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

2018-06-26 20页 doc 85K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8888

暂无简介

举报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愿此功德回向此贴见闻者,论述者,皆得无量世间财,出世间财,自在业力速成就HYPERLINK"http://www.baidu.com/s?wd=%B0%A2%F1%F1%B6%E0%C2%DE%C8%FD%C3%EA%C8%FD%C6%D0%CC%E1&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t"_blank"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节禅定的禅概念:所谓禅,简单的来说,就是身心处于极度专注的状态。延伸思考:这个禅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禅的训练?因为时间有各种各样的苦的感受。总结起来为八苦,其...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
愿此功德回向此贴见闻者,论述者,皆得无量世间财,出世间财,自在业力速成就HYPERLINK"http://www.baidu.com/s?wd=%B0%A2%F1%F1%B6%E0%C2%DE%C8%FD%C3%EA%C8%FD%C6%D0%CC%E1&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t"_blank"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节禅定的禅概念:所谓禅,简单的来说,就是身心处于极度专注的状态。延伸思考:这个禅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禅的训练?因为时间有各种各样的苦的感受。总结起来为八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五蕴取苦。不明白意思的同学可以查找一下八苦的含义,还有五蕴的含义。五蕴,意思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感官的感受,当然我们看到强光刺激视觉,看见了“苦”。听到噪音,听见了“苦”。吃到了难吃的味道,闻到臭味,身体受伤,冷热痛痒,都是我们通过五感,感受到的苦。的本能当然就是躲避痛苦的,人人都希望不经受痛苦。于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专注的特点,举个例子,比如在专心切菜的时候切到手。当下可能没有发现,等切好菜,才发现原来切到手受伤了,于是开始感觉到疼痛。或者说专心看书做事的时候,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但是自己根本没有听到。于是得出了结论,原来我们在专心一致的时候,会屏蔽掉很多信号,屏蔽掉各种感受。包括痛苦的感受。有比较有智慧的人于是开始思考了起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我们似乎都是通过五种观感来认识的,来接触的。所以整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一些视觉信号,或者HYPERLINK"http://www.baidu.com/s?wd=%CC%FD%BE%F5%D0%C5%BA%C5&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t"_blank"听觉信号等等的五蕴信号。所以我们无从判定,眼睛是否骗了自己,耳朵是否骗了自己,而且我们不得不依靠这些官能,才能接触到这个世界。同理,我们的苦也好,乐也好,各种感受也是通过这些官能,进入到我们的心识的。于是乎,如果我们真得要避免掉所有的痛苦,是不是需要让这些通路断开呢?不让五蕴从五官进入我们的心,这样我们心就不受苦了。而且我们不可能自残变成完全和外界断除联系吧?比如我们戳瞎眼睛,视觉关闭了。也许视觉不受痛苦侵扰了。但是我们想要看,想要和外界接触的念头,欲念还在,一样是痛苦的。这就是第六蕴,就是意识,想法,倾向,称作法蕴。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睡着的时候,眼睛也没看,耳朵也没听。但是会做梦,梦里还是有苦有乐的。而且完全不依靠五官,仅仅依靠意识,我们就能创造出一个有苦有乐的梦中世界。所以即使我们关闭了五官,还有第六识,就是意识,在让我们感受苦和乐。于是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一种办法了,那就是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专注力。让自己集中在某一件事相上,于是暂时屏蔽掉所有的感受。来实验,是不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再也没有苦的感受了?于是禅就这样诞生了,目的就是为了屏蔽痛苦的感受。方法就是通过集中精神在特定事物上,忘却(屏蔽)感官的感受。第二节禅的依靠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比如,我们眼睛不在看的时候,耳朵会在听,耳朵不在听的时候,可能鼻子在嗅,就算五官通通都没有在运作,但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意识,还是在胡乱到处飘走,东想西想,杂念丛生。要让我们完全忘掉六根,好像是很难的一件事,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几乎也不可能,很难做到。脑海中不断会出现各种色声香味触法等等。好像行走的人想要找一个安歇的地方却找不到地方一样,一会儿被路边的花吸引,一会儿被树荫吸引,一会儿溪流吸引。一直不能安住,思绪万千。于是实践出真知,人们发现,需要一件事情来让自己专注,说白了就是找一件事情来让自己专心的干。于是就出现了依止这种说法。所谓依止,就是你依靠它的止住你的念头,你乱七八糟的想法,它就是你专注的对象。理论上来说依止种类数不清,你可以依靠任何事物来专注,我们读佛经,可以知道周利盘陀是通过扫地悟道的之类的。有的人是依靠数自己呼吸的,也有的人依靠观察一朵花,有的人依靠观察太阳月亮。当然这些都是手段,重点是这件事情,你专注在它身上,依靠它而抛弃你的那六根,这就是依止的作用。大体的禅定依止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如来禅类型,也就是通过思考来忘记屏蔽六根,也就是说专心思考这世间的种种事物,比如这件事是为什么,为什么又是为什么,不停的去寻找意见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因为万有引力,为什么有万有引力?因为空间曲扭,为什么空间会因为物质曲扭,因为空间物质是一体,等等……无限的为什么下去,在这个专心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忘却痛苦,并且还获得知识和智慧。循序渐进,所以在这过程中能获得无量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如来禅,也叫做佛祖禅。第二种叫做祖师禅,所依靠的依止,就是比较单一的事项,主要方法是观察,比如观察眼前的事物,方法很多,比如面壁,比如对着蜡烛,对着太阳,对着一棵树,对着一朵花,六根中保留其中一种,比如只保留视觉,就专心的看。或者保留听觉,专心的听,依靠这单一个一种感官进入集中状态。佛教中普遍采用最常见的依止是十遍处,或者十一遍处也就是把你作为依止的万事万物总结到,地、水、火、风、空、识,青,赤,黄,白,中来。比如关注在呼吸上,属于风的流动,属于风遍,关注自己的体温,热度,属于火遍,关注自己的血液流动,河流等等,属于水遍,以此类推。当然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大家最关注的持咒。持咒是什么依止?持咒中有各种相,你可以取其中一相,比如眼睛和意识观想本尊的模样,这个是取视觉为依止,专注在嘴巴或者舌头的运动,这个是取触觉。专注在念咒的声音和震动,这个是取听觉。总之,持咒入定也是一种方法,原理同上面讲的是一样,重点是你以什么做为依止让你进入屏蔽感官的状态了。当然咒语的神通处,还有奥义,这个暂时不会讲到,因为要把基础打牢了,才理解得过来,所以就先这样。第二节总结关键词,禅那十遍处依止如来禅祖师禅,可以自行搜索进一步了解详细第三节禅定的热身准备大概禅的来龙去脉已经讲了,现在咱们要半实践的开始讲解了,先说定。定就是固定,保持的意思。所谓入定,就是在某个情况下固定住了,稳固住了,不动了。这个叫做定,所以禅定,就是根据你禅的集中的程度,并且在这个程度中固定住,稳固住了,这个就叫禅定了。为了大家有体验感,我帮大家选择一个很常用的依止,就是观呼吸,又叫做安那般那。是非常好用的依止。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身心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为什么选择呼吸呢?因为很多人对我反映过,我很难集中精神啊,我每天各种事情要忙,不能随时找一件事情来作为依止,比如我选择画画做依止,那么假如我现在在街上。或者在工作,总不可能随时拿起纸笔,开始练习吧?受条件限制等等这样的理由。于是观呼吸就成了我们的首选,为什么呢?因为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你可以不吃饭,可以不喝水,可以不干什么。但是你不能不呼吸,你随时随地都在不知不觉的呼吸着。这样你才活着。所以不管你手头在干什么事情,总是可以在空闲引导自己专注到自己的呼吸这个动作上来,方便易行。另外,观察自己的呼吸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我们人体任何活动其实都跟神经系统有关系,也就是说,大脑和任何器官的连接,都靠的是神经,于是大脑发出信号,然后身体就开始运作执行,那么呼吸这件事肯定也是一样的,受我们神经系统影响控制的。但是我们很不容易发现其实我们在自己控制自己呼吸,总感觉自然而然,不用控制它,它自动化的就会呼吸。于是我们能猜测到这里面有非常细微的控制,我们用心去察觉,很容易让我们集中精神,因为不集中你就感受不到好比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别人跟我们讲话,总要很大声我们才听得清,除非我们特别专心的听,不然根本听不清别人讲什么,所以用心去察觉这些细微的身体官能,是很容易让我们集中精神的方法,所以这也是一个优势。再说,就是呼吸,是一呼一吸,好像我们的人生,一生一死,假如我们大脑生出一个命令吸气,那么我们开始吸气,然后又一个指令说呼气,于是我们开始呼气,那么这一个动作的完成,根源就是我们大脑生出了一个呼吸的念头,立刻这个念头又灭掉了,就是一生一死。一个念头的发起到消失。这个概念相当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之所以认识到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一个个念头组成的,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如何如何。我们的任何行为,前提都是第一个念头,就是有个自我意识生出来。于是我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自己存在。也就是这个念念不断的自我意识链接在一起,于是我们知道我是我,自己是自己。所以要认识自己,在观呼吸中抓念头也是关键,就是这个我诞生的那一霎那。如果详细的感受到了这个“我”升起的过程。我们立刻就能解决一个哲学难题,就是我从何来?去往何处。还有就是,呼吸和我们的情绪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不管是高兴,难过,紧张,都会不由自主的呼吸急促,说明我们带有情绪,带有很强的自我因素,所以事物绝对有偏差。但是我们客观冷静的时候,呼吸是平稳的。综述,观察呼吸,还可以觉察自己情绪的波动。控制呼吸也可以连带着控制情绪,比如深呼吸,紧张的时候,我们不总是这样来调节自己的吗?最后,呼吸是风的流动,也就是所谓的风遍一切处,表面是以风为依止的。但是体验是丰富的层次,第一,呼吸时候鼻子会有触感。呼吸器官有肺,有器官,还有横膈膜,这些器官的运动也同样有“触”的感受,眼睛我建议是微张,盯着鼻尖,所谓眼观鼻,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果你闭眼,可能会有梦境产生,眼前流光溢彩,让你分心,那么你还不如盯着一处,鼻子有触感,你眼睛也盯着鼻子,这样就集中到一处去了。还有就是鼻观心,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你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心识,我们不用绕弯,直接理解成感受就可以。另一层含义,是心脏的附近,胸腔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中丹田,为什么要观察这个地方?想想就知道了,因为人各种情绪上来的时候,比如沮丧,说我心里好难受,而且胸部真的不舒服,这个心并不完全是心脏,其实还包括横膈膜肌。你仔细想想,情绪波动,呼吸也波动,呼吸靠横膈膜控制,不规律运动,是不是会难受?所以观察这个位置,同时能观照到自己的情绪是否平稳。好了,说了那么多理由,大家可以知道观呼吸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了吧?概念就铺述到这里。下面我们要开始禅定之旅了,一步步深入,研究体验下去。第四节入定前的体验我们选择了观呼吸,进入禅定。那么我们就按体验者的顺序,把一步步的感受的各种状态分部讲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大家体验感。当然,同理你也可以知道别的依止也是这个过程,不过大家先从这个依止学习比较好理解。首先要说四种定,这四种定是还没有进入禅那的状态,所以不可以称呼为禅,但是很重要。是必经过程,所以大家一步步来跟着体验这前四种定吧。前两种定,严格意义上来说,连定都算不上,所以我们用“住”这个词来形容,好比居住环境一样。第一,是粗心住,所谓粗心住,就是我们的状态,仅仅只是安静下来了,比平时安静一点。各种感受还很浓重,很明显,比如我们坐在那个地方,或者躺在那个地方,有点小发呆。但是心里还是乱糟糟的,可能有事情在想,也有可能各种感受都很明显,身上这里痒,哪里不舒服,呼吸一会儿急促,一会儿缓和。要注意哦,禅定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盘腿坐在哪里,其实任何姿势都可以,只要别让你分心。比如你选个金鸡独立的造型,一边关注自己呼吸,还要一边努力控制身体平衡,那么你到底是努力控制平衡,还是努力关注呼吸?行为上就矛盾了,肯定就是分心散乱不靠谱。至少要选一个安逸的姿势,让身心放松,你这样身心才有条件去集中到你指定集中的事情上去。当然盘腿有盘腿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最大块的肌肉就在腿上,你腿如果很伸展,那么身体大部分血液都会流向腿部,滋养你的大腿肌肉。这样你头脑得到的氧料就少,容易昏沉,睡着什么的。你盘起腿来,减缓了腿部所需要的血液。那么大脑能获得更多养料。自然更容易专注一些了。这个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不过如果你贫血,或者肌肉过于发达……我建议你还是盘腿打坐禅定靠谱!所以啊,我们开始安坐了,选择安逸的姿势,选择清静的环境。开始放下平时很多想法,平时的压力啊,林林总总,开始眼睛微张看着自己的鼻尖,然后感受着一呼一吸的过程。相对比平时生活中,感受安稳一些。同时还有很多杂念,各种想法。各种感受,仅仅只是好像发个小呆的感受,这个状态,就叫做粗心住。粗心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呼吸还不够均匀,因为我们毕竟是在观呼吸嘛……观察呼吸很容易发现自己一会儿气粗,一会儿气细。虽然比平时五官活动少了很多,但是头脑里还是不时的感受到各种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感受一会儿冒出这个,一会儿冒出那个来。第二,细心住。所谓细心住,就是渐渐进入状态了,进入什么状态?粗心住如果说是发个小呆,那么细心住就类似发大呆了。因为心念跑来跑去,意识,想法,跑来跑去,但是你还是一直保持观察着呼吸的话,形成了习惯性动作,习惯性关注,其他的杂念就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总有累的时候嘛……想象一下,人大发呆的时候一般在什么时候?最常见的不就是劳累了一天,坐下来,突然什么事情也不想干,连大脑好像都不怎么转了,因为累了,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去想,好像放空了的感觉,也就是这样放空的感觉,因为毫无情绪可言。所以呼吸会变得非常的均匀,每一次的呼吸都时间都差不多,很规律。不会突然大口喘气,也不会突然断开呼吸。也就是这种状态,一下子会忽略掉平时很多纷繁杂乱的感受,比如不会突然觉得这里痒痒,挠一挠,姿势保持不住了,换一换,一切都开始进入平稳了的状态。细心住的特点,就是呼吸变得很均匀了,很绵长,有时候甚至会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当然了,我们依止是观呼吸,肯定不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只是说,需要更细心才能抓住自己呼吸的感觉。这个状态就叫做细心住了。细心住当中,我们可以保持不动很久,比粗心住好多了,不会左动又动。身体也习惯了这个现在的姿势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警觉,不要忘记,还要继续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细心体验每一口气吸进来,鼻尖有多凉,横膈膜大概下降到什么位置。千万不能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不然你就细心住也住不了,因为安逸了,平稳了,人容易不知不觉睡着。所以这里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正在关注呼吸,而不是无所事事,不然就不能继续深入下去了。第五节初遇入定我们如果在细心住能坚持下来,经过一定的时间,会发现身体感受渐渐更加平稳舒适一些。另外就是在关注呼吸的同时,发现,呼吸不管是变得短促,又或者更加绵长,都非常的细微,越来越难以察觉。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观察到的,就是我们已经很适应,很习惯这样的状态了。也不会费力多想什么事情,身上也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好像干扰很少了,于是我们可以一直这样呆着。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保持姿势,专注很久。因为没有负担感,不累。这个时间段会出现几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我们意识的麻烦,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去想乱七八糟的事情,比较专一的关注着呼吸,但是实际上这个是一个反弹期,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这个时间会觉得很空虚。好像在干什么事情,又好像仅仅只是在闲着。说白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抑制自己这个念头,就会因为觉得无聊,又退回到细心住,甚至粗心住。因为会生出无聊的念头。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关注呼吸。原理上来说,我们已经坐了好一会儿了,乱七八糟杂念也想累了,开始变得专注了,什么事情都不怎么想了,一心一意观察呼吸了。而且身体各方面都适应了。因为各方面条件成熟,我们是已经可以像个懒人一样呆在这个境界中的。还记得我前面讲的么?在某种状态下定住,那么就是定了。所以基本上条件是成熟的,我们完全可以一直呆在这样的状态里了。但是要补充的是,此时有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习惯。我们依靠什么东西而定住的?其实就是我们身心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所以能自然保持。就好比我们平时一样,依靠惯性而安住。不需要可以调整,就可以停在这个状态里的。所以可见,进入这个状态,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些练习,形成习惯。好了,如果我们已经可以安安稳稳保持这个状态不动,那么这就叫入定了,也就是第一种定,叫做欲界定。为什么叫欲界定呢?欲界是什么?如字面意思欲界就是有欲望的世界,我们现在虽然定在这里不动,但是实际上我们只是相对专注,所有的东西都还在,比如眼耳鼻舌身意,都还在。也就是说,我们仅仅是因为身心,还有周遭环境这个情景的合适,我们定在这里。但是没有脱离外在的束缚。说白了也就是欲望还在,五官感受的能动性还在。 举个有趣了例子,你觉得自己定住了,安安心心趁机在这个欲界定中,但是假如这时,一个美女突然跑到你眼前搔首弄姿,你会不看吗?你也许会看,也许不会,这个不确定性就你欲望还在。哪怕换个诱惑,比如突然一块金砖从天而降掉在你面前,你不会起身去捡它吗?哪怕你确实专注呼吸,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绝对保证不被财色名食睡任何一种诱惑吸引到注意力。怎么形容呢?我们此时五官并没有关闭,仅仅是依靠专注而安定。遇到外界的声音,图像等等刺激,我们照样可能会发现,仅仅是我们此时比较有克制力,能立刻习惯性知道自己在关注呼吸,马上调整回来而定住而已。所以这还达不到禅那的地步,仅仅是“能定住”而已。这就是我们最最初级的入定了。叫做欲界定。欲界定中会出现很多现象,各种“幻觉”有的是所谓的禅相,比如明明定住了,但是周遭反而活跃起来了,听到莫名其妙的声响,或者眼睛看到各种光景,各种光彩等等。就好比有的人说,我打坐闭上眼睛,就看见什么光啊,听见什么声音啊,看见什么花草树木啊,或者闻到什么味道啊……这些都是在定中出现的“相”,也算是禅相吧,说白了就是一种“幻觉”但是也不全是幻觉。具体这些奇怪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呢?请看下一节通感禅相下一节会涉及到一点点神通的原理哦。第六节通感禅相上一节我们说到,在欲界定周边,我们很容易出现一些幻觉,幻象,比如好像看见光亮,光彩,或者更加清晰直接就是花草树木,甚至是一个情景。也有可能是听到奇怪的声音,或者闻到各种味道等等,这些现象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以至于不会理解偏了走入邪道,比如认为这些光景是什么能量,宇宙能量,什么佛光神光,神迹,圣光,宇宙音等等不着边际的猜想。要理解这些现象很容易,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通感。何为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我们一些正常的生理感受。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对你说了一句“苹果”两个字,明明你耳朵听到的是两个声音,但是你脑袋里却突然有个完整的概念,红的,或者绿的,球形的,酸酸甜甜的,有特别香味的,硬的,脆的,有点重量的等等,一个完整的苹果的概念会在脑袋中一闪而过。话说,我们明明只是听到苹果两个字,为什么脑袋里,会有形状,颜色,味道,气味,质感等等概念浮现出来呢?说白了,这就是我们的通感,是我们的大脑,各个感官中枢连接的连锁反应。通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我们的幼儿时期,我们的大脑就开始快速发育,并且我们极为依赖我们的五官,接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刺激。从中学习,这是本能。任何事物在我们面前所展现出来的都是全方位的,比如苹果,我们眼睛看见这个东西的形状和颜色,手摸着它的质感,咬一口酸酸甜甜脆脆等等,这一系列的各种感受刺激着我们大脑的发育,脑细胞开始生长出神经系统,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大脑的中枢都在生长出神经,互相连接在一起。从而我们能全方面的认识这个物体,比如耳朵听到这个东西叫做苹果,眼睛看到它的样子,手触摸到它的触感,嘴巴尝到酸味甜味,鼻子闻到它的香味。于是这些感受就交织在一起了。当我们认识了这个事物,以后接触到相关某部分,比如听到苹果这两个音节,一下子就会马上通过各种中枢之间的神经链接,刺激到其他中枢,于是苹果这个东西就全方位的会在大脑中展现出来。这就是通感,通感很重要,是我们学习认识事物的根本。我们的神经连接生长,大多数存在在我们幼儿的时期,而且生长相当迅速。使我们各种感官大量的交织在一起。这个过于快速的过程,会有很多其实不太相关的感官联系到一起去,属于连接过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毫不相关的事物,可能也因为我们成长经历中巧合的同时刺激,导致联系到一起去。举个例子,比如有的人在学习字母的时候,会觉得ABCD,这些抽象的字母,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颜色。比如总感觉,A是蓝色的,B是黄色的。又或者抽象的字母连接到味道上,比如觉得C这个字母是酸味的,D这个字母是涩涩的味道等等。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的连接,比如听到音乐,脑袋里会闪过各种颜色等等。这些都属于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神经过剩的连接。导致我们有很强的通感。当然了,很多通感长期不用也会退化,也有一些天生通感特别强的人成了艺术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风景也好,经历事物也好,都会激发出声音在脑海里,于是他成了音乐家。又或者一个画家,阅读一本书,仿佛每个字都是色彩一样,于是画下来。所以,通感如果强的人,他也许不用入定,他还在刚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呼吸有颜色有光亮等等。当然通感稍稍比较弱一些的人就需要到了欲界定才会逐渐显现出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通感都是潜意识活动为主,或者说是下意识的。他专注了,显意识比较松懈了,于是潜意识就开始变得明显了。所以通感就显露出来了,不用担心说我这个人没有通感什么的,但凡正常的人都有,因为就像对苹果的认识一样,我们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发达,图像(文字)可以翻译成颜色,事物可以转换成文字来理解,说明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在佛教的术语中,禅定中出现的这些相,就是我们的所缘(所依止)的事物,升起的。还记得我们的依止吗?是呼吸!眼睛盯着自己鼻子看,觉得自己鼻子凉凉的,这个凉的感受是白色的,于是看到鼻尖发白光。又比如说,我们关注点在自己的横膈膜,一上一下的运动,于是感觉这种运动是红色的,于是脑海里出来一片红色等等。我们有可能意识还有游走的成分,毕竟呼吸这个动作是很多身体技能共同协调的,所以当我们注意力在鼻尖,和注意力在肺部,或者呼吸的声音,在视觉,在听觉,在触觉等等不同地方,眼前(脑中)产生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出来了各种颜色光景,声音,味道等等等等。了解了所谓的禅相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因为随便看到什么,就开始遐想连篇,认为这是什么神奇。我要开天眼了……等等……妄想。当然了话说转回来,神通确实和通感相关,包括宿命通也好,他心通也好,天眼通也好,里面都有通感的成分,原理很简单,就是我们大脑得到了信息,通感出画面,于是我们说,哎呀,我看见了!……在欲界定中,我们可能会出现小小的,暂时的神通,和幻境融合在一起,不真实。但是又有理有据。神通在这里不得不讲到了,但是不会多说,为什么呢?因为欲界定中的神通是很有限的。大部分都是超感官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这四种的雏形。说点点本人的心得,大家可以略窥一二,了解其中的道理。我过去很爱吃酱牛肉。常常自己在家也会卤一些,但是我常常发现,火候掌握不好,牛肉有可能老得不得了,嚼不动。但是我在超市里卖的牛肉特别松软,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它们卖的牛肉不会老呢?于是我开始打坐,细细的思索起来(呵呵,要笑就笑吧)。我在想,牛肉老,肯定是肉质纤维太紧实。松软的话肯定是纤维比较松。那么做酱牛肉的商家怎么让肉的纤维松的呢?就这样专心的想着,我脑袋里突然闪过两个景象,好像放电影一样。其中一个,画面,是机器不停的捶打牛肉,打断了肉纤维,于是它不会煮老了……第二个画面是看见有人把白色的粉末涂在牛肉上,就好像腌肉一样,猜想肯定是什么化学的东西……其实过程和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候的画面一模一样,但是当时我看到这些画面,感觉慢慢的,很真实的。于是我又开始想,可能平时我们我们运用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很快速,专注力很粗,所以脑子一闪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样静坐中,因为我们身心集中,于是通感画面就更实在,更真实,好像就在眼前,或者身临其境一样……那天做完这样的思考,我突然想起来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在市场开店卖卤肉的。于是我赶紧打电话问他,你的牛肉为什么不会老,有什么秘方吗?结果他也到挺实诚的,告诉我说,平时要是比较有空,卤煮之前先拿棍子打牛肉,要是没时间,就放嫩肉粉……我当时就惊呆了!难道这就是神通,是天眼通?我打坐看见的东西和现实不谋而合了?难道我要开天眼了?!(再次欢笑吧)以上这个例子大家可以触及到一点点所谓的神通了。我们大脑在分析事物的时候,不管是逻辑思维也好,还是什么抽象思维也好,根据前因后果,我们总是会思索出一些事物的发展走向和原理来。而我们对这些思考的过程,还有结果,又都是视觉,听觉,触觉,逻辑等等所有中枢运作的共同结果。于是在过程中,通感出很多细枝末节的感官信号,这些信号交织在一起,我们又通感出了情景,于是我们说,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们在考虑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见了”事物的未来,“看见了”事物的过去。好像不受时间限制一样,可以看见过去未来。或者分析事物从外到内,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的结构,里里外外等等。严谨么?科学么?说句实话,在这过程中,我们分析出事物未来发展走向是多元化的,可能有好多个结果,于是我们看见了很多种结果的画面。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呵呵,都有可能,于是我们发现,很多自称开了天眼的人,看过去事情很准,看未来的事物,总有错误率。好了,旁敲侧击,让大家理解了关于神通的最初步原理。他心通也是一样,思索别人想法时候产生的画面,宿命通也是,思索别人所作所为,理性分析出这个人所作所为,性格等等导致以后怎么发展,或者他现在所做所谓是什么经历造成等等出现的画面。至于天儿通也是同理,就是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声音”。虽然感觉好像要有神通了,呵呵,不要高兴太早。这时候所谓的神通还是极微弱的,也就是不靠谱的。所以即使你在这专注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事物,不要沾沾自喜,可能是错误的。如果要一厢情愿放弃理智,来追逐这些如梦如幻的画面,你立刻就会迷失。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忘记你的依止,就是还要观呼吸!不要被景象所迷,不然就是水中捞月,忘了自己最初想要脱离痛苦的初衷了,本末倒置去追求更为虚幻的东西了!题外话。小孩子由于通感退化成分少,和成年人完全不同,所以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幻觉”。看到鬼鬼神神。概念大家都清楚了,这些东西是幻觉,但是不完全是幻觉。是有因缘的,是有可考依据在里面的。所以小孩看到的鬼神,可能是幻觉,也有可能是真鬼神。哈哈!不过无所谓,大家通过这个知道为什么小孩容易开天眼就行了。以后还会涉及这方面的讲解的,不要着急。我们放下这些虚幻,如何继续寻找真实呢?请看下一节禅定中的取相第七节禅定中的取相上一节我们说道了,在欲界定中,我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通感,其中包括画面,声音,气味,各种感受等等,这这些都是“相”。我们统称它们禅相。我们也理解了它的原理,它是怎么来的等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都是我们的所想,是我们各种感官激发的感受。肯定就不是真实的了,说它是幻觉也可以。可是我们如何摆脱幻觉呢?说句实话,这些感官出现,已经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和考验了,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再深入下去,进入禅定,其实就是在这里失败的。为什么说是考验呢?首先我们把禅相当作一个指标,比如眼前一会儿看到白光,一会儿又看到红光,或者一会儿感觉有气味,一会儿有没有,好像听见了什么悉悉索索的声音,有没有了。这是代表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还在游走,还是老话,我们虽然在关注呼吸,但是呼吸是好几个身体机能共同协调出来的动作,大脑下面脑干在控制呼吸,鼻尖有和空气的触感,横膈膜上下动,气流有冷有热等等,于是在我们关注对象不同的时候,通感出来的东西也不懂,所以禅相一直在改变。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注意力还不够专一还在游走。这时候是什么考验呢?是专注力丢失的考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眼前看到了白光,一会儿好像更白了,更亮了,一会儿又暗了一些。虽然我们看着这些,但是一不留神就会发展到心想,嗯好白呀,像雪一样白,之前那个黄一点,没那么白。那个雪白的还挺亮的,但是不刺眼,记得有一次下雪,拍照的时候我都睁不开眼睛,不过我可能是因为常常在家里不出门所以不太适应强光,也许我作息不太好,我是不是亚健康呢?会不会身体哪里不好,改天要做一下体检,但是有特别不喜欢去医院……而且挺贵的,钱确实不好挣……就这样,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你的心已经跑掉了?还谈什么专注呢?刚开始不过是看见一点白色,但是一个不留神,各种往事各种联想一个个就来了,很多人都失败在这里。然后大概也就是退回细心住,或者直接昏沉睡觉了。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训练自己的什么?就是习惯性的忽略。前面我们用的办法是“止”,就是止住了自己的念头,让自己干确切的事情,停止杂念。现在我们发现光这样是不够的了。于是我们需要的是“观”。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止观双运,要运作的,就是我们观的能力了。所谓观是什么?就是看着的意思,我们看着这些禅相,就看着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要因为它如何如何,我们就跟着如何如何。有刻意的去忽略它。一定要刻意!我们看到禅相没有颜色画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专注在一个地方了,意识没有游走了,比如看着这个白光,白色的相,它白一点了,说明我们专注一点了,淡一点,说明我们专注力下降了,仅此而已,但是我们不要因它变,我们而动。就这样看着,要刻意提醒自己,不过就是一个相而已。是虚妄的,记得金刚经里的名言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的。所以我们虽然在看着它,在观它,但是仅仅只是看,没有任何作为,是一种忽略。这个是需要反复提醒自己,反复训练的过程了。这个时候,不管看见什么,不管听见什么,不管闻到什么,不管感到欢喜悲伤任何。都是相,其实说白了,都是不可取了,也就是不可以依靠的。我们依止,只是看着它,你随它怎么变,怎么刺激你就好,心里清楚这只是虚幻的。不用有所作为,忽略它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淡薄但是有利的武器。任凭你如何千变万化,又能把我如何呢?心里清楚,哦,这只是个相,我只是看着,就好。真就好了,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什么。说点自己的经验。过去的我,因为自己练习,不停的关注这些禅相,并且研究它们到底有何意义。但是很长的时间里,我没有任何进展。我每天着自己在安稳中看到的各种颜色,各种画面,听到的各种声音,闻到的各种味道,并且记录当时各种心里情绪的感受。后来发现,一无所得,它们来了又走,不断的变化,每次我想抓住某一种特定的情景,它用不了多久就没了。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心不知不觉被它们控制了,我无法为自己做主,因为自己已经成了这些相的奴隶。所以一无所得,在正常生活中,被财色名食睡牵着走,打坐中又被禅相俘虏。于是幡然醒悟,应该不被它们所抓住才对。之前都是弯路。如果我们做到了,仅仅只是看着它,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反应,那么很快我们就会经历一下一个过程阶段:禅相变化越来越慢,最后仅仅出现一相,比如开始万紫千红,现在仅仅剩个白色,白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但是我们虽然看着,但是确实忽略着的,慢慢白也没有了,禅相消失掉……当然看着禅相,无所作为,当然我们看着呼吸也是无所作为的。就只是看着,轻松的看着。那么和禅相一起消失掉的,还有你的身心。因为前面说了,身心不也是各种感受吗?我们观这些“身心”观这些呼吸,都只是观,而无所作为的。于是乎,它们的相,也是连同一起会被忽略掉。大概心理反应是,我不管你呼吸快还是满,你快我知道你快,你慢我知道你慢,鼻尖与空气接触,我知道你凉,HYPERLINK"http://www.baidu.com/s?wd=%C4%C7%D3%D6%D4%F5%C3%B4%D1%F9&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t"_blank"那又怎么样,我反正也不管你,就看你到底要怎么样……就这样就对了。一种空虚感或快或慢会侵袭上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时候,我们有着比生活中相对理性,清晰的态度,心不因为这些现象,做出任何回应和互动。那么突然第一种证悟会出现。HYPERLINK"http://www.baidu.com/s?wd=%C4%C7%BE%CD%CA%C7%CE%D2&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t"_blank"那就是我们无所作为,那么万事万物对于“我”来说,显得毫无意义。因此,万物无意义,自我也无意义,我们会突然失掉整个身心,感受到一种空虚感。好像什么都没有了,空!呼吸还是有的,但是被我们连同一切一起忽视,于是在定在这样的情况中,并且习惯在这样的空虚中,一时间,物我两无,因为一切相“我”都不做回应。那么这个“我”就和万物好像一下子失去了联系。感受是很难形容的,好比我们踏踏实实在走路,突然一脚踩空了,大地消失了,连重力都消失了,分不清上下,分不清天地了。这种感觉是很吓人的,大家尽可能试想,上下楼梯的时候,一脚踩空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当然也有渐渐失去身心的,比较慢的,那就好比地面越踩越软,身体越来越轻,后来就失重了。一切如果都被我们忽略,那么我们无法参照自身还有所有事物的意义在哪里了。说白了,这种感觉是恐惧的,是受惊吓的。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重考验,如果我们没有多次进入习惯这种感受,第一次经历,肯定是一个激灵,吓一跳,立马退出入定,甚至直接退到粗心住,然后开始想,刚才是怎么了?那是什么感觉?在我们失掉身心的状态中,这个叫做未来禅,也就是欲界定的下一个阶段了。但是这时候是巨大的考验。反反复复不得进入禅定,最容易失败的地方就在这里了。非常需要重视哦,第二道坎,也是首次面临最难的地方。大家要深刻记住,刻进自己的概念里,知道会有这么一道关。至于我们怎么克服呢?其实克服都是小事,接下来的难关,一波接一波,一环扣一环。这些都不是重点,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还有更加诡异的事情即将要发生。我讲与不讲,真理也就一直在哪,不增不减。若我不讲,邀我讲的事相就摆在那里,若我讲,无法照顾圆满的实相也摆在那里。因此,可讲可不讲,讲了就讲了,没讲就没讲。不论如何,皆不是中道。打油诗阐述吧:世人若知无为法,何苦有为引无为。有为无为常或断,非离世间常无常闻者生见自心造,何来自他你我分因字见我皆非我,因事论事灭大乘菩提万事皆有现,不再文中非文中。共勉之第八节四种证悟这一节,会开始增加难度了,我希望大家能放缓速度,多多思考。因为自己思考所得到的,才是属于真正自己所得到的法。我说苹果,我脑子里有个苹果出来,你听到苹果,你脑子里也有个苹果出来,但是我脑子里的苹果和你脑子里的苹果长得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需要大家勤奋的动脑了。不本文名字里带有概论和实践两个词。实际上就是从身体实践经验,还有理论论述组合而成的。而且这样开展,是因为我们在修行中,不得不需要理论指导。不然无法走下去。上一节说到了未来禅的开头,我们突然产生恐惧感,于是可能吓一跳等等,退了出来,大家不用怀疑,万一不会退出之类的。初次接触这种感受,一定会退出来。因为我们是未知的,好比,当你走进一间房,门背后突然跳出一个人出来吓唬你,你肯定会被吓到,因为你不知道门后面有人。我们为什么要开始论述理论了呢?因为假如你提前知道门背后有人,随时做好准备,那么就不会被吓到了。同理,要进一步分析这个现象,我们才会提前有所知。至于提前有所知,还有一个目的。看看我们前几节课,全部都再讲,不要想,抛开杂念,专注等等。说明,我们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要专注,是尽量做到不想那么多事情的,最好就是不要想。所以我们需要提前知道原理,这样在遇到事相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直接知道,而不去想。举个例子,比如我问你圆周率是多少,大多数人不用过脑,开口就是3.1415……。但是反过来,假如你不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呢?是不是会反问我,圆周率是什么?然后我说,就是圆形的周长除以直径。然后你又开始了解,周长除以直径,可能还有做大量的计算,实践,最后得出3.14152……。于是乎,你了解,计算的过程,就是繁杂的大脑工作,就是你在运用逻辑,在想的过程,就是杂念。都会干扰到你的禅定,如果你提前有所知,自然就没这些过程。所谓知而不想,想而后知,很重要,关乎你是否能走到下一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量经典论述都提到,光练习禅定,但是不学习总结智慧原理,是邪定的原因。大家复习一下上一节,当我们,对万事万物都不做回应的时候,万事万物对于我们就失去了“意义”。同理,我们本身自己也是事物之一,自己都不会自己的感受做出任何回应了,和死人有什么区别呢?那么恐惧感油然而生,说白了,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不存在的恐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发现,我们知道自己存在,活着,无时无刻,都有一个源头,那就是我,我看见,我听见,我闻见,我们这个世界联系的就是这些感受。(不厌其烦阐述这个观念,是希望大家记住)这些感受里面充斥着一个源头,那就是我。是我在思考,是我在操控眼睛看,是我在操控耳朵听。我这个“皇帝”一旦放权了,不再自主管理这些身体机能。是不是突然感到自己离世了呢?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种证悟了,那就是无论物质世界,或者自我的存在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与物质世界交互作用,所以物质世界对我们有“意义”。如果没有交互作用,要自我存在干什么?要物质世界干什么?所以可以进一步总结,所谓意义,纯粹是我们大脑里的一种价值取向而已,依附大脑的意识而存。在这其中,我们通过逻辑运作,有几个智慧诞生出来:第一,自我不能独存,需要参照物质世界才知道自我的存在。第二,意识能把自我和物质世界分辨出来,分别出来。知道我是我,其他事物是其他事物。这个在佛学里有专有形容词,叫做证自证分。第三,眼,耳,鼻,舌,身,五官五种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感受传到大脑,还是意识在分析这些外界刺激。所以汇总到第六识,意识。所以还是意识起到证自证分的作用。第四,说到源头,就是我,我们发现,我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发现意识也是被操控的。并且我们在这种主观的,主动的放下物我互动的境界中,产生出恐惧感。说明这个我,不愿意不存在,非常执着自己的存在。于是我们可以猜测到,意识后面的“操控者”,或者说原动力,就是这种强烈的执着,我们称为我执,佛学也有专有名词,叫做末那识。(以上这四点,是重点,大家要好好推敲思考。并且这就是我们现阶段得出的证实,所谓体证!证悟)大家千万要注意,这里的证悟,并不是究竟的证悟,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所得,只是相对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因为这些道理里所呈现出来需要的因素,条件。都是要不主观,要不客观,偏朝一边。另外就是,把事相作为理论的条件,那么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都不是永恒的,所以不能做为绝对的,永恒的参考,因此我们只能把这些证悟归为世俗智,世间智,不究竟的道理,非绝对真理。另外也说明了……我们此阶段,并不能像佛一样……证悟一切道理,还没到究竟地的圆满智。当我们到了未来禅,突然被吓退回来,我建议立即停止练习,起身走走。劳逸结合,我认为,你此刻再从粗心住一步步再走,难以再走到未来禅了。长期的久坐,或者长期的久动,对身体都不好。而且恐惧这种感受,说白了也是一种苦受,对我们的身心有一定伤害,为什么呢?你试想,收到惊吓时,我们是不是会突然吸进一大口气?本来平稳的横膈膜肌,突然收缩。心脏感觉突然停住,然后就开始跳个不停。这时候,你是不是需要一个缓释的过程,在心绪不宁中,慢慢平静下来?也因为这个刺激,我们没办法短时间在安静下来。所以我建议起来走走,并且今天的练习,应该就此结束。也趁这个机会,我们好好思考其中的奥妙原理,这一切到底为什么发生,我们从中能领悟到什么?(别忘了再看看上面的四条证悟)也许未来禅是我们某一天突然进入的,但是这一次的进入会让我们或长或短一段时间,无法再达到这个境界,你可能每天都练习,有的人第二天就又能达到未来禅,并且又吓退出来,也有的人,可能好几天都不能再有这样的经历了。慢工出细活,尤其如此细致的活,急必遭损。慢慢来才可以,并且我们就算反复体验这个阶段,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在禅定中,我们大部分实践并没有想什么,也因为如此,所谓准备好被惊吓是难以准备好的。所以反复被惊吓没有什么益处。不可急切,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该学习理论知识的阶段了,只有把所知,深刻的刻进我们的意识里,而且脱离逻辑,深刻的影响,变成潜意识,变成信条。我们才能达到知而不想的境界,在相对“无我”的未来禅中,顺理成章的做出应对反应,也于此,我们才能克服它,进入更深入的禅定世界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理论课:(需要刻进脑子的)中观空性智慧第九节中观空性智慧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师父的说法,说没有中观的空性智慧,无法证得正定(不偏不倚正确的禅定),或者说有定无慧是邪定,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观的空性智慧呢?下面我们要分别细说一下,大家就会有所了解。前面已经说到会得到四种证悟,不仅如此,前几节课如果我们好好实践,可能心里已经很有多想法和疑虑了。我们如何对待,看待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先说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无常。大家请跟着我的思路,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们自身就是事物,万事万物也是事物,包括我们的所思所想精神,都是事物,本质上来说,我们人,我们的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的身体是物质组成,我们的大脑也是,所思所想也都是电流在脑细胞之间互相传播产生的,若本质来看,和这个物质世界一模一样,都是物理的现象。既然如此,那么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永久的保持住原来的样貌。举几个小例子。比如,我们的身体,会变老,会生病,我们会死掉,然后身体会腐烂,然后变成尘土,这些都是众人皆知,而且我们无法永远保持在一个年龄段。包括我们死后变成的尘土,有的部分被植物吸收了,有的随风飘扬混在雾霾中,有的部分,在地下高压中千万年后变成石头等等。之后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我了。又比如树木也是一样腐败消失,即使我们认为坚固的石头,被水消磨殆尽,或者风化消失,也是很久以后就找不到它原来的模样了。所有事物都无法保持原来的样貌。假设我们有灵魂,就是我们的思想,是脱离物质存在的,小时候,你所求是糖果玩具,青年时候,你求的是钱财,男女,老年的时候求的健康长寿等等。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转,我们思想也是无时无刻在变化的。也就是说,思想也是不可以永久保持的,不能永恒的。这种万事万物都不能维持原貌不断变化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无常。我们通过逻辑思考一下,无常是不是真理?如果无常是真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的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呢?怎么会认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呢?通过这些疑问,再加上上节课中我们证悟的发现,“我”和事物是共生的,没有世界我就无法知道我自己存在,光有世界,没有我,对于我来说世界也不存在。于是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如何得知无常存在的?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缘起。所谓缘,就是条件,就是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参照的。我因为参照物质世界的存在得知我的存在。无常参照的其实就是有常,如果说无常是无规律的一系列变化过程,那么我们之所以得知无规律这种概念,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规律。春夏秋冬反复轮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系。每个人都是从小到老到死,一模一样的特征,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潮起潮落,全部都是按照特定规律发展的。于是乎,我们发现,不管是无规律的无常,还是有规律的有常,都不能概括整个世界的真相。所以它们既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对的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现象,错的是,都无法概括所有世间的现象。上一段提到了缘这个词,各种事物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不管是事,还是物。比如对错,上下,高低,善恶等等事相,还有我们出生需要父母生育,人生存需要吃饭,冰在正常气压下存在,需要有水,气温需要低于0度等等这些物相,所有事物都不能独存,需要因素条件,相互依存。比如一棵树,要出现在世界上,种子,泥土,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都是条件因素,也就是所需的缘,所以能出现一棵树。所以可以说棵树是因缘而出现的,所以这种概念就叫做缘起,这就是所谓的缘的概念。前面讲到,不管是无常,有常,对或者错,有或者无,都是片面的认知。所以这里要说一个另外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中观了。中观,就是不陷入任何一种片面观点概念。直接阐述大家可能不容易透彻理解,下面讲两个小故事。当年释迦牟尼名声远播,大家听说他无所不知,当时很多瑜伽师,都在实验,思考世间事物的实相,但是还是没有得知。时间苦乐到底是怎么回事,世界上这个自我是真实存在的吗?于是有一个婆罗门,去佛的精舍,问他:听说你无所不知,那么你告诉我,这世间有我吗?佛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只是看着他,于是他又问:这世间没有我吗?佛还是没有回答他,于是他有点不耐烦了,就说,你不是道德完善的人么?不是无所不知么?怎么不回答我的问题?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于是佛对他说:有我无我不可说,梵志!这个婆罗门面容不太高兴,只好离开了。这时候佛的弟子阿难见婆罗门走了,赶紧问佛,你怎么不告诉他呢?佛对阿难说,不管有,还是无,都是不对的。所以不可以讲,如果我告诉他,这世间有我,这个叫做常见,我如果以我这个肉体,思想作为我,那么存在短短几十年以后就永远不存在了。对于无限长的时间来说,就等于不存在,但是我把这短短的一段,当成是有的,是恒常的,这就是有常见,是不对的。如果我说这世间无我,那么就变成了就成了断见,因为就是无事现实,无视自我当下真实存在的事实,断然抛开存在的这一段过去,专说一个无限长,空虚的未来。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常见,还是断见,把一段当作整体来说,还是拿整体来形容一段,都是不对的。所以只有不常不断才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中观思想的开端。所谓中观,就是不偏不倚,不常不断,不落入任何一种偏见中的取舍,就是中观,也因这个思想,诞生了所谓的中道。也就是说,把中观的思想,贯彻到对任何事物的形容认知中。中道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叫做八不中道。四条理论分别说一下。也不说得太细了,大家自己要多思考。1、不生和不灭:指的是所有事物没有真正的生,比如水,蒸发了,水不存在了,但是它没有消失,只是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汽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水变成的。所以它也没有无端端生出来。为了方便一步步了解下去,我们可以暂时人为这是一种有无守恒定律。2、不常和不断和非常非断:这个我不再赘述了,上面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概念3、不一和不异:举例,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分子,严格来说是一个东西,但是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所以说是一样的也对,说是不一样的也对,但是也都错,所以说,说它们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4、不来和不出:说的是,事物并不是凭空就有的,比如水蒸气,是水变成的,但是水又是怎么来的,是水蒸气冷却的,也有可能是冰融化的,凡事形成都有前因,但是我们一直追逐这个前因,一直问为什么,永远都问不到尽头,根本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比如宇宙怎么来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是什么?是奇点?奇点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我们还能继续问下去,这样就变成所有事物找不到最初的来头。于是说不来。不出,就是虽然找不到源头,但是能找到上一个原因是肯定的,水蒸气就是水变的,我们明确知道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凭空,世间外的原因,脱离这个世间的原因,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不离开这个世间去找原因。所以整体叫做不来不出。以上八个不,不这个不那个的,就是八不中道。有了这一系列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的辅助自己的认知,还有禅定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不会在禅定某个阶段人为,哦,原来无我!我感觉不到我,就是无我,或者说,哦,我现在感受不到痛苦了,我成就了,我脱苦了!(明明还有我存在,怎么会无苦?)这些等等各种不正确观念。也因此不会在某个阶段停下来,自认为成佛了。或者一味的追求无我,陷入“空执”中,执着时间没有了我,就没有苦乐等等片面的观点。中观,中道,无常等等这些概念的坚定,会稳固我们正确的观点,而不是永远固执的呆在某一个自我见解中。比如有我,或者无我,而是进入一种没有矛盾的状态,非有,非无,既有即无,从一体知道一切,从一切知道一体的正确观念中。于是我们的心识,不在一中,也不再一切中。哪里都不在,这就是空性。另外空性也可以用有常无常来理解,万事万物,不停变换,无法永恒,因此永恒的事物是无。但是又不是绝对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有。所以非有非无这种也叫做空性。要注意,空性不是真空,而是我们无法用固定观念来永恒的形容一个事物。所有事物能描述出来的,都是常见或者断见。比如水,水蒸汽是水么?氢原子氧原子是水么?电子原子核质子是水么?都是都不是。因此,借用道家的话,名可名,非常名。都是我们强加的认知概念。事物就是事物,名字永远只是我们心中的理解而已,都不是真实,即可知又不可知。知事物的这个我的时候最终会变成空,这个空又不是无物质无能量无信息的真空。所以说非空非有,物虽空,性自存,所以取这两个字,叫做空性。好了,理论课暂时又到这一步,比较难,但是大家要多多思考总会理解的。下一节,我们又要开始实践了。第十节重要的经行前面我用了七节,来讲一个人怎么从安静,到更安静,到欲界定,甚至说到了未来禅。等等,这一系列看起来我讲得简单,顺理成章。仿佛画个几
/
本文档为【禅定坐禅实践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