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_陶德臣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_陶德臣

2013-12-14 13页 pdf 360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6109

暂无简介

举报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_陶德臣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07) [摘要] 宋代茶叶生产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茶叶产地空间分 布广阔; 茶叶产量的提高; 专业化生产的加强; 名茶名品的增多。 [关键词] 宋代; 茶叶生产; 发展 在中国茶业经济发展史, 宋代的地位举 足轻重, 有所谓茶 / 兴于唐, 盛于宋0 之 说。宋代茶 /采择之精, 制作之工, 品第之 胜, 烹点之妙, 莫不咸造其极0 [ 1] , 引起了 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有些论著对茶叶生产技 术、茶叶产量、...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_陶德臣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07) [摘要] 宋代茶叶生产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主要现为: 茶叶产地空间分 布广阔; 茶叶产量的提高; 专业化生产的加强; 名茶名品的增多。 [关键词] 宋代; 茶叶生产; 发展 在中国茶业经济发展史, 宋代的地位举 足轻重, 有所谓茶 / 兴于唐, 盛于宋0 之 说。宋代茶 /采择之精, 制作之工, 品第之 胜, 烹点之妙, 莫不咸造其极0 [ 1] , 引起了 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有些论著对茶叶生产技 术、茶叶产量、茶叶产地、茶叶品名进行了 初步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程度不同 地存在着一个共同问, 这就是缺乏全面 性、综合性, 有些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 入[ 2]。为此, 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宋代茶叶生产发展状况, 并对有些重要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茶叶产地的空间分布 宋代茶叶产地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发 展。茶叶多产于长江南部区域, 淮水以南各 路普遍产茶, 产茶州军也比唐五代时增多。 江东西、两浙、福建、广南、荆湖南北、川 峡 (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 等路都盛 产茶叶。宋初榷东南茶时, 建立起了江陵 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蕲 口六大榷货务 (原为八务, 淳化四年废襄 州、复州) , 以蕲州王祺、石桥、洗马、黄 梅 (景德二年废) , 黄州麻城, 庐州王同, 舒州太湖、罗源, 寿州霍山、麻步、开顺 口, 光州光山、商城、子安的十三山场, 此 外, 还于江南宣州、歙州、江州、池州、饶 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广德 军、兴国军、临江军、南康军, 两浙杭州、 苏州、明州、越州、婺州、处州、温州、台 州, 湖南江陵府、潭州、澧州、鼎州、岳 州、鄂州、镇州、归州、峡州、荆门军, 福 建剑南、建州等地建立了众多买茶场[ 3] 。熙 宁七年 ( 1074 年) 至元丰八年 ( 1084年) , 四川置买茶场 41 个, 金州 6个[ 4] 。现主要 依据南宋李心传 5建炎以来朝野杂记6、沈 括 5梦溪笔谈6、乐史 5太平寰宇记6、王存 5元丰九域志6 等资料, 列出两宋茶叶产区 分布简表[ 5 ]。 省市区 产茶府州军县 相当于现今地区 备注 河南 (一) 蔡州 汝南、上蔡、西平、遂平、确山等县 南宋时被金占领 光州 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 5梦溪笔谈6 说到: 光山、子安、商城 3茶场, 岁买茶 931 5万余斤 信阳军 (申州) 信阳市、县及罗山县 44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续) 省市区 产茶府州军县 相当于现今地区 备注 山东 (二) 淄州 淄博市、高青、邹平、博兴一带 南宋时被金占领 宁州 可能是鲁南某地 南宋时被金占领 密州 诸城、高密、安丘一带 南宋时被金占领 陕西 (三) 兴元府 汉中地区 西县 (今勉县)、城固 2茶场 洋州 洋县、西乡、佛坪县 金州 安康地区 渭州陇西郡华亭 1茶场 四川 (四) 彭州 彭县一带 棚口、木头、水昌、浦口 4茶场 蜀州 崇庆、温县、灌县 导江、青城、味江 3茶场 汉州 广汉、德阳等县 什邡、绵竹 2茶场 绵州 绵阳县一带 彰明 1茶场 (唐昌明县) 石泉军 北川 (原茂州石泉 )、安县 (龙安 ) 及旧永康县 将永康军并入所建。龙安、永康 2茶场 眉州 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县 丹棱茶场 嘉州 (后称嘉定府) 乐山、峨眉、夹山、洪雅等县 洪雅茶场 邛州 邛崃、大邑、浦江县 邛崃、思安、火车 (均为县名) 3茶场 雅州 雅安县一带 雅安、荣经、芦山县灵关寨、名山县名山、百丈山 5茶场 达州 达县、宣汉、城口等县 广安茶场 巴州 巴中、南江、通江等县 简州 简阳、仁寿县 泸州 泸州市、纳溪、合江、江安县 利州 广元一带 重庆 (五) 渝州 重庆节、江北、江津县 涪州 涪陵一带 宾化 (今南川) 县以茶蜡供输 合州 合州、铜梁、壁山等 产水南茶 夔州 奉节、巫山县 香山茶作为贡品, 产巫山县 忠州 (后称咸淳府) 忠县、垫江、丰都县 夔合茶场 贵州 (六) 珍州 (唐为夷州) 湄潭、浽阳、凤冈县 播州 遵义市、县一带 思州 务川、德江、思南等县 湖北 (七) 江陵府 (又称荆南府) 江陵、松滋、公安一带 土贡碧涧茶芽 600斤, 出松滋县 峡州 宜昌、宜都、长阳、远安等县市 名茶有小江园、茱萸簝、碧涧簝、明月簝 归州 秭归等县 土产白茶、清口茶 鄂州 武昌、咸宁、蒲圻、崇阳、嘉鱼、通城等县 七县都产茶 兴国军 阳新、大治、通山县 进宝、双胜、宝山等片茶 荆门军 荆门、当阳县 蕲州 蕲春、浠水、黄梅等县 洗马、王祺、石桥 3 场。 5梦溪笔谈6 载, 共买茶 11312 万斤。土贡茶在浠水 县深川中。石桥即今罗田县城 安州 安陆县一带 黄州 黄冈县一带 麻城茶场。岁买茶 281 27万余斤 ( 5梦溪笔谈6 ) 施州 恩施地区 襄州 襄阳地区 45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续) 省市区 产茶府州军县 相当于现今地区 备注 湖南 (八) 潭州 州治长沙市 长沙、安化设茶场。名茶有独行灵草等。 岁产茶 103 万斤。宋 5云溪居士6 载, 官吏以 9斤为 1大斤, 岁榷茶 135万斤 岳州 岳阳地区 北宋时有含膏冷 (即氵邕湖含膏 ) 每岁充贡, 以后有黄翎毛等名茶 衡州 衡阳地区 永州 零陵地区北部及祁阳、祁东县 邵州 邵阳市、县、邵东、新化等县 武冈军 武冈、洞口、城步、新宁县 郴州 郴县、宜章、资兴、汝城等县 桂阳军 桂阳、兰山、临武县 常德府 (唐郎州, 北 宋名鼎州) 常德市、县、桃源、汉寿县 澧州 澧县、石门、慈利、临澧等县 辰州 沅陵、泸溪、溆浦、辰溪等县 沅州 黔阳、芷江、怀化、麻阳等县 江西 (九) 隆兴府 (即洪州) 南昌市一带 岁产茶 228万斤。有双井、西山白露、白鹤等名茶。双井茶产分宁 (今修水) 县 赣州 (原虞州) 赣州地区 5太平寰宇记6 云: / 虔州土产 t 茶, 香味第一, 最难得0 吉州 吉安地区 袁州 宜春、分宜、萍乡市、万载县 界桥茶甚著名 抚州 临川、余江、宜黄、崇仁一带 江州 九江市、瑞昌、德安、湖口县 南康军 星子、永修、都昌县 土贡茶芽 10斤 筠州 (又称瑞州) 高安、上高、宜丰县 产紫源茶。宋 5萍洲可谈6 云: / 江西瑞州黄蘖茶, 号绝品0 临江军 清江、新干、新余县 建昌军 南城、南丰、黎川县 饶州 疲阳、景德镇市、乐平、万年、德兴、余干县 浮梁茶仍以量多见长 信州 上饶地区 南安军 南康、大余、上犹县 广东 (十) 南雄州 南雄、始兴县 由韶州划出 循州 龙川、兴宁、和平县 循州、南雄州岁产茶共 2600斤 封州 封开、郁南县 5太平寰宇记6 载, 封州土产春紫笋, 夏紫笋茶 雷州 海康、徐闻、遂溪县 广州 广州市一带 惠州 惠阳、博罗等县 广西 (十一) 静江府 桂林市、兴安、灵川、永福等 融州 融安、罗城县 浔州 桂平县 产西山茶 宾州 宾阳、上林县 上林县北宋时由邕州划入宾州 昭州 平乐、昭平、蒙山、恭城县 郁林州 博白、浦北县一带 全州 全州、灌阳县 容州 容县、北流、陆川县 5太平寰宇记6 载, 容州土产竹茶 46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续) 省市区 产茶府州军县 相当于现今地区 备注 安徽 (十二) 宁国府 (即宣州) 宣城、宁国、旌德、泾县等 岁产茶 112 万斤。宁国县鸦山茶作为贡品 徽州 歙县一带和江西省婺源县 唐为歙州。岁产茶 210万斤。祁门茶已有名 池州 贵池、东至、青阳、石台县 南平军 (即太平州) 当涂、芜湖市、繁昌县 广德军 广德、郎溪县 土贡茶芽 10斤 庐州 合肥市、肥西、舒城县 有舒城王同茶场。5梦溪笔谈6 载, 岁买茶 291 7万斤。土产开火新茶 舒州 (后称安庆府) 怀宁、太湖、宿松、岳西等县 有罗源、太湖 2 茶场。 5梦溪笔谈6 载, 共岁买茶 1011 4万余斤。5太平寰宇记6 载, 怀宁县多智山产茶, 采为岁贡 安丰军 (原寿州) 寿县、霍山、六安、霍丘县 有麻步、霍山、开顺 3茶场。 5梦溪笔谈6 载, 共岁买茶 1331 3万余斤 和州 历阳、含山县 福建 (十三) 建宁府 建瓯、崇安县 (武夷山市) 一带 为最著名的建茶产地。 5宋史# 食货志6 载, 岁出不下 300万斤。 5宋史 # 地理 志6 载: / 贡龙茶, 元丰 (间 ) 贡龙、凤 等茶。建安县有北苑茶焙、龙焙监库0。 大观年间起, 岁贡 211 6万斤 邵武军 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县 南剑州 南平市、沙县、顺昌、尤溪、将乐县 5元丰九域志6 载, 南平有雷、大熟、濛 洲, 游坑、汾常 5茶焙。土贡茶 110斤。 5宋史 # 食货志6 云, 岁出不在 20 万 余斤 汀州 (原临汀郡) 长汀、宁化、清流、武平、连城、上杭县 福州 福州市 漳州 漳州市、龙海、漳浦、南靖等县市 泉州 泉州市及其附近 江苏 (十四) 海州 连云港市、赣榆、沐阳县一带 南宋时被金占领 平江府 苏州市地区及上海市嘉定一带 唐为苏州。有苏州茶场。南宋初, 买茶定额 6500斤, 即洞庭山茶, 每岁入贡 常州 常州市、无锡市、武进市、宜兴市 宜兴市有茶场, 仍产著名的紫笋茶 扬州 扬州市和江都县 江宁府 南京市一带 栖霞山、牛首山仍产少量茶 浙江 (十五) 临安府 杭州市一带 府城设有都茶场。岁产茶 219万斤 湖州 吴兴地区 有吴兴、长兴、德清、安吉、武康 ( 县 名, 在德清西) 5 茶场。长兴县仍产著 名的顾渚紫笋茶, 每岁充贡 绍兴府 绍兴地区 绍兴、上虞、余姚、诸暨、新昌、剡县 6茶场。日铸茶最著名 庆元府 宁波地区 即唐代明州 台州 临海地区 有台州茶场 婺州 金华地区 (不包括下列衢州) 有金华、东阳、永康、浦江 (县名 ) 4茶场 衢州 衢县、常山、开化等县 有衢县茶场 47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续) 省市区 产茶府州军县 相当于现今地区 备注 浙江 (十五) 严州 建德县一带 唐为睦州。有建德、桐庐、青溪 (今淳 安)、分水 (县名, 桐庐西)、遂安 ( 县 名, 淳安西南) 5茶场。鸠坑茶最著名。 该州岁产茶 212万斤 温州 温州地区 温州、平阳 2茶场 处州 丽水地区 丽水、青田、遂昌 3茶场 云南 (十六) 未入宋版图, 具体产茶州府不详 上述茶区包括今天的 17个省市区。如 果考虑到云南不属于宋代版图, 则尚有今天 16个省市区。又, 上海市嘉定县一带是否 产茶尚没有充足的证据, 当时它只是从地域 上属于苏州府, 如果不考虑这个县的话, 则 宋代茶区包括今天 15个省市区, 总计当时 产茶州、府、军 112, 约辖县 500。除其中 10个军 (不含安丰、信阳、桂阳、石泉 4 军) 是在唐代州郡中分割的外, 实际产茶州 府军为 102个。这尚不包括 5茶经6 所载的 唐代产茶州润州、费州、韶州、象州的资 料。由此可见宋代茶区的广阔。 产茶府州军, 如果按宋代的行政区域 分, 则不很平衡。以两浙路最多, 荆湖北 路、成都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荆湖 南路、利州路、广南西部依序次之, 福建 路、淮南西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广南东 路、京西南路、淮南东路依序又次之[ 6] 。如 果按上表所示各省市区的产茶府、州、军排 序, 则是四川 14、江西 13、湖南 12、湖北 11、浙江 10、安徽 9、广西 8、福建 7、广 东 6、江苏 5、重庆 5、贵州 3、河南 3、陕 西 3、山东 3。这与今天茶区的布局基本合 拍, 其中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 安徽、广西占到产茶府州军的绝对优势。证 之宋代的史料, 也可反映出当时茶区之广 阔。东南、川峡为宋代主要产茶地, 南宋绍 兴时期 ( 1131 ) 1162年) , 产茶地 /东南十 路六十州 (实际列名细数为六十四州军府) , 二百四十二县0, 成都府路、利州路也是重 要的产茶地, 成都府路 9 个州军, 建茶场 20个, 利州路 2 州 3 茶场。夔州茶产地有 忠州、达州 [ 7]。以上共计产茶州府军 77个。 5宋史6 卷一百八十四 5食货志#茶下6 载, /茶之产于东南者, 浙东西、江东西、湖南 北、福建、淮南、广东西, 路十, 州六十 六, 县二百四十二0。丁谓云: /天下产茶者 七十郡半0 [ 8] , 这尚没有包括梓州路潼川府 及其他未征榷的地区。四川产茶地主要集中 于成都府路, 名茶尤其出在该处。当时 /蜀 之产茶凡八处, 雅州之蒙顶, 蜀州之味江, 邛州之火井, 嘉州之中峰, 彭州之堋口, 汉 州之杨村, 绵州之兽目, 利州之罗村, 然蒙 顶为最佳也0[ 9] 。八大名茶产地, 除罗村属 利州路外, 其余 7处清一色属成都府路。由 于茶区广阔, 全国以茶为生的人数也相当庞 大。根据宋代名臣叶清臣的记载, / 景祐元 年 ( 1034年) , 天下户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 六十五, 丁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十一。 三分之一为产茶州军, 内外郭乡又居五分之 一0[ 10] , 依此也可概见宋代茶区广阔之 一斑。 二、茶叶产量的提高 宋代茶叶产量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提 高。了解茶产在空间上的地理分布, 并不能 准确把握茶叶生产的发展状况, 茶叶产量是 一个重要的参照。关于此, 宋朝提供了 一些统计数字, 可资参考。据 5续资通鉴长 48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编6 卷一百和 5宋史6 卷一百八十三 5食货 志#茶上6 记载, 北宋前期榷茶买茶祖额为 2 3061 2万斤, 按 5宋会要辑稿6 食货29之 6至 7 的记载, 则为 2 2771 446 2 万斤、 2 2801 546 2万斤, 两者与 2 3061 2万斤有一 定的差距, 主要是由于虞州、吉州、郴州、 辰州、南安军等州军, / 止纳折税茶, 充本 处食茶出卖0[ 11] , 而无买茶祖额之规定。 2 3061 2万斤的买茶祖额仅是北宋东南淮南、 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路的内容, 且福建 茶仅统计了建州、南剑州 2州, 其他 5州茶 产量未包括。广东、广西路茶产也并未包 括, 南宋绍兴年间 ( 1131 ) 1162 年) 此两 路茶课为 92336 斤[ 12]。不仅如此, 还不包 括大量折税茶、食茶、耗茶、贡茶、私茶、 折役茶、赡军茶等, 实际数量应该更大。另 外陕夔州路外, 四川茶产约 3 000万斤。吕 陶奏文中: /蜀茶岁约三千万斤0, 并在自注 中提到元丰七年 ( 1084年) 产量为 2 9141 7 万斤, 翌年为 2 9541 8万斤 [ 13]。如果仅按上 述有根据的课额数看, 北宋茶产量已超过 5 000万斤。考虑到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 东南茶区均要超过四川, 学者均普遍认为, 吕陶所说: /两川所出茶货, 较北方东南诸 处, 十不及一0 [ 14]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含义 是 /川茶与南茶相比, 产量远不相及0 [ 15] , /应该肯定, 宋代东南地区的茶产量确实大 于四川地区0, 吕陶的说法 / 基本上是符合 当时实际情况的0[ 16] 。这里, 顺便订正一个 错误。关于 5宋史6 卷一百八十三 5食货 志6 所云: /岁课作茶输租, 余则官悉市之0 及 /民岁输税愿折茶者, 谓之折税茶0 如何 理解? 这里有 3个内容: 一是茶课, 二是折 税茶, 三是官市茶。折税茶是兼营农户以茶 叶实物抵偿政府税收, 茶课只是园户向政府 所交的生产税, 一般是执行 /茶一百斤许收 十斤市例0 [ 17] , 即十税一的税则标准。通商 后茶课转化为以金钱交纳的茶租了。但这里 的 /岁课0 是 / 买茶0 祖额之意, 不是收 /十税一0, 否则 2 3061 2 万斤 /岁课0, 就 可折成茶产量为 23 062 万斤茶了, 再加上 川茶3 000万斤, 即达 260 623斤, 即 21 6亿 宋斤, 合 31 1亿市斤, 那时可能达不到这样 的高水平。在这里, 林文勋先生 [ 18] 至少犯 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买茶祖额说成是课茶, 即收实物税, 因而按 10B 1来计算东南茶产 量; 二是 5论蜀茶五害状6 中根本没有 /茶 一百斤许收十斤0 这句话, 也许是宋代其他 地区的史料, 因而可能没有普遍意义, 因为 那是四川通商条件下的征税标准, 与东南榷 茶条件下的买茶祖额没有可比性, 因此其结 论当然也靠不住。 北宋茶产量到底是多少? 方健先生按大 中祥符八年 ( 1015年) 买茶额 2 900余万斤 作为基数来计算, 得出宋茶产量为 11 65亿 宋斤, 约为唐茶的 21 75 倍 [ 19] , 折合约 11 969 44亿市斤 ( 1 宋斤等于 11 193 6市斤 计) , 合 98 472 吨。这种估计可能过高了。 孙洪升先生认为北宋茶产量约在 7 000 万斤 至 8 000万斤左右, 合今 8 3551 2 万市斤至 9 5481 8万市斤, 接近于 1亿市斤 [ 20]。郭正 忠先生估计在 1亿宋斤 (约当今 6万吨) 以 上[ 21]。本人在前人基础上, 进行了估算, 即: 买茶额 2 3061 2万斤, 贡茶和折税茶祖 额 70 万斤 (实际已近 200 万斤) , 耗茶约 700万斤, 食茶姑且计 1 700 万斤, 私茶 3 000万斤, 水磨茶800万斤, 川茶 3 000万 斤[ 22] , 共计 11 570万斤。如以最高买茶额 算, 则为 12 170 万斤, 也就是说在 12 000 万斤左右。1宋斤合 11 193 6市斤 [ 23] , 折算 成 13 801 万市斤~ 14 526万市斤 (不考虑 大小斤问题) , 合 138 万担~ 145 万担间, 约为 140万担。这一估算与郭正忠先生的估 算较为接近。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 唐 代茶产量至少为 80万担 [ 24] , 如按 80 万担 计, 则北宋茶产量比唐代增长了 75%, 这 49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是完全可能的。南宋虽然版图比北宋有较大 缩小, 战乱也多, 但产茶地基本得以保存, 丢失不多, 战乱也基本在北方, 对茶叶生产 影响较小。所以与北宋相比, 茶产量可能会 有降低, 但也不会有太大出入。值得注意的 是, 宋代东南产量远远高于川峡 4路, 这既 有吕陶所云川茶产量与东南相比 / 十不及 一0 的历史命题, 也有当代大多数学者认为 的至少在数倍以上, 这标志着自唐五代茶业 中心开始东移的趋势完全形成。 三、专业化生产的加强 著名经济史学者傅筑夫先生认为, /茶 是农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商品, 茶的种植成 为一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 茶的焙制作为一 种农产品加工, 是农业中唯一的一种专门化 的商品生产0 [ 25]。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 与 宋代茶叶采制技术的改进及生产专业化的发 展密不可分。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技术积累, 成为推动茶叶生产发展的动力。 茶叶种植的相对集中和区域性分布, 是 茶叶生产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凡是自然条件 适宜, 种茶比从事其他行业合算, 人们自然 而然地选择之, 其结果则表现为茶叶生产的 地域性特征。宋代许多茶区对茶叶的经营, 已非一般副业, 而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 重要地位的一项重要产业。从普遍情况来 看, 茶在 /闽、浙、蜀、荆、江、湖、淮南 山中皆有之0 [ 26] , 由于 /茶货之兴, 其来尚 矣0, 凡适宜植茶的地区, 茶产均得到迅速 发展, 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 尤其是在 /南 国土疆, 山泽连接, 远民习俗, 多事茶园0, /茶货在山, 同夫五谷0, / 上则供亿赋租, 下则存活妻子, 营生取给, 更绝他门0 [ 27]。 对国家而言, / 山泽之绕, 茶茗居最0 [ 28]。 相比较而言, 宋代东南地区是最重要的茶 区, 产区广、产量大。仅据 5建炎以来朝野 杂记6 所载, 南宋绍兴年间 ( 1131 ) 1162 年) 的产茶地就有 64个府州军, 官府统计, 岁产茶1 590万余斤[ 29] , 其中江南又是重点 之重点, 集中了宋代最主要的茶区。 /江南 产茶既盛0, 且 / 在东南草茶内, 最为上 品0, 故 / 其茶行于东南诸路, 士大夫贵 之0 [ 30]。杭州附近 / 南北两山七邑诸山皆 产0, 其中径山茶, 采谷雨前, 以 /小缶贮 馈之0 [ 31] , 成为珍品。桐庐郡 / 春山半是 茶0[ 32] 。湖南常德府也是 / 境多茶园0 [ 33] 。 鄂州崇阳县境内 /多旷土, 民不务耕织, 唯 以植茶为业0 [ 34]。浮梁茶唐代时已名闻遐 迩, 吸引了茶商云集此地收购外运, 而当时 /浔阳 (江西九江) 之茶, 唐未有了0, 至宋 后, 浔阳茶 /行几遍天下, 而浮梁所产反不 著0[ 35] 。总的来说, /江楚之区, 茗荈攸 产0, 淮南茶区自唐代起就是重要茶区, 宋 代更是 /茶品之类, 淮区攸产0 [ 36]。 /堤首 七闽 , ,厥土赤坟, 厥植惟茶0 [ 37]。比较 /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 茶之所出0, 福建 茶有自己的独突优势。从质量上看, /出于 闽中者, 尤天下之所嗜0, 茶叶对福建贡献 极大, /闽中以利富国, 得茶与山, 与其得 盐于海, 无异也0 [ 38]。从数量上看, 福建茶 区也不算太低。元丰七年 ( 1084 年) , 福建 路转运副使王子京言: /建州岁 (产茶) 不 下三百万斤, 南剑州亦出二十余万斤0 [ 39] 。 此外, 产茶地还有邵武军、汀州、福州、漳 州、泉州等地。川峡 4路是仅次于东南地区 的茶区。茶 园户 / 累世相 承, 恃以为 业0 [ 40]。四川产茶地还扩大到了少数民族地 区, /雅州徼外夷人亦有即山种茶者0 [ 41] 。 大茶园户的增多是茶叶生产专业化的另 一表现。宋代茶园户由于经济力量不同, 茶 业在生计中的地位不同, 又可分为专业大茶 园户、一般茶园户、兼营农户等不同的层次 性。专业大茶园户以四川为著名。唐代有每 岁佣工百余人采茶的九陇人张守珪, 他拥有 50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仙君山茶园[ 42] , 五代北宋之交有 /籍其蜀 中庄产茶园以献0, 终获 /诏赐钱三百万, 以充其直, 仍赐第于京城0 [ 43] 的毋守素。入 宋后, 专业化生产走在全国前列的四川, 仍 然不乏大茶园。关于茶园, 吕陶说: /茶园 人户, 多者岁出三五万斤0 [ 44] , 折合 358~ 596担, 这样的茶园户当是专业化程度很高 的大茶园主了。福建建州北苑私焙也可视作 茶园专业化生产典型, 其中必定有一批大茶 园主在经营。大茶园户的茶园规模较大, 财 力较厚, 更有可能关注茶叶种制的进步, 成 为茶叶生产的推动力量。 当然, 宋代一般茶农数量更多, 生产规 模不大, 每户茶叶年产量 /只及一二百斤0。 他们也是种茶专业户, 兼营者少, 但与大茶 园户经营牟利目的不同, 种茶交税, 并以之 交换粮食谋生是其主要目的。 /川蜀茶园, 本是百姓两税田地, 不出五谷, 只是种茶, 赋税一例折科0 [ 45]。典型茶区 / 邛、蜀、 彭、汉、绵、雅、洋州、兴元府三泉县人 户, 多以种茶为生, 有如五谷0[ 46] 。小生产 者茶园户种茶与种五谷没有本质的区别, 交 纳赋税, 养家糊口均指望茶, /人赖以为 生0 [ 47] , /山户人家, 自来以采茶为业, 轮 纳两税, 折科最重, 并出役钱, 养生之计, 并在其间0 [ 48]就是这种情况的客观表现。茶 农虽是茶叶主要生产者和商品茶主要供应 者, 但他们的负担不轻, 包括种茶成本、采 制成本、交易成本、高利贷剥削、交易损 失、赋税折色、付款折扣、贡茶负担等。茶 农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 园户有逃以免者, 有杀死以免者, 已而害犹及邻伍。欲伐茶则 有禁。欲增植则加市。故其俗谓地非生茶 也, 地实生祸也0 [ 49]。这是四川榷茶时的情 况。通商时的情况也很不乐观。欧阳修于东 南通商的第二年即嘉祐五年 ( 1060年) 说: /茶之新法既行, ,江南、荆湖、两浙数路 之民, 旧纳茶税, 今变租钱, 使民破产亡 家, 怨嗟愁苦, 不可堪忍, 或举族而逃, 或 自经而死0 [ 50]。被当时许多人士一致看好的 通商法仍然没有改变茶农破产逃亡的困苦生 活。 /出茶之处, 郡县凋残, 民不聊生0[ 5 1] 的客观情况, 使茶农不得不采取一些相应对 策。一是私售, 把最好的茶卖给私商, 以求 /优质优价0; 二是制假、制伪, 达到增重目 的; 三是荒芜、毁败茶树, 以去 / 祸根0; 四是揭竿而起, 公开反抗[ 52]。这些茶叶专 业化生产中的负面现象, 虽是封建剥削这一 根本原因造成的, 但最终不能不影响宋代茶 叶生产的发展, 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阻碍 因素。 四、名茶名品的增多 宋代茶叶市场上名茶与名品的不断增 多。正是得益于茶叶种制水平的提高和专业 化水平的加强, 宋代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名闻 遐迩的全国名茶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各种 地方名茶。真可谓争艳斗奇, 异彩纷呈, 名 品繁多, 茶类极为丰富。这种局面的形成, 既是市场竞争需求的拉动, 也是生产发展, 主动适应市场变迁的必然结果。宋代在唐五 代生产绿茶、黄茶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白茶, 它也是团饼茶 (片茶、腊茶) 制作的鼎盛时 期, 同时也生产散茶, 出现了团饼茶向散茶 逐渐转变的趋势。由于统治阶级对制茶技术 十分重视, 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下, 宋代出现了许多名茶。主要有: 顾渚紫笋、 日铸茶、婺源谢源、隆兴黄龙、双井茶、阳 羡茶, /皆绝品也0 [ 53]。临江玉津、袁州金 片、建安青凤髓、北苑茶、雅安露芽、纳溪 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玉蝉膏 茶、五果茶[ 54]、腊茶、龙茶、小团、京铤、 石乳 [ 55]、水月茶[ 56] 、的乳、头面、郝源、 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雅山、狱 麓、天柱、雀舌、旗枪、六花、叶家白、金 51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铤[ 57]、登莱鳆鱼、江瑶柱[ 58] 、黄孽茶、白 鹤茶、曾坑、焦坑、宝云茶、香林茶、白云 茶、剡茶、瀑岭仙茶、五龙茶、真如茶、紫 岩茶、鹿苑茶、大崑茶、小崑茶、焙坑茶、 细坑茶[ 59] 等。正所谓 / 天下郡国, 所出茶 货, 品类至繁0 [ 60] , / 茶品多矣0 [ 61] , 多至 何情? 5宋史6 卷一百八十三 5食货志 #茶 上6 有一段很完整的记载 (马端临 5文献通 考6 卷十八也有详细记载) : /茶有二类, 曰 片茶, 曰散茶。片茶蒸造, 实棬模中串之, 唯建、剑既蒸而研, 编竹为格, 置焙室中, 最为精洁, 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 白乳之类十二等, 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其 出虔、袁、饶、池、光、歙、潭、岳、辰、 澧州、江陵府、兴国、临江军, 有仙芝、玉 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 两浙及宣、 江、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 号。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 有龙 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江、浙又有以 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者, 买腊茶斤 自二十钱至一百九十钱有十六等, 片茶大片 六十五钱至二百五钱有五十五等, 散茶斤自 十六钱至三十八钱五分有五十九等; 鬻腊茶 斤自四十七钱至四百二十钱有十二等, 片茶 自十七钱至九百一十七钱有六十五等, 散茶 自十五钱至一百二十一钱有一百九等0。据 现代人统计, 宋代有名茶 293种 [ 62] , 是唐 五代时期 148种的近 2 倍。需要指出的是, 在众多品中, 东南茶区的名茶数量、质量均 已超过川峡地区, /蜀茶之细者, 其品视南 方已下。惟广汉之赵波, 合州之水南, 峨嵋 之白芽, 雅安之蒙顶, 土人亦自珍之。但所 产甚微, 非江建之比也0[ 63] , 这再次证明东 南茶区一带已超过巴蜀茶区, 成为中国茶叶 生产和技术中心。自此, 巴蜀茶区在中国茶 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尤其是茶叶质量不断 降低, 至明清以后, 竟只能以生产粗茶为 主。即使是巴蜀茶中的极品蒙山茶, 入宋以 后地位也在悄然下降, /唐以前, 茶惟贵蜀 中所产0, 而 / 唐茶品虽多, 亦以蜀茶为 重0, 至宋代 /建茶出, 天下所产皆不复可 数0[ 64] 。在 /建茶盛於江南, 近岁制作尤 精, 龙凤团茶归为上品0 [ 65] , /其为团胯者, 号腊茶, 久为人所贵0 [ 66]的情况下, 人们再 也不狂热追捧蒙山茶, 却对建州腊茶津津乐 道, 以得到龙凤团茶为最大荣耀。欧阳修于 嘉祐 七 年 ( 1062 年 ) 曾 得到 宋 仁 宗 ( 1023 ) 1063年在位) 也 /尤所珍惜, 虽辅 相之臣未尝辄赐0 的 /上品龙茶0, 当时正 值 /南效大礼致斋之夕, 中, 枢密各四人 茶赐一饼, 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 府八家分割以归0, 欧阳修心情十分激动, 如获至宝, 竟 /不敢碾试, 相家藏以为宝0, 仅才 /时有佳客, 出而传玩尔0, 并郑重其 事地说, 这是他 /自以谏官供奉仗内, 至登 二府, 二十余年, 才一获赐0 的幸事, 感慨 地说: /每一捧玩, 清血交零而已0 [ 67]。建 州腊茶精美绝伦, 花样不断翻新, 它代表着 饼茶制作的最高成就, 茶品 10 种, 其中 /密云之珍, 围不方寸, 价廉百金。隐以金 椎, 碾如玉尘0 [ 68]。华中长沙也 /造茶品极 精致。工直之厚, 轻重等白金。士大夫家多 有之。置几案间, 以相夸侈0 [ 69]。 宋朝饼茶虽是主流茶类, 但散茶开始崛 起, 影响日益增大, 崇尚散茶之风渐起。欧 阳修说: /腊茶出于剑、建, 草茶盛于两浙。 两浙之品, 日注为第一。自景祐 ( 1034 ) 1038年) 已后,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 制作尤精, 囊以红纱, 不过一二两, 以常茶 十数斤养之, 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 上, 遂为草茶第一0[ 70] 。 5后山丛谈6 称: /洪之双井, 越之日注, 登莱鳆鱼, 闽越江 瑶柱, 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 皆胜心 耳0[ 71] 。这说明宋代已产生了不少优质散 茶。许多人还象欧阳修一样, 喜欢把家乡的 散茶说成质量最好的茶。 5岳阳风土记6 的 52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作者就无不自豪地说: /白鹤茶, 味极甘香, 非他处草茶可比并0 [ 72]。对草茶品第判断的 盛行和对家乡草茶的推荐, 说明草茶日益盛 行。5文献通考6 载: /茗, 有片有散, 片者 即龙团旧法, 散者则不蒸而干之, 如今之茶 也。始 知南渡之后, 茶渐以 不蒸为贵 矣0 [ 73] 。唐朝 /岁贡特盛0 的阳羡阳, 入宋 后也 /不复研膏, 只谓之草茶而已0 [ 74]。这 种废团饼改草案的发展趋势, 代表着茶类制 作的发展方向, 也对茶叶贸易、茶叶市场有 所影响。但总体而言, 宋代占统治地位的还 是团饼茶, 在 293 种茶类中, 散茶只有 36 种, 饼散兼有的为 23种, 两共才 59种, 仅 占总量的 20%, 完全是散茶的 36种茶只占 总量的 121 29% [ 75] , 由此可见一斑。高级饼 茶中的 /腊茶之直, 数十倍于草茶0 [ 76] , 更 能说明问题。最能代表宋代茶叶制作水平的 仍是团饼茶的生产, 尤以建州北苑贡焙为 代表。 名茶增多, 茶类丰富, 是生产发展的产 物和标志, 又是统治阶级搜刮用以充贡的基 础。宋代贡茶在唐五代基础上又有较大发 展, 突出表现就是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北苑贡焙贡茶院, 所产茶全部用以充贡。同 时, 还在江苏、四川、江西等地设立过贡茶 院。宋代北苑贡焙规模宏大, 仅从南唐继承 来的焙茶厂就有 1 336 焙, 淳熙十三年 ( 1186年) 赵汝砺写 5北苑别录6 时, 有官 焙 /四十六所, 广袤三十余里0, 仅 /采茶 工匠数千人0 [ 77] , /每岁糜金共二万余缗0, /细色茶五纲, 凡四十三品, 形异各异0 [ 78]。 官府穷奢极欲地生产贡茶, 当然是为了自己 享用。宋初, 北苑贡茶数量还不多, 嗣后逐 次增多, /龙焙初兴, 贡数殊少, 太平兴国 ( 976 ) 984年) 初, 才贡五十片。累增至元 符 ( 1098 ) 1100年) , 以片计者一万八千, 视初已加数倍, 而犹未盛。今 (宣和七年, 即 1125 年 ) 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 矣0[ 79] 。这是有名目的贡茶, 此外, 建州每 年还要上贡相当数量的腊茶等一般片茶。仁 宗 ( 1023 ) 1063 年在位) 初, 除造小龙小 凤各 30斤、大龙大凤各 300斤、入香不入 香京挺共 200斤外, 还造腊茶 15 000斤[ 80] 。 /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 其为团胯者, 号腊 茶, 久为人所贵。旧制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 千斤0, 数量相当多。南宋建炎二年 ( 1128 年) 发生叶浓领导的农民起义, /园丁亡散, 遂罢之0。绍兴四年 ( 1134年) / 明堂始命 市五万斤为大礼赏0[ 81] , 嗣后淳熙年间 ( 1174 ) 1189 年在位 ) 以贡茶 5 万斤为 准[ 82]。可能腊茶充贡的最高数量超过 20余 万斤, 因为宋人说到腊茶之贡, 宋初 /每岁 不过五六万斤, 迄今岁出三十余万斤0[ 8 3]。 除了建立规模庞大, 制作精细的官焙茶 场外, 宋代还尽其所能地搜刮民营茶园的茶 用以充贡。上供岁额合诸路草茶为 482 179 斤[ 84]。这个所谓定额也常被突破。如治平 中 ( 1064 ) 1067年) 达到 741 4万斤 [ 85] , 天 禧末 ( 1017 ) 1021 年) 为 76 万余斤[ 86] 。 5元丰九域志6 载, 建宁府贡石乳、龙凤等 茶, 南康军土贡茶芽 10斤, 广德军土贡茶 芽 10斤, 潭州长沙郡土贡茶末 100斤, 江 陵府江宁郡土贡碧涧茶芽 600斤, 建州建安 郡土贡龙凤茶 820斤, 南剑州剑浦郡土贡茶 110斤 [ 87]。由于贡茶数实在太多, 地域太 广, 有时统治者还要做出一点姿态。如大中 祥符 ( 1008 ) 1016 年) 初, 一次就停罢 30 余州岁贡茶[ 88]。 贡茶一般用以各统治者享用、赏赐等, 对市场的贡献不大。但它仍对市场有一定影 响。一是部分贡茶有时被用来市易, 进行交 换。如 /建宁腊茶, 北苑为第一0[ 89] , 这种 茶就多次用以贸易。绍兴五年 ( 1135年) , /都督府请如旧额, 发赴建康 (江苏南京) , 召商人持往淮北。检察福建财用章杰, 以片 茶难市, 请市末茶, 许之。转运司言其不经 53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久, 乃止。既而官给长引, 许商贩度淮。十 二年六月, 兴榷场, 遂取腊茶为场本。九 月, 禁私贩, 官尽榷之。上京之余, 许通 商, 官收息三倍。又诏, 私载建茶入海者 斩。议者因请鬻建茶于临安。十月, 移茶事 司于建州, 专一买发。十三年闰月, 以失陷 引钱, 复令通商0 [ 90]。北苑官焙 /第所造之 茶不许过数, 入贡之后市无货者, 人所罕 得。惟壑源诸处私焙茶, 其绝品亦可敌官 焙, 自昔至今, 亦皆入贡, 其流贩四方, 悉 私焙茶耳0 [ 91]。二是贡茶对消费时尚的示范 效应。贡茶有 /求早、求新、求精0 的制作 要求, 在技术方面对市销茶产生影响, 从而 在消费时尚和制作要求上出现向贡茶 /靠 拢0 的示范效应, 因而对市场上茶质的提高 有所帮助。这也是贡茶对茶叶市场发展的一 点副产品。 参考文献: [ 1] (宋) 赵佶: 5大观茶论# 序6。 [ 2] 代表性论著有周靖民 5宋代的茶叶产区6 ( 5中国茶叶6 , 1983, 4 期)、朱重圣 5宋代茶之产 区及其种类与产量6 ( 5宋史研究集6 , 第15 辑, 民 国73 年)、方健 5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6 ( 5中国经 济史研究6 , 1993, 2 期)、林文勋 5宋代四川茶产 量考辨6 ( 5历史研究6 , 1991, 5 期)、孙洪升 5唐 宋茶业经济6 (书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 3] (元) 马端临: 5文献通考6 卷 18 5征榷 考# 榷茶6。5宋会要辑稿6 食货 29 之 8 有光山场, 无黄梅场。采用此说, 具体理由见陶德臣: 5宋代 十三山场六榷货务考述6 , 5中国茶叶6 , 2006, 2 期。 [ 4] (元) 脱脱: 5宋史6 卷 184 5食货志# 茶 下6。 [ 5] 周靖民: 5宋代的茶叶产区6 , 5中国茶 叶6 , 1983, 4期。 [ 6] 朱重圣: 5宋代茶之产区及其种类与产 量6 , 5宋史研究集6 , 第 15辑, 民国 73 年。 [ 7]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集 卷 12 5总论东南茶法6、甲集卷 4 5夔州茶6。 [ 8] (宋) 丁谓: 5北苑焙新茶并序6 , 见 (宋) 胡仔: 5茹溪渔隐丛话6 后集卷 11。 [ 9] (宋) 范镇: 5东斋记事6 卷 4。 [ 10] (宋) 叶清臣: 5请弛茶禁疏6, 载 (元) 脱脱: 5宋史6 卷 184 5食货志# 茶下6。 [ 11] (清) 徐松辑 : 5宋会要辑稿6 食货 29 之 3至 7。 [ 12] (清) 徐松辑: 5宋会要辑稿6 食货 29 之 19。 [ 13]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3 5奏乞罢榷 名山等三处茶以广德译亦不阙备边之费状6。 [ 14]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具置场 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6。 [ 15] 方健: 5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6, 5中国经 济史研究6, 1993, 2 期。 [ 16] 林文勋: 5宋代四川茶产量考辨6, 5历史 研究6 , 1991, 5 期。 [ 17] (宋) 苏辙: 5栾城集6 , 卷 36 5论蜀茶 五害状6。 [ 18] 林文勋: 5宋代四川茶产量考辨6, 5历史 研究6 , 1991, 5 期。 [ 19] 方健: 5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6, 5中国经 济史研究6, 1993 年第 2 期。 [ 20] 孙洪升: 5唐宋茶业经济6 , 书目文献出 版社, 2001 年, 第 87 页。 [ 21] 郭正忠: 5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6,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年, 第 258 页。 [ 22] 方健: 5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6, 5中国经 济史研究6, 1993, 2 期。 [ 23] 吴承洛: 5中国度量衡史6, 商务印书馆, 1993 年, 第 74 页。 [ 24] 吴觉农: 5茶经述评6 (第二版) , 中国农 业出版社, 2005 年, 第 255 页。 [ 25] 傅筑夫: 5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6, 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第 563 页。 [ 26] (宋) 苏颂: 5图经本草6。引 5重修政和 经史证类备用本草6 卷 131。 [ 27] (宋) 张泊: 5上太宗乞罢榷山行放法6, 5全 宋文6 , 第 2 册, 巴 蜀书社, 1988 年, 第 284 页。 [ 28] (宋) 刘承规: 5上茶茗法程及课利总数 54 # 古今农业# # 2010 年第 2 期# 奏6 , (宋) 王应麟: 5玉海6 卷 81。 [ 29]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2 5总论东南茶法6。 [ 30]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江茶6。 [ 31] (宋) 吴自牧: 5梦梁录6 卷 18 5货之 品6。 [ 32] (宋) 范仲淹: 5萧洒桐庐郡6 , 5全宋 诗6 , 第 3 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1891 页。 [ 33] (元) 脱脱: 5宋史6 卷 388 5李焘传6。 [ 34] (宋) 沈括: 5补笔谈6 卷 2。 [ 35] (宋) 赵与时: 5宾退录6 卷 3。 [ 36] 5全宋文6 , 第 10 册, 巴蜀书社, 1988 年, 第 637页。 [ 37] (宋) 宋子安: 5东溪试茶录# 序6。 [ 38] (宋) 黄裳: 5演山集6 卷 46 5茶法6。 [ 39] (宋) 李焘: 5续资治通鉴长编6 卷 349, 元丰七年十月癸未。 [ 40]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具置场 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6。 [ 41]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蜀茶6。 [ 42] (宋) 李昉: 5太平广记6 卷 37 5阳平谪 仙6 引 5仙传拾遗6。 [ 43] (元 ) 脱脱: 5宋史6 卷 479 5毋守素 传6。 [ 44]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具置场 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6。 [ 45]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具置场 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6。 [ 46]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为徼连 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 事状6。 [ 47] (宋) 刘挚: 5忠肃集6 卷 5 5论川蜀茶 法疏6。 [ 48] (宋) 吕陶: 5净德集6 卷 1 5奏为徼连 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 事状6。 [ 49] (宋) 刘挚 5忠肃集6 卷 5 5论川蜀茶法 疏6。 [ 50] (宋 ) 欧阳修: 5欧阳文忠公全集6 卷 112 5论茶法奏状6。 [ 51] (宋) 张泊: 5上太宗乞罢榷山行放法6, 5全 宋文6 , 第 2 册, 巴 蜀书社, 1988 年, 第 284 页。 [ 52] 陶德臣: 5宋代茶园户的经营业务与绩效 分析6 , 5古今农业6 , 2009, 1 期。 [ 53] (元) 脱脱: 5宋史6 卷 184 5食货志 # 茶下6。 [ 54] 陈椽: 5茶业通史6 , 农业出版社, 1984 年, 第 250页。 [ 55] (宋) 高承: 5事物纪原6 卷 9。 [ 56] (宋) 朱长文: 5吴郡图纪续记# 杂录6 卷下。 [ 57] (宋) 刘弇: 5龙云集6 卷 28。 [ 58] (宋) 陈道师 : 5后山丛谈6 卷 2。 [ 59] 陈祖椝、朱自振: 5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 辑6 , 农业出版社, 1981 年, 第 275 页、第 281页。 [ 60] (宋) 张泊: 5上太宗乞罢榷山行放法6, 5全 宋文6 , 第 2 册, 巴 蜀书社, 1988 年, 第 284 页。 [ 61] (宋) 赵希鹄 : 5调燮类编6 卷 3。 [ 62] 陈宗懋主编: 5中国茶叶大辞典6 , 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第 800~ 803 页。 [ 63]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蜀茶6。 [ 64] (宋) 蔡启: 5贡茶6。引 5宋诗话辑佚6, 下册, 5蔡宽夫诗话6。 [ 65] (宋) 江少虞: 5宋朝事实类苑6 卷 60 5茶6。 [ 66]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建茶6。 [ 67] (宋) 欧阳修: 5欧阳文忠公集6 卷 65 5 3龙茶录4 后序6。 [ 68] (宋) 赵鼎臣: 5竹隐畸士集6 卷 14 5七 进篇6。 [ 69] (清) 潘永因辑: 5宋稗类钞6, 下册, 书 目文献出版社, 1985 年, 第 689 页。 [ 70] (宋) 欧阳修 : 5归田录6 卷 1。 [ 71] (宋) 陈道师 : 5后山丛谈6 卷 2 5茶6。 [ 72] 陈祖椝、朱自振: 5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 辑6 , 农业出版社, 1981 年, 第 250 页。 [ 73] (明) 谢肇淛: 5五杂俎6 卷 11 5物部 55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6。 [ 74] (宋) 葛立方: 5韵语阳秋6 卷 5。 [ 75] 陈宗懋主编: 5中国茶叶大辞典6 , 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第 800~ 803 页计算。 [ 76] (宋) 李新: 5跨鳌集6 卷 19 5上皇帝万 言书6。 [ 77] (宋) 庄绰: 5鸡肋编6 卷下。 [ 78] ( 宋) 胡仔: 5苕溪渔隐丛话后集6 卷 11。 [ 79] (宋) 熊蕃: 5宣和北苑贡茶录6。 [ 80] (宋) 吴曾: 5能改斋漫录6 卷 15 5建 茶6。 [ 81]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建茶6。 [ 82] (宋) 赵汝砺: 5北苑别录6。沈冬梅: 5论宋代北苑官焙贡茶6 , 5浙江社会科学6 , 1997, 4 期。 [ 83] (宋) 江少虞: 5宋朝事实类苑6 卷 60。 [ 84] (清) 徐松辑: 5宋会要辑稿6 食货 29 之 15。 [ 85] (宋) 李焘: 5续资治通鉴长编6 卷 191, (元) 马端临: 5文献通考6 卷 18 5征榷考五6。 [ 86] (宋) 李焘: 5续资治通鉴长编6 卷 97。 [ 87] (宋) 王存: 5元丰九域志6 , 引陈祖椝、 朱自振: 5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6, 农业出版社, 1981 年, 第 236 页。 [ 88] (宋 ) 李焘: 5续资治通鉴长编6 卷 69, (宋) 王应麟: 5玉海6 卷 181 5祥符茶法6 也云: / 祥符元年六月壬子, 罢诸路贡茶。先是贡茶者三 十余州0。 [ 89] (元) 脱脱: 5宋史6 卷 184 5食货志 # 茶下6。 [ 90] (宋) 李心传: 5建议以来朝野杂记6 甲 集卷 14 5建茶6。 [ 91] (宋) 胡仔: 5苕溪渔隐丛话后集6 卷 11。 Development of Tea Produc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ao Dechen ( T 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 ion of Army Polit ics,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 gy, Nanjing, Jiang su 210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T 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tea produc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had some new development w hich mainly w er e: w ider dist ribut ion ar ea of tea product ion, raise of output of tea product ion, mo re specialized product ion of tea and more famous tea brands1 Key Words: Song Dynasty , T ea Product io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陶德臣 ( 1965 ) ) , 男, 江苏高淳人,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工教研室副教授, 主要研究茶业经济史、茶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 # 古今农业#
/
本文档为【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_陶德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