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史讲稿

明史讲稿

2019-05-14 26页 doc 101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天边的晚霞

暂无简介

举报
明史讲稿明史讲稿绪论:一、国号及年代明史指从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整个明朝的历史。洪武元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继位皇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国都,中国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从此确立。此年,大明军队攻下元大都(北京)、元上都(开平),元顺帝北遁,意味着蒙古统治在中国的终结。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明朝。明朝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朝代,历时276年,中间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朱允炆(1398-1402)、明成祖朱棣(1402-1424)、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明...
明史讲稿
明史讲稿绪论:一、国号及年代明史指从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整个明朝的历史。洪武元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继位皇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国都,中国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从此确立。此年,大明军队攻下元大都(北京)、元上都(开平),元顺帝北遁,意味着蒙古统治在中国的终结。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明朝。明朝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朝代,历时276年,中间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朱允炆(1398-1402)、明成祖朱棣(1402-1424)、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明英宗朱祁镇(1435-1449)、明景帝朱祁钰(1449-1457),此后是明英宗复位时期(1457-1464),英宗以后还有: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明孝宗朱祐樘(1487-1405)、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7)、命穆宗朱载垕(1567-1572)、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明光宗朱常洛(1620)、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明思宗朱由检(1627-1644),共经历十六帝,十七朝。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明朝上呈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这正是西方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明王朝取代元王朝,汉族重新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中国重新回归到传统社会,元朝在蒙古统治下的宽松、开放的社会被控制严密、封闭的社会取代。封建统治的强化以及残酷,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尽管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这些新的因素特别脆弱,在强大的封建统治下,很难避免被扼杀的命运,这就使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步履维艰。从整个中国发展史来看,明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王朝。明朝历史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明太祖一举废除丞相,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永乐皇帝在中国首创内阁制度,丰富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明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明初中国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它有影响的事件还有:由税粮“折色”引发的中国古代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东南地区率先掀起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江南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市民运动”的产生以及近代启蒙思潮的出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及中西交流。另外,明代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如:标志着大明帝国由强变弱的“土木之变”;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矿税使之争、“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辽东战争、加派“三饷”、明宫三案等。明代一些皇帝也有特点,如明太祖雄才大略,明成祖开拓进取,明武宗爱好风流,明世宗崇信道教,明神宗十年不视朝,明熹宗好弄斧锯,明思宗吊死煤山,如此等等,使人产生无穷的好奇和遐想。明朝的历史画卷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丰富内容、生动场面和深刻变化,历来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学人的注意力,使明史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使明史研究越出国界,成为当今国际汉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二、分期及特点根据明史的特点,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368-1449)明朝建立到明英宗时期的“土木之变”,这是明朝的强盛阶段。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民起义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束了元朝的民族统治,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的汉族王朝时代。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去地位以后,北击蒙古,显示了明朝的强盛,明英宗以后,宦官专权,明朝开始衰落,“土木之变”的发生,说明明朝在于蒙古政权的对抗中开始处于劣势。第二阶段:(1449-1573)即“土木之变”到明神宗时期。这一阶段明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阶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明中央权力之争日益尖锐,地方党争也日益激烈。第三阶段:(1573-1644)即明神宗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这一阶段,明朝集聚已久的各种矛盾终于爆发,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同时中国东北的满族政权逐步兴起,觊觎中原,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军攻下北京,明朝灭亡。三、有关明史的研究概况明史的研究开始于清代,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谈迁《国榷》、黄宗羲《明儒学案》等,都包括相当一些明史研究的内容。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赵翼等人有关明史的考证和研究,更是不可忽视。清末,一些爱国学者在进行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力图借助对明代一些爱国人物和遗民的研究,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于是,明史研究蔚然成风。1901年3月,惟新派在日本创办的报纸《清议报》刊登了毋暇撰写的《明苏州知府姚善》,这篇文章被认为是有关明史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五四以后,现代历史研究方法传入我国,明史研究摆脱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走向科学的轨道。学者的研究也开始涉足明代政治与经济、城市生活、党社运动、学术思想、对外关系等更广阔的方面。代表人物如孟森、吴晗、梁方仲、傅衣凌等。一些优秀的成果如: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也是影响较大的名作。解放以后的明史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明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化,学者研究的重点是农民战争、土地形态、资本主义萌芽、历史人物评价等,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学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则长期受到忽视。1978年以后,明史研究进入新阶段,1989年8月,中国明史协会成立,公开出版《明史研究》作为会刊,标志着明史研究进入新阶段。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第一讲:明朝的建立与繁荣第一章:明王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整个元朝长期以来集聚的社会矛盾在全国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以及黄河决口的推波助澜之下全面爆发。至正九年,元朝起用丞相脱脱收拾残局。脱脱上台以后,果断采取了两大措施以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首先,他力排众议,宣布治理黄河。他任命贾鲁为工部上述兼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以及庐州等地宿军两万人应役。从至正十一年四月开始,到同年的十一月,治河顺利完工,十一日,黄河龙口堵合,“决河绝流,故道疏通。”其次,他大力推进币制改革,发行新币。由于元朝财政危机已经非一日之寒,广大百姓已经失去了对元政权的信任,纷纷抵制新币,造成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样,通货膨胀与其它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农民反抗风暴的爆发。至正十一年,在即将完工的治河工地上,韩山童、刘福通发动了红巾起义,从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面对红巾起义的浪潮,脱脱一方面加紧对汉人、南人防范,将地方蒙古、色目诏还京师;另一方面实行卖官、募捐的办法求助于富商、地主,组成地主武装——义兵。不久,主要红巾起义军被镇压。至正十三年十一月,脱脱率大军进军高邮,包围张士城领导的农民军。就在城中不可支,“日议投降事”的时候,元顺帝突然下诏削去脱脱兵权,顿时引起一场混乱,百万元军不战自溃,形势发生急遽变化。而这时的远朝廷更加荒淫腐败,内部斗争亦达到白热化。元朝的灭亡不远了。一、元末群雄脱脱罢相以后,元朝再也没有人出来支撑大厦将倾的局面,元朝政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失去了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控制,在全国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当时并力的群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忠于元朝的武装力量1、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本汉人,原名李廷瑞,是河南沈丘探马赤军户。李思齐为罗山典史。至正十二年,二人纠集地主武装并联合起来袭击攻占罗山的红巾军,占领罗山。此后这支武装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势力扩大到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至正十七年,李思齐占据陕西,察罕帖木儿占据山西,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不久,察罕帖木儿被刺,其外甥、养子阔廓帖木儿代领其军。阔廓帖木儿本名王保保,他掌管了察罕帖木儿的军队后,攻破益都,与孛罗帖木儿争夺河北和山西的地盘。至正二十五年,阔廓帖木儿拥皇太子进攻孛罗帖木儿,入大都为左丞相,封河南王,总统天下兵马。明军北攻,他率军退守太原。大都陷落,他由太原逃到甘肃。洪武三年明将徐达击败阔廓帖木儿,他仅仅与妻子数人逃到和林。次年,阔廓帖木儿组织反击战,大败徐达,杀明军数万人,阻止了明军继续北进的计划。后来于哈喇那海病死。2、答失八都鲁与孛罗帖木儿答失八都鲁,蒙古珊竹氏,曾祖纽璘为元世祖时期明将,父南加台。以世袭万户镇守罗罗斯宣慰司。平定云南宗王叛乱有功,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至正十一年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率军镇压湖北一代的农民起义军,次年招募襄阳官吏和地主武装组成“义兵”,建立了隶属于自己的队伍,人数扩充到两万人。先后镇压了湖北、河南南阳一代的南所红巾军、北所红巾军。至正十五年答失八都鲁在汉南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攻陷亳州,升行省左丞相,守御汴梁。至正十七年以作战失利,遭到元廷猜疑,忧愤而死。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继续统辖这支军队,至正十八年,他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多次大败红巾军于河南、山东等地。十九年驻兵大同,与阔廓帖木儿构兵。当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倚重阔廓帖木儿,恨孛罗跋扈,进谗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被罢兵权。孛罗拒不从命,率军进攻大都,强迫顺帝复其职。后撤军大同。不久皇太子以阔廓帖木儿军攻大同,孛罗愤怒,七月再次举兵攻进大都。强迫顺帝封其为中书省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他还将皇太后奇氏幽禁,驱逐出宫。次年七月,孛罗帖木儿的专横跋扈激起了广泛的反对,顺帝派人将其杀死。第二、地方割据势力红巾起义爆发以后,元政府命令地方士绅组织“义军”,镇压起义,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由此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1、陈友定陈友定是格局福建一带的地主武装。他原是贫苦农民,任过驿卒。红巾军行其后,他应官府招募从军,镇压汀洲、延平农民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清流县尹。此后陈友定多次击败陈友谅军,升职福建行省参政、延平分省平章。至正十七年,泉州色目人赛甫丁等起义,陈友定举兵镇压,趁机占领了兴化、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势力大增。陈友定表面接受元朝官职,实际上割据八闽之地,独霸一方。2、何真何真是在广东一带割据的地方实力,至正十二年他组织“义兵”,镇压东莞一带农民起义,被元政府任命为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至正二十三年,南海农民起义军首领邵宗愚攻陷冠州,何真趁机率军收复了广州城,升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势力扩大到广东大部。第三、原红巾军将领形成的割据势力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失败以后,原先以红巾军名义起兵的将领,形成了几个势力较大的割据势力,彼此为争夺地盘,他们之间也进行斗争。主要有:1、陈友谅陈友谅是元沔阳人,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隶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统辖。至正十七年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逃亡黄州,守将陈友谅杀倪文俊,吞并其军,自称宣慰使,后称平章政事,与元军作战,攻克今江西、安徽、福建等地。铮铮十九年杀徐寿辉左右部属,胁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九江),自称汉王。次年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陈友谅称帝以后,原天完将领不服,纷纷脱离,势力减衰。后多次与朱元璋作战,不利。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攻破江州,陈友谅移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兵败中箭死。2、明玉珍元随州随县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纠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接寨自保。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封元帅。至正十七年明玉珍奉命率军进攻四川,至正十九年六月占领四川大部,授四川行省参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于是与成优良决裂,“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发丧。”至正二十一年攻下成都,自称陇蜀王。次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他建立官制,开科取士;定赋税,以十取一。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攻入云南,大败元梁王。至正二十六年病死。3、张士城元泰州白驹场人(今江苏大丰),元明九四,盐贩出身。至正十三年与弟士德、士信等起兵反元,以红巾军为号。吸引大量盐丁及农民参加,队伍扩大致万余人,攻克兴化、高邮等地。至正十四年正月,张士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张士城占据高邮等地,阻断了元朝的运粮通道,成为元朝的心腹大患。至正十四年元丞相脱脱亲自率领百余万大军进攻高邮。元军包围高邮,在张士城无心抵抗,“日议投降事”的情况下,元顺帝突然下诏削去脱脱兵权,顿时引起一场混乱,百万元军不战自溃,“其散而无所归附者,多从红军。”此役以后,元军主力解体,张士城势力大增。至正是六年张士城率军南下,攻占了江南富庶之地平江(苏州)、湖州、松江、常州等,改平江为隆平府,建都于此。至正侍亲张士城降元,被封为太尉,从海道运粮至大都。至正二十三年,张士城派兵进攻安丰,逼走韩林儿,自称吴王,停止北运漕粮。此后,张士城屡败于朱元璋,至元二是亲平江被朱元璋攻陷,张士城被俘至应天(南京),自缢死。4、方国珍方国珍浙江黄岩人,名珍,字国珍。世代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他率众数千人入海,夺去官府漕粮、船只,攻打浙东沿海。不久被元朝招降,任命定海县尉。此后,方国珍屡降屡叛,向元朝邀取更大的官职。至元十六年以后,先后任元朝海道运粮万户、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左丞、平章政事等职。占据温州、台州、庆元三路六州十一县达十一年,多次为元朝运送漕粮。至元二十七年,方国珍投降朱元璋,授广西行中书省左丞。后病死于应天。在上述割据群雄的混战中,朱元璋作后取得了胜利。二、朱元璋的崛起与大明王朝的建立(一)朱元璋的崛起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后名兴宗,字国瑞。祖籍金陵句容朱家巷,后来几经迁徙,到他父亲时才落户到濠州(安徽凤阳)。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一生做佃客,生活非常清苦。至正自年,淮北出现了严重点自然灾害,朱元璋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无依无靠,于这一年九月到了附近的皇觉寺做了和尚,在寺里干些杂活。五十余日以后,寺主封仓遣散僧众,朱元璋再次失去依靠,成了游方僧人,四处化缘乞食度日,备尝生活艰辛。至正八年朱元璋再次回到皇觉寺。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等人率众起义,攻打濠州城。元政府派军镇压,皇觉寺被烧毁,朱元璋再次失去安身之地。一天,他接到童年好友汤和的信,汤和此时已经参加了红巾军,信中劝他加入。于是在闰三月,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朱元璋作战勇敢,“匹马单戈,日行千里,”并且“度量豁达,有智略”,因此,不久就得到郭子兴的信任,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其后郭子兴又将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从此军中称他“朱公子”。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家乡招兵,他以幼时伙伴和同乡徐达等二十余人为骨干,招募七百人入伍。此后,朱元璋看到郭子兴暗弱,难以成就大业,于是决定单独发展。至正十四年六月他将率领的兵士交给郭子兴,仅率徐达、汤和等二十余人心腹到定远,收编张家堡民兵三千人,横涧山义兵两万余人。他用了十天的时间对其进行整顿和训练,组成了一支基本队伍。组建队伍后,朱元璋南下,经过妙山时,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投奔,冯氏兄弟向朱元璋献计首先占领金陵,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然后夺去天下的方针,朱元璋大喜,任命其为幕府参议,商讨征伐大事。此后投奔朱元璋的还有定远人李善长,李“少读书,有智谋”,劝朱元璋以汉高祖韦榜样,平定天下,朱元璋委任他为幕府书记,参与机密。至正十五年正月,朱元璋军队攻占和州,攻城以后,朱元璋诫谕将士说:“诸将自滁来,多掳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夫妇,悉皆还之。”这些措施使朱元璋更加得民心。这一年三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了这支红巾军的领袖。五月廖勇安等人带领水军千余艘来附,有了水军主与之开始从容布置夺去金陵(集庆),一统天下的计划。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攻占采石、太平,儒士李习、陶安来附。七月,朱元璋命张天佑率军攻打集庆,未克。九月再次攻打,又告失利。朱元璋没有气馁,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再攻集庆,城破,得到归降军民五十万。他将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建立完整的统治机构。此后,朱元璋开始进攻应天府周围的镇江等地,以巩固新建立的的政权。攻下应天府以后朱元璋制定了向浙东发展,占领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为以后的统一打下雄厚的毋至基础。这时刘基、宋濂、叶琛等名士被朱元璋招至幕府。至正二十三年北方红巾军失败,朱元璋将小明王韩林儿迎至滁州,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至正二十四年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继位吴王。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将小明王迎至应天府,途中将其覆舟沉死,剪平诸侯,统一全国的壮举。(二)剪灭群雄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政权以后,其东北是张士城,西南陈友谅,东南方国珍,南方有陈友定。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等人的建议,先扫平江南割据势力,在北伐中原。1、灭陈友谅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大败陈友谅,收复太平、安庆、信州、袁州。次年,再次大败陈友谅于江州,占领瑞州、临安、吉安等地。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数日激战,陈友谅损失惨重,主力尽失。陈友谅退往武昌,又遭到朱元璋的截击,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中流矢死。九月朱元璋一举攻下武昌,建立湖广行中书省,尽有陈友谅之地。2、平张士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发布文告,指责张士城“假元之命,叛服不常,”以及“启衅多端,袭我诸全”等罪名,派徐达总兵,攻占长江以北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邳州、安丰等县,切断了张士城与元朝的联系。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历数张士城八大罪状。八月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众二十万讨伐张士城。先后攻下了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地,不久从四面八方进攻平江。张士城几次突围失败,困守十个月,城破自缢死。3、平方国珍、陈友定陈友谅、张士城的平定,扫除了朱元璋统一道路上的主要劲敌。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命汤和率军讨伐方国珍,胡廷瑞率军讨伐陈友定。十二月方国珍降,次年正月陈友定被俘,消灭了这两个割据势力。(三)北伐中原江南主要割据势力被朱元璋平定以后,四川明玉珍、广东何真已经不能构成对朱元璋政权的威胁。于是朱元璋乘剪灭诸雄之余威,北伐中原,统一全国。元政权自脱脱被解职以后,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内有元顺帝与皇太子的权位之争,外有武臣的拥兵跋扈,阔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为争夺权利和地盘,公开兵戎相见,这给朱元璋北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鉴于这种情况,朱元璋在平定张士城以后,以主力部队北伐中原。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由淮河向北进攻。北伐军采取了谨慎从事、逐步推进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jian)。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北伐军平定山东,接着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夺取河南。许昌、开封、洛阳等地相继被攻破。四月元梁王阿鲁温降,河南平。五月冯国胜等攻破陕州(河南陕县)、潼关,阻断李思齐与元朝的联系,自此,大都成为孤城,外援被切断。七月徐达、常遇春从汴梁挥师北上,攻克彰德(河南安阳)、广平(河北永年)、临清。不久又攻克长芦、直沽,五月二十七日攻克通州,兵临大都。元顺帝闻讯大惊,次日仓皇逃亡上的。八月二日,北伐大军攻占大都,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终结。朱元璋在北伐途中,于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继位皇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京师。同时还册封马氏为皇后,朱标为皇太子,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明王朝政事建立。(四)北元灭亡元顺帝逃亡上都后,不久,明军到来,又逃到应昌(辽宁克什克腾旗以西达来诺尔附近)。洪武三年,明朝大军兵分两路进攻沙漠,在沙儿峪(甘肃定西)及应昌大败元军,元朝参与势力逃到大漠以北。元顺帝在逃亡途中死去,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以和林为都,仍奉大元国号,蒙古尊号必力克图可汗,史称北元。洪武五年,朱元璋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号“清沙漠”。这次远征,除了进攻甘肃的西路军未遇强烈抵抗外,其它两路军被阔廓帖木儿指挥的蒙古军大败,损失惨重。此后,明军还有数次北征,并没有彻底击败蒙古势力,从此形成了北元与明朝对峙的局面。第二章:明初的政治与经济明太祖立国,中间经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这一时期是明朝的前期。就明朝历史来说,这一时期是明朝的盛世。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采取了一些重视农业、移民、惩治贪污的措施,促进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废除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又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使明初政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他还派郑和下西洋,明帝国声名远扬。仁宗和宣宗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仁宣中兴”的局面。一、明太祖时期的政治与社会(1368-1398)(一)明太祖对各项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最初建立的政权基本上沿袭元制,统一以后,明太祖吸收元朝治乱兴衰的教训,对各项制度经行了改革,主要内容如下:1、国家机构的改革。明太祖首先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担行中书省的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以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的弊端。是年,全国除了应天直辖区以外,在全国设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云南也设立了布政使司。这样布政使司成为取代行省的地方机构,布政使司以下设立府、县两级地方政权机构。此后,明太祖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改革。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杀丞相胡维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同时提高六部的品秩,朝廷政务由六部分理,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丞相制的废除是中国丞相制度终结,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2、军事制度的改革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了总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设立左右都督,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如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率,兵部发布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在军队管理上,明太祖确立卫所制度:军籍世代沿袭,实行耕战结合,平时屯耕、训练,战时出征。大体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下设五个千户(所),千户以下设十个百户,百户以下总旗二,小旗十。各卫所分别隶属于地方十七个都指挥使司,最后统于五个都督府。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精锐部队驻守南京一带。通过改革,皇帝将军权牢牢控制。3、监察制度的改革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将御使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使“纠劾百司”。都察院以下设立十三道监察御使,每布政司为一道,共设御使一百一十人,负责检视、纠劾百官,御使定期在各道巡视,负责巡按、清军、巡盐、巡漕、巡关、提督学校等。御使巡视时权力较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此外,明太祖还在六部设立六科给事中,监视六部官吏。4、经济制度、户籍、赋税制度的改革元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非常大的破坏,因此,明太祖的经济改革措施从恢复社会经济开始。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鼓励开荒。洪武三年明太祖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除三年租税。战争中的抛荒田地,被他人垦荒成熟后,就成为耕者的产业,旧业主复业,只能依丁拨田。后来又规定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开垦的荒田,具不征税。第二、移民屯垦。为了改变明初长期战争以后,人口分布不均的情况,发展经济,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对于移民,政府提供耕牛、种子和路费,免去赋税三年。第三、推广屯田。元初大力推广屯田,除了移民屯垦以外,还有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在卫所的统辖之下,以屯为单位,每军受田五十亩,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开始几年免税,成熟后,每亩收税一斗。边地军队屯田与守卫的比例是7:3,内地军队是8:2。所谓商屯是政府使用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到边疆粮仓,向官府换取盐引,然后贩卖,从中获利。为了节省运费,商人后来索性雇人在汴京开垦屯田,就地交粮,解决了边疆粮食储备,也开发了边疆。第四、重视水利建设。明初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各地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第五、推广种植经济作物。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命户部推广种植桑、枣、柿、棉,并教以栽培方法。多种的棉花免税。经过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的推广,明初社会基本上稳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明太祖建立了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户籍制度:洪武三年,明政府开始实行户帖制度,规定户帖“各书户之乡贯、丁口、名、岁,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其中“男女田宅牛畜备载,”户藏于户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每年将丁口变动情况进行统计上报。洪武十四年,明太祖下令在全国清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等级各户的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民户一百一十户为里,十户为甲,通过里甲制度核实户口增加赋税。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以一个粮区为单位,记载每块土地的亩数、质量、方圆、四至以及田主姓名等绘制成图,因所绘制田亩形状像鱼鳞,故名“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绘制,肯定了农民对垦荒土地的所有权,它和黄册参照使用,便于政府对全国百姓和土地的控制。赋税制度:明初基本上沿袭了唐宋以来的两税制,明太祖规定了田赋率:官田一般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两升。比元朝有所减轻。为了保证赋税的征收,实行粮长制。粮长由地方“田土多者”担任,负责田赋的催征、经收、解运。5、法制方面的改革明太祖深感元代法律方面的弊端,积极在这方面进行改革,明初就颁布了《大明律》、《大诰》等法典。早在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就命令李善长制定了《律令直解》,此后几经修订,编成《大明律》正式颁行。《大明律》共三十四卷,四百六十条,以《唐律》为蓝本,内容比唐律简略,但量刑重于唐律。洪武十八年,明太祖以皇帝的名义,颁行《大诰》,主要内容是汇集官民犯罪、惩处豪强和贪官污吏的大量案例共一万多件,对《大明律》起着补充和解释的作用。朱元璋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无疑对巩固明朝的统治,起着重要作用,皇权空前加强。(二)整肃吏治明太祖在元末亲眼目睹了元末吏治腐败对百姓的危害,他上台后,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非常注意整顿吏治。他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此弊不除,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他下令,凡是贪官污吏,都要治罪,不容宽待。官吏因枉法而贪赃的,一概发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钱财六十贯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明太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叫做“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剥下人皮,塞上稻草,再摆到衙门公座两旁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官吏因公乘坐官家牲口、车船,携带的私人物品,除了随身衣物外,携带私物不得超过十斤,否则要受到杖刑。这些规定在洪武年间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明太祖的女婿,驸马欧阳伦,贩卖私茶,触犯刑律,被赐死。开国功臣汤和的姑父隐瞒田土,不输税,也被明太祖治罪。明太祖整治吏治最典型的案例是洪武十五年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郭桓案。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和府州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为了核算钱粮、军需等款项,必须有布政司层层上报,一直到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才算了解。但户部审核遇有钱粮不合的地方,就要驳回,重新填报。布政司离京师远则六七千里,近则也要上千里,为了减轻来回奔波的麻烦,计吏一般带有盖有官印的空白文册,遇有部驳,随时填写。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发现这一情况,认为其中必有舞弊行为,下令严办。结果,凡全国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史称空印案。洪武十八年御使余敏等告发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郭桓贪污舞弊,侵吞官粮。明太祖下令司法部门严厉追查,御使、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通通被处死,各布政司有牵连的官员也被逮捕入狱,各地卷入此案的官吏、富豪不计其数。上述两案株连被杀者,有七八万人。(三)屠杀功臣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随明太祖出生入死的战友,成了新王朝的显贵,受到封赏。这些新权贵都有一定的的影响和势力,引起了明太祖的忧虑。于是,建国不久,朱元璋就对功臣勋贵挥起了屠刀。朱元璋屠杀功臣的第一步是胡维庸案。胡维庸是凤阳定远人,洪武六年由于李善长的竭力推荐,他由右丞相升左丞相,掌握了很大的权势。此后胡维庸专权用事,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专权枉法”罪名被杀,不仅如此,朝中凡是对朱元璋杀胡维庸心怀怨恨,对朱元璋的皇权不利的人,都被罗织为胡党,处死抄家。此后,朱元璋又扩大打击范围,以胡维庸“通倭”“通虏”“谋反”的罪名,不断牵连扩大。十年以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处死,亲属子弟七十人被杀。这次冤狱受牵连和连坐而被处死的达三万人。其次是蓝党大狱。胡维庸案以后,朱元璋消灭功臣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于是,三年以后又出现了蓝党大狱。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声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大军进攻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贝尔湖),俘获七万七千余人,被封为凉国公。由于居功自傲,其手下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告发蓝玉谋反。于是不仅蓝玉一族被诛,还牵连到武将曹震、张翼、朱寿、吏部尚书詹徽等,被杀者一万五千余人。功臣朱元璋的侄子朱之正、外甥李文忠、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冯胜、傅友德均未能幸免。经过两次大狱,开国文臣武将基本上杀戮殆尽,以至当燕王朱棣叛乱时,其孙建文帝找不出一个可以带兵御敌的文臣武将。(四)分封诸王为了保持朱氏的天下,朱元璋决定采取分封诸王的制度。朱元璋共有二十三个儿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将太子朱标以下的九个儿子封为亲王。十一年,二十四年又两次分封将其余的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夹辅王室”。藩王地位极高,建立王府和官属,其冕服车骑仅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谒。亲王有统兵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就封地卫所统兵,士兵在接到皇帝御宝文书同时还要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这就为以后燕王夺为创造了条件。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由出身卑贱的僧人,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反映出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恢复,社会稳定起到了积重要作用。但他强化皇权,残暴统治,屠杀功臣、官吏,也对此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其子朱标已死,其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庙号惠帝,也称建文帝。二、建文帝短暂统治(1398-1402)建文帝为明太祖长子、太子朱标之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于太祖而死,太祖死后,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继位。兵部侍郎齐泰辅政,被任命为尚书。东宫伴读翰林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史称朱允炆“仁柔少断”,继位后,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于是在与齐泰、黄子澄密议以后,决定削藩以根除后患。洪武三十一年,周王朱肃被废为庶人,迁徙云南。次年四月,代王朱桂被废,幽禁大同。青州齐王被废,囚于京师。荆州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六月,岷王朱便被废,迁徙漳州。诸王被削以后,燕王朱棣称病家居,暗中加进练兵。建文帝得到密报,下诏谴责,并将燕王府军官于谅、周铎逮捕处死。燕王装疯,暗中加进防备。七月,燕王设下埋伏,诱杀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控制了北平。于是燕王朱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地位争夺,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元年,朱棣率军南攻,连败长兴侯耿炳文、曹国公李景隆。建文二年,惠帝以盛庸为大将军,铁铉为兵部尚书率军作战,二人在沧州大败燕王,战争进入相持,双方互有胜负。建文三年,朱棣得到南京内部空虚的情报,决心南下“临江一决”。朱棣军绕过铁铉驻守的济南,挥师南下,盛庸沿江防御,都被打败。最后燕王军队渡江攻入南京。后宫起火,皇后等人死于火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最后用武力夺去了皇位。三、明成祖时代(1402-1424)明成祖朱棣史料称“少长习兵,”“智勇有大略”。是一个以武功见长的皇帝,这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朱棣以武力夺去皇位后,对建文遗臣进行了极其残酷的屠杀。齐泰、黄子澄等五十名“奸臣”,均被杀绝并诛族。名士方孝孺因为为建文帝穿孝服,竟被处以割舌和寸断的磔刑,并被诛灭九族及门生,号称十族,牵连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书铁铉、吏部尚书陈迪等多人,均因不肯屈从而遭到极刑,株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远房亲属,也不能幸免。其诛灭异己的手段比乃父朱元璋简直是过之而无不及。明成祖在位期间的大事主要有下面几件:(一)北征蒙古明太祖时期大规模对蒙古用兵,并没有真正解除蒙古对明朝的威胁。永乐年间,蒙古分成三部: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永乐七年,朱棣遣使鞑靼,被杀。次年七月朱棣命淇国公丘福率军十万征讨,结果在庐朐河北蒙古起兵包围,全军覆没。永乐八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在斡难河打破鞑靼。首领本雅失里逃脱后,为瓦剌所杀。永乐十年,瓦剌势力强大起来,向明朝多所要挟,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大军三十万征讨瓦剌,于忽兰忽失大败之。次年瓦剌恢复朝贡。兀良哈部这时臣服明朝,明成祖在东北设置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地区。新疆在永乐间建立了众多羁縻卫所,保持对明朝的臣服关系。西藏乌斯藏佛教政权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终明之世,奉贡不绝。(二)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小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洪武十五年,郑和投奔燕王朱棣,做了宦官。郑和的聪明才干得到朱棣的赏识,燕王称帝后,提升为内官监太监,主管宫廷、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以及珍奇异物等事。永乐二年被赐姓“郑”。1、郑和下西洋的情况郑和经历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其次奉使远洋,其中六次是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如下:永乐三年,郑和与太监王景弘率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船上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航行到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永乐五年秋回国。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率领二百四十九艘的船队第二次远航,到达爪哇、古里、暹罗、锡兰等国,对这些国家颁布诏书,永乐七年九月返回。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率船只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人第三次出航。到南洋各国出访以巩固明朝同这些国家建立的友好关系。永乐九年回国,随同郑和船队前来通使、朝贺的国家有十九个。永乐九年回京。永乐十一年冬,郑和第四次远航。由于印度洋沿岸以东的一些国家尚未臣服,郑和赍敕前往。船队抵达波斯湾及非洲东岸。永乐十三年回国。永乐十五年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使者回国并携带赠给各国的礼品,于是开始了第五次远航。回国时带回诸国回赠的大量礼物。永乐十九年春,郑和第六次远航,二十年八月回到南京,随来的各国贡使一千二百余人。明宣宗宣德六年,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成祖死后,仁宗继位一年死去,宣宗继位,前来朝贡的使者减少,郑和此行,目的是重振国威。宣德九年回国。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或目的《明史》称郑和下西洋:“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则史料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或原因。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一些研究,主要观点有四种:(1)国内政治斗争需要说。(2)“朝贡贸易”说。(3)经济、政治并重说。(4)前期政治与后期经济说。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点学者基本上没有异议。至于下西洋对明初国内经济的作用,诸家意见不同。一种认为它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另一种认为,这种贸易不仅不能促进国内贸易及手工业发展,反而阻挠了商品经济的壮大,助长封建统治者骄傲心理,不利于经济革新。(三)迁都北京明成祖最初受封燕王,其藩邸即在北平。他后来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也是以北平为根据地。所以,成祖继位不久,就产生迁都北平之想。永乐以来,明成祖对边疆政权东征西讨,基本上使周围边疆各民族政权臣服,明朝控制疆域空前广大,因此,作为全国性的政权,北京在控制全国的局势方面要优于南京。这些因素促使了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元年成祖继位,就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北京设立行在所。此后他从江南和山西向北京一带移民,以发展这一带经济。永乐四年,成祖下令扩建北京,次年,他借北巡之名,居住北京。永乐十四年,成祖在北京建立宫殿,十八年完工,次年,成祖迁都。永乐十九年,鞑靼阿鲁台叛,成祖三次亲征,永乐二十二年在征战途中,死于榆木川。终年六十五岁。四、明仁宗治国(1424-1425)成祖去世,皇太子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继位,改元洪熙,庙号仁宗。(一)、恤民之政仁宗朱高炽上台以后,一反乃父的所作所为,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史称“恤民之政”。仁宗上台后,宣布停止北征、宫室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丧财之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还下诏将建文诸臣家属沦为奴婢的,全部放还为民,并归还其田土。这些措施对于休养生息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内阁制的确立仁宗时期,进一步提高了阁臣的地位,使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由于政务繁忙,难以应付,首先设置“四辅官”以协助处理政务,但四辅官皆老儒,不能胜任,不久罢去。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太祖猜忌心极重,大学士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成祖永乐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定制,内阁成为明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阁臣品秩五品,地位权力有限。永乐二十二年,仁宗以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任大学士,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其后,仁宗又以一品官授之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地位远大于部权,此后宣德年间,内阁获得了票拟之权,相当于相权。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病死,在位仅仅十个月。五、仁宣致治(1425-1435)洪熙元年六月,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是为明宣宗。(一)、平定汉王之乱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效法乃父明成祖,发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这时的情况已非建文初期,永乐、洪熙两代,朝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成熟的统治集团,国力也非常强盛。况且朱高煦更缺乏乃父那样的出色才能。八月,宣宗率军亲征,朱高煦兵败投降,被押解京师处死,汉王之乱平定。(二)、仁宣致治明宣宗继位后,继续执行仁宗的休养生息政策。任用有才能的官员,如顾佐、于谦、况钟、周忱等,使明朝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新气象,人民负担减轻。宣宗还放弃了攻打交阯,允许安南复国,减少了军事负担。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清明政治,成为“仁宣致治”。宣德十年正月,宣宗病死,终年三十八岁。第二讲:明朝中期的政治与社会从宣德十年明英宗继位,到明神宗初年,明朝经历了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等王朝的统治,期间约一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明王朝由盛转衰。皇帝信任宦官,政局经常出现动荡;社会危机加剧,农民起义频仍;蒙古鞑靼、瓦剌不断侵扰,对明朝北部、西北边疆构成极大威胁;东南沿海倭寇不断侵扰,倭患日益严重。英宗继位年仅九岁,他信任宦官王振,使之成为左右朝政的重要人物。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入秦,英宗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俘。这一事件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英宗死后,继位的皇帝仍然不吸取教训,明朝政治经济状况没有好转。财政危机和农民起义的持续不断是明中期衰落的两个基本问题。到世宗嘉靖年间,财政危机达到极其尖锐的地步,世宗这时却崇奉道教,大兴土木,以各种名目加强收刮,加剧了社会矛盾。穆宗、神宗时期,张居正进行了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明朝腐败程度有所改变,但他的改革受到了当权人物的抵制,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朝的没落和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一)明英宗时代(1435-1449)宣德十年,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建元正统。由于英宗年幼,皇太后张氏辅政。她重用前朝辅政大臣张辅、杨士奇、杨荣等人,遇事善于倾听大臣意见,政局稳定,政治清明。但不久,上述大臣相继去世,英宗掌权,重用宦官,宦官王振逐步成为左右朝政的人物。英宗时期发生了二件大事概述如下:1、麓川之役正统二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自立头目”,发动叛乱。明朝于正统三年派右都督方政协同黔国公沐晟征讨。由于二人不合,至使明军全军覆没。正统四年五月,明朝任命右都督沐昂率军征讨。十一月,思任发向明朝表示愿意向朝廷进贡谢罪,以平战端。然而明朝拒绝了他的请求,正统六年再命兵部尚书王骥发兵十五万进讨。当时王振掌权,喜建大功,劳师费财,正统十四年才将思任发平定,历时十二年。由于明朝大军投入麓川之役,使蒙古瓦剌部得到喘息的机会,吞并了哈密和东北的兀良哈,势力壮大,形成了对明朝的威胁。2、土木堡之战正统十年,瓦剌攻占哈密,十一年又攻占兀良哈,明朝忙于云南的战事,坐视瓦剌座大。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贡马,按明朝惯例,朝贡方物例不给价,但朝贡头目及差来使臣均有定额赏赐,贡来马匹等均有回赐。瓦剌贡使最初不过五十人,正统四年却诈称三千人。王振怒其诈,减去马价,使回报。也先大怒,借口明朝曾经许嫁公主,使贡马送聘,而朝廷“无许姻意”。于是在这一年七月大举进攻明朝。消息传来,英宗听信王振的建议,不顾朝中诸臣的反对,决定率军亲征,以太监王振等随从,实际上统兵权完全有王振掌握。八月一日,英宗大军到达大同,也先佯退,王振坚持北行。后经过大臣以实际军情相告,王振害怕起来,即令撤军。十日,队伍退至宣化府,瓦剌大军赶到。十三日,英宗到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众人欲保怀来,王振以辎重未至,坚持留在土木堡。不久瓦剌大军至,占据水源,发动进攻。都指挥使郭懋与瓦剌激战一夜,也先佯退,王振即令移营就水,明军刚移动数里,瓦剌骑兵四面围攻,明军惨败,死者数十万。英宗见突围不成,下马盘膝而坐,被瓦剌所俘。土木堡之战,明军五十万精锐尽失,二十万骡马衣甲也为也先所得,明军从此元气大丧。(二)明景帝短暂统治(1449-1457)1、景帝继位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群臣聚哭于朝,”有人提出迁都的逃跑主张。兵部侍郎于谦出来反对,“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于谦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支持,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诚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守备京师的任务教给于谦。二十三日朱祁钰临朝主政,群臣请诛王振以安人心。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当场辱骂群臣,被群臣当场打死。朱祁钰害怕,想退回皇宫,于谦“排众直前”,拦住朱祁钰,让他宣布马顺罪当死,廷击马顺的官员具不论罪,杀掉王振全家,清除其党羽。九月,群臣请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准议。九月六日,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2、北京保卫战新政权建立后,于谦积极备战。十月也先进攻大同、宣化府不下,集中兵力绕道紫荆关直抵北京城下。十三日,也先从德胜门进攻,明军设下埋伏,大败蒙古军。同时西直门和彰义门进攻的蒙古军也没有成功,也先三面受敌,被迫退却。后明军出击,贝也先大败,双方互有胜负。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军即将赶到的消息,于是焚毁明朝皇帝陵寝,退回塞北。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3、英宗复辟(1457-1464)景泰元年六月,也先遣使与明朝议和,愿意放回英宗。景帝犹豫不决,在于谦的劝说之下,景帝同意。八月十五日,景帝派人将英宗迎回北京,在南宫禁锢起来。(1)“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景帝病重,大臣奏立英宗之子沂王为皇太子,景帝迟迟不允。十二日,景帝召石亨至病榻前商议事情。石亨见景帝病势沉重,遂与同党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密谋,与其复位东宫,还不如请太上皇复位,以得功赏。十四日,石亨等聚集在左副都御使徐有贞家中,商议行动计划。十六日,徐有贞焚香与家人诀曰:“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遂与石亨等人汇合,夜四鼓,开长安门,纳兵千人,直奔南宫。用巨木撞开门墙,即扶朱祁镇等辇,入东华门,至奉天殿升座,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史称这一事件为“夺门之变”。(2)曹石之变英宗复位,对“夺门”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徐有贞入阁,独揽内阁大权。守卫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谦则被处死。后石亨、曹吉祥对徐有贞专权不满,暗中使人弹劾,结果徐有贞被捕贬官云南。从此石、曹二人依靠兵权,专横跋扈,使英宗感到难以控制。不久,英宗借故将石亨叔侄逮捕,死于狱中。曹吉祥、曹钦叔侄看到石亨结局,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在天顺五年七月初二日由曹钦拥兵入朝,曹吉祥为内应,发动宫廷政变,废除英宗。当天夜里,都指挥使马亮从曹钦处逃出,告发曹吉祥谋反的情况。宫内立即逮捕曹吉祥,曹钦失去内应,进不去皇宫,在长安门纵火焚烧,杀死一些朝中官员,西征军将领孙镗率部二千人镇压,战乱很快平息,曹钦投井死,曹吉祥被处死。史称这一事件为“曹石之变”。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终年三十八岁。(三)明宪宗时代(1464-1487)英宗死后,十八岁的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次年改元成化。宪宗继位后,重用前内阁首辅李贤,成化二年为于谦平反。大臣彭时提出“延见大臣议政事”,未被采纳。不久宪宗即怠于政事,宠爱万贵妃,万贵妃以其父兄为锦衣卫指挥使,控制百官。阁臣万安通过关系,与万贵妃续上族谱,贵妃则通过他控制内阁。一时,万氏家族,权倾天下。不久,又出现了西厂指挥使汪直专权陷害大臣的事件。总之,宪宗在位二十三年,政治毫无起色。成化二十三年正月,万贵妃病死。八月,宪宗病死,年四十一。(四)明孝宗时代(1487-1505)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是为明孝宗,翌年改元弘治。朱祐樘幼年的宫廷生活备受磨难。其母纪淑妃原为“蛮土官女”,被俘入宫。因为她“警敏通文字,”授女史,命守内藏。宪宗偶至内藏,纪氏应对称旨,遂得幸。时万贵妃受宠,得知此事,着手除掉纪氏。在宫女和太监的同情之下,纪氏病居西内,生下朱祐樘。秘而不宣。一直到成化十一年,孝宗六岁时,悼恭太子病死,宪宗为老而无子悲叹。太监张敏才将朱祐樘身世讲明。孝宗被立为太子,纪氏被封为淑妃,移居永寿宫,不久,暴卒。太监张敏亦因惧怕吞金死。孝宗继位后,在桂林府为其母建庙。由于这种特殊经历,孝宗在位能勤于政事,不事娇佚,与其它内宫子弟截然不同。弘治年间,史称“朝多君子”。这跟孝宗善于用人,善于倾听大臣的不同意见有关。孝宗继位后,清楚万贵妃余党,将受万氏排斥和陷害的官员如善于直言的王恕、忠于职守的兵部尚书马文升以及威望很高的两广总督刘大夏调回京师,任命为吏部、兵部尚书等重任。大臣刘大夏等人的建议,孝宗一般都能接受,于是孝宗朝出现了相对的政治清明,盗贼不作的局面,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逝。(五)、明武宗时代(1505-1521)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皇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翌年改元正德。1、刘谨专权武宗继位后,一改乃父的勤于政事的作风,醉心于娱乐、游猎,上任不久,便重用刘谨为首的宦官集团,于是,宦官又一次控制了明朝的历史发
/
本文档为【明史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