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温病学14秋燥

2018-04-01 26页 ppt 218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小嘎

暂无简介

举报
温病学14秋燥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秋燥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008.9一、概述(一)秋燥的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的特征,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短,易于痊愈的急性外感热病。(二)历代医家对秋燥的认识1.《内经》时期:2.金元时期:3.明代:4.清代:(三).分类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四)秋燥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
温病学14秋燥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 ——秋燥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008.9一、概述(一)秋燥的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的特征,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短,易于痊愈的急性外感热病。(二)历代医家对秋燥的认识1.《内经》时期:2.金元时期:3.明代:4.清代:(三).分类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四)秋燥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二、病因病机(一)秋燥的病因   燥热病邪(二)秋燥的病理变化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液干燥征象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燥热阴伤的病变。4.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内陷营血或传入下焦等病理变化。5.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秋燥病理演变示意图:三、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秋燥的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2、初起证候:3、病证特点:(二)秋燥的鉴别诊断 秋燥与风温的鉴别表四、辨证论治(一)秋燥的辨证要点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2、审燥热的所在部位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二).秋燥的治则治法       初期-邪在肺卫-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清养并施治则-滋润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清营凉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培真阴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治宜辛凉透邪, 宣肺润燥。肺主气,肺气宣畅,邪乃外解; 肺可布津,燥亦易除。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阴。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肾精血 时,治疗宜用甘咸酸寒之品滋养肝肾精血。“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三)、秋燥的分型辨治 1.邪在肺卫【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痰,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乏津,右脉数大。【病机分析】燥热侵犯肺卫【治疗方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代表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3g 杏仁5g 沙参6g 象贝3g 豆豉3g 栀皮5g 梨皮3g2.邪在气分(1)、燥干清窍【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病机分析】燥热之邪上干头面,清窍不利【治疗方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代表方剂】翘荷汤(《温病条辨》)薄荷5g 连翘5g 生甘草3g黑栀皮5g 桔梗6g 绿豆皮6g (2)、燥热伤肺【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病机分析】肺燥阴伤【治疗方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石膏18g 冬桑叶9g 甘草3g 人参2g 胡麻仁3g(炒研) 真阿胶3g 麦门冬3g(去心)杏仁2g(去皮麸炒) 枇杷叶一片(去毛蜜炙)(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临床表现】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病机分析】肺中燥热之邪下迫大肠,肺、肠同病【治疗方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代表方剂】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 青子芩各9g 甜杏仁 生桑皮各6g 生白芍3g 生甘草3g 鲜车前草 甘蔗梢各15g(4)、肺燥肠闭【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而干。【病机分析】肺中燥热,液亏肠闭,肺肠同病【治疗方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代表方剂】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甜杏仁9g(研细) 松子仁9g 郁李仁12g(杵) 原桃仁6g(杵) 柏子仁6g(杵) 橘皮5g(蜜炙)(5)、肺胃阴伤【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病机分析】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治疗方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方见风温章)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6)、腑实阴伤【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病机分析】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治疗方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3.气血两燔证治【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衄血,苔黄燥,舌绛,脉数。【病机分析】气分燥热未解,传入营血【治疗方法】气血两清。【代表方剂】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附.凉燥【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病机分析】凉燥之邪侵袭肺卫【治疗方法】辛开温润【代表方剂】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 紫苏 半夏 陈皮 前胡 甘草 桔梗 枳壳 茯苓 生姜 大枣附: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病案举例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中性83%,淋巴17%。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3、确立治则和治法。4、选择处方。参考1、病因:燥热病邪2、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
本文档为【温病学14秋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