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ISO13485-2016和GMP内审检查表实用

2020-06-04 4页 xls 95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大虾条

暂无简介

举报
ISO13485-2016和GMP内审检查表实用Sheet1 内审检查表 审核依据 ISO13485:2016(YY/T0287-2017) 内审员 审核日期 编号 标准要求 编号 GMP检查指导原则 审核方法 被审部门 记录 符合性 审核要点 方法 4.1 总要求 4.1.1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保持其有效性。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本国际标准或适用法规所要求形成的文件的任何要求、程序、活动或安排。 a)哪些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其中有哪些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 查看文件清...
ISO13485-2016和GMP内审检查表实用
Sheet1 内审检查表 审核依据 ISO13485:2016(YY/T0287-2017) 内审员 审核日期 编号 标准要求 编号 GMP检查指导原则 审核方法 被审部门 记录 符合性 审核要点 方法 4.1 总要求 4.1.1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保持其有效性。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本国际标准或适用法规所要求形成的文件的任何要求、程序、活动或安排。 a)哪些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其中有哪些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 查看文件清单,是否覆盖标准所有适用的条款。 查质量手册和文件目录, b)这些过程有外包吗,对外包过程如何实施控制(纳入采购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了解外包过程的实施、分担程度、通过7.4条款实现控制) 组织应对在适用的法规要求下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形成文件。 注:组织承担的职能包括生产商、授权代表、进口商或经销商。 c)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有哪些。 d)谁是这个过程的顾客? 查营业执照,许可证等是否有,并在有效期内。 e)这些顾客的需求是什么? f)谁是该过程的“所有者”? 4.1.2 组织应: a)确定在所承担职能下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的应用; a)过程的总流程是什么。 检查质量体系策划结果。 b)组织怎样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用过程图、生产流程图等图示吗?)(建立体系机构图;过程识别:体系文件、管理层次策划过程、制定方针、目标,确定职责和权限) b)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当的过程。 检查文件清单。 c)这些过程之间有哪些接口 c)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d)这些过程需要哪些文件 确认标准要求的程序文件是否覆盖。 4.1.3 对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组织应: a)确定为保证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a)过程结果中所期望的特性玫不期望的特性理什么。 b)判定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是什么 b)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 c)组织怎样把这些准则结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及产品的实现过程之中(采购过程、检验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 c)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并保持这些过程的有效性; d)经济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如成本、时间、浪费等 e)收集证据有哪些适用方法 d)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这些过程; e)建立并保持为证实符合本国际标准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记录(见4.2.5). 4.1.4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和适用的法规要求来管理这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这些过程的变更应: a)每个过程需要哪些资源(人力资源责任与管理过程、设备管理、工作标准) b)有哪些沟通的渠道来了解有关信息 a)评价它们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 c)组织如何提供关系该过程的外部和内部信息 检查质量体系过程图示。 b)评价它们对依照本质量管理体系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影响; d)组织怎样获取反馈信息 c)依据本国际标准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得到控制。 e)组织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4.1.5 当组织选择将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过程外包时,应监视和确保对这些过程的控制。组织应对符合本国际标准、客户要求及外包过程所适用的法规要求负责。采用的控制应与所涉及的风险和外部方满足7.4规定要求的能力相一致。控制应包含书面的质量。 a)组织怎样监视过程的状况和业绩(过程能力、过程目标实现情况)(监视顾客满意度、审核衡量什么) 检查外包过程的描述。 b)哪些过程是必须进行测量的(对过程监视测量、对产品监视测量) c)组织怎样才能充分地分析和利用所收集的信息(如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技术) d)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结果。 4.1.6 组织应对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确认的程序形成文件。这类软件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确认,适当时,在这类软件的变更后或应用时进行确认。 a)组织如何改进这些过程 b)需要采取哪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c)这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了吗,有效吗。 软件确认和再确认有关的特定方法和活动应与软件应用相关的风险相一致。 d)如何实施持续改进(设定新的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应保持这些活动的记录。(见4.2.5).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1.14.1.3 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形成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见4.2.4)应包括: b)是否编写了质量手册。 检查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否形成。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有无标准要求必须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b)质量手册; 质量方针应当在企业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应当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质量目标应当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应当根据总的质量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分解,建立各职能和层次的质量目标;应当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应当可测量、可评估;应当有具体的方法和程序来保障。 d)为确保组织的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需要的文件有哪些。 确认文件结构。 c)本国际标准所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e)标准要求的记录有哪些。 d)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程序文件应当根据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的各种工作程序而制定,包含本规范所规定的各项程序文件。 f)体系文件的详略与组织规模、活动类型、过程、过程相互作用和人员的技能的程度,能否相适应。 e)适用的法规要求规定的其他文件。 4.2.2 质量手册 4.1.2 组织应形成文件的质量手册,包括: 质量手册应当对质量管理体系作出规定。 a)删减的范围、细节及其合理性。 检查质量手册的裁减描述。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理由; 查看企业的质量手册,应当包括企业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责、质量体系的适用范围和要求。 b)是否包含或引用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检查质量手册覆盖的产品范围。 b)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输出、接口和界面)是用文字、还是用过程图描述,是否清楚。 检查质量手册描述的体系覆盖范围是否能覆盖标准的所有要求。检查质量手册对标准应用的说明、引用和含有标准、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清单。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质量手册应概述质量管理体系中所使用的文件结构。 d)质量手册本身的管理是否符合文件控制要求。 检查质量手册对使用的文件结构的描述。 检查质量手册对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4.2.3 医疗器械文件 *4.1.4*7.10.1 对于各类型医疗器械或医疗器械族,组织应建立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包含或引用用于证明符合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文件。文件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技术文件应当包括产品技术要求及相关标准、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检验和试验操作规程、安装和服务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 请提供1个产品的主文档。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检查主文档内容,是否覆盖产品规范、检验规范、生产规范、图纸等。 a)医疗器械的总体描述、预期用途/目的和标签,包括任何使用说明; b)产品规范; c)生产、包装、贮存、处理和销售的规范或程序; d)测量和监视的程序; e)适当时,安装要求; f)适当时,服务程序。 4.2.4 文件控制 4.24.3.1 检查文件控制程序。内容包含。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5的要求进行控制。 4.2.1 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系统地、制定、审核、批准和发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a)如何规定各类文件在发放前的批准的权限,抽查有关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状况,包括各层次、各种类型的文件。 检查文件清单,从中抽查5份文件,核对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记录,核对文件的发放记录。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4.2.2 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应当按照控制程序管理,并有相应的文件分发、撤销、复制和销毁记录。 b)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文件评审。何时进行修改和重新批准及修改文件的实施情况。 检查文件更新情况。 a)文件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的; c)是否编制有可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控制清单或相应的识别方法。控制清单是否可随时提供,抽查有关文件的有效版本(包括版次及修改码)是否能有效地控制。更改文件是否有明确更改标识或相应的记录,是否经再次批准。 抽查5份更新后的文件编审批的记录。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检查5份文件的更改状态、修订状态。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4.2.3 文件更新或修订时应当按规定评审和批准,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 抽查5份现场使用的文件,核对其现行版本和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d)文件的发放范围如何明确规定,是否能提供发放记录,包括复印、复制和修订文件的信息,确保在使用地点可以得到有关文件,抽查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均为有效版本,数量是否与发放记录一致。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检查文件的识别标识。 f)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4.2.4 查看相关记录确认文件的更新或修订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其更改和修订状态是否能够得到识别。 e)现场使用有效的文件是否保持清晰、能够让使用者可识别清楚。 检查外来文件清单。 g)防止文件退化或遗失; f)怎样识别和控制外来文件的分发。 抽查8份外来文件的最新版本。 h)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g)凡需保存的作废文件怎样作出明确易识别的适当标识。 抽查5份外来文件的发放记录。和标识。 组织应确保文件的更改得到原审批部门或指定的其他审批部门的评审和批准,该被指定的审批部门应能获取用于作出决定的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应至少保存一份作废的文件,并确定其保存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至少在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医疗器械的制造和试验的文件,但不要少于记录(见4.2.5)或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保存期限。 4.3.1 分发和使用的文件应当为适宜的文本,已撤销或作废的文件应当进行标识,防止误用。 h)如何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明确了文件的范围和分类,是否包括外来文件等内容。 抽查已经过期外来文件的保存情况。 组织应至少保存一份作废的受控文件,并确定其保存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至少在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医疗器械的制造和试验的文件,但不要少于记录或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保留期限。 抽查5份作废保存的文件,核对保存期限。 4.2.5 记录控制 4.4 检查记录控制程序是否形成文件。 应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4.4.1 应当建立记录控制程序,包括记录的标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要求等。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检查记录表单批准的记录。 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安全和完整性、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4.4.2 记录应当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活动可追溯性。 b)程序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检查记录表单的清单,是否反应实际需要,是否规定保存期限。 4.4.3 记录应当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破损和丢失。 a)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有更改的记录,如何识别被更改的原始记录 组织按法规要求规定并实施用以保护记录中健康保密信息的方法。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记录的变更应保持可识别。 4.4.4 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或销毁,更改记录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晰可辨,必要时,应当说明更改的理由。 b)记录是否检索方便,是否有分类标识和流水标识 检查记录表单的归档、标识、储存。 c)记录内容是否有明确规定。 检查记录的填写是否清晰。修改方法。 组织保存记录的期限应至少为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组织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按适用的法规要求规定。 4.4.5 记录的保存期限至少相当于生产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 a)如何规定归档保存范围,保存范围是否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记录。 检查记录表单销毁的管理。 b)是否明确保存地点,是否查阅便利。 检查记录的保存期现。 c)是否明确各种记录的保存期,保存期的合理性如何。 d)保存环境是否能防潮、防火、防虫蛀,是否安全。 a)失效的记录表式和超保存期记录处置的及时程度。 b)怎样进行记录处理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1.2 和领导层交谈,了解领导质量意识。 1.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清楚。质量体系文件已收到。2.在实际工作中,向员工宣传并灌输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3.对质量方针、目标制定已形成文件。总经理对质量方针、目标制定内涵清楚。4.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已向全体职工宣贯。5.顾客的需求与期望能予以确定,同时能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实现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能对顾客需求及期望进行分析、评估。6.质量目标能进行测量。7.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能体现企业特色。8.质量目标分析、统计比较合理9.质量手册中的已有组织机构图、职能分配表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并对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进行了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1.2.2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方面是否作出承诺并提供实施证据 了解公司采取了解客户要求的方法和渠道。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b)查最高管理者制定质量方针的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针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 了解满足客户的方法和对其的监测。 b)制定质量方针; 1.2.3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了解领导采取哪些方法传达法律法规的要求。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1.2.4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方面如何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 检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核对其关系。 d)进行管理评审; 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记录,核实企业负责人是否组织实施管理评审。 d)管理评审如何关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所作出的承诺。 了解领导层提供资源的渠道,如何知道何时提供合适的资源。 e)确保资源的获得。 e)资源的投入能否与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相适应 对资源利用率如何管理。 f)能否提供上述承诺实施的证据。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2.5 了解如何了解顾客要求。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组织生产。 a)与顾客有关的要求是否均已明确。 了解如何确定顾客要求。 b)最高管理者如何体现体现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 了解如何评估顾客要求。 c)查顾客的评价、判断是否达到顾客满意。对顾客不满意之处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了解采取哪些方法满足顾客要求。 了解如何监视顾客满意,客户有意见时采取何种措施。 5.3 质量方针 1.2.2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a)质量方针与组织总经营方针相适应的程度,有否矛盾或不协调之处。 记录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b)质量方针能否成为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检查质量方针包含的含义。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c)质量方针如何体现组织的目标。 检查质量目标的可测量性。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d)质量方针怎样描述能满足顾客期望和需求,如何体现满足对顾客持续改进有效性的承诺。 检查质量方针的宣贯。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抽查3名员工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理解。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质量方针是否展开落实到各层次和职能的过程中。 检查评审质量方针记录。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f)如何向各级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各层次各职能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g)对违背质量方针的行为如何进行抵制和处理。 h)对质量方针如何进行评审。 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1.2.2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a)质量目标是怎样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的,有否矛盾或不协调。 检查质量目标的分解。核对分解目标和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b)质量目标中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是什么。 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c)在相关职能和各层次上如何建立质量目标,并提供向相关人员宣传、教育、验证的证据。 检查质量目标的管理。 d)质量目标定量或定性的程度,如何测量。 e)对质量目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阶段性目标是否在实施之中,查证有关记录在案,了解总目标及有关部门现阶段目标实施状况。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应确保: a)为满足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进行了哪些策划。 检查质量体系策划。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对质量管理体系变化进行策划时,怎样提出完整性要求。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查实际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变更时如何确保体系的完整。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1.11.2.1*1.5.2 a)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职责、权限如何规定,形成了什么文件,是否明确到具有质量管理职能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查相关证据。 检查职能分配和组织结构的文件。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形成文件和沟通。 1.1.1 应当建立与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备组织机构图。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相互关系,并应确保其完成这些任务所必要的独立性和权限。 查看提供的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图,是否明确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都落实到哪些部门、岗位。抽查若干活动看其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检查需要独立行事权利的部门/人员的任命书。 *1.1.2 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 查看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相关文件,是否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作出规定;质量管理部门应当能独立行使职能,查看质量管理部门的文件,是否明确规定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事宜负有决策的权利。 c)职责、权限是否交叉,是否有矛盾,着重查总职责描述、职能分配表(若提供时)和相关过程,活动的描述是否一致。 到部门核对、了解、证实。 1.1.3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查看公司的任职文件或授权文件并对照相关生产、检验等履行职责的记录,核实是否与授权一致。 d)查职责、权限得到充分的沟通的证据。抽查若干不同层次人员看其对本、权限了解的程度。 1.2.1 企业负责人应当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人。 *1.5.2 应当具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职检验人员。 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职责要求、岗位人员任命等文件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5.5.2 管理者代表 1.3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1.3.1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a)最高管理者以什么方式,确定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代表。(澄清管理代必须是组织,自己管理层员、身份) 检查管理者代表任命。 查看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文件。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 *1.3.2 管理者代表应当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b)有何证据表明管理者代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具体过程中的职责是否一致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查看是否对上述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查看管理者代表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的相关记录。 c)如何规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有何证据表明其在履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建立、实施和保持方面的权力,如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d)能否提供履行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改进需求的证据 询问管代如何建立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的意识。 e)为提高全员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的意识开展哪些活动,效果如何,证据是什么。 如何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业绩。 f)在对外联系方面,负什么责任。 5.5.3 内部沟通 检查内部沟通的规定和证据。 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了解内部沟通的渠道。 了解内部沟通执行的效果。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11.8.1 a)以何种形式明确最高管理者主持组织的管理评审,并实施了管理评审 检查管理评审的频度和记录。核对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参与人员。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当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审核,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b)规定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是多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实施的情况,若超出间隔有无合理的说明。 检查最高管理者是否主持管理评审。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记录,应包括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相关改进措施,管理评审报告中是否包括了对法规符合性的评价。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管理评审,是否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落实具体职责和要求,是否按计划实施。 c)保存管理评审记录包括哪些,管理评审报告如何发放。 抽查2份管理评审召开的全部记录。 d)能否提供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证据。 e)能否提供评审中找到改进的机会(体系、过程、产品)的证据。 f)能否提供评审中识别出质量管理体系适应环境而变化的证据。 g)评审中是否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内容(评价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体系变更需要,包括方针、目标变更需要) 5.6.1 评审输入 检查管理评审输入文件内容。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来源的信息: a)内外部审核的结果(含一、二、三方审核) a)反馈; b)顾客反馈含投诉和抱怨。 b)抱怨处理; c)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例如:同比增长率) c)向监管机构的报告; d)产品的符合性。 d)审核;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e)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f)对前次管理评审改进的有效性跟踪结果,以及对未完成的事项采取了什么措施。 f)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g)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含质量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资源、产品和流程等) g)纠正措施; h)预防措施; h)改进的建议(包括体系、过程、产品) i)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j)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k)改进的建议; l)适用的新的或修订的法规要求。 5.6.2 评审输出 检查管理评审输出文件内容。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形成记录(见4.2.5),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输入评审和任何的决定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a)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需的改进; 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检查管理评审结论和输出文件/输入文件之间关系。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c)为响应适用的新的或修订的法规要求所需的变更; d)资源需求 了解各部门对管理评审问题采取的措施。 d)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检查资源配置是否充足。 6.1 资源提供 审核管理层资源提供的承诺和落实。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提供为实施、保持及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资源需求情况。最高管理者如何识别资源需求。能否及时配置所需资源。 通过实际产品不合格、体系不合格、过程不合格、顾客投诉、产品抽查等确认资源配置。 a)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性; b)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 b)管理体系所需资源满足程度,特别是对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和岗位的资源情况 c)为增强顾客满意能提供哪些配置所需资源的证据。 6.2 人力资源 1.4.11.5.1*1.6.1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1.4.1 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应当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a)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电工、叉车工、电梯工等)能否胜任岗位工作。 检查人力资源识别的方法。 组织应对建立人员能力、提供所需的培训和保证人员意识的过程形成文件。 查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否对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历作出规定;查看考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b)抽查上述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是否齐全并能否被证实。 检查人力资源的要求。核对其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组织应: 1.5.1 应当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a)如何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 了解最高管理者对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查看相关人员的资格要求。 b)提供什么内容的培训或采取什么措施满足上述要求。 抽查培训计划、总结和考核材料,抽查证件以及试卷的保存等工作是否本组织的规定。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达到或保持必要的能力; *1.6.1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c)特殊工作岗位界定是否适当;对从事特殊工作岗位人员的培训如何进行,如何进行能力和资质认定。(岗位评价表) 检查技术、生产、质量的管理层的能力。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检查检验员、审核员的配置。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要求)、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查看培训内容、培训记录和考核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d)对员工进行了质量意识教育情况,员工能否认识本岗位活动与实现质量目标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检查特殊岗位人力资源。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5)。 检查培训措施策划结果。 注:用于检查有效性的方法与培训或提供其他措施的相关的风险相一致。 e)评价采取不正当手段措施的有效性,抽查管理、执行和验证三个方面人员,验证培训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学员意见调查。 检查培训实施的记录。 培训有效性评估:1、课程本身的评估,教材、教育水平、方法、时间。2、学员考核成绩评估:笔试、面试、现场提问、答辩、心得报告等,评分和评级。3、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创新能力。4、工作绩效评估包括培训前后合格率、计划完成率和工作效率等。 f)如何规定应保持的培训记录的范围。 g)抽查各层次和职能部门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考核记录。 现场抽查2名检验员执行检验任务。 车间询问操作工对产品质量的理解。 6.3 基础设施 2.1*2.2.12.4.22.5.12.6*3.1.13.2 现场查看附近是否存在污染源。 组织应为达到产品要求的符合性、防止产品混淆和保证产品的有序处理所需的基础设施的要求形成文件。 2.1.1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产品的生产要求。 现场核对生产产量和生产场地、仓储场地、灭菌后解析场地的适应性。 2.1.2 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适当时,基础设施包括: *2.2.1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 现场核对试验室设施配置完备性。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2.4.2 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 现场检查灭菌现场环境。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2.5.1 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空间,并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相适应。 现场检查洁净室压差、温湿度、风速。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2.6.1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 抽查2份环境全性能检测记录。 当这些维护或缺少这样的维护活动能影响产品质量时,组织应将维护活动的要求形成文件,包括维护活动的频率。适当时,这些要求应适用于在生产、工作环境的控制和监视和测量中所采用的设备。 2.6.2 仓储区应当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检查和监控。 现场检查设备布局的合理性。 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各类物料是否按规定区域存放,应当有各类物品的贮存记录。 现场检查工位器具的使用情况。 应保持此类维护记录(见4.2.5). *3.1.1 应当配备与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应当确保有效运行。 现场检查制水设备的能力。 对照生产工艺流程图,查看设备清单,所列设备是否满足生产需要;核查现场设备是否与设备清单相关内容一致;应当制定设备#管理#。 记录3次工艺用水全性能检测记录。 3.2.1 生产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维修和维护应当符合预定用途,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 现场检查废气废水的排放。 查看生产设备验证记录,确认是否满足预定要求。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是否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 3.2.2 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防止非预期使用。 检查设备维护计划。 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标识。 检查设备档案,抽查3份设备其维修记录,维护记录。以及设备出现问题时产品的处置措施。 3.2.3 应当建立生产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规程,并保存相应的设备操作记录。 检查设施维护的文件。 6.4 工作环境和污染控制 6.4.1 工作环境 1.7.12.2.22.2.32.32.4.17.4.1 组织应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形成文件,以达到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1.7.1 应当对从事与产品质量有影响人员的健康进行管理,建立健康档案。 a)是否确定组织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条件。 检查关于工作环境的文件化的规定。 如果工作环境的条件能对产品质量有负面影响,组织应使工作环境和监视/控制工作环境的要求形成文件。 2.2.2 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b)如何控制上述条件达到要求。 检查洁净车间的管理。 2.2.3 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不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c)抽查环境条件(如:物理、环境和温度、湿度、洁净度及粉尘等)是否满足要求。 检查人员洗手、消毒、更衣、换鞋的情况。 组织应: 2.3.1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d)如何考虑社会的、心理的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组织内人员的潜能)来满足要求。 检查进入洁净室得人员的培训记录。 a)若人员与产品或工作环境的接触会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或性能有影响,则形成人员健康、清洁和服装的要求文件; 2.3.2 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条件。 2.4.1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其他动物进入。 b)确保所有要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临时工作的人员是胜任的或在胜任的人员监督下工作。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相关设施。 询问一旦净化设施一旦出现故障时该采取何种措施。 注:进一步信息见ISO14644和ISO14698。 7.4.1 应当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对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6.4.2 污染控制 本公司产品以非无菌形式提供和使用前清洁。删减 适当时,为了防止对其他产品、工作环境或人员的污染,组织应策划并为已污染或潜在污染产品的控制安排形成文件。 对于无菌医疗器械,组织应对微生物或微粒物的控制要求形成文件,并保持装配或包装过程所要求的清洁度。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过程的要求一致。 5.11.18.6.1 a)规定策划的要求内容明确程度。 核对质量管理覆盖的产品范围,超出范围的产品是否制定有计划对其进行管理。 5.11.1 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 b)如何策划产品实施所需的过程(如提供流程图等)。 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组织应对风险管理的一个或多个过程形成文件。应保持风险管理活动的记录(见4.2.5)。 查看风险管理文件和记录,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c)产品实现的策划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的程度,有哪些文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 1.风险管理应当覆盖企业开发的产品实现的全过程;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2.应当建立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的文件,保持相关记录,以确定实施的证据; d)产品实现的主过程(如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采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检验等),和支持过程(如:方针、目标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是否都进行了策划。 检查质量计划内容的完整性。 3.应当将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8.6.1 应当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规定,按规定进行留样,并保持留样观察记录。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a)策划的内容是否包括: 检查风险管理的程序。 b)建立过程和文件(见4.2.4)的需求,以及为特定的产品提供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①明确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体现在哪些文件中。 检查风险分析的报告。 ②识别确定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 核对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是否覆盖YY0316有关内容。 c)特定的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处理、贮存、销售和追溯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③确定文件的要求。 检查风险分析报告是否能指导对产品风险进行总体控制。 ④确定所需的资源。 检查风险分析所用的依据来源是否合理、充分。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5). ⑤确定在适当阶段产品所要求验证、监视、检验试验活动。 检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此策划的输出应以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形成文件。 ⑥产品特性玫要求的接收标准。 注:进一步信息见ISO14971。 ⑦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记录。(工艺参数监控和检验记录) b)策划的输出如何体现是否便于组织实施。 c)组织是否将此条款的要求应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d)对新产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项目或是否编制了相应的质量计划。(如:招标策划、投标策划)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9.2.1 a)产品销售方式(是否有网上销售) 审核组织识别顾客要求的规定。 组织应确定: b)确定顾客规定的要求是否包括对产品固有特性珠要求(如:性能、可靠性等)、对产品交付要求(如:交货期、包装等)及对产品支持方面要求(如售后服务等),以何种文件形式来表达和传递。有哪些不同的顾客,他们的要求都有什么。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直接销售自产产品或者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适用的法规要求; c)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识别、确定隐含要求,隐含要求是什么查证据。 抽查产品要求规定文件。审核组织产品要求的完整性。 d)任何为保证医疗器械规定的性能和安全使用所需的用户培训; d)产品涉及的法律要求(包括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与产品及产品实现过程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强制性标准)有哪些,是否均已收集齐全(3C、UL、CE、GB、RS、许可证等) e)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e)是否包括组织的附加要求(如规定目标成本)。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a)怎样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产品要求已得到规定) 审核产品要求评审规定和方法。 组织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b)评审是否在承诺之前进行,如在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及合同或订单更改之前。 抽查3份合同、标书、订单的评审记录。 c)是否明确了评审的方式、评审部门或人员。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d)参加评审的人员是否清楚地表达了意见,评审能否识别出问题。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e)口头订单(没有形成文件)在接受前是如何被顾客认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顾客同意 抽查3份合同、标书实施的记录。 c)满足适用的法规要求; a)产品要求是否得到规定,是否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各项要求。 d)任何依据7.2.1识别的用户培训是可获得的或预期可获得的; b)与以前表述不同的要求(如:中标后签定合同与投标书之间的差异)是否得到解决。 检查合同修订的管理规定和执行记录。 e)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抽查合同履约率。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形成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5)。 a)是否有要求变更控制准则。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b)查变更由何方提出,变更如何得到双方认可,是否形成文件,并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或人员。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c)涉及到重大的修改是否经过评审,能否提供证据。 a)是否有保存评审结果记录和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的规定。 b)抽查若干合同评审结果的记录及其引发的措施的记录。 c)保存的记录是否完整,保存在何部门。 d)是否满足保存期的要求,是否便于检索使用。 e)适当时评审记录是否包括对产品目录、样本产品广告等内容的评审。 a)有无获取顾客隐含信息来源的渠道。 b)获取顾客隐含要求信息的职责是否明确。 c)是否确定了顾客的隐含要求。 7.2.3 沟通 9.2.211.6.1 组织应策划以下与顾客沟通有关的安排并形成文件: 9.2.2 发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a)沟通涉及哪些内容(如:产品广告、目录、宣传册,产品实现过程中对合同的处理,顾客关于产品的询问和反馈),如何确定与顾客沟通的渠道,以及具体沟通的安排。 检查服务的管理规定。 a)产品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b)如何获得有关产品信息。 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11.6.1 应当建立产品信息告知程序,及时将产品变动、使用等补充信息通知使用单位、相关企业或消费者。 c)如何回答询问,查提供答复的证据。(客户查询) 检查组织是否在产品提供前、中、后提供相应的服务。 d)忠告性通知。 d)能否提供合同、订单和处理的证据,包括修改的受理和顾客确认的证据。 组织应依据适用的法规要求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 e)顾客反馈信息如何实施管理,怎样进行分析汇总,分析汇总用了什么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什么。 抽查5份服务提供的记录。 f)抽查顾客投诉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g)抽查对顾客投诉和抱怨进行闭环管理的证据。 h)售后服务、客户投诉、用户电话回访、维修、市场信息。 7.3 设计与开发 7.3.1 总则 5.1.1 抽取1-2个典型产品,查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全过程。 组织应对设计和开发的程序形成文件。 应当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查看设计控制程序文件,应当清晰、可操作,能控制设计开发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的划分;2.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3.设计和开发各阶段人员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和沟通;4.风险管理要求。 7.3.2 设计和开发策划 5.2.1 组织应策划和控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适当时,随着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应保持和更新设计和开发计划文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及对各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查看设计和开发策划资料,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对设计开发活动进行策划,并将策划结果形成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和开发项目的目标和意义的描述,技术指标分析;2.确定了设计和开发各阶段,以及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3.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各阶段的人员或组织的职责、评审人员的组成,以及各阶段预期的输出结果;4.主要任务和阶段性任务的策划安排与整个项目的一致;5.确定产品技术要求的制定、验证、确认和生产活动所需的测量装置;6.风险管理活动。应当按照策划实施设计和开发。当偏离计划而需要修改计划时,应当对计划重新评审和批准。 a)是否对所有的产品都实施了策划 b)编制什么样的设计计划,计划是否清楚地表明在设计适当阶段安排了各种质量活动。各阶段的划分能否符合产品的特点。 设计和开发策划过程中,组织应对以下形成文件: a)设计和开发阶段; c)计划中是否明确各阶段的职责和权限。 b)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所需要的评审; d)计划中适当地安排了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情况。 c)适用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 e)计划中安排相应的进度要求,明确的情况。 d)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f)计划是否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需要时而进行修改,修改后是否审批并及时传递。 e)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到设计和开发输入可追溯性的方法; g)是否规定设计过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 f)包括必要的人员能力在内的所需资源。 h)是否能提供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和专业之间在设计不同阶段接口(如:外部组织、部门、小组、顾客等组织接口、信息传递、会审、协调、督促、检查等技术接口)的有效证据。 i)与设计有关的信息是否能及时传递给参与设计的部门或岗位。 j)出现设计差错时怎样发现和消除。 7.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5.3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5),这些输入应包括: 5.3.1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其他要求。 a)具体项目(产品)的确定。 a)依据预期用途,功能、性能、可用性和安全要求; 5.3.2 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b)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及其他适用性能要求(如感官特性等) b)适用的法规要求和标准; c)涉及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的风险管理输出; d)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如:存贮或搬运方面的特定要求)。 d)适当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e)适当时以往类似设计的信息(如:以往设计的优点、经验或不足)。 e)产品和过程的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f)明确输出提交的期限。 应对这些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并批准。 g)从总体上看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是否清晰。 要求应完整、明确,能被验证或确认,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注:进一步信息见IEC62366–1。 7.3.4 设计和开发输出 5.4*7.10.1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输入要求,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产品技术要求等。查看设计和开发输出资料,至少符合以下要求:1.采购信息,如原材料、包装材料、组件和部件技术要求;2.生产和服务所需的信息,如产品图纸(包括零部件图纸)、工艺配方、作业指导书、环境要求等;3.产品技术要求;4.产品检验规程或指导书;5.规定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和标签要求等。产品使用说明书是否与注册申报和批准的一致;6.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7.提交给注册审批部门的文件,如研究资料、产品技术要求、注册检验报告、临床评价资料(如有)、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等;8.样机或样品;9.生物学评价结果和记录,包括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 a)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人的要求; b)放行前得到批准。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的信息; c)能否满足输入的要求。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对采购、生产和服务的动作提供的适当信息。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e)明确了验收准则(即合格产品的接受条件) 设计和开发输出的形式应适合于设计和开发输入的验证,并应在发布前批准 5.4.2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f)确定产品正常使用和安全性方面必不可少的特性。 应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记录(见4.2.5)。 *7.10.1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7.3.5 设计和开发评审 5.6.1 a)评审的对象是什么,评审的时机在何时,评审的方式怎样,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设置的评审点,开展了系统的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策划和文件化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查看相关文件和记录,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b)评审意见是否清楚地评价了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和提出必要的措施。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和其他的专家。 1.应当按设计开发策划的结果,在适宜的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评审; c)评审是否识别出问题并及时提出采取必要的措施。 2.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包括评审结果和评审所采取必要措施的记录。 d)是否有与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参加;必要时评审是否包括顾客或供应商,是否邀请了其他专家,在什么情况下邀请专家。参与评审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5)。 e)是否有保存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的规定,能否提供评审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f)评审记录能否反映评审过程,是否对所有的评审意见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有无遗留问题。 7.3.6 设计和开发验证 5.7.1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设计开发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和文件化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 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a)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规定的验证点进行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查看相关文件和记录,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b)用何种验证方法,验证有效性如何,证据是否充分,验证能否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可对照检查) 组织应将验证计划形成文件,包括方法、接收准则,适当时,为确定抽样量所采用的统计技术说明。 1.应当结合策划的结果,在适宜的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验证,确保设计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 2.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验证记录、验证结果和
/
本文档为【ISO13485-2016和GMP内审检查表实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