构完整、历史悠久,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  “百梁桥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地方的特色,是研究本地梁桥建筑、乡土风情的实物例证。”百梁小学校长王平激动地表示,“如今,宁波大市内尚没有学校对"桥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实践研究,我校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针对各年段学生编写校本教材  为使桥文化能够有效地融入教学,学校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征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编写出了适合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期望通过校本课程学习,低段学生能认知各种桥梁以及桥梁的知识,能以绘画、捏泥等形式展现喜欢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桥的关注和兴趣,自觉爱护桥梁,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中段学生能了解各种桥梁的结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以说、摄、写等方式赞美心中的桥梁,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高段学生则需掌握品析中外名桥,深入了解他们的构造艺术和设计风格,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和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桥的能力。  “没想到陪伴我一起长大的百梁桥跃然纸上。”土生土长在百梁桥边的四年级学生徐欣颖在拿到校本教材后感到别样亲切。  老家在贵州的学生龙银说:“书本上印着宁波的桥真美,不光有历史悠久的古桥,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灵桥、琴桥,希望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看看。”  “教材都是由本校老师在课余时间编写的,难易程度是为自己的学生度身打造,”王平表示,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肯吃苦、勇创新的教师团队。  围绕桥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大型实践活动  据王平校长介绍,“桥文化”校本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强调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并结合各类文体形式,增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为此,学校围绕“桥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大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三大节”和“三大活动”。“三大节”主要是“中外名桥”文化节、“飞跃彩桥”体艺节、“梦回廊桥”科幻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实践需要和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每节定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安排一系列活动,历时一个月,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三大活动”主要是“百梁启程”远足拉练活动、“百梁金桥”系列联谊活动、“百梁之星”推荐评选活动,分别安排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  还有“百梁桥爱心小队”,每星期五的下午,爱心小队的同学们都会前去百梁桥进行卫生打扫工作,义务为过往行人当小导游,讲解百梁桥历史,深受附近村民的好评。  王平表示,“桥文化”校本课程的的研究价值在于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整合学校活动,进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红杏枝头春意闹――浙江省象山县南庄小学古诗文诵读特色学校创建纪实(网友来稿)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红杏枝头春意闹――浙江省象山县南庄小学古诗文诵读特色学校创建纪实(网友来稿)2005-12-25→手机版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郑兴国 蒋先律创特概况: 雄戟摩白日,长剑断流星1998年6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开展了一项跨世纪的社会公益工程——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南庄小学全体教师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借象山县教科所及时在全县各小学倡导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之机,南小全体教职工立即全面行动起来,确立了“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以此探索农村小学生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的教学规律,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纵观南庄小学特色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年,以马茂川、郑兴国等具有一定古诗文修养的教师开始自发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98年9月,学校正式将其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属于较典型的教育科研形态,是特色形成的初级阶段。2、在这两个实验班实践成功的基础上,以教师自愿参加为原则,建立教师志愿者队伍,扩大试点班,并逐步推广到该校14个班级。2001年9月推广至全学区35个班级,使该学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的实践,这个阶段属于科研成果的推广阶段,也是特色的形成阶段。3、2004年,南庄小学在全面推广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纳入新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体系中,成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实践性的常规教育活动项目。这个阶段属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常规后的自然教学形态,也是特色形成后的稳定和提高阶段。通过八年来的研究实践,南庄小学的创特活动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硕果累累:实验班学生人均能背诵古诗文三百首以上;全校师生有数十篇有关古诗文的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杂志中发表、获奖,不仅在我县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而且引起省市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省、市、县有关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课题成果《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实践研究》相继获得象山县、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2月经现场答辩获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2月还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12月,我校还被《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推荐为首批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之一……创特认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和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心性、培养情操是大有益处的。学习健康向上的古诗文,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品格的境界。南庄小学全体教师认为,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符合四大背景:1.顺应\"以德治国\"方略,复兴中华文化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思想,深刻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精辟地点明了“以德治国”的深层内涵,可以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理念和重要的行动指南。        2、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养由于近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变革,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度被打入了冷宫。中华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最终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命脉,真可谓是“诗文扫地”了。3、部分师生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南庄小学部分教师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但大量阅读钻研这些经典文化,而且常常以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素养感染学生。4.切实改变学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南庄小学是一所乡镇级的中心小学,学校条件较差,教育设施也较落后陈旧。尤其是近几年,大量外来打工的民工子弟入居南庄,就读于该校。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文化背景相对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有条件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往城镇小学就读。对此,学校领导虽有志而苦于无良策。就在这时,传来了有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佳音,学校领导班子看到了希望,觉得这是改变南庄小学薄弱面貌的一个良机,于是决定以开展古诗文诵读为抓手,为孩子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进而探索提升农村薄弱小学办学质量的途径,创出学校特色。创特策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03年初,南庄小学提出了“融人文教育于经典古诗文诵读中”的创特理念,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并制订明确的创特计划,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创建领导小组,以古诗文课题组为研究小组,由教导处牵头,联系教科室、政教处,具体研究操作方略。措施之一营造诵读环境,熏陶人格情操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尽管该校校舍破旧,即将迁建,但还是着力在语文课堂教学、班级、校园、家庭中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意味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如:在班级中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主要采用:(1)开展竞赛,激发热情。该校利用每周一堂的诵读课,引导教师抽十来分钟时间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你问我答,可以是对歌竞赛,也可以是各种游戏。(2)课前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3)举办诗社,学以致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专任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4)开设诗园,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该校每个班级都开设了“诗园”园地。其内容丰富多采,不但有关于古诗的书画作品,而且有活用古诗的习作,甚至点面结合,有经常性评比的诵诗大王、小诗仙等名单。(5)设立“段位制”,评比小诗人。制订了“古诗文诵读段位制”考核办法,在语文教师的组织下,每班每学期考核两次,对达到某一段位数量的学生授予“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而且将考核得到的古诗诵读成绩单独列入学生素质报告册。在校园中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主要采用:(1)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小百灵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2)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3)学科竞赛,以赛促读。在每学期一次的语文学科竞赛中,南庄小学都坚持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所占比例至少为三分之一,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陶冶。(4)活动展示,检验成效。即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来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诗热情。(5)先进评比,保证质量。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该校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6)征文比赛,师生献策。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形式,该校每学期都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在师生中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等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措施之二诵读诗文作品,积淀人文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方面,创特小组着重进行了诵读兴趣、诵读方法、诵读运行机制、复习方法等的研究,让诗香萦绕在校园四周,为学生营造出一方宁静淡泊、澄净空明的精神家园。1、培养古诗文诵读兴趣的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很多古诗文言简意赅,诗意深远,如果形式单调乏味,就很难让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因此,课题组对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除了采用激发成就感强化诵读兴趣、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用教师的情感维系诵读兴趣等手段外,还运用了以下方法:(1)、创造“流行热点”,激发诵读兴趣。南庄小学创特小组鼓励全体师生诵读古诗文,评比诵读先进班、诵读之星,在全校营造一股浓厚的诵读氛围,形成“追星效应”。(2)、形式多变引起诵读兴趣。如在诵读方式上,或吟或唱,或快或慢,运用小品、快板、相声、哑剧、据画配诗、据诗配乐、诗句接龙及节律诵读等文艺手段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走进古诗文这一神圣的艺术天堂;在诵读量的把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背多少就背多少,不搞一刀切。2、古诗文诵读方法的研究在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的基础上,南庄小学对古诗文诵读进行大胆创新,总结出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创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古诗文情景(活动)诵读法”,主要是指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操作方略:(1)、诵读法,包括a、节律诵读法:即借鉴了现代语言学关于语音教学的有关理论,给大部分诗文增设了浙大教授吴洁敏首创的节律朗读符号,引导学生根据诵读资料上节律符号进行诵读。b、节奏诵读法:即用打拍子、快板的形式背诗。c、速读反刍法:像牛吃草一样,先把诗读下去再进行反刍。(2)、游戏活动法,除了开展今曲唱古诗、诗句接龙、擂台赛等活动外,还包括:a、跳皮筋诵古诗:即鼓励学生将原来跳皮筋的歌谣改为诵古诗,边跳皮筋边诵诗,如:“跳跳/跳/,跳皮/筋/,你来/跳/,我来/跳/,大家/都来/跳/。跳个/啥/?跳个/四季/歌/。我跳/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跳/夏/:……”诗背得越多,皮筋也升得越高,以增加挑战性,激发学生诵诗的热情。b、拍手歌游戏:如“你拍一,我拍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我拍二,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三,我拍三,三五团圆照满天……你拍万,我拍万,万紫千红总是春。”(3)、情景教学法,包括情节再现法、诗情画意结合法、即兴诵读法等。3、古诗文诵读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古诗文诵读的特点和规律,创特小组提出一个口号:“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并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系列化运行机制和配套措施:确定教学时间(即一周一节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一年两次返校日活动)、定期交流研讨、定期开展活动、邀请专家讲座、与各科教学相结合等。4、古诗文复习方法的研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富有趣味的多样化方法进行有效复习,如循环记忆法、分层复习法、比较记忆法等。措施之三尝试特色活动,培养个性才能1、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填写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2、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3、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4、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改创诗文。措施之四:开发校本课程,提升科研水平在参考有关古诗文读物的基础上,南庄小学于2001年初编写了一套注重人文熏陶的诵读资料——《古诗文精选读本》:该读本所选内容上自先秦,下至晚清,名句佳段,均有涉取;全套共六本,一个年级一本,每本分上下两册,每册三十首。该读本由浅入深、导读释练相结合,注重节
/
本文档为【乡村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